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稿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稿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稿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稿

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缤纷的网络世界》。说课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信息与传媒”单元,整课可分为“运用网络”和“保护自己”两部分内容。本课教材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网络世界的魅力,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构筑起应对网络危害的心理防线。本课直接指向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和“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目标要求。同时,本课对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理念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感受;师生沟通互动,明理得体验。

三、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的孩子对于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已经在教育在线注册,每周发帖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博客,如易网、新浪博客等;常网上购书,经常利用网络授索资源等等,但是,孩子们对

于网络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有个别同学常上网玩游戏等。

四、说教学目标: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其危害性。

2、激发对网络世界的兴趣、懂得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构筑起防范网络危害的心理防线。

3、初步学习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应对网络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

重点:了解网络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其危害性,学生能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而不是被网络控制。

难点:认识网络的虚拟性,对网络的危害有正确的判断。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教学方法有三个即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

六、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把适合学生阅读浏览的优质网站、视频链接到老师自己的博客和班级博客。

2、布置学生了解:网络与现代人的生活的关系。调查:家人和身边的人常利用网络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上,(课件出示网络标识图“e”,生自由发言,师随机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导入新课在一堂课中起着引领导向作用。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图片欣赏和谈话这两种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氛围,获得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进入活跃的学习状态中。】

第二环节:分享缤纷的网络世界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中,“沟通互动”是很有民主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此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担当起学习的主人而设计的。通过“沟通互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心门尽量打开、又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尽情流露,还能让老师的语言尽显魅力。通过“沟通互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珍爱生命、环保意识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本课内容以及班情学情,我设计了四大板块的沟通互动:

沟通互动一:初步了解网络

1、首先,教师导入: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网络做什么?

2、接着,学生就自己对网络的了解,自由发言、小组里讨论交流。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的作用:如上网查资料;可以上网看一些视频或电影;可以网上购物如买书;可以通过网络学

习,我们就是通过网络学习每日一数的;网络写作,在教育在线班级主题帖发帖子,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博文等;还可以通过QQ 聊天。)

沟通互动二:了解网络对学习、生活的帮助

1、首先课件出示课本35页插图,学生图文结合谈谈看法。

(设计意图:在了解网络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我们学习的帮助,能初步区分网络的益处。)

2、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汇报展示:

如:“百度”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大型网站。有什么疑问,只要打上去,轻轻一按“百度一下”,结果就出来啦。百度还可以搜索图片、资料、新闻等等,可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好帮手。

3、你还知道网络有哪些好处?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如通过网络找到适合的骨髓而挽救了生命等。

4、用一句话概括,网络是个怎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是:通过畅谈看法、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网络,了解网络对我们的好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沟通互动三:了解网络陷阱

首先,课件出示课本36页插图,师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次,请一个学生上台讲一个真实的交友遇陷阱的故事。

【情景再现,学生触景生情,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题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 一、实验题: 1、证明地球形状的实验?答: 实验材料: 地球仪、小船模型。实验过程: 将小船模型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地球的另一侧观察小船。实验结果: 船只消失在海平面,说明地球是球型的。 2、昼夜交替产生的实验?答: 实验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过程: 在光线暗的屋内,摆放一个地球仪,把打开的手电筒放置在地球仪水平面的位置,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表面明暗分布。实验结果: 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3、直射、斜射有什么差异的实验?答: 实验材料: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温度计、大镜子。实验过程: 在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用一块大镜子反射太阳光,使它能照在两块金属片的正面上。我们把其中一块金属片直对着镜子反射来的阳光,另一块金属片斜对着镜子反射来的阳光。每隔3分钟观察记录。 4、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哪种能发芽实验?答: 实验材料:

一些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吸水纸、两个盘子。实验过程: 在两个盘子内铺上吸水纸,分别放入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每天向纸上加水,保持湿润。连续观察几天,记录。实验结果: 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基本发芽。 5、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实验?答: 实验材料: 三个杯子、土壤、一些菜豆种子。实验过程: 在装满土壤的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一些菜豆种子,第一杯不浇水,保持土壤干燥。第二杯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第三杯浇较多的水,使土壤浸在水中。观察哪个杯子里菜豆种子会发芽。实验结果: 第二杯里的种子发芽了,第一杯和第三杯种子没有发芽。 6、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实验?答: 实验材料: 塑料杯、吸水纸、菜豆种子。实验过程: 在透明的塑料杯里放一圈吸水纸,然后装入一些土壤,将菜豆种子塞到吸水纸和杯壁之间距杯口较近处。每天往杯子里淋一些水,让土壤保持湿润,连续观察记录。 7、子叶在幼苗生长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答: 实验材料: 两盆菜豆幼苗。实验过程: 选两株刚出土的菜豆幼苗,一株去除子叶,一株保留子叶。一周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1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独立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热”、“变化天气”、“震动和声音”三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教师版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2008年11月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 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 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自主问题摘录: 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 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 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为什么?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清单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清单 第1课地球 1、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圆的(或球体的) 答:(1)出海的船只船身先消失在海平面,然后桅杆才消失; (2)进港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3)月食时,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的; (4)卫星拍照的地球照片; (5)南北半球所见的星空不同,如在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6)登高望远,站得更高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 2、最早证明地球是圆的人,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4、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5、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6、地球的直径约12800千米,半径约6400千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表面积约是亿平方千米。(注意计量单位!) 7、世界第一高峰 --- 珠穆朗玛峰高米。 8、地球表面的海水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所以又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说法。 9、平原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 1/4左右。 10、因为地球表面71%被海水覆盖,所以有人把地球叫做水球。 11、地球的内部主要是熔岩,也叫做岩浆。 12、科学家推测地球由地壳(6---40千米)、地幔(约2900 千米)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13、地球的内部是不是都是岩浆答:不是 14、人类有哪些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答:(1)通过地下岩层钻探标本来推测; (2)通过观察火山喷发出的地下熔岩来推测;

(3)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推测。 第2课太阳 1.太阳照耀着大地,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但如此巨大的能量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2、有没有生物不依赖太阳而生存 答:有,深海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依靠阳光,其中的微生物是依赖地热活动生存的。 3、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50万千米,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而且压力极大。 4、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热源。 5、太阳能依靠什么发光发热产生能量答:核聚变反应 6、太阳的寿命是100亿年,年龄是50亿年,正处于中年期。 7、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8、太阳给地球带来什么(或问: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子 答:太阳给地球带来了:(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如果没有太阳给地球提供的能量,地球就没有白天,地球的温度会变得非常低,植物和农作物就不能生长,动物就不能存活,总之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第3课月球 1、月相,天文学术语,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冷与热》是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学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本课“冷水与热水”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获取新知,活动中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 设计思路: 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 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 4、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动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瓶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的感觉。 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 生1:我组倒出了热水、冷水、温水三种 生2:我组倒出了烫水、温水、凉水 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实践:让学生用手触摸各种水,说出有什么感觉。(生答) 师: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 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 1、用自来水止痛。 2、把水泡弄破。 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 生:汇报讨论结果: 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 (二)探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师:冷水和热水除了具有冷热特性外,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分组进行实践: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变化并汇报。操作: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混,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生:各自进行总结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史铁生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第一课冷与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的感觉。 [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究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 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 生1:我组倒出了热水,冷水,温水三种 生2:我组倒出了烫水,温水,凉水 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水的分类了] 实践:让学生用手触摸各种水,说出有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烫水会烫伤皮肤。 生2:我感觉热水泡手很舒服。 生3:我发现温水可洗脸洗手很舒服。 生4:我感觉凉水不会烫手,清清凉凉的。 生5:我感觉冷水很冷。 师: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 生: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 1,用自来水止痛。

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 生:汇报讨论结果: 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各种水的特性与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学到了医学知识] (二)探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师:冷水和热水除了具有冷热特性外,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分组进行实践 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变化。 生:汇报观察结果: 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在冷水中扩散慢。 生:在冷水和热水中,放一些糖发现热水中糖溶得快。 [通过实践观察,使学生懂得了热水比冷水的扩散快] 生:操作: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混,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 生:各自进行总结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幻灯出示:(结论) 1,冷水和热水具有冷和热的特性。 2,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

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地球是什么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二、新课 (一)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二)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三)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课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 第一单元热 第一课冷与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

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的感觉。 [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 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 生1:我组倒出了热水,冷水,温水三种 生2:我组倒出了烫水,温水,凉水 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水的分类了] 实践:让学生用手触摸各种水,说出有什么感觉。 生1:我感觉烫水会烫伤皮肤。 生2:我感觉热水泡手很舒服。 生3:我发现温水可洗脸洗手很舒服。 生4:我感觉凉水不会烫手,清清凉凉的。

生5:我感觉冷水很冷。 师: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 生: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 1、用自来水止痛。 2、把水泡弄破。 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 生:汇报讨论结果: 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各种水的特性与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学到了医学知识] (二)探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师:冷水和热水除了具有冷热特性外,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分组进行实践 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变化。

最新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说课稿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试卷 一、填空(30分) 1、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热源。 2、据估计,太阳的寿命可达,目前它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时期。 3、古希腊学者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千米,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天时间。 5、从理论上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体,而是一个。 6、地球表面海洋、陆地面积分别约占总面积的和。 7、人类大部分居住在平原上,但陆地上除平原外还有、、。 8、把月相变化的规律补充完整。 新月-----( )------- ( )--------( )-------( )------ ( )--------( )-------( )-------新月。 9、地球内部的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 二、判断题18分 1、没有太阳,地球上不会有生物存在,包括人类。() 2、陆地表面平原的面积比山地大。()

3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是地幔。() 4、地震波在不同硬度的岩石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变的。() 5、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人和人之间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自由交谈,必须借助仪器才行。() 6、月球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三、选择10分 1、1969年,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是() ①苏联人②意大利人③美国人④英国人 2、地球是一个很大的() ①圆形②方形③椭球体④三角形 3、()不属于地球表面形态。 ①海洋②山地③峡谷④地壳 4、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 ①地壳②地核③地幔④地表 5、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约需:( ) ①一天②一个月③半年④一年 四、简答 30分 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2、如果没有太阳提供的能量,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范文】《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本篇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 学习永无止境

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 体会母爱的伟大, 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 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必须问题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师生和生生的对话、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另外,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还采用了通过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和诵读法,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集合

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A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30分) 1、人可以通过()等器官感觉物体的冷热;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来测量。 2、热能从()物体传向()物体。 3、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热能都是从()传过来的。 4、物体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和( )。 5、风向是指()的方向。 6、空气受热(),冷空气流过来(),空气流动就形成了风。 7、在自然界中,声音有()有(),有大有小。 8、声音可以通过()、()和()传播。 二、判断:(20分) ()1、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并不可靠。 ()2、人的正常体温是35摄氏度。 ()3、热在不同物体中传导的快慢一样。 ()4、夏季,自行车胎的气如果打的太足,就容易爆胎。 ()5、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活动没有影响。 ()6、坚持观测天气信息,对准确分析和预报天气不重要。 ()7、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需要考虑当地的气象状况。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听诊器是利用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原理制成的。 ()10、噪音只是让人感觉不愉快,并无其他害处。 三、选择题:(20分) 1、下面测量水温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在水中,液泡不能贴住烧杯底或壁; B、待温度计液柱稳定后再读; C、将温度计拿出水,更容易读; D、读数时,视线要和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2、以下哪种情况是由于热胀冷缩造成的:() A、经过水洗后有些衣服变小了; B、巧克力遇热变软了; C、电线杆上的电线夏天变松下坠; D、天冷时树叶都落了; 3、下面哪种情况下,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水蒸气:() A、0摄氏度 B、100摄氏度 C、30摄氏度 D、任何温度 4 A、B、C、D、

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教材分析: 《冷与热》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 教师二、三备学生生活有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 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本课“冷水与热水” 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 设计思路: 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 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乂要重视学习结果。 4、活跃课堂气余,创设余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动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 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 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 的感觉。

[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二、三备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帅: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 热不同的水? 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 生1:我组倒出了热水、冷水、温水三种 生2:我组倒出了烫水、温水、凉水 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 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水的分类了] 实践:让学生用手触摸各种水,说出有什么感觉。 生1 :我感觉烫水会烫伤皮肤。 生2 :我感觉热水泡手很舒服。 生3:我发现温水可洗脸洗手很舒服。 生4:我感觉凉水不会烫手,活活凉凉的。 生5 :我感觉冷水很冷。 帅: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 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 生: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 1、用自来水止痈。 2、把水泡弄破。 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 生:汇报讨论结果: 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各种水的特性与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学到了医学知识] 第二课时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山东胶州是第一中学赵炳英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一、导入: 师: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近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出示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与地坛》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品味作者深情的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希望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分析课文 1、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板书我地坛母亲) 2、我与地坛 师: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地神的场所,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现在的地坛在史铁生的眼中,有个什么特点? 生:荒芜。 师:荒芜体现在哪里?抓取文中重点文句 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师:荒芜还在哪处体现?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生:第一段,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师:现在请同学告诉我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这样一个荒芜冷 落的地坛史铁生为什么如此痴迷呢?(单单是因为位置近吗)生:(一个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人,一个是历尽四百多年岁 月沧桑而被废弃的园子;一个由狂妄而自卑,一个由繁华而荒芜。他们有着共同的被“遗弃” 的命运,有着同样一颗受伤的心,所以才会有着对话与交汇的可能。很快地,他消极颓废的 精神状态和地坛融为一体) 师:正如文中所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 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历尽四百多年沧桑的地坛展现给我们的是否仅仅是荒芜呢?作者是从哪看出它不衰败的?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第五段,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它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又很不耐烦,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想透什么,内心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但是,地坛最终还是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因为只有内心平静了,他才可能关注那些纤细卑微弱小的生命,也才能美妙的天籁之音。 幻灯2:这样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给逃避现实的史铁生怎样 的生命感悟?(板书:生命感悟) 史铁生最终透悟了死亡从而拒绝了它的诱惑。可一个人在决定要活下去的时候,剩下的 问题就是? (怎样活的问题。) 师:作者在地坛里思考了十五年,他想以怎样的心态活下去?我 们一起来读“十五年中……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看看地坛给作者怎样的答案。 生齐读:“六个譬如”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 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 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练习(下册)

五年级科学练习(下册)姓名______ 地球 1.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能过观察月食,第一次科学的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的赤道周长约__________千米,直径约为________千米,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________,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____________。 4.1519年,_________航海家____________率领船队,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次地球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体。 5.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_________,篮球的直径是____________。 6.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钻机可以牛探到地面以下____________左右。 7.地球表面既有坚硬的______,也有松软的______,更有______的______。 8.地球内部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部分组成。 太阳 1.太阳照耀着地球,给地球带来____和____。 2.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____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但如此巨大的能量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_____,太阳的核心部分直径不到______千米,温度高达_______摄氏度。 4.太阳的寿命可达_________年。 月球 1.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变模样,有时像_______,有时像_______,这就是月相变化。 2.月球体积不足太阳的__________。月球是地球的_____,约___天绕地球公转一周。 3.月球是地球最近的“_______”。 4.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美国________________宇宙飞船经过4天多的时间飞行,终于降落月球。 5.月相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教材P17 白天与黑夜 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_____,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______,地球自转一周约需_____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______。 2.在古代,人们用______和______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3.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______”的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昼夜变化是由_________引起的。 4.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向日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通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牵牛花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头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欢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鸡白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睡莲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蛾通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昙花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夏与秋冬 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_____,太阳本身发光的强弱不同是_______和_______的差异。 2.直射和斜射是太阳照射的角度不同,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______和_____的差异有关。 3.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第2页)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PPT第4页)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三、阅读课文、研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注意字词。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三个问题:①“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板书:我地坛②作者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以及有何收获?③作者为何在地坛能够获得重生) (PPT第6页) 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提示: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