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
第22课引领时代的思考

引领时代的思考

〖课程标准〗

了解伏尔泰、卢梭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

概括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中的材料题,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异同点,学习比较历史现象的方法。

通过搜集有关启蒙运动的图片,举办图片展览,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和举办资料展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点。

难点理解思想解放运动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使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完善并走向成熟。这种发展伴随着不断的斗争,近代社会因此长期处于动荡与混乱之中。教师如果以此为基础,巧做点拨,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的理论观点及其意义,则不难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难点。而几个属于记忆层次的目标,可以充分信任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形式达成。当然,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强化也必不可少。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制作课件;设计、编制教学方案。

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内容,概括要点,提出疑难问题。

2.回顾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主张,与卢梭等人的主张相比较,并整理成简洁的书面材料。

3.查找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和生平事迹。

4.查找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历史作用等相关资料。

5.根据本课内容自编课本剧,提前演练。

6.其他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的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

启发导学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案点评〗

1.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这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

2.根据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资料的准备情况,以及本课属于思想文化史,内容比较理性、抽象的实际,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导学式教学”方法,符合学情和教情。

3.在上课伊始,让小组负责人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并出题检测预习效果,表现了教师对所布置学习任务的认真负责,也使课前预习落到了实处。

4.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有简短的导读和点拨,每个子目的学习都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生疑、交流、消化,体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观念。

5.在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时,注重与不同时代和现实的联系。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不仅让学生联系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亚洲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革命的影响,还联系到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甚至改革开放。

6.最后几个环节的处理见微知著,如“思维拓展,情感升华”部分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和自身实际谈启蒙思想家的可贵品质,根据课前准备,表演表现启蒙思想的课本剧;在小结部分让学生尝试小结;在作业布置部分让学生课后收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为举办“世界近代思想文化资料展览”做准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古典小说的高峰 综述:明朝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众多的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 (1)《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内容: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水浒传》 作者: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内容: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地位: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西游记》 作者:明朝中期的吴承恩 内容: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创作的。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地位: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4)《红楼梦》 作者:清朝的曹雪芹(前80回)和高鹗(后四十回) 内容:书中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地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戏剧的繁荣 (1)背景: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的重要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汤显祖: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批判了人吃人的封建礼教。②京剧的形成:19世纪中期,以徽调和汉调为基础融合其它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初步形成了京剧。 3.书画成就: (1)背景:明朝的书法比以前普及,有人形容说,明代三尺童子即能挥笔作书。当时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明朝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水墨写意花鸟画,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2)代表:①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②明末著名画家徐渭,善用泼墨。他的画,挥洒自如,其实磅礴。③清朝的“扬州八怪”,进一步发展徐渭的笔墨纵横手法,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 (二)难点分析 1.为什么在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进入创作的成熟阶段? 文学是历史的反映。明清小说繁荣,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原因。

对外汉语教程二第14课

第14课 语法部分 一、“被”字句:被动意义的表达 “被”字句是介词“被”及其宾语做状语来表示被动意义的动词谓语句。它的句型: 主语+被(叫/让)+宾语+动词+其他部分 (1)我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 (2)我的自行车叫麦克骑去了。 (3)我的照相机让弟弟摔坏了。 (4)她的骨头没有被撞伤。 1.不需要强调施事者时,“被”字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如: (5)我的钱包被偷了。 (6)他被淋成了落汤鸡了。 2.口语中,可以用“让”、“叫”、“给”来代替“被” (7)我的词典叫玛丽借去了。 不能说:我的词典叫借去了。 (8)我的车让弟弟开走了。 不能说:我的车让开走了。 3.“没(有)”或“要”、“想”、“会”等能愿动词的前面,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否定句尾, 不允许出现“了”。例如: (9)还好,骨头没有被车撞伤。 不能说:还好,骨头被车没有撞伤。 (10)我的车没有叫他借走。 不能说:我的车叫他没有借走。 二、又:强调否定的语气。 例如:(1)你又不是故意的。 (2)雨下得特别大,我们又没带雨伞。

练习部分 一、选词填空。 故意偷淋要紧骗丢罚叫撞给1.真倒霉,刚买的自行车就被小偷走了。 2.因为没带雨伞,被得像落汤鸡似的。 3.因为行李超重,被机场了一百块钱。 4.A:真对不起! B:没什么,你又不是的。 5.A:你的腿怎么了? B:让自行车了一下。 6.A:她的伤吗? B:不要紧,骨头没被碰伤。只是流了一点儿血。 7.她被那个算命的走了一百块钱。 8.A:你的提包呢? B:提包让我不小心了。 9.A:把你的车借我用用好吗? B:我的车张东借去了。 二、用“被、叫、让”改写下列句子。 1.一个姑娘捡到我的钱包以后,给我送来了。 2.他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 3.大风把树上的苹果刮掉了。 4.风把这棵小树刮倒了。 5.玛丽把我的书借去了。 6.她把那些旧杂志都卖了。

小学语文课文《地图上的发现》

小学语文课文《地图上的发现》 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cī〕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 科学家们继续寻找。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shì)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碛(qì)岩。冰碛岩就是冰川携(xié)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碛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第22课 新式教育的发端

第22课新式教育的发端 【内容标准】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等知识。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建立、废除史实的回忆与介绍,使学生懂得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与辨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新式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要点】 要点:科举制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难点:蔡元培的办学宗旨。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结合第七单元的导言,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导入新式教育的发端。 【新课探究】 一、科举制的废除 1、提问:科举制是哪朝建立的?建立之初,它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后,老师回顾上学期学到的知识,简要介绍科举制的发展过程。隋朝创立科举制,设立进士科;唐朝完善科举制,常设进士科与明经科。在当时,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是进步的。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提问:近代社会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制?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②它的考试内容不仅不济实用,而且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人才。③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废八股的召令,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随着新式学校的建立和西学的传入,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遂告终结。 4、提问: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样的意义?学生回答后强调:科举制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最终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5、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以此引入:为何说科举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回答后指出:科举制的建立与废除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强调门第到注重学识;由追求功名到重视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巨大变化和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历史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废除,成为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确立的前提。 二、新式教育体系的形成 提问学生: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指出: 1、科举制的废除成为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前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第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课题第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课型新授课总节时28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了解古代文学成就能力目标: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归类法 情感目标: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重 点 明清重点小说、戏剧。 难 点 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提问明朝在建筑、科技上的成就 (构建明清文化知识体系) 挂图、投影有关图片(激发兴趣) 【探究归纳】 结合课文的介绍来概述。 1、指出:历史小说是根据历史的记载或民间传说,经 过加工虚构而成的小说,不能认为是历史。 2、介绍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3、戏剧表演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生活 4、投影图片结合京剧变脸介绍 5、书画复习知识颜真卿、柳公权、赵孟芾 借助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分析当时的社 会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分析文 学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 1、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 片段 2、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板书设计

【实践应用】 小组讨论: 介绍自己读过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片断或看过的电影、电视。喜欢的人物 全班交流,除小说以外还有那些艺术作品A、你最喜欢那一部小说 B、哪一位历史人物?为什么? C、你能讲出一些有关的片段么? 【检测反馈】 反馈,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你有什么问题和疑惑 【交流反思】 了解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习题第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1、《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一农民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3、《西游记》明朝中期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4、《红楼梦》清朝曹雪芹是我国是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戏剧的繁荣 1、《牡丹亭.》明朝汤显祖 2、京剧清朝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形成行的剧种。 三、书画的成就 1董其昌明朝书法(行书、草书) 2徐渭明朝绘画“扬州八怪” 课后反思

语文S版四年级(上)《第22课 地图上的发现》同步练习卷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同步练习卷二、标题 1.(3分)拼音小关卡。看拼音,写词语。 (1)科学考察队在南极的一个山峰的xuán yá上,发现了冰碛岩。 (2)魏纳格在地图上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很wěn hé,还发现世界各大洲像jùch?一样参差不齐的边缘可以pīn jiē,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 2.(3分)对号再入座。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chāB.chàC.chāi D.cī (1)写作业一定要认真,这样才能少出差.错。 (2)海岸线,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 (3)要说踢足球,你可比小时候的贝利差.得远。 (4)爸爸出差.去了,还要好几天才能回来。 3.(3分)课文早知道。 课文按照“、、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4.(3分)词语游艺厅。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茂密的 艰苦的 古老的。 5.(3分)巧填关联词。选择关联词填空,再任选一个造句。 不是……而是……虽然……却……既然……就…… 只有……才……既……又……如果……就…… (1)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家里养病,在地图上有了惊人的发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像李四光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能取得非凡成就。 (3)小泽征尔也像其他参赛者一样迷信权威,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不可能荣获大赛桂冠。。

6.(3分)课文连线台。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请在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这样前后照应的写法的好处是: (2)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经过仔细观察又发现了。 (3)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认为:。 (4)开始,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的原因是:。 7.(3分)读写显身手。课文用了几个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证据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8.(3分)快乐阅读吧。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趣的发现 100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考察﹣﹣奇怪﹣﹣著名﹣﹣ (2)用句子中带点的词语造句。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 ..也能生存下来。 ..顶得住大风,所以 (3)达尔文是怎样得到这个有趣的发现的?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年级语文s版22 地图上的发现(详案)内附全解

1地图上的发现 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 )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2[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 cī] 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3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 4 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5[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1 ? 2 ①说明魏格纳不是带着什么目的和想法去看的。 3 ②说明魏格纳的这个发现是不经意间看到的。这一发现就是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前提和条件。 4 ?漂移: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5 ③魏格纳坚信这一发现不是偶然的巧合,于是他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经过了两年的研究,才提出来的。

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6[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7[⑤这个反问句突出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发现在南极洲的煤块上有远古时代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8 学家们继续寻找。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shì)合?生物生存的环境。9[⑥“并不在……也不是……而是……”说明了什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得出结论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考察小组还在那儿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10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碛(qì)岩?。冰碛岩就是冰川携(xié)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碛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句导读:“完全相同”“来自同一大陆”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科学家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魏格纳的学说是千真万确的。]11[⑦考察队的这一发现又证明了什么?由此能体会到什么?] 段导读:考察队在南极又发现了冰碛岩,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 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 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12[句导读:“连在一起”“被冰雪覆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等这些假想都与前面的发现吻合了。]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⑧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些发现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6④还没有证据证明“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还需要大量的事实做依据。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 7⑤突出了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与下面的“继续寻找”相呼应。 8?适合: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 9⑥两亿年前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并不是今天的情况,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科学家是根据煤块中有植物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来得出结论的。 10 ?冰碛岩:全称为冰碛砾泥岩,是世界稀有的石种之一。其色为色褐、暗褐,质量重,坚而脆,内夹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化石。 11⑦很久以前,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是连在一起的,用事实证明了魏格纳的学说是正确的。体会到魏格纳等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12⑧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说明这样的假想与现在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第22课时代特 点鲜明的明清文 化(二) 课型新授执笔人 审核人讲学时间 1课时 教师寄语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英] 史蒂芬·斯宾得 重点及难点﹙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明清书画的成就。 2、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了解明清时期世俗文学成就;分析世俗文学兴起的原因。 学习过程 学生环节教师环节 【预习检测】阅读相应的历史课本内容做相应的题目 生活在_______时期,称谓:_________。 李白诗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_______时期,称谓:________。 唐诗杜甫它的诗被称为“_________”。 诗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__________。 白居易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等. 光彩夺诗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时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兴起于_______。________时,词的创作达到顶 代文学峰。词的风格多样,通常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派。 宋词杰出苏轼:_______时词人。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李清照:________之际的女词人。 辛弃疾:_______时词人,他的作品多以_____为主题, 代表作__________。

__________时,_______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根据民间流传的___________传说创作的。 是清朝_________创作的。 《红楼梦》代表着_____________的最高成就,是______ 和________高度统一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世 界性的文学著作。作者是 生活在_________时的_________.。 请你阅读课文后,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书画成就: ⑴ ⑵ ⑶ 2、戏曲的繁荣 ⑴ ⑵ ⑶ 简评世俗文学 作品作 者 ①概况: ②出现原 因: 1、你如果能把本课的课后“每课一得”稍微理解一些,你就很厉害了。试试吧! 2、四大小说的时代特色: 【归纳整理】 古典小说的高峰 1.表现:成熟、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 思想文化拔高训练二十一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思想文化拔高训练二十一 第1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 ) A、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B、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采用白话文的形式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编写《海国图志》,引导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近代思想家是( ) A、魏源 B、冯如 C、侯德榜 D、严复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创办《新青年》并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皖籍名人是( ) A、蔡元培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胡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18年,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强调( ) A、用暴力反击复古尊孔逆流 B、用改良的方法进行新文化运动 C、民主与科学并重 D、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武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提倡民主 B、提倡文学革命 C、提倡科学 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里的“长技”是指( ) A、西方的军事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西方的对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熄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答案】:

地图上的发现

地图上的发现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3、理解词语。 4、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5.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年级语文上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认真研究的科学精神。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认真研究的科学精神。 对课文中提到的“大陆漂移说”的认识。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地图上的发现 􀀋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①“漫不经心”说明了什么?]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 mc 1]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②“突然”说明了什么?魏格纳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 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 􀀌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句导读:“进一步”说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的提出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而是有科学预见性的,而这种预见性恰恰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句导读:这里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③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 的?]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部分:讲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世界各大洲拼接在一起可以成为一整块,由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④为什么说“这只是一个假说” ?人们为什么不接受?]为此,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⑤这个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 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重点】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知识梳理】 一、明清小说

二、戏剧的繁荣 1、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是《》。 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世 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三、书画的成就 1、明朝书法家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明末画家擅长泼墨,其作品《墨葡萄图》; 朝的“”,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画家是郑板桥,其作品有《兰竹图》。【学习自测】 1、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 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2、试试你的眼力看看下面哪一组搭配是错误的?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罗贯中 B.武松打虎—《水浒传》—施耐庵C.大闹天宫—《西游记》—吴承恩 D.黛玉葬花—《西厢记》—曹雪芹 3、以下是对四本明清小说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④《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19世纪初期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 A.诗书已没有阅读的价值了 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给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知道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要实现与男性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时代的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认识规律、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提高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需要人类共同努力与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生活,生态与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生态与人口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乃至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它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是在什么时间?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通过互联网,人们可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2.启发学生思考: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有着什么影响?互联网对你又有何影响? 提示: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时通信工具使人们方使地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建立联系,实现沟通,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因而更加丰富多彩。互联网为人类获取知识提供了新途径。网上音乐、视频和游戏使现代社会的候乐和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互联同上,人们可以展示自我,参与讨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3.小组讨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题日益凸显,我们在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上网时,应该杜绝浏览非法信息或者不良信息,保持自己的良好身心。打造一个健康的上网心态。上网聊天时,我们应该注意我们自身各项安全,现在很多人在聊天当中深信对方的花言巧语,结果被骗钱财,严重者甚至丢掉性命。上网购物时应该选择比较大的网商进行购买,现在在网上的诈骗钱财的太多了,如果你有支付宝等软件,不用的时候尽量下线,这样能保证你的资金安全。现在很多人都在玩微博。

《汉语教程》第一册下教案

结合实物、图片、语境、对比等方式进行生词教学,方法得当且有 层次性。对课文和语法点的教学设计也比较合理。练习的设计内容适当 而且形式灵活。总体感觉框架完整、灵活生动。 教学重点的安排还有欠缺,如语法点“太……”,第二课时有关“太……”两种意思对比的练习可以适当增加分量。本课两个课时有些 紧。其他修改意见请见文中批注。 成绩:92分 教案设计 教学对象:一年级留学生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下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课题:《可以试试吗》 课时:2学时(80分钟)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学生理解和规范写出并运用本课出现的17个生词。 2.让学生了解汉语钱币的说法,掌握“太+adj.+了”的用法,并重点掌握本课三个语法的用法。 3.要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流利的复述课文内容。 4.本课的场景是买衣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国买衣服的基本流程,并进行相应的交际性操练。 教学内容及重点: 教学内容: 1.生词17个; 2.语法:(1)动词重叠;(2)又···又···;(3)一点儿、有(一)点儿;(4)太+adj.+了

3.课文(一)、(二)。 教学重点:以下内容有无难点? 1.下列生词的例解和扩展:深、浅、合适、种、打折; 2. “太+adj.+了”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动词重叠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又……又……”的用法,“一点儿”和“有(一)点儿”各自的用法和区别; 3.根据课文内容,练习买东西的正确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设定一定的场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语法规则。 2.运用直观的手段: (1)实物:苹果、橘子等几种不同的水果,解释“种”的含义,并以苹果为例解释“又···又···”的用法。 (2)图片:羽绒服、长、短、深、浅、肥、胖、瘦、打折,并用图片对比展示“合适”。 3.以旧带新:好看(漂亮)可以(行好)便宜(贵) 4.交际活动训练:练习怎么买衣服。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1分钟) 1.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 2.检查出勤情况。

语文版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同步练习D卷

语文版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2课《地图上的发现》同步 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5题;共19分) 1. (3分)多音字组词。 参cān________shēn________ 说shuō________shuì________ 2. (4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páo xiào kuánɡ bēn nínɡ xiào yōnɡ dà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ànɡ sìbào zi shēn yín shā y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uàn hōnɡ hōnɡshì bù kě dǎnɡdiē diē zhuànɡzhuà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分)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A.chā B.chà C.chāi D.cī ①写作业一定要认真,这样才能少出差________错。 ②海岸线,像锯齿一样参差________不齐。 ③要说踢足球,你可比小时候的贝利差________得远。 ④爸爸出差________去了,还要好几天才能回来。

4. (3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参差________ 展开________ 观察________ 5.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们发现了新大陆。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5分) 6. (11分)小小阅读秀。 鸟医生们 老熊的脖子上长了一个疖子,疼得他坐立不安,睡不着觉。 啄木鸟奉命前来给他治病。他扳住老熊的脖子左瞧右看,看了半天,又想了半天,也没有作出决定。 “犹豫什么?”老熊不耐烦了,“把疖子啄破,就好了!” “不行呀,”啄木鸟慢声细气地说,“再等一等吧。如果这疖子到晚上还不破,我再想办法吧。这事我一个人决定不了,要召集鸟医生们一起来会诊。再说,谁都知道,猫头鹰的嘴比我的尖得多,就是啄疖子,他也比我……” “快去请猫头鹰!”老熊打断了他的话。 结果,请来了猫头鹰,后来又请来公鸡,后来又请来仙鹤……这些医生和啄木鸟一样,都不肯由自己来承担医疗责任。大家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决定等下去,让疖子自己破。 老熊在床上翻滚挣扎,疼得乱叫,无意之中碰到了一只蜜蜂。蜜蜂狠狠蜇了老熊一针。老熊浑身一哆嗦,病立刻好了。 鸟医生们这才松了口气。 (1)老熊病了都请了哪些鸟医生? (2)是谁给老熊看好了病? (3)你觉得那些鸟医生做的对吗?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 的明清文化》学案二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22 1.了解四大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以及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通过分析四大古典小说,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1.成熟阶段: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共同的主题(或内容): 3.古典小说 小说名称成书朝 代作 者 地位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二、戏剧的繁荣 1.地位: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牡丹亭》 ⑴作者: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⑵内容: 3.京剧的形成 1.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 3.《红楼梦》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1

⑴明朝中后期,成为戏班荟萃之地。 ⑵世纪中期,以、为基础,融合其他剧 种,初步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三、书画的成就 1.明朝的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⑴特点:明朝的书法以、见长。 ⑵著名书法家 ①姓名: ②书法特点:兼有“”之美。 2.绘画 ⑴特点:① ② ⑵著名画家及其成就 朝代著名画 家 主要成就 明朝 清朝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 2

3 【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 11.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一部,体会作品写作的成功之处。 【夯实基础】 1.吴承恩创作的名著是( ) A .《红楼梦》 B .《三国演义》 C .《西游记》 D .《水浒传》 2.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各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成就,古典小说创作高峰出现在(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综合提高】 4.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 国演义》的是( ) A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B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 .曹操煮酒论英雄 5.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必修3:新文化运动(岳麓版(08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②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导言式和问题式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当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憧憬的时候,然而却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有一次民族反思。(导入新文化运动课题)紧接着教师应围绕“新”字巧妙地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那时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表现在什么地方?“新”在当时和以后有什么影响?“新”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新”是怎么样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得到新的发展的?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激励他们来解决。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 背景:(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结合以往所学,以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 (3)回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一战期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2地图上的发现|语文s版含答案

22 地图上的发现 1.读词语,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甚.至(shènɡshèn) 痕.迹(hénɡhén) 轮廓.(ɡuòkuò) 拼.音(pīn pīnɡ) 携.带(xiéxué) 参.(cēn cān)差.(cīchā)不齐 一哄.而散(hōnɡhǒnɡhònɡ) 2.看拼音,写词语。 魏格纳在地图上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很wěn hé( ),还发现世界各大洲像jùchǐ( )一样参差不齐的边缘可以pīn jiē( ),于是提出了一个假说。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 méi( ),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wèi zhì( )上,而是一个shìhé( )生物shēng cún( )的环境。1960年,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xuán yá( )上,发现了冰碛岩。 3.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漫: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没有约束;④莫,不要。 (1)春天到了,漫( )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小花。

(2)魏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 )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3)他听说他的家乡洪水漫( )过了桥面。 1.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修改病句) 2.他看着世界地图。(扩句) 3.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 ..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本文是按照的顺序写的,先讲了(国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 的假说,接着写科学工作者,找到事实,使获得新生。 2.你觉得魏格纳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多选) A.细致观察,勤于思考 B.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C.不断研究,反复论证 D.团结同事,劳逸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