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论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论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论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论素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要

通过对单纯食用素食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的饮食现状中存在着单纯食用素食对于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的供给完全不够,长期食用会引发记忆力下降,免疫功能降低等各种疾病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而且长期食用素食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健康膳食的合理化调整即荤素搭配,只有在保证蔬菜供给的同时注重肉类的供给,让膳食得到均衡调配,同时让人们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认识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的益处等改进思路。

关键词:平衡膳食;素食;单纯素食

1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据考证,古汉语中素食有三种含义,第一指蔬食,如《匡谬正俗》中有“案素食,谓但食菜果饵之属,无酒肉也。”第二指生吃瓜果。第三指无功而食禄。另外,“吃斋”,“茹素”等词大致都是吃素的意思。

印度的僧人不是素食者,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原来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都是非素食者。但是,佛教受儒家仁慈思想与孝道的影响很大,一些僧人如道安、慧远等出自个人的意愿,把蔬食看成是一种苦行而选择素食。後来,以菩萨思想慈悲为本的大乘佛教经典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指出,众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至此素食的经典理论根据被奠定。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积极提倡素食,於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素食原指禁用动物性原料及禁用五辛苦(即大蒜、小蒜﹑阿魏﹑慈蔥﹑茗蔥)的寺院菜和禁用五荤(即韭﹑薤﹑蒜﹑芸薹﹑胡荽)的道观菜﹒现主要指用蔬菜(含菌类)﹑果品和豆制品面筋等制作的素菜[1]。

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对素食的解释是:“谓但食菜果糗饵之属,无酒肉也。”无肉食的蔬食,是农耕民族的主要饮食方式。在古代,中国广大农民就是以蔬食为主,

食肉的是达官贵人。但不能因此就说平民百姓就是素食主义者。他们并非甘心素食,而是处于一种被动素食状态。在我国古代确有一些真正的素食主义者,这里面既可看出佛教徒的慈悲之心,也可以看出山居高士的淡泊之志,当然也能看到脑满肠肥的贵族们吃腻了肉后的尝鲜之趣。

素食主义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各种菜式的花样出新,仍有很多人依然愿意吃素,依然保持流传千年习俗。究其原因,无非有三:因为信仰,很多宗教都有不准(或在某段时间里不准)吃荤的教义,例如佛教规定僧、尼姑绝对吃素,有些佛教的普通信徒也跟随吃素。他们的素食简单,青菜、豆腐、水果和粮食似乎就是全部了。为了健康,某研究表明,素食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结石、糖尿病、肿瘤等似乎由营养过剩引起的所谓现代"富贵病"、"文明病"有重要作用。于是很多素食者认为与这些严重疾病的威胁相比,素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足的缺陷根本算不了什么[2]。为了保护环境,吃素食可以节约大量能源,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因为饲养肉食动物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几乎是肉食本身可供能源的10倍)。另外,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宰杀饲养的或野生的动物是残忍的暴行,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

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此文运用大量论据证明长期食用素食对人体健康并不只是单纯的营养不良,据各种研究结果显示长期食用素食对人体健康有着相当严重的危害。是为了让人们改变目前错误的观念,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合理化膳食的益处,同时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即均衡膳食才是人类健康之源。

1.2.2研究意义

有的人认为动物性食物含胆固醇、脂肪的量高,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长期吃素不沾荤。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从营养要均衡的角度看,单纯素食对孕妇、病人、体质特別虛弱者、老年人等不利,因为素食很难保证人体获得足够营养,尤其是需要加强补充营养的特殊人群。因为动物性食物含有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动物性食物中所含有的脂肪也是人体所必需的。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是想让人们认识到,对于正常的健康人来说,盲目提倡素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它仅仅适用于那些身体过肥、营养过剩、热量摄入过高的少数人群[3]。我们要提倡的是具有科学理论依据的均衡营养膳食。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素食

绝大多数美国传统,自近代以来,牛排和其他肉食价值与地位受到来自各种新价值观的挑战,其中的头号大敌,就是方兴未艾的素食主义。据去年《时代》周刊举行的民意测验显示,有1000万美国公民自认为素食主义者,肉食在他们眼中,不但是“政治错误”的表现,而且还让人联想到依赖性上瘾,荷尔蒙过量,高脂肪,疯牛病传染等一连串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

去年10月,纽约市的奎恩夫妇,被保护儿童组织以一级侵犯罪告上法庭,理由是这对素食夫妇将自己16个月大的婴儿的食谱严格限定为果汁、草茶、坚果与豆类,导致婴儿的体重仅为4.5公斤,不及同龄婴儿平均体重的一半。尽管律师以自己当事人具有独特生活方式为理由进行辩护,但仍然败诉。

今年1月,设立在加州大学的国际素食营养研究学会对1000余名素食者进行长期研究后宣称,以蔬菜水果为主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硬化、肥胖症、糖尿病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对因年老而引发的肾、神经、脑功能衰弱,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对非素食者,素食者摄入的胆固醇与脂肪总量明显要低[4]。但是,正所谓“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这份报告的后半部,就充满了令素食者惴惴不安的论断。由于素食导致的蛋白质摄入量过低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前列腺增生等病症,使素食主义者倡导的“健康生活”并非十全十美。

以上案例都有效说明了素食正在对美国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冲击,而美国人的身体健康也逐渐受到长期素食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长期素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1.3.2东方人的素食主义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大陆已经陆续报导,一些村庄有50%的人死于癌症。这些报导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大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空气、水源、食品的污染。如果营养良好,那么父母可能只是癌前病变,生育的子女却具有癌基因。遗憾的是,父母子女都是蛋白质营养不良,因此在20年之后,全家都死于癌症。许多城里人也是衣着华丽,住房很讲究,而吃饭是马马虎虎。目前,这种污染和营养不良还在加剧,因此中国大陆已经变成癌症大国[5]。日本曾经是胃癌高发地区。20世纪50年代,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移居西欧的日本人,胃癌发病率明显降低。调查研究发现,这与饮食欧化有关。于是号召日本居民,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食,结果,胃癌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显然,以上案例也表明了长期食素的不科学性。

2单纯食用素食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随着“富贵病”的逐渐增多,人们对素食越来越感兴趣了,甚至有人认为,一切疾病都是由于过多食用动物性食物造成的。不可否认,素食可以降低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防止胆固醇进入血液,减少肥胖病、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等的发生,保持人体酸碱平衡。另外,素食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调节代谢功能,加强皮肤的营养。但是,最新研究表明,素食能养生,却不利于强身健体。

由于食物单调,素食者机体中掌管食物消化的酶系统的功能逐渐遭到破坏,最后导致物质交换失调,疾病缠身。专家们认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素食才可作为临时性饮食措施。众所周知,植物性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有机酸,而缺少造血的微量元素钴、锰、铁和铜等[6]。此外,植物性食品除油料外,脂肪含量极少,但人的机体每昼夜至少需要60~70克脂肪,要想满足这种需要,就要吃5千克的植物性食品[7]。而且,植物蛋白永远代替不了动物蛋白。

现代营养学家认为,把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以合理比例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需要。长期素食,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其后果是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临床医生发现,蛋白质不足是引起消化系统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人脑的形成发育所必需的大部分营养成分必须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取,如缺乏可导致人脑退化,患痴呆症。最近,美国医学家指出,单纯素食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而机体缺乏维生素B12,可导致精神和心理上的缺陷,记忆力下降,舌头肿痛,吞咽困难,人易疲劳等[4]。

故营养学家们一致认为,从人类进化和抗衰益寿的角度看,单纯素食、绝对素食均不可取,人们应当放弃素食养生的传统观念,只有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平衡膳食,才是通往健康的长寿之路。

2.1单纯食用素食的缺点

2.1.1.容易引起矿物质的缺乏

人体必需的元素如锌、钙、铁等主要来自荤食。素食中锌、钙、铁含量少,且含有较多的植酸和草酸,反而会阻碍锌、钙和铁等元素的吸收。钙能強化骨骼牙齿、帮助肌肉收缩、参与凝血反应,缺钙时,易造成骨质疏松等。锌能帮助肌肉的生长发育、维持正常人体新陈代谢和男性性功能正常化。

植物食品只含非亚铁血红素的铁,不如肉食中亚铁血红素的铁好吸收。人体对来自植物食品铁的吸收情况较差,所以虽然素食的含铁量比荤食高,但素食者体内铁的存量却较低。

2.1.2容易引起维生素的缺乏

根据我国国情,选择荤素结合的饮食结构为宜。维生素B12是造血过程和神经系统所必须的,而它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螺旋藻类、海生植物、大豆发酵食品和日本豆面酱所提供的维生素B12是缺乏活性的,而不是有活性的。因此,单纯食用素食者很难使维生素B12补充。机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镁会引起冠心病,微量元素铁有造血的源料,缺乏易引起贫血[8]。

2.1.3摄入蛋白质的质量比较低

素食者完全可以通过植物获得与非素食者一样多的蛋白质,但是植物蛋白的质量比动物蛋白要差一些,赖氨酸等必须氨基酸要少些。不过,只要注意选择大豆制品和坚果类富含蛋白质质量较好的食物,一般在吃素的同时不需要另外补充蛋白。

2.1.4热量低

安徽医科大学对九华山一些寺庙中的90多名僧尼检查发现有45.6%的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34.3%的慢性疾病与长期营养不良有关。长期素食由于蛋白质与脂肪严重不足,容易引发营养不良。蛋白质是建造和修补人体组织的主要原料,长期缺乏则对机体的抗病能力影响极大;脂肪产热量高,不饱和脂肪酸更是"人脑的食粮",对促进大脑智力发展极为重要。

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有两种:一是完全蛋白质,又称优质蛋白质,含包括必需氨基酸在内的所有氨基酸,动物性蛋白质如奶类、精肉、禽蛋和鱼虾内的蛋白均属此类。另一种是不完全(或半完全)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量不足,而且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质即属此类,故吃素者易造成完全蛋白质缺乏[9]。当人体蛋白质供给不足时,会减轻体重,患贫血,感染疾病,创伤、骨折不易愈合;严重缺乏时,血浆蛋白降低,可引起浮肿。

2.2特殊人群长期食用素食对健康的危害

以高热量、高脂肪为膳食结构特征的发达国家,人们既贪嘴却苦于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病”的折磨,因此,在这些国家兴起了“食素热”。“食素热”波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国内某些素食爱好者号召国人效仿,以至不少老人、儿童及少女而崇尚素食。事实上,以素食为主的饮食固然有其益处,但其弊病也是不容忽视的。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钙、铁等主要来自荤食。锌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饮食中80%的钙来自奶类,80%的铁来自肉类和蛋类。素食中锌、钙、铁含量少,其中含有较多的植酸和草酸,反而会阻碍锌、钙和铁等微量元素的吸引。蛋白质是建造和修补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原料,长期缺乏则对机体的抗病能力影响极大[10]。另外,脂肪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东西。食品中脂肪缺乏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收。缺乏维生素A容易得夜盲症和呼吸道感染,皮肤变得粗糙;缺乏维生素E 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脂溢性皮炎和氨基酸代谢障碍、免疫力下降缺乏;维生素K则易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长期素食还容易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症,导致恶性贫血和神经退化[7]。

2.2.1食用素食对中老年人的危害

民间有吃素食能长寿之说,故有老人循规,滴荤不沾。其实并无科学道理。

长期素食,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易导致人体的营养失衡,其后果是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使机体抗病能力降低,易促使人体衰老。缺钙对老年人的影响最为严重,第一,骨疼。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疼、腿疼、老年性忧虑,反正是浑身疼;第二,龟背。越活越矮,越活越收缩,岁数越大个子越小,就是因为龟背;第三,骨折。一摔骨头就断了[11]。缺钙和缺少维生素A中年人癌症、动脉硬化,老年人眼发花、视力模糊。

2.2.2食用素食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危害

缺乏锌可引起小儿厌食症、异食癖,缺钙会引起小儿佝偻病,缺铁会引起贫血和影响小儿智力发育长期素食对生长发育迅速的青少年危害更甚。缺乏维生素D易患小儿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缺钙和缺少维生素A小孩感冒发烧、扁桃腺炎。

许多青少年对素食的选择不是出于父母的安排,就是出于单纯的好奇或反叛心理。据去年儿童健康组织的不完全统计,25%的素食青少年在被问及为何选择素食方式时,仅回答“因为那样很酷”。摆脱父母对于食谱的种种规定固然是自由的一种体现,但同时也使这些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失去了来自父母的关于营养保持的指导。于是各种营养不良所引起的疾病更是困饶着父母。

2.2.3食用素食对女性的危害

现在崇尚“素食”者不少。女性更为钟爱素食,但女性不能全吃素,很多吃全素的女性,反而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等症状,过早衰老。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她们患上了“新陈代谢症候群.通常在腰围、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5个判断指标中,出现3个高于标准,就代表可能已出现“新陈代谢症候群”,

人体脉搏检测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系统

人体脉搏检测传感器及信号处理系统 程咏梅夏雅琴尚岚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力学部北京市100022) 摘要:从脉搏波中提取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历来都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重视。脉搏波所呈现出的形态(波形)、强度(波幅)、速率(波速)和节律(周期)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体心血管系统中许多生理病理的血流特征。将人体脉搏波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使中医的脉象有了一个客观的分辨标准,便于揭开脉诊现代科学本质,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本文介绍了检测人体脉搏信号特征的系统。该系统由应变式脉搏传感器及信号放大、滤波、AD转换及脉搏信号数字处理软件组成。并用LabVIEW设计了虚拟仪器及相应的程序,使制作的脉搏检测系统能够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显示出脉搏的波形。 关键词:脉搏波、传感器、检测系统 A human blood pulse sensor and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heng Yongmei, Xia Yaqin and Shang La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2) Abstract: Information from human blood pulse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it may contain very pathological information which could be used as index to diagnose disease. The waveform, intensity and speed of pulse signals mostly read the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of heart-blood system in human bodies. In this paper, the pulse signal that usually is feel by fingers of Chinese doctors was transferred into electric signal and thus could be measured by modern scientific way. As a result, the measured quantities can be used by a doctor as a more consistent index to make diagnoses. A pulse detect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its functions, circuits and software based on LABVIEW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s. Key Words: human blood pulse, sensor, detecting system 1 引言 从脉搏波中提取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历来都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重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用过“摸脉”作为诊断疾病的手段。直到今天,在西方仍常用脉搏作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 心室周期性地收缩和舒张导致主动脉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流压力以波的形式自主动脉根部开始沿整个动脉系统传播,这种波称作脉搏波。脉搏波所呈现出的形态、强度、速率和节律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体心血管系统中许多生理病理的血流特征。这些脉搏波可通过人体的表动脉如颈动脉、肱动脉和桡动脉等处进行检测。其中,桡动脉由于靠近体表外周血管,信息尤为丰富,检测也最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在人的体重中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这些元素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世界公认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 14 种,即铁、锌、硒、锰、铜、碘、钼、钴、铬、氟、硅、钒、镍、锡;另一类为生理功能尚不十分明确,或未予定论的元素,如锶、砷、铍、锗等;第三类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汞、铅、镉等。 微量元素的主要作用:一是参与物质代谢中各种酶、激素、维生素等活性物质的组成;二是酶的激活剂,促进体内物质代谢的顺利进行。人体需要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各种微量元素,如果摄入过多或过少使机体代谢功能平衡失调,都会产生疾病或加速机体老化。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其他酶系统的重要原料。缺铁会引起贫血,影响体内细胞代谢过程,导致肌肉无力,胃肠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鸡蛋、紫菜及芹菜、桃、杏、广柑等含铁量较高。

锌:主要存在于人体骨骼、皮肤、性腺、脑垂体、胰腺和肝脏中。锌是核糖核酸聚合酶和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呈现活性的必需物质,故与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锌也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的元素。锌还能使性激素的活性大为提高。人体如缺乏锌,会生长发育迟缓,味觉降低,性功能减弱,并诱发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含锌量较高的食物有牡蛎、动物肝脏、牛肉、羊肉、瘦猪肉、蛋类、黄豆、花生、杏仁、核桃仁、葵花子、胡萝卜、椰子、菠菜等。谷类外皮所含的植酸盐、蔬菜中的纤维素和水果中的果胶能阻碍锌的吸收。 铜:是机体内各种含铜物质的成分之一,一些铜蛋白,如血铜蛋白、肝铜蛋白、脑铜蛋白等,均需要铜。铜还能催化血红蛋白的合成。机体缺乏铜时,可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贫血、生长迟缓、情绪激动等,还会使胆固醇、血压及尿酸增高,影响糖耐量,引起心电图异常,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险。治疗机体缺铜,可多食用芝麻、豆类、猪肉、猪肝、鹅肝、鹅肾、牡蛎、萝卜、茄子、芋头、大白菜、油菜、菠菜、茴香、龙须菜、荠菜等食物。 硒:如果体内缺硒使某些肿瘤、冠心病、白内障等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老年人经常食用花生、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6235340.html, 天气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作者:杨雨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3年第09期 气候条件和天气剧烈变化会对人体建康造成影响已经得到证明。例如,阴天或气压变化会让很多人感到关节疼痛、肌肉损伤复发或出现偏头痛。 研究这种理论的科学被称为“生物气象学”,其目的在于研究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西班牙塔拉戈纳佩雷马塔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气温与就医人数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当气温超过26℃时,就医人数会显著增加。此外,在夏季,躁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冬季,抑郁症患者会增多。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脑的传感神经出现紊乱,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导致某些精神疾病恶化。瞬间的天气变化容易引发焦虑,而其他气候变化,如白昼长短变化等,则容易导致情绪高涨、低落和两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情绪障碍等问题。 情绪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状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即随着秋季来临,日照时间缩短,出现情绪低落的状态。结果,人体进入冬眠状态,行动变得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甚至因为缺乏活动而体重增加。应对这种症状的手段之一是光疗法,即通过全光谱灯光照射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让人保持清醒或睡眠的状态。 大气电流主要通过体液对人体产生影响。在大气电流的影响下,人体细胞膜的渗透性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体液的流动速度。此外,大气电流还会改变人体内悬浮胶体的分布、血压、心率、神经刺激和组织间的导电性。大气中的负离子以负氧离子为主,这有助于人体健康,其密度通常为每立方厘米2000-4000个。流动的水附近通常聚集着高密度的负氧离子,这就是我们靠近大海、河流或瀑布时会产生舒适感的原因。 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存在影响,也影响着所有的生物。未来的生物气象医学将继续探索大气、气候和人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人体脉搏计

电子课程设计目录 第一部分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题目 (1) 2.设计目的 (1) 3.设计内容及要求 (1) 4.脉搏计的基本原理 (1)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 1. 提出方案 (2) 2. 方案比较 (3) 第三部分电路设计与分析 (4) 1. 信号发生与采集 (4) 2. 放大电路 (4) 3.有源滤波电路 (5) 4.整形电路 (7) 5.倍频器 (9) 6.基准时间产生电路 (10) 6.1 NE555定时器 (10) 6.2 用555定时器构造施密特触发器 (11) 6.3 用施密特触发器构造多谐振荡器 (12) 7.计数译码器 (13) 7.1 计数电路 (13) 7.2 译码显示 (14) 8.控制电路 (17) 第四部分所用元件及实验心得 (18) 1.元件列表 (18) 2.实验心得 (18) 3.参考文献 (18) 附:总原理图 (19)

第一部分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1. 题目人体脉搏计 2.设计目的 2.1熟悉脉搏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2掌握多谐振荡器、倍频器、计数器、译码器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特点、用途及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2.3熟悉集成电路74LS00、74LS161、CC4518、CC4511、晶闸管、有源滤波电路的特点、用途及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 3.设计内容及要求 3.1设计题目:设计一个脉搏计。 3.2要求:实现在15s内测量1min的脉搏数,并且显示其数字。正常人的脉搏数为60~80次/min,婴儿为90~100次/min,老人为100~150次/min。 3.3放大与整形电路 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u A 约为11倍,选R 4 =100 KΩ,C 1 =100μF。试选择其它元 件参数。有源滤波电路:电压放大倍数选用1.6倍左右。运放可均采用LM324,也可选其它型号运放。 整形电路:选用滞回电压比较器,集成运放采用LM339,其电路参数如下:R 10 =5.1KΩ, R 11=100 KΩ,R 12 =5.1 KΩ。 倍频电路:异或门选用可采用CC系列、也可采用TTL系列。基准时间产生电路:试选择电路其它未知参数。 计数、译码、显示电路:试选择电路其它未知参数。 控制电路:试选择电路其它未知参数。 4.脉搏计的基本原理 分析设计题目要求脉搏计是用来测量一个人心脏跳动次数的电子仪器,也是心电图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给出的设计技术指标可知,脉搏计是用来测量频率较低的小信号(传感器输出电压一般为几个毫安),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 ①用传感器将脉搏的跳动转换为电压信号,并加以放大整形和滤波。 ②在短时间内(15s内)测出每分钟的脉搏数。 简单脉搏计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1 脉搏计原理框图

简述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简述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酒精的性质 每克纯酒精可以产生能量7kcl,因为酒精本身只能提供能量而无其他营养作用,故又称这类饮料所产生的热为空热。酒精可溶于水及脂类,并可以快速扩散而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饮入的酒精很快在胃肠道吸收,其中一部分在胃部就被吸收,随即分布于全身的体液。人体对酒精的耐受性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 吸收后的酒精随血浆中的浓度高低在呼气中逸出并出现在尿中,这并不属于酒精的排泄而是一种简单的扩散,上述两者排出的总量是很小的。 2.酒精的代谢 酒精在肝内第一步被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这个过程需要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NAD+)即辅酶Ⅰ的帮助。在人体肝细胞中还存在微粒体氧化酒精系统(MEOS),这个系统存在于正常生理状况的机体中,随着饮入酒精的次数增加而使这个系统有增强的趋势,其中包括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某些药物的摄入也可影响该系统。 被上述酶作用产生的醛又被醛脱氢酶转变为乙酰辅酶A,后者在三羧酸循环中作为能量而被利用,或用于脂肪酸与胆固醇的合成。酒精作为能量而被利用可以代替糖或脂肪的一部分,但MEOS系统氧化酒精所产生的能量为游离热,不能被机体利用,而是直接作为散发热被消耗。 酒精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酒精在肝脏氧化,长期饮用酒精可引起嗜酒性肝炎,以后还可以导致肝硬化。 酒精也作用于血液系统,嗜酒者往往有贫血、血小板功能紊乱及白细胞减少等疾病,这是因为酒精对造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酒精影响与造血有关营养素的吸收,如叶酸;另一方面酒精可能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以及骨髓造血过程,例如它可以影响红细胞对铁的利用。 酒精对胃肠道也有各种不良的影响,过量的饮酒可以引发急性胃炎,长期还可能导致胃排空能力下降。长期嗜酒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但这种疾病患者在食物中完全取消饮酒后可以得到康复。 酒精中毒也能引起急性和再发性胰腺炎,这类病者的主要症状为脂肪痢和消瘦,粪便中排出的脂肪相当也膳食脂肪含量的6%以上。估计除胰腺受影响外,酒精还促使胆盐和胆汁的排泄。 酒精也可影响小肠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出现肠腺和绒毛上皮细胞核增大的异常现象。 酒精对营养素的代谢影响 1. 酒精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酒精可影响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导致肝与其他器官的损害,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春季健康小知识

春季健康小知识之春季健康饮食原则 早春季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上述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的功能。 春季,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复发,活力加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仁爱示例标记 春季健康小知识之春季健康怎样进行食补 传统医学认为,春季养生“当需食补”。但必须根据春天人体阳气逐渐生发的特点,选择其平补、清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 营养学家认为,以下几种人适宜在春天进补:中老年人有早衰现象者;患有各种慢性病而体形孱瘦者;腰酸眩晕、脸色萎黄、精神萎靡者;春天气候变化大,受凉后易反复感冒者;过去在春天有哮喘发作史,而现在未发作者;到夏天有夏季低热者。凡属上述情况者,均可利用春季,根据个人体质及病情,选择适当的食补法,防病治病。 老年人如有阴虚内热者,可先用清补的方法。这类食物有梨、莲藕、荠菜、百合、甲鱼、螺蛳等。此类食物食性偏凉,食后有清热祛火作用,有助于改善不良体质。 春季健康小知识之春季疾病的饮食防治 传统医学认为:“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就是说,春天容易旧病复发。春天由于温暖多风,适宜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因此,春天外感较多。对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引起重视。 事实证明,到了春季,凡有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现代医学也发现,春天的气候变化,容易使人血压增高,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饮食防治的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频频饮之。因为香蕉含有能降低血压的钾离子。另外,经常食用含钾多的柠檬、梨、绿豆等,对防治高血压也有益。还可用芹菜50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或用芹菜250克、红枣10枚,水煎代茶饮;或将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每日晨空腹吃10粒,也均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春天健康小知识 春天天气潮湿,身体易积聚水分,造成皮肤松弛;冬天吃了不少丰脂食物,在体内积存。古语也有说:千金难买春来泄。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饮食健康法: 苹果和鲜奶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应用LabVIEW进行人体脉搏分析

应用LabVIEW进行人体脉搏分析 1.1 人体脉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脉搏是由心脏搏动而引起, 经动脉和血流传至远端的桡动脉处, 它携带有丰富的人体健康状况信息。早在公元前7世纪脉诊就成为中医的一项独特诊病方法。但自古以来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及治病的疗效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医一直是靠手指获取脉搏信息, 这难免存在许多主观臆断因素, 况且这种用手指切脉的技巧很难掌握,因此人们迫切期望尽早实现脉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随着传感器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能够将现代技术应用于中医脉象诊断,以便更科学、更客观地揭示脉象的实质与特征。另一方面从西医的角度看,近年来人们也试图根据脉搏波的变异性来评价和诊断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以便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心血管疾病早期无创诊断的方法。 因此,对脉搏信号进行无失真的检测、采集和处理是一项重要而很有意义的基础工作,它是对脉搏信号进一步分析并依此对心脏及动脉血管系统疾病进行预报和诊断的前提。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这方面来进行的,利用功能强大的虚拟仪器LabVIEW设计出脉搏的采集与分析系统,从客观、物理的角度来诠释人体脉搏系统。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脉搏系统和脉搏信息的研究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理论分析与计算(即建模方面);二是信号检测与分析。从发表的文献来看, 国外在前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也早于国内学者; 而国内在后一方面的研究多于国外。对脉搏信号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脉搏信号检测与提取 用脉搏记录仪器描绘脉搏波图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860年法国人研制了杠杆脉搏描记器,成为现代脉象描记的基础。脉象仪的总体构成包括脉象信号检测,信号预处理和信号分析三个环节。我国医务界约从50年代初就开始了用西方传来的脉搏描记技术,使脉象图形化。近十多年来,已经研制出了许多性能各异的脉象仪,各类脉搏描记器最关键和差异较大的部分就是脉象传感器的研制。从测量原理上讲,脉象传感器可分为机械式、压电式、光电容式等多种[1]。 (2)脉搏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饮食结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06-12-11 10:27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为中年人,65-74岁为中老年人,74-90才为老人。媒体报道,日本人均身高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较中国快,为什么呢?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同有很大关系。据此,认真研究国人饮食习惯与健康关系的内在规律,探索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从而从改变饮食结构来影响人类身体状况,成为了当今有关人士义不容辞的职责。 俄罗斯健康研究生物节律研究室沃尔切夫经研究指出:人类的寿命应该是280岁。但为什么目前人们的普遍寿命尚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呢?他把原因归结为人体内水分的流失。因为水可以提供我们呼吸的氢离子。随着水分的流失,体内有害物质不能很好地剔除,于是各种病理现象就产生了。研究结果显示:新生男婴体内的水分占其体重的86.8%,长大后占71%,年轻或成熟男性体内的水分占其体重的61%,而一个81岁的老人仅占49.8%。 那么,有人说了,不就是多喝些水嘛!此言差矣!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研究结果所指的“水”是脑浆、血液、滑膜液及其他润滑液之类,即中医称之为“津液”的东西。由此并不是简单地一天多喝几杯水就能解决问题的。平常我们所喝的水仅仅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并不能很好的补充骨、肌、脑及组织中的津液。那么,能补充这些成分的“水”从何而来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一直是承袭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国营养饮食协会委员徐葛教授认为,国人目前的饮食结构大概为塔形结构:五谷占40%,蔬菜水果35%,肉果蛋奶类20%,其他5%。这个饮食结构仅是国人的饮食习惯,因而就有它的不合理性和局限性,它的底层特点就限制了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因而不能通用于全人类。因此,要想改善国人体质上的某些不足,要想使人类能达到自然年龄而“寿百数”,就只有从改变饮食结构来考虑。 如何改善饮食方法,使身体内所需营养要素能有效地从饮食中吸取和利用,也是很重要的课题:《素问·汤液醪醋论》说:“自古圣人之作醪醋者,以为备耳(以备不虞也)……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汤液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中医认为,水之稀薄者为汤,稠厚者为液。饮食物中汤液是人体内津液的源泉。津液渗透浸润于肌肤腠理之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流行浸润到关节、脑髓海空窍,润滑关节,补益脑髓,润泽耳、日、口、鼻等窍。二者在周身环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因此常以津液并称,并不严格区分。 从以上来看,汤的保健作用大致有:1、能最大限度地提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易于吸收。2、增强机体的水储量,保持皮肤弹性,从而美容、抗衰老。3、能保证大小便通畅,利于毒素的排出,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外界不良因素对人体造成的潜在危害。4、养五脏、安神、增强食欲。5、其他作用随内容而异。 汤的原料比较丰富,五谷杂粮、肉蛋海鲜、花果蔬菜、矿物质等均可取用。其各自的营养成分正在不断地被发现、研究、提取和利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长寿,汤不离口。据此,人类的饮食结构应这样

家居生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1家具的室外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 1.1 废气 1 1.1.1 油烟 1 1.1.2 汽车尾气 1 1.1.3其他臭气 2 1.2噪声 2

1.2.1环境噪声 2 1.2.2社会噪声 2 1.2.3 其他噪声 2 1.3 光污染 2 1.4电磁辐射-健康的隐形杀手3 1.5热污染 3 2家居室内环境污染及其危害3 2.1废气 3 2.2放射性建设材料 3

2.3 室内电磁辐射 4 2.4不洁净的饮用水和食物 4 2.5噪声 4 2.6直接接触的物品 4 2.7居室内的生物 4 3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4 4自我保护措施 44444 34444 参考文献 5 家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要:我们的健康,甚至于我们的心情时时刻刻都受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家居室内外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对家居室内外环境重要性已经有所了

解,很多人都知道“买住宅就是买环境”。本文主要是对家居室内外的环境问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概述。对人们如何在购买住宅的时候,避免现存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健康,污染,对策 引言 人类环境被污染后,由于污染区域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污染物来源、种类、性质、浓度和持续间不同,以及年龄、健康状况不同,对健康产生不同的危害。而关注家居室内外的环境,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是本文要关键阐述的。 居室内的环境因素包括微小气候、照明、采光、噪音和空气清洁状况等。如今,居室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住宅建筑及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居住卫生条件就成了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这对保护居民健康,增进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环境科学与医学知识合理地规划未来的家居生活,尊重科学,关注健康,尤其是家居环境健康。在“以人为本”的发展时代中,增进家人健康,让事业更加顺利,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追求。[1] 1.家具的室外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1废气 1.1.1油烟:主要危害有以下四个方面: (1)厨房油烟可随空气侵入人体呼吸道,进而引起食欲减退、心烦、精神不振、嗜睡、疲乏无力等症状,医学上称为油烟综合症。 (2)厨房油烟还会伤害人的感觉器官。如眼睛遭受油烟刺激后干涩发痒、视力模糊、结膜充血,易患慢性结膜炎;鼻子受到刺激后黏膜充血水肿,嗅觉减退,可引起慢性鼻炎;咽喉受刺激后出现咽干、喉痒,易形成慢性咽喉炎等。 (3)厨房油烟中含有致癌物,长期吸入这种有害物质可诱发肺脏组织癌变。一家癌变研究中心最近指出,中国妇女患肺癌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是厨房中的环境污染所致。 (4)由于厨房燃料燃烧过程中使氮氧化物的生成量骤增,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吸附以后会导致肺部病变,出现哮喘、气管炎、肺气肿等疾患,严重者可招致肺纤维化的恶果。 1.1.2汽车尾气 汽车(或机动车)排放尾气中有毒有害物质达二百多种。比较严重的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物(光气)、铅尘、3、4苯并芘等等充斥在您的呼吸带附近。 (1)俗称煤气的一氧化碳,危害您肯定知道,吸入人体后,其与红细胞的亲合力是氧气的300-400倍,会造成人体器官缺氧死亡的。 (2)铅尘进入人体后会导致系统生理病变,使人的智力下降,阅读、计算及抽象思维困难,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内分泌失调。这些进入人体内的铅尘基本上存在于骨骼中,据中国预防医学会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实验显示,少年班学生的血铅浓度远比同龄人低很多。 (3)光气,不仅刺激人的喉、眼、鼻等黏膜,同时还具有强致癌作用。 (4)氮氧化物,其中的一氧化氮于红细胞的亲合力比煤气还要强,很容易让人们中毒死亡。其中的二氧化氮是一种褐色有毒物,有一种特殊的刺激性臭味,损害人的眼睛和肺部。(5)3、4苯并芘,则是国际公认的头号强致癌物质。 1.1.3其他臭气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还存在一些远比垃圾臭气更毒和更臭的气体,主要是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气。

体育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⒈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⑴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机体为了恢复能量,就要摄入、消化、吸收更多的营养以补充不足,而且摄入的能量往往超过消耗的能量,即出现“超量恢复”现象。消耗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同时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因此,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⑵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和肌糖元增多,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血容量增大,每博输出量增加,安静时的心率变慢,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加。锻炼还可使冠状动脉口径增大,弹性增加,对预防冠心病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了心脏的压力,从而降低心脏病的发生。通过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⑶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时,机体消耗的氧和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增多,为了满足肌体的需要,呼吸系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同时还可扩大胸廓活动的幅度,增大胸围和肺活量,使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变慢且呼吸深度加深。经常适量的锻炼还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⑷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反过来,身体的每个动作及各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视觉、听觉更加敏锐,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⑸对骨骼、关节及肌肉的作用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变的更加坚强,对人体起到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性。通过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肌肉对神经刺激产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改善,以致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⑹对其它组织、器官及系统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刺激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儿茶酚胺等重要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⒉体育锻炼对心理发育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情感,促进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或忧虑情绪;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顽强的毅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欢愉,产生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 长期进行健美锻炼,能够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矫正畸形;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意志品质。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科学证据十分清楚,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2008年4 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WHO 选定该主题是因为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长,旨在促进公众参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全球宣传运动。 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传染源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及地理分布扩大;通过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型疾病;通过海平面升高引起的人口迁移导致传染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通过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和人口导致更广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因此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并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 (1)疟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甚至在全部病例均为输入型病例的大洋洲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与疟疾病例的增加呈正相关。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 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如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 (2)登革热是最常见的蚊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增加了30倍。大洋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到2100年,登革热的传播地区可能向南(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延伸1600公里,如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登革热向南的延伸可以控制在600公里之内。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天气变量与登革热关系的相关报道。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 (3)乙脑和流行性出血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表明,气温、降雨和湿度都可以影响乙脑的发病率,而且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中均有体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鼠类传播。目前,气候变化对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安徽省的研究显示降雨量与出血热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 立夫特山谷热(Rift vally fever,RVF)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发生于南非、肯尼亚及埃及。该病经蚊传播,主要侵袭对象是牛、绵羊和山羊,病死率高尤以新生家畜为甚。立夫特山谷热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

2021春季卫生与健康小知识最新

2021春季卫生与健康小知识最新 1.春夏季卫生健康小常识有什么 预防外感。春季气温不稳,风雨多变,体弱者要注意保暖防风寒,多食醋蒜之类有助于预防外感。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增强体质。主要是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 调节情绪。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养鱼赏花垂钓等都可调节情绪,怡情养性。 采取必要防治措施。在天气多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对一些慢性病进行预防性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核病风湿病以及精神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春季不宜停药或减药,而需要强化或做必要的调整,严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家长应及时为孩子接种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不要随便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一旦发生有关病情,要尽早到医院妥善查治

春天里,万物欣荣,生机蓬勃,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然而春雨绵绵,天气潮湿,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健康的人能够调适自己很快适应环境,一般无需调补。但是素有旧疾的人,在这多变的季节里,就不那么幸运了,旧疾极易复发。此时,对与这类患者和病后体虚的人,可以通过适当进补,提高身体抵抗力,使身体得到康复。 春季食物以选则一般性调补食品为宜,如鸡肉鸡蛋瘦猪肉红枣等。不仅可改善慵懒的体质,还可充沛体力。然而,对于身体明显虚弱的人,则需要选择适当的滋补中药来调养,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耆等。 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好发季节。若有慢性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总的说来,春天的调养药膳,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这一时令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树木那样生发,主人体一身阳气升腾。若肝功能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又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脾又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

人体健康与气候

气候与人体健康 魏晋明蔡丽彬 (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厦门市翔安区361100) 作者简介魏晋明(1984—),男,福建厦门人,本科,技术员,从事气象观测与预报研究及营养学研究工作。 蔡丽彬(1988—),女,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营养师,现在主要从事营养对人体健康的研究。 摘要:通过多年对气象观测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大尺度的气象变化还是小范围的天气影响,每一次的气象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尤其是十二节气更替之时,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平时大家多关注天气预报,按照天气更换衣物;气象工作者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可以让人们提前做好天气变化的措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气候健康疾病预防防治 1 冬春季 1.1 冬春季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

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2〕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1.2 传染病预防 春天天气多变,乍暖还寒,同时天气转为湿热,容易滋生病菌,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及个人卫生,防御各种疾病的发生。 2 夏季 2.1 夏季防暑降温〔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副高面积和强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