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写作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参考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写作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参考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写作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参考
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写作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教学参考

素材一

【画面描述】图画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四只小狗从画面的左边鱼贯而出,走在最前面的一只小狗的眼睛上还架着一部望远镜,它们前面的不远处有一敞开口的地窖;下半部画的是前三只小狗直掉入地窖的脚印和走在最后的戴着墨镜、手拄拐杖的盲小狗和它绕过地窖的脚印。

【寓意点评】只有脚踏实地,才有可能向自己的目标靠近。或: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或:自负往往会害了自己。

素材二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乡

【颁奖辞】一碗茶水端得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他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

康。

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 120户村民全部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生产力”的实惠。

【速用示范】

话题一: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吾买尔的带领下,布力开村村民和谐相处,村里的经济得到了腾飞。

话题二:在其位,谋其政。“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是吾买尔的工作宗旨,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里,他成为了村里人离不开的顶梁柱,为民谋福、想民之所想,换来了村民的爱戴。他的事迹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

[走进现场]

阅读文本中根据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重新做人》改编的故事,回答问题。

1.在那样紧张的时刻,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拉尔夫向安娜蓓尔讨要玫瑰花这个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析“玫瑰花”这个细节,是理解整篇小说的枢纽。

在故事中,这是决定小姑娘生死存亡的时刻,也是决定杰米·华伦汀命运的时刻,更是考验人心善恶的时刻。这几年来,杰米·华伦汀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

赢得了事业的成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已经踏踏实实地重新做人了。他没有想到命运竟会如此的捉弄人,把一个如此艰难的抉择,在他猝不及防的时候推到了他的面前。他知道,只要他一动手,就必将暴露他的本来面目,他这几年来苦心经营的事业,他精心构筑的爱情之塔,都将被他亲手打碎;然而他毕竟开始实实在在重新做人了,如果他见死不救,他就辜负了自己重新做人的良知,辜负了自己这几年来向善的努力,更辜负了安娜蓓尔的一片真情和无限信任。此刻,在他“古怪而柔和的笑容”下,潜藏着翻江倒海的心灵的巨澜。终于,善战胜了恶,他决定为真爱而暴露身份,为小姑娘的生命而牺牲自己。但是,他毕竟为了正常的生活,为了纯真的爱情,努力过,付出过。他要为这一段曾经拥有的生活,留下一点可资纪念的信物。此时此刻,还有什么比这象征爱情的玫瑰花更合适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玫瑰花”这一细节,是表现杰米·华伦汀内心冲突、刻画杰米·华伦汀向善形象的神来之笔。

2.侦探班·普瑞斯放走了杰米·华伦汀,这个细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与“玫瑰花”这个细节也有关系。

班·普瑞斯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杰米·华伦汀的一举一动。他也没有想到突然之间会把这样的两难抉择推到杰米的面前。当事情发生时,他一定在暗自窃笑: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处理。就在杰米向安娜蓓尔讨要玫瑰花的那一刹那,他一定看到了杰米心灵深处的波澜,这一刻,也只有他是杰米的“知音”,这一刻,作为“人”,他心灵深处的柔软的神经一定颤了一下,他知道这朵“玫瑰花”在杰米心中的分量。实际上在杰米撬锁救人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他知道,在这个时候逮捕他,就是在他流血的伤口上再捅上一刀,一旦刑满释放,他一定会疯狂地报复这个社会。于是,决定放他一马。这是情感战胜了法律。但是,作为“侦探”,班·普瑞斯还是要提醒他一下,于是在他的背后大喊了一声。他最终放走了他,是告诉他:我理解你,我已经窥探到了你灵魂深处的善意,我相信你真的重新做人了,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在这里,“玫瑰花”这个细节,又成了推动情节发生陡转的契机。

[活动体验]

一、细节与故事情节

在叙事作品中,叙述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是“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阅读习作《邻居家的那条狗》,请特别注意“我”瞄准狗眼的一刹那:“我举起弹弓,瞄准。月光下的两只眼睛,似乎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莫不是眼泪吧?想到这,我心里一震。那分明是乞求的眼神和滚热的眼泪,我看清了。”想一想,这个细节在整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如果用电影镜头来表现,你打算怎样拍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这个活动中,要明白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细节描写就是要抓住有特点的关键之处,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似的,把细微处放大,让读者看个究竟。

在《邻居家的那条狗》一文中,“我”瞄准“狗眼”的那个细节,是故事发生转折的关键之处。“我举起弹弓,瞄准。月光下的两只眼睛,似乎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莫不是眼泪吧?想到这,我心里一震。那分明是乞求的眼神和滚热的眼泪,我看清了。月光似乎更亮了,举起的手,禁不住颤了起来。我无力地垂下手。”这仿佛是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正因为“瞄准”,所以看得特别清楚;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其实只是幻觉,是“我”内心的善念幻化成了狗的眼泪,否则,“我”怎么能感觉到它是“滚热”的呢?在这一刹那间,“我”在善与恶之间做出了选择,在宽容和报复之间做出了选择。正是有了这个具体、实在的细节描写,“我”心灵转变的过程描写才显得合情合理。

二、细节与人物性格

人物的独特性是由他独特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构成的,运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是人物描写最常用的方法。下面这篇《班长芮苎》的作者很

善于捕捉、体验生活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她仅用班长与一般女孩不同的大嗓门这样一个细节,就把当班长的甘苦表现得深刻动人,甚至有几分心酸。其实芮苎也是一个外刚内柔的“惹人怜爱的小姑娘”,她又何尝不想做一个“淑女”呢?但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她每天要喊许多遍“起立”,每天要多少次地维持纪律,这就使她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高声大喊的习惯。

想一想,你身边的老师、同学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选取一两个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让大家猜一猜,你说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活动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在叙事作品中,要尽量避免使用陈述的、下定义的方法,如,说某某是一个细心的人,某某是一个开朗的人之类;要用表现的方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显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好的细节应该真实、典型,在刻画人物时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班长芮苎》仅用一个细节,就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说明作者是很善于捕捉典型细节的。

例如,“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上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一段文字,一连写了8个人的“笑”,同样是“笑”,却是千姿百态,紧扣各人的身份和性格。这精彩的“笑”的动作大描写,非高手不能为。再如,“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

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了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了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临死前只因两茎灯草而举着手指头不肯咽气,只这一个举动,就把严监生的吝啬本性刻画到骨子里去了。

三、细节与文章结构

好的细节,可以成为文章的“文眼”,成为文章结构的凝结点。阅读《妈妈喜欢吃鱼头》,回答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是全文的“文眼”。

2.这个“文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把三代母亲的形象串联起来,使得一个延续三代的故事显得集中、紧凑;“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有力地刻画了含辛茹苦、对后辈呵护有加的母亲形象;“妈妈喜欢吃鱼头”这个细节,还表现了好传统代代相传的主题。

[写作实践]

一、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贺老六死了以后,她第二次来到了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这个细节中包含着怎样的内容?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精彩的细节?学了关于细节的知识以后,你对这些细节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思路点拨】“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个细节,说明“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深入普通民众的骨髓。尽管她已经改嫁给贺老六,但人们想也不想是否要改口叫她“老六嫂”,说明人们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她的改嫁,“音调和先前很不同”,还包含着鄙视和戏弄的成分。

二、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作“眼泪的含意”,写的是与“我”朝夕相处多年的小狗因病去世的故事,在小狗临死时,文章这样写道:“小狗的眼睛渐渐地闭上了,我只看见一个满眼泪痕的女孩是它眼中的最后影像。”

1.学习教科书(必修四)中电影剧本的写法,把这个细节改写成几个电影镜头。

【思路点拨】镜头一:中景,小女孩怀抱小狗,互相凝望。[音乐起]

镜头二:推,特写,弥留之际的狗眼,狗眼中小女孩的泪眼。

镜头三:推,特写,小女孩的泪眼,泪眼中的狗眼。[慢镜头]哀婉的狗眼缓缓地闭上。

镜头四:[悲喜交加的音乐][叠影]在往日的岁月里,小女孩与小狗一起嬉戏玩耍的多个片断从深处中速推出……

2.想一想,如果文章这样写:“我心爱的小狗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其表达效果如何?为什么不同的表现方法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如果写:“我心爱的小狗死了,我哭得很伤心。”这是一般性的叙述,读者不可能同样的“伤心”,甚至也很难感受到“我”的“伤心”。

从狗眼中写小女孩的泪眼,是细节描写,在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中,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凝望、互相留恋、难舍难离、哀婉欲绝的情感就表现出来了,读者就会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感染。

三、在《一笑》中,作者在一瞬间敏锐地捕捉住了那个“灿烂的微笑”,并且富有诗意地表现了它。想一想,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使你心动的生活细节?它们有着怎样的蕴涵和诗意?试着用一个细节做主干,写一篇短文。

【思路点拨】生活中动人的细节是很多的,关键是要善于观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一个细节做文章的主干,要求这个细节有比较大的思想容量和情感容量,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在构思时,要发挥这个细节的凝聚作用和焦点功能。

父爱的高度

吴宏博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影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你不去?”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金指一点】父爱是一个永恒深沉广泛的话题,本文从一个代表父爱的典型动作切入,细致深入地表现父爱的内涵。这个动作是儿时的记忆“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这个动作是眼前感人的一幕“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这个动作是不同时期不同父亲的共同语言。成年后的“我”终于悟到这个动作的内涵:“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本文正是捕捉住这一典型细节表现“父爱的高度”,使读者如临其境,感慨万千。

作者用这样一个典型细节表现了“父爱的高度”这样一个深沉的主题,阅读本文时,使我们不由得产生许多联想、回忆和思考。

细节描写方法及要求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一、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1.肖像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比如,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就是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语言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说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行动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还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关于鲁达借银两帮助金老父女这个段落中,在使用的动词上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4.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一文中,对少年西西洛在看到“爸爸”生病很严重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能够表现这个少年体贴关心父母的优秀品质。

5.表情变化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在《七根火柴》一文中,对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之后的表情变化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细节描写。

6.服饰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细致的描写。要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

7.事物细节描写

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对鲁提辖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这个部分的描写就可以看作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细节描写。

二、细节描写的要求

1.细节要真实

好的细节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且必须是细心观察的人才能捕捉的到,不能为写细节而写细节或乱编。作家王星军写自己离开家乡母亲送别时有这样一段话: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妈妈:她那憔悴的脸上,挂着一丝微笑,布满银丝的头发有些凌乱,额前还沾着烙饼时蹭上的面粉。”

这段文字用了一个很好的细节,母亲额前蹭上的那点面粉,这个细节一是表

现了母亲匆忙,二是表现了母亲此时一心只在儿子身上,甚至忘了自己的形象。这个细节是多么的逼真传神!这样的细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又怎能凭空想象呢?只有随时随地带着观察生活的“放大镜”,才能得到这样鲜活的细节。

2.细节要典型

典型,就是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中心的细节来写,细节必须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就是细节描写必须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深化主题服务,并不是说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优秀作文《父亲》有这么一段细节:“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下起来了,河水也结冰了,父亲仍旧要送我上学。看着这天气,我迟疑了。……我走出门,就惊呆了,天啊,父亲只穿着一双破旧不堪的解放鞋,而且连袜子也没穿,那露出的脚趾不住地往里缩。再看看我脚上崭新的运动鞋,我流泪了。”

这个片段以小见大,表现父亲供孩子上学的艰难,通过父亲的鞋和我的鞋的对比,表现了父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加之在这特殊的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更加反衬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3.细节要独特

所谓独特是指细节的与众不同。写父母的爱,如用自己生病发烧父母细心照顾,下雨父母来接为了顾孩子自己淋湿了等等这些大家都用的细节,就不能不使人感到一般化。同样写父爱,下面两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上幼儿园,有时赶上下雨,要是父亲来接我,就像现在这样,爷俩在一件雨衣里……这时候我觉得父亲的背好宽好厚,还散发着一阵阵的热……是啊,我大了,而父亲却老了,虽然车子很平稳,但父亲却不停地喘着粗气,每蹬一下,他的背总要伏下,起来,再伏下……”

“今天,家里吃蟹,父亲见我吃得很香,便把他那只也给了我,我吃完了,放下碗出去玩了,跑回家要球拍时,我发现父亲正在吃他刚才给我并被我吃得精光的那只蟹壳,生怕漏掉了什么。最后,实在在里头找不到什么,他又把饭填进蟹壳,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相同的父爱,不同的细节,这就是细节的独特性,演绎着相同主题文章的不同特色。

4.细节要简洁

文章中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不必十个、八个地写,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不要认为细节就是要写得繁复,相反,很多细节性文字都是很简约的,寥寥数语,便具神韵。鲁迅的《祝福》里在最后对祥林嫂有这么一句细节描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个活物。”简单一句话写出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哀。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种姿态都能真切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如果缺乏具体生动的细节,文章就会平淡乏味,缺少表现力,让我们的文章因细节而精彩吧。

[真题展析]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金指一点】丰子恺的话表达了对孩子眼光的欣赏、羡慕,但对考生来说,“眼光是直线”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因此带有追忆的特质。英国作家的话则侧重于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现状的批评与深沉的忧虑,对于考生,这便

是他们的当下。美国作家的话则表达了对成人世界“失去伟大王国”的痛心,这个伟大王国当然应该包括孩童时期的天真、直率、真诚、善良、同情等人类诸多的美好情感,对于考生来说,那是他们即将面对的将来。

材料中的三句话,从表象看似乎提供了三个话题:追忆童年的率真、直面当下青春的硬化、展望未来如何保有伟大的真诚。其实不然,三句话的内核是以当下的青春为原点,以时间为经纬,辐射到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广阔生活;可献上对美好青春的颂歌,也可表达对青春提前硬化的忧思,只要在此范围内,可正可反,立意是自由的,文体也是自由的。

[满分示例]

遗失的童真

浙江考生

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洋溢着灿烂的笑脸。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圆滑世故,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

反观社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所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幼小的成长历程之中,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汪增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

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这些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钩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在一个鼓吹神童的媒体时代,在我心里,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也正如此,他能看到我们遗失的美好,他的创造、他的发问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童真的目光,或许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爱,能够照亮冰点以上的风景。

这份童真,这份初心,倘若一直坚守,如同守护一株鲜红欲滴的玫瑰,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天上人间,现实让人们知道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但为什么现实让人们害怕得连一个梦的开端也不肯轻易地为孩子许下呢?

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破碎。最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更愿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之景。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有创造,便不会畏惧。

有些事终要经历,那便到时深究,有些事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遗失的童真,带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

【名师点评】该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感情充沛,引人入胜,文采斐然,“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表现了面对童真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接下来写了“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的学生,并理智地分析了童真逝去的原因。在发问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美好的祝愿:

遗失的童真,带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

[写作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在审题时需要思考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然后归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或印象模糊,反应冷淡。对此你有哪些想法?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从反面发问: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的青年人,能有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吗?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诗,题目是“境”。作者抓住露珠这个意象来观照和反映人生,意象是枫叶和荷花。这首小诗的寓意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①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准确定位,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②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

③用人问题。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