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作者:gzdili5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6-8-15 文章属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变化 引入:影片片断《后天》感受气 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问题: 楼兰在哪?自然条件如何? (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 导楼兰的气候特点) 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什么 时候消失的?(简述史料,出示 想象中昔日楼兰的景象,定格楼 兰消失的年代) 问题: 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 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 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 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为什么? (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 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 “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 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 观看影片 学生继续阅读有关 材料,并回答问题, 对消失的原因进行 讨论,总结 学生阅读,利用表格 提高学生学习该节 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学,独 立思考总结的能 力,了解科学研究 的方法,尝试做一 次探究。

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 阅读91页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家研究古代气候的常用方法。 提问: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推测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引入:唐代的兴衰史: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见背景资料十七) 也就说气候得便华会制约古代文概括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学生使用表 格,比较记忆,加 深印象 理论运用于实践 由例子引入,增加 学生兴趣

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与世界气候 作业时间:月日 (2020四川成都实验学校模拟)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和洋流B.风带和洋流 C.纬度和风带D.地形和纬度 答案:1.B 2.A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均雨热不同期,且最冷月均温在0 ℃到15 ℃之间,为地中海气候,选B项。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海拔高于乙地,且甲地位于南美洲西部,受秘鲁寒流影响;而乙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不受寒流影响。因此,无论最低气温还是最高气温,都是甲地明显低于乙地,选A项。 (2020甘肃武威六中模拟)下图为局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D.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4.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则下列四幅图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答案:3.C 4.D解析第3题,0°~10°位于赤道附近,受热多,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受其影响,易形成降水;30°~40°位于副热带,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带,受其影响,不易形成降水;南半球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因此图中10°~20°、20°~30°均盛行东南风,干燥,选C项。第4题,图中M位于30°~4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若位于大陆西岸,易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该地为南半球,1月份前后为夏季)降水少,因此D项正确。 (2020广东广州质检)2016年12月,我国首颗全球CO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初步形成监测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能力。卫星监测结果表明:CO2浓度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在半球分布上,春季、冬季和秋季北半球CO2浓度都高于南半球,而

2.4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目标导学:通过学标,明确高考考什么) 自学探究(课前预习,夯实基础,形成本节知识结构)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 趋势, 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 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 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一)气候变暖的机制: CO 2浓度增加 CO 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 气温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 ② 、特别是 的破坏。 最新考纲 目标在线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使学生了解地质时期、人类历史时期、近现代仪器观测时期三个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 2. 使学生明白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间冰期,人类活动只是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3. 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得影响,并探讨解决办法.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 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 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① ② 2、影响农业生产 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 (2)高纬度地区 3、影响水循环 ①蒸发增强 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一)对策: 1、 2、 3、 (二)手段: 1、 2、 3、 (三)技术: 1、 2、 3、 知识链接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课堂练习(课堂检测环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下面的练习题,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漫画,回答1~2题。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课 时作业 中图版必修1 学习目标 了解不同时期地球气候的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①__________相互交替。 2.阶段划分 地质时期—? ???? 时间: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特点:② 和③ 交替出现 ? 历史时期—????? 时间:近④ 特点:有时为⑤ ,有时为⑥ ? 近代—????? 时间:近⑦ 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特点:世界气温出现明显⑧ 上升现象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全球气候变化 1.下列事实能证明地球气候变化的是( ) ①南极洲发现煤层 ②非洲赤道附近有古冰川分布的痕迹 ③银杏、水杉被称为“活化石” ④北美五大湖湖盆是冰蚀作用形成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2.据历史资料记载,距今3 000多年前,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据此推断,当时气候状况可能是( ) A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 .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以少 D .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完成3~4题。 3.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 .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 .冷暖、干湿交替 D .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4.由①至②时( )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小 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在上升 下图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1951~2002年,我国的气温特点是( )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6.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方法技巧练 方法图示法分析不同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读下图,完成1~2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A.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减少 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一、课标解析 课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指导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理环 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重要影响,应提高环境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气候变化的概念: 不断变化中 按时间尺度分 为 、 、 。 近代气候变化 特 点: 。 原因: 。 海平面 。危 害: 。 可能影响 影响 生产。具 体: 。 影响 过程。导 致 。 适应对策: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 原因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考查,可涉及三方面的知识,一是近年来二氧化碳增 加及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二是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内 在联系,是由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性质所决定的。三是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 化

答案:(1)升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2)地面长波辐射气温(3)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引起部分极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纬度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读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益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把图中预测海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前两问较基础,后两问难度较大。第(3)问重在分析图,由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第(4)问,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这是一道读图分析综合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需认真分析。 答案:(1)波动上升“温室效应”(2)森林被大量砍伐的缘故(3)按表中情况分析,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4)A、C、E 四、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 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

化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甘肃省市级优课)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4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 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对策。 3、培养资料分析和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手头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讨论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和对策。 2、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中的见解和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2、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观看图片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等等。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梳理】 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1.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冰川融化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直击高考】: (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 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案教案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以全球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的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内容第二课时。本课以全球气候变暖为案例,说明自然界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及生存的影响都已初露端倪,是当今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标要求: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的重点是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学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特别是近一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顾三个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使学生明白目前地球正处于一个温暖的间冰期内,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起到了加剧作 用。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2.利用事实材料,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3.以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的人文关怀精神。 2. 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四、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全球变暖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为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可利用图片的直观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读图表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材料 七、教学方法 归纳法、分组讨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图片展示:漫画流汗的企鹅;右图是加拿大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的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两只北极熊的新年愿望。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基础过关]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爱斯基摩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等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 B.气温变暖,生活更舒适 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 D.渔业资源增加 6.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难耐 B.家园将被淹没 C.风暴潮加剧 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7.下列对策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你认为可能的是() A.因为人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健康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B.全球变暖只会对低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C.全球变暖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D.全球变暖只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9.读材料和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纯净的海滩、一碧无顷的海水、温暖的阳光,马尔代夫一直被人们视为度假天堂。 但你能想象,这样美丽的地方要在2100年彻底变成一片汪洋吗?事实上,如果人类再不控制碳排放,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悲剧就会上演。面临被淹没命运的国家不止马尔代夫一个。如果人类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它们的消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写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刻尺度。2.把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缘故及可能阻碍。3.联系实际认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①________变化的一种反映。 2.要紧表现:不同时刻尺度的②____________变化。 3.不同时刻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刻跨度③____,变化周期④____。 (2)近现代时期 特点: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⑤____。 要紧缘故:大气中⑥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阻碍 1.使海平面上升 (1)缘故: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__。 (2)阻碍:改变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埋住的危险。 2.对农业生产的阻碍 (1)有利阻碍:使积温?________,生长期?________, 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2)不利阻碍:使某些地区?________,造成?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减产。 3.阻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格局,加剧水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21________。 2.植树种草。 3.防止○22________。 4.减少○23________,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24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1. 2. 3.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探究材料教材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和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冰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恐龙因无法抗击和适应冰冷的突击,最后灭绝了。1.由材料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按时刻尺度分为哪几种?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提纲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 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