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

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

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但笔者所见以急性肌张力障碍更多见。

治疗

首先应停用胃复安,并给予苯海索等抗胆碱药物治疗。苯海索口服发挥作用较慢,一般在症状控制后,防止复发给予口服。起效比较快的药物有苯海拉明20~40mg/次静脉注射,安定10~20mg静脉注射可迅速缓解症状,且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能改善焦虑等症状,可考虑优先给予。

参考书目:徐太平,管淑娟2005-7-2 10:05:37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6月第2卷第6 期

胃复安不良反应被误诊

一9岁男孩,因恶心呕吐,腹泻,某医院给予肌注胃复安治疗。约半小时后,患儿出现头后仰,颈强直,阵发性双眼上翻凝视,肌肉震颤,抽搐等征。该院按低钙抽搐治疗无效,又疑为病毒性脑炎,遂急送湘雅医院急症科。

患儿无既往类似发作史,否认外伤,癫痫家族史。查体:体温37,意识清,双眼上翻,凝视,四肢肌肉震颤,抽搐,头后仰,颈强直,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头颅及CT检查无异常。经教授查房,考虑为胃复安所至锥体外系反应,给予地西泮5mg im,20分钟后,患儿上述症状逐渐缓解,观查3天未再发作。

该患儿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步行出院,患儿家属感到十分欣慰,但欣慰之余,也有几多疑虑,甚至怀疑初治医生用错了药。笔者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做出确切回答:医生并未用错药,产生这些症状是胃复安的不良反应之一。

胃复安是治疗消化功能异常的常用药,广泛应用于治疗药物,尿毒症及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近年来该药还出现很多新用途,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应引起关注。

胃复安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主要为以下几点.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用药后48小时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一般停药后1~2日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软等.停药2~3个月可住逐渐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十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停药2~4日症状消失。

静坐不安和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在5~6个月时出现在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摸,症状可缓解。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原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该药不良反应还可表现为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另外还可引起顽固性膈逆;呼衰及胰腺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使用胃复安时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严格掌握适应征.胃复安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髓化学感受器,具有强大的中枢镇吐作用,仅对手术后,药物,尿毒症及放疗引起的呕吐有效,对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呕吐无效;因其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其阻断了中枢的多巴胺受体后,常致锥体外系症壮.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因此婴幼儿,孕妇应慎用;急性胰腺炎和恢复期不宜应用,因其可使胰淀粉酶升高;乳癌病人禁用,因其可促使催乳素释放。二是要关注配伍禁忌。胃复安与氯丙嗪等吩噻嗪类合用,会增加锥体外系副作用;与阿托品,普鲁本辛,癫茄合剂合用,止吐作用减弱.三是因其可使胃和上部肠段运动增加,可促使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粪,乙醇,吡氨青酶素,左旋多巴等药的吸收增加,使用上述药物时要谨防这些药物导致的中毒.四是本药液遇光变黄色至黄棕色,其毒性增大不可供药用。

654-2与胃复安的配伍宜忌(中国中医药报2591)

654-2和胃复安都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常用药物,前者能解痉止痛,后者能止呕止吐,有时医生会同时应用这二种药物。作为药师,接到这种处方后,一般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配伍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其理由是:

胃复安为胃肠促动力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运动功能亢进,促进食管和胃的收缩,加速胃排空,提高食物通过率,防止胃肠道内容物的反流,因此可单独用于反流性食管炎、食欲不振、嗳气,胃部胀满及顽固性胃气胀时,这时如

加用654-2,会使作用减弱。

654-2的作用是松弛胃肠平滑肌,抑制其蠕动,使胃排空减慢,解除胃肠肌痉挛,并能减少胃酸的分泌,因而可单独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胰腺炎以及胃肠蠕动亢进引起的绞痛等。很明显,胃复安能加速胃窦部排空,此时如合用,无疑会产生对抗效果。

但二者的拮抗作用也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某杂志曾报道一病例,患者,男,39岁,因胃脘部胀痛不适、食欲不振来门诊,经医生检查后,服用654-2两片(选药错误),胃部胀痛非但不减,反而胀痛加剧,两胁疼痛难忍。当患者再次回来检查,胃区轻压痛,无反跳痛,叩诊呈鼓音,无板状腹,无移动性浊音,即给予患者胃复安10mg肌注,少顷,病人打呃矢气之后,述胃脘部胀痛消失。该病例提示,对于应用654-2引起腹胀不适的病人,可用胃复安对抗治疗。

另外,对于胆绞痛伴有呕吐的病人,胃复安与654-2合用,不应视为不合理用药,因为二者的作用这时恰恰相辅相成。

胃复安除兴奋胃肠平滑肌外,还能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达到止吐的作用;它对胆道平滑肌的作用与胃肠道不同,不但不兴奋,对胆管括约肌还有松驰作用,调整胆管运动和胆汁分泌;另外,它还有镇静、治疗腹痛的作用。因此,在胆绞痛时,胃复安、654-2都能松弛胆管括约肌,合用能提高疗效。对于胆绞痛伴呕吐的病人,654-2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治疗内脏绞痛;胃复安本身的治疗腹痛和镇静作用能减轻疼痛。在止吐方面,二药合用也比单用一种药效果好。

因此,药师在接到“654-2加胃复安”的处方后,要弄清医生的治疗目的,不可一概拒绝调配。(常怡勇)

胃复安又叫甲氧氯普胺,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抗胆碱药(如阿托品,654-2,东莨菪碱等)也常用于胃肠痉挛所致的疼痛、呕吐等治疗。从理论上讲,两者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机理是相反的,但是近年来报道,两者联合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所致的腹痛、呕吐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其用法是一般成人肌注胃复安10~20毫克、阿托品0.5毫克,20分钟左右腹痛、呕吐即逐渐缓解并进入睡眠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阿托品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大剂量胃复安亦能使胃肠平滑肌松弛(有时用10毫克腹痛不缓解者,用至20毫克腹痛即消失);胃复安可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敏感区,阿托品能解除幽门痉挛和胃壁过度蠕动。因此在治疗呕吐时,两种药物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胃复安和抗胆碱药联合使用还可用于治疗胆绞痛,因为它们均可松弛胆管括约肌,从而提高了胆绞痛的治疗效果。

但是在某些疾病的观察治疗中证明,胃复安与654-2等抗胆碱药联用会降低治疗效果,如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暖气、胃部胀满、食欲不振、返流性食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因此两药联用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近年来发现,胃复安在反复用药或剂量过大时会出现锥外系统反应,病人出现斜颈、肌肉震颤、抽搐、发音困难等。但停用药物或用安定药物治疗可缓解。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可随意联用。

病例:

我的一位朋友是酒店经理,常常忙于应酬,生活缺乏规律,因此患有慢性胆囊炎和慢胃炎,经常到医院来。

春节刚过,他又来找我,愁眉苦脸地说:“医生,呃,这几天我的胃胀痛,吃什么都不消化呢,你快给我开支胃复安和阿托品合在一起打打。”说着,他还不时地打呃。原来,过节期间酒店忙,他休息不好,又多喝了几杯酒,胃炎又犯了。我给他检查后,便开了一支胃复安,让护士给他注射。

他一看没开阿托品,非要加一支不可,我告诉他,胃复安与阿托品相“克”,合用作用会减弱的。他这下抓住理了:“那上次你不是把这两种药给我一起用过吗?效果满好,怎么这次又相‘克’了? 呃……”

我突然想起来,五一节的时候,他多吃了点油腻的食物,胆纹痛发作了,当时他上腹疼痛难忍,双膝跪地,大汗淋漓,还不时地呕吐。我当时给他打了一支胃复安另加一支阿托品,症状一会儿就缓解了,不曾想他迷信上了这两种药,怪不得他今天一进门就点药呢。

我对他说:“病人应该听医生的,这样吧,你先打一支胃复安,坐下来听我给你再上一课,你就会明白的。”他一听有道理,便老实地让护士打了针,然后听我“讲课”。

胃复安与阿托品都是消化系统的常用药物,它们作用的对象都是胃肠道平滑肌。胃复安对胃肠道平滑起兴奋作用,而阿托品则起松弛作用,在这方面,两药相拮抗,可以说是一对冤家,合用时作用将相互削弱。

胃复安为胃肠促动力药,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运动功能亢进,促进食管和胃的收缩,加速胃排空,提高食物通过率,防止胃肠道内容物的反流,因此可单独用于反流性食管炎、食欲不振、嗳气、胃部胀满及顽固性胃气胀等,此时不宜加用阿托品,否则会使作用减弱。

阿托品为抗毒覃碱药物,作用是松弛胃肠平滑肌,抑制其蠕动、使胃排空减

慢,解除胃肠肌痉挛,并能减少胃酸的分泌,因而可单独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胰腺炎等。很明显,胃复安能加速胃窦部排空,此时如合用,无疑会有对抗效果。

那么,是不是胃复安与阿托品这对冤家就“不共戴天”了呢?不是,在有些情况下,它们还是能够握手言和,起协同作用的。

胃复安除了兴奋胃肠平滑肌外,还能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达到止吐的作用,它松弛胆管括约肌,调整胆管运动和胆汁分泌,另外,它还有安定、治疗腹痛的作用,因此,在胆绞痛时,两药都能够松弛胆管括约肌,合用能够提高疗效。对一于腹痛、呕吐的病人,阿托品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治疗胃肠绞痛,胃复安本身的治疗腹痛和安定作用能减轻疼痛,在止吐方面,二药亦协同,合用比单一用药效果好。

听完我的解释,他恍然大悟.拍着肚子说: “医生,还真是这样的,瞧,打过针后,肚子不胀了,也不痛了。”我接着说:“隔也不打了,说话也流畅了。”一下把他逗笑了,他自语道:“看来这用药还真有讲究,胃复安与阿托品既是敌人,又是朋友,何时为敌,何时为友,还得看看场合呢!”

如何减轻病人的恶心与呕吐

有时,一个人不想吃东西也会有恶心,什么东西没吃而且不恶心也会呕吐。有的人是吃了不合适的食物起引起呕吐,也有些癌症病人由于作了放射疗法或化学疗法而感到恶心呕吐,但不少病人接受了放射疗法或化学部法后只有轻微的恶心,甚至没有一点这方面的反应。其实,恶心与呕吐不一定都是放射疗法或化学疗法的影响,有些癌症本身就会引起这种反应。呕吐太频繁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脱水或将呕吐的东西吸入气道。应引起注意的情况如下:饮食习惯改变,

口中有臭味,睡觉时从口中渗出黄绿色有臭味的液体。对于恶心采取吃些清淡的食品,如烤面包片或饼干,如果仅在两餐之间感到恶心,可少量多餐,临睡觉前吃些点心,要吃合口的饭食,如果对红色的肉不感兴趣,可以吃些其它富有蛋白的食物,如鱼和鸡,吃些冷食或相当室温的食品以减少其气味或味道的刺激。可吃些香味浓郁的柠檬或薄荷糖,喝清澈的饮料或汤水,如肉汤、果汁、茶等,放凉后慢慢辍饮。可在安静的环境中舒服地休息,听听轻音乐、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或与家人朋友谈话以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每次饭后至少安静地休息一小时,感到恶心时自己要放松并慢慢作深呼吸,注意口腔卫生。对于呕吐,最好侧卧以免呕吐时误吸,可吃些冰块或果汁块,慢慢地嚼碎咽下,止呕药可采用肛门栓剂。必须注意,不要用强吃强喝的办法来压住恶心与呕吐,不要吃过甜、过咸油腻辛辣食品或气味浓烈的食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或激动,不能两三天不吃饭只喝清汤或果汁。有下列情况需请医生:将呕吐的东西又误吸回去,一小时之内呕吐三次以上,而且连续三小时以上均是如此,吐出的东西带血或有象咖啡渣样的东西,一天喝的水不到四杯,两天以上吃不进固体食物,药也吃不进,感到极度虚弱并且头晕。

胃复安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止吐药物之一。它通过抑制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止吐。其作用机制是增强贲门括约肌的张力,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防止食物返流,松弛幽门,加速胃内容物排空,改善胃功能。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在纹状体内,多巴胺与乙酰胆碱是一对拮抗者,前者对纹状体内神经细胞起抑制作用,后者则起兴奋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而胃复安作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应用后引起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或多巴胺受体被阻断,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致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反复用药或单次用药剂量过大有关。有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易被误诊为脑部疾患或癔病,往往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如头颅CT等,给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临床医师在应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向患者讲明情况,如有颈部不自主转动及其他不适,随时反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时不必要的惊慌。对于年龄较大,体质差的患者,应尽量减少胃复安的用药剂量及次数,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用恩丹西酮等其他止吐药物来替代胃复安的作用。化疗方案一旦结束尽早停用胃复安,以免胃复安在体内蓄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在应用胃复安的过程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立即停用胃复安,改用其他的止吐药物,同时应用安定、654-2等药物治疗,一般在1~2日症状消失。胃复安虽然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但因其价格便宜,止吐效果肯定,在化疗止吐治疗中只要注意防治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仍不失为常用的止吐药物之一。

胃复安又称灭吐灵,是治疗恶心、呕吐、嗳气等胃肠道症状的常用药。其毒性很低,在一般人当中,只有1%左右服胃复安的病人会出现毒性反应。但是,对于老年人和患有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就不同了。他们很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并呈阵发性发作。

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已知甲氧氯普胺易引起EPS,但对于其它药物引起的EPS不够关注。上述调查和分析提示,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必利、氟哌利多、氯丙嗪、氟哌啶醇、异丙嗪、氟桂利嗪等药物也易引起EPS,特别是儿童更易发生。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药师学习百科】——20090604 执业药师之路坎坷崎岖、荆棘密布,每个“执考”之人都莫不都是忧云缠身、辛酸之泪洒满岁月的道路。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考、甚至还抱着过与不过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连续考了2年,3年……5年、8年的人呢。我们俱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许多人倒下了、还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不管结果会如何,执业药师凡乎是每个药学之人都梦想拿到的证书,哪怕它不能带不给我们好的工作、哪位它不能给我们带来金钱、哪所……但最最起码它能满足我们一种自我的自豪感,实现我们一种专业意识的责任感。 跟学员接触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感觉执业药师之路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自从决定参考考试以来,就需要我们点滴积累,逐个攻破。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一起,我们一直在一起,共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 为了促进学员的积极性、也为了能使学员对知识更容理解,把我们执业药师论坛办成一个有特色、有品味、有益处的论坛,从今天起,我会不定期发布“药师学习百科”的帖子,帖子的内容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扩展性或总结性的的知识点,帮助学员理解,学员

了解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帖子的内容由发帖人根据某些参考书籍和(或)网络帖子集合整理,部分知识点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太宽、太深、太偏,发帖人不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但会广查资料,使之尽可能地接近于完善。 当然欢迎学员对已发的帖子进行评点、跟帖、讨论,指出其中纰误,斑主会尽时修改原帖。欢迎学员也把自己总结的知识发布的论坛上来,我们的门槛不高,反正大家共同来完善它。 锥体外系反应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精神药物-氯丙嗪> 锥体外系 人体控制运动的神经细胞和传导纤维主要分为锥体系(由大脑皮质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中的传导纤维 组成)和锥体外系。 除锥体束外的所有其它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为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

行业资料:________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胞治疗。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则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不允许停药: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荻港海螺高压开关柜操作中发生拉弧 一、事件现象 第 2 页共 6 页

xx年11月4日12:25分左右,矿山分厂调度员反映3004(3)长皮带电机局控无法停机,随即通知值班电工及技术人员,现场检查后将3004(3)皮带综合柜电源断开,到该皮带电机高压柜所在的3#原料电力室进行检查,发现3004(3)高压柜处于合闸状态,立即用柜上“停止”按钮手动操作对高压柜进行分闸,但高压柜未动作,于是采用机械手动操作杆强行分闸,高压柜分闸成功。在确认高压柜上电流表为零且指示灯也显示分断位置后,按照高压柜操作规程进行停电手车退出操作。在退出高压柜小车过程中柜内突然出现弧光,同时伴有较大响声,3#原料一二段高压进线全部掉电,同时制造一分厂3#窑及余热发电1#机组全部跳停,总降并联快熔柜和发电快熔柜爆炸桥同时动作。公司专业管理人员在接到汇报后立即组织电气人员对受损高压柜进行检查处理,同时联系快速开关柜相关备件。 电气人员将故障高压柜小车退出后,发现上静触头和上动触头均因拉弧烧毁严重,已无法继续使用。对备用柜进行检查,打到试验位置进行手动分合闸正常后,采用备用柜恢复3#原料一二段高压进线。发电快熔备件于当日20:00到货,更换检查后发电恢复正常。 开关柜损坏情况 二、原因分析 1、通过对受损高压柜进行认真检查并组织分析研讨,一是电气人员对此柜手动机械分闸后,在向外退小车过程中,手车合闸控制回路在动静触头未完全脱离位置情况下瞬间合闸,导致带负荷启动高压电机,触头拉弧烧损;二是下触头未出现拉弧现象,原因为下触头此时尚未脱开,动静触头接触较好;三是检查控制回路接线正常。小车的工作位置限位动作不灵敏,在小车操作过程中限位未及时断开,干扰合闸信号, 第 3 页共 6 页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氢溴酸东莨菪碱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氢溴酸东莨菪碱 某日凌晨,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 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 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 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胃复安。作为急诊科 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 山莨菪碱(654-2)B 地西泮 C氟哌啶 醇 D异丙嗪 E 东莨菪碱 此类患者极为常见,儿科病人更多,诊断不难,为药物所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 被称为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 能够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四类药,即抗精神病药、中枢性 镇吐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从具体药物来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复安(灭吐灵)、氯丙嗪、卡马西平、多潘立酮、舒必利、扑尔敏、氟桂利嗪和异丙嗪等。 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虽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潜在危险,但在常规剂量时较少出现 不良反应。只有在大剂量用药、连续用药或者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的儿童患者应用过程中,由于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量大或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过量,才有可能通过影响多种 神经递质的功能而致锥体外系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肌阵挛等 复杂多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很多朋友都很快就辨识出这是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但是在选择治疗药物的 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出错。在备选答案中,有几个药物也是有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居然也有 不少朋友选择,比如氟哌啶醇。 目前认为这一副作用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 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有关. 由于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有拮抗作用。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 枢作用很小。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肌肉强直的 效果,可能与拮抗中枢神经的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属中枢神经性抗胆碱药,而且对中枢神 经的抑制作用较强,所以东莨菪碱注射液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可收到良好效果。 因此正确答案是 E 东莨菪碱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实用版

YF-ED-J2697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 实用版 提示:该管理制度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 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 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 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 胞治疗。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 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 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 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 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

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则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不允许停药: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及解救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及解救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当有关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耗竭纹状体内多巴胺或阻断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功能减退,乙酰胆碱作用增强,从而临床上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药:1.消化系统用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2.抗精神失常药及其它精神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利培酮、奋乃静、地西泮、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喹硫平 3.抗过敏药,异丙嗪、苯海拉明 4.循环系统用药,利血平、桂利嗪、氟桂利嗪、曲美他嗪 5.抗感染用药,青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林可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解救: 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甲氧氯普胺。作为急诊科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 山莨菪碱(654-2)B 地西泮C氟哌啶醇D异丙嗪E 东莨菪碱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很小。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2021版)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 法(2021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91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2021版)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胞治疗。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则每一种药物

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不允许停药: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精选-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用药

问答题目:某日凌晨,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胃复安。作为急诊科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山莨菪碱(654-2)B地西泮C氟哌啶醇D异丙嗪E东莨菪碱此类患者极为常见,儿科病人更多,诊断不难,为药物所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被称为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 能够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四类药,即抗精神病药、中枢性镇吐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从具体药物来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复安(灭吐灵)、氯丙嗪、卡马西平、多潘立酮、舒必利、扑尔敏、氟桂利嗪和异丙嗪等。 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虽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潜在危险,但在常规 剂量时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只有在大剂量用药、连续用药或者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的儿童患者应用过程中,由于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量大或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过量,才有可能通过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而致锥体外系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肌阵挛等复杂多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很多朋友都很快就辨识出这是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但是在选择治疗药物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出错。在备选答案中,有几个药物也是有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居然也有不少朋友选择,比如氟哌啶醇。 目前认为这一副作用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有关.由于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有拮抗作用。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很小。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肌肉强直的效果,可能与拮抗中枢神经的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属中枢神经性抗胆碱药,而且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强,所以东莨菪碱注射液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可收到良好效果。 因此正确答案是E东莨菪碱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EPS) 全网发布:2011-06-23 21:10 发表者:张晓军 (访问人次:2114) 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4种: 1、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治疗1~2周出现。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治疗的1~2月出现。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持续应用几年后。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等。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先后出现嗜睡、乏力、表情呆滞、肌肉震颤、斜颈、吞咽障碍、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症状。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锥体系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是多突触的联系。只有10%~20%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电生理研究指出,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元多,而且支配肢体远端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又比支配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多。由此可见,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受大脑皮层单突触联系支配也愈多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办法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胞治疗。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

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则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不允许停药: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正式)

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办法(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 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 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 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 胞治疗。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 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 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

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则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不允许停药: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

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

1.目的:加强本院药品的安全使用和监管,确保病人安全。 2.范围:全院医疗工作人员。 3.定义: 3.1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 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作用、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反应等。 3.2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①导致死亡; ②危及生命; 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3.3可疑不良反应:指怀疑而未确定的不良反应。 3.4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4.相关文件 无 5.内容: 5.1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流程图 5.2根据政策和法规,医院须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

5.2.1药品不良反应小组职责 ①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和监测的工作制度及考核制度。 ②负责组织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和培训。 ③组织本单位不良反应监测的学术活动和相关科研过程。 ④配合各级药监局对本单位新的、严重、突发、群发、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不良 反应的调查,并执行处理决定。 ⑤负责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资料的调查。 ⑥负责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的监督实施,同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5.3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 5.3.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检出、处理、评价、上报和预防。各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人员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根据上报数据制定预防措施。 5.3.2药品不良反应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发现可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 5.3.3报告范围包括药品使用所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5.3.4全院工作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一旦发现药品引起的可疑不良反应,有义务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兼职人员,由兼职人员通过本院不良反应上报系统及时上报。 5.3.5发现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可疑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必须由发现人以及时有效方式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由监测小组成员报告给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最迟不得超过72小时。 5.3.6发现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其他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和已载明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由发现人员从医院“病人安全通报系统”中的“不良反应上报系统”进行报告,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成员分析后通过网络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5.3.7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5.3.8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的填报应真实、完整、准确。 5.3.9监测小组每月汇总、整理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报药剂科主任。每年汇总一次,写出书面报告,上报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5.3.10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指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负责组织医院医疗、药学专家研究药品不良反应预防工作、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等。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 1、立即停用发病前用过的所有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是个较复杂的致病过程,有时一种药物可引起多个系统的症状,有时是几种药物共同作用产生同一结果。在一时难以确定是哪种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必须停用发病前用过的所有药物,然后根据需要重新筛选疗效近似的药物代替。比如孩子用阿斯匹林后发生哮喘,可改用扑热息痛,同样也能起到退热止痛的效果。 2.清除体内残留式物 如果药物是口服的,可用木筷或小勺轻轻刺激喉部使其呕吐,吐过之后嘱其饮水,然后再刺激咽部,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将胃内残留的药物吐尽为止。如果服药时间较长,药物已进入肠道,可服些鲜牛奶、绿豆汤、浓茶、豆浆、豆腐脑等。这些食物可起到稀释药物和延缓药物吸收的作用。如果家中有药用炭,服一些最好,因该药能吸附药物,可起到阻止药物被肠道吸收的作用。如果没有该药,可将大米或小米用微火炒焦服用,也能起到与药用炭近似的效果。做完上述紧急处理后,应带孩子去医院或找医生就诊,如果没有条件去医院,可再服些缓泻剂,以便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如果药物是注射在四肢,可用止血带或橡皮筋缚于注射部位的上端(但必须注意,每隔20分钟应放松3分钟一次),也能起到延缓药物吸收的作用。 3.一般过敏与过敏性休克的处理有些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如皮疹、黏膜水肿、哮喘等。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可给服些抗过敏药物如息斯敏、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等。如果发现孩子用药后很快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指甲青紫,昏迷等症状,应紧急送医院或通知医生来抢救。在送医院或等医生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呼吸、心跳停止,可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及心脏挤压(但注意不要用力太大),也可将左手掌平放在孩子左胸部,然后用右手握拳击打自己的手背。有条件的可立即注射肾上腺素、非那根或者静脉滴注5%~10%的葡萄糖加氢化可的松。

药品的不良反应相关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临床治疗中一旦发现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原则上应立即停药,并立即值班医生,同时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停药期间应观察患者,采取简易的处置方法。根据医嘱进行处理,情况严重者立即抢救。如怀疑药品质量问题,应与药剂科联系,由药学人员、医护人员共同进行相关药物的封存工作。如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将撤下的输液器形成密闭状态,并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标明时间,冷藏备检。 临床科室发现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时报告给药剂科不良反应监督员,并将未填齐项目填写完整。若不良反应症状仍未愈,药学人员将负责

继续检测事件发展,并负责与病人沟通进行情况进展登记。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时限不良反应发生后各部门需在一周内上报至药剂科,药剂科不良反应监测员及时到科室调查,并将发生情况按月向区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严重不良反应,科室及时上报给药剂科,药品监测员在一周内在线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死亡病例最快速度及时上报。 出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给予积极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向科室主任报告详细情况,按规定时限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将情况分别报告医务科及药剂科。药剂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病历讨论,究其不良反应与可疑药品的相关性,若与药品相关,分析是药品质量、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还是由于患者自身等原因造成,整理总结后通报全院。 药学人员有义务对医师及患者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达和用药安全知识的宣传。 若因一种药物,同剂型、同批号在一周内连续出现3例或以上不良反应,药剂科应立即通知各疗区停用该批号药品,并在临床重点监测已用该药品患者的情况,通知生产厂家,告知其情况,共同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若为药品质量原因,药剂科将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提请处理意见。 药剂科负责定期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及院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通报临床医护人员。 医务人员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当班护士即刻停药即刻通知当班医生

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

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 https://www.doczj.com/doc/de11439091.html,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请根据在对病人进行检查或观察时的表现,对以下的题目,选择最符合病人的答案,进行判断评分,现在开始吧!(1、无2、可疑3、轻度4、中度5、重度) 1、步态 (1)正常;(2)病人步行时,臂的摆动减少;(3)双臂摆动明显减少,伴有明显的手臂僵直; (4)僵直的步态,伴有双臂直放在腹部前面;(5)弯腰驼背拖足而行的步态,伴有前冲或后倾。 2、落臂 (1)正常,双臂自由落下时具有粗重的拍击声,有轻微的回跳;(2)落下稍缓慢,可听到较轻的拍击声,有轻微的回跳;(3)落下缓慢,没有回跳;(4)明显缓慢,全没有拍击声;(5)双臂落下好像有抵抗一样,好像胶粘着一样。 3、摇肩 (1)正常;(2)轻度发挺和抵抗;(3)中度发挺和抵抗;(4)明显的僵直,伴被动运动困难; (5)极端的发挺和强直,肩膀几乎象冻僵了一样。 4、肘强直 (1)正常;(2)轻度发挺和抵抗;(3)中度发挺和抵抗;(4)明显的僵直,伴被动运动困难; (5)极端的发挺和强直,肩膀几乎象冻僵了一样。 5、固定姿势或腕强直 (1)正常;(2)轻度发挺和抵抗;(3)中度发挺和抵抗;(4)明显的僵直,伴被动运动困难; (5)极端的发挺和强直,肩膀几乎象冻僵了一样。 6、腿的摆动 (1)双腿自由摆动;(2)双腿摆动轻度减少;(3)摆动中度减少;(4)明显的抵抗和摆动的减幅;(5)摆动完全消失。 7、头颈部运动 (1)头自然落在诊查床上;(2)头落下稍缓慢,主要注意头部碰在诊查床上时没有扑冬声; (3)用眼睛可以观察到头落下时中度缓慢;(4)头落下时非常缓慢和僵硬;(5)头达不到诊查床上。 8、眉间轻敲 (1)0—5次眨眼;(2)6—10次眨眼;(3)11—15次眨眼;(4)16—20次眨眼;(5)21次以上眨眼。

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制度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管理制度 一.定义: 1.药物不良反应(ADR)系指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对人体有害或意外的反应。 2.ADR具体范围是: ⑴.所有危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ADR。 ⑵.新药投入使用后所发生的各种ADR。 ⑶.疑为药品所至的突变、癌变、畸形。 ⑷.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⑸.非麻醉药品产生的药物依赖性。 (6).疑为药品间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 (7).其它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廖安辉 副组长:陈麒 组员:杨昌万林雅辉林果森吴文碧刘川 三.药品不良反应检测领导小组职能: 1 .负责监督全院的药品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处方调配、特殊管理药品管理、临床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安全用药等。

2.把ADR报告制度作为一项经常工作来进行。层层落实具体到 各科室及人员。 3.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价工作。 4.制定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和相关规定。 5.负责组织全院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培训。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 1.上市五年以内的药品和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 2.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 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与时限 1.一经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当事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详细记录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过程(包括症状、体征、临床检验等),并按诊疗常规做好相应处置。 2.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不良事件,应立即同时上报医务科、护理部、院领导。 3.ADR信息员一旦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 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及时送交药品不良反应检测领导小组。再由ADR信息员每季度统一向西城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4.《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报内容应真实、完整、准 确。 5.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 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是因为它易通过血脑屏障,干扰纹状体内神经介质的正常代谢,其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故不能与分噻嗪类药物合用,以免加重椎体外系反应)当胃复安中毒时多巴胺受体被阻断,胆碱能占优势,常用量为每次0.2~0.3mg/kg,每日不应超过0.5mg/kg,超过此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体内蓄积。、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20%患者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甲氧氯普胺所致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多样,应与癫痫、癔症、帕金森综合征、破伤风、风湿性舞蹈症等相鉴别,且常规剂量亦可引起,很多文献均报道,与特异体质有关 所以我们在使用胃复安时要注意应用的指症,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做到尽量短 期用药,鉴于其轻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用此药要有所警惕,必要时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 3、心血管药物: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治疗 1)盐酸苯海索(又称安坦):它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药 物之一,副作用少。用法为每次2~4mg,每天2~3次。主要用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1为加强安全医疗、安全用药,规范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2全院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3医院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回顾分析医院内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提出指导临床用药的意见,学习通报国家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关文件。 3.1药剂科临床药学室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运作的常设部门。 3.2各临床科室指定监控医生、护士各一名参与全院监控网络,负责本部门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4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承担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工作,主要履行 以下职责: 4.1 负责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组织实施。 4.2 承担全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 4.3 对突发、群发、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组织调 查、确认和处理; 4.4 承担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通报和总结全院药品不 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4.5 承担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委托的相关任务。 5 报告流程 5.1 医护人员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进行网上呈报(院内网 填写《不良反应速报表》),必要时联系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5.2 药剂科在收到药品不良反应速报表后,在24小时内(法定休息日除外) 详细记录,分析因果,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按规定进行网上 上报,纸质报表留底备查。 6 医护人员发现紧急、严重或群发的不良事件需立即报告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夜 间或节假日通知总值班),相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尽快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初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侨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应严格适应症,出现不良反应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2、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3、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出现休克者,行抗休克治疗 5、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6、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和药物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停药→报告医生并遵医嘱处理→就地抢救→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药物→送检 药品不良反应领导小组 1月1日

侨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 立即停止用药,静脉用药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 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口服者清除胃内容物。 4.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 及时报告药剂科、护理部。 6. 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药剂科。 7.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二、处理程序 立即停止用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物→送检 药品不良反应领导小组

1月1日 侨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药,回抽残留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 2.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的解毒剂:A:蒽环类抗生素: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0mg,1次/天,连续三天,减少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或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减少药物与NDA结合,减少炎症反应。B:氮芥、丝裂霉素:10%硫代硫酸钠4ml+0.9%NS6ml混合局部注射,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与DNA结合,减少损伤。或维生素 C1ml+5%GS5ml,局部注射,阻止药物与局部组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植物碱类:也与蒽环类一样,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局部注射,起化学中和作用。 3.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椎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 一般认为锥体系以外调节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为椎体外系,锥体外系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肌群的运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姿势等。其包括大脑皮层(主要是额叶)、纹状体、红核、黑质、小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等。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也与小脑皮层之间所形成的大脑、小脑环路,对于调节和影响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十分重要。 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通路有二条: (1)皮层纹状体通路/由大脑皮层(主要来自额叶和顶叶)发出的纤维到纹状体,由它发出纤维到中脑的红核,黑质等处,黑质发出纤维到脑桥、延髓的网状结构,最后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皮层、脑桥、小脑通路/从各大脑皮层(额叶,颞叶,枕叶)发出的纤维到脑桥核,换元后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经脑桥臂止于小脑皮层,然后由小脑皮层发出纤维经齿状核(小脑深部的核团)、红核下行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述两条通路如下: 锥体外系控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通过两条下行途径:即皮层-/红核-脊髓束和皮层-网状-脊髓束。这些通路都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层在控制躯体运动的过程中,还得不断从下级中枢接受反馈信息,经常调整其传出冲动,才能使机体具有适宜的肌张力,维持一定的姿势体态,同时使随意运动在力量和方向上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些联系中,大脑、小脑环路,纹状体和小脑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的联系,即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控制,同时也发出纤维返回到大脑皮层。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它们一部分止于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纤维止于丘脑,由此发出纤维返回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这个大、小脑皮层间的环路在人类最为发达。小脑损伤后的病人,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现为乏力、乏平衡、乏协调的症状。即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当病人闭双目、两脚并扰站立时,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 协调动作也发生障碍,拮抗肌作轮替动作时,协调障碍明显,这称为意向性协调障碍,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纹状体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该系统病理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的综合征,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动症;另一类为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 震颤麻痹的病人,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这种震颤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加强,进行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临床病理研究显示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在中脑黑质。 锥体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有增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不自主运动有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