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课

一、选择题

1.2012年10月2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风情在中国裘皮城展演。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主要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A.是在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

B.可以充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给予保护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C项正确;B、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项观点错误。

答案:C

2.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在其东部地区、南部克里米亚半岛以及首都基辅,很多民众习惯使用俄语交流。但乌克兰宪法规定,乌克兰语是唯一国家语言,因此俄语地位问题在该国一直是敏感话题。2012年8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签署《国家语言政策基本法》,使俄语在乌克兰近半数的行政区域内成为地区官方语言。乌克兰总统签署的这项法令有助于()

A.发展该国的各民族文化

B.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C.提高俄语在乌克兰的地位

D.维护该国的文化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签署法令使俄语成为乌克兰部分地区的官方语言,符合该国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提高俄语在该国的地位,故选C。材料只表明该国保护民众使用俄语的权利,未体现发展各民族文化,排除A。该国将俄语作为其国内部分地区的官方语言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未体现俄语与该国文化传统的关系,排除D。

答案:C

3.2012年7月,在中德对话论坛上,论坛中方主席徐匡迪表示,中德对话论坛是两国非官方高级别论坛。论坛成立七年来,议题涵盖了中德关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为促进中德关系的深入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①中德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②中德文化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③中德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能促进中德文化的繁荣发展④中德文化交流是

中德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本题为逆向选择题。②说法错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④错误,故选D。

答案:D

4.通过现代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大量先进的技术,第30届夏季奥运会闭幕式的盛况迅速传送到世界各地,人们了解奥运、了解英国的速度更快了。这说明()

①文化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人口迁徙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④说法错误。

答案:C

5.在中国服装市场上,一些西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获得消费者的热捧。他们积极从我国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现代时装外形轮廓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混合以及中国化元素的非中国化运用,使具有沉静气质的中国风格的高级时装成为这个奢华当道、热闹缤纷的世界里让人驻足欣赏的美丽风景。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②尊重输入地文化是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原因③我

国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④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促进自身文化发展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西方设计师借助中国元素设计的服装在中国市场受到热捧,说明尊重输入地文化是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原因,②符合题意;

西方设计师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促进自身文化发展,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粹,③说法错误。

答案:D

6.以“艺术编织丝路美景、交流描绘人文风采”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于2012年8月25日至9月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来自中国及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美术精品和歌舞在此进行交流。此次“中外文化展示周”活动的举办()

①能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②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世界文化

的繁荣③有利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④说明我国注重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外国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④说法不科学;②③都是“中外文化展示周”活动举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当选。

答案:B

7.(2013·山东济南模拟)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

A.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B.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文化

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

解析:“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属于人口迁徙,故选C。

答案:C

8.2013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2周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7周年。

中俄双方不断加强中俄战略合作、人文交流、友谊交往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了解。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不断实现共赢,应该()

A.平等交流、和睦相处,认同外来文化

B.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汲取外来文化

C.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取长补短、积极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中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要不断实现双赢,要求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而A项中的“认同外来文化”,B项中的“汲取外来文化”,D项中的“弘扬传统文化”均说法片面,因为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应区别对待。

答案:C

9.2012年9月21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中国与东盟十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

①有利于吸收各国文化成果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文

化的发展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趋同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

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应是各国优秀文化成果。④错在“趋同”。

答案:C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回答10~11题。

10.通过上图不同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世界文化是差异性与趋同性的统一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③文化是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世界文化是高雅的,也是通俗的

A.②③B.①②

C.②④D.①③

解析:材料中的会徽存在着共同点,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③符合题意,应入选。①错在“趋同性”上,

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A

11.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受莎士比亚剧本《暴风雨》启发,以“奇妙岛屿”作为主题,通过三大篇章展现英国的人文历史、田园风光、工业时代、航海时代。这种创意()

①基于创作者的聪明智慧②反映了英国经济、政治和历史状况③根源于英国的社

会实践④表明世界各民族的实践具有共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展现英国的人文历史……航海时代”说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根源于社会实践,反映了英国的经济、政治状况,②③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2.2012年7月,第三届纽约中国电影节启动。纽约中国电影节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让不同地区的人们与中国电影和电影人零距离接触交流,共同见证中国电影的发展。纽约中国电影节的举办()

①是展示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契机②对我国而言,是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

途径③是中美文化实现完全融合的桥梁④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手段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纽约中国电影节的举办有利于中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学习和吸收美国电影的先进制作理念,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人的环境意识呢?途径应该是很多的。如教育部门的配合。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在做好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再比如,大众传媒的影响。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公益广告应该算是独树一帜的,但为数太少。如果能更多一些,力度再大一些,时间长了,环境的概念自然也会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去提高人的环境意识。

解析:题目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就要从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角度去分析,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大众传媒”、“教育场所”等关键词。

答案: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适当增加一些生态环境的课程,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②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也有助于提高人的环境意识。

14.为充分展现中俄两国文化艺术精品,促进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从2012年8月15日开始,俄罗斯后贝加尔哥萨克歌舞团在鄂尔多斯广场、青铜器广场等各大广场及各街道进行为期一个月共48场的公益巡演。后贝加尔哥萨克歌舞团将俄罗斯哥萨克游牧民族快乐幸福的劳动生活和热情浪漫的爱情故事编制成《我们是哥萨克人》《姑娘丽扎维塔》《我是噶达丽》《在田野里》等歌曲及舞蹈呈现给广大观众。

(1)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俄文化之间的差异。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加强中俄间的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考查文化多样性的成因与意义,难度不大,考生联系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措施类设问,考查促进文化交流的措施,考生可联系文化交流的途径等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①中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中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具特色。②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中俄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尊重文化多样性,以推动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2)①教育、商业贸易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发展经贸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加强中俄间的文化交流。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中俄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俄罗斯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俄罗斯。

高中《文化生活》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课后限时检测》,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进行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①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动态: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 4、社会作用: 1)文化的实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影响+交融):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A、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 B、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 养)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 斗争的重要内容。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 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 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 实力。)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 和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5)启示: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 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 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补充: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 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 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是在长期的生活 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 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 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 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增 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 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 面提高)。 ☆问题补充: 1、建设“书香社会”的文化生活依据。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书 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提高文化软 实力;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 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 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增 强综合国力;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有利 于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讲稿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导课 探究:1.你经常欣赏哪些文化艺术节目? 2.你会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艺术活动?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第一部分:知识点一—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时间上:无处不在 (图片展示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人楔形文字、龙图腾、摩岩石刻中国印、奥运标志)(2)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图片展示音乐、舞蹈、小品、影视) (3)空间上:无处不有(图片展示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 一、感受文化现象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不处不有 3.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4.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科学、文学、艺术等(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 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知识点巩固练习: 在都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开展各种生动活泼 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这说明(D) A. 不同区域在文化上毫无相通之处 B.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相同的文化环境 C.不同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可以完全消除 D.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知识点二—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多媒体展示:文化是什么 钱钟书语录: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时候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引导思考:从身边的活动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2)参加学校运动会(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4)购买蔬菜 水果(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8)某国议员竞选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doc

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完整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4)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 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略,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人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练习(教师版)

1.1体味文化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不同于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①③都属于文化现象,符合题意。②属于政治现象,不符合题意。④属于经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2.杭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的《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这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也包括自然现象 C.文化是人的灵感和想象D.文化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景,说明文化源于客观存在,D入选;A与题意不符;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B排除;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C 错误。 3.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 C 解析:材料说的是在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故选C。 4.“圆我中国梦,传播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启动。全国百家网站将运用专栏专题集中展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利用微博、QQ群等方式刊发转载,吸引网民阅读品评,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doc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案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1课 文化与社会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1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情感及态度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 三、教学设计 【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知识要点】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 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 级性。如:语言学。 2、特点: (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 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 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 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

一、选择题 的压力,加快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这里的“文化”() ①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③指高深的科学知识 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过硬的本领④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是广义的文化的概念,与材料中所说的文化不符。 ③说法不科学。 答案:B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②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在福州 举行③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南海问题阐明中方立场④席卷欧洲的债务危机导致美国出口放缓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③是政治现象;④是经济现象;①②都属于文化现象,选A。 答案:A 3.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故A说法错误;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故B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资源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情感及态度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识要点】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 2、特点: (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 (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文化发展中的精华、积极成果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 1、下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有哪些?( 2、 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2、思考: 1、大自然的山水是文化吗? 2、画家笔下的山水是文化吗? 3、两者有什么区别? 3、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模板(实用版!)

高中政治必修三__文化生活_主观题答题模板(实用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 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 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长生深刻影响。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劳动 者的素质的提高。 3.文化现已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源泉。 4.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怎样提高文化软实力 1.以经济科技为基础,发张经济,提供高综合国力。 2.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3.提高文化人实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人们的素质。 4.大力发张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 5.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力。 二. 实行“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活依据是什么?对“文化建设”的理解. 1.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联系材料)..….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2009年4月23日是世界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各地书店应时举办读书活动并推出折扣图书。当前许多人已经把读书当做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公车上.地铁里.电脑前.甚至是手机上.无论是纸质书刊还是网络文字,读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必须 1.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接 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在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我们必须要……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四. 文化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eg: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意义) 1.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 文化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作业布置

第一课第一课时体味文化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的是 ①理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理论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 D.③⑤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2016年9月4日,G20杭州峰会开幕 B.观看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C.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下线D.中共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 3.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③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4.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不畏强敌、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力克强敌,荣膺冠军。“女排精神”成为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为中国梦奋斗的时代强音。这说明 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B.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C.文化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 D.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6.漫画《不能没有手机》反映了生活中某些人过分依赖智能手机进行娱乐休闲的病态现象。克服这一现象,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