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五章第二节讲义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五章第二节讲义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五章第二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a18837392.htm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第五章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基本原则是在环境保护法律中必须规定的或体现并贯穿于全部法律规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一定贯穿于环境法的始终。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仅适用于立法的过程中,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法论基础。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划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和生态演变的规律,以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作为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1.“物物相关”律

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仅仅指动物,还包括植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2.“相生相克”律

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例如:太平洋附近的一个小岛,在这个小岛上是鸟雨花香,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在这个岛上面有老鼠。后来人们把陆地上的猫放在这个岛上来,一开始猫还是吃老鼠的,但是到了后来,猫不吃老鼠了,因为它觉得老鼠不好吃,开始吃鸟了,因为它觉得鸟好吃,时间长了,猫与老鼠便成了好朋友。

3.“能流物复”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的流动,物质在不断的循环,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的递减,有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4.“负载定额” 律

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的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

5.“协调稳定”律

只有在节构和功能相对协调的时候,生态系统才能协调稳定。

必须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减少外来的干扰,鼓励人们创造相对协调的、生物生产能力相对高的人工生态系统。

6.“时空有宜”律

即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