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

古文的今译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文今译的能力

一.何谓古文今译?

古文今译:就是准确而通畅地将古文的内容译成现代汉语,使没有古代汉语能力或阅读能力不强的人能了解古书的内容。

二.古文今译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轻松迅速地全面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读懂古代作品,最常用的办法是把作品中难懂的字句用现代汉语注解出来。这种办法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它的不足:由于一般的注解都是按字句注解或按句子串讲的,因此比较零散;再加上每个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低不同,一般的注释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需要。但是把古代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译文,人们可以轻松迅速地全面掌握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2.古文今译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手段和目的。说它是手段,是因为语译是综合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来阅读文言文,通过这一阅读过程,不断提高古代汉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语译乃是古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就这一点来说,语译古文今译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因为古代汉语课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古文阅读的能力。

三.古文今译的要求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1853——1921)在《天演论译例·序言》中说:“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对于雅:“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

严复首将翻译归纳为“信达雅”三个标准。虽然讲的是两种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但它也适合汉语的对译。因此人们也用“信、达、雅”来衡量古今语言的对译。

1.所谓“信”,即信实,就是忠实于原文,指译文要准确的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更不能添加译者的主观臆想。“信”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

原文: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译文:苏秦……读书想睡觉,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屁股,血流到脚上。【睡,《说文》:坐寐也。股,大腿。】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几点:①准确理解原文。切忌离开原文思想内容和语法特点,以现代习用词义和句式去翻译。②翻译不增不减。

原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译文:陆贾每次向高帝上奏一篇,高帝从来没有不称好的,传给左右大臣观看,他们都欢呼万岁。[增加了:向高帝,从来,传给左右大臣观看] 2.所谓“达”,指译文的语句通顺、流畅、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遣词造句

规范。“达”是基本要求。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顺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原文:爱憎之间,所宜详慎。(《新唐书·魏征传》)

译文:喜爱与厌恶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这是古人一种表达方式,按现代汉语说法,就是“对于人的爱憎”。此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只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可偏废。

3.所谓“雅”,指译文的语言尽可能典雅、优美。雅是在“信、达”的前提下应努力做到的,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信实通顺的基础上能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孜孜以求的目标,不易一时奏效。对于初学者来说,如能在“信、达”的基础上初步体现出原作的语言特色就可以了。

原文: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译文: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显得匆忙窘迫,粗声粗气,不象描写山水,与原文风格相差很远。

走在前面的人招呼着,走在后面的人答应着。——好象描写赶路,语言风格也与原作不类。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和。——传达出游人从容而又热烈的情态,与原文格调、特色基本一致。

译文的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上的,不能脱离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去追求外加的所谓雅。那种不顾原文而随意发挥,甚至凭空添加修饰成分,借以使译文生动优美的做法,是错误的。

原文:愬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李愬雪夜取蔡州》)

译文:李愬在军中,时常下去了解战士的情况,看见病号和受伤的人,总是亲切慰问,端汤捧药,一点架子都没有。——看起来很生动,但很多词是生硬加上的。

四.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通常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所谓直译:就是依照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语言对应观关系进行翻译,它要求译文和原文的词对词、句对句,字字有着落,句句相照应。这种译法的长处是能够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是古文今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原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译文:我不能早用您,现在国家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原文: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译文: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诸侯中先迎接他的,便可以国家富裕,军队强大。

但对直译又不能机械地、死板地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字词或句子结构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增删,如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古文的内容,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我们说这也属于直译的范畴。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鞍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把“三周”调到补语位置。

原文: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我不是吝惜财物才用羊替换牛。——把“以羊”从补语调到状语位置。

原文: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转·鞌之战》)

译文:綦毋张站立在车的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身后。——增加了“綦毋张”“韩厥”“他”几个原文中省略的内容,显得更清楚、明白。

2.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十分严格的限定,只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方法。

原文:凌余阵兮躐与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弃原野。(屈原《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匹马,一死一受伤/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擂得战鼓冬冬响/天昏地暗,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有些句子用直译的方法不能把原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翻译时需加上一些词语,这也是意译。

原文: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活到六七十岁,你墓上的树现在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的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意译是有条件的,它必须符合原作的内容和基本精神,以传达神韵为主,但不可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

原文: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尝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译文:齐国的宣王爱好用箭射东西,高兴人们谈论自己能用强硬不容易拉动的弓箭。他经常使用的也不过三石劲的弓。一次出去打猎,齐王拿出自己的弓,让随从试试,左右随从都拿起了功,拉到中间的时候就停止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只弓不会少于九石的劲,我们都不能把它拉开,这只弓只有大王才能。

五.古文今译的技巧(具体方法)

人们总结有六个字:对、换、留、删、补、调。一般采用下面几种方法:1.对译: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必改变原句词序和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

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双宾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合叙句等

原文: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去哪里呢?

原文: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讨伐京邑。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

译文:晋侯使赵盾饮酒。

3.增补:指古代汉语省略及表达过于简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地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

原文: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译文:(姜氏)请求京城,(庄公)使他居住在这个地方,(人们)叫他京城大叔。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增补宜慎重,只有在愿意表达不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前出师表)

狼度简子之去远。(狼)

陈胜者,阳城人也。

5.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水草哭笑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保留不译。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这类保留的词如需加以说明,可用加柱方式处理。如“元和十四年”加(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六.一些特殊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1.专有名词和时间名词翻译。古书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等;古书中的时间名词,如:庄公十年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译,也可以在原词的基础上增加词素。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当太守。

2.谦辞和委婉词语的翻译。对于古汉语中一些自谦和委婉的说法,可以用一些大体相近的词语来翻译。

原文: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翻译:我虽然才能低下,(但是)也曾旁听过长者遗留下来的好风范。——“仆、罢驽、侧闻”为谦辞。

原文: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翻译:虽然年龄还小,但是,希望趁我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给你。——“填沟壑”为委婉说法。

3.词类活用和历史词语的翻译。词类活用和一些历史词语,如:稼穑、休祲、耦耕、币帛等,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翻译时可以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语来换译。

原文:从左右,皆肘之。(《左传·鞌之战》)

翻译:(綦毋张)站立在车的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身后。)

原文: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翻译:鲁国人说:“我们准备用牛羊猪各十头来款待您的国君。——“太牢”为历史名词。

4.一些消失虚词和副词的翻译。古汉语中一些词,如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衬音助词、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谦敬副词等,已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翻译时可不译。

原文: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打仗,靠的是勇气。——“夫”,句首语气词;“也”,句尾语气词。

原文: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史记·李将军列传》)

翻译:过了很长时间,汉孝景帝驾崩,汉武帝做了国君。——“之”为衬音助词。

原文: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翻译:难道是为了我?只是为了继承先君遗留下来的友好关系。——“是”为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

原文:善哉!吾请无功宋矣。(《墨子·公输》)

翻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请”为表敬副词。

5.古今词语搭配习惯不同的翻译。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逐词直译后,句子却讲不通,是因为古今词语搭配习惯不同的缘故。对于这类句子,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搭配习惯,灵活翻译。

原文: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翻译一:高帝不高兴,有惭愧的表情,就对陆生说:“尝试给我写一些秦朝丢失天下的原因,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古代成功和败亡的国家。——不通顺

翻译二:高帝不高兴,显现出惭愧的表情,就对陆生说:“请您尝试着给我写一些秦朝失天下、我得到天下道理的文章,再写一些古代国家成败的文章。——符合现代汉语词语搭配习惯,文通字顺。

原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翻译一:芳香的草新鲜美丽,落花纷乱。——不通顺

翻译二:芳草清脆可爱,落花纷纷坠地。

6.特殊句式的翻译。古今汉语某些句式结构有些不同,如古代的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双宾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合叙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顺序调整过来。

原文: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翻译:我常常被大道之家耻笑。

原文:臣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楚归晋知罃》)

翻译:我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

原文: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齐桓公伐楚》)

翻译:楚国不方城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多,也没有使用它的地方。

原文: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翻译:庄公把事情的缘故告诉了他,还把自己后悔的心情也告诉了他。

原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前赤壁赋》)

翻译: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照歌声的节拍来吹奏。

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小古文《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在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2、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3、了解人与动物的区别,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读背小古文。 2、体会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图片,引出课题。 1、播放老人、成人、儿童在不同地点看书图片。 他们都在干什么(读书)再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出示动物看书图片),你觉得新奇吗对了,动物怎么会读书,这是与人的区别,其实很古很古的人们早已知道这种区别,用另一种形式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读书”(板书、读书)齐读。 2、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如此的重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或故事呢(学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些,请看大屏幕(指名读,齐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二、初读古文,读中感受古文的韵味和停顿。 1、“读书”这篇小文章几千年前就写下了,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复印的内容自由去读读,感受下几千年前写的文章。 2、交流初读感受 古时候的文章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1)篇幅短小(2)语言精炼(3)不太容易懂 师总结: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文言经典句段,这些都是古时候文章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板书)齐读,也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几把“金钥匙”,如果你使用了老师送你的金钥匙,就不觉得难了。 3、第一把金钥匙——读、板书;学法读 (1)、古文比现在的文章要难读些,现在请自己练读,每个同学至少读到3次才能有资格参评“古文朗读能手”。 (2)、学生展示读 评价:字正腔圆,音全准了,一号朗读能手。 这位古人似乎气急了些,这古人说话慢条斯理的,要慢慢地吟诵,再练练。 停顿恰当,二号朗读选手 (3)、小古文也要像古诗一样读出节奏,看(大屏幕出示划的节奏)谁来挑战一下 读的通顺,读出了节奏,真是古文朗读能手。 (4)全班读。师评价:嗯,读古文就应这样,读通顺,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们能猜猜这则小古文的意思吗

文言文翻译10字口诀

文言文翻译10字口诀法 文言文翻译10字口诀: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充分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句子,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园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反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系,大体有四种情况: 1

1、前置谓语后移。 例: “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用名词、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有以下两种情况: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2

文言文短篇20首(带译文)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参考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lǚ)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参考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自己的脚,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就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就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滥竽充数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yú),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之,处士逃。 参考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揠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古文教案

小古文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程门立雪 教学内容:《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程门立雪》ppt。 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 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 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 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程门立雪》。 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 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后该怎么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好学。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2.兄弟争雁 教学内容:《兄弟争雁》 【原文】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经典古文翻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 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li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On seeing a man of virtue, try to become his equal; on seeing a man without virtue, examine yourself not to have the same defects.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This 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bow in homag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ll are past and gone; we look to this age for truly great me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The gentleman helps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moral perfection but not their evil conduct.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魂。 A righteous man never feels ashamed to face his shadow when standing alone and to face his soul when sleep ing alone.

小古文教案

1.程门立雪 教学内容:《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通过小古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3.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淀,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读通古文,了解故事内容,懂得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小古文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准备讲解、表演。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小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古文《程门立雪》ppt。 2.小老师示范朗读。 3.小老师引领下面同学逐句朗读小古文,注意读准生僻字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 5.小组汇报朗读,小老师评议。 二、讲一讲。 1.小老师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理解词义。 2.学生质疑,小老师释疑解惑。 3.学生分组讲讲小古文内容。 4.分组汇报交流,小老师相机点拨。 5.出示小古文翻译,学生自由读一读。 6.小老师介绍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等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三、演一演。 1.小老师示范表演小古文《程门立雪》。 2.学生分组练习表演,小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表演,评议。 四、议一议。 小老师:学了这篇小古文,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后该怎么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好学。 五、教师总结。 小老师准备充分,讲解准确,指导到位,表演精彩。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2.兄弟争雁 教学内容:《兄弟争雁》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

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 (1)省主语。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 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 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伊索寓言小古文教案

伊索寓言小古文教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伊索寓言》两则 执教:朱文君 六年级 【白话文】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头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成熟。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真美妙!你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份额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文言文】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白话故事 1、(课前让学生预习了两篇白话文)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

4、要是没有“之”感觉怎样? 师生合作:去“之”读。听起来够怪。 5、文中有多少四字词语? 文言文中往往用四字词语,连起来,让我们读着有明快的节奏。 找出来读一读。 齐读,读出节奏。 6、文言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文言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有音乐性的语言,我们要继承发扬。古人读时半读半唱,叫吟诵。 7、媒体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 读。 【滕春友评价:不提倡小学课堂上吟诵,因为今人已无法复古,很容易扭曲了 “吟”的意味。】 三、改写文言文 1、读《蝉和狐狸》,按要求改写成文言文。 要求:(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文。句意不变。 (2)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完了读一读,斟酌一下,设法让句子有节奏。 2、学生交流 (有些学生写得不错,有些学生不到位。但老师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体验一下 写古文的感受。把古文中的“之乎者也”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小古文荷教案

这只小猫,这只落汤猫在想些什么呢? 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呢? 边读边演第二句话。 这篇小短文,情节简单,充满趣味,像个动画片一样。现在这短文的顺序被打乱了,谁能够把它连起来呢 看图猜顺序 出示图和文字,打乱顺序连线。读一读,把这个动画片读出来。 3、看图试背 最难的一关来啦,现在黑板上只有这几幅图,没有文字了,你能背出来吗?先看着试一试。 【篇二:小古文教案】 《小小少年大智慧》教学设计 课型:小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小古文。 2、阅读两篇小古文,理解其意思。 3、积累古文中常用字的意思。 4、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两则小古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两则小古文的意思。 2、诵读两则小古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两则小古文的原文和注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背小古文《杨氏之子》。 师:这篇小古文,寥寥数字,就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孩子的形象。小古文就是这样短短的,浅浅的,内容丰富,越读越有味。 二、学习第一篇小古文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则小古文,这两则小古文中的少年也都很有智慧,请同学们读课题“小小少年大智慧”。 2、听故事,进行听力测试。问题:故事中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的父亲是谁? 3、学生自由读小古文,揣摩小古文的意思,并思考:故事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4、对照课下注释再读小古文。 5、指生说说自己对照课下注释读懂的句子。 6、指生提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句子。 7、检查学生对古文意思的理解。 8、思考:恪续其下曰:“。”这里应该填写什么? 9、指生回答,并说说理由。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2020年最新]

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及10大技巧,建议收藏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近年各地的高考试卷古诗文分值都在30分以上,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上总会丢分,其实文言文翻译也是有技巧哒。 文言文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接下来小书为大家一一解析: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 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经典短小古文

经典短小古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 1、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 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 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②避患:避免灾祸。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④坠:落,掉下。⑤稍下:稍微低一点。⑥复:又。⑦益:更加。⑧又更下巢:又把窝做到更低的地方。下巢:把窝做低⑨遂:于是。⑩之:指小鸟。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

文言句式及古文今译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三讲文言句式及古文今译 【考点解读】 1.初步了解文言文中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几种常见的句型句式及一些特殊句式。。 2.能准确地翻译文句。 【知识点拨】 一、文言句式: 同学们对于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能掌握好,对翻译文句、理解文意会大有益处,同时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阅读理解简单的课外文言短文。现将几种常见句式举例分析如下:(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指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表明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用判断词“是”来构成,而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但我们在翻译时要加上动词“是”,有三种情况:1、其常用(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2、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3、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者也”:“者也”放在句末。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判。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者,……”: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也”。如: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②夫战,勇气也。 (5)“……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9)“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③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个别句子把“是“作为判断动词。例: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1)“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①非天质之卑。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12)有的判断句“者”、“也”都不用,要注意识别。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二)倒装句 倒装句式指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文中为了强调或出于某种习惯,有些句子成分颠倒了,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句子原来的位置。主要有四种: 谓语而将它放 1、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 .. 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1)“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

小古文教案

虎与刺猬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隋朝笑话集《启颜录》,是一则幽默讽刺的寓言小故事。全文只有短短的四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这个寓言故事的主旨其实很简单,告诉人们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其实很普遍。因此,这篇寓言故事虽然简短,所能折射的却是很大的道理,值得人们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次事情吓得乱了阵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老虎的心情及动作。 一、活动导入,揭示文题 1.热身运动. 2.根据词语做动作 张牙舞爪摇头摆尾欢天喜地 3.古时候老虎叫什么?长虫是什么?老虫是什么?小虫是什么? 二、初读古文,了解文意 1.看图,观察刺猬和橡斗。 2.我读你演 强调“走”“肉脔”“而”“也”“乃”“云”在古文中的意思。 3.重点讲解“贤尊” (1)对别人的父亲敬称为“贤尊”,那对别人家人的敬称还有哪些呢?

(2)另外,文言文中对自己家人的谦称: 我---鄙人,在下 本人父亲---家翁、家尊 本人母亲---家慈、家母 本人妻子---拙荆、内人 本人儿子---小儿、犬子 本人女儿---息女、小女 三、探讨笑话的笑点 1.你觉得本篇笑话中,哪几个地方引人发笑? 2.探讨中读文 笑点一:将刺猬看成肉丸子 预设1:老虎将刺猬看成是肉丸子,此时心情如何?试读 笑点二:如丧家之犬,狂奔不停。 预设2:此时的老虎哪还有威风凛凛之时,他是怎样呀?再读 笑点三:将橡树的果实看成是刺猬的儿子,对其彬彬有礼。 预设3:出示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可为何老虎将橡斗认成是刺猬的儿子呢?这让我们想起一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此时的老虎再也没有以往森林之王的威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他呀?(神态、动作、语言)试读 这样的老虎,你想送他哪些成语?(卑躬屈膝、低三下四、颤颤巍巍……) 3.老虎的这番沮丧,还曾经出现在哪些故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遇事不够冷静、惊慌失措,失去了自信,从而失去了判断力。) 4.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忙中出乱的事情呢? 四、拓展研读 出示《启颜录》中的《卖羊》 五、总结

六字+口诀!解决你的文言文翻译

六字+口诀!解决你的文言文翻译难题! 对| 换| 留| 删| 补| 调 对 “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1. “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2. “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换 “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留 “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删 “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

第一组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译文:我们在草地上一起放风筝,你走在前面,我跟在后边!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译文:在乡下的农村,都是用茅草搭盖的房屋和用竹子围城的篱笆.这个村子建在小河边,小河边栽有几棵杨柳树,中间也穿插了桃树和李子树.在树木简有一对燕子,身形矫捷,忽高忽低的飞来飞去…… 3、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译文:水的旁边生长着许多芦荻,秋天的时候开花,一片白色,秋风吹来,花像雪一样飞舞着。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红花。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荷叶的形状圆圆的。荷花的横卧在泥土中,它的茎就是我们叫的“藕”。藕有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

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译文:在菊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四处散发.它的花瓣,有的像细丝,有的像鸟雀的爪子.它的颜色,有黄、有白、有褐、有红,种类繁多.菊花的特性,能经受寒冷,寒霜降落以后,许多花凋谢了,只有菊花在盛开. 第二组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译文:今天的天气阴了下来,大雾渐渐的变浓了,雨如丝线般细.晚上,雨不下了,风儿吹走了乌云,月亮又绽放了光芒.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起来后,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极了!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译文: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晚上又有星星.太阳、月亮、星星三个里面,太阳最亮,月亮其次,星星最弱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小古文教案精编版

1《口鼻眼眉争辩》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5、会读了吗?我们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句。 6、男生、女生交替读。 三、理解古文内容。 1、读了好几遍了,能读懂吗?(屏幕上同时出现白话文、文言文。)看注释理解:曰、尔、谓、亦。 说说它们之中谁的本领最大呢? 2、学生自由发言。 重点理解: (1)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 理解“毫端”:形容像头发那样细微的东西。 “惟”:只有。“当先”:排名第一。 师:瞧,眼睛认为自己的本领无人能比,细小的,遥远的,什么都能看清,天下第一的就是他。他是多么的骄傲自满啊! 谁来读好这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2)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这一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眉毛有什么本领呢,我们来看一下图。师演示。你看到了什么?(没有眉毛,脸就不像脸了,感觉特别怪) 没想到大家认为什么也不会做的眉毛居然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难怪他是那么自信满满的。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3、这四个朋友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服输,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再想想究竟谁的本领大?(他们各有各的用处,缺了谁也不行) 4、没想到他们争辩了几千年的难题一下子就被你们解决了,真聪明。这样吧,我们的头上除了口鼻眼眉还有耳朵呢,谁来充当耳朵劝一劝他们,让他们重归于好吧! 5、学生试用白话文续写结尾。 师:你们说得都很在理,相信口鼻眼眉一定会再次和睦相处的。老师也想试试当一回古人,把你们说的话变成文言文,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 出示:耳在一旁,目睹此辩,叹曰:“尔等莫再争也,世间万物,皆有其用,无谓乎高低。”口鼻眼眉闻之默然,互视一笑。 师读。 四、分角色表演古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