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功能

动机功能

动机功能

动机的激发、指向、维持调节功能

1、激发功能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例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引导功能(指向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不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例如在训练动机的支配下,运动员的活动指向与训练有关的目标,如训练场、器材等;而在娱乐动机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娱乐设施。

3、维持和调整功能(强化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例如中长跑运动员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对通过自身的维持和调整,合理的分配体力,给予大脑适当刺激,当完成任务后,将刺激大脑驱使机体停止运动。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四、成就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社区中的案例 1.一群富裕的高中运动员将一个弱智的邻家女孩拖入家中对其进行性侵犯 2.县政府——发展经济为由——将带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引进到了饮用水的源头。因此,十年间当地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而周边的县市却环境较好 3.一个年轻人放弃了买汽车的打算,转而将这笔钱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业中 4.一个高中生用三年的时间来设计一门和平研讨课(为了学分) 5.一个7岁的小孩子为孤儿收集了一千个箱子,这样他们就不用再提着他们的家当在垃圾箱周围转悠了 6.一个商人将在其生意转手后所得1千万中的一部分分给了原来的雇员(他们在新雇主手下仍保留原有职位) 是什么促使人们有这样的行为呢?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可以塑造吗?社会工作者可以从理论中吸取哪些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激励或制止以上哪些行为呢? 系统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现实建构 社会交换理论和权力组织关系理论 冲突理论动机理论 生态理论 批判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混沌理论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

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需要的特征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独特性。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人的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莫瑞的需要理论:需要可以分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次要需要(心理需要)。奥德费的ERG理论:把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要(Growth)。勒温的需要理论:环境中的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价值叫做效价,能满足需要或有吸引力的对象具有正效价;用数字上的矢量来表示对象吸引力的方向和强度。麦克兰德的需要理论:在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就会出现三种心理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交往需要。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成为诱因,它是引起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成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成为负诱因。动机具有的动能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根据动机的性

质,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称为驱力,其中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是研究得最多的两种主要的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和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后天获得的动机。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和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持续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如:为了应付老师第二天课堂的提问而复习。远景性动机常常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持续作用的时间比较长,如:学习是为了将来参加祖国建设。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按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所引起的,如对看电影、看小说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如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兴趣还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景兴趣。个体兴趣是指个体长期指向一定的客体,活动和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情景兴趣是指由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突然激发的兴趣。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度(兴趣范围的大小)、兴趣的中心(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关于动机的文献综述 教育科学学院应心091班梅琴 0906032017 摘要:人类行为的动机一直都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本文概述了动机的相关 定义,回顾了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而出现的各种动机理论,探讨了一些动机理论的主要容,并对动机的研究前景作出了探讨。 关键字:动机;动机理论;综述 一.引言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非常广泛,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类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动机。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而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二.动机的概念: 动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的多元探讨,反映了人们对动机的不同认识。对动机的定义不下数十种。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即推动的意思。后来的研究者大多依据这一本意对动机作出解释。有人认为,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1】。这一定义强调动机的作用和实质,但并未指出动机产生的原因。也有人指出,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这个定义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实质性联系,但轻视目标、诱因在动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学者春兴教授认为,“动机,是指引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

主导动机与理解概述

第一章理解再理解 行为都有动机,在交往中双方,其行为都会在对方身上表现出效果. 1、交往双方动机性质不一致,一方有良好的动机,机时另一方没有良好的动机,或者有不良动机;从而得到或好、或差的效果。 2、双方都不具有良好的动机,得到差的交往效果。 3、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动机,得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4、双方都具有良好的动机,得到差的交往效果。 第一节主导动机(leading motive)与理解 一、主导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一定活动的心理动因,着重体现为“想干什么”。 动机群中众多的动机不可能都体现为行为,只能将一种动机转化为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只能体验到行为者的行为,而无法直接观察到其主导动机和动机群, 因此对于行为者的主导动机和动机群的判断,是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 如猜的很准确,那就是理解,反之一旦猜测有误那就是误解。 二、理解与误解 理解就是交往中正确把握对方的主导动机的过程。 误解就是交往中错误判断对方的主导动机的过程。 例:消防栓事件 学生:怕的发抖, 班主任:不屑,不听话 教导主任:学生怕教师 三、误解的类型及其消除 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双方对动机的评价标准不一样。 1、有依据的误解 2、列依据的误解

有依据的误解 许多行为具有利弊关系,对此有利,对彼有弊。在有依据的误解中,对方的行为表现为“对此有利”,而自己则只重判断为“对彼有弊”,从而误解了对方的真正的主导动机。 三个特征: 1、隐藏深度很深,已经误解了对方,却脸不露色,放在心底不说出来。 2、保持时间很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3、报复心态较强,一旦认为时机成熟,则会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报复行为或报复语言,或报复行动。 例:三国封和关羽。年青教师锯树,总经理的架子。 无依据的误解。 也称自由联想的误解。 对方的行为本身并不涉及到利弊关系,但是由于这个行为不符合秘书的期望,因而通过自由联想,错误判断对方的主导动机,构成误解。 由于自身期望较强,自由联想具有无限想象窨,因此往往引起突发性事件。 特征: 1、容易形成突发性不良事件 2、只要有人从中调解,不良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打不相识)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概括地说,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指向学习目的的功能,调节、强化学习行为的功能。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必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而矛盾性则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不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好。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把别的同学都压下去,唯我独尊,这种学习动机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也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取得好的成绩。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错误动机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不仅要重视学习动机的辅导,也要重视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辅导。

2003-11-1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方法的含义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系统性、适应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学习方法总是为一定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因而,没有目的的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每一学科的知识结构都是有系统的。因而,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每位优秀的学习者总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其灵活的适应性,所谓“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即为此义。学习的内容、性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比如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阅读或运算的方法等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性。同时由于每个学习者的智力及其人格特点不同,学习同一学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只要与自身的特点相适应,只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就都是好的学习方法,都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辅导既要重视共性的、通用的学习方法,又要注意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可强求一律。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以利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总结。比如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法国的一位生理学家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国先哲很早就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主张“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