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所的自我认同理论谇蓬口贾国华(天津商学院法学系天津300400)

摘薹: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探索“自拽认同”问题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核心就是确立一些与自我的反思性互动的结构性特征。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西方个体主义咒化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干中西方“自我认同”理论与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键词:个体;自我;自我认同;现代性

中田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3—854X(2003)05—0056—03

一、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1.“自我认同”概念殛其展开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叭’后现代”的西方社会,个体通过向内用力.通过内在参照系统而形成了自我反恩性.人仃J由此形成白我认同的过程。个体是依据个体的经验所反思性的理解的自我。“自我认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觉的存在,但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足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

人是符号化的动物(卡西尔语),人的自我意识自然要用符号形式表达出来。吉登斯用米德的社会符号学观点去看“自我认同”的i青言表现=他认为.从语言形式上看.“自我认同”的支撑性的话语特征就是“主我/宾我/你”的{措言分化。“主我”是个体积极的原韧意志.它控制着作为社会联结的“宾我”;主我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器,它从语言、概念或术语的网络中获得意义.形成主体陛的话语系统.这是突显自我知觉的条件。“宾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叶1得到的一种他者的社会认同。但是,主我宾我(以及主我,宾我,你)的关系是内在于语言中的,而不足个体的非社会部分(主我)于“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结。因此,“自我认同”并不足个体所拥有的全部特质及其组合,而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认同在这里设定了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这样,对“人”的理解则肯定依据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个体的认同不是在行为之中发现的,也不是在他人的反应之中发现的,而是在保持特定地叙事进程之中被开拓出来。如果一个人要在日常世界中与他人保持有规则的互动,那么其个人经历就不能全然是虚构的。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叉去往哪里的观念。显然,“自我认同”的连续性是指在连续的自我和身体中,人的概念的持续感受。并且.自我认同的“内容”,即个人的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占登斯不仅考察了“自我认同”的语青特征,而且适进一步考察了它与身体、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以及理想我之间的关系。

首先,关于“自我认同”与身体的关系。他认为自我当然是由肉体体现的。身体是一种客体,它是被自我意识嗽予或{聿定要发生健康和陕乐的源泉,但同时它也是疾病与紧张的温床。自我是感受对身体的轮廓和特性的觉知,是对世界的创造性探索的真正的起源,因为自我是自我价值的承担者。身体不仅足一种“实体”,而且是一种行动系统,也就是说,它被体验为应对外在情境和事件的实践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的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其次,自我认同与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之间的关系。耻辱感足行动者的动机系统的消极面。尊严感和自豪感则对自我认同的叙事完整|生和价值充满信心,这是因为.自豪感根植于社会联结,它持续地受到他人的反应的冲击,而耻辱感源自于对自己身体存旁观者的注视下的与自豪感的紧张关系的情境。耻辱感渊于无法实现建构白我理想的期望,而负罪感是一种只要超我的约束受到违背时就会引发的焦虑。显然无论是耻辱感还足负罪感的存在都是与自我预设理想自我密切相关的。

此外,他还考察了“自我认同”与个人风格阱及自我何以赢得自信o(也是现代社会中得到白我认同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等方面的关联。而“理想自我”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说,它是自我认同的核心部分,闲为它塑造了使“自我认同”的叙事得眦控制的理想抱负的表达渠道。

2.从自我认同到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已成为当下流行于教育界、心理学界、哲学界(人生哲学、价值哲学)以及大众媒体之中的时尚性话语。那么,什么叫“自我实现”呢’现代性背景下的“自我实现”,是由美国现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最先提出来的。马斯洛说,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源自于个人自我实现

@JlanghanTribune2003.05

的需要、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感的人不鹿浪费那属于白己的美好光阴.也只有于此,面需要、自尊需要等摹本需要的优势出现之后而产生的最大向未来尽可能地通过时间控制和积极互动的主动过程而力量和最大强度的总体需要,即自我完善这人性的需秩序化,在此基础上.自我叙事的整体性得以建立。

要。由此而观之.个人实现乃是个人的最高价值。也因此,第Pi.自我的反思忡也拓展到了身体.身体也成为了“自我实现”足很难做到的,历史卜达致最高价值的实现行动的部分,而不再是被动的客体。因为对身体的体验的人.为数甚少.通常只有少数的杰出人物才町能称之为是把自我连旯成整体的手段,只有获得这种手段才有可能自我实现。那么,普通的常人何以可能自我实现呢?说:这是我牛命的地方。

在古登斯看来.“后现代.|牛”情境卜达致“自我认同”第匕,自我实现可以理解为机遇与风险之间的平衡。的历程由以F卜卜层面构成:由于自我实现乃是机遇和风险的甲衡,所“在这种平衡的首先,自我可以看成是个体负责实施的反思性投射.两端,一端是抓住机遇.另一端是回避风险。现实中,无数自我的反思性投射是个体的反身意话{作用的结果;没有自个个体的经历告诉我们J,无论生活对你如何曲折和充{菏磨我的反身意识,自我就没有意义与价值二例如,我们不是我难,只要你想使自己的命运有好转.你必须超脱你的常规.们现在的样子,而是对自身由¨以塑造的结果。这样自我不结识新人,探索新观念,尝试陌生的路径。存某种意义上是完全空洞的东西,个体存在着自我塑造的效率过程和心讲.自我成长所包含的风险.就是进人未知领域和未知地。理需要.并且它们为自我的重组提供参数。因此,一方面,可见,正是风险与自我挑战提升了自我的价值.行为使你个体的变化依从他,她参与的重构的努力;另一方面,个的自我实现价值理想更进一步。

体并非为了仅仅了解自身.他/她服从于更为广泛、更为第八,自我定现的道德线索就是可信性.它的基础就进步的目标,即建构与重构连贯的认同感。是“对自己的诚信”。能够可信地行动不仅仅是依据尽可第二.自我形塑着从过去到可预期的未来的成长轨能有效和完善的自我知识的行动;它也意味着使真实的自道。个体依据(组织化的)对未来的预期而“筛选”其过去我脱离虚假自我的困扰。因为对自己真实就意味着去发现的生活经验,并沿用着过去的经验。自我的轨道具有连贯自己,就有助于去主动地建构自我。

性,它源于自我对生命周期的种种阶段认知。第九.由于生命可看成是一系列的“过渡”。那么西调笫三.自我的反思是持续性的,也是无所不在的。个体这些不断“过渡”之间的转变。对付这些不断“过渡”过程会在每时刻,或至少在有规则的时间间隔内.不断地依据中所蕴涵着希望的风险.以求得个人危机所敞开的新机正在发生的事件而要求实现自我质问。作为有意识询问的遇。面向生命的…系列的“过渡”.个体应适时地进人自我问题系列的开始.个体习惯问“我如何利用这一保护的时实现的反思性动员的轨道之中,并且依据这种轨道才得以刻”7这是现代性的“反思历史性”,它是自我观察的实践跨越。

化艺术:如,现在发生什么?我正在想什么?我币在做什么?第十,自我发展的线路是内在参照性的:唯一显著羌我正在感受什么?联的线索就是生命轨道自身。作为可信的自我的成就的个第四.自我认同作为一种连贯性发生的现象,它被设人完整性,来源于在自我发展的叙事内对生活经验的整定为一种叙事,为了使这种叙事变成鲜明的记述,也为了理。这是一种个人信仰体系的创建,它为个人把“第一忠维持完整的自我感,日记、自传的写作与阅滇成r处于现诚给予自身”提供了手段=从个体建构与重构其生活史的代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寻求与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手段之方式来看,关键的参照点“来自内部”j

一。因为成长中的自我,搿要在名人或成功的人士那里找

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述评

到自我的影子,并召唤自己去进行创造性的投入。

第五,自我实现蕴含着对时间的控制。与“时间保持I?吉登斯的“自我认同”思想标志自我认同理论的对话”足自我实现的基础,蹦为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它是时空转向

使生命趋于圆满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性、个体本位Hr以说两方“现代性”的根本。的就是伴随着对未来可能的生活轨迹的预期。或者说,它表确.在西方思想世界里,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现一个体如何把握其生命进程的自我设问的过程。这是因——元素、原子、单子、个人、法人、逻辑变元、主体等无处为,时间乃是自我意识生成的起点,人的生命必须在时间不存。无时不有,被公认为是经常的、独立自足的;在西方中展开,人的生命意识就是在时间中体验而升华出来的。思想之父——亚里士多德那里.个体是“种”、“类”、人的自我发展、人的各种需要总是在时间中不断生成的,“属”的基础;在两方“现代性”的视野里.“现代性”的人的成长须经分离时期(肉身我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而走“逻辑”,不过足感知依存于个别感觉,集合依存于个体变向独屯)、镜子时期(透过别人像镜子般地观照自己)、性元.物种之遗传与变异依存于生物个体,囝家依存于公民别时期(确立做人或人生的游戏规则)、埋想我的不断生…”,现代集合论作为数学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从而也理成时期,这些自我成长的扩展都是在时间中推进的。凶此解“世界的逻辑构造”的真正基础,乃是两方第一实体观之故,大凡能自我实现的人义大多是“对时间控制”和念的行动科学表达:集台的基础乃是元素,此元素可以是“与时间保持对话”的人。这正是自我实现的现实,因为时低级的集合,也可以足个体.但归根结底是个体,所以集体间总是使生命趋向于圆满的基本条件。闲此,有自我实现业叫“个体域”。显然西方的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的后垃

江汉论坛2003.05《■

理念是个体最后的单元总之.个体乃足存在的根基。个体同发生作用的机制。

卡艾廿致化约式的本质主义;无限理性主义,导致作为终2.从孤立的个体性走向“关系性”(相互作用的】的级实体一~L帝之死。正是这样的个体主义的“逻辑”.在“自我认同”理论

“后现代”面ll高着“动态性”、“关系性…‘关联性”和“共屐然,我们不难发现。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通过生性”之埋辑的挑战。个体主义的逻辑(孤立性、静止性和尝试揭示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变迁之问存在着的既相偶死性)并小能帮助人类找到自己终檄存有的根据(导致生又相克的复杂关系,而重构两方传统的“自我认同”理丁“上帝之死’:终极个体的j二帝——并不存在),论。吉登斯之现代情境中的“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新条件而吉守斯的“自我认同”思想,使我们看到了个体主下追求自我成就感的表现,它代表着个体超越制度制约的义(或“个体本位”)之“现代性”给个体的生存带来的危努力;另一万面义不过是现代性制度反思性的延展而已。机。个体的自我常常在断裂的时空情景巾被撕成碎片,现个体对生活的有意识计划创造了自我实现和白我把握的代性的视野罩,我们该如何形成自我的确定性而又稳定性方案.但与此同时也为原本外在于个体的现代性创造提供的认同呢?我是谁?我存在吗?如何超越(以英黄为代表了力量延伸的空阃。现代性,由于现代社会中制度解释具的)西方千体主义的限制,实现自我的重构?显然.吉登斯有高度的外延性.因此个体对生命历程的规楚Ⅱ越自觉.则的“自我认同”思想尝试将个体置于断裂性、动态性、风险现代的控制力就会越大。其结果是.个体的经验会逐步被降、连续眭和关系性的现代情景(实际上就是所谓“后现“存封”起来.变得与事件和情境越来越疏远,从而丧失生代性情境)之中=在这一意义12,笔者认为.吉臀斯已经从命历程的道德性。于是,我WJ不难发现.吉登斯发现了在“现代性”迈入了“后现代性”,闻为他看到了自我(或个“现代性”情境下西方人之追求“自我认同”的“现代性”体)在“现代性”中的危机与挑战,所以他重新刻画了“自陷入丁“悖论”。在个人主义主宰的西方利:会,个体的“自我认同”的新特征j我认同”的终极性意义的不可能性,个体何以会在“彼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吉登斯的这种努力+才实现了将西关联性”的“共生”世界罩、充满着r爱的“道德”心性精方“现代性”的“个体”(亦即自我、自我认同)纳入“后神、生活世界里,得到终极性的认同。

现代”情境之中。虽然吉髓斯不愿意将自己的“自我认古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的致思方式,实现r在同”理论与“后现代”联系起来.其实他的“现代性”就是“后现代”的视野F对“废代性”的“自我认同”的新的探“后现代性”,只不过他是将“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索和深度的反思。他竭力探索从个体性走向关系性的白我的一部分而已,凼为存他看来,在高度现代性情境中,“自认同之路,超越了那种基于孤立静止的“个体”自身去寻我认褥”的机制…方面由现代制度所塑造,另一方面它也求自我认同的途径。

塑造着现代的制度本身。自我不是外在影响所决定的被动今天.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频繁.密切已性的实体j在全球化时代,自我认同一方面无法逃离其行达到空前的程度.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台在所难免。在经济动背景的地方性、本土性;另一方面,在后果和内涵上.部全球化时代,面对种种共同的危机,牟人类需要创造山一无ur避免地带有全球眭的社会影响。种融台各文化而成的共同价值系统。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国然而.我们当下却生活在一个如此复杂、如此不成体家群体、血缘家族、家庭关系.侧重于自我在社会、群体中系的时空社会里.正如吉登斯所概括的:现代性的认识论的“名分”和自我存在在“心性”世界中的自我提升和自特征就足“日{空断裂”.在如此变动不居的现象界内生存我超越,关注自我存在之间的关联性与彼此认同,以“无着的“研究者”,足无法确信任何“科学理论”的。因为现我”之我为自我存在和万有存在作为最高的人生境界。而代的一切“科学”都以统计规律为导引,以解释“统计现西方现代文化罩,索来以重视个人的独立性、尊重隐私、主象”为理论的目的,而这样的规律和理论在上述的不确定张自我的生命权、财产权和道德、人格的责任伦理为绝对世界瞿。无异于康德的“先验理性”,我nJ个性化的经验几优先性。显然,以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代表的中西方两乎不允许被这些先于我们个人蜷验的理性规则“套牢”.种文化的极端.都不适台人类对于未来的价值系统的重这种鸯牢了的理性行为,既不是我们每个人真切的生活,建。在未来的共同价值系统的建构中,中华文化可以做出也违反r个人的个性。惟一的出路是搁置这样的理论.再太贡献就在于,它有定贵、丰富的价值资源.只是有待干“卣面现象”。那幺,何以“直面现象”?能否建构直面现象我们在未来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中,挖掘出这种价的“逻辑”?显然,古登斯试躅“回返到现象本身”:从静态值资源。雨同的自我认同理论之间的殊途同归.一方面表的、决定沦转向动态性的情境场域中对“自我认同”的刻明了,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之自我反恩与自我批≠口能力的增画。于是他的“自我认同”过程足一个动态性的连续体,即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于中两方“自我认同”理论与如前所述.自我认同足作为行动着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o。思想的对话,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人类共同的价值系统提供也就是c兑,在他那里,自我的认同不可能是个体的独立的了前所未有的机缘,我们当无比珍惜这个机会。

行为。个体总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个体注释:

的相互作用而联系确立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社会。自我以及(D@勋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殳“白我认同”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出来的.自我状况的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5,93.58页,

执行功能也同样贝有通过社会才能揭示出自我与自我认(责任编辑陈金清)⑧JianghanTribune2003.05

吉登新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

作者:贾国华

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法学系,天津,300400

刊名:

江汉论坛

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2003,(5)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条)

1.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现代与自我认同 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文辉个体创新性、创造性与员工自我领导的关系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13)

过去领导学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团队或组织领导者以及他们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自我领导以及其与个体创新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自我领导的概念内涵、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关系、自我领导与创造性的理论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自我领导与个体创新性、创造性的关系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论对领导学研究领域还是创新性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学位论文李昌俊中国人的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与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实证研究2010

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存在显著而有趣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自我。根据个体如何与社会产生联系,可将自我区分为三种取向:个体取向——视自我视为自主的、独特的,并与他人有明显的界限;关系取向——强调人际关系、亲密与依赖;集体取向——强调群体从属关系、内群体规范,以及通过集体来规定的角色与地位。同时,自我取向还可从内隐与外显认知的角度来探讨。

对中国大学生在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研究表明:

(1)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在外显层面上受到参照条件或情境的影响。且不同的测量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自我描述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描述以个体自我为主;在行为脚本问卷测量上,以集体自我为主。而且在脚本问卷的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存在小群体取向与大群体取向的区分,即个体自我与关系自我合并为小群体取向。

(2)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以个体自我为主。而且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差异不显著,表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的自我存在“我”与“非我”的区分。

(3)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类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特征是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高,大群体取向上得分低;“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说明小群体取向的个体在内隐上存在着他、我不分的状况。第二类在小群体与大群体取向上得分均为中等;“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说明奉行中庸之道的个体在内隐层面上也存在着他、我分界不清晰的状况。第三类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低,在大群体取向上得分高;“我”与“非我”的IAT效应高。说明这类个体是表面的集体主义,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取向。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被试的自我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不能根据跨文化研究中通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研究框架来解释。这对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的自我取向具有启发意义。

3.期刊论文胡美云.Hu Meiyun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彰显教师"个体自我"生命力-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2)

本文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个体自我"在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以"存在论"的视角剖析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4.学位论文唐桂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研究2010

文化层面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体现在个体人格层面即是自我构念理论。

“自我构念”,其核心内涵即是如何从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自我。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通行的规则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鼓励个体发现和表达自我不同于众的独特个性,即倡导的是独立型自我构念;而在东方文化集体主义背景下,通行的规则是倚重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关系,自我被看成是个体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即倡导的是互依型自我构念。

与个人主义相对应的是独立自我构念,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是互依自我构念。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现有研究表明,在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下面共包含了六个独立的因子,即自主性、个人主义、行为一致性、自我本位、集体尊重和关系依赖。

目前对个体自我构念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跨文化领域,以同一文化背景下个体为被试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在国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也并不成熟,对个体自我构念特点的研究则更少。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西方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他们的自我构念有何特点及变化,也是文化价值取向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问题提出—工具修订—问卷调查—实验实施—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自我构念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自我构念量表(SCS)进行了翻译和验证;其次,运用修订后的自我构念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含部分研究生)进行了施测,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构念特点;最后,采用文化启动的实验方法,对大学生个体在文化启动条件下的自我构念特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

通过分析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翻译的自我构念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及信效度,可以作为自我构念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

(2)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互依性高于独立性,以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型自我构念为主导。但对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3)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独立自我构念维度上。在专业上,英语专业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中医和中文最低。在地域上,东部高校学生明显高于西部高校学生。也即,个体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越大,其自我构念的独立性越高。

(4)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种文化启动条件下都有变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启动条件,个人主义文化启动条件的启动效应更为显著。

5.期刊论文王震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的两重含义——康德对笛卡尔"我思"批判的启示-科教文汇

2008(33)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和康德对"自我"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对笛卡尔"我思"这一概念的批判,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含

6.学位论文陈慧影响大学生自我设限的个体和情境因素2009

本研究探讨的是,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基本情绪状态和自尊水平对大学生的自我设限的影响。研究中对情绪状态的引导选取了被证明比较有效的电影视频材料,其中包括喜剧视频剪辑和汶川大地震视频剪辑,用以诱发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种状态;对于自尊变量,本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并且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主要设置了四种实验情境即成功情境、失败情境、社会评价情境和自我评价情境,而在成就实验情境中又设计了几种重要的子情境(如非依随性情境)。本研究以北京某两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了实验室研究、内隐联想测验(IAT)、情境研究和自陈式测验等多种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1)个体的行为自我设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性出现行为自我设限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并且这种行为自我设限的性别差异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2)处于正性情绪状态的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负性情绪状态的个体,并且个体的情绪状态对自我设限倾向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效应:

3)实验情境的设置对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非依随性实验情境下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依随性实验情境,正性反馈条件下个体自我设限的倾向显著的高于负性反馈条件,自我评价情境中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显著高于社会评价情境;

4)在跨情境的条件下,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具有一致性。低外显自尊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并且外显自尊和成败情境、评价情境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成就情境中低内隐自尊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高内隐自尊个体,评价情境中低内隐自尊个体的行为自我设限比例显著的高于高内隐自尊个体;

5)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对自我设限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外显自尊在成功情境、失败情境、社会评价情境和自我评价情境中对自我设限具有跨情境的预测效应,而内隐自尊则没有。

7.期刊论文刘艳.邹泓.Liu Yan.Zou Hong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心理科学2007,30(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8.学位论文龚燕关于自我不一致个体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2007

自我与认知、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中研究的热点。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认为自我不一致水平过高,会引发焦虑、抑郁两种类型的不良情绪,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关情绪与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焦虑个体在注意过程中偏向对消极信息的加工,抑郁个体是否同样存在注意偏向仍有争议;但是Beck的自我图式理论表明,抑郁个体对消极信息存在认知加工偏向,即也会影响其认知加工过程;王垒等已证实自我不一致是一种情绪性认知结构。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对自我不一致个体本身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特征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自我不一致个体的注意加工特征,采用点探测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自我不一致个体对人格特质语词的注意偏向及内部机制,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实验一结果发现,自我不一致个体确实存在语词注意偏向,但是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要比中性、积极信息明显得多,而且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不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方式。实验二根据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发现现实——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焦虑类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现实——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抑郁类信息的注意偏向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不一致个体在环境信息加工过程中对消极信息比较敏感和警觉;自我不一致个体的这种注意偏向是个稳定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客体自我”的自我定位和相关信息加工策略,影响了自我不一致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选择和加工。

9.会议论文龚燕关于自我不一致个体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2007

本研究采用点探测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自我不一致个体对人格特质语词的注意偏向及内部机制,同时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实验一结果发现,自我不一致个体确实存在语词注意偏向,但是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要比中性、积极信息明显得多,而且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不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方式.实验二根据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发现现实--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焦虑类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现实--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抑郁类信息的注意偏向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不一致个体在环境信息加工过程中对消极信息比较敏感和警觉;自我不一致个体的这种注意偏向是个稳定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客体自我"的自我定位和相关信息加工策略,影响了自我不一致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选择和加工.

10.学位论文杨娟高自尊异质性现象与自尊的神经机制研究2009

高自尊的异质性是指高自尊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多种类型,高自尊者与高自尊者的行为表现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心理学家分别从自尊的某个角度出发对高自尊的异质性现象进行研究与描述,其中包括不稳定高自尊与稳定高自尊、防御高自尊与真诚高自尊、相椅高自尊与真正高自尊、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与高外显高内隐自尊、脆弱高自尊与安全高自尊。关于高自尊异质性现象的测量和描述散见于各个研究之中,但是还没有研究系统地对异质性高自尊者的认知与行为差异进行总结。本研究试图从外显内隐自尊角度对异质性高自尊者进行区分,并且对两类个体在认知行为上的异同进行部分总结归纳。

其次,关于自我与自我评价的脑机制研究发现,自我可能是由6个在功能上彼此分割但又有交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如个人的情景记忆、自我参照的表征、自我反映的能力等。国内学者朱滢(2004)基于对正常人的脑成像研究认为,自我是由3个侧面构成的复合体:自我面孔识别中知觉的自我,自传记忆和情节记忆保持记忆中的自我,以及自我参照、自我反省中思考的自我,这3个侧面各有其对应的脑机制,自我面孔识别发生在右侧大脑,而自传记忆主要与海马有关,情景记忆提取主要与右侧前额叶有关,而内侧前额叶的激活仅仅是自我参照的表征。Perrin(2005)等认为,当个体在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会在极大程度上激活了自我意识。他们同时运用ERP技术和PET技术探测个体听到自己名字时候的自我脑激活。结果发现,与听到他人的名字相比,听到自己名字诱发了更大的P3成分,与此同时,在右侧的颞叶、背外侧前额叶的血流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背外侧前额叶在自我加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300的诱发与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与自我加工有关。本研究试图借助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手段,从更微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考察外显与内隐自尊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实验一通过测量结果证明不同水平高自尊个体的共同性在于期待他人的积极性评价。263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IAT测验与社会期望量表。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外显自尊量表测量出来的自尊受到了社会期望的影响,高自尊个体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赞许性效应,他们期待社会对自我的积极性评价,试图以积极的方式展示自己。通过外显和内隐测量工具测出的安全高自尊与脆弱高自尊被试,他们的同质性都表现为较高的社会期望

,期待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承认。在个体自尊形成过程中,个体容易受到社会期望因素的影响对自己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高自尊者与高自尊者的表现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

实验二试图从信息加工方式上来区分异质性高自尊个体。249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IAT测验与回忆作业。在回忆作业中,要求被试回忆出电脑反馈的20种行为表现(10种积极的行为和10种消极的行为)。实验结果发现,低外显自尊个体对消极信息的回忆量显著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而两类被试对积极信息的回忆量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内隐自尊个体对积极信息的回忆量差异不显著,对消极信息的回忆量差异也部显著;无论是积极信息的回忆率还是消极信息的回忆率,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试图通过外显手段区分内隐层面有差异的两类个体,似乎是行不通的。

实验三通过内隐的风险赌博作业来区分异质性高自尊个体在认知行为上的差异。脆弱高自尊的人由于拥有潜在的自我怀疑而对消极的评价性信息很敏感,因此特别倾向于避免冒险,选择避免带来消极的自我相关反馈的情境,希望虽然回报很少但很安全的结果。263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IAT测验与21点赌博游戏。实验结果发现,随着风险的增加,所有被试都表现出防御性反应,倾向于避免冒险。在高外显自尊水平的个体中,低内隐自尊个体比高内隐自尊水平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防御性倾向;在低内隐自尊的个体中,高外显自尊个体比低外显自尊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防御性倾向。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个体是一种内藏的消极感受与公开表现的积极自我感受的结合,由于拥有潜在的自我怀疑而对消极的评价性信息很敏感,因此表现出防御性反应,采用各种保护策略来应付这些信息。

已有外显自尊的测量手段都是量表,不合适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重复多次的要求。因此,实验四在以往关于自我脑机制研究“评价范式”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被试的特殊情况,探索出适合于中国被试的外显自尊脑机制研究的实验材料。180名被试完成外显Rosenberg自尊量表与自我评价程序。在自

我评价程序中,被试用积极词和消极词来评价“自我”和“他人”。实验结果发现,与自尊相关的自我评价体现为个体用积极或者消极触及自尊词进行的自我评价;个体对正性他人的评价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指标,由于个体对负性他人评价的一致性较低,因此在脑机制研究中的“人物对象”不包括负性他人。

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实验五运用ERP技术手段,考察外显自尊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大学生用积极触及自尊词、消极触及自尊词和非自尊词对自我和正性他人进行符合与否的评价。结果发现,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触及自尊不符词比非自尊不符词诱发了更大的P300成分,差异主要集中在头皮后部,该成分可能反映了与自尊相关的自我信息的注意过程;在自我一他人评价过程中,触及自尊不符词的自我评价比触及自尊不符词的他人评价诱发了更大的

P300成分,差异主要集中在头皮中部,可能反映了对自我信息的注意以及情绪资源的投入。

实验六采用ERP技术,运用IAT实验范式来进一步探测内隐自尊的神经生理机制。IAT正式实验包括两个基本部分,分别为相容归类和不相容归类。在相容归类里面,被试的任务是把“自我”与“积极”词归为一类并按相容的键反应,把“他人”和“消极”归为一类并按相容的键反应;不相容归类任务是相容归类任务是反转,被试的任务是把“自我”和“消极”词归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把“他人”和“积极”词归为一类并按相同键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在350-450 ms左右,相容条件下的“自我”词比不相容条件下的“自我”词诱发了一个更正的ERP成分(P300),P300反映出对自我相关信息的注意。

通过以上的系列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异质性高自尊个体共同性在于期待他人的积极性评价;须从内隐层面对异质性高自尊个体的认知行为差异进行区分,脆弱高自尊的人由于拥有潜在的自我怀疑而对消极的评价性信息很敏感,因此在风险赌博作业中特别倾向于避免冒险;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ERP研究中都诱发出P300成分,反映出对自我相关信息的注意。

引证文献(6条)

1.王宏伟.徐媛媛.金德军自我认同建构对外语角英语学习者的后现代意义[期刊论文]-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2)

2.周宇彤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自我认同现象分析[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 2007(6)

3.隋春波社会排斥与个体自我认同的重构——对上海普陀区外来非正规就业者的个案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4.施铁如阅读治疗与学校心理辅导[期刊论文]-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6)

5.林晶“西藏”:文化符号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6.郭强知识与行动的结构性关联——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改造性阐述[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e15917260.html,/Periodical_jhlt200305016.aspx

授权使用:华南师范大学(hnsfdx),授权号:09652c90-c7d3-476c-93eb-9e6a0140dc96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3日

社会认同和组织中文翻译版说课讲解

社会认同理论和组织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Blake E. Ashforth(康戈迪亚大学)and Fred Mael(韦恩州立大学)关于社会认同理论,人们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认知;二,认为社会认同来源于个体的分类、群体的独特性和威望、外群体的显著性以及传统上与群体形成相关的因素;三、社会认同指导与其相一致的活动、支持使认同具体化的机构、固有化自我和他人的看法,并导致传统意义上与群体形成相关的结果,同时加强对前因的认同。这种观点被运用于组织社会化、角色冲突和群际关系。 长期以来,组织认同被认为是组织行为的重要构念并影响着个体的满意度和组织的效率。((Brown,1969;Hall,Schneider & Nygren,1970;Lee,1971;O'Reilly &Chatman,1986;Patchen,1970;Rotondi,1975)然而,正如下面所讨论的,理论和经验工作通常会将组织认同和相关的构念(比如说组织承诺和组织影响以及行为的内化)混淆,这通常会更恰当地被认作为是认同的前因和后果。社会认同理论(SIT)可以修复一些连贯性的组织认同,并且它能够将多元化的运用建议到组织行为中去。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这个观点主要是由Henri Tajfel(1978,1981;Tajfel &Turner,1985)和John Turner (1975,1982,1984,1985)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后续文献评述中,组织中社会认同的前因和影响因素得到探讨。这个观点后来被运用于组织行为的三个方面:社会化、角色冲突和群际关系。 社会认同理论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划分到不同的社会分类中,比如组织成员、宗教信仰、性别和年龄层。(Tajfel&Turner,1985)正如这些案例说明的,人们会被划分到不同的分类中,不同的个体可以利用不同的分类模式。分类被定义为从成员中抽象出来的典型特征。(Turner,1985)社会分类有两个作用:一,它认知地分割和调整社会环境,为个体提供定义他人的系统方法。一个人被赋予他或她被分类的分类的典型特征。然而,如刻板印象的文献反映的一样,这种分类并不是必然可靠的。(e.g.,Hamilton,1981)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教案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 三年级胡巧娟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 2.用活动、知识竞答、讲故事、即兴表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教育计划: 前期准备: 1、结合本学期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动员。 2、结合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向学生宣传自护的重要性。 3、每天给学生讲一则关于自护的小常识,以积累经验。(主要进行理论学习) 现在实施: 1、通过前期讲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珍爱生命,学会自护”的班会活动,从自然灾害、独自在家、遇见陌生人三个场景,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2、认识简单的常用标志,学会自护方法。后期设想: 与家长联手,继续考察孩子在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把一些好的做法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教育特色: 1、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因此,针对我班特点,我设想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自然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班会中,我设计很多情境,引发孩子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感受,以体会当时紧急的情况。 3、点面结合,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使用多媒体。 四、教育过程:

(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七年级(1)班“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和家长的光临! (放投影) (女)为了使我们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长,为了响应我校创“安全学校”活动 (男)为了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技术 (合)我们精心筹备了这台“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和配合,预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吗? 对,就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我们要遇事不慌张, 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 (女):没错,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我们中学生非常重要。前不久,一所小学下晚自习时,因为同学们互相追赶,造成在楼梯口处,一些同学拥挤致伤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活动一:(男)[吹哨---全体同学注意,紧急通知,地震局预报西南地区发生地震,将要危及到我们地区。]同学们,你会怎样做?表演出你的反应。(放投影)(全体行动。)10秒之后吹哨停止。察看同学们的做法。(学生静止动作) (女):(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说理由) 学生1:我会躲到稳固的物体下,教室的桌子下,在家可以躲在床下,防止被震碎或震倒的东西砸伤。 学生2:我会往操场上跑,因为那里的地方大,不会被困住。如果是在家里,楼房的话,我就不能跑了,尤其是不能乘坐电梯。 学生3:我会听从老师的安排。 师:同学们的做法都对,但是,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家的心情都很着急、害怕,肯定会有很多人往外涌,这时,应注意不要推挤,以免造成其他伤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自我认知.doc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自我认知 篇一 1、成长经历 我来自一位普通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两个姐姐上初中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吃消不起学费了。后来大姐就在初三辍学了,二姐中考后上了中专院校(那个时候中专的分数线比我们市的高中录取人数都高),因为那时候中专毕业后直接就可以当老师,就可以早点就业,减轻家庭压力。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但我已经知道如果没有我的话,大姐不会辍学,二姐学习那么好,也一定会读高中,考上国内的大学。是我让大姐、二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感到我肩上的担子,不仅仅是父母的期望,还有对大姐和二姐的愧疚。本来就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没有父母的依靠,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而在农村,上大学是出人头地的的方法。我深切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分量,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我告诉自己:你没有退路。 高考的我一直不怎么顺利,高三我读了三年。第一年的高考失败后,我感觉到生活中的竞争需要我更大的努力,第二年的高考我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军校,但是我不太满意,于是我决定参加第三次的高考。这次的高考,相对于我的压力,我感觉到我爸的压力比我还要大,因为如果我没有考好的话,会有很多亲友责怪我爸,说我应该前一年就走大学的,却又让我复读。结果我

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到了北京这所高校,倒不是我炫耀这个第一,只是这个第一让我爸很有面子,也让他之前的压力都可以释然了。因为在我们那个贫困县,大家对高考都是很关注的。 高考之后那个漫长的暑假我一直在家里陪爸妈,我觉得我能够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由于我是在外县读的高中,在那里四年的时间里,我一年除了寒暑假,另外最多也就回过两三次家,所以第五年的高中我回到本县的高中复读,这样也可以多陪陪爸妈。在我上大学之后,一年我最多也就寒暑假回家两次,以后工作了可能就更加没有时间陪他们了。所以那个暑假我一直在家里,现在也很是珍惜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在大学迷茫的一年已经过去,这一年的时光,我以一个来自大山里孩子惶恐的眼光打量着这个现代化大都市,慢慢适应这个这个城市,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大一的一年,没有什么大的成果,没有做什么十分有意义的事,表面上一切平平淡淡,但我知道这一年我的心理年龄更加成熟了,我开始定位自己,寻找自己的方向,深入思考现实生活的问题了。 2、自我认识 要想把握自我,前提是认识自我。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对于不断成长中的人是一个一直存在的挑战。 性格方面: 往往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自己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的性格优点: (1)不怕吃苦。从穷山沟里出来的人,从小都是受苦长大的,

中学:“认识自我-珍爱生命”主题班会

“认识自我,珍爱生命”主题班会 生命的奇迹 我们追求美,我们追求完美。然而,那断臂的维纳斯令我们心醉,那种因残缺而更显美丽的魅力震撼人心。奥运会的闪亮之处是力量,是智慧,是技术;残奥会的动人之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挑战生命的决心,是直面人生的坚强。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生命之美!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 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快乐吗? ?你幸福吗? ?你爱你自己吗? ?幸福是什么?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介绍,我国17 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4亿,保守的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心理障碍者有三千多万人,其中,中小学心理障碍患者的患病率为21.6%至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 ?中新网十月十日讯:在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人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1.71%.有24.39%的人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也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专家分析,儿童、青少年患精神障碍的情况增多,首先归咎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幸福就是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给你说情话,跟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 ?但现实并不是如此美好,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 1.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样子,面对未来,迷茫得不知所措。 ? 2.常常在回忆里挣扎,有很多过去无法释怀。 ? 3.很想放纵自己,希望自己彻彻底底醉一次 ? 4.心里突然冒出一种“厌倦”的情绪,觉得自己很累很累。 ?5,突然很想逃离现在的生活,想不顾一切收拾自己简单的行李去流浪。 珍爱生命 残奥会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健儿 海伦·凯勒是一位很不平凡的女性。她很小的时候就既聋、又哑、还盲,但她却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业绩:奇迹般地学会了英语、法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考进了英国剑桥大学,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她的精神,受到了亿万人民的敬仰和爱。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摘要:怎样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平衡的状态呢?怎样使自己有个不错的朋友圈子呢?怎样使自己看起来更加的有自信有魅力呢?怎样使自己对自我能力有个良好的评估呢?这些问题是大都是当代大学生迫切想解决的,而这些问号的本质就是怎样使自己有个好的生活质量。答案正确的自我认知。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分析我们才能更能适应大学生活,也才能更好的享受我们大学生活。 关键词:自我认知心理健康自卑过度自信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平衡的状态呢?怎样使自己有个不错的朋友圈子呢?怎样使自己看起来更加的有自信有魅力呢?怎样使自己对自我能力有个良好的评估呢?这些问题是大都是当代大学生迫切想解决的,而这些问号的本质就是怎样使自己有个好的生活质量。答案正确的自我认知。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分析我们才能更能适应大学生活,也才能更好的享受我们大学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健康对现在的人而言已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了,健康的现在内容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心理的健康已经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质量。 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都是不能完全正确回答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认识你自己“。自我认知也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另一个通俗的说法。可见关于自我认知是从古到今的一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探讨。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情境与情绪反应的统一,那么他的言行就会紊乱,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

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从2岁起,幼儿进入自主活动期。直到14岁,人们习惯称之为儿童行为危险期。在这段时期,儿童对周围世界尚在逐步摸索、认识之中,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树立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的含义。 2、掌握一定的自护知识,让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学会从容对待,不急躁,不慌张。 二、班会过程: (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二年级“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队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光临! (女)为了使我们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长,为了响应我校创“安全学校”活动(男)为了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技术 (合)我们精心准备了这台“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队会。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和配合。 (女)下面请中队长讲话: 据统计,去年,我国有1.6万多名中小学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等导致非正常死亡。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危险和困难。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和掌握自护自救的知识,团结起来,互帮互助,从容地面对危险和挑战。,预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吗? 对,就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我们要遇事不慌张, 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 (女):没错,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我们小学生非常重要。前不久,一所中学下晚自习时,因为同学们互相追赶,造成在楼梯口处一些同学拥挤致伤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 活动一:(男)[吹哨---全体同学注意,紧急通知,地震局预报西南地区发生地震,将要危及到我们地区。同学们,你会怎样做?表演出你的反应。 (全体行动。)10秒之后吹哨停止。察看同学们的做法。(学生静止动作) (女):同学们请起立,同学们做得很好,那地震等危险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说理由) 学生1:我会躲到稳固的物体下,教室的桌子下,在家可以躲在床下,防止被震碎或震倒 的东西砸伤。 学生2:我会往操场上跑,因为那里的地方大,不会被困住。如果是在家里,楼房的话,我就不能跑了,尤其是不能乘坐电梯。 学生3:我会听从老师的安排。 男:同学们的做法都对,但是,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家的心情都很 着急、害怕,肯定会有很多人往外涌,这时,应注意不要推挤,以免造成其他伤害。 主持人 (女):你提醒的对,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镇静,不要慌张。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保住生命。 活动二:男:下面我们先来一试身手,进行第一轮知识问答 (1)我国把每年的哪一天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我国第一个安全教育日是何时?(1996年3月25日) (2)你知道学校安全细则有哪些?至少说5点。

大学生自我认知

当我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学校就在不断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起初我并不是很在意,认为这纯粹是学院的形式工作而已,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涯已过完四分之一时,蓦然回首,我才知道,无的放矢,像个无头苍蝇似的生活是大学最可怕的事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只知道随着大流去考试去上课去比赛,也许你毕业之后,还是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前方更是一切的未知数…… 一、概述 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学院就一直在灌输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的概念,可是直到现在,我仍然很迷惘,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意义在哪里?大一是大学生的迷惘期,很多新生在这段时间之内长久的迷惘,因为他们看到了大学里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差距越大,迷惘的时间也就会越长,越不容易去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面对现实,还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世界中无法解脱。 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工作,应该贯穿于一个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甚至说是一个人的一生。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每个阶段的目标也不同,所以每个阶段的规划针对性更是不同。 当我从自己所做的学生工作中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经常有意识的去反思自己,有意识的去规划自己要做的事情。如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在抱怨天天都很忙,却不知道忙的意义在哪里,自己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其实,我也是一样,虽然在社团会有职务,天天很忙,但是想到卸任之后我还能干什么时,我又迷惘了,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帮助自己规划接下来的短暂而宝贵的大学时光。 二、自我的认知与该做出的改变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经常去审视自己。 自从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就经常去问自己,我有哪些优势?和别人比,

社会认同理论

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社会认同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外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么一种趋势:即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我国对社会认同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丰富的成果。 一、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关注始于2001年,然后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郑航生教授2009年发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认同的挑战》一书后,社会认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到现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一)社会认同的界定 近十年来,社会学者、心理学者、政治学者、教育学者均对社会认同提出理论性界定与操作性定义,心理学者多数遵循塔弗尔的原初定义,社会学者则往往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国文化与国情对社会认同作出界定。 李友梅教授给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社会组织、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1]。

郑杭生教授[2]则是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视角界定社会认同,即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也就是以利益为基点,以文化为纽带,以组织为归属,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 方文教授凸显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membership)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3]。 此外,在社会学的有关实证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作出一些操作性界定。 比如,按照王春光[4]的定义,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 总之,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质上社会认同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二)社会认同的结构 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社会认同的结构主要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认知、情感、动机、行为。 1.认知维度 指相比其他群体,个体对其所在群体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

静海县中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我”知识竞答试卷及答案

静海县中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自我”知识竞答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在家中遇到地震,应躲在坚固的()、内墙根、()附近或()、()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 3.国际禁毒日是每年的()月()日,从()起,每年的国际禁毒日都有一个活动主题。 4.在等候乘车时,要站在()和()等候车辆,不要站在()候车。 5.灭火的基本方法有()、()、()。 6.受到火灾威胁,正身处楼房时,不要(),更不要盲目(),可以躲在()或(),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 7.遇有煤气()的病人,要迅速将其转移至户外开阔(),对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要保持()通畅,清除()分泌物,保证有充足的()吸入。 8.发现自己处于被毒气污染的环境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屏住呼吸用()或()等简易物品()口鼻,并判断风向沿()方向迅速离开。 9.人工呼吸有两种方法,即()人工呼吸和()人工呼吸。 10.发现出血现象后自救互救的方法有()法、()法、()法、()法。 二、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在()内打“√”,错误的打“×”。 1.在户外躲避雷雨,站着蹲着都一样。() 2.发现有人触电,第一重要的是切断电源。() 3.烟雾毒气是“隐形杀手”。穿越烟雾区时要屏住呼吸,弯腰快走。() 4.发现电梯运行异常时,应及时使电梯停止运行并通知维修人员。() 5.乘坐飞机如果遇到意外,不能静坐等待,可以在机舱内随意走动。() 6.看到同伴溺水一般情况下不要进行水中救护。() 7.在拥挤的人流中小明看见自己的鞋带开了,就赶紧蹲下系鞋带。() 8.为了广交朋友,和陌生人单独相处没什么害处。() 9.为方便洗澡,燃气热水器可以安装在卫生间。() 1

主题班会教案之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认识自我,珍爱生命

主题班会教案之珍爱生命主题班会教案:认识自我,珍 爱生命 生命的奇迹 我们追求美,我们追求完美。然而,那断臂的维纳斯令我们心醉,那种因残缺而更显美丽的魅力震撼人心。奥运会的闪亮之处是力量,是智慧,是技术;残奥会的动人之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挑战生命的决心,是直面人生的坚强。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生命之美!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 三毛 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o你快乐吗? o你幸福吗? o你爱你自己吗? o幸福是什么?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o据“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介绍,我国17 岁以下未成年人

有3.4亿,保守的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心理障碍者有三千多万人,其中,中小学心理障碍患者的患病率为21.6%至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而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令人震惊的调查结果 o中新网十月十日讯:在上海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人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1。71%。有24。39%的人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也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o 专家分析,儿童、青少年患精神障碍的情况增多,首先归咎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幸福就是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给你说情话,跟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 o但现实并不是如此美好,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o1.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样子,面对未来,迷茫得不知所措。 o2.常常在回忆里挣扎,有很多过去无法释怀。 o3.很想放纵自己,希望自己彻彻底底醉一次 o4.心里突然冒出一种“厌倦”的情绪,觉得自己很累很累。

社会认同和组织中文翻译版

社会认同理论和组织 1989 E. (康戈迪亚大学)(韦恩州立大学) 关于社会认同理论,人们有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认知;二,认为社会认同来源于个体的分类、群体的独特性和威望、外群体的显著性以及传统上与群体形成相关的因素;三、社会认同指导与其相一致的活动、支持使认同具体化的机构、固有化自我和他人的看法,并导致传统意义上与群体形成相关的结果,同时加强对前因的认同。这种观点被运用于组织社会化、角色冲突和群际关系。 长期以来,组织认同被认为是组织行为的重要构念并影响着个体的满意度和组织的效率。((,1969;,& ,1970;,1971;O' ,1986;,1970;,1975)然而,正如下面所讨论的,理论和经验工作通常会将组织认同和相关的构念(比如说组织承诺和组织影响以及行为的内化)混淆,这通常会更恰当地被认作为是认同的前因和后果。社会认同理论()可以修复一些连贯性的组织认同,并且它能够将多元化的运用建议到组织行为中去。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这个观点主要是由(1978,1981;,1985)和(1975,1982,1984,1985)发展起来的。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后续文献评述中,组织中社会认同的前因和影响因素得到探讨。这个观点后来被运用于组织行为的三个方面:社会化、角色冲突和群际关系。 社会认同理论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划分到不同的社会分类中,比如组织成员、宗教信仰、性别和年龄层。(,1985)正如这些案例说明的,人们会被划分到不同的分类中,不同的个体可以利用不同的分类模式。分类被定义为从成员中抽象出来的典型特征。(,1985)社会分类有两个作用:一,它认知地分割和调整社会环境,为个体提供定义他人的系统方法。一个人被赋予他或她被分类的分类的典型特征。然而,如刻板印象的文献反映的一样,这种分类并不是必然可靠的。(.,,1981) 第二,社会分层促进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定位和定义他自己。根据社会认同1 / 18 理论,自我概念包括私人认同并囊括一些特质特征(比如身体特征、能力、心理,并且社会认同也包括一些显著的群分类。因此,社会认同是一套特征和利益)在这例如,一个妇女可能会以群体的角度定义自己,个人或归属社会的总看法。。她将自己视为个群体中她会将自己分类(我是一个加拿大人,我是一个女人)如上所本群体实际的或者象征性的成员,并且她将群体的命运视为自己的命运。),1982,1982;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述,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是谁”(,(注意别人和自我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关系和比较”)他们定义自己只是相对与其他类别中的个人。只有相对与年16,,1985p. & 老的分类,年轻的分类才是有意义的。然而,应该被指出的是,社会认同不是一个“全部或无”的现象。但是许多社会分类确实是绝对的(比如,加拿大人,女这种分类中个体认同与每一类别都有明确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员),性,或者是

关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报告范文 XX专业大学生自我认知报告 (一)自我认知 本人品行端正,谦虚谨慎,吃苦耐劳的素质较好,交际沟通能力较强,拥有创新思维,有团队精神。而且具有北方人的热情和豪爽。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强,爱好看书。有很强的自信心。 性格开朗,爱笑,待人温和不会经常发脾气,具有一定的隐忍性,会和认识的人保持较好的关系。是那种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的人,对我好的人我会加倍的对他好我兴趣广泛和不同的人聊天时不会有无话可说的情况发生。我爱交朋友,喜欢见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不是为了和他们交朋友,只是喜欢观察陌生人。但是我缺乏较好的耐心,和自制能力。 (二)学生生涯规划 希望在自己不断努力奋斗下在大学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升本”或“接本”的目标。在此期间我要有一个很好的生活方式。要一个快乐充实的生活方式。身体要锻炼,身体是革命是本钱;学习要努力,学习是来此的目的;各种有趣的活动要参加,只有痛痛快快的玩才能学的好。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我要做到每节课认真听,要每节课都有收获。课下的时间要博览群书。可以是任何方面的书,例如:心理、武侠、历史、周易报的自考要认真准备。要话大量的时间在自考上课和看书上。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去别的院校跟着学习“高数”因为听老师讲总比自学是来的快和轻松的。

还要时时关注时事,尤其是关注各国经济问题。这有助于以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以及了解所选企业所处的行情。知道了解的东西越多总是越好的,使自己在企业中发挥的游刃有余。 当然在校三年,事事变化无常。我所定的目标要根据我的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计划,甚至改变目标。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情况下我可以加大任务量。发现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我可以改变目标。如果目标提前实现了,我就要计划“读研”。总之无论怎样都要让自己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为自己定了认证准则,虽然有些空大。但在我身经社会之前它确实是我心中所想,我愿意为它而努力。而且希望在我经历世事之后人能将这个准则作为心中的力量:诚实做人,忠实做事时我的人生准则,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是我的在追求。我坚信每天进步一小步,成就辉煌一大步。人必须保持奋进的心态。 职业规划设计--自我认知小结 通过分析飞途网人才素质测评报告中我的职业兴趣类型,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个性特征以及其他测评并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我对自己的认知做以下小结: 职业兴趣类型偏重:社会型为主,管理型次之。价值取向:自我实现取向为主职业能力:推理、数理能力较强,人文素质次之自身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管理组织能力 热心、健谈、负责,善于与人合作是我对自己的总结。善于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得到鼓励和赞扬时工作最出色,希望自己和他人

认同理论

《社会心理研究》 2006年第2期认同理论:其结构、动力及应用* (美)威廉·布鲁姆(William Bloom) 王兵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主旨是阐释认同理论,指出认同是所有人固有的、无意识的行为驱动力。 为了获得心理安全感,人们主动寻求认同;为了增进心理安全感(人格稳定 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人们主动保持、维护和提高认同。认同的这种驱动力 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和老年期。此外,认同可以为人们共享,其 结果是具有同样认同的人往往会采取一致行动以维护和提高他们共同的认 同。 关键词:认同行为驱动力心理安全感一致行动 一、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阐释认同理论。通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帕森斯(Talcott Parson) 及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的诠释,认同理论得以提出。本文的讨论首先集中于有关个体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individual),然后向外延伸到有关社会群体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mall social groupings),直至有关国民社会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ass national society)。 弗洛伊德和米德对认同采取了同样的理论观点,这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弗洛伊德和米德分别是两个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即内省的(introspective)或者说是分析的(analytical)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的(behaviourist)心理学。这是当代两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但它们同时又互相对立。在大多数其他理论领域中,这两个人以及这两个学派的观点都相当不同;但在对认同的理解上,两者却找到了共同点。 在对认同的研究中,埃里克森是最重要的学者。他的著作表明,令人满意的认同对于人格整合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他清楚地说明了认同对于个人健康的重要性,而且表明了认同在人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过程中具有动力的适应性特征。可以说,正是埃里克森使认同(identity) 和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 这类概念成为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由于每一种认同都是由外部社会行动者(external social actor) 创造的;同个人的心理活动一样,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行动。因而,如同对心理学家一样,对社会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来说,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至少从涂尔干(Durkheim)以来,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译自William Bloom. (1990). “Identification theory:its structure, dynamics and application”. In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5-53. 此文发表于《社会心理研究》2006年第2期。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教案(同名21579)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教案(同名21579)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宋庄小学六年级一班杨红萸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 2.用活动、知识竞答、讲故事、即兴表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教育计划: 1、结合本学期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动员。 2、结合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向学生宣传自护的重要性。3.给学生讲一则关于自护的小常识,以积累经验。 4. 认识简单的常用标志,学会自护方法。 三、教育过程: (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六年级(1)班“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为了使我们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长,为了响应我校创“安全学校”活动 (男)为了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技术 (合)我们精心筹备了这台“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和配合,预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吗? 对,就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我们要遇事不慌张, 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 (女):没错,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我们中学生非常重要。前不久,一所小学下晚自习时,因为同学们互相追赶,造成在楼梯口处,一些同学拥挤致伤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活动一:(男)[吹哨---全体同学注意,紧急通知,地震局预报西南地区发生地震,将要危及到我们地区。]同学们,你会怎样做?表演出你的反应。(放投影)(全体行动。)10秒之后吹哨停止。察看同学们的做法。(学生静止动作) (女):(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说理由) 学生1:我会躲到稳固的物体下,教室的桌子下,在家可以躲在床下,防止被震碎或震倒的东西砸伤。 学生2:我会往操场上跑,因为那里的地方大,不会被困住。如果是在家里,楼房的话,我就不能跑了,尤其是不能乘坐电梯。 学生3:我会听从老师的安排。 师:同学们的做法都对,但是,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家的心情都很着急、害怕,肯定会有很多人往外涌,这时,应注意不要推挤,以免造成其他伤害。 主持人(男):老师提醒的对,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镇静,不要慌。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保住生命。活动二:一试身手(知识问答和即兴表演) (1)我国把每年的哪一天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3月最后一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2000字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2000字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2000字 摘要: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成熟和发展的时候,也是认知自我、选择自己以后职 业生涯的最重要的时机。 在进入大学之初, 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地从各种角 度去认知自己, 不管是心理、 生理还是能力方面, 只有充分的认知了自己的能力 和性格,才可以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指导自己去学习、发展,正确地发展自己的 能力, 建构自己以后的目标。 大学生涯的职业规划是一个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 一,应该得到我们的充分重视。 当我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

我们的学校就在不断强调一个概念, 那就是自我 认知和职业规划。 起初我并不是很在意, 认为这纯粹是学院的形式工作而已, 但 是,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涯突然还剩一半时,蓦然回首,我才知道,无的放 矢, 像个无头苍蝇似的生活是大学最可怕的事情, 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不知道 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只知道随着大流去考试去上课去比赛, 也许你毕业之后, 还 是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到, 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前方更是一切的未 知数……

一、 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学院就一直在灌输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的概念,可是 直到大二, 我仍然很迷惘, 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我不知道自 己做了那么多的事情, 意义在哪里?大一是大学生的迷惘期, 很多新生在这段时 间之内长久的迷惘, 因为他们看到了大学里梦想和现实的差距, 差距越大, 迷惘 的时间也就会越长, 越不容易去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 面对现实, 还是喜欢 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世界中无法解脱。 当很多大二的学生被问起自己是否从这种迷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教案

《珍爱生命学会保护自己》主题班会宋庄小学六年级一班杨红萸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 2.用活动、知识竞答、讲故事、即兴表演等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形成学习、宣讲安全知识的氛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二、教育计划: & 1、结合本学期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动员。 2、结合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具体事件,向学生宣传自护的重要性。3.给学生讲一则关于自护的小常识,以积累经验。 4. 认识简单的常用标志,学会自护方法。 三、教育过程: (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六年级(1)班“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为了使我们更加健康安全地成长,为了响应我校创“安全学校”活动 (男)为了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急救技术 ~ (合)我们精心筹备了这台“珍爱生命,学会自护”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

积极参与和配合,预祝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男):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吗对,就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我们要遇事不慌张, 学会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 (女):没错,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我们中学生非常重要。前不久,一所小学下晚自习时,因为同学们互相追赶,造成在楼梯口处,一些同学拥挤致伤亡。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活动一:(男)[吹哨---全体同学注意,紧急通知,地震局预报西南地区发生地震,将要危及到我们地区。]同学们,你会怎样做表演出你的反应。(放投影)(全体行动。)10秒之后吹哨停止。察看同学们的做法。(学生静止动作) (女):(选取不同做法的同学说理由) 学生1:我会躲到稳固的物体下,教室的桌子下,在家可以躲在床下,防止被震碎或震倒的东西砸伤。 学生2:我会往操场上跑,因为那里的地方大,不会被困住。如果是在家里,楼房的话,我就不能跑了,尤其是不能乘坐电梯。 学生3:我会听从老师的安排。 师:同学们的做法都对,但是,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家的心情都很着急、害怕,肯定会有很多人往外涌,这时,应注意不要推挤,以免造成其他伤害。 ` 主持人(男):老师提醒的对,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镇静,不要慌。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保住生命。活动二:一试身手(知识问答和即兴表演)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缺失的原因 大学对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更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高度发达时期。如果在大学中你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必须做什么,怎么做,怎样看待大学中的自己,那你就形成了自我认同感,反之,你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出现危机。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呢?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分析,不难看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太多的选择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循规蹈矩的按照父母或者老师的要求做就行,只要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学校就成了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当我们真的完成了这一终极目标后,也就是说我们上了大学后,我们开始茫然了,我们知道我们需要找一个好的工作,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考取大学的成就感在这时早已烟消云散,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不知所措,开始焦虑不安,这时候挫败感的体验越来越强,很多人开始否定自我,开始怀疑十年寒窗的苦读到头来我们究竟能得到什么,开始感到困惑与无助。其实,这在很多时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有很大关系,从小学开始,我们一味的以分数论高低,只注重了智商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情商的培养。在这就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严重脱节,在学校,智商高受到老师的重视,但是到了社会上,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只是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像成绩好就是一切都好,忽视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训练,以至于很多孩子到了大学,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出现了惊慌失措的反应,不得不说,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失败。 其次,大学生对自我专业的不满。专业是自己选择的,为什么到了后来却出现了对自己专业不满的怪现象呢?原因很容易知道,那就是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选专业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意见,对于那时的孩子,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拿个好成绩读个好大学,至于其他的,他们一概不管,或者说不明白,在他们完成了考大学的使命后其他的饿一切都交由父母处理了,父母操办一切,成了决策者。当他们读了大学,读了自己的专业后,却发现这个专业自己并不喜欢,而且大学生年轻气盛,很多都过于心高气傲,这山看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专业比自己的专业好,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深,不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持怀疑态度,以至于自己的信念开始动摇了,学习的惰性开始增强,对自己过于放纵,这使得这部分的大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怀疑自己的选择,造成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最后,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造成自我认同感的缺失。大学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了,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得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对自我情感态度的处理上出了问题。作为年轻人,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滞后的并存期,容易产生心理矛盾。通过一系列心理调查发现,抑郁质的大学生占的比例不少,对于这一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敏感多疑,抑郁悲观的情绪比较严重,而且不知道怎样主动与他人交往,容易形成自我认同的危机。他们一方面期望别人关注对方,一方面又不知道怎样使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受到冷落,这时更容易封闭自己,内心不断的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情商,这些不良因素被他们反复在心中强化,从而出现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周晓虹 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 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 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 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 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 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①。 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②。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③。 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 收稿日期:2007-00-00 *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① James M. 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ume 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p.504. ② Erik H. Erikson,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 1950.另外, 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从小他就有一种不属于自己家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逐渐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 ③Identity and life Cycl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