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新)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五、教法方法

教法:实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媒体与课型

教学媒体: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300枚以上)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合成整体(化零为整)、微小汇

成多数。

铺垫。

新知识学习过程【多媒体展示】给出水分子的

微观模拟图,一滴水(约

0.05g)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

17万万亿个。

【问题】那我们如何“数”水

分子?

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就像生活

中的计量一样,化学中也要知

道微粒的数目。但是不同的是

构成物质的微粒太小而且数目

更加巨大,所以显然不能逐一

计数微观粒子。

【问题】如何“数”这么这么

多的微观粒子

方法一:一秒钟数两个水分子,

一年按365天计

方法二:采取“集合”思想记

数微观粒子,即将很多微粒

视为一个集合体,以此数微观

粒子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记数方法

思考生活中的计量思想与计量微

粒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学会迁移的

方法。

[回答] 约2.65×1013年

引导学生

现有认知

扩展和迁

移,将生活

中的计量

思想迁移

到化学计

量中。

学生已经

接受用“集

合思想”记

数微观粒

子,但对

“怎样数”

感到困惑,

这为引入

阿佛加德

罗常数作

铺垫。【问题】那选择“集合”的标

准是多少?选择100个、10000

个还是多少做标准?

【学生困惑】应该选择多少为一个

集合标准来“数”微观粒子呢?多大

的集合体才是合适的呢?

初中我们学过的一个化学方程

式:

【问题】从质(物质)和量(宏

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该化学

方程式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C-12是相

原子质量

的标

准。选择有

碳的化学

方程

式。为新知

的学习作

垫。

【发现问题】我们在实验室中

可以用器具称量12g碳,但是

却难以称量1个碳原子。

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12 g碳、

32 g氧气、44 g二氧化碳所含微粒

数是多少? 寻找数据支持。解决自

让学

生体验发

现问题、分燃

C + O2 = CO2

那么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

原子或分子有什么联系呢?

能不能与生活中的计量类比,

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合体来计

量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如果可以,这个集合体的标准

是多少?

【归纳问题】

己提出的问题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

动态过程,

提高思维

能力,培养

科学的思

维方法。

【数据资料】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发

明了能够称量10-17kg的物体的

“纳米秤”。能够称量单个病毒

的质量。随后德国科学家研制

出能称量单

个原子的“纳米秤”。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

[计算]算出12克碳含有多少个碳原

子、32克氧分子含有多少个氧气分

子。

碳原子数=12克/一个碳原子质量

借助超真

空扫描隧

道显微镜

人类可以

控制原子,

“纳米秤”

称量原子。

使学生感

受科学的

神奇。

【解决问题】

再回到上面的问题:如果要

“数”微观粒子(如水分子),

以多大的“集合”标准去数比

较合适?

理由是什么?

用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约

为6.02×1023)作为“集合”标准去

数比较合适。

理由:

选择这个标准的好处是“能将微粒

数、物质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或

相对分子质量联系起来”,即物质

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6.02×1023个

微粒的质量在数值上就是该物质的

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应

用非常方便。

对开始提

出的问题

进行回答,

前后呼应,

使学生的

思维在发

散后收拢,

形成一个

完整的思

维过程,培

养科学思

维方法。【进一步完善】

天文学用“光年”来表示恒星

间的距离。6.02×1023这个数

字很大,应用很不方便,怎样

才能更方便呢?又能把物质的

质量与微粒联系起来?

把 6.02×1023作为一个微粒看作一

个集合体,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把

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

联系起来。

1971年国际第14届计量大会通过了“增加一个基本的物理量-物质

的量和它的单位摩尔”,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

【多媒体展示】

及时呈现

规范化的

概念,对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