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名解】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学校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地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名解】狭义上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具备某种经验,并通过经验的积累形成一定的能力。【名解】学习迁移

【名解】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同一性发展的核心是职业的同一性。高中阶段正常发展的学生都应该建立起关于职业的同一性,否则会陷入艾里克森所说的“角色混乱”。

【名解】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主要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生理要素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的偏爱,例如有人学习喜欢安静。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动三方面。

社会性因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和合作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名解】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具有以下特征:①对中等难度任务有挑战欲望,并全力以赴获得成功;②对达到的目的明确,并抱有成功的希望;③精力充沛,具有开拓精神;④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疏为前提。

【名解】耶斯基—多德森法则指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在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下降,在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中等难度时,动机水平中等时,学习效率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由耶斯基和多德森提出,心理学上称之为耶斯基—多德森法则。

但是它未能考察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对此结论应持谨慎态度。例如,对于同样困难的任务,能力水平低的学习者最佳动机水平在中等偏低处,能力较高者有可能在中等偏高处。

【名解/填空】习得性无力感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当无论他怎样努力都遭到失败,进而把失败归于能力低时,就会产生此观念。一旦持有此观念,会表现为自尊心下降,强烈的失败感,学习消极,不愿做出任何努力。一般被老师视为能力低下,同时被同学看不起的学生通常具有习得性无力感的特点。

【名解/单选/举例】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他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名解】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一定规则程序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行为方式(比如能够迅速有序并高效地思考或解决一般常见问题或复杂运算,熟练打出一套拳法,自由地跳水、击剑等。)【名解】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名解】态度指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名解】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名解/填空】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单选】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占主导努力学习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

少年期附属内驱力减弱,同伴赞许成为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青年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主要动机满足求知需要,获得相应地位和声望。

【单选】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

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P103

【单选】班杜拉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单选】人本主义学习观是把学生喀左一个有目的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单选】教育心理学与普通教育学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单选/填空】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单选/填空】我国自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式1924年由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学》。

【单选】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的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指关于人怎么做事的知识,既可以涉及驾车之类的运动技能,又可以涉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某一数学原理之类的认知技能,还可以涉及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之类的认知策略。(【举例判断】)

【单选/填空】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育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策略,称为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的弥补的教学策略,称为有意失配策略。

【单选】着重训练场独立性者的整体综合能力,着重训练场依存性者对细节的分析。

(场独立性者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场依存性者掌握文章的框架和思想,但具体细节分不清楚。)【单选】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实验中发

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

【单选】费斯廷格等人研究发现,认知失调主要来源四种情况:逻辑上不一致、与社会风气不一致、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有可能会出“下列哪一个不属于认知失调的来源?”

【单选】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对特殊的表征方式,被称为“产生式”。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条关于“条件—行动”规则,即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如果……那么……)

【举例选择】心智技能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所必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专门的心智技能有默读、心算、打腹稿。

一般心智技能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是在专门技能基础上经过概括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如观察技能、分析技能、综合技能、比较技能和一般性计划技能等。

【单选/举例判断】动作技能可以分为3种: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连续技能指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开端和终点,如唱歌、打字、滑冰、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具有可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时间短暂,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如投掷标枪、伸手推门、挪动棋子、射击等。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封闭技能是一种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

来调节的技能,具有相对固定的动作模式,需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模式。如体操、游泳、急行跳远、掷铁饼等。

开放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要求人们又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如打篮球、排球、棒球等。

3、精细技能和粗放技能

精细技能指局限在狭窄空间内进行的并要求精巧的协调动作,由小肌肉运动来实现的技能,如写字、弹钢琴、雕刻等。

粗放技能指能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的技能,如跑步、游泳、打网球。

【单选】态度的构成分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倾向成分

【选择】品德的组成分为道德认识(核心)、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单选】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的习俗水平

【单选】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策略

【单选】组织策略的类型很多,主要有 概念图、比较图表、示意图、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

【选择/填空】元认知的学习策略 自觉计划、监视或监控、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单选/填空/举例判断】学习迁移的种类

【单选】学习迁移基本理论有哪些?

学习策

【填空/单选】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填空】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守三条重要的原则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填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映像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填空】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

【填空】学与教的基本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教学大纲和教材。

【填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我中心性和对成人的反抗性。

【填空】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填空】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驱力有三方面: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填空】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有4个来源: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

【填空】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有命题以及命题网络、表象、线性排序、图示。其中,高级表征方式是图示。

【填空】学者们总结加里培林的心智“五阶段理论”,合并出的“三阶段论”包括: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填空】皮亚杰道德阶段发展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补充: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两种水平: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

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填空】美国凯尔曼认为,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过顺从、认同、同化等三个阶段。

一方面,初中生外形上的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心理上也积极要求独立,希望成人将自己也当做成人看待。另一方面,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使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明显地矛盾冲突性和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初中生强烈的成人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过于强烈以至于面对成人的即便是友好的意见也会认为是对自己事务的干涉,从而表现出反抗性。但实际上,初中生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于父母的依赖,只是方式变化了。从小学的情感和生活上的依赖转变为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2、闭锁性和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逐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可是表露于外的却减少了。他们对他人的要求很高,往往会因为他人的一个缺点或无意的失信而不再信任对方。但他们又时常感到孤寂,希望能有人关心和理解他们,所以他们不断寻找朋友,一旦发现值得信任的,便会推心置腹。

3、勇敢和怯弱的矛盾

初中生的勇敢往往具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这是由于他们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过多的顾虑,在认识能力上又存在局限性,因而常常不能觉察潜在危险和严重的后果。在一些公共场合,初中生又会表现得扭捏,不善言辞。这主要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少,过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够自信造成的。

4、自负和自卑的矛盾

初中生还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潜能和性格特征。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了不起,偶然的失败又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无能透顶。

5、否定童年又眷念童年的矛盾

初中生心理上要求独立,急切地追求成人的地位,努力要抹去童年的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孩子。可是面对升学压力和一堆令人苦恼的成长问题,他们又会怀念童年的无忧无虑。

【简答/

1、表现

儿童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对成人的逆反心理,初中生表现得更加

突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初中生对家长、教师等成人表现出的过度的对抗情绪和反抗行为。(他们的反抗往往有特殊对象: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时;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这种反抗迅速而强烈,与成人激烈争吵,离家出走都属于这类。冲突过程中,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事态平息后,强烈的反抗情绪也会较快消失。对待这种反抗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双方冷静下来以后在与其沟通。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多出现在内向的初中生身上。这种反抗长让家长感到无从下手,要用温情感动他们,用行动感化他们。

(3)“恨屋及乌”,反抗迁移

反抗行为具有迁移性,某个人某一方面引起反感会使他们将反感迁移到这个人的方方面面。

2、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强

(3)独立意识的发展

表现得过于极端,任何自己的事情都希望能够独立做决定,并独立执行。

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发展问题,其中自我意识又是自我发展的关键问题。

1、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的发展

高中生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强烈。高中生的独立性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与成人间有矛盾冲突时也能较为理性地处理,较少表现出对成人的反抗。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己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前者指将要达到的自我状态,后者体现已经达到的自我状态。二者存在差距。对自我的分化形成了他们思维和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高中生对自己个性方面的发展非常关心,他们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时候经常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位。

4、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高中生已能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从外部特点、内部特点,各个方面和整体上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

高中生对于他人的评价是否客观已经能够较好地作出判断。对于他们认为肯定的评价,会产生强烈满足感,否定的评价会产感到沮丧和挫折。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高中生能够掌握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价值体系。

陈述性知识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的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指关于人怎么做事的知识,既可以涉及驾车之类的运动技能,又可以涉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某一数学原理之类的认知技能,还可以涉及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之类的认知策略。

补充:二者的相似之处

1、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作了尽可能经济的表征,从而使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

2、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也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根据安德森的观点,要熟练掌握特定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自动化的技能)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对这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这一技能的条件和行动作出陈述性编码(命题、表象、图示等)。2、联系阶段。学习者将陈述性表征逐渐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产生式),并在单独的产生式之间建立联系。

3、自动化阶段,学习者通过反复练习从而不断完善和熟练自己的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序。

因此,教师可以再如下三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帮助:

1、帮助学习者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保证每个学生学会必要的前提知识,以及掌握新的复杂技能所必需的子技能。例如教授乘法前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加法运算。

2、使学生能够在工作记忆中激活这些单独的产生式,并注意到各自的条件和行为之间的联系,逐渐组合在一起,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联系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反馈。

3、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程序化、自动化。要让学生将整个程序

中一系列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完整而非单独地进行练习。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扩展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隐性和简缩性,主要表现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例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手脑并用。确定某种技能属于动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关键取决于其活动的主导成分。打字、体操虽受思维调节支配但属于动作技能,阅读写作虽借发音器官和手段动作完成,仍属于心智技能。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在技能形成的初期,人的内部语言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们每完成一个技能活动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稍减弱动作就会出错甚至停止,人会显得很紧张。

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人们完成一种技能时,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紧张程度缓和。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外反馈是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反馈,具有外部源泉,例如旁观者的指点,机械的信号;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或集体平衡等提供的动觉反馈,是动作的自然结果。例如钉钉子时落锤的轻重、方向提供的动觉反馈。

技能形成初期内外反馈都很重要,但来自外界的视觉反应更重要,人们所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对反应进行调整和修正。随着技能的行程,外部感觉的控制作用逐渐为动觉的控制所代替,内反馈越来越重要。

3、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增加

初学某种技能,动作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既表现在动作的准确性上,也表现在动作间的转换和过渡上。技能形成后,动作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技能的灵活性是长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呆板,经过练习,掌握了应付各种情境的动作系统,技能才变得灵活起来。

(一)内部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首先要受到道德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信念的影响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3、认知不平衡

(这个和第二点不同,这个由海德提出,他认为,人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认知上有不平衡,心理上会产生紧张和忧虑,

从而促进其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变。费斯廷格强调个体内部各认知元素间的失调,海德强调个体对人际关系平衡与否的认知。)

4、智力水平

5、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书后习题: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1、学习策略的概括性和具体性

概括性指学习时采用的总的思路和方法,具体性指所进行的具体活动和实施的技巧。

2、外显性和内隐性

外部可见行为是学生具体的操作和活动,内部的是思维过程、记忆过程和情感过程。

3、对学习影响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有记忆策略和组织策略,间接的有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4、学习策略运用时的意识层次性

面对学习任务时能自动而娴熟地运用某种或某几种学习策略“超意识”层次

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是随机和盲目的无意识层次

5、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层次性

不同学生采取同一种学习策略和同一个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同一种学习策略都有可能表现出这种水平的层次性不同。比如,同样是复述策略,可能按次序复述(较低级),也可能陌生点复述或重点内容复述(较高级)。

以上五个特性之间的区别不是机械的和绝对的,有的是复合性的和交叉性的。

影响的因素很多,这里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学习策略本身的因素,二是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一)学习策略的适用性

(二)学习策略发展的年龄差异

(三)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

(四)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1、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性

2、认知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性

3、生物钟的个别差异性

4、学习进程的个别差异性

1、知识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的过程

就是编码系统的形成过程

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三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中表现出来。一个人的编码系统使他能够产生创造性信息和行为。

2、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

人的编码系统是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们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联结成赋予其意义的结构。学习过程就是使编码系统的概念不断概括和分化,使之成为更完整更概括的系统。

3、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4、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发现包括运用一个人的思想和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内。要使学生学得的材料被有效利用,必须把它变成学习者试图解决问题的手段。

【简答/

(一)观察学习的含义

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对应的行为过程。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形成观察学习的首要条件

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①示范行动本身的特点,包括显著特征,

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考试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等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 2、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5、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 6、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使人对被注意的事物进行 清晰的反应。 7、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8、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有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如:笔误、梦境等)。 9、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基本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 研究对象:异常心理和行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 (2)行为主义学派(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研究对象:观察到的行为 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外在刺激和个体行为的关系(S--R) (3)认知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奈赛尔(美国) 研究对象:刺激与行为之间内在的认知过程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S—O--R) 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美国) 研究对象:健康人 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研究,影响美国和世界其它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改变了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师的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 2、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能题型:论述)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高等教育心理学江苏复习重点大全汇总

高等教育心理学江苏复习重点大全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选择:2分×10=20 填空:1分×10=10 判断:1分×10=10 简答:6分×5=30 论述:15分×2=30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 2.人的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门独立科学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或潜意识现象,通过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 (2)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主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 4.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6.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能论述):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7.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 (1)尝试式教学: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3)策略式教学: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自学方式日益点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理解尝试错误说中的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201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A 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该小题后面的括号内) 1.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家长的赞许和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或内驱力,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胜任内驱力 2.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教师需要经常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使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种知识呈现方式称为( )。 A.抽象 B.变式 C.概括 D.比较 3.有一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称为( )。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4.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连接成更大的单元,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这种记忆信息编码策略称为( )。 A.组块 B.组块化 C.替换 D.比较 5.将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并利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效果,这种记忆信息编码策略称为( )。 A.记忆术 B.联想 C.想象 D.系统化 6.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称为( )。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复习 D.固定点 7.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种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解决的现象,称为( )。 A.定势作用 B.刻板印象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8.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科尔伯格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称为( )。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_泛化与分化

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这类题目在历年教师考试真题里也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也经常在这个题目中摔跤绊跟头,所以中公教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心理学常考易错知识点——泛化与分化的相关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防于未然: 一、提出者 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普洛夫。 二、定义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三、实质区别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四、实例 泛化:在巴普洛夫的试验中,最初训练狗对1000赫兹的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然后呈现1100赫兹和1200赫兹的铃声,狗也能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分化:只有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逐渐学会了在有1000赫兹铃声的时候,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 五、真题回顾及解析 【2016年上半年】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在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解析】B。小英对不但对医生这个特定的人物感到害怕,对穿白大褂的人都感到害怕,说明小英分不清楚医生和穿白大褂的人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对相似性事物(白大褂)做出同样的反应(感到害怕),所以是对刺激泛化。 六、练习 以下情境中属于分化的是( )。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杯弓蛇影 C.能正确叫出双胞胎各自的名字 D.把“中国人民银行”看成“中国人民很行” 【解析】C。能对相似性对事物(双胞胎)做出差异性对反应(叫出各自对名字)。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分不清蛇和井绳,对相似对事物做出了同样对反应;同样,B是分不清墙上挂对弓箭和蛇,所以都感到害怕,仍是泛化;D对相似对汉子“银行”和“很行”分不清楚,所以以上三个选项都属于泛化。

高等教育心理学2002带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卷(A)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D ) A.教师教学B.教师教育C.学生学习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名代表是( C ) A.弗洛伊德B.布鲁纳C.马斯洛D.布卢姆 3.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C )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动机律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A.苛勒B.加涅C.奥苏伯尔D.布鲁纳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刚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被称( B )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想象直观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 ) A.变式B.比较C.概括D.抽象 7.某学生具有外向、直爽、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急躁容易冲动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 A ) A.胆汁质B.粘液质C.抑郁质D.多血质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叫( C ) A、能力B.气质C.性格D.习惯 9.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由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理论所属学派为( C ) 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建构主义D.认知派 10.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B ) A.凝聚性B.从众C.社会助长作用D.士气 l1.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D ) A.正相关B.负相关C.无相关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2.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B ) A.规范B.舆论C.群体气氛D.凝聚性 13.心理学中首创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4.有这样一列数字:149162536496481100,如果孤立地记忆,则有18个记忆单位,难度很大,但如将它们看成1,2,3,4,5,6,7,8,9,10的平方,则有10个有规律的记忆单位,提高了记忆的成效,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哪种策略( D ) A.系统化B.联想C.替换D.组块化 15.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B )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有:

2020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那些年我们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2020云南楚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那些年我们常见的 心理学效应 (一)首因效应 又叫第一印象、优先效应、首次效应,通常发生陌生人之间的印象。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比如我们常说,在面试和相亲的时候,精心打扮就是为了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一般来说,与熟悉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更为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和你闺蜜关系特别好,但是由于最近一件事情,闺蜜伤害你了,就觉得你的闺蜜整个都不好了,就是典型的近因效应的现象。 (三)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比如,我们常说“一好百好、一坏百坏”“一俊遮百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电视上名人广告,就是晕轮效应的现象。 (四)投射效应 就是说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

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或是将自己内心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观点以及行为转移到别人或其他事物上,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减轻内心不安及罪恶感,维持自己心理平衡,获得暂时的表面安宁。比如:“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五)社会刻板印象 它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类于某一类,进而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比如:认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英国人都比较绅士,法国人都比较浪漫,商人都是比较精明,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六)霍桑效应 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比如:小明同学正在上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这时候,小明同学偷偷的再看小人书,老师巡视过来,小明赶紧把小人书收拾起来,这就是霍桑效应,当观察者知道自己被观察之后,改变自己的行为。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1.新课改中,制定一些教师和学生参加实验,这些教师和学生因得知自己参与实验,受到关注而提高活动积极性,有比平时更加努力和表现,这种效应是( )。 A.期望效应 B.霍桑效应 C.成就效应 D.多米诺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