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管理学》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学》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学》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学》教学大纲

《物流管理学》教学大纲

(2002年修订)

说明

本大纲是依据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国际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修改制定的。物流管理是国际商务、国际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流程和运作方法。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为学生在相关职业(如物流师)资格认证中提供便利条件。

本大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物流管理学是当前国内外发展较快的应用学科,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讲授本课程应及时了解国内外物流产业信息,将新的信息知识、技术纳入授课内容。

2、讲授课程时,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体现本地区的实际。注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3、教学方法上运用影视材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物流管理学》是国际商务专业、国际物流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运输、保管、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处理等物流要素原理及运作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

二、课时分配建议

建议学时54学时

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述4

第二章运输管理6

第三章物流配送管理4

第四章仓储管理4

第五章库存管理6

第六章流通加工、包装与装卸搬运4

第七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6

第八章企业购销物流管理4

第九章第三方物流 4

第十章供应链物流管理2

第十一章现代物流信息技术2

第十二章国际物流管理4

复习2

考试 2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物流产业的发展动态趋势。学会相关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流概述

第二节物流管理概述

案例分析

第二章运输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系统、运输方式及选择、物流运输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物流运输的发展动态趋势。学会相关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运输与运输系统

第二节运输方式

第三节物流运输优化方法

案例分析

第三章物流配送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配送的概念、分类、模式、流程、配送合理化的途径、配送中心等基本问题,了解物流配送的特点、发展动态趋势。学会相关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配送概述

第二节配送模式与配送作业流程

第三节配送合理化

第四节配送中心

案例分析

第四章仓储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仓储管理的基本知识、业务流程、仓储规划设计、仓储合理化的途径等内容,了解仓储业的发展动态趋势。学会相关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仓储业务概述

第二节仓库规划与设计

第三节仓储管理作业流程

第四节储存合理化

案例分析

第五章库存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库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库存数量管理、库存业务管理、库存控制管理的方法,了解国内外库存管理方面的新技术和方法。学会相关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库存品种数量管理

第三节库存业务管理

第四节库存控制管理

案例分析

第六章流通加工、包装与装卸搬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的基本原理、方法、优化的基本途径,了解物流相关内容的技术发展动态。学会相关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流通加工

第二节包装

第三节装卸搬运

案例分析

第七章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生产物流的基本概念、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组织原理、原则、MRP、ERP等物流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学会相关案例分析与运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

第二节企业生产物流组织

第三节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

案例分析

第八章企业购销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的原则、原理方法、DRP 及LRP的基本思想和运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采购管理概述

第二节销售物流管理

第三节分销需求计划DRP

案例分析

第九章第三方物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原理、运作模式,了解其发展动态趋势。

主要内容:

第一节第三方物流概述

第二节第四方物流概述

案例分析

第十章供应链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运作模式和基本应用,掌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特征与方式。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供应链物流管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十多种物流信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物流信息概述

第二节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国际物流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特点、国际物流业务的种类与特征、国际物流系统的运作模式、国际物流中心的特点和基本内容等。

主要内容:

第一节国际物流概述

第二节国际物流业务

第三节国际物流系统

第四节国际物流中心

案例分析

四、参考教材:

《物流管理学》讲义,杜学森编著

《现代物流学》,王之泰

五、考核方式:

1.形成性成绩:30%

主要内容:出勤成绩10%

四次作业10%

案例分析与课程论文10%

2、期末考试成绩:70%

. . .

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2017

《机械设计A2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The mechanical design curriculum design of A2) 课程编码: 010151011 周/学分: 3周/6学分 一、大纲使用说明 本大纲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制订。 (一)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能源与动力工程、装甲车辆工程等 (二)课程设计性质 必修课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 工程制图、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属热加工工艺概论、机械设计A2等 2、后续课程 各专业课、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A2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主要论述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研究机械设计基本方法,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工程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设计在把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基础及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2)培养为实现具体要求的机械传动方案的设计能力; (3)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学习使用设计资料、手册、标准和规范; (5)初步培养革新和创新的能力; (6)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课程设计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为: (1)具有机构方案设计的能力; (2)熟练掌握各种通用零件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应用范围等基本知识的能力,各种零件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的能力,减速器方案设计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的能力; (5)能正确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为: 1、设计题目类型:设计题目一般为通用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具体题目类型和数据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计题目也可以为机械创新设计题目或学生自选题,具体情况由指导教师确定,其工作量相当于二级齿轮减速器设计或单级蜗杆减速器设计。 2、设计图纸:以减速器题目为例,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为减速器装配图一张(A0或A1图幅),

企业文化教学大纲

《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企业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Corporate Culture 学时/学分:34学时/2学分 开课系(部):工商管理系 先修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学 面向对象:市场营销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专业素质:(1)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2)能够运用企业文化学的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企业文化现象和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养成以下非专业素质:(1)追求高尚的人格;(2)追求和谐的理念;(3)激励和鼓舞自己及他人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企业文化学概述(2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企业文化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地位、本教材的内容体系与研究方法、学科的属性等有所了解与掌握。 具体包括: 1、企业文化的学科性质 2、教材的体系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企业文化在管理学中的地位

第二章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理论基础、理论核心、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分类和模式等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 具体包括: 1、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2、企业文化的分类; 3、企业文化的模式; 4、企业文化的价值; 5、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石; 6、与传统管理相比较,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的特点; 7、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经济成功的启示; 2、西方企业文化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3、"海尔"文化的特色; 4、企业文化作为微观现象所具备的特征; 5、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 6、企业文化的概念; 7、企业文化的体系; 8、企业文化的特征; 9、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企业群体意识(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形象的概念与内容、企业文化内容的各要素的作用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理解。 具体包括: 1、企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创新设计 英文名称:Machinery Innovation Design 课程代码: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2 (理论学时:28 实验学时:4 ) 2.课程类别:专业限定选修课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机械创新设计》,高志刘莹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二、课程介绍 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理论出发, 重点掌握机械创新设计中有效的创新方法,通过对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以及创新设计的实例的引入, 使学生对创新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获得掌握机械创新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 此外通过创新失误的原因了解, 提高从事创新设计的实践成功率.在教学中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实物教学等教学手段。本门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国力,所以在大学中必须开设创新课程。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单元)绪论(共2 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新的含义 知识要点:,创新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第二节创新的意义 知识要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三节创新与设计 知识要点:创新是设计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创新学与创新教育 知识要点: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实践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 第五节设计理论与教育 知识要点: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水平的更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的标志,于是,人们发现了多种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各类学科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科基础课 (1)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 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 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 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 二、专业主干课 (82) 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 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 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 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 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8)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 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5) 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3)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4) 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4) 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4) 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0) 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 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0)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6) 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3) 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0) 模块1 (230)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0) 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6) 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7) 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7) 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3) 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2) 模块2 (280) 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0) 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6) 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3) 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5) 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2) 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0)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doc

本科《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40610283开课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中文名称文化人类学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cultural of Anthropology 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及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 教学目的与重点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的一般方法。旨在深化同学对文化与社会的理解。 课程负责人张小军 □文化素质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实验 / 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中文□中文+英文(英文授课 >50%) 授课语言 □英文□其他外语 学分学时学分总学时 考核方式及成绩考试 评定标准 中文外文 教材及主要参考 教材 书 主要参考书 先修要求、适用 院系及专业 二、课程内容简介( 200 - 400 字,双语教学课程须同时提供中英文内容简介)本学科以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发展为主题。首先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以及对文 化的理解。其次从人类物质文化开始,循序进入广义的文化人类学的内容: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人” 的文化的四个纬度(语言、身体、性别和人格);第四部分介绍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具体从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面向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深入到心智的文化, 分别介绍人类的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教育。最后从时空的角度分别介绍日常文化、大众文 化及文化的全球化,希望通过梳理这一脉络深化对我们现实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1、人类之学(人类学史) 2、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 3、民族志(民族志)——田野志(现象人类学) 第二章、什么是文化 1、文化与自然 2、文化的定义 3、波粒二象:文化与社会 4、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二、生态与文化 第三章、能量与文化 1、能量的文化 2、文化的能量变迁 3、文化生态学 第四章、人工器物的文化 1、早期的器物文化:考古人类学 2、科学:人工器物的创造发明 3、器物的文化与社会化 第五章:群性与文化 1、人类群性和文化 2、群体与种群 3、族群与认同 4、阶层与阶级 三、“人”的文化 第六章、语言 1、什么是语言? 2、语言和思维 3、语言人类学 4、语言的社会应用 第七章、身体 1、身体的文化 2、象征的身体 3、社会和政治的身体 4、医学人类学 第八章、性别(性别研究) 1、性别的文化 2、性别的文化建构 3、从妇女人类学到女性人类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学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医学基础课。是学习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各专业课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胚胎发生的一门科学。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则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及先天性畸形。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本课程在相关内容上相互融合与渗透,充分体现"人体"整体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或了解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知识和术语,为后期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因此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应注意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学习本课程应运用发生发展的观点,适当联系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知识,以帮助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运用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从一种组织、一个器官、一个系统研究人体的组成与形态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式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支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五、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音像课27学时,实验课40学时,详见课程实施方案。 大纲本文

《语言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语言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 课程名称:语言文化专题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属于文化语言学,而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它是就汉语和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着眼于同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本课程重点讲授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与中国文化、词语与中国文化、姓名与中国文化、地名与中国文化等,本课程既不单纯研究语言,也不专门探讨文化,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解析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本课程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掌握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中国文化和从中国文化透视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讨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了解社会文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性质、意义和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英文名称:Control Fundament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51510502 学时/学分:36/2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可选)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电子工程及相近专业方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力学、电学等相关知识,介绍机械工程类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既是一门广义的系统动力学,又是一种合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论和方法论,对启迪与发展人们的思维与智力有很大的作用。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将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机械工程实际,基本要求是在阐明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建立和变换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讨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分析和校正、系统辨识等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辩证方法冲破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推动这一领域的生产与学科向前发展。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当从先修课程中获得动力学分析、电路分析的能力,了解微分方程求解知识和复变函数的概念,初步掌握积分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课程之后,学生还应当注意结合其它机械工程学的知识,将控制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首先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控制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类和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和系统、模型等知识,深刻理解反馈和反馈控制,接下来对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详细版(温州医科大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图谱 第一章上皮组织 图1-1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10)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核为浅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中央。 图1-2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的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10×20) 图1-3单层扁平上皮(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的切面 HE染色10×20)血管内表面内呈一条红色细线,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为扁椭圆形突向管腔。 图1-4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 HE染色10×20)甲状腺滤泡腔内为红色胶质,滤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核为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排列整齐。 图1-5单层柱状上皮(胆囊 HE染色10×20)胆囊皱襞的粘膜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为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上皮的基底部可见染成红色细线状的基膜。 图1-6单层柱状上皮(小肠 HE染色10×40)上皮内的柱状细胞界限清楚,形态为高柱状,游离面可见纹状缘,上皮内可见轮廓清楚的呈高脚酒杯状的杯状细胞,顶端胞质染色浅为空泡状,基底部较细,可见较小的扁椭圆形细胞核。 图1-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 HE染色10×2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矮不等的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从切面上看细胞核排列为3~4层,好似复层上皮,实际上每细胞的基底部都长在基膜(↑)上,上皮的游离面可见明显的纤毛(↓)和空泡状的杯状细胞(←)。 图1-8复层扁平上皮(食管 HE染色10×10)图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为小的立方或矮柱状细胞,具有增生分裂能力,细胞核为圆形、排列密集、染色深、体积小,中间部分的细胞为较大的多边形,细胞轮廓较清楚,细胞核为较大的圆形,胞质染色较浅,表面的数层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为梭形,体积最小。上皮的基底部与深部的结缔组织的连接处呈凹凸不平状。 图1-9变移上皮(膀胱 HE染色10×40)又称移行上皮,上皮的细胞形态和排列层数随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从切面上看,细胞排列为多层,细胞核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最表层的细胞形态为大立方形,胞质染色深,可见双核,可覆盖下面2~3细胞,称为盖细胞,中间层细胞为多边形或梨形,基底层为矮柱状或立方形。 第二章结缔组织 图2-1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兔肠系膜铺片台盼蓝活体注射+醛复红+偶氮洋红染色10×10)图中染成粉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章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章

————————————————————————————————作者:————————————————————————————————日期: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3章在线测试 《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4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内分泌腺中,能将分泌物贮存在滤泡内的是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垂体 2、盐皮质激素由何处分泌 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B、肾上腺皮质束状带 C、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D、肾上腺髓质 3、降钙素由何种细胞产生 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B、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C、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 D、甲状旁腺主细胞 4、呆小症是由于下列哪种激素分泌不足 A、促生长激素 B、肾上腺素 C、甲状旁腺素 D、甲状腺素 5、女性体内分泌雄激素的细胞是 A、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 B、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 C、肾上腺髓质细胞 D、垂体嗜碱性细胞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内分泌腺的特点是 A、腺细胞排列成团状、索状或围成滤泡状 B、无导管 C、毛细血管丰富

D、分泌物均由膜包裹 2、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是 A、有大量分泌颗粒 B、富含滑面内质网 C、线粒体嵴多呈管状 D、含较多脂滴 3、参与调节血钙浓度的内分泌细胞有 A、垂体嗜酸性细胞 B、甲状旁腺主细胞 C、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 D、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4、垂体神经贮存和释放 A、抗利尿激素 B、生长激素 C、催产素 D、催乳激素 5、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 A、醛固酮 B、雄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体内所有的内分泌细胞都存在于内分泌器官内。 正确错误2、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降钙素。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 学大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Exploring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选修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4 学分:2 适用专业: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2012级专科段 先修课程:英语网络阅读 开课院系:小学教育系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本课程是以英语为授课媒介,重点介绍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宗教、政治、教育、体育、经济、娱乐等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背景性人文学科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和变迁、各国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当今英美的流行文化。主要任务在于扩展学生的文化和社会视野,引导他们注意到英语语言内在的文化土壤、英语语言外在的多面性、语言和产生其语言的社会的一致性、相关性;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况,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以及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英美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有关英美等国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发生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促进加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人才。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010131029-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131029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108课时讲解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教学大纲 基础部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制 2014年9月15日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1002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专科护理、专科助产、专科检验、专科医学影像 总学时:108,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36 总学分:3.0 开课学期:1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正常组织结构,各系统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等。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获得有关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解剖学课程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并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掌握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2)知识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熟悉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 3)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熟练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应用基本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临床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第一章绪论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概念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掌握解剖学标准姿势;掌握人体的轴和面;掌握方位术语。 教学重点: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人体的轴和面;方位术语。 教学难点: 方位术语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2、第二章基本组织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组织 4)神经组织 基本要求: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结缔组织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骨单位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分类;三种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神经组织的组成、突触的概念。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血浆、血清的概念;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心肌纤维的闰盘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被覆上皮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血液的组成;突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突触的概念。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3、第三章运动系统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教学纲要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阅读古书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选讲十个专题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论对平时阅读古书,还是专门从事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共2学分,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七个专题,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礼制、宗教、衣食住行、金石书画、经典选讲。要求学生掌握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及相关例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古代汉语基础和古代文学常识。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主教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由各有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编著。该教材是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辅助教材可参考《中国古代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或《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有条件的教学点可酌情选用。 学生延伸阅读可参考《中华文明之光》。 (二)网上辅导 网上辅导包括以下内容: 1、定期发布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 2、定期发布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定期刊载作业,供学生学习。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四、教学建议 (一)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2)》、《古代文学专题》等。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古 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 (二)本课程涉及面比较广,每个专题都由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撰写,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陈建毅编撰日期:2009年8月30日 一、课程概述 《机械结构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属于B类),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部分内容。计划时数为68学时,本课程4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会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会分析计算一些简单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机械工程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常用零部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在本课程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对象:工业设计专业大二上学期的高职学生。 二、教学内容描述 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工程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主要内容分为静力分析和强度分析;机械设计基础分为机械零件基础、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基础。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三节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静力学公理 第五节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六节分离体与受力图 教学要求:了解力与力系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画受力图。 第二章构件与产品的静力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 第二节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节空间力系简介超静定的概念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图谱考试完全攻略

电镜图: 1细胞核,内质网(粗面有游离,滑面),糖原颗粒,纤毛(粗长),微绒毛(短小),连接复合体(紧密,中间,桥粒,缝隙),质膜内褶; 2巨噬细胞(微绒毛,突起),浆细胞(放射,核偏侧,RER),三联体,闰盘,二联体,突触(轴突1个,细,淡,无尼氏体);疏结(胶原,弹纤,成纤最多,附于胶纤,浅,弱碱;巨噬,核小,深;肥大,嗜碱颗粒) 3郞飞结,结间体,无髓神纤(横切),毛血(连续,有孔Glomerular,血窦),脾血窦(扫描) 4杯状,壁(锥,分泌小管),主(核基底),肝细胞,血窦(巨噬),窦周隙,气血 屏障,胰(岛,泡心,闰管,小叶内导管),2型肺泡(板层小体),肺泡,肾上腺皮质(球,束,网),滤过屏障; 5小肠绒毛(注意横切),支持,睾间(RER,SER,管脊线),黄体, 光镜图: 1.假复纤,变移,复扁(角化否),浆(酸),粘(空泡,碱),混(粘多); 2.规密结,不规,脂肪(空泡),透软,浆细胞(核偏侧),骨细胞(中央管,环 骨板,骨小管),中性粒(浆红,颗粒均匀),嗜酸(笑脸,橘红),嗜碱,单核(无 颗粒),淋巴(蔚蓝); 3.骨肌纤维(横纹),心肌(闰盘),神经元(尼氏体,轴,树),郞飞节,有髓横切, 星形胶质(原浆,纤维型); 4.大动脉(弹性中膜),中动脉,小动脉(与小静脉并行),淋巴结,脾(小体,中央 A),胸腺(小叶,小体),毛后微静; 特别: 1髓鞘,无髓神纤,周围神纤,突触,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连续毛血,骨骼肌纤维束,肾小球,生精小管(精原,初级,精子细胞;支持),膀胱,肾上皮,窦周隙,肝巨噬,主细胞(几种);巨噬(3种);脾血窦杆状内皮;肝细胞(电) 2腮,舌下(空,粘多,半月多),下颌下(蓝紫粘,浆多,纹状管:核近腔,胞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号:1630032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学时数:32 学分数: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邱丹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 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 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 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 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 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 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

机械类各科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工作原理,用途和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机械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3、了解机器的组成。 4、熟悉机械传动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 5、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6、初步能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 7、初步能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8、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物体的平衡 1、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了解力矩、力偶、力向某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3、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4、熟悉平面受力时平衡方程及应用。 5、熟悉平面2力的特殊形式。 第二章、杆件的基本变形 1、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2、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应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3、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4、了解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 5、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6、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7、了解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8、了解纽转的概念。 9、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纽矩的计算。 10、熟悉圆轴纽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1、了解抗扭转截面系数的计算。 12、了解圆扭转强度的计算。 13、了解梁弯曲的计算。

14、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15、了解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16、了解梁的强度计算。 17、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第三章、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3、了解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4、了解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5、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 6、理解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 7、了解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8、理解合金的概念。 9、了解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及组织。 10、掌握铁碳合金状态图及在各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铁金属材料 1、了解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了解钢的热处理及其目的。 第五章、非铁金属及非金属材料 1、了解常用有金属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了解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用途。 第六章、常用机构 1、了解平面运动副及分类。 2、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特点和应用。 3、了解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 4、了解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压力和死点。 5、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类型及应用。 6、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7、了解间歇运动机构。 第七章、机械零件 1、了解轴的功用,分类和常用材料。 2、熟悉轴的结构。 3、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特点和应用。 4、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熟悉滚动轴承主要类型的代号和应用。 5、熟悉滚动轴承的安装、拆卸和固定方法。 6、了解键联结的功用和分类。 7、熟悉平键联结的结构和标准。 8、掌握普通平键联结的选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