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大手印 ---法尊法师 译

八大手印 ---法尊法师 译

八大手印 ---法尊法师 译
八大手印 ---法尊法师 译

八大手印 ---法尊法师译

(提示:引贴本文谨供参考!密宗行者要依止自己上师的教授修行)

八大手印---法尊法师译

一、朵哈八藏大手印明显口授(萨罗哈大师造);

二、朵哈藏论(玛尔巴大师造)

三、朵哈藏论(谛洛巴大师造)

四、朵哈藏论(哥罗阿黎造)

五、见修行果之朵哈歌辞(萨罗哈大师造)

六、大印教授又名大印金刚颂二十八(谛洛巴大师造)

七、略明正见论(那诺巴大师造)

八、大印异文(……)

一、朵哈八藏大手印

明显口授

萨罗哈造

法尊法师译

目录

根***如何住-----由迷故颠倒-----应如何通达

道***A见---辩见----明了之相---明无改变

道***B修---明无可修---不离无修即胜修--明解三轮之识其本性即大印道道***C行---行无定方---行不被缘染--由离执著悲心而行利他事

果***决定无果可得---欲得即颠倒--都无所得乃名得金刚持果

敬礼圣金刚空行母!

敬礼大乐俱生智!

根----明如何住

有行无行无非动有事无事及显空

此一切法一切时非能暂离虚空性

虽唤虚空名虚空非虚空体全非有

此超有无及俱非亦超其余一切境

如是虚空心法性三事全无少分异

所有异名唯假立仅是无义虚言词

一切诸法即自心离心别无尘许法

若达本来心非有便得三世佛密意

名为正法大宝箧然此亦非余外法

即是本来俱生性此性实不能显示

由无说故亦无闻若先有主方有财

原本无主财何有若先有心乃有法

心既非有谁知法所显一切心与法

寻之无得无寻者三世不生亦不灭

此惟终无少变异即是大乐真本性

故凡所显皆法身一切众生即佛陀

一切行业即法界一切假法为兔角

根----明有情不达此性故颠倒

无云日光遍照处然无目者常觉暗

俱生智遍一切法愚凡终距真性远

众生不知本无心由妄执心缚心性

如魔加持疯狂人招无义苦不自主

由被实执大魔缚众生专造无义苦

有被内心差别迷置主于家向外觅

有执影像为实境弃舍根本寻枝末

如是所作终不悟

根----住山者应如何通达

凡夫虽未见本性我知本性未常离

由我了知我始终因我见我余一我

观其性时亦无见离能所见不可说

即不可说谁能解于此本性善修持

尔时我所通达也即便住入汝心中

狮乳不宜注劣器犹如狮子林中吼

百兽闻之皆震恐狮儿听之增欢喜

说此大乐本无生邪执愚夫皆震恐

有善根者发欢喜

道----见--辨见(注)

莫以散心观自心若能自知自本性

诸相自脱大乐中散心亦皆成大印

犹如梦中受苦乐醒后自性悉非有

若舍欲得恐失心谁复更起破立念

生死涅槃一切法由见真实无性故

得失心念皆销尽复有何事可取舍

见闻如幻及阳焰亦如影像无事相

见幻心性犹如空无中无边无知者

如恒河等各种水流入大海同一味

应知各种心心所于法界中同一味

注:修大手印道首须明见故应辨见

道---见--明了达相

如人寻求虚空界无中无边亦无见

如是寻求心与法亦不得极微尘许

寻求心亦不可得如是无见即是见道---见--明无改变

如海船上放鸽飞遍绕诸方仍落船

如是以心观分别终归最初本心性

众缘莫动绝希求亦无恐惧金刚心

道---修--明大手印无可修

断根心性如虚空此无所修勿作意

平常心原住本体莫以假缘而相染

本清净心勿造作勿取勿舍住本然

未通达者无可修达者亦无能所修

虚空不能见虚空空性亦不修空性

无二之心如水乳一味大乐无间断

道---修---明不离无修之义即最胜修

若于三世不作意离边安住本性中

护此即名善修习不须持息勿系意

心无造作如孩童倘起觉念即观彼

如水与波无差异

道--修--明解三轮之识其本性即大印道不可作意大印中无少可修无故修

不离无修即胜修无二俱生大乐味

如水注水无二味如是实性如是住

缘执等心皆寂灭

道--行---明大手印行无定方

在二本性瑜伽中全无可取可舍事

我于诸法无取舍不能教汝有所作

如摩尼宝全无事诸瑜伽师亦无事

种种造作及言说然瑜伽心无有二

一性一亦不可得种种行相无根本

犹如疯狂无定事无作之行如孩童

道--行---明如是行不被缘染

心如莲花从泥生而无垢秽所能染

受用饮食及欲乐或使身心极热恼

如是种种诸行相亦本无染无缚脱

道--行---明由离著悲心而利益他

住于自行无定中若见愚痴苦众生

由哀悯力而哀泣修自他换行利他

观其实义离三缘如梦如幻非真实

欢乐无厌离碍著犹如幻师变幻事

果---明大印决定无果可得

本净虚空体性中都无少法可断得

无可作意大手印有何果报可希求

希求之心本不生何有可断可得法

若有实法可得者四种法印复何为

果---明无得欲得即是颠倒

如鹿被热所逼恼奔趋驰逐阳焰水

愚夫被欲所逼恼尽力追求果返还

果---都无所得乃名得金刚持

清净体性本不生此中亦无少差异

分别意于法界净假名说为金刚持

如旷野中起阳焰现似有水实无水

本来清净无分别此中不可说断常

如摩尼珠如意树随所发愿即能满

是亦世间世俗言于胜义谛皆非有

圆满吉祥!

二、朵哈藏论

马尔巴大师造

目录

(甲一)胜义大印之本性;

(甲二)世俗修大印道分二:

(乙一)名错误道;

(乙二)明不错误道分四;

(丙一)定见之教授

(丙二)定持之教授;

(丙三)行作之教授分三:

〈丁一>行正说录;

〈丁二>明行之歧途;

〈丁三>明不离大手印三昧耶;

(丙四)明大印之果分二:

〈丁一>明现前果;

〈丁二>明究竟果

(甲三)明二谛无别之大印

敬礼金刚萨垛!

敬礼薄伽梵无我佛母!

(甲一)胜义大印之本性

三有涅槃大印平等性本体不生清净如虚空性无可表名言语道断体性无说永离观待法无可观察无喻能表示不住离喻超越觉慧境非常非断非生死涅槃非显非空非事非无生非本法性亦非超越心无是无非无心能宣说

不属二分本来平等性倘说彼体训释及作用如兔角妄及其利钝等一切诸法无相无差别如是可见一切世俗法无性唯名唯言唯假立于名于义都无少区别本来俱生不可向他求心性名空大印离戏论如虚空性本来空无名自性不生永离诸事相遍一切处无变如虚空一切时空本来即无我无念无觉犹如阳焰流无缚无解本性不动摇有情皆是大印所化出变化自性法界本无生一切若乐二取现相等皆是法性大印所游戏游戏无实无常转变故终不超越本性空印中

(甲二)世俗修大印之道

(乙一)名错误道

有者教授灌顶常忧恼有者念诵吽呸数念珠有者饮啖不净及诸肉有者专修气脉诸瑜伽

(乙二)明不错误道分四:

(丙一)定见之教授:

由师摄受有人如是知彼等由错误故无真证无能所证故离一切边无离不离本性平等中如是决了向他无可问法皆法身不生取舍心无修不修不为诸相染显非显境随时不依倚无能所心远离一切缘无得失心一切执皆灭若达师长所示本体性各种杂念皆灭法界中识不住境贪著皆远离无造性中诸性皆解脱一切无贪舍离慢等垢恭敬妙德善士所摄受永离作意无垢无疑惑能所知净法性自显现若未通达本源大印理常随二执而转遍执著恒生各种杂念为眩翳不住正义流转于三有贪著名闻利养及恭敬闻思力大并得善觉受成就加持能力相似道实是垢障智者所不取倘若作意随彼于二处漂流生死是为三有本当观诸法本源心体性是无可见离念即解脱(丙二)修持之教授

心法性中无有决定相其中都无能修及所修不妄分辩有无及散乱倘若作意空性及无生超越心性并离二边等此即不住真理反隔远不计空与不空本然住亦无住与不空随便行都无取舍之心如起尸若了空性即彼而安住二取行相习气速为灭若不修证为相所散动

则不能灭二取相习气为眩翳人虽知是病目目病未愈翳相终不灭倘若作意真理贪觉受于真实义而修终成误

〈丁一>行正说

顺境行贪是为系缚因逆境恶缘乃是胜成就由清逆缘能增瑜伽故莫断逆缘智其真理修由如是行智德速究竟如同骏马复加鞭策驱修证虽贤表无行为助如有眼人欲行而无足当于无贪胜义而正行无破无立不著不遮止随自然势任运为上行

〈丁二>明行之歧途

具贪著心诸事为破立不称身心相反即歧途

〈丁三>明不离大印三昧耶

虽知世俗佛果无可求而尽力集广大福资粮虽于生死心得无所畏而于微细恶业尽防护虽云诸法清净如虚空而于贪嗔执著应根除虽证广大离边法性义乃至未固秘密自证德所有觉受应密不示人虽知胜义无自他二性而思世俗饶益众生事虽德智力不须依赖他而恒顶戴大恩诸师长

(丙四)明大印之果分二

〈丁一>明现前果

离能所见自然无差异离修者故不作诸功行离果报故解脱得失心拨除我故战胜诸魔碍毁实执故超生死涅槃

〈丁二>明究竟果

心性本来清净即名佛心与法灭尽故名涅槃无造无变离一切断证

(甲三)明二谛无别之大印

所谓大印甚深大名声其所依事亦假名空性刹那体性空故谁能证无证者故成佛亦假名故非真实唯对众生现众生亦皆无我如幻化故大印名唯凡夫心立错与不错亦唯是假名谁是能觉能了错误人涅槃果德无尘许可见解脱与否亦唯假施设虚空寂静无何缚可解世俗胜义亦是假安立法界本无二谛无法界

总结:

不思不虑不寻伺无修无行无得失

我执心执自解脱即达原始法惟义

圆满吉祥!

三、朵哈藏论

谛洛巴大师造

敬礼金刚萨垛!

敬礼自在不变大印!

见:

一切蕴界处于大印性中出生复还灭事无事皆离

不作意无求一切虚妄相无初亦无后

凡是意识所行境唯属假立非真理此性非师非弟子不计有心与无心舍离众多唯一性若执一性亦成缚

修:

无谛洛巴无所示处非远离非不离

眼非张开亦非闭心非有造非无造

应知本性无作意法性本离诸戏论

若知心启诸心念皆属虚妄即弃舍

全无亏满及得失

行:

莫修若行住林薮沐浴清洁不得乐

祀天不能得解脱应知随意无取舍

果:

(一)现前:

了知本性即果利修得同时不枉道

世间愚夫向外求若断得失即安乐

(二)究竟:

若灭内心之我执二取现相即寂灭

总结:

不思不虑不寻伺无修无行无得失

我执心执自解脱即达原始法性义

圆满吉祥

四、朵哈藏论

哥罗阿阇黎造

(一)破见修行果之边执分四:

破见:

世人以我慢引种种教理谓悟入空性无悟亦无入空性复空性无生生非有一切皆虚妄变伪无坚实若分别谓证非证乃分别复生大疾苦

破修:

分别错中错境入俱不成无常幻无实故彼为歧途若心取彼境则失自在性* 依修如来明妃等诸曼陀罗亦失坏

破行:

有功力便误取舍即苦边

破果:

法性如虚空欲得至究竟如愚求空边欲得究竟味如鹿遂阳焰本来即佛陀更求佛便误

*注:指如无波浪之自性

(二)明真实性无决定相

幻士趣入中道中空山梦林所庄严

影像求饮阳焰水石女儿为蜃市王

哥罗到处无变易离道功力住本性

若达真如无定相无定无错见了义

空与不空俱不执法尽心尽到彼际

圆满吉祥!

五、见修行果之朵哈歌辞

萨罗哈大师造

马尔巴与密勒日巴译

敬礼曼殊师利菩萨!

各种境界皆自心生死涅槃无分别

诸佛众生亦无异譬如水与水波等

离事无事之心性现证瑜伽刹那道

如小灯明遣重暗能除生死众苦翳

超心双运大印道明了无别如虚空

周遍广大大悲心显现无性如水月

超诸名言无中边无垢所染无得失

如哑人梦不能言无量大乐体性慧

如日月光无方所"火"本觉瑜伽最希有

无造本性即法身造心不能得瑜伽

故应放散于乐处本性成就最安乐

离分别故无希望成就者我如是说

"火"欲修瑜伽最胜空自身如山即胜处

心性为修瑜伽者能护诸根即掩关

亦不必断诸散乱所遇皆心即本尊

不必摄识即渐除若时心有分别起

软如木棉不造作舍诸作为自观心

若起希欲即著魔心为一切分别本

由无心故无分别有念无念修行者

观心不成融入本无所修故即成佛

如同小儿无分别如园中蜂吸花味

如狮子王游林中亦如江河到处流

心不放逸即胜行不遮本性行如狂

现各种境即心性都无所成即大印

现与不现生佛果如是修得胜成就

现与不现生佛果内外皆是俱生性

无分别行如河流复非离心向外求

大作意即大印道知不希果即大印

分别如同空中云了达本性即空性

见修行果俱无二通达无二即佛果

圆满吉祥!

六、大印教授(即恒河大手印)

(又名大印金刚颂二十八)

谛洛巴大师造

敬礼金刚空行!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具忍具慧那若者

具种修心如是行譬如虚空无可依大手印亦无依境

住于任运境界中定从系缚证解脱

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见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

譬如虚空云雾散本无住者及去者分别识浪生于心

观心本净浪自灭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

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白黑不能染譬如晴明日光照

千劫黑暗顿开朗本净妙心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

虚空言说强安立虚空究竟离言诠觉心虽亦强言释

究竟成就实离言要知心性本同空无余摄尽一切法

身离诸作安闲住语离尘声空谷音意离思量比对法如竹中空持此身心合超绝言思空安住任运无取舍无著心契大手印恒修决证正菩提密咒典籍波罗密种种经律与法藏各各论义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由生分别障明印反失所守三昧耶永离分别不作意自生自灭如水波若顺无住无缘谛即守破暗三昧耶若离分别无所住一切法藏无余见若依此义脱轮回并能烧除诸罪障此是教内大明灯不住此义愚夫辈彼常漂溺生死流未出秽苦之愚夫应哀悯彼令依师得师加持而解脱吁嗟乎!

流转轮回者毫无义利惟是苦

有所作亦无义利观心最殊胜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越所缘境心体现无所住道即佛道无所修境即菩提

嗟乎于世间法善了知无常法如梦如幻

梦幻实义本无有知则当厌离于彼舍诸贪嗔轮回法依于山侧洞穴居恒住无作任运境得大手印亦无得譬彼大树支分可万千齐根倒断万千枝分萎

断心意根生死分亦全枯

譬彼千劫所集暗生大明炬暗立遣如是自心刹那光多劫无明障顿除噫嘻

有心之法不得离心火有为之法不得无为趣

欲达真实离心无为胜义趣任运持心安住本明体

分别垢水自当返澄清障修诸显亦各自寂隐

无取舍心光发而解脱了本无生无始习垢净

亡诸执计安住无生境凡所显现即是自身法

超脱边执得殊胜见王越深广量得殊胜修王

离断边品得殊胜行王能无所住得最殊胜果

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中如恒河畅流而闲缓

后如平水子母光明会劣慧异生未堪善安住

可于明点气脉诸要门以多支分方便摄持心

调令任运安住于明体若依业印增现空乐明

须知加持双运之福智导自顶轮缓降不可泄

渐提令遍全身一切轮绝离贪故空乐明方显

长命黑发相饱满如月光彩焕发力大如狮子

愿共速得安住胜成故此大手印极心要口诀

具堪能种众生恒受持

圆满吉祥!

七、略明正见论

那诺巴大师造

敬礼金刚空行母!

敬礼一切智救世众生依依据正教理略抉择实义现有一切法离自心非有明了显现故如领受自心若非自心者无则应不现如是现世俗诸法住于心法本即心性以正理分析本性光明心与客起分别是一抑是异最深广大性智者应观察今此不详说空性本明心亦即菩提心又名佛种性亦号如来藏领受如实味故亦名大乐亦名曰密咒方便慧亦此即是深广性亦是普贤尊现空界知一名为如来佛无垢自性心不依待他故亦名自然智了故亦曰明自性故无别自性不自观由无所别故心即不分别明了不分别等同如来智由心性光明通达即智慧诸佛非外求虽心由客尘分别垢所扰如水本性空暂有净不净自性光明心无发端实物譬如空中花由有不成故其无亦不成互相观待立无此则无彼亦非有无俱以各加遮故亦非是俱非有无相违故非是有体法亦非是无体故离诸戏论如是观胜义说心住虚空自性离戏论现空空复现故现空无别犹如水中月如是观无二虚空性无住说不住虚空自性离戏论即生死根本亦即大涅槃亦是大中道亦是所见道复是所修性亦是所证果亦名证量谛因即方便果通说名三续或名根道果皆此性分位赖耶根本识及穷生死蕴或名依他起也马火

此有垢心性变化六趣等周遍虚空界受苦难思议其离分别垢离戏论自性即无住涅槃及金刚萨垛亦是第六佛亦名第六部亦名妙吉祥及毗卢遮那法身与大乐又名为双运是第四灌顶又名俱生喜亦是本净性显密经教中说彼等众名多依此义立如理就尽知也马火此无垢心性能现色身聚

诸清净佛土及诸曼陀罗周遍虚空界亦化最希有愚迷自心性一切外道类计我自性等没沦邪宗海自教声闻部及独觉唯识或计有二取或计无二取复计相假实皆堕分别网若见无错谬修行皆如实便能得菩提如依规驰马若见不符实修行必皆误不能得果利如盲无引者实义深如海非余井蛙智何能测其底有过愿谅恕愿以此功德令具善众生永离错误垢速生证真智

圆满吉祥!

八、大印异文

敬礼大印性当略说大印诸法皆自心见外境成误

体空如梦境心亦唯念了元唯惟风力体空如虚空

诸法亦如是平等名大印自性不可示故说名心性

于大印性中无造作变改若证此实性所有皆大印

即周遍法身正住无造作无思即法身莫求安住修

求修求成就如虚空神变全无修不修宁有离不离

若如是通达一切善恶者见真皆解脱烦恼即大智

成为行者助如林木于火何有行与住兰若修定者

究竟有何义若不解此性终不能解脱达者何能缚

唯住性莫散非身语造修言定与不定非对治而修

此中全无成

随显便知无自性即显即解皆法界

分别自解即大智无二平等名法身

相续如河流随住即有义恒时为佛陀大乐无生死

诸法齐性空了空心自灭离心无作意是为诸佛道

对有善根者我说此心语普愿诸众生皆住于大印

圆满吉祥!

附:班禅大师三印:至尊密勒日巴开示;贡噶上师大手印口诀。

班禅大师三印

大印周遍一切性心金刚界离言说

通达人无我即名为法印离一切烦恼是三昧耶印

无余依涅槃即名曰大印离幻化戏论是名为法印

不染自利垢即三昧耶印空悲平等味是名为大印

现证空性之无分别智为大印

知一切法之本性是空性名大印

若见内外等处均非有时,即是究竟心源,认识心体,证得大印。

至尊密勒日巴开示

不整治以为者,要须达乎三事。

一、烦恼及妄念不整治者则堕落:

若烦恼妄念,炽盛发生时,必须猛提正念,历声---呸,使还安住于本明体上,成为助道之胜缘也。

二、乐明无念不整治,则流转三界。

乐明无念者,是一道清净,三事均等持,照寂而明定,亦非不可有,整治之要训也。

三、本心则不整治。

于原离善恶之本明心性,固不得分别修整,此为山瀑流下,清浊自分,或怒流急湍,自急自平,无任何修整,得任运通达,证本觉智境。

贡噶上师大手印口诀

贡噶上师示:

平常之心,自然安住,即名曰修。倘于彼心,有所取舍破立,则名曰境。无微尘许可修心,无刹那许散乱,名修自然住心。是故只要自证念不散乱,其余无论如何,仍是修行。

"离执即体"为最胜口诀。

圆满吉祥!

修心要诀

一、认识佛性

佛性是无住、无为、无生、平等、清净、空寂、周遍、微妙、圆满、常住、不二、具足、灵明、不生灭、绝对待,能生万法。总而言之,佛性是常寂光,禅宗称之为孤明历历,密宗称之为明空不二。

妄心是有作意、有分别、有生灭、出入、得失等两边对待的,也是虚幻不可得<不在内外中间,过去现在未来>

二、如何领悟----明心为要-----顿悟

(1)一念不生全体现(2)转身吐气、海印发光(3)全用即体,全相即真(4)烦恼即菩提.

三、注意事项

(1)不可错认识神(2)不可错认无记心(3)不可保守现量境界不起用(4)不可落于知见概念<见性、开悟、成佛都不可得>

四、顿悟渐修----净心为要----渐修

(1)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2)无修无整无散乱(3)时时观照自心,不随境转,不随念走。(4)心力不足,持咒念佛转化(5)随缘应用,利物济世,无住生心,生心无住。

五、自我勘验

(1)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2)道业是否有进步、修行是否得力,不在于神通玄妙,而是自心是否越来越清净、越淡定、越安详、越慈悲、越智慧。

(3)出现各种境界,比如空、乐、明、影、神通,皆不可住,亦不必强遣。

莲华生大士伏藏

只是你不知道!

噶玛林巴发掘

刘巧玲译

稽首大士莲花生, 觉性直观解脱道;六祖慧能扬顿教, 禅心法乳香自飘!大道殊途同归,显密本来一体。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 . 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 .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有幸佛子,谛听觉照!三昧耶嘎嘎嘎

三 . 何其奥妙!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於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采。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因此著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於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於导入自性的三要诀。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 . 谛听!有幸佛子,谛听!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但是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於六道三界,受尽诸苦。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其他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於真俗二谛的执著,事乘与瑜伽乘因执著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於娑婆世界。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三昧耶嘎嘎嘎

五 . 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盘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有人直称它为本心而已;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慧;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有人称为大手印;有人称为唯一本体;有人称为一真法界;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智;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清净觉)。

六 .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当下心境,不要修整造作。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因它明显地生发而且遍存万物。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总之,我们本具的自性与觉性,绝非源自任何外物。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七 . 在这本觉之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八 .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广大.圆满.清净),本来空明,纤毫未染,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你怎能说,你寻不著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

百般寻找,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九 . 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你的自性也如虚空,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著空观,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十 .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在事行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十一 .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你再内观自性,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十二 . 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 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 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 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 纵然流转於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 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 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 然而你还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 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不可思议!

十三 . 何其奥妙!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 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仅此,即是无上的道行。/ 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十四 . 殊胜之正道有四:/ 殊胜的正见: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修: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行: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果: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十五 . 今开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十六 .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便应尽抛过去的知见及一切,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明空不二,是为法界。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十七 .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主观与客观本是一体) 当你观照时,不妨寻找观者为谁? 若遍寻不得,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於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十八 . 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谁为修持之人? 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沈散乱,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 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何等的分歧,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无始以来,事行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著习气,当下的觉性刹那归於清净无染。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唯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不二。

二十 . 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的一刻。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你又不落於执著或贪瞋惧情,当下的觉性便归於本来的清净无染。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於你内,此即无上佛果。

二十一. 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 本觉原来就是清净无碍的常存觉性,它又是空性之核心,因此被称为如来性,即佛心或佛种。/ 你若明了此究竟奥义,便已超越一切论说,因此它又被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即圆满智慧。/ 又因它超越了理性及观念的范畴,因此又被称为大手印,即无上的象徵奥义。/ 因此,不论你了解与否,它皆自适其所。由於它是涅盘极乐与娑婆苦海的根源,故被称为阿赖耶,意即一切种。

/ 由於它本来面目平凡无奇,这空明常在的觉性,又被称为平常心(觉)。不论它具有多少个深奥而美妙的名相,最终所指,不过是这当下觉性而已。

二十二 . 於此心外,向外驰求,就好比外出追寻象迹,其实你的象正安居家中。即使你通晓整个宇宙,也无法穷究这奥秘的究竟。如果你不了解万象皆出自一心,便无由证得佛果。不知识取本觉之人,自然向外驰求,一味向身外寻求自我的人,怎会找到自己?好比一个笨人,进到人群中,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一旦忘失自我,便四处乱寻,不断误将他人当作自己。同理,如果你不知万物之本性,不知外境原是出自一心,便会再三流转於娑婆。你若看不透自己的本来心性就是如来,涅盘便变得遥不可及。所谓娑婆与涅盘,全凭你一念无明或一念明觉。若由究竟义观之,两者本质实在无所分别。你还以为它们存在於你的自性之外,真是极大的错误!其实错误与无误,本来也是一味(自性而已)。一切有情的心念本来不可分割,不修不整的心性,只需安住本来自然之境,便是解脱。如果你认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本心,你便无法认识法界的实相。

二十三 . 你应努力觉照那自始自生者,由外相观之,起初似有所生;存在期间,似有所住;最后终将归於某处。可是你若加以细究,它却似乌鸦照井,当乌鸦离井而去,它的倒影也一逝不返。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既由心生,也由心灭,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空本净,有如天上穹苍,它的空虚与澄澈本不可分。自生的本觉虽能生出外境,变成光明透澈而又井然有序的万象 (世界万物,不离一心),此即法性,也是实相。它虽藉外相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你心中却明明白白,那便是你的自性。由於它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视为虚空。但虚空只是心性的一个比拟而已,不足以涵盖其意。因为自性虽如虚空,却具本觉,无所不明,(圆觉妙明,明妙觉圆) 天空却无觉性,它的空虚好似死尸一般地空虚,了无生命。因此,心性的真相,是无法以天空作譬喻的。总之,能毫不散乱地任心性安住本然便是。

二十四 . 何况纷纭万象,也具有俗谛(相对性的真理)的价值。没有任何现象真正地存在,它们迟早会消逝。涅盘及娑婆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只不过是表相而已,靠那唯一的自性去觉察。每当内在的心境有所改变,所感受到的外境也随之变迁。因此,你所见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和反映)。六道众生都是依照自己的业报而认取外境的。

二十五 .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论,或以不灭论来驳斥空论,密法九乘中也各据立场来观外境。人们不仅观察外境的方式不同,解说立论也互异;一旦执著於变化无常的表相,谬误便由此而生。你若能对自心所见的表相,不论它们是虚是实,始终不执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 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著才成障碍。你若了知那执著外相的念头,就是自性,此念当下解脱。

一切显现只是心性的流露。即使整个宇宙毕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众生毕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报毕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毕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贪瞋痴等五毒毕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生的本觉呈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盘道上的善念呈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种魔难障碍出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只及其境界出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种净念出现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无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观得万物光影交错,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色无边处定或识无边处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证入一多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与一切空毕现於前,这也是心性的流露。/总之, 没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 正因自性无碍的本质,境相才能不断生起,有如大海及波浪本是一体。因此凡是生起之现象,必将在心性内自然解脱,不论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称它,由究竟观之,心性不曾离开过一切而存在。这一体性并非建筑在任何有形基础上的,它虽是一,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因为它不由造作。它也不是虚无,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它更不是各种形色,因为空性与光明是不可分割的。当下此刻的自觉是如此空灵及实在,虽有此觉照,却找不到觉照的主体,所悟实在只是被悟而已,一无实质。只要据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脱,我们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识的干扰,当下体认一切。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搅成奶油的过程一样,不经榨压,哪来麻油?不经搅拌,哪来奶油?一切众生虽本具真实佛性,不经修持,如何证入佛果?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脱。他虽不了解其中学理,仍能从经验中一步一步地调练自己。譬如有人亲口尝过糖的滋味,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滋味?错失本觉,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堕入歧路,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缺乏证量经验,所说难免以讹传讹,离佛地益远。一旦了知本觉,一切功德(自然增长,一切)业报当下灭尽;若不识本觉,一切德行或恶业,终将累积为业报,在善恶二界中轮回流转。只要你能识破自性中空虚的觉性,善恶德业便不致落实成报。就如虚空流不出泉水一般,功德与罪业在虚空之境也无法滋生业果。那自生的本觉方能观照透视一切,以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是如此深奥!你必须熟谙自己的觉性。这秘密教敕何等深奥!

二十八 . 何等奥妙!『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直接为人开示本觉,这是为了未来众生的利益。此论虽精简非常,所有密法、要门、口诀,尽在於此矣!我既已传授此法於当世,仍另将它隐藏某处,作为岩藏密法,使未来善业成熟之人,有缘闻此妙法。三昧耶嘎嘎嘎

以上论述是开示人的当下觉性,定名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此文乃是邬金教主莲华生大士所作,愿这殊胜的解脱之道永不失落,直到娑婆众生毕竟解脱。

莲师心要建言第九章

关于修持的口诀教言

顶礼上师本尊空行吽

伟大的上师莲花源,支托着诸佛言教的生命之柱,帮助西藏的人们进入佛法之门。虽然他们想要皈依三宝,却不知如何将自心转向真正的修行。当疾病等不幸降临在西藏人身上时,他们胆怯地求助于占卜、民俗咒语或修法仪式,以及占星术。因此,莲花源给予他们这则有关修持的口诀教授。堕落时代的西藏行者,认真谨记这则建言吧!

为了使你的心灵修持具有意义,每当你需要解药或对治法时,就实际运用这个建言吧。当遭遇可怕的经验时,要将三宝皈依境忆持在心。在所有日常活动中,像是走路、四处移动、躺卧或坐下的时候,都要将你的上师忆持在头顶。若与菩提心分离,便会导致大乘根基的腐败,因此,切莫让自己忘失,要时常生起无上证悟之心。

布施时生起吝啬心,会使你投生为饿鬼,因此,赠予再小的物品时,也不要步入吝啬的歧路中。持守禁欲誓戒时,生起贪欲将会使你投生于有腐臭尸体的地狱中,因此不要对性交生起渴望。在训练安忍与菩提心时,生起嗔心会使你经历在铁箱内燃烧的炉灶中被焚烧的痛苦经验,因此,切莫离开安忍的盔甲。

在努力试着成就无上证悟时,如果你不知不觉陷入怠惰之中,要谨记,你的生命正在耗竭,连一刻都不逗留,因此,切莫成为怠惰的猎物。你的寿命日夜不停地流逝,好好记住这点吧! 持守已排定的心灵修持时,最重要的是记得将持戒的功德在日间和夜间回向六次。睡觉若睡得像一具凡俗的尸首,那就比牛更不如了。得到人身却不修行佛法,比起全身化脓的无赖汉更加下劣。清楚了解善行与恶行后,却不畏惧业力的成熟,便等同于精神错乱。要了解,即使违犯小恶,都会成熟为高山般的巨大苦难。要好好记住这点!

即便是最小的善行,都要像珍视自己的心一样好好珍惜,这是最重要的。取走他人的性命跟谋杀自己的父母或小孩毫无差别。一看到女人就生起贪欲,会使你投生为子宫中的微生物,因此要服用出离心的解药。没有经过允许却想取走属于他人的物品,会使你多劫都生而穷困。也要留意在此生涉人农业、畜牧或这些产业的受雇者所将造成的不幸。

不要想:“像我这样恶业缠身的人,怎么修行佛法?”而让自己气馁。即使是受福佑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也一度只是南杰——一位陶匠的儿子。不要为自己拥有的肤浅善根而自视甚高,感到骄傲或是自我膨胀。即便诸佛的遍知与功德无量无边,他们却一点都没有我慢心。

遭遇不幸时,如果你不信靠三宝,却去求助民俗疗愈仪式或修法,皈依世间神祗,那就象征着你已经对大乘教法生起了错误见地。别让佛陀教法蒙羞!

每当你因不幸或是疾病而受苦时,要想:“这会偿还我累世的业债,也会净化我的恶业!”无论你经历了什么快乐,都要将之视为三宝的恩德,并生起强烈的虔敬感激热望。当你遭遇敌意和仇恨时,要想:“这是帮助我培养安忍的好友伴!”想着:“这位协助修持安忍的帮手,是诸佛最胜者派来的信差!”

当你的亲朋好友表露出爱意与情感时,他们其实是轮回的束缚,因此要想:“这些束缚是魔罗遣送来的障碍,为的是阻碍我成就无上证悟!”也要想着:“三界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我自己的父母,父母流转在轮回中,多么可怜啊!但只是怜悯他们是不够的,我应该借由四无量心和其他种种方便法门,引领他们出离轮回,直到轮回空尽!”要好好将此谨记于心。

此生中,无论你遇到何种享受或分散你注意力的事,要想:“这是魔罗的诱惑,为的是阻止我得到无上证悟。这个魔罗比毒蛇还可怕!”要把这点谨记于心。虽然此生中你可能拥有完满的境遇,但这些境遇是无常、愚蠢无益且短暂的。要把这点谨记于心。

无论你在这个世间要努力达到的是何种成就,那些都只是无常短暂的,而且将会让你受到迷惑烦恼的折磨。要把这点谨记于心,要努力让自己远离这种迷妄!可确定的是,你必定会离去,整个王国、所欲求的一切以及财产都将留在身后;除了佛法外,什么都无法在那个时刻帮助你。要把这点谨记于心①。

①娘·让·尼玛·沃瑟的伏藏,此处另附加一句:“你可能拥有众多后妃、随从和臣民,但要谨记于心的是,死亡时你必定会独自离去。”

现在你应该为离开世间的时刻寻找一个好友伴,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把这点谨记于心。说到这友伴,你应该与能协助你达到无上证悟的人或事物为伴,这点非常重要,要把这点谨记于心。当你遭遇不幸时,要知道这是敦促你向善的老师,这位老师是多么仁慈啊,要把这点谨记于心!

当你的身体罹患重病时,要想:“这是鞭策我在证悟道上向前迈进的助力,这是在修道上引领我的皈依境。”这个暂时的身体总会在某个时刻如凡俗死尸一样被抛弃,这是不可避免的。当你执取血肉之躯的聚合为“我”时,要想:“这是侵人我心的邪灵!”要不散乱地,试尽一切方法驱逐这个邪灵。此生的一切经验皆毫无自性,就像是梦境与戏法一般。要把这点谨记于心!

你和他人都因为没能如实地认识到万物皆无自性而受到迷惑,你应该立刻将这样的迷惑转回、契入法性。要把这点谨记于心。若不这么做的话,你将会不停地徘徊在轮回中,经历难以忍受的苦难。要舍弃其他的活动,只专注在可以成就无上证悟的佛法修持上,这点非常重

要。说到佛法修持,只是“修持过”是不够的,你必须正确地运用此深奥的法教。要把这点谨记于心!

当你如此正确地修行时,轮回之流便会逆转;当轮回之流逆转时,大乐之流将不停息。要把这点谨记于心!未来世代的行者将不会听取我的这些忠告,这些人只会听信占卜和民俗咒语或修法仪式,还会被欺骗。要把这点谨记于心!

你若能好好听信这个忠告,并正确地将之用于实修的话,必定自然会领受到加持。当你将慈爱内化于心时,将会受到一切有情众生的爱戴;当你将悲心忆持于心时,每个人都会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般珍惜;当你心中公正无偏时,你将会远离敌意和偏见;当你的心洋溢着同理共鸣的喜悦时,你的行为将与他人和睦融洽。

当你舍弃伤害他人的念头时,你遭遇到的敌意将会变少;当你调伏了你的心,且非常宽宏大量时,许多人将会追随你;当你弃绝了嫉妒与自大傲慢时,你所遭受的诋毁将会变少;当你舍弃马不停蹄的活动、不再四处奔忙时,你的过失将会变得少些。

当你的心停止渴望,那么食物、财富与各种享受都将自动积聚而来;当你在生命中清净奉行教戒时,你的心将会变得调柔有弹性;当你没有任何野心或欲望时,资粮将自然而然地圆满;当你了解轮回的特性时,你的心将会转身离开世俗的追求。

当你的心专注于法性的深奥法教,并能运用这个法教实修时,你将会遭遇到许多不幸与障碍②;当你与殊胜的上师为伴时,上师的特质将会自动影响你;当你对三宝的虔敬不停息时,你很快就会领受到加持。

②在般若波罗蜜多的诸经典中常提到,投身于深奥空性之修持的菩萨将会遭遇到许多困难,以便快速地净化这位菩萨的业,并在通往正觉的道上有所开展。【英译者艾瑞克·贝玛·昆桑】

当你不带偏见地学习和思维时,你对法教和哲学派别的宗派偏执将会较少些;你若修持深奥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那么你将会拥有力量和加持;当你的外表符合世间习俗时,你遭遇到的批评会较少些。

当你不再固着于贪着与攀执时,你的身心都会轻松自在;当你过着山间闭关的生活时,修证体验将会萌芽。当你停止珍爱自我并舍弃我执时,你将不会受到魔障的伤害;当你的心深入直观自身时,法性会由内显现而出。

当你努力不懈地修行时,无量的善根将得以开展;当你认出心的本性时,戏论造作与有为的奋斗便自然而然解脱自在了;当你了悟轮回与涅架就是法身时,你便不需要用力禅修了;当你的修行不偏入怠惰的歧路中,死亡时你将不会感到懊悔遗憾。

幸运的人啊,让自心与佛法相融合吧,那么,佛果的喜乐将从你内心展露而出!

继续注意听!除非你能调伏自己的烦恼,否则还是会有敌人与反对者,而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让你的心自在地安住。

你也许很努力扶养或帮助你的家人和朋友,但是死亡来临时,除了佛法活动的善好修持以外,其他活动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时常以思想、言语及行为来做心灵修持!

你也许正在追逐世间的名声与利益,但是除非你追随佛陀的言教,否则这类活动只会让你陷入更深的轮回。因此,要遵从佛陀的言教!

你的城堡是由泥土与石头所建成,可能很美丽,但是除非你住的是不变的堡垒,否则你必定会离去,将之抛诸身后。因此,要守着不变的堡垒!

你也许积聚了财富和资产,但是只有二资粮才能在死后为你所享用。因此,尽可能多积聚二资粮吧!

你也许尝尽了一切美味,但是除非你坚尝内在本性的甘露,否则这些食物到头来也是一堆秽物而已。因此,要饮用深奥教授的甘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