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分析报告)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襄河农场小学

课题负责人:韩玉成

一、课题提出

1、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

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英、法等,都积极推荐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做法则相同。即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教学”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的基本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

2、国内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长期以来,在传统教研模式的制约下,广大教育者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相对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得我们的教师俨然

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和知识面前成了名副其实的“接受者”。为此,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此拉开了我们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大幕。而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我国义务教育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合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状况,进行“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既顺应了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科研工作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作出探索,积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功案例,为深化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二、理论依据

1、课题界定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两个“全面”,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包含以下内容:教育要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体系综合性、开放性;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科学实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发展性等五个方面。

学习方式: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生活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来看,有接受和发现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程度来看,有自主和他主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来看,有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分。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分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在这样是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几乎很难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完成的。因此,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学生达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未来学生的学习中,接受性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却并排除接受学习;同样,倡导合作学习,

也不排除独立学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

为此,我们选择“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和形式,为新课改提供可行性的研究空间和具体范例,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教学法单调,教学评价片面问题。

(2)如何实施新课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

(3)如何构建优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知识、技能、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得到主动的、和谐发展的问题。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表述。

(二)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布鲁纳的发现法指出,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

学生内部动机,注重反馈,注重直觉,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影响。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以同化新材料的相应知识,其二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本质在于学生乐于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材料或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策略是充分展开思维活动和强化心灵交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这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统一的。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理论思考

学习方式不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是学习方式的前提,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

2、探究性的原则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发现、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后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时要注重让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生活化的原则

新课程强调的是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当考虑那些贴近生活的话题。

4、过程性原则

淡化知识目标,注重过程。

5、实践性原则

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6、开放性原则

要求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加以思考,加以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研究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的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应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本课题重点研究两项内容:

l、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

(1)自主学习,培养主体意识。

(2)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3)探究学习,培养科学态度。

2、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选择社会生活中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课题,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进行小课题研究。

(1)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选准“课题”或称之为“专题”。选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跨进研究性学习的大门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专题的第一步学习活动,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选择课题”的指导。

①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专题。

②帮助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研究专题。

③努力拓展学生自主选题的空间。

(2)设计方案。

指导策略(1):引发智力风暴,在反复争论中孵化小组研究方案。

指导策略(2):在多次协商中形成班级研究方案。

指导策略(3):寻求多方援助,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完善个体研究方案。

(3)实施方案。

研究方案制订出来以后,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学生要走出学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搞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

作者,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会发现与本课题有关的新问题,或与原先设想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要回头重新修订研究方案,使之完善。这是小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实施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确保小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成果展示。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小学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并非研究方法,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即使研究成果十分幼稚,甚至未获成果,只要经历独立研究,对探究的态度和方法、乐趣和艰辛有所感悟、体验,这种学习就有价值。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国内关于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研究的现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学习方式的研究历史;问卷调查,了解教与学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2、文献资料法。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研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3、行动研究法。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三维方式的学习,之后总

结,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反思,逐步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尤其注重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研究对象襄河农场小学1-5年级学生

六、研究策略

1、转变学习方式,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轮课程改革首先要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鉴于上述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种要求:第一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第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第三要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

(4)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学

生的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关注人的结果,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2、转变学习方式,需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方式问题,而且是一个生存、发展的大问题。若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中,从未对课本和教师提出过质疑,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或教师的独立见解,从未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那么这个学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生活去生存,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要用好用活教材,除了解教材外,还须弄清学习方式的5个基本特征。

(1)主动性

主动性是新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两种方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分别表现为“我要学”与“要我学”。“要我学”是外在诱因和强制的,只有外动力,缺乏内动力。“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负有一份责任,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内

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才能使外动力向内动力转化,也成为持久性动力。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你会发现这些新变化:教科书图文并茂,文字叙述减少了老教材中的深厚的学术味,语言更富有人情味,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自主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激励主动性的好方法。

(2)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依赖性相比,则具有表现为“我能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若学生没有“我能学”的自信,则将迅速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的信念。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其学习方式本质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划一教学设计,整齐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注意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知识接受不求整齐划一,只要有所得即可。

(4)体验性

只有让学生亲临其境去体验,学习才能进入生命领域;只有有了体验,知识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也可以扩展到情感、身心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还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增强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

(5)问题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一个学生若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说明该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富于想象,善于质疑、勇于求异,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明了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

《纲要》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实施《纲要》。

3、转变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学落实

新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新的学习方式转变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落实课堂,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利用学科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

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要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4、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这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六、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

1、2005年3月——2005年8月实验启动阶段

主要工作:进行课题的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

1、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3、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研究工作的分工。

4、召开课题研究的开题会。

研究成果:开题报告

2、2005年9月——2008年12月实验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各项研究任务,根据实验方案组织创建和实施操作模式。每年召开l—2次阶段成果交流会。

(1)初步实验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2)推广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3)深化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研究成果:

(1)个别案例。

(2)论文资料。

(3)优秀案例的音像资料。

3、2008年9月——2008年12月实验总结验收阶段

主要工作:全面总结,邀请专家为本课题所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研究成果:

(1)论文(省级论文五篇,校级论文五十篇)

(2)结题报告(一篇)

七、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三年来,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序地开展了探索与研究,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支柱的多样化、适切有效的课堂教学范式。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课堂教学范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侧重地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其他多种学习方式为辅的多样化的学习框架,构建了“三主”、“四导”、“五程式”的课堂教学新范式。

1.“三主”。①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渴望受到尊重、获得成功的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如艺术老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努力做到“两创设一保证”,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参与动机;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参与兴趣;保证参与时间,提供参与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增长智能,发展素质。②以发展为主旨。我们把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

推荐-教改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精品

教改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参考)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高职五年制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思维链接研究报告”;“?成功教育?实验与实训报告”;“?和谐教育实验与实训?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思路?研究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课堂教学TET 模式实验与实训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

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 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转载于:zAIdian 在点网)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 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新课改试题

新课程改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3、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实践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揪、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贺攀科 联系电话 邮箱 所在部门工业分析系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 申请时间2014 年12月31 日 结题时间2015年12 月18 日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从我校得实际情况入手,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得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得课程体系,制订一体化课程得课程标准;打造开放式得一

体化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制定新得学生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案。通过上述教学模式得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体化课堂,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题就是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为加强电镜技术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得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15年1月由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批准并列入电镜专业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一年得研究,现已结题,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得背景、内容及基本原则 我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弱,学习专业课时感到吃力,怕学厌学心理严重,从而专业系统知识得不到形成,专业技能只能限于盲目性、模仿性得机械操作,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难以形成系统得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主要还就是以专业学科为中心得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产生“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职业技能培养"得不良倾向。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电镜技能人才得要求,也就是为了为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职业教育得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 本课题主要从职业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要求出发,力足于课堂,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得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本课题拟解决得关键问题与主要内容就就是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得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得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得几项基本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提导思想,贯彻教育部教职成[2015]6号文件印发得《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得特点,充分重视本专业与本院校得优势与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电镜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课程设计比例,语文( 20%-22% )、数学( 13%-15% )、英( 6%-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 7%-9% )、科学、生物、物理、化学( 7%-9% )、体育( 10%-11% )、艺术(9%-11% )、综合实践(6%-8%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0%-12% )、历史、地理( 3%-4% )。 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 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5.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6.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7.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8.新课程倡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9.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二、单项选择题 1.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校本课程) A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B上课) A 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着名的卡纳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A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B学校需要家庭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B教师) A学生 B教师 C校长 D教材 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A充分的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三、多项选择题

新课程改革试题

新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改项目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本课题是响应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10年6月由陕西理工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2009年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是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它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程实践应用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与推行将是大势所趋。工程管理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其发展瓶颈逐渐显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型人

才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拓展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方面,缺乏整合与实施的统一平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实施必将成为该专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机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的研究将填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和实践的空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定位; 2.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特色; 3.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4.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思路; 5.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学校学习阶段培养方案; 6.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阶段培养方案; 7.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实现途径等方面入手,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依托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教育”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教改课题结题报告范文doc

教改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XX 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XX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

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新课改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 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 A、素质教育理念 B、创新教育理念 C、生活教育理念、 D、终身教育理念 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 A、学课本位论 B、学生本位论 C、教师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 A、补充 B、延伸 C、拓展 D、深化 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材的传授 D、搞活课程 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 A、教学内容分析 B、教材对象分析 C、教学目标制定 D、教学身份选择 9、班级教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 A、研究教材 B、了解学生 C、选择方法 D、设计作业 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 A、实践性教学 B、综合式教学 C、开放式教学 D、主体式教学 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 A、质性评价 B、量化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 A、观察 B、制作 C、考试 D、表演 二、判断 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选择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选择题及答案 核心提示: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参考)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高职五年制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思维链接研究报告”;“…成功教育?实验与实训报告”;“…和谐教育实验与实训?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思路?研究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与实训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 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哪一级奖励,在公开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

新课程改革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总共10分) 1、学习方式的3个基本特征差异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需要真正树立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理念。 4、基础教育相对划分为三个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三级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每题一分,共十分) 1、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而言,有课程就一 定要有课程资源做前提,所以它们毕竟是一回事。() 2、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3、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4、“用教材教”还是“交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5、教学评价包含在课程评价中,课程评价又包含在教育评价中。() 6、教师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7、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8、学科本为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课程的学科发展价值,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只适 用于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广泛适用于所有人才的培养。() 9、评价的核心在于证明,而不在于反馈。() 10、教材改革并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简答(第1题五分,余下两题各十分,共二十五分) 1、简说明创意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自主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五、材料分析(第一题十分,第二题二十分,第三题十五分,共四十五分) 1、[案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 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 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欣赏“每一个”学生--刺丛中也有花。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 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刺中有花!刺中有花!” 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我激动地走到李刚

科研项目开发结题报告(修改)

科研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创新人才除应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

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1、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1.2.调整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3.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基础实验;②设计性实验;③综合设计性实验;④设计研究性实验。 1.4.组织课题成员和系部老师参加全国、全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力争 获奖以检验课题的实战效果。

《走进新课程》考试试题附答案

《走进新课程》考试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 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

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选择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选择题及答案核心提示: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页脚内容1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信息化课程资源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页脚内容2

新课程理念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理念和创新考试题(卷)案例分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总纲是2001年6月颁布的(),它规划了21世纪()1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 2、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而不是(),它把()和()、()和()、()和()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阐述。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括()课程、()课程、()课程。 4、此次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过去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生的() A生活世界 B科学世界 2、建立()的评价制度是本次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全新的理念。 A 终结 性 B 过程性 C 发展性 3、此次新课程理念里的培养目标是(),重在(),而不仅仅是()。A 成人 B整体的人 C成才 三、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8分) 1、校本课程: 2、课程资源: 四、简答题(共26分)

1、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12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什么?(6分) 3、新课程理念里所讲到的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关系是怎样的?(8分) 媛 2010-7-30 22:44:07 五、案例分析: 1、“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请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之。(10分) 2、《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研究并撰写论文,黄全愈的儿子当时8岁。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一天,二年级的儿子回到家就对父母提出要求,带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因为他正在作一个关于蓝鲸的研究。这是学校老师给布置的家庭作业。两个小时之后母子二人就从图书馆借回十几本关于蓝鲸知识的参考资料。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和对蓝鲸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蓝鲸的寿命是90——100年、蓝鲸的怀孕期是300——330天、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蓝鲸的主血管可以任一个人爬进去。后来黄矿岩完成了他的论文:封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以及在蓝鲸前面一惶惶张张逃生的小虾,还有他的名字,论文包括四个小题目: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东西、蓝鲸的非凡之处。试用新课程理念去分析说明此案例,是否在这里只有“论文”才是他的“劳动成果”?结合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分析(10分) 3、“听课的尴尬”:科技课的内容是“新旧五元人民币的区别”,课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座位上各放一张新版、旧版的五元钱人民币。上课了,教师简单地进行导入,学生开始观察了。他们边观察边记录,课堂显得十分沉静。开始交流成果了,第一个学生说了八点区别,第二个学生只讲了四点。老师看着第二个学生,问道: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