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临床(三)_中医儿科学点题(4)_2011年版

中医临床(三)_中医儿科学点题(4)_2011年版

中医临床(三)_中医儿科学点题(4)_2011年版
中医临床(三)_中医儿科学点题(4)_2011年版

1、治疗湿热泻首选方是

A:保和丸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藿香正气散

E:葛根芩连汤

答案:E

解析:第十六单元-泄泻,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的症状、治法、方药、加减(一)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泄泻阴竭阳脱治法是()

A:健脾温阳,助运止泻

B: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C:补肾滋阴,平肝降火

D: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E: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答案:E

解析:第十六单元-泄泻,细目三-辨证论治-三、气阴两伤、阴竭阳脱变证的症状、治法、主方-(二)阴竭阳脱-症状: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治法: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3、治疗厌食脾失健运证的首选方剂是()

A:不换金正气散

B:保和丸

C:健脾丸

D:异功散

E:平胃散

答案:A

解析:第十七单元-厌食,细目三-辨证论治-(一)脾失健运证-症状: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饮食乏味,或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白或薄腻,脉尚有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主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的首选方剂是( )

A:肥儿丸

B:健脾丸

C:保和丸

D:资生健脾丸

E:木香槟榔丸

答案:B

解析:第十八单元-积滞,细目三-辨证论治,(二)脾虚夹积证-症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溏薄酸臭,夹有乳片或不消

化食物残渣。舌淡,舌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主方:健脾丸加减

5、疳气的主要治法()

A:养血柔肝

B: 补益气血

C:滋阴生津

D:健脾温阳

E:调脾健运

答案:E

解析:第十九单元-疳证,细目三-辨证论治,二、疳气证、干疳证的症状、治法、主方-(一)疳气证-症状: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于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治法:调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6、治疗汗证肺卫不固证的首选方()

A:桂枝汤

B:黄芪桂枝五物汤

C:黄芪建中汤

D:玉屏风散和牡蛎散

E:生脉散

答案:D

解析:第二十一单元-汗证,细目三-辨证论治,(一)肺卫不固-症状:以自汗为主,或

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7、治疗多发性抽搐症脾虚痰聚证首选方剂是()

A:清肝达郁汤

B:十味温胆汤

C:大定风珠

D:固真汤

E:六君子汤

答案:B

解析:第二十二单元-多发性抽搐症,细目四-辨证论治,二、脾虚痰聚证的症状、治法、主方-症状: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主方:十味温胆汤加减。

8、多发性抽搐症气郁化火证的治法是()

A: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B:疏肝解郁,熄风镇惊

C:泻火解郁,活血通络

D:疏肝清热,活血化瘀

E:清热解毒,行气解郁

答案:A

解析:第二十二单元-多发性抽搐症,细目四-辨证论治,一、气郁化火证的症状、治法、

主方-症状: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主方:清肝达郁汤加减

9、下列各项中,属于急惊风主要病因的是()

A:脾胃虚弱

B:脾肾阳虚

C:外感时邪

D:痰浊壅盛

E:脾虚肝亢

答案:C

解析:第二十三单元-惊风,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急惊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一)病因-急惊风多由以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10、治疗急惊风气营两燔证的首选方剂是( )

A:白虎汤

B:清瘟败毒饮

C: 白虎汤合紫雪丹

D:黄连解毒汤

E:安宫牛黄丸

答案:B

解析:第二十三单元-惊风,细目三-辨证论治,二、急惊风的辨证论治,(二)气营两燔-症状: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

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智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11、癫痫惊痫证的主要治法()

A:理气镇惊

B:镇惊安神

C:豁痰开窍

D:熄风止痉

E:养血安神

答案:B

解析:第二十四单元-癫痫,细目三-辨证论治,一、惊痫的症状、治法、主方-证候: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神志恍惚,面色时白时红,惊赐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四肢抽搐,大便粘稠,舌淡红,苔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治法:镇惊安神。方药:镇惊丸加减。

12、治疗风痫的首选方剂是()

A:定痫丸

B:远志丸

C:定魂丸

D:镇惊丸

E:涤痰汤

答案:A

解析:第二十四单元-癫痫,细目三-辨证论治,三、风痫的症状、治法、主方-症状:发

作常由外感发热引起。发作时突然仆倒,神志不清,劲项及全身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苔白,脉弦滑。治法:熄风止痉。方药:定痫丸加减

13、急性肾小球肾炎水毒内闭的治法()

A:泻肺逐水,清心泻火

B:通腑降浊,解毒利尿

C: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D:平肝泻火,清心利水

E:泻肺平喘,温阳扶正

答案:B

解析:第二十五单元-急性肾小球肾炎,细目三-辨证论治,三、水凌心肺证、邪陷心肝证、水毒内闭证的症状、治法、主方-(三)水毒内闭-症状: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色如浓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甚或昏迷,舌质淡胖,舌苔垢腻,脉滑数或沉细数。治法: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

14、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气虚邪恋的首选方剂是()

A:人参五味子汤

B:防己黄芪汤

C:参苓白术散

D:补中益气汤

E:四君子汤

答案:C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

辨中 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漳县人民医院汪永峰为期1年的进修学习刚刚结束,我又回到了我所熟悉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感谢医院、领导给予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还要感谢各位同事,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安心完成学业。 我进修的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

2018中医儿科学笔记精华版

【盈盈碌碌】2018 中医儿科学笔记最新精华版 新生儿疾病: 1、胎怯:胎怯脾肾保元汤,肾精薄弱肾地黄。 ?肾精薄弱一益精充髓,补肾温阳一补肾地黄丸;常证 ?脾肾两虚一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一保元汤; ?五脏亏虚—健脾益肾,培元补虚—十全大补汤;+ ?肺气虚衰—益气固脱,补益肺气—独参汤;+变证 ?元阳衰微—温补脾肾,温阳散寒—参附汤;+ 2、硬肿症:硬肿阳衰参附汤,寒凝血涩归四逆。 ?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黄连解毒汤;+ 3、胎黄:胎黄寒湿茵理中,气瘀血府湿热茵,动风羚角脱参附。?湿热郁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常证?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阴清肺汤 6、咳嗽:咳嗽风寒杏苏沸热桑风燥清燥救,痰热清金湿二 陈, 气虚六君阴沙麦。 ?风寒咳嗽—疏风散寒 ?风热咳嗽—疏风解热 ?风燥伤肺—润燥止咳 ?痰热壅肺—清肺化痰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 ?阴虚肺热—滋阴润燥 ?肺脾气虚—益气补肺 ,宣肺止咳—华盖散;外感 咳嗽 ,宣肺止咳—桑菊 饮; ,疏风宣肺—桑杏 汤; ,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内伤咳 嗽 ,肃肺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 汤 ,养阴清肺—沙参麦冬 汤; ,健脾化痰—六君子 汤; 7、肺炎喘嗽:肺炎喘风寒华盖,风热麻杏痰热葶,毒热黄连阴沙麦,肺脾气虚参五味,变证心阳参附龙,邪陷厥羚钩牛黄。 ?风寒郁肺—辛温宣肺 ?风热郁肺—辛凉宣肺 ?痰热闭肺—清热涤痰 ?毒热闭肺—清热解毒 ,止咳平喘—华盖散; 常证 ,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偏里 证); ,开肺定喘—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 汤 ,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涕泪 全无,鼻翼煽动,口唇紫绀,烦躁不宁,甚至神昏谵 语等。 ?胎黄动风—平肝息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变证?胎黄虚脱—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肺系疾病: 4、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时邪银翘普济合。夹痰寒二陈三拗?阴虚肺热—养阴清肺 ?肺脾气虚—补肺益气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 ?邪陷厥阴—清心开窍 ,润肺止咳—沙参麦冬 汤; ,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 汤; ,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变 证 ,平肝息风—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 丸 风热桑菊黛蛤散,夹滞保与惊镇惊。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疏风散寒—荆防败毒散;主证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疏风清热—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化湿与中—新加香薷饮; ?时邪感冒—清瘟解表消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 ?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在疏风解表的基础 上,风寒夹痰证加二陈汤、三拗汤;8、哮喘:哮外寒热大青龙,风寒小青痰热麻,肺实苏降肾都气缓解肺脾气玉屏,肺肾阳匮阴麦味。 ?风寒束肺—温肺散寒 ?痰热阻肺—清肺涤痰 ?外寒内热—解表清里 ?肺实肾虚—泻肺平喘 风热夹痰加桑菊饮、黛蛤散 ?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保与 丸; ?夹惊—解表以清热镇惊—疏风解表加镇惊丸 5、乳蛾:乳蛾风热银翘马,肺胃养阴热毒牛。(2018 版无— —) 主症:?风热博结一疏风清热,利咽消肿一银翘马勃散;?热毒炽盛一清 涤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 丸。 止咳定喘—大青龙汤 ,补肾纳气—偏肺实用苏子降气 汤 偏肾虚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 发作期 ?肺脾气虚—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缓解期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养阴清热,敛肺补肾—麦味地黄丸 9、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肺脾气玉屏,阴虚生脉脾肾匮 热解毒,利咽消肿一牛蒡甘桔汤;?肺胃阴虚一养阴润肺,软坚利咽一养营卫黄芪桂五汤。

中医外科学习题

绪论 一、选择题 1.有关中医外科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 A.殷商B.周代C.东汉D.晋代E.隋代 2.在我国医学史上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是在 A.春秋B.战国C.周代D.东汉E.西汉 3.我国最早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剖腹手术的名医是 A.扁鹊B.刘涓子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4.有外科鼻祖之称的我国名医为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刘涓子E.陈实功 5.华佗所处的朝代是 A.殷朝B.周代C.汉代D.战国时期E.东汉末年 6.陈实功所处的朝代是 A.战国时期B.汉代C.晋朝D.明朝E.清朝 7.巢元方所处的朝代是 A.春秋时期B.汉代C.隋朝D.明朝E.清朝 8.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A.《五十二病方》B.《诸病源候论》C.《刘涓子鬼遗方》D.《黄帝内经》E.《外科正宗》 9.我国现存最早记载疥疮、漆疮病因病机的著作是 A.《灵枢.痈疽》B.《五十二病方》C.《诸病源候论》D.《刘涓子鬼遗方》E.《伤寒杂病论》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 A.《灵枢.痈疽》B.《刘涓子鬼遗方》C.《集验背疽方》D.《霉疮秘录》E.《疮疡经验全书》 11.《刘涓子鬼遗方》的作者是 A.张仲景B.龚庆宣C.华佗D.陈实功E.吴谦12.《集验背疽方》的作者是 A.李迅B.刘涓子C.华佗D.陈实功E.吴谦 13.《外科正宗》的作者是 A.李迅B.刘涓子C.王肯堂D.陈实功E.王维德14.首载阳和汤、小金丹,并创立外科阴阳辨证法的著作为A.《灵枢.痈疽》B.《诸病源候论》C.《千金方》 D.《外科全生集》E.《疡科心得集》 二、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医师分工中的“疡医”主治[ ]疡、[ ]疡、[ ]和[ ]疡。 2.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科医生是[ ],有外科鼻主之称的医生是[ ],世界上第一位给病人作全身麻醉的我国医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是[ ],最早专论一种外科疾病的专著是[ ],我国第一部专论梅毒的专著和作者分别是[ ]、[ ]。 3.明清时期外科三大学术流派为[ ]、[ ]、[ ],其代表著作分别为[ ]、[ ]、[ ],代表医家分别为[ ]、[ ]、[ ]。 4.创立“阳和汤、小金丹”的医生是[ ];创立“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理论的医生是[ ];创立“紫雪丹、至宝丹”的医生是[ ]。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E 6.D 7.C 8.C 9.C 10.C 11.B 12.A 13.D 14.D 二、填空题 1.肿,溃,金创,折 2.医询,华佗,华佗,《刘涓子鬼遗方》,《集验背疽方》,《霉疮秘录》,陈司成 3.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 4.王维德,高秉钧,高秉钧 第一章外疡 一、选择题 1.外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 A.外感风温、风热B.热毒、火毒C.气郁、火郁 D.外感暑热E.外感湿热之邪 2.外疡致病因素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感六淫B.感受特殊之毒C.经络阻塞 D.情志内伤E.外来伤害 3.下列除哪项外均正确反映了外疡的病因与病位的关系 A.发于头面者多因风温、风热引起B.发于胸腹者多因气郁、火郁引起 C.发于臀部者多因火郁引起D.发于胫足者多因湿热、寒湿引起 E.发于上肢者多因风热引起 4.气血与外疡的关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外疡的发生与否,与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B.气血盛衰与外疡的预后有密切关系 C.局部气血凝滞在病理过程中可转化 D.气血虚外疡易成脓、破溃 E.气血旺盛外疡易生肌收口 5.饮食不节导致外疡发生的最常见病机为 A.胃气不和B.胃失和降C.胃阴不足 D.胃热壅滞E.湿热火毒内生 6.情志内伤所致外疡的好发部位是 A.乳房、胸胁B.颜面C.背部 D.手足E.臀部 7.外疡的辨证应首辨 A.病因B.经络C.阴阳D.部位E.善恶顺逆 8.下列辨外疡阴证、阳证的主要依据,哪项不正确 A.患部皮肤颜色红活与否B.肿势高突还是平塌 C.局部灼热与否D.病发于皮肉还是筋骨 E.脓液之有无 9.风肿的特点是 A.肿块硬如棉、馒,有囊性感B.坚硬如石C.皮色发白微肿 D.漫肿宣浮E.肿而木硬

word完整版广中医二院级中医学许尤佳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

2011年期末考试——中医儿科学复习资料 二院级中医学许尤佳中医儿科学重点总结08 总论 1、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 1 )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2)诊病 6 种脉 (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4)重视望诊“面上证” 、“目内证” (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7)把“疳”列为脾胃病 (8)善于化裁古方 2、明?万全一一〈〈片玉心书》、〈〈幼科发挥》 ( 1 )胎养、蓐养、鞠养; (2)三不足两有余; (3)善于小儿推拿; (4)用药注重保护胃气; (5)小儿发病三因论; (6)对急惊风转归的认识。 3、唐?〈〈颅囟经》:第一部儿科著作,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5、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 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 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 天—满 1 周岁; (4)幼儿期——1—3 周岁; (5)幼童期——3—7 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青春期——女:11、12-17、18周岁;男:13、14—18、19 周岁。 6、体重 (1 )初生: 3 公斤 (2)1—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3)7—12个月:体重(kg)=7+0.5* (月龄-6) (4)1岁以上:体重(kg)= 8+2*年龄 7、小儿生理特点 ( 1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2)稚阴稚阳: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3)三不足,两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8、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 ( 1 )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2)试述“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虚实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小儿病初常见邪气呈盛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2016年度儿科教研室工作总结及2017年教研室工作计划

2016年度儿科教研室工作总结及2017年教研室工作计划 儿科教研室本年在学院及科教各级领导带领及指导下,根据部门年初的工作计划,围绕中医儿科学、中西医儿科学的课程建设与规划的纲要,认真的完成本学年的工作任务,为了更好的扬长避短,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整理完善了教研室的迎评材料 中医儿科学学科是广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而儿科教研室所授的《中医儿科学》又是广西中医学院的重点课程,因此,本教研室的材料以详实、完善迎接专家们的检查,我教研室的教师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劳,许多教师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进行材料的整理、完善工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二、理论教学方面 本年度,我们根据教务处下达的教学任务,严谨且合理的制定了中医儿科学、中西医儿科学的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及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等材料,并随时督查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坚持互相听课与评课,随时抽查教师的教案、讲稿、课件等八大件上课材料,常组织教研室的教师一起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期末严格根据考试大纲命题,顺利完成期末试卷的阅卷、试卷分析等工作。并且在学期中下后段,积极申报无纸化考试试题库的建设,组织教研室各位年轻及有资历的老师共同完成试题库初期题库试题的完成。教学授课继续实行了理论授课主讲制,任务均由正、副教授担任,正、副教授授课率达100%。在教学过程中,本教研室教师面临着教学、临床、科研三方面的工作,合理分配时间,积极认真备课,并经常在教研室集体备课,保证上课质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努力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工作,并且将理论课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今后的临床打下较好的基础。医儿科学学科是广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而儿科教研室所授的《中医儿科学》又是广西中医学院的重点课程,因此,本教研室的材料以详实、完善迎接专家们的检查,我教研室的教师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劳,许多教师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来进行材料的整理、完善工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三、临床见习教学和实习阶段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教研室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教学和实习生的临床教学工作,选派富有临床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进行专职临床见习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认真做好实习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临床医儿科学学科是广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而儿科教研室所授的《中医儿科学》又是广西中医学院的重点课程,因此,本教研室的材料以详实、完善迎接专家们的检查,我教研室的教师们付出了

(完整word版)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题库教学文案

(完整w o r d版)中医儿科学复习提纲题库

中医儿科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7) 青春期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 生长发育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 一、体格生长 1、体重:清晨空腹排便尿仅穿单衣 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12岁:身高=70+7*年龄 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4、头围:初生:33-34厘米,出生前三个月和后六个月各长6cm,一周岁约46cm,两周岁48cm,五周岁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6、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7、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8、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二、智能发育 1、感知发育 2、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10个月可扶走,12月能独走 第四节: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含义) 变蒸学说:我国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生理现象的一种学说。变着,变其情志,发起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32日一变,320日十变吴晓蒸,64大蒸、64复大蒸、128再复大蒸。一年七个。 一、(一)小儿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三不足:肺脾肾,心肝有余)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稚阴稚阳: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是指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此外,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

36.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

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的住院患者。 一、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鹳口疽。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骶尾部藏毛窦。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肛肠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张东铭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出版)。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正虚邪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鹳口疽(骶尾部藏毛窦)的患者。 2.有骶尾部藏毛窦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伴有肛门及骶尾部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2)病变引起骶尾部骨质破坏的患者。 (3)伴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 (4)伴有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的患者。 (5)伴有脊柱裂及脑脊液漏的患者。 (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7)不配合手术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主要观察骶尾部疼痛、肿胀、流脓水等症状的变化情况。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常规+隐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正侧位片、感染性疾病筛查、腹部超声、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腔CT或MRI、局部窦道X 线造影检查、腔内超声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根据患者局部病变范围选择适当手术方式 2.辨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清热解毒透脓。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3.术后根据患者创面情况选用中药外敷 4.术后视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局部病灶切除,炎症可控。 2.有缝合线时缝合线完全拆除。 3.患者大小便正常,无其他需要住院治疗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中医儿科学总结

肺系病症 一、感冒 (一)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合葱豉汤 葛根、白芷、法夏、紫苏、白前、法夏、黄芩、石膏 (二)风热感冒 银翘散 (三)暑邪感冒 新加香薷饮 黄连、黄芩、石膏、滑石、荷梗、荷叶、藿香、佩兰、藿香、竹茹、法夏 (四)时行感冒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五)挟痰(风寒)三拗汤加苏子(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六)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七)挟惊解表药加用镇惊丸 二、乳蛾 1.风热博结 银翘马勃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马勃射干牛蒡子 2.热毒炽盛 牛蒡甘桔汤加减 牛蒡、甘草、桔梗、射干、山豆根、黄连、黄芩、黑栀、玄参、连翘3、肺胃阴虚 养阴清肺汤加减。大生地、麦门冬、玄参、 生甘草、贝母、牡丹皮、 薄荷、炒白芍。 三、咳嗽 ①风寒咳嗽 杏苏散 苏叶、杏仁、桔梗、枳 壳前胡半夏茯苓 橘皮甘草生姜大枣 ②风热咳嗽 桑菊饮《温病条辨》加 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③痰热咳嗽 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加减。 瓜蒌浙贝桑白皮 黄芩栀子桔梗橘 红茯苓麦冬 ④痰湿咳嗽 三拗汤《和剂局方》合 二陈汤《和剂局方》加 减。 炙麻黄、杏仁、白前、 陈皮、半夏、茯苓、甘 草 ⑤气虚咳嗽 六君子汤《医方考》加 味。 党参、白术、茯苓、陈 皮、半夏、百部、炙紫 菀、甘草 ⑥阴虚咳嗽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 辨》加减。 南沙参、麦冬、玉竹、 天花粉、桑叶、生扁豆、 生甘草 四、肺炎喘嗽 1、风寒郁肺辛温宣 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郁肺辛凉宣 肺,化痰止咳麻杏石 甘汤 3、毒热闭肺清热解 毒,泻肺开闭黄连解 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 闭肺清热涤痰,开肺 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 枣泻肺汤 5、阴虚肺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麦冬、白扁豆、 桑叶、玉竹、天花粉、 甘草 6、肺脾气虚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麦 门冬、五味子、甘草 7、心阳虚衰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人参、附子、龙骨、牡 蛎、白芍、炙甘草 8、邪陷厥阴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 心丸加减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 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 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 尝 五、哮喘 发作期 1.寒性哮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 汤加减 山楂核、白芥子、莱菔 子 2.热性哮喘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加减 3.外寒内热 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桂枝、甘草、杏 仁、生石膏、生姜、大 枣 4.肺实肾虚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加减 麻黄、射干、细辛、半 夏、五味子、大枣、紫 菀、款冬花、生姜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 风散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炙 甘草、五味子、麦冬、 生姜、大枣 2.脾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加减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 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 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 趋。0 3.肺肾阴虚 麦味地黄丸加减 麦冬,生地,茯苓,五 味子,郁金,白芍,乌 药,丹皮,泽泻,萸肉, 山药归身

中医儿科学总结版

环口苍白圈:是指面颊潮红不见皮疹,唯口唇周围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且猩红热的征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燕口疮:小儿口疮只发生在口唇两侧。惊风八侯:惊风即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侯.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为主,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无主要特征.中医称之为痄腮.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化火动风,以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甚至发生一时性抽搐神昏。 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及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稚阴稚阳:“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说明小儿,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机体无论是形成结构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纯阳之体:“纯阳”顾问原意为四季更换的时令之首,喻其生机旺盛之意。纯阳之体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初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并非由阳无阴或阳气独亢的盛阳。开鬼门:就是发汗法。鬼门:指汗孔。洁净府:即利小便,净府指膀胱。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嫩,指娇弱柔嫩,不耐攻伐;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的概括.帕氏线:猩红如患儿出疹期,在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成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而直向指甲,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为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是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浮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心常有余:小儿生理上心神怯弱,肝气未盛,病理上易感外邪各种外邪易从火化,因此易见火热伤心生惊等症候称为心常有余。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显著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头晕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明显水肿为主要特征。口糜: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Vit 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主的慢性营养缺乏病。紫癜: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有鼻衄,齿衄,甚至呕血便血,尿血。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 为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成 长,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 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 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有 关,小儿初生正处于发育之时,神气未 盛,气血未充,肾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 渐充盛。同时,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易见 五迟,五软、遗尿等与肾密切相关的疾 病,而此类疾病也常责之于肾虚。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 别:(1)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 某些致敏食物、药物等诱因。紫癜多见 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 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 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 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 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 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 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 应注意定期检查尿常规,可有镜下血 尿、蛋白尿。(2)皮肤黏膜见瘀点瘀斑。 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 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 及头面部多见。可伴有鼻衄、齿衄、便 血、尿血等,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 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急性型一般低于 20*109/L,慢性型一般在(30~80) *109/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 良,束臂试验阳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期证型:1风水相 搏证: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苓散2湿热内侵 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 消毒饮和小蓟饮子变证:邪陷心肝证 (高血压脑病),水凌心肺证(严重循环 充血),水毒内闭证(急性肾功能衰 竭)。恢复期:阴虚邪恋证、气虚邪恋 证。 单纯性肾病:1全身水肿2大量蛋白尿 (24h蛋白尿定量大于等于50mg/kg)3 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 <30g/L,婴儿小于25g/L)。4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儿童大于等于 5.7mmol,婴儿大于等于5.2mmol)。其 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 件)。 肾炎性肾病:除单纯型肾病四大特征 外,还具有以下四项中之一项或多项:1 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大于等于10个 /HP(见于2周内3次离心尿标本)。2 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学龄儿童血压 大于等于130/90mmHg(17.3/12Kpa), 学龄前儿童血压大于等于120/80mmHg (16.0/10.7kpa),并排除激素所致者。3 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大于等于 10.7mmol/L),并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 者。4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C3反复 降低。只需具备一条即可诊断。 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和治疗:诊断:1 呼吸突然加快,>60次/min 2心率突然加 快,婴儿>180次/min,幼儿>160次/min 3骤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 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 脏迅速增大6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 双下肢水肿。具备前五项者即可诊断为 心力衰竭。(一大二快三突然,再加心低 奔马律)。治疗:除镇静、给氧外,要增 强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 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以减轻心脏 负荷 麻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潜伏期: 麻疹6-18天,风疹12-19天,猩红热1- 7天;初期症状:麻疹发热,咳嗽,流 涕,泪水汪汪。风疹发热,咳嗽,流 涕,枕部淋巴结肿大。猩红热发热,咽 喉红肿化脓疼痛;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麻疹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 高。风疹发热半天到一天出疹。猩红热 发热数小时到一天出疹,出疹时热高; 特殊体征:麻疹粘膜斑,风疹无,猩红 热环口苍白圈,草莓舌,线状疹;皮疹 特点:麻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 额免、颈部--躯干--四肢,三日左右出 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 屑。风疹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 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 色素沉着,有少数脱屑。猩红热细小红 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 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后无色 素沉着,有大片脱皮;周围血象:麻疹 WBC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风疹 WBC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猩红热 WBC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肺炎喘嗽: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 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 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 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 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2生机蓬 勃发育迅速小儿病因特点小儿伤于外 邪以热性病症为多,小儿乳食贵在有 序、有时、有节,最常见的情志所伤是 惊恐,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 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肺炎喘嗽治则: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 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开肺以恢复肺气 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 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须加降气涤痰; 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 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 壮热炽盛时宜用攻下药通腑泄热。出现 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平肝熄风,随 证施治。病久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 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热; 肺脾气虚者,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以扶正为主。 诊断要点:新生儿多见不乳、口吐白 沫、精神萎靡。体征:双肺听诊固定中 细湿罗音。 痰热闭肺证证候:发热烦躁,咳嗽喘 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 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咳吐 痰涎,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治法:清 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 苈大枣泻肺汤(麻黄、杏仁、前胡、生 石膏、黄芩、鱼腥草、甘草、桑白皮、 葶苈子、苏子、细茶) ·肺炎喘嗽的变证:心阳虚衰和邪陷厥 阴。邪气壅盛或正气虚弱,病情进一步 发展,可由肺涉及其他脏腑,发生变 证。肺气闭阻影响心血运行,心血瘀 滞,可见紫绀等。肝主藏血,血瘀于 肝,肝脏肿大。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 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发展为心阳虚衰 不能运行敷布全身,见面白肢冷等形成 心阳虚衰的变证。若热甚猖獗,内陷厥 阴,神明失守,引动肝风,可见神昏抽 搐,形成邪陷厥阴变证。 泄泻治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若 使脾运复健,湿浊化解,则泄泻可愈。 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治 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 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 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 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 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 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 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 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 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指纹淡红—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 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 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臭,或见少许 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发热烦 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腻,脉滑数,指纹紫—清肠解热,化湿 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 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 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 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 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 纹滞—消食化滞,运脾和胃——保和丸 加减。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 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 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 纹淡—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 术散加减 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 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 冷,面色皓白,精神萎靡,睡时露晴, 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温补脾 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加减。 (2)变证气阴两伤—泻下过度,质稀 如水,精神痿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 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 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 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参乌梅汤加 减。(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 子、山药、柯子、赤石脂) 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生脉散合参 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感冒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 则。根据不同的证候分别治以辛温解 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 治疗兼证,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 痰、消导镇惊之法。小儿为稚阴稚阳之 体,发汗不宜太过,防止津液耗损。小 儿感冒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 寒热夹杂证,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单 用辛温药助热化火,故常以辛凉辛温药 并用。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正气亏虚是内因, 温热邪毒是外因。部位在心,常涉及肺 脾肾。·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 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 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 之一)(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 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的ST-T改变持 续4日以上伴动态变化,及其他严重心 率失常。(4)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 白阳性。·分期:(1)急性期:新发病, 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病程 在半年以内。(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 复发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 多在半年以上。(3) 慢性期:进行性心 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率失常,病 情时重时轻,病程在一年以上。 厌食与积滞鉴别:厌食以较长时期食欲 不振,食量减少,甚或厌恶进食为主 症,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 胃,不涉及他脏,一般预后良好。积滞 以脘腹胀满,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 便酸臭为特征,形体消瘦不著。但积久 不消,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显著 消瘦时,可转化为疳证。 液体疗法输液原则:3定3先2补(定 性、量、速度;先快后慢、先浓后淡、 先盐后糖;见尿补钙、惊跳补钙) 口服补盐液配方(ORS):氯化钠 3.5 g, 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 1.5g,葡萄糖 20g,加温开水1000ml,制成2/3张液 体。 ·等渗性脱水用1/2张液体补液,低渗 用2/3张液体补液,高渗用1/3张液体补 液. 北宋,钱乙的贡献:1)《小儿药证直诀》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三 卷问世。2)首创儿科辩证体系—“五脏 所主”3)根据儿科特点立法制方—创制 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位白术 散,六味地黄丸等。4)创述儿科四诊诊 察要领—总结面部望诊。5)明确小儿生 理病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完全…全 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古代 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的详细 描述,区别麻疹、天花、水痘7)对惊 风的独到认识—急症用凉泻,慢惊用温 补的治疗大法,明确鉴别惊风与癫痫 8)对疳证的独到见解9)被称为儿科之 圣。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 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足月儿在生 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 周才消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 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 低于221umol/L.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 早(出生后24h以内)、发展快(血清总 胆红素每天增加超过85.5umol/L)、程度 重(总胆红素超过221.2umol/L)、消退 消退迟(超过2~3周)或黄疸退而复 见。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为 溶血性黄疸。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神 萎、不哭、体温不升或有波动,多为败 血症。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 素有波动,多考虑新生儿肝炎。黄疸伴 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 加深,多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哮喘病因病机: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 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 伏,此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 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其中以感受外邪触发最为多见。本病的 发作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其病机 是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 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 有声,发为哮喘。 治疗原则: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缓 解期:扶正而治其本 哮喘的诊断要点:1:可有婴儿期湿疹, 过敏性鼻炎病史以及家族哮喘史2:有 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 素有关,如气候骤变、感受外邪、接触 或进食某些过敏物质等。3:常突然发 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胸闷等 先兆症状。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 鸣,咳嗽阵作,甚至不能平卧,烦躁不 安,口唇青紫。4:肺部听诊,发作时双 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 哮鸣音,呼气相延长。5:支气管舒张剂 有显著疗效6: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 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肾常虚。

最新4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汇总

4附骨疽中医临床路 径

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 一、附骨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附骨疽(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 选择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疾病诊断 (1)病史:创伤后感染或急性骨髓炎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肢窦道长期流脓不愈合或时愈时溃;或有游离死骨片流出;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或CT)检查:游离死骨存在,死骨周围骨包壳已形成。 2、证候诊断:正虚邪滞型。证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附骨疽诊疗方案。 1、年龄在16周岁以上; 2、全身状况允许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TCD编码为:BWC131附骨疽,ICD10编码为:M86.993骨髓炎; 2、除外死骨较大或部位较深者; 3、除外死骨游离不充分者; 4、除外全身高热,局部红肿热痛剧烈者; 5、患者同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镜检; 3、凝血功能检查; 4、感染性疾病筛查; 5、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 6、心电图; 7、病变部位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 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第一阶段治疗方案(第1-7天) 1、内补黄芪汤(加减)口服; 2、骨炎托毒丸口服; 3、骨髓炎外洗方经窦道冲洗创腔; (八)第二阶段治疗方案(第8-12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