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利弊

当前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转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也在愈演愈烈。

一、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技术、基因操作技术、重组DNA技术,它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性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称之为“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称之为“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者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的操作步骤可以归纳如下:①获取目的基因。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取得符合人们所需要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②获取基因载体。用人工方法,取得目的基因的适宜的载体,即质粒或病毒。载体一般带有必要的标志基因,以便进行检测;③重组DNA,用人工方法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结合;④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扩增。即用人工方法,让携带目的基因的载体进入新的生物细胞内,使其增殖,从而形成重组DNA的无性生殖系(即克隆);⑤筛选。即通过基因表达产物的鉴定、收集和加工等一系列复杂方法的综合,将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二、转基因技术的优势

转基因技术是当前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食品、环境等领域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通过此项技术改良的水果和蔬菜外表更好看、口感更好,它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按照人的意愿创造生物新物种,这不仅大大加快生物进化速度,改变生物进化方向,而且也带来了社会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变革,转基因技术的前景远比IT技术更重要和更具发展空间。

转基因技术以其优势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重大技术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焦点。因其打破了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能够培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均有巨大潜力。

1.减轻病虫害危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培育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养分高效利用等的转基因新品种,将显著减少农药、化肥和水的使用,缓解养殖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2.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由于转基因新品种在增产、优质优价、低耗等方面的优势,已使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农户累计获得纯经济效益340亿美元,农民增收25%左右。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应用,实现了密植和免耕,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棉农也因种植转基因棉花,每亩减支增收130元,累计实现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3.拓展产业形态,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制成功,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

4.转基因技术在医疗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利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生产有些药品,如一些激素,产量少,见效慢,用分子转基因技术把生产激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里,再把大肠杆菌放入发酵罐中克隆增殖,然后从培养的细菌中分离出激素来。利用此方法,我国已能生产乙肝疫苗、狂犬疫苗、干扰素、胰岛素等生活性物质,产量高,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5.转基因技术为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开辟了新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在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作用,通过建立动植物基因库,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法低温保存种质,用体细胞核移植再现物种,抢救和保护濒危动植物。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使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

如能抗虫、抗病毒、抗杂草等,保持其优良性状,以减少杀虫剂、除草剂等危害环境的化学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以生物防治代替药物防治。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微生物,分解污染物,促进物质循环。自然界的各种天然物质一直在进行物质的循环,微生物是物质循环链的分解者,动植物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重归自然。但是一些人工制造的产品一旦成为垃圾,在自然状态下很难被分解,如塑料。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微生物,可以分解这些人工的污染物。

三、转基因技术的劣势

转基因技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有人从人身、生态安全、伦理道德等角度的担忧指出,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原先仅限于种内或是近缘种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流,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这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加之新基因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很难预测,因此很多人对此忧虑重重。

1. 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加上探索领域的未知,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对现实所造成的潜在危害。安全问题是与道德相关的。安全与风险必然引发责任主体的责任、义务以及是否正当等伦理道德问题。如果认定风险是不负责任和不正当的,那么给予道德上的关注是恰当的,因为这些风险会导致伤害无辜的各方。另外,对风险的评估也有伦理因素。目前,尽管转基因技术在未来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药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在这诸领域的辉煌前景的背后,也暗含了无法回避的风险。由于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不可预料事件,往往导致技术发展方向的转移,这样就可能出现技术失控现象,这是在技术扩散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2.转基因技术的高风险性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转基因技术有着很高的不可预测的风险。因为一种新的生物物种进入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非立即可以测定,往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若干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要与相关的科学领域的发展协调起来,在大规模推广应用转基因作物上采用谨慎的态度,避免和减少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可能的危险。

3.转基因技术在食品安全上的副作用

虽然转基因食品研究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其在提高产量、增强自身抗病抗虫等优点较为明显,但另一方面,其潜在的风险,如过敏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也令世人关注。

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危害,它必然会引发“责任”和“义务”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人类生活的全球环境和遥远的未来,甚至整个人类种族的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其“恶”的可能性,引导转基因技术走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使人们继续改善和提高转基因技术,发掘和发展

转基因技术对人类有利的巨大潜力,防范其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向。我们的目标及着眼点不是追求最大的“利益”,而是避免极端的“恶果”。转基因技术有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伤害无辜的各方,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责任感,要求我们对可能出现的长远后果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出现。同时我们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来追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平衡,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转基因技术,你知道多少

转基因技术,你知道多少 近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将加快实施包括转基因在内的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一时间,转基因技术再次引发关注。那么,转基因技术究竟为何物?转基因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农业部相关负责人。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期望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等“离体”操作后, 导入并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其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从而改善生物原有性状或赋予新的优良性状。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1856年,奥地利 科学家解释了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规律;1953年,科学家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73年,人类发明了基因克隆技术;1982年,第一例用于生产胰岛素的重组大肠 杆菌,掀起了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首个高潮。1996年,转基 因作物在农业领域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至此,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研究表明,自然界大批生殖隔离、进行物种间基因转移的现象古已有之。例如,目前运用广泛的转基因经典方法——农杆菌法,就是我们向自然界学习的

结果。在自然条件下,农杆菌就可以把自己的基因转移至植物中,并得到表达。 “所有生物体均由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含有控制和保持其物种特性的成千上万种基因。基因是细胞中携带的一种大分子物质(DNA)片段,一旦进入人的消化系统,都将被分解成生物界通用的4种核苷酸,才能被人类的细胞吸收利用。”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我国,多数食物是要充分加热烹调的。在高温条件下,食物中几乎所有DNA已经降解成零碎的小片段,不能携带任何完整的遗传信息。被降解的部分进一步在体内被消化吸收,未被降解的部分DNA随粪便排出体外。另外极少量的DNA不排除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的可能,但机体严密的防御系统会灵敏地捕获这些外来DNA并消除掉。而且,基因的转移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在自然状况下,很少能发生完整序列的有效转移。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当前,全球转基因研发势头强劲。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年种植面积接近27亿亩。转基因技术的推广显著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目前,转基因研发对象已涵盖了至少35个科,200多个种,涉及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研究目标由抗虫等传统性状向抗逆、品质改良等拓展。基因编辑

转基因技术介绍

转基因技术 编辑 转基因即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基因组中提取所需要的目的基因,或者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基因片段,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的遗传性状个体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分子生物学。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但如今人们对改变原有动植物性状的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狭义),将对微生物的操作称为遗传工程技术(狭义)。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目录 1发展历史 2基本技术过程 3分类 人工转基因 植物转基因 动物转基因 微生物基因重组 自然转基因 4转基因技术产物 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食品 5技术特点 组合原理 植物 动物 6与杂交的区别 种基根杂交技术 植物杂交 杂交畜牧 7转基因技术现状 转基因食品 技术应用 商业化 8媒体报道 9转基因植物转化方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 花粉管通道法 核显微注射法 基因枪法 精子介导法 核移植转基因法 体细胞核移植法

10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量 疑问 对环境系统 对生态物种 动物试验 11社会 学者批评 转基因标识法案 12相关事件 动物异常事件 转基因水稻争议 巴西坚果事件 普斯泰事件 转基因玉米事件 俄转基因食品事件 广西迪卡玉米事件 转基因大米试验 实验鼠致癌事件 猕猴喂养实验 律师申请公开遭拒 13批准作物一览 1发展历史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医生奖颁给发现DNA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2基本技术过程 (1)从生物有机体复杂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2)在体外, 将带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标记的载体分子上, 形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亦称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 。 (4)带有重组体的细胞扩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体。 (5) 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 (6)将选出的细胞克隆的目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分析,并设法使之实现功能蛋白的表达。 3分类 转基因过程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 人工转基因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反对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人们,并非都是由于科学上的疑虑(且不说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有的是出于其信仰,认为人类不应该种植“不自然”的作物。但是人类今天种植的作物,没有一种是“自然”的,全都是人工改造过的。这个改造过程发生于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尝试种植粮食的时候。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有的植株有人们想要的性状(比如产量比较高、味道比较好),于是其种子被保留下来,继续种下去。在下一代中,又选择“品质”最好的往下种,这样一代代地选择下去,就能得到“优良”品种。达尔文后来把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 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在新石器时代,“驯化”一种野生植物要花上千年的时间。1719年,英国植物学家费尔柴尔德发明了一种创造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杂交育种,把作物的不同品种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选育具有优良品性的品种。到了20世纪初,遗传学的创立为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植物学家用杂交育种方法创造出了许多在农业生产上有巨大实用价值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都是自然界原先没有的。 但是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很难成功。在1930年代,植物学家发现使用秋水仙碱能够有效地克服远缘杂种不育的难题。之后又发明了细胞质融合技术,把来自两个物种的细胞融合在一起,从中培育出杂交后代。有了这些技术,杂交打破了物种障碍,杂交育种不再限于物种内部。两个不同的物种之间,甚至不同的属之间的杂交成为了可能。比如,通过把属于不同属的小麦和黑麦杂交,创造出既有小麦的高产又有黑麦的抗锈病能力的新物种小黑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种新的育种技术——诱变育种获得了广泛应用。它通过使用化学诱变剂或辐射来诱发种子产生基因突变,从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比起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更加“不自然”,因为它直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创造出了新的基因。 这些方法都属于经典育种技术,育种学家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其实是相当盲目的,并不知道他们给植物新品种引入了什么基因。从遗传学诞生日起,人们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直接而精确地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或者说,对生物体实施“遗传工程”。这只有在分子遗传学诞生以后,才成为可能。 第一次遗传工程是197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伯格实验室完成的。他们把噬菌体λ的DNA片段插入猿猴病毒SV40的基因组,首次在体外将来自不同物种的DNA重组起来。这个重组DNA分子由于含有哺乳动物病毒序列,有可能被结合进哺乳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中;又由于含有噬菌体λ序列,有可能在细菌(例如大肠杆菌)中扩增。虽然由于许多

(完整版)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清单 一、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1、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说。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2、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

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说,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老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3、我国市场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大豆油和木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基因食用油,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来源主要是从美洲,尤其是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进口的大豆所生产出来的食用油。 还有一种就是转基因木瓜,因为木瓜容易得一种农药很难治的病,用基因的技术能够控制,转基因木瓜也是我们能够吃到的转基因食品。除此之外,我国很少能够见得转基因种类的食品。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完整版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 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 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 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 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目前基因枪介

简述转基因技术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1992年荷兰培育出植入了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转基因牛,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良药。转基因技术标志着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都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重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同时转基因技术在药物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术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的细胞学原理: (1)细胞周期及MPF:细胞周期可人工分成4个时期,分别为G1期、S期、G2期和M期。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沿着G1-S-G2-M路线运转。S期为DNA合成期,M期为有丝分裂期,M期结束到S期开始之前为G1期,S期末到有丝分裂期(M期)为G2期。有丝分裂的启动由成熟促进因子也叫M期促进因子(maturation/mitosism/meiosis promoting factor,MPF)调控,MPF 在细胞分裂中呈周期性变化即分裂后逐渐积累,到G2晚期达到高峰,由中期向后期转换时骤然消失。因此推测MPF是真核细胞M期的一个基本调节物质,能引导细胞由间期向M期转变。MPF由蛋白激酶激活,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包括减数分裂的性细胞)。但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是周期中细胞,某些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脱离细胞周期进入G0期或分化为不分裂的细胞,而且G0期细胞可通过诱导重新进入周期。 (2)通过MⅡ期的卵母细胞转基因:MⅡ期的卵母细胞的MPF含量很高,可以诱导细胞核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核膜破裂(NEBD)和早熟染色体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处于减数分裂MⅡ期的卵母细胞无核膜的时间远远长于有丝分裂M期的细胞。所以此时期的卵母细胞可作为基因导入的受体。据此1998年Anthonv等对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发育早期的动物胚胎方法加以改进,用逆转录病毒载体注射MⅡ期的卵母细胞,注射完毕的卵母细胞同获能后的精子共同孵育后,体外发育至囊胚,再移植到母牛体内得到了转基因小牛。1999年Anthonv等又将精子与外源基因共孵育,然后将精子头部显微注射入MⅡ期的卵母细胞,这两种方法共同之处都是利用MⅡ期的卵母细胞无核膜,外源基因易导入的 特点。 2.转基因的胚胎学原理: (1)哺乳动物转基因的胚胎学原理:精子和卵子只有发育成熟后,精卵相遇时才能完成受精过程。精子进入卵子后头尾分离,胞核出现核仁,形成核膜,头部膨大形成雄原核;同时卵子排出第二极体形成雌原核。一般来说雄原核比雌原核大。接着雌雄原核的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随后细胞周期性卵裂,分裂球增加到32个时形成桑葚胚,进入子宫再发育至囊胚,此前的胚胎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从哺乳动物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规律来看,转基因操作时较合适的部位是受精卵的雄原核,精子进入卵细胞后的1小时,雄原核和雌原核还未融合,在显微镜下容易看到雄原核。多数研究者在此时期把外源基因显微注射到雄原核,通

转基因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附件1 转基因重大专项2018年度课题支持范围 根据转基因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实施计划,针对我国动植物转基因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协调推进技术研发与产品熟化,拓展转基因研究领域,进一步遴选新型重大产品、重要基因和关键技术,2018年拟启动实施11个重大课题和一批重点课题,提升我国转基因动植物研发水平和能力。 一、重大课题 (一)早熟抗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 1. 研究目标:根据我国棉区结构调整,通过聚合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和株型等主要性状,培育适宜油后、麦后直播, 以及西北内陆无膜种植的早熟多抗转基因棉花新品系(种),改良棉花品种早熟、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并示范推广。 2. 研究内容:利用转vgb等基因的早熟材料、转iap和p35等基因的抗黄萎病材料以及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材料,围绕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重要性状,采用分子聚合育种等技术,创制早熟、抗病虫、抗除草剂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棉花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早熟抗黄萎病转基因棉花新品种。

3. 考核指标:创制早熟、抗黄萎病、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棉花新材料30份,筛选转基因棉花新品系30个,转基因抗黄萎病新品系的黄萎病相对病情指数20以下;培育早熟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0—12个,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申报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发明专利8—10项,申报品种权10—12项,获得品种权5—6项。 4. 实施期限:2018—2020年。 5. 组织实施方式:采取“择优委托、专家论证”的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二)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种培育 1.研究目标:以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为重点,完成食用安全评价和功能性产品开发研究,完成安全证书和产品生产许可证书申报,制定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技术标准,育成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 2. 研究内容:对已获得的人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和BLG 基因敲除奶牛等育种基础群,继续深入开展育种价值评估、生产性能测定和生物安全评价,结合全基因组选育等育种技术,选育富含功能蛋白、乳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和过敏源显著减少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生产性能优良的转基因奶牛育种群或新品系;开展转基因奶牛的品种、饲养管理、繁殖和育种等相关标准研究,系统开展高品质转基因奶牛新品系认定,研制和开发

2020年湖南娄底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1)

2020年湖南娄底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 遗传 B. 繁殖 C. 生长 D. 变异 【答案】C 2.关于食物链的书写,正确的是() A. 阳光→草→羊 B. 昆虫→青蛙→蛇→鹰 C. 草→鼠→蛇→鹰 D. 草→羊→狼→细菌 【答案】C 3.小熊和萌萌对眼虫是植物还是动物的问题激烈辩论:小熊认为眼虫有眼点能感光、有鞭毛能运动,应属于动物;萌萌认为眼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应属于植物。你认为() A. 小熊有理 B. 萌萌有理 C. 两人都对 D. 最好与变形虫、衣藻等生物单列一类 【答案】D 4.小羊“多莉”的克隆成功说明() A. 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B. 细胞核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C. 细胞核是能量转换器 D. 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A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智慧,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 地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B.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C. 各国应将本国资源无条件地分享给世界 D. 一个国家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答案】C 6.图所示曲线表示人体血液流经某器官时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则该器官是()

A. 骨骼肌 B. 肺 C. 小肠 D. 肾 【答案】B 7.关于胎儿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下列顺序正确的是() A. 脐带→胎盘→母体→胎儿 B. 母体→胎盘→脐带→胎儿 C. 胎盘→脐带→母体→胎儿 D. 母体→脐带→胎盘→胎儿 【答案】B 8.小明和小红一起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不科学的是() A. 可以通过测量花生种子燃烧时水温的变化来计算其中的能量 B. 两人只做了一次实验,就计算得出一粒花生种子中的能量 C. 花生种子必须燃烧完全 D. 测定花生种子中的能量不需要作出假设 【答案】B 9.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B. ⑤是胰腺,它分泌的胰液只能消化蛋白质 C. ④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D. ⑥是大肠,它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答案】A 10.取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3种样本进行分析比较,三个样本中都有的物质是() A. 蛋白质 B. 葡萄糖 C. 氨基酸 D. 尿素 【答案】D 11.有根、茎、叶的分化,但不产生种子的植物类群是()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裸子植物【答案】C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辩论赛规则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辩论赛 一、赛制 本次辩论赛采取形式为四对四团体辩论赛,每个代表队选出四名选手上场参加比赛,在赛前进行分工,分为四个辩手,中途不得更换选手。比赛由队员陈词、盘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部分组成。比赛要求用普通话表述。 1、一辩:开篇立论;在攻辩阶段结束后做小结,攻辩共分为四轮;参加自由辩论 2、二辩、三辩:参加攻辩和自由辩论 3、四辩:参加自由辩论;进行陈词 二、比赛时间、地点、班级安排: 2014年5月6日上午第3节微格教室 2015级1班 三、辨题: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正方:转基因生物是安全的反方:转基因生物是不安全的 四、辩论赛程序(由主持人介绍) 1、选手入场 2、辩论开始 3、宣布辩题 4、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5、各代表队展示自我特色以及介绍参赛队员 6、介绍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7、辩论比赛 8、评委、嘉宾确定比赛结果 9、评委对此次比赛进行点评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辩论赛结束

赛场规则 1、自比赛开始起各队不准中途更换队员,一经发现,工作组将有权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取消其比赛资格。 2、对阻挠工作人员者,经劝阻无效的,将被清出场外。 3、辩手发言期间或将要发言时,观众不得鼓掌打断或阻碍辩手发言。 4、在观众提问阶段,对于每个观众提问的问题,辩手回答时间至多为1分钟,允许团队内部互相补充。 六、评判标准 (一)同学推荐评委,对比赛进行全程评议。 (二)评分标准 项目: 1、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引证恰当,分析透彻。 2、迅速抓住对方观点及失误,驳论精到,切中要害。 3、反映敏捷,应对能力强。 4、表达清晰、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三)评分项目

2021-2022年高三第三次(12月份)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2021年高三第三次(12月份)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乳酸菌都是细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肺炎双球菌、乳酸菌、硝化细菌都含有环状DNA分子,转录和翻译都能同时进行 C.小球藻、水绵、发菜都含有叶绿体,且都有细胞壁,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 D.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异养型生物,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2.结合如图所示的中心法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克里克对该法则的提出做出了重要贡献 B.①﹣⑤过程都遵循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能发生的过程是②和③ D.编码某蛋白质的某基因的两条单链通常均可以转录 3.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获得xx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噬是指膜包裹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形成自噬体,然后

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稳态和细胞器的更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自噬过程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密切有关 B.溶酶体通过合成水解酶,发挥吞噬降解作用 C.细胞的自噬作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细胞凋亡过程可发生自噬 D.细胞通过自噬作用,也为细胞内细胞器的构建提供原料 4.下列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剧烈运动时呼出的一部分CO2由细胞质基质产生 B.包扎伤口应用消毒的透气纱布,防止厌氧菌感染 C.盆栽时应及时松土,避免无氧呼吸烂根 D.种子晒干保持可降低细胞呼吸,延长贮存时间 5.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是否产生酒精 B.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所依据的原理相同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要用清水冲洗掉卡诺氏液 D.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6.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12分)某生物小组利用图1装置培养某植株幼苗,通过测定不同时段密闭玻璃罩内幼苗的O2释放速率来测量光合速率,结果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

转基因与杂交的区别

转基因与杂交的区别 转基因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杂交(hybridization)是两条单链DNA或RNA的碱基配对,是通过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而取得某些双亲基因重新组合的个体的方法。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杂交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基因重组可以将双亲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或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各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但是,杂交过程并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转基因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片段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是一种外源基因的引入手段;杂交是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通过交配而实现的双亲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的基因。同时,转基因可以直接在当代表现出来,而杂交表象在后代才能表现出来。 转基因是通过对基因染色体进行操作,改变生物当代的基因,从而直接在当代表现出来。杂交是将基因有区别的近亲生物养殖或者种植在一起,杂交过程由生物自身完成,杂交后的表象在后代才能体现出来,当代是看不到的。

转基因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 一、引言 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在国内外已经引起极大的关注,不同领域的专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科技伦理、环境科学等方面,主要通过技术层面来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一致认为,生物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已经超过人们的预期,原来那种希望仅仅依*科学技术的完善来解决人们对生物安全的疑虑和不安的想法已经显得过于简单。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风波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立法、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但是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相比,我国对生物安全的法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状况比较严重。因此在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框架构建上缺乏足够的法学理论支撑。就现有的极少量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大都出自生物技术专家之手,而非出自法律专家。从采取的研究方式来看,长期以来仅仅引进和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范围狭窄,层次相对单薄,没有建立起

独立和成熟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研究框架和法学理论。 作为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界定是一个核心问题和工作基础。笔者有感于国内学者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概念理解的不一致,结合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科技背景和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的演变,试图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作一梳理和探究。 二、“转基因”词源和“生物安全”的由来 “转基因生物”一词的最初来源是英语“Transgenic Organisms”,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rDNA)刚开始应用于动植物育种的时候,常规的做法是将外源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因而在早期的英语文献中,这种移植了外源基因的生物被形象地称为“transgenic Organisms”,即“转基因生物”。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科学家们能够在不导入外源基因的情况下,通过对生物体本身遗传物质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也能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性,获得人们希望得到的性状。在此类情形下,没有转入外源基因,严格说就不能再称为转基因,称为“基因修饰”更加合适和全面,因此现在开始用“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简称GMO)”,即“基因修饰生物”,来代替早期的“Transgenic Organisms”。因此,现在我们所指的“转基因生物”,其概念已经为“基因修饰生物”所涵盖。但因为“转基因”一词已经普遍为

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的基本过程

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的基本过程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阶段: 上游阶段:主要是分离目的基因、构建工程菌(细胞)。目的基因获得后,最主要的就是目的基因的表达。选择基因表达系统主要考虑的是保证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其次是表达的量和分离纯化的难易。此阶段的工作主要在实验室完成。 下游阶段:从工程菌的大量培养一直到产品的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此阶段是将实验室的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主要包括工程菌大规模发酵最佳参数的确立,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制,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的开发,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生物传感器等一系列仪器仪表的设计和制造,电子计算机的优化控制等。 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 ,简称AGN) 是纤溶酶原 的一个酶解片段,相当于其1~4 Kringle 区,具有抑 制皮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及抑制多种类型肿 瘤生长和转移的生物功能,是一种新型血管生成抑 制因子[1 , 2 ] ,对于控制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消 化道溃疡、关节炎等病理性血管生成具有重要的研 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PCR产物的T载体克隆 (一)重组T质粒的构建 一.原理 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就是DNA重组,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叫做重组体或重组子。重组的DNA分子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酶切的载体分子与外源DNA分子进行连接。DNA连接酶有两种:T4噬菌体DNA连接酶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两种DNA连接酶都有将两个带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分子连在一起的功能,而且T4噬菌体DNA连接酶还有一种大肠杆菌DNA连接酶没有的特性,即能使两个平末端的双

辽宁省丹东市2019年中考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

辽宁省丹东市2019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 2.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结网B.鹦鹉学舌C.蜜蜂采蜜D.火烈鸟孵卵 3.下列关于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吃学校门口贩卖的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快餐 B.有“虫眼”的蔬菜和水果一定不含农药 C.生吃的瓜果、蔬菜等要洗干净以减少农药残留物 D.尽量少吃油炸、烟熏和烧烤的食品 4.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 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外部形态的多样性 C.基因的多样性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5.“藕断丝连”是常见的现象,这里的“丝”来自植物体的() A.上皮组织B.营养组织C.输导组织D.结缔组织 6.学校发现小刚患有腮腺炎后,及时上报并将其送到医院治疗,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A.消灭病原体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控制传染源 7.给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和吞噬细胞吞噬病菌,这两种免疫分别属于() A.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C.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8.下列关于血液、血管及心脏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脉的管壁最厚,血流速度最快 B.大量输血时,需实行同型输血

C.心脏的右心室壁比左心室壁厚 D.血小板具有吞噬病菌和止血的作用 9.同学们听见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此反射的类型及听觉感受器分别是() A.简单的反射,耳蜗 B.简单的反射,大脑的一定区域 C.复杂的反射,耳蜗 D.复杂的反射,大脑的一定区域 10.下列关于动物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叙述,搭配不合理的是() A.蚯蚓的肌肉和刚毛一运动 B.家鸽的肺和气囊-气体交换 C.家兔的门齿和白齿-摄食与消化 D.蛔虫的角质层-保护作用 11.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家蚕的发育过程不经过蛹期 B.扦插薄荷和嫁接桃树都属于有性生殖 C.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 D.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12.如图是玉米种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①②⑤完整,玉米种子就能萌发 B.玉米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③提供 C.⑤是由雌蕊中的胚珠发育来的 D.与玉米种子结构相比,菜豆种子没有② 13.比较草履虫与衣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单细胞生物②都能在净化污水中起作用 ③能量转换器都是叶绿体④都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⑤都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杂交”与“转基因”区别

“杂交”与“转基因”区别 大家对转基因争论不休,其实很多人并不太明白,有人企图“混淆”转基因与杂交的区别。 所以我们必须分清楚“杂交”与“转基因”区别。 杂交——物种非常非常相近的生物,进行交配,生育出后代。杂交的条件苛刻,即使能成功,也受自然生物体系的限制。 转基因不同——它可以把“不同的物种”进行切片,从理论上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也就是说——“转基因”可以不受自然生物体系的限制。 比如——狮虎兽是杂交;长翅膀会飞的老虎就是“转基因”。 利用“杂交”手段,完全不可能让麻雀与老虎“杂交”。因为那样——完全违背了自然生物体系。不可能被自然界允许接受。但“转基因”不同——它突破了“自然生物体系的限制”。 我完全相信——有一天,通过“转基因”,麻雀的翅膀可以长到老虎身上。 这就为“转基因” 现在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大多并不是对染色体进行改变,而是使用质粒。质粒是类似线粒体和叶绿体一样的自带DNA的细胞器。质粒其实可以看作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胞器之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基于质粒的这种存在形式,它可以很容易地被导入到细胞。而由于它可以利用细胞结构产生蛋白质,或者把部分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DNA上/从植物细胞DNA移除部分基因,所以是目前转基因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 质粒的遗传、变异规律并没有研究那么透彻。质粒可以把更大范围的基因进行重组,质粒的稳定性比核内基因差很多,质粒还分几种复制和遗传特性差别很大的不同类型,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质粒在环境物种之中的扩散规律就没有研究报告说得清楚,在何种情况下影响环境物种、何种情况下不影响环境物种?但杂交基因在这方面就好得多。 基于以上原因,谨慎使用转基因技术于开放式大规模生产的环境是合理的。 杂交只能在同种和近亲种间进行,可自然发生,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基因在不同生物间转移,自然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几乎为零概率事件。透过杂交技术的品种改良只能够在近亲的品种之间进行, 杂交水稻都是在栽培稻之间或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的杂交品种, 育种及筛选优良的株系。即使人工杂交技术, 也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 正如我们最熟悉的狗,就是古人早期驯化狼通过从野生的狼中寻找父本或母本,不断杂交,最后得到优势种,迄今狼依然可以和狗生育后代。但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可以将某个基因从一种生物中移植到另一生物, 使受体生物出现一些特殊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等。从这层意义上看,转基因生物是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生命,譬如最常说的将杆菌上的产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水稻,小麦上去,但是不管怎么转,人们是不可能让杆菌和小麦,水稻来交配生育后代的。这就是转基因和杂交的最本质的区别。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食品安全规划 瑞士日内瓦 2002年10月15日出版 这些问题和解答已由世界卫生组织拟定,以应对世界卫生组织一些会员国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性质和安全提出的问题和关注。 1. 何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生物可界定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已以非自然发生的方式改变的生物。该技术通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候也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遗传工程”。它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移。 这些方法用以产生转基因植物——然后将它们用于培植转基因粮食作物。 2. 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和销售是因为对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某些感知的好处。这是指将其转变为一种价格较低、利益更大(在耐用或营养价值方面)或二者兼具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获得生产者的接受,因此集中于农民(以及更广泛的食品工业)所重视的革新上。 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最初目标是改进作物保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对由昆虫或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的抗性或通过增强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保护水平。 通过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T)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转入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是安全的。持续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压力大的地方,需要较少量的杀虫剂。 通过从引起植物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病毒抗性。抗病毒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使作物产量更高。 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压力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已造成减少使用除草剂数量。 3. 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是否不同于传统食品

转基因的安全性正方

转基因正方辩论稿 一转基因技术的推广是必要的就世界范围来说: 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问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要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成效,转基因食品也已悄然走上人们的餐桌。再从我国来看,在21世纪,我国的转基因食品会得到很快的发展,一方面因为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越来越接近世界水平,甚至有些方面已达到世界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需求很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可能完全依靠 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只能走高科技发展之路,生物技术无疑是其中1个重要手段,亦是提高食品质量的1种重要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发展,这个潜在的市场就会被国外的转基因食品所抢占。 二转基因技术的优点 (1)育种时间短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 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 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2)基因组合的范围广。 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 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3)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缓解粮食短缺现状。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 过去这两种病每年会带来近3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 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 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 (4)可以生产出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将推出多种可榨取有 益心脏的食用油的大豆。两大公司还将联手推出味道更鲜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强化大豆新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