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剧戏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艺术特色探究

晋剧戏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艺术特色探究

晋剧戏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艺术特色探究
晋剧戏歌《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艺术特色探究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摘要:《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原是湖南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首生活小调,后吸收到当地的花鼓戏中,成为花鼓戏的常用曲目。本文在分析《洗菜心》的音乐背景、曲式结构及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作品的演唱技巧和用声特色。 关键词:民歌;鼓戏;洗菜心;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vegetables Heart” background music, musical structure and its unique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s to explore the work of singing skills and sou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olk; drum play; vegetables heart; characteristic of music; concert features of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背景 (一)湖南民歌的分类和小调的特点 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歌曲。民歌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体裁分,还可以按照色彩区进行分类。按题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爱情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等,按色彩区可分为按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部高原民歌区、粤民歌区、湘民歌区等。那么《洗菜心》这首曲子则属于湘民歌区的小调。 小调俗称调子、小曲。以叙事见长,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民歌体裁。湖南小调有丝弦小调与生活小调之分,两者主要的区别为丝弦小调多为历代文人、学士所作,文词优雅、含蓄,曲调缠绵、柔情。多有唱本或由艺人演唱很少即兴创作。而生活小调则多由山歌演变而来,感情朴实、真挚,极具生活情趣。湖南小调的唱词比较有规律,以多段形式的七言四句体或二句体为多,湖南小调的曲体大部分属于多乐段结构,以四乐句或四乐句重复一句的五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居多。湖南小调的调式以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羽、角调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下文研究的《洗菜心》则为羽调式。

浅谈欣赏中外民歌之感想学习资料

浅谈欣赏中外民歌之 感想

浅谈欣赏中外民歌之感想 民歌,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别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战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如此类推,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俄国、苏格兰、澳洲或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海运大厦天台参与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吉他、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民歌的特色,是在于其能否反映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当然无可否认,乐器本身很多时亦能反影民歌本身的文化背境。)今天,我们活在香港,民歌音乐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们今天说的民歌,大多数也就是西方(美国)的民歌。民歌还分少儿,成人。 一、民歌的起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2008年世界民歌博览音乐周活动。 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二、中国民歌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民歌的体裁形式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目前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

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 年级:2019级 专业:艺术与科技(电子音乐制作) 学号:119410501 姓名:欧阳文清 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月亮粑粑, 肚里坐个爹爹(dia), 爹爹出来买菜, 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 绣扎(个)糍粑......”这首童谣相信肯定引起了绝大多数湖南人童年的共鸣,现在哼起这段旋律头脑中仿佛就能活生生的呈现出湖南人的乡间生活。《月亮粑粑》的这首童谣也对湖南民歌民谣的情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这也印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湖南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种: 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 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 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它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的伴随着历史”(田汉语)。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湖南百姓也是受到了楚文化的熏陶。当地的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在《九歌·湘君》中则可以看到: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此篇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依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1.花腔鼓 2.定襄蒋村 3.晋中妈祖信仰 4.临猗地台戏 5.“四句”秧歌剧 6.翅果油熬制技艺 7.汾西地灯秧歌 8.灵丘制针 9.中和节10.迎喜神 NO.1 花腔鼓 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 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 民以食为天,作为面食的故乡——山西,很久以来在全国乃至世界倍受赞誉,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从有史料记载的东汉算起,经过1 000余年的发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

在2004年山西太原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面食节上,参会者络绎不绝,各种风格,流派的面食绝活得以展示,特别是拉面表演的师傅把一团普通的面团拉到细如发丝,可穿针引线,叫人赞不绝口。 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以山西面食为主的面食节,每到一处,都会有参观者啧啧称道。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是当之无愧的。山西面食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上得以传承和延伸。 二 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勤劳的山西人民用另外一种制作面食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

《长恨歌》美学赏析

《长恨歌》是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二人是唐朝最高统治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和政治人物。但白居易的《长恨歌》叙述的故事却不完全等同于历史,而是结合了里巷传说,因此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和故事。他们已经不是深宫中高不可攀的帝王与宫妃,而是沾染了人间烟火的爱情主角。所以在他们身上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寄予了现实的真情实感。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个悲剧,而他们自己又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和主人公。 有人认为它的主题是爱情。因为李杨爱情是排他的。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在美人成群的后宫却情有独钟。无论是安史乱前的“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是马嵬兵变后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此后的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以致山河变色,日月无光,都形象地反映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铭心的爱。白居易在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反复渲染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途中他“君臣相顾尽沾衣”,信马由缰,魂不守舍;回京后的物是人非却让他产生幻觉,处处幻化出杨妃的美丽容颜:“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希冀梦中相见却一次次落空:“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终于道士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海外寻到了已经成仙,道号太真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听到唐朝来使的消息匆匆出见:“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虽然已是天人永隔,但她仍然以物寄情:“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坚守着爱情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这如泣如诉的的诗行里,读者早已忽略了他们长恨的根由,转而被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深深感动。 另一主题是讽喻说。即君主好色,女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乱起,葬送了他们所谓的爱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诗歌开篇即是对君主好色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得到杨贵妃后唐玄宗便沉溺于美色,荒废朝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并且为了讨好杨贵妃,用人唯亲:“姊妹兄弟皆列土”,甚至导致社会风气大变:“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玄宗的行为,代价自然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但是,更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是双重主题说。即白居易原本为讽喻,可是在故事的诗化叙述中,情不自禁地变为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如果说第一部分李杨一个贪恋美色,一个恃宠而骄,感情中的欲望成分较重的话,而当他们天人永隔后,距离产生了美,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人性终于压倒了政治是非,达到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 《长恨歌》一方面描述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荒淫的生活景象,讽喻了由此引起的国事荒废,外戚霍乱;另一方面在诗文的下半部分,又对杨贵妃和唐玄宗阴阳相隔,相思不得相见的遗恨表现了同情和恋爱。不论如何,此诗始终以坚贞不渝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主线贯穿其中。《长恨歌》这首诗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第一、二部分相较于第三部分来说属于实写,但实中有虚。诗人虽在实处落笔,却善于虚处经营。如杨贵妃的入宫,作者就进行了艺术虚构。诗中说她是被选入宫的。但据《新唐书?后妃?杨贵妃传》所记载,事实并不是这样。白居易用虚笔有意识的剔除了历史材料中的丑闻,特地隐去了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媳妇这一史实,净化了杨贵妃的出身,而是写“一朝选在君王侧”,也隐去了安史之乱,略写为“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使得全首诗的忠贞爱情基调奠定下来,而为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和痴迷的苦情做了铺垫。突如其来的变故,上阕的欢乐与下阕的悲凉更是显出了爱情忠贞之可贵。 在《长恨歌》之中,无论情节结构、题材处理、人物塑造、意境创构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作者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处理,二者交错为用,相得益彰,极具风

中考题《山西民间剪纸流淌在刀尖上的舞蹈》答案

?《山西民间剪纸——流淌在刀尖上的舞蹈》 说明文阅读(15分)——流淌在刀尖上的舞蹈 ①民间剪纸是山西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小小的剪刀,上下翻飞,运转灵活,将人类美好的情思、才华和心愿都刻在一张张雪白的宣纸上。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②山西人将“剪纸”称为“铰花花”。贴在窗户上的叫“窗花”,贴在墙上的为“墙花”,挂在院门上的称“门签”,贴在神龛上的曰“神幔”。 为丰富。它往往与日常生活中的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紧密相连,伴随着丰富的民俗事象,装点着老百姓多彩的生活。春节时,剪纸把窗户、白墙映衬得红彤彤的。屋里屋外,院内门外,春意盎然,气象万千;二月二,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端午节兴贴“虎除五毒”的剪纸。戏曲人物、草虫鱼兽等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美不胜收,深为群众喜爱。 成极具寓意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鱼和鸡”,暗喻“吉庆有余”;而虎可能和中华民族对虎图腾与虎宇宙观的崇拜有关;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世界,以形传神,表达这一份巧意、一份新意和一份美意。 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粗犷豪放、简练淳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剪纸大同中仍有小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丘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其中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 能忽视剪纸的作者是农村广大劳动妇女这一人的因素。这些民间艺术家是生活美的创造者又是表现者,最懂得人民的愿望和审美习惯。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一张张鲜红的剪纸、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⑦山西民间剪纸这朵山花,深深扎根在民间,扎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学者对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俑[2];也有学者认为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 资料来看,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

最新-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精品

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小背篓》是一首典型的新时期经典民歌,具有浓厚的湘西风格,作为湘妹子的宋祖英以湘西人的身份完美首次演绎了《小背篓》,并一直被人们所广为传唱,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通过对《小背篓》艺术风格的分析,将进一步了解湘西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特质。 关键词小背篓;宋祖英;艺术风格;演唱特质;创作作品一群在湘西大山里把冰棒放在背篓里的土家族苗族大妈、背篓、吊脚楼、深山、溪水、赶场、河滩……这一连串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幅典型的湘西边城风光景象,这也正是《小背篓》所呈现的清纯画面。 由欧阳常林先生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作曲,1990年由宋祖英把这首散发着浓郁湘西气息的原创声乐作品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并深深打动了全国观众的心。 一、《小背篓》的创作背景简析词作者欧阳常林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创作的《小背篓》歌词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形象鲜明。 体现出欧阳常林先生创作思路的艺术独特性,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之情,他深深喜爱着这片土地,且对湘西人民生活现状了解细微,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颂和美好回忆。 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四川成都人。 自从1955年10月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工作起便扎根湖南这块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的土地,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全身心地投入这片热土,进行创作,深入侗乡、苗寨采集音乐素材,踏遍三湘四水,在充分吸收民间歌曲丰富养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创作之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唱响全国的湖南民歌。 在他五十余年的创作艺术生涯中,白诚仁先生更以伯乐的眼光挖掘培养了何纪光、宋祖英、吴碧霞等一大批湘籍歌唱家。 他是第一个开采出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富矿创始者,《小背篓》就是他其中的一部经典原创作品。 进入1990年初,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音乐的传播媒介在这种大驱势的浪潮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壮大,从当时单一的卡带、录音机、磁带、录像带到有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面塑是供会的主要元素,是村民对神灵最重要的供品,不仅是供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而且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传承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供会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塑;文化;宴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204-02 一、背景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二、文化内涵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

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的流传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

4.1 《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 主讲教师:胡可先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歌三千余首,他也是唐代第一流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他自己对讽谕诗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觉得,他的诗写得最好诗歌并不是讽谕诗,而是感伤诗里面的《长恨歌》与《琵琶行》。我们今天就重点讲授《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陈鸿《长恨歌传》提到这首诗的写作经过,他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自校书郎为周至尉,陈鸿与王质夫家于周至,二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作。 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看,二者的故事情节是相同的,这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故事情节。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详尽的叙事,热烈的抒情,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祸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上的苦果。《长恨歌》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文学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可是写天子的爱情,而且写得这样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回环往复,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往今来仅此而已。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笔下的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的一开头就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一开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便表现了这首诗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汉皇重色思倾国”,显然对玄宗有微词,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明显地有着为尊者讳的意思,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原是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玄宗看中了,想法子弄了过来。如果实写的话,则玄宗的荒淫与乱伦就不言自明了,指责的份量当然就更重点。而现在却轻轻一笔带过,用“难自弃”三字,就为玄宗包涵了。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对此评论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是宋人的看法,并不一定符合唐人的实际情况。诗接着就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对她的恩爱无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游春从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论长恨歌艺术特色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论文摘要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这也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他曾说过“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长恨歌》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的主题思想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同时想通过对《长恨歌》一诗的情节结构、叙事特点、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做以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之作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主题结构特色叙事艺术人物塑造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喜欢白居易《长恨歌》,其实这里面是有原故的,这篇文章是他在做周至县尉时作的,正好我的家乡也在周至,而且《长恨歌》全文曾被毛泽东同志手书,因此我也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以《琵琶行》、《长恨歌》极为有名,下面就《长恨歌》的艺术美谈谈我的看法。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读者。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因此,关于《长恨歌》的研究者也是逐年增多。对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也想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面塑常识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

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是白居易作品中的代表作。一篇长恨有风情,体现了它的伟大的爱情主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名句至今仍广为传诵。然而一篇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应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下面我就浅析一下《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情节 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交代了事情发展的起因,统领了全篇,故事由此展开。全文可分成四段,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段,写了杨贵妃的美貌,以及与唐明皇的爱情。他们整日沉迷于儿女情长,甚至“从此君王不早朝”。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东望都门信马归”为第二段,写了由于唐明皇因美色而荒于朝政,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马嵬坡唐明皇被逼无奈只有痛杀杨贵妃。从“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唐明皇回来后还是放不下杨贵妃,朝思暮想,以至触景生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他,可“魂魄不曾来入梦”。至此,已经将情节写得动人心魄,但文章并没有结束,而笔锋一转写出了以下的故事。因此,文章的第四段是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最后,诗人借助想象构造了一个妩媚动人的境界,将情节又一次推向高潮。玄宗在道士的帮助之下在仙境中找到了杨贵妃,在那里又一次地再现了杨贵妃的姿容,并重申前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至此,文章才结束,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但又自具首尾,以李杨二人的爱情始,又以李杨的爱情终,可谓情节完整,自具首尾。 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长恨歌》对杨贵妃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非常完整鲜明。主要通过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来完成的。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女“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她的倾城倾国。 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较鲜明全面。文章前部分主要写现实中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三千宠爱在一身”以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贪恋美色,无心料理朝政,更为过分的是“姊妹弟兄皆列土”。任用奸臣,听信谗言,就这样引发安史之乱。事发过后还无心悔过,甚至整日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作为一国之君,这种荒谬的行为,实在让人痛恨。然而,从作者的描述中,又可以看出唐明皇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之前对杨贵妃的宠爱不说,后来只看对杨贵妃的思念就足以证明唐明皇对这份爱情的坚贞。回来之后,他整日沉浸在思念中,甚至触景生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还不够,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于是就找道士帮忙去寻找,通过上天入地,终于找到了,并发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此不再分开。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对唐明皇的言行与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了唐明皇的两种鲜明形象。 三、具有乐府歌行体的特色的语言 篇幅可长可短是歌行体的首要特点,《长恨歌》全篇有一百二十句,篇幅较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文中开头就指出唐明皇好色,从而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故事,叙述中既完整地记叙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