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考试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最新考试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最新考试题库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有哪些?以下就是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一起来看看吧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官职_、_谥号_、_号_ 来称呼人。

2.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_令尊_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礼_ ,女子年15行 _笄礼_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_字_ 。

4.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_141_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 _伯_ 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_堂房亲属_关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_王公年次记年法_、_帝王年号记年法_、_干支记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_。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_朔_ ,十五叫 _望_ ,月末一天叫晦_ 。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_五_时到_七_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学生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 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六亲泛指亲属。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 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壬午,中国古代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9个。前一位是辛未,后一位是癸未。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 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够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在中国古代官制中是指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为 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 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 达敬意。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 经典书籍。其中“四书”是指( )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 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 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面,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名 讳,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翰林学士是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 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 以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 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拜, 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 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 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中有 “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 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刑”,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 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 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 句,“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 1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一)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古代文化常识竞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克赛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试题 命题人:长兴岛高级中学魏曼丽 2016.01.20 1、下面不是以职业来称呼其名的是() A、庖丁 B、师襄C孙膑D弈秋 2、“期颐”是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它指多少岁?() A、五十岁 B、七十岁C 八九十岁D百岁 3、不同的朋友关系,称谓就有不同,其中“竹马之交”指() A、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B、患难时结交的朋友 C、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朋友D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4、下面不是指百姓的称谓有() A、布衣 B、朱门 C、氓D黔首 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哥哥姐姐称为“家兄、家姐”, 那么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该怎么称呼()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D 高弟、高妹 6.《论语?为政》孔子说“而立”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A、20 B 、30 C 、40 D 、50 7.()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A大将军B军机大臣C上大夫D参知政事 8.()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A丞相B学士C尚书D上卿 9.以下哪一个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 A告老B乞骸骨C左除D致仕 10.哪一个表示官职提升() A起B擢C补D夺 11.哪一个不表示“兼任”() A兼B摄C署D辟 1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拜”

什么意思?() A授予官职B升职C降职D平职调动 1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14.科举考试中把考生的姓名糊没称“弥封”,它初始于:() A隋炀帝B武则天C唐太宗D唐玄宗 15.科举中,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兀”,哪场考试不是科举考试() A乡试B会试C殿试D朝试 16.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科举制度始创于 何时?:() A隋朝B宋朝C唐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