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系统由Fields和Song等首先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建立。典型的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有二个不同的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和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activating domain)。前者可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转录激活结构域可同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的转录。

1、基本思想

酵母双杂交由Fields在1989年提出.他的产生是基于对真核细胞转录因子特别是酵母转录因子GAL4性质的研究.GAL4包括两个彼此分离的但功能必需的结构域.位于N端1-147位氨基酸残基区段的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和位于C端768-881位氨基酸残基区段的转录激活域(Activation domain,AD).DNA-BD能够识别位于GAL4效应基因(GAL4-responsivegene)的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UAS),并与之结合.而AD则是通过与转录机构(transcriptionmachinery)中的其他成分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启动UAS下游的基因进行转录.DNA-BD和AD单独分别作用并不能激活转录反应,但是当二者在空间上充分接近时,则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UAS下游启动子,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Fields建立了一个双杂交系统,BD与X蛋白融合,AD与Y蛋白融合,如果X、Y之间形成蛋白-蛋白复合物,使GAL4两个结构域重新构成,则会启动特异基因序列的转录.他们利用Snf1与Snf4的相互作用,将Snf1与BD融合,Snf4与AD融合,构建在穿梭质粒上.其中Snf1是一种依赖于丝氨酸、苏氨酸的蛋白激酶,Snf4是他的一个结合蛋白.研究者将二种穿梭质粒转化酵母GGY:171菌株,该菌株含有LacZ报告基因,并已去除相应转录因子基因.该实验的结果表明由Snf1和Snf4相互作用使得AD和BD在空间上接近,激活了报告基因LacZ的转录.一般地,将BD-X的融合蛋白称作诱饵(bait),X往往是已知蛋白,AD-Y称作猎物(prey),能显示诱饵和猎物相互作用的基因称报告基因,通过对报告基因的检测,反过来可判断诱饵和猎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2、基本原理

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80年代的工作表明,转录激活因子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即这些因子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其中有DNA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简称为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简称为AD),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前者可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转录激活结构域可同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的转录。两个结构域不但可在其连接区适当部位打开,仍具有各自的功能。而且不同两结构域可重建发挥转录激活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利用杂交基因通过激活报道基因的表达探测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单独的BD虽然能和启动子结合,但是不能激活转录。而不同转录激活因子的BD和AD形成的杂合蛋白仍然具有正常的激活转录的功能。如酵母细胞的Gal4蛋白的BD与大肠杆菌的一个酸性激活结构域B42融合得到的杂合蛋白仍然可结合到Gal4结合位点并激活转录。主要有二类载体:a含DNA-binding domain的载体;b含DNA-activating domain的载体。一般编码一个蛋白的基因融合到明确的转录调控因子的DNA-结合结构域(如GAL4-bd,LexA-bd);另一个蛋白的基因融合到转录激活结构域(如GAL4-ad,VP16)。上述二类载体在构建融合基因时,测试蛋白基因与结构域基因必须在阅读框内融合。融合基因在报告株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只有定位于核内才能驱动

报告基因的转录。例如GAL4-bd具有核定位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 sequence),而GAL4-ad 没有。因此,在GAL4-ad氨基端或羧基端应克隆来自SV40的T-抗原的一段序列作为核定位的序列。目前研究中常用binding-domain基因有:GAL4(1-147);LexA(E coli转录抑制因子)的DNA-bd编码序列。常用的activating-domain基因有:GAL4(768-881)和疱疹病毒VP16的编码序列等。

双杂交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元件是报道株。报道株指经改造的、含报道基因(reporter gene)的重组质粒的宿主细胞。最常用的是酵母细胞,酵母细胞作为报道株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许多优点:〈1〉易于转化、便于回收扩增质粒。〈2〉具有可直接进行选择的标记基因和特征性报道基因。〈3〉酵母的内源性蛋白不易同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蛋白结合。激活结构域融合基因转入表达结合结构域融合基因的酵母细胞系中,蛋白间的作用使得转录因子重建导致相邻的报道基因表达(如lacZ),从而可分析蛋白间的结合作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能在体内测定蛋白质的结合作用,具有高度敏感性。主要是由于:①采用高拷贝和强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使杂合蛋白过量表达。②信号测定是在自然平衡浓度条件下进行,而如免疫共沉淀等物理方法为达到此条件需进行多次洗涤,降低了信号强度。③杂交蛋白间稳定度可被激活结构域和结合结构域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而增强,后者又与启动子DNA结合,此三元复合体使其中各组分的结合趋于稳定。④通过mRNA产生多种稳定的酶使信号放大。同时,酵母表型,X-Gal及HIS3蛋白表达等检测方法均很敏感。3、发展

随着对多种重要生物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基因工程领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功能基因组时代。它的任务就是对基因组中包含的全部基因的功能加以认识。生物体系的运作与蛋白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例如:DNA合成、基因转录激活、蛋白质翻译、修饰和定位以及信息传导等重要的生物过程均涉及到蛋白质复合体的作用。能够发现和验证在生物体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是认识它们生物学功能的第一步。

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酵母双杂交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加以介绍。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例如酵母转录因子GAL4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domain)构成,其中有DNA结合功能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DNA-AD)。这两个结合域将它们分开时仍分别具有功能,但不能激活转录,只有当被分开的两者通过适当的途径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才能重新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UAS)的下游启动子,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根据这个特性,将编码DNA-BD的基因与已知蛋白质Bait protein的基因构建在同一个表达载体上,在酵母中表达两者的融合蛋白BD-Bait protein。将编码AD的基因和cDNA文库的基因构建在AD-LIBRARY表达载体上。同时将上述两种载体转化改造后的酵母,这种改造后的酵母细胞的基因组中既不能产生GAL4,又不能合成LEU、TRP、HIS、ADE,因此,酵母在缺乏这些营养的培养基上无法正常生长。当上述两种载体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够相互作用

时,功能重建的反式作用因子能够激活酵母基因组中的报告基因HIS、ADE、LACZ、MEL1,从而通过功能互补和显色反应筛选到阳性菌落。将阳性反应的酵母菌株中的AD-LIBRARY载体提取分离出来,从而对载体中插入的文库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工作。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酵母单杂交、酵母三杂交和酵母的反向杂交技术。它们被分别用于核酸和文库蛋白之间的研究、三种不同蛋白之间的互作研究和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和位点。4、文库筛选

将待测基因与Gal4或LexA或其他合适蛋白的DNA结合域融合构建诱饵质粒;将诱饵质粒转化缺乏报告基因启动子的酵母细胞株中,选择被转化的酵母;再将文库质粒转化到酵母中。通过报告基因的功能筛选相互作用的蛋白,从酵母中分离质粒然后转化E.coli,从大肠杆菌中提取质粒并测序,在数据库中比对所测定序列与已知蛋白的同源性。

5、结构组成

酵母双杂交系统可应用于确定两已知有生理作用的蛋白间的作用位点或结构域。利用此系统已分析和测定了多种重要结构域,如p85三磷酸肌醇激酶和p110亚单位作用的结构域v,p21cip1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结合序列vi等。

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还应用于阐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构域,绘制蛋白质联系图谱,在药物设计等许多方面。

6、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发现新的蛋白质和蛋白质的新功能

酵母双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发现新基因的主要途径。当我们将已知基因作为诱饵,在选定的cDNA文库中筛选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从筛选到的阳性酵母菌株中可以分离得到AD-LIBRARY载体,并从载体中进一步克隆得到随机插入的cDNA片段,并对该片段的编码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较,研究与已知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的联系。另外,也可作为研究已知基因的新功能或多个筛选到的已知基因之间功能相关的主要方法。例如:Engelender等人以神经末端蛋白alpha-synuclein蛋白为诱饵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CLONTECH MATCHMARKER SYSTEM3为操作平台,从成人脑cDNA文库中发现了与alpha-synuclein相互作用的新蛋白Synphilin-1,并证明了Synphilin-1与alpha-synuclein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密切相关。为了研究两个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找到影响或抑制两个蛋白相互作用的因素,Michael等人又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基因修饰证明了alpha-synuclein 的1-65个氨基酸残基和Synphilin-1的349-555个氨基酸残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有利于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

在细胞体内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

利用酶联免疫(ELISA)、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都是利用抗原和抗体间的免疫反应,可以研究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它们都是基于体外非细胞的环境中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而在细胞体内的抗原和抗体的聚积反应则可以通过酵母双杂交进行检测。例如:来源于矮牵牛的黄烷酮醇还原酶DFR与其抗体scFv的反应中,抗体的单链的三个可变区A4、G4、H3与抗原之间作用有强弱的差异。Geert等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DFR 作为诱饵蛋白,编码抗体的三个可变区的基因分别被克隆在AD-LIBRARY载体上,将BD-BAIT 载体和每种AD-LIBRARY载体分别转化改造后的酵母菌株中,并检测报告基因在克隆的菌落

中的表达活性,从而在活细胞的水平上检测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

筛选药物作用位点及药物对蛋白相互作用影响

酵母双杂交的报告基因能否表达在于诱饵蛋白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能够引发疾病反应的蛋白互作可以采取药物干扰的方法,阻止它们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Dengue病毒能引起黄热病、肝炎等疾病,研究发现它的病毒RNA复制与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NS5)与拓扑异构酶NS3,以及细胞核转运受体BETA-importin的相互作用有关。研究人员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找到了这些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序列。如果能找到相应的基因药物阻断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阻止RNA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目的。

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

众多的蛋白质之间在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都是彼此协调和控制的。基因组中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间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序列分析发现了很多新的基因和EST序列,HUA等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所有已知基因和EST序列为诱饵,在表达文库中筛选与诱饵相互作用的蛋白,从而找到基因之间的联系,建立基因组蛋白连锁图。对于认识一些重要的生命活动:如信号传导、代谢途径等有重要意义。

7、特点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最主要的应用是快速、直接分析已知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离新的与已知蛋白作用的配体及其编码基因。酵母双杂交系统检测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以下优点:⑴作用信号是在融合基因表达后,在细胞内重建转录因子的作用而给出的,省去了纯化蛋白质的繁琐步骤。⑵检测在活细胞内进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细胞内的真实情况。⑶检测的结果可以是基因表达产物的积累效应,因而可检测存在于蛋白质之间的微弱的或暂时的相互作用。⑷酵母双杂交系统可采用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类型和分化时期材料构建cDNA文库,能分析细胞浆、细胞核及膜结合蛋白等多种不同亚细胞部位及功能的蛋白。例如已报道成功分析了RAP1与RIF1ii、P21cip1与CDK2iii、p16与CDK4iv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8、局限性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分析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有效和快速的方法,有多方面的应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⑴双杂交系统分析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定位于细胞核内,而许多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翻译后加工如糖基化、二硫键形成等,这些反应在核内无法进行。另外有些蛋白的正确折叠和功能有赖于其他非酵母蛋白的辅助,这限制了某些细胞外蛋白和细胞膜受体蛋白等的研究。⑵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假阳性"。由于某些蛋白本身具有激活转录功能或在酵母中表达时发挥转录激活作用,使DNA结合结构域杂交蛋白在无特异激活结构域的情况下可激活转录。另外某些蛋白表面含有对多种蛋白质的低亲和力区域,能与其他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引起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生"假阳性"结果。

许多研究者对双杂交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例如采用假阳性显示分析法和双筛选系统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发展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更好地研究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双筛选系统用二种不同的报告基因(常用lacZ和HIS3)有以下优势vii:⑴用不同的启动子表达位于酵母二个染色体上的报告基因,可明显减少假阳性。⑵通过营养型筛选增强了筛选能力,尤其适用于对较大的库容量而被选蛋白较少情况下的筛选。

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Ⅷ也是一种基因水平上以重建转录因子功能为基础的体内分析方法。在此系统中,一种感兴趣的蛋白与Gal4--DNA结合结构域构成融合蛋白,另一种蛋白与单纯疱疹病毒VP16蛋白的激活结构域以融合蛋白表达。表达这些融合蛋白的载体与一个报道载体(CAT)共同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系。报道质粒含一个Gal4结合位点下游的cat基因。假如两个融合蛋白相互作用则cat报道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用此系统证实了P53蛋白与

大T抗原的相互作用,得到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相同的结果。且较酵母双杂交系统更为快速,在转染48h内得到结果。并且在哺乳动物细胞能更好模仿体内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因而,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可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辅助手段。

9、常见问题

酵母双杂交系统应用中常遇到的问题一是假阳性较多,二是转化效率偏低。所谓假阳性就是:在待研究的两个蛋白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报告基因被激活。主要原因是由于BD融合诱饵蛋白有单独激活作用,或者这种融合蛋白的激活作用被外来蛋白激活。另外AD融合靶蛋白如果有DNA的特异性结合,则也可单独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因此,为排除假阳性就需要作严格的对照试验。应对诱饵和靶蛋白分别作单独激活报告基因的鉴定。目前几个公司推出的酵母双杂系统都采用了多个报告基因,且每个报告基因的上游调控区各不相同,这可减少大量的假阳性。另外,报告基因通常整合到染色体上,可以使基因表达水平稳定,消除了由于质粒拷贝数变化引起基因表达水平波动而造成的假阳性。即使根据严格的对照实验证明确实发生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这种相互作用是否会在细胞内自然发生,即这一对蛋白在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是否会在同一时间表达且定位在同一区域。

(2)某些蛋白如是依赖于遍在蛋白的蛋白酶解途径的成员,它们具有普遍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的能力。

(3)一些实际上没有任何相互作用的但有相同的模体(motif)如两个亲a-螺旋的蛋白质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十年来,酵母双杂交技术一直在消除假阳性方面不断改进,并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2,3〕。

在酵母双杂交的应用中有时也会遇到假阴性现象。所谓假阴性,即两个蛋白本应发生相互作用,但报告基因不表达或表达程度甚低以至于检测不出来〔4〕。造成假阴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融合蛋白的表达对细胞有毒性。这时应该选择敏感性低的菌株或拷贝数低的载体。二是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应选择高敏感的菌株及多拷贝载体。目前假阴性现象虽不是实验中的主要问题,但也应予以重视。

转化效率是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时成败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对低丰度cDNA库进行筛选时,必须提高转化效率。转化时可采用共转化或依次转化,相比之下共转化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单独转化会发生融合表达蛋白对酵母细胞的毒性时,共转化则可以减弱或消除这种毒性。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将诱饵蛋白载体与靶蛋白载体分别转入不同接合型的单倍体酵母中,通过两种接合型单倍体细胞的杂交将诱饵蛋白与靶蛋白带入同一个二倍体细胞。

目前很多机构建立了大量的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但这些文库大多无法直接用于双杂交系统的筛选。而文库的质量对于转化和筛选又非常关键。因此,大量构建适用于酵母双杂交的文库非常必要。现已出现一种采用体内重组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5〕。10、优化

在双杂交鉴定过程中要经过两次转化,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寻找新的作用蛋白质的时候尤其如此。而且,酵母细胞的转化效率比细菌要低约4个数量级。因此转化步骤就成为双杂交技术的瓶颈。Bendixen等人通过酵母接合型的引用,避免了两次转化操作,同时又提高了双杂交的效率。在酵母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涉及到两种配合类型:a接合型和α接合型,这两种单倍体之间接合(mating)能形成二倍体,但a接合型细胞之间或α接合型细胞之间不能接合形成二倍体。根据酵母有性生殖的这一特点,他们将文库质粒转化α接合型酵母细胞,“诱饵”表达载体转化a接合型细胞。然后分别铺筛选平板使细胞长成菌苔(lawn),再将两种菌苔复印到同一个三重筛选平板上,原则上只有诱饵和靶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的二倍体细胞才能在此平板上生长。单倍体细胞或虽然是二倍体细胞但DB融合蛋白和AD融合蛋白不相互作用的都被淘汰。长出来的克隆进一步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力进行鉴定。这项

改进不仅简化了实验操作,而且也提高了双杂交的筛选效率。

Vidal等人发展了所谓的逆双杂交系统(reverse two-hybrid system)。这项技术的关键是报道基因URA3的引入。URA3基因在这里起到了反选择的作用,它编码的酶是尿嘧啶合成的关键酶。该酶能把5-氟乳清酸(5-FOA)转化成对细胞有毒的物质。Vidal等人通过改造在URA3基因的启动子内引入Gal4的结合位点。这个改造的酵母菌株在缺乏尿嘧啶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只有当“诱饵”和“猎物”相互作用激活URA3基因的表达才能生长。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诱饵”和“猎物”的相互作用则抑制细胞的生长。然而如果目的蛋白,即与DB或AD融合的蛋白质发生了突变或者由于外加药物的干扰不再相互作用,URA3基因不表达,则细胞能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生长。通过这种方法,Vidal等人筛选到了转录因子E2F1的突变物,这些突变物仍然能结合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但是丧失了同另外一种称为DP1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得到了体外结合实验的验证。通过对这些突变蛋白基因的测序,他们发现了新的E2F1同DP1结合的位点。

在某些情况下,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不好的菌珠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得很好。如果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是有毒的,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切掉转录激活域,然后重新检测其是否自激活,但要注意重组也有可能破坏蛋白之间的互作。一个甚至两个融合蛋白对酵母细胞有毒。你可以通过重组方法来减轻毒性,同时又能保证蛋白的相互作用。或者使用表达水平较低的载体。也可以在琼脂平板或滤膜上进行杂交。但同时必须作杂交对照实验。酵母双杂交实验转化效率太低,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解决:

1)检测一下DNA的纯度,如果可以的话,重新用乙醇纯化。

2)DNA-BD/诱饵蛋白很可能是有毒的。

3)不适当的培养基,重新配制培养基,并做对照转化。

4)检测pGBT9对照载体的转化效率,放置于SD/–Trp平板上,转化效率应该在1x105 colonies/mg DNA以上。

在杂交中,预转化的诱饵细胞的数量可能不够,杂交效率不高。当对诱饵菌株进行液体培养过夜时,应挑选大的、新鲜的克隆进行培养,经过离心和重悬后,再使用血球计对细胞进行计数。

11、改进版本

反式转录因子抑制(RTA)系统与经典的Y2H相反,诱饵-猎物的互作将抑制转录因子激活报告基因。诱饵蛋白X与Gal4的DBD融合后具有转录因子的激活活性,另一个蛋白Y与一种转录阻碍物(Tup1p)的抑制结构域(RD)融合。如果两者可以相互作用,报告基因的转录就会被抑制[60]。RTA系统已被用于研究哺乳动物basic helix-loop-helix proteins MyoD和E12、protooncogenic transcription factor c-Myc与the putative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Bin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该系统还被用于筛选与各种转录激活因子的相互作用,如单纯性疱疹病毒(HSV-1)调控蛋白VP16[60],c-Myc及雄性激素受体。

SOS和RAS募集系统(SRS and RRS)是Ras信号通路转录的旁路(are bypassing the transcriptional readout by using the Ras signalling pathway),在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中是相似的。Ras被定位在质膜上,可通过酵母中的Cdc25或哺乳动物中的Son of sevenless(SOS)脒基交换因子进行GDP-GTP的转换。Ras被激活后会引发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此处描述的Y2H系统使用Cdc25-2温度敏感型酵母菌株,因为Cdc25-2没有活性,不能激活Ras信号转导途径,导致此菌株在高温(36℃)下不能生长。通过Y2H系统中选择性激活Ras,可以使其温度敏感表型消失。

SCINEX-P系统(胞外蛋白间的互作筛选)由Urech等于2003年发布,使我们可以分析ER内的氧化环境中的蛋白互作。该系统利用酵母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信号途径。ER 中错误折叠蛋白的积累会诱导酵母ER I类跨膜蛋白(Ire1p)形成二聚体,后者诱导Hac1p

转录,其产物可激活分子伴侣的转录。在SCINEX-P系统中,目的蛋白与缺少位于腔内的N 末端寡聚化结构域的Ire1p突变蛋白(ΔIre1p)融合。两种杂合蛋白的互作会引起Ire1p蛋白二聚体的重构,从而激活UPR下游信号转导过程。为了检测蛋白互作,Hac1p UPR元件被引入报告基因的启动子上。此Y2H系统被成功地用于分析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ERp57与钙联蛋白间(这两个蛋白都在ER中折叠)、抗原与抗体间的互作。

分裂化泛素系统由Johnsson和Varshavsky于1994年设计,可用于测定细胞质基质蛋白间的互作检测;后来又被扩展为膜蛋白间的互作筛选。泛素是一类小蛋白,对于细胞中错误折叠的蛋白是十分重要的。蛋白通过与一个多聚泛素蛋白链共价结合被标记为蛋白酶体的降解对象。该链将被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首先从蛋白上降解。分裂泛素化Y2H技术基于泛素可分裂为两个独立的片段。已有的研究显示泛素可分裂为N端(Nub)及C端(Cub),并且这个片段间有亲和性,可能自发形成与原泛素类似的蛋白。通过在Nub(NubG,NubA)的点突变(I13G or I13A)可使Nub和Cub的自发组装无法进行。

在这两种突变体中,只有两部分由于NubG/A和Cub互作而被拉到足够接近的距离时,才能发生有效地结合。重构的分裂化泛素可被USPs识别,然后切掉与Cub C端融合的报告蛋白。最初的系统使用二氢叶酸还原酶作为报告基因,后者产物可通过SDS-PAGE检测。然而,由于需要使用免疫共沉淀和电泳分离,阳性克隆的鉴定十分不便。

膜反式转录激活因子分裂泛素(MbY2H)系统使用人工转录因子(LexA-VP16)作为与泛素相连可被水解的报告蛋白,可分析ER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一旦泛素被重组,LexA-VP16就被释放到核中并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如HIS3,LacZ)。这种转录激活方式放大了蛋白的互作反应,对瞬时互作的检更敏感、更方便。此系统已被成功用于检测不同种类膜蛋白间的互作反应。分裂泛素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cDNA文库筛选和大规模矩阵法中。

近期,改进后适用于胞质蛋白互作筛选的MbY2H系统已被发布。在此改进方案中,诱饵载体上包括Cub和转录因子,并且由于融合了ER膜蛋白Ost4p,使此融合蛋白锚定在ER 膜上。

12、反向系统

反向酵母双杂交系统

确定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更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其功能、结构及其作用的条件调节。鉴定在相互作用的一对蛋白中的任一蛋白突变对其相互作用的抑制作用,不仅有助于探索相互作用的结构单位,而且可作为研究体内功能的遗传学方法。这对于多个作用分子的蛋白就更为重要。1996年Vidalix x等建立了反向酵母双杂交系统(reverse two-hybrid system),提供了简便的鉴定阻断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反向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关键是掺入一种表达产物对细胞生长有毒的报导基因,用于监测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例如酵母URA3基因表达产物是尿嘧啶合成所必需的,同时它又可催化5-氟乳清酸(5-FOA)转化为有毒物质。Vidal等构建了一酵母细胞株,其URA3的表达由含GAL4结合位点的启动子严密控制。此细胞株在缺乏尿嘧啶的培养基中培育需要GAL4激活结构域(GAD)和GAL4DNA结合结构域(GBD)的融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表达。而在含5-FOA的完全培养基中则受GAD和GBD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抑制。因此可通过筛选5-FOA抗性克隆从随机突变库中鉴定阻断蛋白相互作用的突变体。

反向双杂交系统可更有效地蛋白间作用的关键位点或起决定作用的个别氨基酸,进而分析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此外此系统还可筛选能阻止某些蛋白间相互作用的肽或小分子物质用作临床治疗制剂。

13、发展前景

在后基因组时代更具意义且更能发挥酵母双杂交技术的领域是研究生命活动中的网络调节〔18〕。第一个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是Bartel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建立了一个T7-噬菌体的网络调节图(linkage-map)〔19〕。Fromont-Racine等对筛选到的阳性克隆进行鉴定测序,

并将它们分为5类,然后对其中的四类(非编码序列除外)通过15轮的筛选与分析,绘制出一张综合了酵母蛋白相互作用的全局性信息图〔20〕。这是以往的实验所难以获得的。

为适应功能基因网络调控研究的需要,CLONTECH公司在Merck-Washington大学的EST 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了与传统建库方式完全不同的细胞内同源重组方法,以高通量规模构建了一种阵列模式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1)来源于多种组织器官和细胞系,因此含有几乎所有基因的cDNA;

(2)所含各种cDNA的丰度趋于平衡;

(3)含有较长的插入序列,但不是全长cDNA序列。

这样既避免了5’非编码区可能存在的终止密码阻碍融合蛋白的翻译,又保证了表达出的蛋白构象接近于天然。这种建库方法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在双杂交中新发现的相互作用蛋白种类也明显增多〔21〕。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酵母双杂交技术必须与其它技术结合才能有利于对实验结果作出更为完整和准确的判断。

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系统 1.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细胞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研究发现,许多真核生物的转录激活因子都是由两个可以分开的、功能上相互独立的 结构域(domain)组成的。例如,酵母的转录激活因子GAL4,在N端有一个由147个氨基酸组成的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BD),C端有一个由113 个氨基酸组成的转录激活域(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AD)。GAL4分子的DNA结合域可以和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UAS)结合,而 转录激活域则能激活UAS下游的基因进行转录。但是,单独的DNA结合域不 能激活基因转录,单独的转录激活域也不能激活UAS的下游基因,它们之间只 有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才具有完整的转录激活因子的功能。 2.试验流程 酵母双杂交系统正是利用了GAL4的功能特点,通过两个杂交蛋白在酵母细 胞中的相互结合及对报告基因的转录激活来捕获新的蛋白质,其大致步骤为: 2.1、视已知蛋白的cDNA序列为诱饵(bait),将其与DNA结合域融合,构建 成诱饵质粒。 2.2、将待筛选蛋白的cDNA序列与转录激活域融合,构建成文库质粒。2.3、将这两个质粒共转化于酵母细胞中。 2.4、酵母细胞中,已分离的DNA结合域和转录激活域不会相互作用,但诱 饵蛋白若能与待筛选的未知蛋白特异性地相互作用,则可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反之,则不能。利用4种报告基因的表达,便可捕捉到新的蛋白质。 3.特点 优点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是细胞进行一切代谢活动的基础。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 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和方法。 缺点 尽管该系统己被证实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和问题。1、它并非对所有蛋白质都适用,这是由其原理所决定的。双杂交系统要求两种杂 交体蛋白都是融合蛋白,都必须能进入细胞核内。因为融合蛋白相互作用激活 报告基因转录是在细胞核内发生的。2、假阳性的发生较为频繁。所谓假阳性,即指未能与诱饵蛋白发生作用而被误认为是阳性反应的蛋白。而且部分假阳性 原因不清,可能与酵母中其他蛋白质的作用有关。3、在酵母菌株中大量表达外源蛋白将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影响菌株生长和报告基因的表达。 使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真正明了酵母双杂交技术的主要原理及筛选方法是进行酵母双杂交实验的前提,构建成功的诱饵质粒及大量的材料准备是进行酵母双杂交实验的保证。只 有明了双杂交的原理,才有可能设计实验进程、才能有目的的进行材料准备, 并能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与分析,尤其要对具体实验中各种选择性压力培养基 的使用目的要十分清楚。大量的材料准备、较长的实验流程是酵母双杂交有别

酵母双杂实验步骤

2.1.1酵母双杂交 2.1.1.1Gateway入门克隆 设计Gateway引物时,在上游引物的5'端加上B1序列:GGGG-ACA-AGT-TT G-TAC -AAA-AAA-GCA-GGC-TNN-,下游引物的5'端加上B2序列:GGGG-ACC-ACT-TT G-T AC-AAG-AAA-GCT-GGG-TN-。其中,5'-GGGG序列是保护碱基,防止引物的重要部分被降解,下划线加粗的部分是在整个的Gateway克隆中可以保存下来的序列,3'端的碱基N是为了保证经过入门载体构建目的载体时阅读框的正确性,一般建议为C。 通过PCR扩增获得带有att B位点的基因片段,扩增体系和条件见3.2.2.2,其中将退火温度改为65℃。获得扩增产物后对其进行回收纯化,测定纯化后DNA 的质量和浓度后进行下一步的BP反应,反应体系如下: att B-PCR产物(≥10 ng/μL)1-7μL pDONR221 (150 ng/μL)1μL TE buffer, pH 8.0 补足8μL 将上述混合物加入离心管中,加入2μL BP反应酶,加入之前需将其在涡旋仪上轻轻振荡两次,所有组分混匀离心后,25℃反应1h,加入1μL蛋白酶K后,混匀离心,37℃反应10min终止BP反应,将BP反应产物参照3.2.2.6进行转化,由于pDONR221载体为Kan抗性,所以选用含有50μg/mL Kan抗生素的LB平板进行阳性克隆筛选,参照3.2.2.7检测阳性克隆,然后根据3.2.2.8中的方法提取重组质粒,测定质量和浓度后送至测序公司进行测序。 进行BP反应时,需注意以下几项: (1)对于BP反应来说,最高效的是采用线性的att B-PCR产物和超螺旋的att P 入门载体; (2)为了提高BP反应的效率,可以将建议的25℃反应1h适当延长至4-6h,可 以将效率提高2-3倍,或者延长至过夜反应,可以将效率提高5-10倍,对 于长片段克隆来讲,适当的延长反应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体系中PCR产物的量可以增加反应效率,但每10μL体系中PCR产物 最好不要超过250ng。 2.1.1.2诱饵载体构建 重组的入门载体测序正确后,通过LR反应来构建酵母双杂交的诱饵载体,LR反应体系如下: 入门载体(50-150 ng)1-7μL pDEST32 (150 ng/μL)1μL TE buffer, pH 8.0 补足8μL

酵母双杂交H2Y和Y187系统protocol

目录 (一)介绍 4 (二)试剂盒物品清单 7 (三)额外附加物品列表9 (四)酵母菌株11 (五)酵母载体14 (六)方法简述:单杂交文库的构建和筛选16 方法简述: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和筛选17 (七)构建用于酵母单杂交的报告质粒载体18 (八)构建用于酵母双杂交的DNA-BD融合载体19 (九)构建生成cDNA文库21 (十)构建和筛选酵母单杂交和双杂交文库(简述)27 (十一)酵母单杂交文库的构建和筛选28 (十二)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和筛选30 方法A:通过酵母配对(Yeast Mating)来筛选目的蛋白30 方法B:通过共转化的方法筛选目的蛋白35 (十三)分析阳性相互作用结果38 (十四)问题解决指南44 (十五)参考文献47 (十六)相关产品50 附录A: 双链 cDNA合成的典型结果51 附录B: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LiAc 法52 附录C:单杂交对照载体信息53 附录D:双杂对照载体信息54 表格列表 Table I. BD Matchmaker酵母菌株的基因型11 Table II. BD Matchmaker酵母菌株的表型11 Table III.单杂交系统的载体14 Table IV.双杂交系统的载体15 Table V.各BD-Matchmaker DNA-BD 载体的比较19 Table VI. RNA起始浓度和PCR扩增循环数之间的关系24 Table VII.单杂交共转化的对照实验的设置29 Table VIII.单杂共转化对照实验:期望的结果29 Table IX.双杂交转化的对照实验的设置33 Table X.双杂交配对筛选的对照实验的设置 Table XI.双杂交共转化的对照实验的设置 Table XII.双杂交共转化的对照实验:期望的结果 Table XIII.用于PCR筛选菌落的Assembling Master Mixs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Y 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1.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生物学特性 (1)单细胞真核生物 尽管酵母细胞比较简单,但它们具有所有真核生物细胞的主要特征,如含有一个独立的细胞核、多条线性染色质包装成染色体、细胞质包含了全部的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结果(如肌动蛋白纤维)。 (2)与其它真核生物相比,它们的基因组较小,基因数目也较少; 1996年已完成酵母全基因组测序( 1.5 x 107 b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真核生物。大约有6000个基因。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6000个菌株的文库,每一个菌株中只删除了一个基因。其中5000多株在单倍体状态时能够存活,表明大多数酵母基因时非必需的。 (3)易于培养和操作,可以在实验室快速繁殖 在指数生长期每90分钟繁殖一代,从单个细胞可以繁殖称克隆群体。 (4)单倍体和双倍体的存在使酿酒酵母便于进行遗传分析 酿酒酵母可以以单倍体状态和双倍体状态生长。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转换是通过交配和孢子形成来实现的。 有两种单倍体细胞类型,分别为a型和α型。在一起生长时,这些细胞因交配而形成a/α双倍体细胞。在营养匮乏时,a/α双倍体发生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子囊的结构,每个子囊含有4个单倍体孢子(两个a-孢子和两个α-孢子)。但当生长条件改善时,这些孢子可以出芽并以单倍体细胞的形式生长或交配而重新形成双倍体。 一个酵母细胞可同时兼容几种不同质粒 bud,芽, 蓓蕾starvation,饥饿, 饿死 ascus,n.[微生物]子囊meiosis,n.减数分裂, 成熟分裂 haploid,n.[生物]单倍体, 仅有一组染色体的细胞adj.单一的 diploid,adj.双重的, 倍数的, 双倍的n.倍数染色体 ascospore,n.[植]囊孢子 rupture,v.破裂, 裂开, 断绝(关系等), 割裂。n.破裂, 决裂, 敌对, 割裂 spore,n.孢子vi.长孢子germinate,v.发芽, 发育, 使生长

!!酵母双杂交操作步骤(中文翻译)

各种SD培养基: 1)SD/-ade(腺嘌呤)/-leu(亮氨酸)/-trp(色氨酸)/-his (组氨酸)(1000 ml)(? “四缺”) 酵母氮源(YNB):6.7g ; -ade/-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60g (购买来就配好的) ; 葡萄糖20g (即2%) 2)SD/-leu/-trp/-his (1000 ml) 酵母氮源(YNB):6.7g ; -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62g ;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3)SD/-leu/-trp (1000 ml) (?“二缺”) 酵母氮源(YNB):6.7g ; -ade/-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64g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4)SD/-leu (1000 ml) 酵母氮源(YNB):6.7g ; -leu DO supplement 0.69g ;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5)SD/-trp (1000 ml) 酵母氮源(YNB):6.7g ; -ade/-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74g ;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注意:YNB有两种,一种含有硫酸胺,另外一种不含硫酸胺。我们这用的是含硫酸铵的。(买来就加进去了的)。如果不含硫酸铵,那么要在终浓度0.17%的YNB中再加入0.5%的硫酸铵,即最终在1000 ml溶液中加入总量为6.7g的YNB与硫酸铵。 实际配制的方法是: 1.配制40%的葡萄糖贮存液(贮存在4℃),过滤除菌,待高压灭菌的溶液温度降至55℃ 以下时,再将50ml葡萄糖贮存液加入。(李博士经验这一步不高压,过滤即可使用)2.酵母氮源6.7g,加DO supplement 在920ml水中溶解,调PH至5.8(李博士的经验大 约加10M NaOH 200ul即可),之后补水至950 ml。 3.高压完后待温度降至55℃以下,加入50 ml40%葡萄糖。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对多种重要生物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基因工程领域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功能基因组时代。它的任务就是对基因组中包含的全部基因的功能加以认识。生物体系的运作与蛋白质之间的互相作用密不可分,例如:DNA合成、基因转录激活、蛋白质翻译、修饰和定位以及信息传导等重要的生物过程均涉及到蛋白质复合体的作用。能够发现和验证在生物体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是认识它们生物学功能的第一步。 酵母双杂交技术作为发现和研究在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广泛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酵母双杂交技术既可以用来研究哺乳动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也可以用来研究高等植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因此,它在许多的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酵母双杂交的技术平台和应用加以介绍。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例如酵母转录因子GAL4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domain)构成,其中有DNA结合功能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DNA-AD)。这两个结合域将它们分开时仍分别具有功能,但不能激活转录,只有当被分开的两者通过适当的途径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才能重新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 UAS)的下游启动子,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根据这个特性,将编码DNA-BD的基因与已知蛋白质Bait protein的基因构建在同一个表达载体上,在酵母中表达两者的融合蛋白BD-Bait protein。将编码AD的基因和cDNA文库的基因构建在AD-LIBRARY表达载体上。同时将上述两种载体转化改造后的酵母,这种改造后的酵母细胞的基因组中既不能产生GAL4,又不能合成LEU、TRP、HIS、ADE,因此,酵母在缺乏这些营养的培养基上无法正常生长。当上述两种载体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够相互作用时,功能重建的反式作用因子能够激活酵母基因组中的报告基因HIS、ADE、LACZ、MEL1,从而通过功能互补和显色反应筛选到阳性菌落。将阳性反应的酵母菌株中的AD-LIBRARY 载体提取分离出来,从而对载体中插入的文库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工作。在酵母双杂交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 酵母单杂交、酵母三杂交和酵母的反向杂交技术。它们被分别用于核酸和文库蛋白之间的研究、三种不同蛋白之间的互作研究和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和位点。 基于酵母双杂交技术平台的特点,它已经被应用在许多研究工作当中。

文库构建及酵母双杂交技术

第四章基因文库构建及酵母双杂交技术 1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基因组文库(genomic library)将某种生物细胞的整个基因组DNA切割成大小合适的片断,并将所有这些片断都与适当的载体连接,引入相应的宿主细胞中保存和扩增。 理论上讲,这些重组载体上带有了该生物体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文库。 1. 1构建基因文库的载体选用 载体能够容载的DNA片断大小直接影响到构建完整的基因文库所需要的重组子的数目。

第四章基因文库构建及酵母双杂交技术1.1.1对载体的要求:载体容量越大,所要求的DNA片断数目越少,所需的重组子越少。 1.1.2目前常用的载体: 载体系列(容量为24 kp )、cosmid载体(容量为50 kb )、YAC(容量为1 Mb )、BAC (容量为300 kb) 1.2 基因文库构建的一般步骤 1.2.1染色体DNA大片段的制备:断点完全随机,片断长度合适于载体连接。不能用一般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使用物理切割法或不完全酶切法。 1.2.2载体与基因组DNA大片段的连接:直接连接、人工接头或同聚物加尾。

噬菌体载体构建基因组文库

第四章基因文库构建及酵母双杂交技术2 cDNA文库的构建 cDNA克隆的基本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酶酶催作用,使poly(A) mRNA转变成双链cDNA群体并插入到适当的载体分子上,转化大肠杆菌寄主细胞,构建包含所有基因编码序列的cDNA基因文库。 2.1高质量mRNA的制备 应用Promega PolyAT tract mRNA Isolation System 分离Poly(A)RNA。将Biotinylated Oligo(dT)引物与细胞总RNA共温育,加入与微磁球相连的Streptavidin,用磁场吸附与PMP相连的SA-Biotinylated Oligo(dT)-mRNA。

(完整版)酵母双杂交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由Fields和Song等首先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建立。典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如GAL4、GCN4、等都含有二个不同的结构域: DNA 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和转录激活结构域(transcription-activating domain)。前者可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转录激活结构域可同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的转录。二个结构域不但可在其连接区适当部位打开,仍具有各自的功能。而且不同两结构域可重建发挥转录激活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利用杂交基因通过激活报道基因的表达探测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二类载体: a 含DNA -binding domain的载体; b 含DNA-activating domain的载体。上述二类载体在构建融合基因时,测试蛋白基因与结构域基因必须在阅读框内融合。融合基因在报告株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只有定位于核内才能驱动报告基因的转录。例如GAL4-bd具有核定位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 sequence),而GAL4-ad没有。因此,在GAL4-ad氨基端或羧基端应克隆来自SV40的T-抗原的一段序列作为核定位的序列。 双杂交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元件是报道株。报道株指经改造的、含报道基因(reporter gene)的重组质粒的宿主细胞。最常用的是酵母细胞,酵母细胞作为报道株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1〉易于转化、便于回收扩增质粒。〈2〉具有可直接进行选择的标记基因和特征性报道基因。〈3〉酵母的内源性蛋白不易同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蛋白结合。一般编码一个蛋白的基因融合到明确的转录调控因子的DNA-结合结构域(如GAL4-bd,LexA-bd);另一个基因融合到转录激活结构域(如GAL4-ad,VP16)。激活结构域融合基因转入表达结合结构域融合基因的酵母细胞系中,蛋白间的作用使得转录因子重建导致相邻的报道基因表达(如lacZ),从而可分析蛋白间的结合作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能在体内测定蛋白质的结合作用,具有高度敏感性。主要是由于:①采用高拷贝和强启动子的表达载体使杂合蛋白过量表达。②信号测定是在自然平衡浓度条件下进行,而如免疫共沉淀等物理方法为达到此条件需进行多次洗涤,降低了信号强度。③杂交蛋白间稳定度可被激活结构域和结合结构域结合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而增强,后者又与启动子DNA结合,此三元复合体使其中各组分的结合趋于稳定。④通过mRNA产生多种稳定的酶使信号放大。同时,酵母表型,X-Gal及HIS3蛋白表达等检测方法均很敏感。 酵母双杂交筛选原理 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80年代的工作表明, 转录激活因子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 即这些因子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 其中有DNA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 简称为DB,?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 简称为AD), 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单独的DB虽然能和启动子结合, 但是不能激活转录。而不同转录激活因子的DB和AD形成的杂合蛋白仍然具有正常的激活转录的功能。如酵母细胞的Gal4蛋白的DB与大肠杆菌的一个酸性激活结构域B42融合得到的杂合蛋白仍然可结合到Gal4结合位点并激活转录。 Fields等人的工作标志双杂交系统的正式建立。他们以与调控SUC2基因有关的两个蛋白质Snf1和Snf2为模型, 将前者与Gal4的DB结构域融合, 另外一个与Gal4的AD结构域的酸性区域融合。由DB和AD形成的融合蛋白现在一般分别称之为“诱饵”(bait)和“猎物”或靶蛋白(prey or target protein)。如果在Snf1和Snf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那么分别位于这两个融合蛋白上的DB和AD就能重新形成有活性的转录激活因子, 从而激活相应基因的转

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利用遗传学方法在酵母真核细胞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高度灵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以有效分离新基因或新的能与一种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转导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系统;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Abstract:Yeast two-hybrid system is a highly sensitive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which uses genetic methods to stud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in eukaryotic yeast cells,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90s.It can effectively separate new genes or new protein which has interaction with a known protein and protein-coding genes,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proteomics,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areas, gained a lot of valuable important discovery. Key words:Yeast two-hybrid system;Proteomics;Functional Genomics.

酵母双杂交操作步骤(中文翻译)

(酵母菌储存在-70℃中,引物和质粒DNA储存在-20℃中) 概念: 1. 次序转化:指的是先将一种质粒转化进酵母中(常是DNA-BD/bait plasmid),在选择培养基中选择出阳性克隆,之后再将另外一个质粒(AD fusion library)转化进去。优点:就是比共转化使用更少的质粒DNA,也就是节约质粒DNA。 2. 共同转化:将两种质粒一起转化进酵母中。优点:比次序转化更容易操作。 pGBKT7----的选择物是:kanamycin(卡那霉素)? pGADT7----的选择物是:ampicillin (氨苄西林) ? 各种SD培养基: 1) SD/-ade(腺嘌呤)/-leu(亮氨酸)/-trp(色氨酸)/-his (组氨酸)(1000 ml)(?“四缺”) 酵母氮源(YNB):6.7g ; -ade/-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60g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2) SD/-leu/-trp/-his (1000 ml) 酵母氮源(YNB):6.7g ; -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62g ;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3) SD/-leu/-trp (1000 ml) (?“二缺”) 酵母氮源(YNB):6.7g ; -ade/-leu/-trp/-his DO supplement 0.64g (购买来就配好的); 葡萄糖 20g (即2%) 4) SD/-leu (1000 ml) 酵母氮源(YNB):6.7g ; -leu DO supplement 0.69g ; (购买来就配好的)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Yeast Two-hybrid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1.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生物学特性 (1)单细胞真核生物 尽管酵母细胞比较简单,但它们具有所有真核生物细胞的主要特征,如含有一个独立的细胞核、多条线性染色质包装成染色体、细胞质包含了全部的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结果(如肌动蛋白纤维)。 (2)与其它真核生物相比,它们的基因组较小,基因数目也较少; 1996 年已完成酵母全基因组测序(1.5 x 10 7 bp ),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真核生物。大约有6000个基因。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6000 个菌株的文库,每一个菌株中只删除了一个基因。其中5000 多株在单倍体状态时能够存活,表明大多数酵母基因时非必需的。 (3)易于培养和操作,可以在实验室快速繁殖 在指数生长期每90 分钟繁殖一代,从单个细胞可以繁殖称克隆群体。 (4)单倍体和双倍体的存在使酿酒酵母便于进行遗传分析 酿酒酵母可以以单倍体状态和双倍体状态生长。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转换是通过交配和孢子形成来实现的。 有两种单倍体细胞类型,分别为a 型和α型。在一起生长时,这些细胞因交配而形成a/ α双倍体细胞。在营养匮乏时,a/ α双倍体发生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子囊的结构,每个子囊含有4 个单倍体孢子(两个a-孢子和两个α-孢子)。但当生长条件改善时,这些孢子可以出芽并以单倍体细胞的形式生长或交配而重新形成双倍体。一个酵母细胞可同时兼容几种不同质粒bud,芽, 蓓蕾starvation ,饥饿, 饿死ascus,n.[微生物]子囊meiosis,n.减数分裂, 成熟分裂 haploid,n.[生物]单倍体, 仅有一组染色体的细胞adj.单一的diploid ,adj.双重的, 倍数的, 双倍的n.倍数染色体ascospore,n.[植]囊孢子rupture,v.破裂, 裂开, 断绝(关系等), 割裂。n.破裂, 决裂, 敌对, 割裂 germinate,v.发芽, 发育, 使生长 spore,n.孢子vi. 长孢子

酵母双杂交试验流程

4月4日划线配培养基TE/LIAC PEG/LIAC 配置培养基(YPD YPDA)取酵母细胞划线30°生长3天。 需要用品:三角瓶灭菌封口膜酵母提取物蛋白胨 注:以下所有涉及菌的操作均需在超净台中完成。 4月6号星期三 (1)选择2-3mm的单克隆(枪头吸取)放入3-5ml的YPDA液体培养基,30°摇菌200rpm,8h 7号下午开始,过夜培养,次日若菌液浓度达到标准,可先置于4度冰箱保存。 需要用品:200ul灭菌枪头、50ml三角瓶、YPDA液体培养基、摇床。 4月7号星期四 (2)吸取2.5-10ul酵母培养液,加入25mlYPDA液体培养基,摇菌16-20h直到OD值0.15-0.3。 下午4点开始8号8点结束 Tips:由于第一次活化的菌夜浓度不一,此处建议设置梯度,分别取2.5、5、10 ul酵母培养液,加入25ml YPDA液体培养基(转化5个以下质粒的话,25ml菌量就够后续使用)。 4月8号星期五 (3)将菌液转移至灭菌的50ml离心管中,用天平配平后,室温下700g离心5分钟。 (4)弃掉上清,加入50ml新鲜的YPDA液体重悬菌体(由于离心转速较低,沉淀易悬起来,故倒掉上清液时要小心操作)。 (5)30°震荡培养,直到OD值达到0.4-0.5 (3-5h)。8号8点开始下午一点结束进行以下操作之前,配置好TE/LiAc溶液,并准备好冰浴。 (6)将上述菌液转移至一个灭菌的50ml离心管中,用天平配平后,室温下700g离心5分钟。(7)弃掉上清,用30ml无菌水重悬菌体(小心操作)。 (8)再次用天平配平后,室温下700g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加入1.5ml 1.1xTE/LIAC重悬菌体。(9)将上述溶液转移到灭菌的1.5mlEP管中,高速离心15s。 (10)弃去上清,加入600ul 1.1x TE/LIAC,感受态细胞制备完成,置于冰上待用。 需要物品:50ml灭菌离心管、50ml 三角瓶、1.5ml EP管、5ml灭菌枪头、1ml灭菌枪头、灭菌ddH2O、YPDA液体培养基、1.1x TE/LIAC。 1.1x TE/LIAC10ML 10xTE 1.1ml 10xliac 1.1ml Dh2O8.8ml

蛋白的酵母双杂交操作手册大全

蛋白的酵母双杂交实验 ——以钓饵蛋白筛选cDNA 文库研究蛋白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 系统简介 1. 实验原理 蛋白的酵母双杂交实验是以酵母的遗传分析为基础,研究反式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真核基因转录调控影响的实验。很早就已知道,转录活化蛋白可以和DNA 上特异的序列结合而启动相应基因的转录反应。这种DNA 结合与转录激活的功能是由转录活化蛋白上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域即DNA 结合结构域(Binding Domain, BD)和转录活化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 AD)分别来完成的,并且这两个结构域对于基因的转录活化都是必须的。目前酵母双杂交实验采用的系统有LexA 系统和Gal4系统两种。在LexA 系统中,DNA 结合结构域由一个完整的原核蛋白LexA 构成,转录活化结构域则由一个88个氨基酸的酸性的大肠杆菌多肽B42构成,它在酵母中可以活化基因的转录; 在 Gal4系统中,BD 和AD 分别由Gal4蛋白上不同的两个结构域(1-147aa 与768-881aa)构成。在利用GAL4系统筛选cDNA 文库或研究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时,DNA 结合结构域与靶蛋白即“诱饵”相结合,转录活化结构域与文库蛋白或要验证的蛋白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单独的BD 可以与GAL4上游活化序列(GAL UAS )结合但不能引起转录,单独的AD 则不能与GAL UAS 结合,只有当BD 与AD 分别表达的融合蛋白由于相互作用而导致两者在空间上相互靠近时,BD 与AD 才能与GAL UAS 结合并且引起报道基因的转录。在BD 与AD 要导入的酵母菌AH109中,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GAL4 UASs 和启动子的下游构建了3个报道基因——ADE2,HIS3,MEL1(或LacZ ),因此可以通过营养缺陷筛选和酵母菌表型的改变来筛选或验证两个蛋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GAL4系统的原理如图所示: 图一:酵母双杂交系统工作原理 Kan r Amp r pGBKT7-bait pACT2-cDNA

热—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系统由Fields和Song等首先在研究真核基因转录调控中建立i 。 典型的真核生长转录因子,如GAL4 GCN4等都含有二个不同的结构域:DNA 结合结构域(DNA-binding domain)和转录激活结构(transcription-activating domain)。前者可识别DNA上的特异序列,并使转录激活结构域定位于所调节的基因的上游,转录激活结构域可同转录复合体的其他成分作用,启动它所调节的基因的转录。 基本原理 二个结构域不但可在其连接区适当部位打开,仍具有各自的功能。而 且不同两结构域可重建发挥转录激活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利用杂交基因通过激活报道基因的表达探测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二类载体:a 含DNA -binding domain 的载体;b 含DNA-activating domain 的载体。 上述二类载体在构建融合基因时,测试蛋白基因与结构域基因必须在阅读 框内融合。融合基因在报告株中表达,其表达产物只有定位于核内才能驱 动报告基因的转录。例如GAL4-bd具有核定位序列(nuclear-localization sequenee),而GAL4-ad没有。因此,在GAL4-ad氨基端或羧基端应克隆来自SV40的T-抗原的一段序列作为核定位的序列。目前研究中常用bin di ng-doma in 基因有:GAL4(1-147); LexA (E coli 转录抑制因子)的DNA-bd 编码序列。常用的activating-domain 基因有:GAL4(768-881)和 疱疹病毒VP16的编码序列等。 双杂交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元件是报道株。报道株指经改造的、含报道基因(reporter gene)的重组质粒的宿主细胞。最常用的是酵母细胞,酵母细胞作为报道株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许多优点:〈1〉易于转化、便 于回收扩增质粒。〈2〉具有可直接进行选择的标记基因和特征性报道基因。 〈3〉酵母的内源性蛋白不易同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蛋白结合。一般编码一个蛋白的基因融合到明确的转录调控因子的DNA-结合结构域(如GAL4-bd,LexA-bd);另一个基因融合到转录激活结构域(如GAL4-ad,VP16)。激活

酵母双杂交实验流程

模块七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重组质粒和酵母细胞为材料,学习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主要介绍酵母双杂交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掌握酵母感受态的制备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操作步骤。 2. 实验原理 1989年Fields和Song等人根据当时人们对真核生物转录起始过程调控的认识(即细胞内基因转录的起始需要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提出并建立了酵母双杂交系统。该系统作为发现和研究活细胞体内的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 相比于其它蛋白质筛选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检测在真核活细胞内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细胞内的真实情况。(2)作用信号是在融合基因表达后,在细胞内重建转录因子的作用而给出的,省去了纯化蛋白质的繁琐步骤。(3)检测结果是基因表达产物的积累效应,因而可检测存在于蛋白质之间的微弱或暂时的相互作用。(4)酵母双杂交系统可采用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类型和分化时期材料构建cDNA文库,能分析细胞质、细胞核及膜结合蛋白等多种不同亚细胞部位及功能蛋白。(5)通过mRNA产生多种稳定的酶使信号放大。同时,酵母表型、X-Gal 及HIS3 蛋白表达等检测方法均很敏感。 酵母双杂交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经典的双杂交系统分析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定位于细胞核内,因而限制了该系统对某些细胞外蛋白和细胞膜受体蛋白的研究。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假阳性”。在酵母双杂交系统建立的初期阶段,由于仅仅采用β-半乳糖苷酶这一单一的报告基因体系,这种报告基因的表达往往不能十分严谨地被控制,因此容易产生假阳性。由于某些蛋白本身具有激活转录的功能或在酵母中表达时发挥转录激活作用,使DNA结合结构域融合蛋白在无特异激活结构域的情况下也可被激活转录。另外某些蛋白表面含有对多种蛋白质的低亲和力区域,能与其他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引起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生“假阳性”结果。产生“假阴性”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许多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翻译后加工如糖基化、磷酸化和二硫键形成,还有些蛋白的正确折叠和功能有赖于某些非酵母蛋白的辅助等。 现在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大都采用多种报告基因,如AH109酵母株含有三类报告基因—ADE2、HIS3、MEL1/lacZ,这三类报告基因受控于三种完全不同、异源性的GAL4-反应元件和三类启动子元件-GAL1、GAL2以及MEL1(如图6-1-1)。通过这种方法就消除了两类最主要的假阳性,一类是融合蛋白可以直接与GAL4结合位点结合或者是在结合位点附近结合所带来的假阳性;另一类是融合蛋白和某种转录因子结合后再结合到特定的TA TA盒上所带来的假阳性。ADE2一种报告基因就已经能够提供较强的营养选择压力,这时选择性地使用HIS3报告基因,一来可以降低假阳性率;二来可以控制筛选的严格性(如果需要筛选与诱饵蛋白具有较强结合的蛋白,就可以同时使用ADE2、HIS3两种报告基因;如果只需要筛选与诱饵蛋白具有中等强度或较弱结合的蛋白,就可以使用ADE2或HIS3两者中的一种)。MEL1和lacZ分别编码α-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可以作用于相应的底物

酵母双杂交操作手册 by shenao

酵母双杂交操作手册 by shenao Y2H所需材料: PJ69-4A PJ69-4α or AH109 Y187 pGBKT7 DNA-BD Vector (bait) pGADT7 AD Vector (prey) pGBKT7-53 Control Vector pGBKT7-Lam Control Vector pGADT7-T Control Vector pCL1 Control Vector 3' DNA-BD & AD Sequencing Primers Herring testes carrier DNA Yeast extract,Dextrose(glucose); SD base; DO Supplement; Peptone,with DMF) TE buffer DMSO PEG/LiAc (10X) TE/LiAc buffer (10X) X-a- gal( Yeast Phenotypes –––Ade, His, Leu, Requires adenine (Ade), histidine (His), leucine (Leu), or tryptophan (Trp) in the –or Trp medium to grow; is auxotrophic for at least one of these specific nutrients. Expresses the ADE2 reporter gene; i.e., does not require Ade in the medium to +Ade grow. +His Expresses the HIS3 reporter gene; i.e., does not require His in the medium to grow.

酵母杂交系统

一、酵母单杂交系统 酵母单杂交系统(yeast-one-hybrid system):用酵母细胞检测蛋白质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系统。 酵母单杂交技术最早是1993年由Li等从酵母双杂交技术发展而来,通过对报告基因的表型检测,分析DNA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研究真核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由于酵母单杂交方法检测特定转录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专一性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和可靠性,现已被广泛用于克隆细胞中含量微弱的、用生化手段难以纯化的特定转录因子。 酵母单杂交(Yeast one-hybrid)是根据DNA结合蛋白(即转录因子)与DNA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调控报道基因表达的原理,克隆与靶元件特异结合的转录因子基因(cDNA)的有效方法。其理论基础是:许多真核生物的转录激活子由物理和功能上独立的DNA结合区(DNA-binding domain BD)和转录激活区(Activation domain AD)组成,因此可构建各种基因与AD的融合表达载体,在酵母中表达为融合蛋白时,根据报道基因的表达情况,便能筛选出与靶元件有特异结合区域的蛋白。理论上,在单杂交检测中,任何靶元件都可被用于筛选一种与之有特异结合区域的蛋白。 二、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将待研究的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分别克隆到酵母表达质粒的转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的DNA结合结构域基因和GAL4激活结构域基因,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从表达产物分析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系统。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的建立是基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例如酵母转录因子 GAL4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上可以分开,功能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domain)构成,其中有DNA结合功能域(DNA binding domain,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DNA-AD)。这两个结合域将它们分开时仍分别具有功能,但不能激活转录,只有当被分开的两者通过适当的途径在空间上较为接近时,才能重新呈现完整的GAL4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quence,UAS)的下游启动子,使启动子下游基因得到转录。 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益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80年代的工作表明,转录激活因子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即这些因子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其中有DNA结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简称为DB)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简称为AD),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需的。单独的DB虽然能和启动子结合,但是不能激活转录。而不同转录激活因子的DB和AD形成的杂合蛋白仍然具有正常的激活转录的功能。如酵母细胞的Gal4蛋白的DB与大肠杆菌的一个酸性激活结构域B42融合得到的杂合蛋白仍然可结合到Gal4结合位点并激活转录。 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诱饵”蛋白X克隆至DNA-BD载体中,表达DNA-BD/X融合蛋白;待测试蛋白Y克隆至AD载体中,表达AD/Y融合蛋白。一旦X与Y蛋白间有相互作用,则DNA-BD 和AD也随之被牵拉靠近,恢复行使功能,激活报告重组体中LacZ和HIS3基因的表达。

酵母双杂交实验步骤

LexA酵母双杂交系统简介 一、LexA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设计原理 报告质粒p8op-LacZ的GAL4 UAS编码序列被完全去除,因此在缺乏LexA融合激活剂的情况下,报告基因LacZ的转录活性为零,该基因的筛选标志为URA3,可以作为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质粒存在于酵母EGY48菌株中,也可以被整合到EGY48基因组DNA上。 质粒pLexA的筛选标志为HIS3,在双杂交系统中用于表达DNA-BD(20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LexA蛋白)与目标蛋白(钓饵,Bait)的融合蛋白,该融合体的表达受酵母强启动子ADH1的调控,选择与报告基因的操纵子LexA×8结合。 质粒pB42AD的筛选标志为TRP1,在其供外源基因插入的多克隆位点(EcoR I与Xho I)上游,含有SV40核定位(SV40 nuclear localization)、HA(血凝素)及AD(来自于的8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B42蛋白)等几种编码序列,共同组成可以启动报告基因转录表达的激活成份。在酵母EGY48的基因组中还整合有另一个报告基因Leu,它与LacZ报告基因具有相同的操纵子-LexA,但两者启动子不同。 根据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如果某一复合物同时具有DNA-BD和AD的活性,即可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别将待测蛋白X、Y的编码序列插入pLexA质粒载体和pB42AD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然后共同转入含有报告基因的酵母菌株,如果蛋白X与Y能相互作用,则启动报告基因的转录和表达,通过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就可以间接反映蛋白X、Y是否具有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强弱。 如果将蛋白Y换为取自组织或血液的cDNA文库,则可用X从该文库中筛选出能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并且可以获得编码这些蛋白的cDNA。 二、商品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组成 1. 载体质粒:pLexA、pB42AD、p8op-LacZ、pB42AD-DNA文库 2. 酵母菌株:EGY48、EGY48(p8op-LacZ)、YM4271(EGY48的伴侣菌株) 3. 大肠杆菌菌株: KC8株 4. 对照质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