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游记》中风景的描写令人惊叹,此篇成于苏轼被贬官的时期,由 此可引发出对蕴含于景色之中情感的讨论。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最令人惊诧的,莫过于他对月夜风景的塑造了。 全文仅百字规模,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即“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 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 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一问一答,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也为前文清明的 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景语情语,皆自一体。然而,这景色的发现,在苏轼处 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 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 “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这个时间点前后,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七月 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 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 ”同年十二月, “二 十六日(庚申),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 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正月,苏轼赴黄州贬 所,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四月,十一日(丙辰),曾巩卒。沈辽, 苏辙,孔仲武,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而且,“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十 三日(丙辰),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十月,十二日(甲申)夜,苏轼与张 怀民游承天寺,撰《记承天寺夜游》”。 三年时间,接连经历罢官,贬黜,良友离世,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此刻突 出一个“闲”字,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身世也别有韵味,据 考:“张怀民,字梦得,又名倔栓,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至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②试想,两位同病相怜的人,一般“闲”的心
1/7

境下,发现的风景又是种怎样的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这一句唯美风景下的情感,究竟是是豁达,如当今学者所得出的普 遍共识那般,还是无奈,亦如另外学者指出的那般:“作者这最后一句感慨,诚 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问题可以稍作转换,于悲 凄处发现“闲”之风景,苏轼是有情,还是冷漠?若是有情,情又指向何处? 在此不妨暂且悬置这些问题,笔者想借助于一段文学 公案来展开分析,即北宋大儒朱熹对苏轼的批评。朱子认为,“今东坡之言 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 入放里面,此是它大病处”。在他看来,苏氏之弊,在于其人为地割裂了文与道 之间的联系, 文不能载道而独成一体, 以至于其风日淫, 其效日微。 在朱熹看来, “物之理乃道也”⑤, 道即天人一统的人伦道统, 在于心外, 求知需虔, 故要“格 物致知”, 最终的目的指向社会之内的忠孝之道, 而苏轼的“文道分离”其实是 个向内转的过程,以情淫道,故有所不当。朱子批评的正确与否且不管,但从他 的批评来看, 苏轼的确已经有意识地与当下流行的“儒道”一派有所距离, 其所 提倡的正是他们所反对的。这种“向内转”的兴起,苏轼并不是始作俑者,它首 先要追溯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韩愈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一文中曾 有如此论述:“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斯取道之内者也。今世因贵辞而矜书, 粉泽以为之, 道密以为能, 不亦外乎?吾子之所以言道, 匪辞而书, 其所望于仆, 亦匪辞而书,是不亦及物之道愈以远乎?”韩愈的转向,实际是针对当时浮夸雕 饰的文风而来的, 但“取乎内”的观点, 也间接地促进了文学表现对外在“人伦 道统”的疏离。宋代之后的欧阳修、苏洵等人,也都继承了韩愈的这个观点,其 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当时空洞无味的唱和性创作, 目的在于将内容重新注入诗文的 表达。 这些所谓“内容”, 其实多半还是儒学人伦传统的一种重新的发现和继承, 但是这种“向内转”的转向, 其实还是为“情”的浮现提供了契机, 感受的抒发 和既定认知系统在此也有了一种隐隐的剥离, 这种“情”也因此开始指向了一些 人伦之外的东西而变得更贴切,也更加复杂,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等。但这样又会带出下一个问题,既然偏离了儒家的人伦认知传统,这种 “情”又从何而来,指向何处? 我们不妨在此再迂回一下表达,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解释。关于宋代文章, 很多学者都把它们解释为是儒、释、道三家融通的结果,其中邓广铭先生的论述 比较具有代表性: “宋学又是儒、 释、 道三家的学说, 是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摄取的一个产物。他们从佛、道两家所摄 取的, 笼统说来是偏重在义理方面和心性修养方面的一些东西, 而对儒家的主张 一直坚守不变的,则是那个经世致用的原则”。这种论述是源头性的,儒、释、 道的确是北宋时期所盛行的三种认知的范式, 苏轼是宋代人, 照理说其文章也当 然可以用此类解释,既非儒,那么一定是释家和道家的综合体了。但这样做却未
2/7

免有以源头肢解苏轼之嫌, 也将其特点简单化了, 把“闲”的心情和所描述的空 灵的风景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韵味实际上更加复杂,远非儒、释、道 三者可以做单一解释的。如上文讲,儒家学说以人伦为认知旨归,它其中所蕴含 的风景是附庸性或说是比兴性质的,故较为单薄,可见于《诗经 》;道家理论中的风景其实等同于“自然”,“自然”又与其核心“道”息 息相关,于是这些风景的色调多为恬静,呼唤人丧心而融于物,故这种融合是去 情化的过程,有风景却没有“闲”情,可见于谢灵运的山水诗;释家多求空静, 与内心相关, 但苏轼和它的区别是“空”与“实”的区别, 他所描述的是心情下 的实景而非一个空灵化的境界,这种比较可鉴于其和王维 诗歌 的差异。由此可见,苏轼笔下的风景远非三家的解释所能概括,它可能来源 于三家,却又别于此三家,或者说局限于此三家。承接上文问题,可看出苏轼的 创作继承了韩柳、欧阳修等人“向内转”的传统,却又不能单以儒、释、道三家 做单一解释,那么他的“情”又该做如何理解?回到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段景色的描写未见任何有情感指向作用的形 容词,事实上,在相似的时间里,苏轼这类描写并不是唯一,在《后赤壁赋 》(元丰五年)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风景描写,感到类似之情。较之亦是 同时期的《前赤壁赋》(元丰五年)中“苏子楸然”,《临江仙?夜归临皋》(元丰 五年)中“常恨此身非吾有”这类以情衬情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一种失落 和安慰交织的情感,这当然与当时苏轼的罢黜经验 有关, 其个体的意义已经不能认同于原有的认知范式, 失落的境遇和这些认 知范式所指向的目标构成了张力。 经世济世的儒家承诺已经变得虚幻, 亲友离世 的打击也让他的情感离于道家和释家“忘我”和“虚空”的承诺, 其意义不在于 认同三家的认知范式,因为一旦认同,其意义都不会是“闲”,也不会发现如此 的风景。换句话说,也正是穿越了这些既定的认知范式,苏轼风景的独特性意义 才会显现了出来。 所谓穿越,即在认知的前提下做到有意识的疏离,实际上,认同于任何一种 单一的认知范式,所表达的情感都将是单薄的,也不会创造出内涵丰富的风景。 只有从这类认知范式中跳出, 去在另外的未知纬度中重新获得认同, 才会有不同 的意义发现,因为未知总会与混沌和丰富相连,照此说来,其实穿越也是一种突 破认知中介,寻找另一种认同方式的尝试。那么既然穿越了儒、释、道三家既定 的认知范式,苏轼的“情”又归向何处呢?笔者认为,这种“情”源自于他对其 生活世界的照面。届时任何的认知范式,包括儒释道三家,都有一套稳固的感知
3/7

世界的方式,其意义都源自于一套清晰的区分方式,无论是善恶之别,天道人道 之分,还是空执之离,它们都构成了认知的中介。苏轼的贡献,就在于对这种中 介的穿越, 突破了一系列清晰的划分, 重新从外部的生活世界中直接触动物我交 流的情感。这种情感不需要任何中介的介入,故才更有可能能够以真动人,它很 模糊,很少有区分和刻意承载什么,却往往能包容更广阔的意义。苏轼的穿越源 自于其境遇的独特,更是其生命哲学的构成,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其认 知中表达什么抱负和希望的因子淡化了许多, 甚至因幻想破灭而造成的失落感也 退化了, 留下的只有个体对外在生活世界的直接沟通, 在这种沟通中获得朦胧的 意义感, 文字也随即退化为对这种感觉的描述。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论 及苏轼的创作风格时,曾有精辟的论述:“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其 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此 论可谓是得苏轼创作之要领。 把这种风景放置入历史纵轴中来看, 或许会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个生活世界的 魅力。古文运动中,韩欧之变在于将感知的方式向内转,促进了文学与道统的分 离,但其终极指向还是在于既定的儒学认知范式,求天道以闻达,这也是朱熹批 评苏轼, 却对韩欧二人有所保留的原因。 而苏轼的意义, 正在于在继承了这种“向 内转”的趋势下, 促进了文学与个人的分离, 个人至此成了一个不依赖于既定认 知,赤裸裸感受生活世界的个体。风景的意义,就在于这种被剥离出的个体面对 浑沌的生活世界的惊奇感, 这种感觉因不指向任何特定的东西, 故而其“情”亦 是极具包容性的,也更加的瑰丽。苏轼的意义,也莫过于对这种生活世界意义的 发现,这种发现对后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明代公安三袁所提倡“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性灵论,其直接的理论来源,也在于苏轼。
4/7

5/7

6/7

7/7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 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月色美好;幽静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反思 84字的短文,40分钟的课,近1个小时的讨论,很累,但很充实;很仓促,但收获巨大。 其实每一节课上完,都会有得有失,虽然在评课中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了很多肯定的地方,但也不可忽视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评课的时候,各位专家和老师对我的教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这节课我做得最成功之处应该是我真正尝试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吧。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既复习了旧知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教学流程的安排,不管是对文章的反复诵读,还是对文章情感的初步把握;不管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人格的探究,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的。这样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沉浸成功的喜悦之余,我还是没有忽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情感体会虽然存在,但又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虽然合理,但又陷入前松后紧的境地。总之,我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不足,再一次给我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发扬优点,纠正不足,我想,这才是我今后工作中应该做到的吧。 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引路人的角色。一定要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优秀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庸俗的给予引导和纠正,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同仁的批评指正!

总之,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作好引路人的角色。一定要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壮志豪情,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优秀的给予鼓励和表扬,庸俗的给予及时纠正,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观摩了张老师为汉语班学生所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让我不仅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及思考。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被称为“神品”,全文仅有84个字,但是字里行间又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虽然本文的翻译很容易掌握,但是从中想要解读出作者欲掩藏的内容就不那么轻松了。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上学期我把这篇课文是作为新教师上岗课来上的,当时根据民语班学生的学情设计了整个教案,在注重文意疏通的基础上,我重点对描写月色的句子进行了赏析,同时通过对文中“闲人”的解释引出作者苏轼当时所怀的情感态度,总体来说,那节上岗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也比较到位。 今天,我听了张老师设计的同样一节课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当时的教学设计,有了新收获和一些想法。首先,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课题的解析,因为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以读取很多信息,对于民语班的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对于课题的解析。其次,文言文教学注重诵读为基础。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古人的情感。张老师和我自己上课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都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诵读,形式各异,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再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我认为张老师班级的

小组合作学习非常出色。虽然我们也在自己的班级倡导并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就我个人感觉成效不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小组合作。怎样能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成为一个空架子,不成为跟随大流或者应付各种展示课的嘘头,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一个组的成员也都有自己的任务。课堂展示时,学生也都自信满满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各组之间都会对其他组员进行点评或者补充。这也让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在展示自己的时候总是扭扭捏捏,不敢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我觉得作为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因为爱因斯坦说:“自信是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而且我们老师也需要考虑学情,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并预设课堂。当课堂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是否有不合理或者设计不好的地方。 这次听课让我思考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艺术,课本的整合等等,希望以后在外出教研时能够收获的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

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20200520184650)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 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 的美好境界?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 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

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 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 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 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 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 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 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

特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说课教师:邓州市春风学校高海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第四单元主题下的第二篇记叙文。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一篇散文 小品,这篇短文仅用 84 个字就巧妙地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 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清闲的人,其中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赏月闲人的自我排遣,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 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黄州时期。文章仅 80 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 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脱。月色入户:门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 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

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考虑到没有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的地面上,就像积水一样清明澄澈,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夜游原因:月色入户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 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也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这心境包括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即清闲的人,首先指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情。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 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 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宽慰。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① .................................................................................................................................................................................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12 .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答案】7.D8.A9.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② ...................................................................................................................................................................... 《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 分) 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⑴相 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附多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苏轼 一、看评论,猜人物,导入课文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三、听课文录音,疏通文意 释义补充,温故知新 解:脱下;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欣然规往”) 遂:于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核舟记》“盖大苏泛赤壁云”) 总结: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前后的贯通。 对于这篇文章字义的疏通还有没有疑义?让我们一起来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 四、生朗读课文,感受意境 生齐读课文,请同学评价,师指出不足 读这篇文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味道呢? 读文言味(念,盖,但) 宁静味(标题“夜游”) 喜悦味(“欣然”,还有哪个地方表现作者的欣喜之情?“亦”,夜有知己,与己同欢)深沉味 总结,请学生配乐朗诵 文美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把它背下来呢?死记硬背还是理解性背诵? 给文章划分层次,沿着思路背诵下来 五、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短短84个字,却可以分成2、3、4层,请同学们给短文分层 1.两层:叙事/议论、抒怀如《狼》 2.四层:起因/经过/转/合(这四层划分非常符合中国古诗的做法“起承转合”) 3.三层:记叙/写景/抒情 总结:不足百字,却有繁复的结构变化,结构灵动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点评(2021最新汇编)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点评教师:杜秀丽学校:临沂第六中学一、导入古往今来,月亮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睐。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学生交流。这节课,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在苏轼笔下,又是怎样一幅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点评】虽然导入不是最绚丽,最激情,最引人入胜的,但是回顾月的诗句,应该是扎实有效而又贴近课堂的。二、朗读1.老师配乐范读2.读准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学生朗读,同学评价。【点评】教师的范读一般,不论在音色音质和对情感的把握上,和前面几位选手比起来都差距比较大,自我感觉这样的比赛,高手如林如果不是自己的强项,还不如不展示。三、译读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欣然起行——欣欣然张开了眼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蛤蟆月色入户——足不出户考查学生翻译情况: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句子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点评】去掉浮华,扎实的译读是学生深入理解的关键。四、整体感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补充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丢了性命。四个月后,……五、局部探究1.哪些语句体现了他“闲”?2.苏轼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念无与为乐者——欣然——怀民亦未寝3.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文中美好月色?4.提问:空明,仅仅写月色吗?5.你看到了一个有怎样生活态度的苏东坡?补充资料:贬官诗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吃长作岭南人。【点评】对“闲”的挖掘不够深入,除了“闲暇”“闲情”,最起码还有“闲愁”六、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专业:2014级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张鑫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探究东坡的心境与情怀

观东坡一生,可知他绝对是位命途坎坷,多灾多难的苦命文人。众所周知:“宋朝优礼士大夫,极少贬斥,诛戮更属绝无。”在崇尚文人的宋朝,士大夫绝对是受人尊重并极其风光的职位。可偏偏东坡却是第一个差点被推上断头台的犯人。因“乌台诗案”,42岁的东坡被流放黄州,由万人景仰的朝中大臣沦落到众人皆“避而远之”的卑微小吏。种种打击,他怎么可能无一点羞愧之心,挫败之感。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也无法造就东坡后来在词史上的辉煌。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写诗,写大文章有些顾忌,故有意避开正统的诗文创作,选择词、小品、散文赋作为主要的抒情文类。更重要的是,远离了现世的纷扰,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能回到纯文学角度,开始探寻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寥寥几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都知道此文重点在于对东坡描写月光之景的空灵,以及结尾一句所表达出的感慨的理解。想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不得不和他此前所作的两篇前后《赤壁赋》及黄州时期

的词作联系起来了。我们不妨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随着问题去一一探寻东坡的内心世界。 ①本文惜字如金,却为何对时间作了如此详细的描述? ②东坡为何看到月光如此激动? ③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是张怀民? ④景物描写的意图与意境之美? ⑤最后一句抒情之语如何赏析? 第一个问题,全文共85个字,时间叙述占据10个字。说明那段时间对作者而言很重要。元丰六年,是东坡流放黄州的第四年,此时他的心境已经和刚被贬谪之时大不相同了,刚来的时候,东坡还处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顾忌和幽怨哀叹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是自名为“东坡居士”之后,他便逐渐把对俗世的愤懑转移到对自然,对心灵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之中了。元丰五年之后,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之气,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隐逸情怀。所以东坡在此突出时间也许是他想表达自身变化的“有意之为”。 第二个问题。在中国,月亮必是古代文人所离不开的抒情对象。思乡之时要望一望明月,心绪低落之时要与冷月举杯同饮,如若处于欣喜之中,月亮也会变得“完美无缺”。可见,月光往往是文人心境的折射。而此时,东坡看到月光照进门洞,即刻便无心入睡而要“欣然起行”,月光对他而言,有何意味呢?我们不妨再看看下一句“念无与为乐者”。东坡身边不是没有人,他有妻子,还有一群孩子。但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 一、比较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 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2)相与 ..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至此者所以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听课记录及听课感受闲来无事,观看了一节余映潮先生讲的《记承天寺夜游》,边听边记写下了他的讲课环节: 一、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自己后直接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1、展示幻灯片,让学生齐读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读背欣赏 2、老师范读其中几句,解释个别词语以帮助学生理解。 3、要求学生齐读,强调朗读时关键词的音节要延长一些(示范朗读几句后生读)。 进一步明确朗读要求:节奏要舒缓一点,读出高兴的心情。 引导学生找出“欣”“亦”两字并解读,并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最后两句朗读要求:读出感慨的意味,语速稍微放缓一点。 (生齐读后老师评价:读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三、理解内容 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为课文划分层次,要求学生回答怎样划分,并讲清这样划分的原因。 提问多名学生后,最后统一意见,教师解读:从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角度划分为三层;从起承转合,写作的角度划分为四层。

2、自由背诵,片刻后让学生齐背 四、研读赏析 1、欣赏课文:找出其中的一个美点即可。(学生每找出一点,师都补充解读。) 2、老师补充课文的美点。(从内容、结构、写法角度赏析。) 五、结课。 听后感受: 余老师讲课,突出一个字,即“实”,方法实在,问题设计实在。 整堂课实实在在,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更不无病呻吟。 整堂课没有鼓掌声,更没有相声小品、十八般武器齐上阵,且课堂评价也没有过多的言辞,而是很客观、很实在。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朗读,通过朗读进入作者内心。通过感情朗读,以传达无声的文字所体现的情感,体会作者感情就,之后的背诵,是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预感。 余老师的课“实”,“实”在重层次分析。现在的课堂,很少有人花大力度去为课文划分层次,而余老师舍得花血本,他用了六七分钟的时间,提问了多名学生,只为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层次如何划分更好。最终统一意见后,保留了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方法让学生对表达方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一种方法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而这样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环节,如果放在一般的教师身上,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答: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无我之境,_天人合一

无我之境,天人合一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化身为美的形态,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其内心芬芳的精神世界里,都有美妙的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且浑然天成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无比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再加上性情相投,志趣相投,于是两人时常相聚。本文则是他们相聚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人熟悉、但又无法言说的情景,用极为简约、却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抒情融于叙事、写景之中,将文人的那份闲情逸致表达得洒脱至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罕见的经典名篇之一。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诗作者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一道分享喜悦,应该有人与自己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写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张怀民被贬谪到黄州,初到时便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承天寺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胜景,苏轼将此亭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以赠,词中“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人们传颂。苏轼的弟弟苏辙还专门为此亭写了一篇文章叫《黄州快哉亭记》。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