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浅谈汉代女性服饰文化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服饰制度也深深的蕴藏着封建文化特征。在汉代,服饰制度已初具规模,服饰不仅仅有御寒装饰的作用。开始有别尊卑分高下的作用。本文就汉代女子服饰式样特点探讨研究,从侧面凸显汉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汉代女子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多方面,这对于服饰的发展也产生巨大影响,推动着汉服文化。

【关键词】汉代女子服饰审美文化

汉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艺术大发展时期,在文化上却广开包容、兼收并蓄。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服饰得到了发展,衣服不单单御寒装饰,更能突显出一个人的地位品位。这一时期对女子审美观的形成影响颇大。

一、汉代女子服饰式样

“女为悦己者容”是古代妇女装扮的信条,汉宫女子无不为了取悦君王或者男人而费劲心思的梳妆打扮,从衣装到面妆,从发式到配饰,没有一项不经过刻意的琢磨和研究。

1.襦裙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装的特点在于简短、精干,便于日常家居和劳作。

2.深衣

被汉代女性首要推崇的和喜爱的服装当属深衣。深衣的产生来源于“礼”,既符合礼节,遵循社会公德和民俗,又象征品格或者表示敬意,显示出端庄、高雅华贵的气质,同时它饱含汉代人对天地的崇拜和欲将天地与人合一的文化追求。

深衣在汉代是至上而下都可以穿的礼服。只是通过不同的颜色、质料和配饰来表明身份的不同。汉代女子所穿的深衣,长可及地,衣摆一般是喇叭状,行走的时候不会露出鞋子。而且衣身通紧窄,能够很好的把女子身体的曲线凸显出来。衣领是最有特色的地方,使用的是交领,领口很低,这样就可以露出里面衣服的领子。如果多穿几件,衣领就一层一层地露出来,最多的时候有三层,称之为“三重衣”。

宫廷中的贵妇以深衣为朝服,名称“蚕衣”,与其相配的是同色的绶带和腰带。太皇太后穿的蚕衣领子和边缘有丝绦,并且用色和浅蓝色拼接而成,青色在上,浅蓝色在下,其他贵妇的深衣则是浅蓝色。

3.直裾

汉代的直裾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作为正式的礼服,因为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之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出现有裆的裤子,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4.舞女服

汉代妇女服饰的领导者是京师贵妇及歌舞伎,特别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特殊阶级层——歌舞伎,她们衣着华丽,汉代歌舞伎的服装,长袖、束腰、轻逸,是同时代女服中的精品。显露人体体态的美,是服装式样的美感表现之一,汉代舞服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舞服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是长袖,长袖是舞女们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她们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汉代女子服饰特点

纵观汉代妇女服饰,我们应该意识到,汉代是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形成和完善的时代,服饰作为等级礼法制度的严格标志,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

(一)等级性

汉代服装制度遵循的儒家礼仪仗队,成为明贵贱、别等级的封建帝制的有力支柱。汉代妇女服饰遵循这一原则,通过不同的衣料质地,颜色和佩绶来进行等级区分,发式、面妆、服饰成为辨别一个人尊卑贵贱的显著标志。如汉代宫廷贵妇穿着饰有华丽花纹的宽长深衣,而劳动妇女则终生穿着齐腰的短襦。贵族妇女“施妆粉黛”,而平民女子“荆钗布裙”。

(二)时代性

汉代妇女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动态趋势。汉初,社会处于战乱的动荡中,西汉统治者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所以,妇女的服饰显现出一种简朴之风,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西汉中期,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奢侈的风习。并终至西汉末年,乃至东汉王朝都盛行不衰,妇女的妆扮也由俭转奢。

(三)实用和审美的统一性

汉代的女服设计充分考虑到服装的实用和审美相统一功能,并把它加以发挥。如汉代舞女其服饰做长袖,袖口宽博,随即骤然缩小,大袖口里叠得整整齐齐,可以伸缩自如的“水袖”,并附带一条近似于飘带样极长的巾子,用大带束腰,右腰侧系一丝绫,末端系几个小铃铛,在跳舞中发出细碎的响声,衣下作重叠衣褶,便于在急骤旋转中展开,真是既实用又优美。

三、影响汉代女子服饰的因素

服饰是渗透于当时人们情感意愿、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观念,一种反映社会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据此我们分析汉代女性审美观的形成因素有以下几点:

1.儒学思想的影响

在汉代,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尊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以儒家宋法思想为核心,加以阴阳五行学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结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封建思想体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服装的形制和衣料的质地色彩、纹饰都形成了森严的阶级等级界限的一面,但汉代女子还是在遵循儒学的礼节上创造出式样美好,别致的服装,向世人展示女性的亮丽风采。

2.汉代女性地位的影响

汉代女性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由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劳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汉代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礼教植根尚浅,加上整个地主阶级处于上升进取时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妇女的劳动不仅限于家庭,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汉代丝绸在美化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经济,沟通各国贸易与文化联系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来看,应当承认汉代妇女对于创造灿烂经济、文化的贡献。3.男性审美观和统治阶级导向作用的影响

在汉代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把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和社会职能的要求制度化、规范化,把温柔、贤慧等品格看作女性内在美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儒家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也更加明晰和规章化了。汉代女性注重对自身的形象塑造,却也摆脱不了心理上对男性的依赖,于是便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以男性的传统标准为标准。

汉朝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汉朝服饰 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而完整的服饰制度则在汉朝得到了确立。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人们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汉代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服饰制度。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1.汉代服饰的特点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无扣系带,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2.汉服形式: ①上衣下赏(衣裳制),其中的冕服为帝王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②衣裳相连(深衣制):上下缝合在一起,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有直裾衣和曲裾两种形式,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③襦裙制,襦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3.汉衣款式 ①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折转,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所取代了。 汉代男子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宽袖绕颈曲裾深衣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与服饰

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积淀的璀璨星海中,中国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散发着耀眼的星光。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服装 衣 “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此衣即指上衣。“衣”字字形上像上衣有领襟的形状,是象形字。古代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正像甲骨文、金文字形表示的样子;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右襟压左襟。古代衣有交领和直领之分,交领居多。交领衣服是衣领和左右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衣领也随之在颈下相交。直领是衣领从颈jǐng后沿左右绕到颈前,左右平行地垂直下来,古代女子多穿直领,男子多穿交领。衣字最早是指上衣,后来词义扩大,引申为衣服的总称。 裤 “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kù。《说文·糸sī部》:“绔kù,胫jìng衣也。从糸,夸声。”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从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出,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讲廉范治理成都,百姓生活提高,“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此以有袴表示生活好。绔是织造精细的生绢,纨绔是高档裤子,为有钱人的服装,故后来引申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 初 本义是开始,字形由“衣”和“刀”两部分组成。意为用刀裁衣。《说文·刀部》:“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用刀裁衣构造字形来表示“开始”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类最早的衣服无非是用刀裁割过的兽皮,虽然表达简单,但它却表明人类开始穿衣,而穿衣正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所以用刀裁衣可以表示“开始”之义。隶书之后,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衣”字皆变成了“礻”。(示字旁)求裘 “求”、“裘”原本一字,其形像毛在外的皮衣,与“衣”字相似。 “求”字是在“衣”字的基础上加了外毛形象,其本义就是皮衣。今北方牧羊人所穿羊皮皮衣犹是羊毛在外。此字金文作,是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又”,这是表音的声符,由甲骨文的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求”,《说文》古文作,此当是金文字形的约写,也是今天“求”字的原形。由于约写后不能明确显示原义,故有些金文又在约写形体上加上了“衣”旁,作,演化为今天的“裘”字。古文字一字异形的现象很普遍,受字形系统严密化发展的影响,这种现象或者是只流传一个字形,其他异形被淘汰;或者是分别承担不同的意义而共同流传下来,“求”、“裘”的发展属于后一种情况,“裘”专表本义,而“求”则借作寻找等词义的字形。这种分化不是立时进行的,所以在早期,“裘”也可表寻找等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pí是裘。” 表 “表”字本义是穿在外边的衣服,与内衣相对,古称内衣为“中”或“中衣”,称外衣为“表”或“上衣”。《说文·衣部》:“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字,字形由“衣”和“毛”组成,因为古代皮衣是毛在外,故以衣毛表示在外的衣服。《说文·衣部》“表”字之下:“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徐锴kǎi注:“古以皮为裘,毛皆在

最新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知识分享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说课材料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 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

浅析汉代服饰

浅析汉代服饰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服饰史》期终论文 ——浅析汉代服饰 学院:社会学院 班级:093班 学号:09163116 姓名:张秋霞 浅析汉代服饰 【摘要】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服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汉代服饰文化。研究汉代服饰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浓厚的汉代服饰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汉代服饰基本特征风格经济政治文化 一、汉代服饰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一)汉代服饰基本特征 第一,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即用“袀玄,长冠”。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把它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第二,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浅谈古代服饰文化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 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服饰文化 社会082 姚吉53号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

……浅谈民族文化与服饰民俗的的关系

民族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带有本民族特点、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民俗,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民俗便无由生根。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我所要论述的是物质民俗中的服饰民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俗习惯也有不同的服饰。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民族基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服饰民俗。 第一,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从长过程来讲是逐步的、渐进的,既有其相对的稳定期,也有其突变期。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这就是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性的真实反映。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 第二,各民族服饰民俗是独特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更主要的是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根本支撑,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民族服装服饰就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这种赋予文化内涵的服装服饰,展现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些服装服饰,大都由各民族人民自己动手,从纺线到织布,到刺绣到成衣。而且这种手工制作技艺大都是祖传的,不带有任何伪造、模仿的痕迹。有的民族的服装服饰已形成系列,多款式、多层次、多体型,适合多种类型的人穿戴。这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一花一叶,都是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出来的。而且在民族特质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件又有其不同寻常的艺术特点,堪称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比如,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服饰民俗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一个民族特质文化的孕育和发展,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服装服饰的发展变化是与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第四、不同的民族反应不同的装饰习俗,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比如,蒙古族妇女用于头上的装饰品多为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的长绸子缠头。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羊皮帽,

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思考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蒿草树叶可成衣;玉石金缕可成衣;铁甲兽皮可成衣;棉、麻、丝、毛皆可成衣。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现代潮流中却遗落乃至失去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瑰宝,服饰,就属其中之一。 自然,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完善地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些都是我们不多或缺也无可替代的传统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隐含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一部中国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文化愈加意味无穷。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品格。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後,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

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尚在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分明的中国服装基本形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历经魏、晋、隋、唐,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使中华服饰文化传于世界。隋唐时期的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使服饰发展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那时候女子最时兴的衣着是“襦裙”,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到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飘飘欲仙的感觉。还流行“长巾子”,是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时最典型的一种时尚就是女装男性化,中国民间传说里女扮男装的浪漫故事,估计得有一多半是从那个时候流传开来的。想想我们的先祖们还是很开放的吧?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 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 皇帝服饰的特点跟秦朝的差不多。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供大家阅读!汉代皇帝服饰的特点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朝服饰的重要意义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多样同一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 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 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完备性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 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相融性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着装礼仪文化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古装剧,神州大地亦自然地掀起一股“古装热”。对古装情有独钟 的小伙伴们,特为你们呈上历代服装视觉大餐,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 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 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 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 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 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 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 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 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 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 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 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

汉朝服饰讲解版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二、汉服的特征: v 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 v 交领 v 右衽 v 无扣系带 三、汉服形制 (1)上衣下裳(衣裳制)冕服、礼服、襦裙 (2)衣裳相连(深衣制) 深衣就是上下缝合在一起的款式。它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款式。有直裾深衣与曲裾两种形式。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出现,后世以礼服形式存在。 男子袍服与冠履 (幻灯片)商周以前多用巾约发,西汉末年发展成为帽箍式的帻。故秦汉男子多以巾帻裹头。“崇其巾为屋”指巾帻顶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脊,又称“介帻”平顶的巾帻则称“平顶帻”或“平上帻”这两种,是汉代男子的基本首服。 帻:即是包发巾的一种,秦汉时不分贵贱均可戴用,戴冠者衬冠下,庶民则可单着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顶的,称“平巾帻”,有屋顶状的,叫“介帻”。庶人的巾帻只能用黑色或青色。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

都是从他们头上的巾帻颜色来区别的。 巾:秦汉时男子头上戴巾,主要有两种。 ①葛巾:用葛布制成,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有两带垂下,为士庶男子用。 ②缣巾:缣巾:因用整幅细绢做成,又叫“幅巾”。通常以缣帛为之。西汉初多为劳动人民所服,东汉时不分贵贱。 汉末仕宦王公贵戚,不戴冠时,以戴幅巾为雅,后来普及开来。汉末黄巾起义,即为黄色幅巾,后世将这两种巾通称为“汉巾”。 汉代官员戴冠,冠下必衬帻,并根据品级或职务不同有所区别。戴冠衬帻时冠与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佩平巾帻。“卑贱执事”们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幻灯片)汉代的冠帽是区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冠服的种类收进《后汉书·舆服志》的就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等十九种之多。 冠: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水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彩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这些已显然与周时冕冠有所区别。以后历代相袭,但具体规定却又常有变易。 ②长冠: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祀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刘氏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