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一章答案

1、研究发动机的理论循环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是通过对实际循环做了哪几点简化假设得到的?

答:(1)研究发动机理论循环的目的是: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的极限,以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能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的潜力;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的经济性能和动力性能;通过分析发动机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能和以平均压力为代表动力性能基本途径。

(2)做了以下几点假设: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假设工质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等容或等压向工质加热,工质放热为等容放热,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2、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和有效性能指标?分别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为指示性能指标简称指示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简称有效指标;指示性能指标有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平均燃油消耗率;有效性能指标包括有效功,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

3、什么是机械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何意义?

答:机械效率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用符号η表示,计算公式为η=W有/W总*100%。

机械效率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影响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重,其次才是滑轮重、绳重和磨擦。无论你用同一滑轮组吊起一根绣花针或一个重量远远大于动滑轮的重物,你都需要把动滑轮举上去,还要克服绳重与磨擦,前者额外功远远大于有用功,其机械效率几乎为零,后者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值就小得多,所以物重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意义: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的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因而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显然,有用功所占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物理中,用机械效率来表示机械对总功得了利用率。(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注意物理量名称所标示的意义。总功:即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称之为动力功,也叫输入功。理想机械:W总=W有用,W输入=W输出,W动=W阻。实际机械:W总=W有用+W额外,W 输入=W输出+W额外,W动=W有用阻力+W无用阻力

4、如何测定机械效率?适合汽油机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测定机械效率有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油耗线法;

适合汽油机的有倒拖法和示功图法;

因为示功图法在低压缩的发动机中,误差比较小。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练习题

第4章练习题 一、解释术语 1、不规则燃烧 2、点火提前角 3、空燃比 二、选择题 1.提高汽油机的压缩比,要相应提高所使用汽油的() A、热值 B、点火能量 C、辛烷值 D、馏程 2.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是() A、温度传播过程 B、压力传播过程 C、热量传播过程 D、火焰传播过程 3、汽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中,燃料()、燃料蒸汽与空气之间的扩散同步进行。 A、喷射 B、雾化 C、蒸发 D、混合 4、下面列出的()属于汽油机的燃烧特点。 A、空气过量 B、有时缺氧 C、扩散燃烧 D、混合气不均匀 5、汽油机爆震燃烧的根本原因是远端混合气() A、自燃 B、被火花塞点燃 C、火焰传播不到 D、被压缩 6、汽油机的火焰速度是() A、燃烧速度 B、火焰锋面移动速度 C、扩散速度 D、气流运动速度 7、提高压缩比使汽油机的爆震倾向加大,为此,可采取()的措施。 A、减小喷油提前角 B、减小点火提前角 C、加大喷油提前角 D、加大点火提前角 三、填空题 1、根据汽油机燃烧过程中气缸压力变化的特点,可以将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2、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和两种。 3、压缩比是发动机热效率的重要因素。但高压缩比会给汽油机增加的趋 势。

4、对液态燃料,其混合气形成过程包括两个基本阶段: 和。 5、燃油的雾化是指燃油喷入_________________后被粉碎分散为细小液滴的过程。 6、发动机转速增加时,应该相应地____________点火提前角。 7、在汽油机上调节负荷是通过改变节气门开度来调节进入气缸_______________的多 少。 四、简答题 1、P—φ图上画出汽油机正常燃烧,爆震燃烧和早燃的示功图,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区别? 2. 用示功图说明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过大、过小,对燃烧过程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汽油机燃烧室组织适当的紊流运动的作用有哪些?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及答案

一、发动机的性能 一、解释术语 1、指示热效率:是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消耗燃料的热量的比值. 2、压缩比:气功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 3、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1KW有效功率,在1h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 4、平均有效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有效功 5、有效燃料消耗率:是发动机发出单位有效功率时的耗油量 6、升功率:在标定工况下,发动机每升气缸工作容积说发出的有效功率 7、有效扭矩:曲轴的输出转矩 8、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所做的指示功 2、示功图:发动机实际循环常用气缸内工质压力P随气缸容积V(或曲轴转角)而变化的曲线 二、选择题 1、通常认为,汽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A ) A、定容加热循环 B、等压加热循环

C、混合加热循环 D、多变加热循环 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在膨胀过程中,工质( B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又吸热又放热 2、发动机的整机性能用有效指标表示,因为有效指标以( D ) A、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B、气体膨胀的功为基础 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 A、定容加热循环 B、定压加热循环 C、混合加热循环 D、多变加热循环 6、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在压缩过程中,工质( B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又吸热又放热

2、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完善程度用指示指标表示,因为指示指标以( C ) A、燃料具有的热量为基础 B、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C、气体对活塞的做功为基础 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2、表示循环热效率的参数有( C )。 A、有效热效率 B、混合热效率 C、指示热效率 D、实际热效率 3、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定中,假设燃烧是( B )。 A、定容过程 B、加热过程 C、定压过程 D、绝热过程 4、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 B、吸热过程 C、放热过程 D、多变过程 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加热循环。 A、定容 B、定压 C、混合 D、多变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答: 2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它与理论示功图有什么不同?说明指示功的概念和意义。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随温度等因素影响会变大,而且实际循环中还存在泄露损失.换气损失燃烧损失等,这些损失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循环放热率低于理论循环。指示功时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Wi反映了发动机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功的数量。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meCm. 第二章

1为什么发动机进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从而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在活塞到下止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排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弃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同样的自由排气时间所相当的曲轴转角增大,为使气缸内废气及时排出,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2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时如何界定的? 答: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内压力的这个时期。 强制排气阶段:废气是由活塞上行强制推出的这个时期。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到关闭这段时期。 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所以进.排气门同时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大纲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组 2010年10月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考核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汽车发动机原理》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提高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并获得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车用发动机的特性和试验方法,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和今后工作中合理运用发动机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目标 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考核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按照考核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加以细化,按章节详述如下: 第1章发动机的性能 (一)课程教学内容 1.1 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 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的建立目的、方法、基本假定、类型和特点;发动机基本理论循环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基本理论循环的平均压力和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和循环热效率的影响因素。1.2 发动机实际循环 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与实际循环;实际循环的表示方法;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等5个过程;实际循环各过程的起始与终了参数。 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指示指标:动力性指标——指示功、指示功率和平均指示压力等;经济性指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1.3 发动机整机性能 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的方法、设备与试验过程;发动机的性能的评价指标——有效指标:动力性指标——有效功率、有效扭矩和平均有效压力等;经济性指标——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排放指标与噪声指标;其它性能指标。 1.4 发动机机械损失 发动机机械损失的定义与评价指标,主要是机械损失功率和平均机械损失压力;机械损失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发动机机械损失的测量方法与原理: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和油耗线法等;发动机机械损失的测量设备与试验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5章 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柴油机和汽油机相比,混合气形成有哪些特点? 答:相比于汽油机,柴油机在进气过程中进入燃烧室的为纯空气,在压缩过程终了柴油直接喷入。因此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时间比汽油机短促的多,而且柴油的蒸发性和流动性比汽油差,使得柴油难以在燃烧前彻底雾化蒸发与空气均匀混合,所以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品质较汽油机差。 2.试说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两种基本形式,并进行对比分析。 答:空间雾化混合与油膜蒸发混合。空间雾化混合是在燃烧室空间中利用燃油与空气的相对运动形成较均匀的混合气,燃油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速度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油膜蒸发混合是指喷在燃烧室壁面上的燃油形成油膜后, 3.说明直喷式燃烧室产生空气运动的方式,并分析空气运动对其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影响。 答:直喷式燃烧室中的空气运动主要是指半开式燃烧室中的进气涡流和挤压涡流。产生进气涡流的方法一般时采用螺旋进气道,一方面将气道腔做成螺旋形,使空气在气道内形成旋转运动;另一方面由于气阀中心和气缸中心不重合,产生沿气缸壁绕气缸中心的旋转运动。挤压涡流是在压缩过程期间,活塞接近上止点时,活塞顶部外围的环形空间中的空气被挤入活塞顶部的凹坑内,由此产生挤压涡流。空气运动可以促使柴油混合气很快在整个燃烧室均匀分布,加速混合气的形成。但是在直喷式燃烧室中涡流强度过强或过弱会造成油束贯穿不足或过度,,均会影响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4.简述直喷式燃烧室的工作原理。

答:直喷式燃烧室由气缸盖底平面和活塞顶部的凹坑形成,直接喷射到凹坑内的柴油,主要靠燃油雾化和空气均匀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因此直喷式燃烧室对于喷油器的需求较高,喷孔较小、数量多、喷射压力高。 5.半开式燃烧室的优、缺点如何? 答:半开式燃烧室的活塞顶部凹坑较深,形状有很多种。半开式燃烧室中的混合气形成依靠燃油的喷散雾化和空气运动两方面的作用。它采用孔式喷油器,常见的喷孔数目为4-6孔,并有较高的喷射压力,对喷射系统有较高的要求。优点:半开式燃烧室的可燃混合气形成更均匀,空气利用率有所提高,可以实现更完善的燃烧。缺点:半开式燃烧室对转速的变化较敏感,一般适用于缸径80-140mm,转速低于4500r/min的柴油机中,在燃油喷射、气流运到与燃烧室形状间的配合上会有很大困难;同时,喷孔直径过小和喷油压力过高,也给制造和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方面表现较差。 6.分隔式燃烧室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如何?使用范围怎样? 答:分隔式燃烧室的结构特点是除位于活塞顶部的主燃烧室外,还有位于缸盖内的副燃烧室,两者之间有通道相连。燃油不直接喷入主燃烧室内,而是喷入副燃烧室内。分隔式燃烧室柴油机中主要靠强烈的空气运动来保证较好的混合气质量,空气利用率较高,保证了高速下也有较好性能。在有害排放方面,除了低负荷的碳烟排量较大,其他排放方面均优于直喷式燃烧室,噪声表现也很优异。因此分隔式燃烧室主要运用于轿车柴油机中,在一些要求噪声特别低的场合也有使用。 7.分析比较直喷式和分隔式柴油机的性能特点及各自的适用场合。 答:在燃烧室的选用中,主要应结合各类燃烧室的特点并考虑柴油机的缸径大小、转速范围、具体使用要求和特点以及制造维修水平等。直喷式燃烧室形状简单,能量损失较少,动力性和经济性好,但在有害排放方面较差,燃烧噪声较高,适应转速有限。分隔式燃烧室形状复杂,能量损失较高,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差,但在有害排放方面较好,燃烧噪声低,适应转速范围广,但起动较困难。直喷式主要运用在重型、中型车用柴油机,分隔式运用于轿车、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和一些要求噪声低的特殊场合。 8.什么是喷油器流通特性?说明喷油器流通截面对喷油过程和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答:喷孔流通截面积与针阀升程的关系成为喷油器的流通特性。喷油嘴的流通截面积随针阀的上升而增大,其增大的速度与着火落后期的喷油量有直接关系。一般希望喷油嘴流通截面变化是“先小后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着火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 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 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 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 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

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 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 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 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分隔式燃烧室,工质在主副燃烧室之间流进、流出引起节流损失 5.泄露损失活塞环处的泄漏无法避免 5.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减少工质比热容、燃烧不完全及热分解、传热损失、提前排气等带来的损失。措施:提高压缩比、稀释混合气等 6.为什么柴油机的热效率要显著高于汽油机? 柴油机拥有更高的压缩比, 7.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质量的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

1、汽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 B、定容加热循环 C、定压加热循环 D、卡诺循环 2、汽油机常用的压缩比在()范围内。 A、4 ~7 B、7 ~11 C、11 ~15 D、15 ~22 3、车用柴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 B、定容加热循环 C、定压加热循环 D、卡诺循环 4、非增压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缸内压力最低出现在() A、膨胀结束 B、排气终了 C、压缩初期 D、进气中期 5、发动机实际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评价参数有() A、机械效率 B、热效率 C、进气马赫数 D、充气效率 6、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中存在气门叠开现象的原因是() A、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早开 B、进气门晚关和排气门早开 C、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晚关 D、进气门晚关和排气门晚关 7、汽油机的火焰速度是() A、燃烧速度 B、火焰锋面移动速度 C、扩散速度 D、气流运动速度 8、提高压缩比使汽油机的爆震倾向加大,为此,可采取()的措施。 A、减小喷油提前角 B、减小点火提前角 C、加大喷油提前角 D、加大点火提前角 9、评价速燃期的重要指标中有() A、温度升高率 B、最大压力出现时刻 C、最高温度 D、压力升高时刻 10、下列措施中,不能够消除汽油机爆震的是() A、增大点火提前角 B、推迟点火提前角 C、加强冷却 D、选用高牌号的汽油 11、下面列出的()属于柴油机燃烧特点。 A、缺氧 B、空气过量 C、扩散燃烧 D、混合气预先形成 12、柴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中,存在燃料燃烧、燃料()、燃料与空气之间的扩散同步进行现象。 A、燃烧 B、凝结 C、蒸发 D、混合 13、球形油膜燃烧室属于柴油机()燃烧室。 A、涡流式 B、预燃室 C、间接喷射式 D、直接喷射式 14、下列四种燃烧室对喷射系统要求最高的是() A、开式燃烧室 B、半开式燃烧室 C、涡流室燃烧室 D、预燃室燃烧室 15、在发动机试验装置中,()是发动机试验台架的基本设备。 A、发动机 B、试验台 C、测功机 D、测量系统 17、万有特性图中,最内层的区域是() A、功率最高区域 B、油耗最小区域 C、转矩最大区域 D、转速最小区域 18、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和下面哪个参数成反比() A、机械效率 B、指示热效率 C、两个都是 D、两个都不是 19、三元催化转换器要求的空燃比范围是()理论空燃比。 A、小于 B、小于并接近 C、大于 D、大于并接近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发动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 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 总学时(学分):48 理论学时:48 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交通工程专业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汽车发动机理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汽车发动机性能评价指标、提高性能指标的途径、发动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换气过程及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过程)发动机特性等,并介绍排气污染和噪声振动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内燃机理论的基本知识,为提高汽车的应用效率奠定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掌握内燃机的能量转换以及循环充量的原理和规律,即动力机械的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问 题; 2、掌握内燃机的燃烧与排放问题,包括内燃机的燃烧过程、规律与有害排放物及噪声 控制。 3、掌握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动力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运行特性与性能调控问题。 (三)课程考核办法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将理论考试的70%成绩和实验考试的30%成绩记为总成绩。

、讲授内容 第一篇热力工程基础(6) 第二篇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 第五章发动机实际循环与评价指标( 6 学时)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一、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二、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第二节发动机的指示指标 一、发动机的示功图 二、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 第三节发动机的有效指标 一、动力性指标 二、经济性指标 三、强化指标 第四节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一、机械效率 二、机械损失的测定 三、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四、发动机的热平衡 第六章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6 学时) 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换气过程 二、换气损失 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充量系数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本总结

汽车发动机原理 一、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1.实际工质的影响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比热是随温度上升而增大的,且燃烧后生成CO2、H2O等气体,这些多原子气体的比热又大于空气,这些原因导致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加之循环还存在泄漏,使工质数量减少。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如图中Wk所示。这些影响使得发动机实际循环效率比理论循环低。 2.换气损失 为了使循环重复进行,必须更换工质,由此而消耗的功率为换气损失。如图中Wr所示。其中,因工质流动时需要克服进、排气系统阻力所消耗的功,成为泵气损失,如图中曲线rab’r 包围的面积所示。因排气门在下止点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面积W所示。 3.燃烧损失 (1)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实际循环中燃料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会延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 (2)不完全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空气混合不良,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如不考虑化学不平衡过程,燃料与氧的燃烧化学反应在每一瞬间都处在化学动平衡状态,如2H2O=2H2+O2等,由左向右反应为高温热分解,吸收热量。但在膨胀后期及排气温度较低时,以上各反应向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上述过程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等容度而降低了热效率。 (4)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汽缸壁和工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热交换,使压缩、膨胀线均脱离理论循环的绝热压缩、膨胀线而造成的损失。 (5)缸内流动损失。指压缩及燃烧膨胀过程中,由于缸内气流所形成的损失。体现为,在压缩过程中,多消耗压缩功;燃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气流阻力,使作用于活塞上做功的压力减小。 二、充量系数 衡量不同发动机动力性能和进气过程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定义为每缸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计算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空气质量的比值。 影响因素: 1.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Pa 2.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温度Ta 3.残余废气系数 4.进排气相位角 5.压缩比 6.进气状状态 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阻力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是由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和进气门所组成。减少各段通路对气流的阻力可有效提高充量系数。(1)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1)进气马赫数M 不超过0.5受气门大小、形状、升程规律、进气相位等因素影响2)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增大气门相对通过面积,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以及合理的配气相位是限制M值、提高充量系数的主要方法。增大进气门直径可以扩大气流通路面积;增加气门数目;改进配气凸轮型线,适当增加气门升程,在惯性力容许条件下,使气门开闭尽可能快;改善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2)减少进气道、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汽车发动机原理练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练习题》 第一章发动机性能 一、概念解释: 1、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次要因素后建立的循环模式。 2、循环热效率:是工质所做循环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用以评定循环经济性。(P2) 3、有效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有效指标被用来直接评定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的优劣。(P15) 4、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为得到此有效功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P17) 5、平均有效压力:是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P16) 6、有效燃油消耗率:是指每小时单位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燃料。(P17) 二、填空: 1、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和运转性能指标。(P1) 2、三种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即等容加热循环、等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P1) 3、发动机实际循环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和排气五个过程组成的,较之理论循环复杂得多。(P6) 4、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P12)、(P15) 5、机械损失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示功图法、倒拖法、灭缸法、 油耗线法等。(P19) 三、判断题: 1、随着发动机压缩比的增大,循环热效率提高,循环平均压力增大。(√) 2、压缩过程的作用是增大作功过程温差,获得最大限度的膨胀比,提高热功转换率,同时也为燃烧过程创造有利条件。在柴油机中,压缩后气体的高温还是保证燃料着火的必要条件。(√)(P7) 3、衡量发动机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有效热效率和有效燃油消耗率,它们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P17)———反比。 4、发动机的排气温度高,说明燃料燃烧后,转变为有用功的热量多,工作过程进行得好。(×)(P10)————改为“发动机的排气温度低,……” 5、人们在研究发动机循环时,通常将实际循环简化为理论循环。两种循环最大的区别为:实际循环向冷源放热,理论循环绝热。()(P1) 四、简答: 1、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需作五个假设,哪五个?(P1) 1)假设工质是理想气体,其物理常数与标准状态下的空气物理常数相同,整个循环中工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不变,工质比热容为常数。 2)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3)假设工质的压缩及膨胀是绝热等熵过程。 4)假设燃烧是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等容或等压向工质加热。工质放热为等容放热。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2、用倒拖法测量机械损失的过程?(P19) 在电力测功器的试验台上,先使发动机在给定工况稳定运转,当冷却液、机油温度到达正常数值时,立即切断对发动机的供油(柴油机)或停止点火(汽油机),同时将电力测功器转换为电动机,倒拖发动机到同样转速,并且维持冷却液和机油温度不变,这样测得的倒拖功率即为发动机在该工况下的机械损失功率。 3、用灭缸法测量机械损失的过程?(P20)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 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1)进气过程:为了使发动机连续运转,必须不断吸入新鲜工质,即是进气过程。此时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2)压缩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移动,缸内工质受到压缩、温度。压力不断上升,工质受压缩的程度用压缩比表示。3)燃烧过程:期间进排气门关闭,活塞在上止点前后。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工质的压力和温度升高,燃烧放热多,靠近上止点,热效率越高。4)膨胀过程:此时,进排气门均关闭,高温高压的工质推动活塞,由上止点向下至点移动而膨胀做功,气体的压力、温度也随之迅速下降。(5)排气过程:当膨胀过程接近终了时,排气门打开,废气开始靠自身压力自由排气,膨胀过程结束时,活塞由下止点返回上止点,将气缸内废气移除。 3.提高发动机实际工作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可采取哪些基本措施? 提高实际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减小工质传热损失、燃烧损失、换气损失、不完全燃烧损失、工质流动损失、工质泄漏损失。提高工质的绝热指数κ。可采取的基本措施是:⑴减小燃烧室面积,缩短后燃期能减小传热损失。⑵. 采用最佳的点火提前角和供油提前角能减小提前燃烧损失或后燃损失。⑶采用多气门、最佳配气相位和最优的进排气系统能减小换气损失。⑷加强燃烧室气流运动,改善混合气均匀性,优化混合气浓度能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⑸优化燃烧室

结构减少缸内流动损失。⑹采用合理的配缸间隙,提高各密封面的密封性减少工质泄漏损失。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 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强化系数P meCm. 6.总结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基本途径。 ①增大气缸直径,增加气缸数②增压技术③合理组织燃烧过程④提高充量系数⑤提高转速⑥提高机械效率⑦用二冲程提高升功率。 7.什么是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油耗率、有效热效率?各有什么意义? 平均有效压力是指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作的有效功。平均有效压力是从最终发动机实际输出转矩的角度来评定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率,是衡量发动机动力性能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有效燃油消耗率是单位有效功的耗油量,通常以每千瓦小时有效功消耗的燃料量来表示。有效热效率是实际循环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之比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习题集共16页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 汽车理论》 习题集 (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教研室) 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问题 1、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理论循环的简化条件是什么? 2、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有哪些? 3、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各如何定义的? 答案 一、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及运转性能指标。简化条件如下: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其比热容为定值。比热:使1克物质的温度升高1°c 所吸收的热量。 2)假设工质的压缩与膨胀为绝热等熵过程。熵:不能利用来作功的热量,用热量的变化量除以温度的商来表示。 3)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4)假设工质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放热为定容放热。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二、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所组成。其 差别由以下几项损失引起。 (1)实际工质影响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比热是随温度的增长而上 升,且燃烧后生成CO2、H2O等多原子气体,这些气体的比热容又大于空气,使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由于实际循环还存在泄露,使工质数量减少,这意味着同 样的加热量,在实际循环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要比理论循环的低得多, W所示。 其结果是循环热效率低,循环所作功减少,如图1-8中K (2)换气损失 燃烧废气的排出和新鲜空气的吸入是使循环重复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由此而 W 消耗的功称为换气损失。由于进排气系统中的流动阻力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r 所示,换气过程中因排气门在下止点前必要的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面积 W所示。 (3)燃烧损失 1)实际循环中燃烧非瞬时完成,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会延 W所示。 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如图中z 2)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部分燃烧产物分解而吸热,即 2CO2+热量?2CO+O2 2H2O+热量?2 H2+O2 使循环的最高温度下降,由此产生燃烧损失。 (4)传热损失 实际循环中,气缸壁(包括气缸套、气缸盖、活塞、活塞环、气门、喷油器 W所示。 等)和工质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热交换,由此造成损失如图中b 由于上述各项损失的存在,使实际循环热效率低于理论循环。 三、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作功为基础,用指示功、平均指示压 力和指示功率评定循环的动力性_____即作功能力。用循环热效率及燃油消耗率评 定循环经济性。表1-2简要说明了发动机指示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

一、发动机的性能 二、选择题 1、通常认为,汽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A ) A、定容加热循环 B、等压加热循环 C、混合加热循环 D、多变加热循环 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在膨胀过程中,工质( B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又吸热又放热 2、发动机的整机性能用有效指标表示,因为有效指标以( D ) A、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B、气体膨胀的功为基础 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 A、定容加热循环 B、定压加热循环 C、混合加热循环 D、多变加热循环 6、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在压缩过程中,工质( B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C、先放热后吸热 D、又吸热又放热 2、发动机工作循环的完善程度用指示指标表示,因为指示指标以( C ) A、燃料具有的热量为基础 B、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 C、气体对活塞的做功为基础 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 2、表示循环热效率的参数有( C )。 A、有效热效率 B、混合热效率 C、指示热效率 D、实际热效率 3、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定中,假设燃烧是( B )。 A、定容过程 B、加热过程 C、定压过程 D、绝热过程 4、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 B、吸热过程

C、放热过程 D、多变过程 5、通常认为,高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加热循环。 A、定容 B、定压 C、混合 D、多变 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 D )。 A、绝热过程 B、吸热过程 C、放热过程 D、多变过程 7、通常认为,低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B )加热循环。 A、定容 B、定压 C、混合 D、多变 8、汽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B )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 B、定容加热循环 C、定压加热循环 D、卡诺循环 9、汽油机常用的压缩比在( B )范围内。 A、4 ~7 B、7 ~11 C、11 ~15 D、15 ~22 10、车用柴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 A )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 B、定容加热循环 C、定压加热循环 D、卡诺循环 11、非增压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缸内压力最低出现在(D )。 A、膨胀结束 B、排气终了 C、压缩初期 D、进气中期 12、自然吸气柴油机的压缩比范围为(D )。 A、8 ~16 B、10 ~18 C、12 ~20 D、14 ~22 3、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设燃烧是加热过程,其原因是( B )。 A、温度不变 B、工质不变 C、压力不变 D、容积不变 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多变过程,原因是在膨胀过程中,工质( C )。 A、不吸热不放热 B、先吸热后放热

汽车发动机原理名词解释

123发动机理论循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次要因素后建立的循环模式。 循环热效率:工质所做循环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用以评定循环经济性。 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有效热效率: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指示性能指标:以工质对活塞所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有效性能指标:以曲轴对外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指示功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 有效功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有效功。 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的比值。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一个循环中输出的指示功。 平均有效压力 me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一个循环中输出的有效功。 有效转矩: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转矩。 指示燃油消耗率:每小时单位指示功所消耗的燃料。 有效燃油消耗率:每小时单位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燃料。 指示功:气缸内每循环活塞得到的有用功。 有效功:每循环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 示功图:表示气缸内工质压力随气缸容积或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的图像。p V -图即 为通常所说示功图, p ?-图又称为展开示功图。 换气过程:包括排气过程(排除缸内残余废气)和进气过程(冲入所需新鲜工质,空气或者可燃混合气)。 配气相位: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曲轴转角,又称进排气相位。 排气早开角:排气门打开到下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排气晚关角: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进气早开角: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进气晚关角: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气门重叠:上止点附近,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着地现象。 扫气作用:新鲜工质进入气缸后与缸内残余废气混合后直接排入排气管中。 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打开,直到进气行程开始,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前循环功的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因排气门提前打开,排气压力线偏离理想循环膨胀线,引起膨胀功的减少。 强制排气损失:活塞将废气推出所消耗的功。 进气损失: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过程的气缸压力低于进气管压力(非增压发动 机中一般设为大气压力),损失的功成为进气损失。 换气损失: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 泵气损失:内燃机换气过程中克服进气道阻力所消耗的功和克服排气道阻力所消耗的功的代数和。不包括气流对换气产生的阻力所消耗的功。 充量系数:实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理论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空气质量之比。 进气马赫数M :进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与该处声速之比,它是决定气流性质的重要参数。M 反映气体流动对充量系数的影响,是分析充量系数的一个特征数。当M 超过一定数值时,大约在0.5左右,急剧下降。应使M 在最高转速时不超过一定数值,M 受气门大小、形状、生成规律、进气相位等因素影响。 增压比:增压后气体压力与增压前气体压力之比。 增压:利用增压器提高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压力。 增压度:发动机在增压后增长的功率与增压前的功率之比。 4抗爆性:汽油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时抵抗爆燃的能力,用辛烷值表示。 干点:汽油蒸发量为100%时的温度。 自然点:柴油在没有外界火源的情况下能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 凝点:柴油失去流动性而开始凝固的温度。 热值:单位量(固体和液体燃料用1kg ,气体燃料用1)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当生成的水为液态时,成为高热值,气态时为低热值。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燃料在气缸中生成的水均为气态,所用热值均为低热值。 理论空气量:1kg 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的最少空气量。 过量空气系数:燃油燃烧实际供给的空气量(L )与完全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的比值。 空燃比:燃油燃烧时空气流量与燃料流量的比。 5喷油器的流通特性:喷孔流通截面积与针阀升程的关系。 喷射过程:从喷油泵开始供油直到喷油器停止喷油的过程。 供油规律:供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喷油规律:喷油速率随凸轮轴转角(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喷油提前角:燃油喷入气缸的时刻到活塞上止点所经历的曲轴转角。 燃油的雾化:燃油喷入燃烧室内后备粉碎分散为细小液滴的过程。 燃烧放热规律:瞬时放热速率和累积放热百分比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 瞬时放热速率:在燃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单位时间内(或曲轴转角内)燃烧的燃油所放出的热量。 累积放热百分比:从燃烧开始到某一时刻为止已经燃烧的燃油与循环供油量的比值。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定容加热循环 2、混合加热循环 3、压缩比 4、循环热效率 5、循环平均压力 6、平均有效压力 7、压力升高比 8、预膨胀比 9、过量空气系数 10、充气效率 11、点火提前角 12、配气相位 13、自由排气阶段 14、泵气损失 15、残余废气系数 16、燃烧速度 17、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 18、燃料调整特性 19、燃烧放热规律 20、喷油泵速度特性 21、供油规律 22、喷油规律 23、汽油机速度特性 24、汽油机负荷特性 25、柴油机速度特性 26、柴油机负荷特性 27、柴油机调速特性 28、全程式调速器 29、爆燃 30、表面点火 31、各循环间燃烧变动 32、滞燃期 33、汽油机明显燃烧时期 34、柴油机速燃期 35、三元催化技术 36、废气再循环 37、汽油机多点喷射系统 二、填空题: 1、循环热效率是。

2、循环平均压力是。 3、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当加热量增加,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 4、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加热量和压缩比不变,预膨胀比增大时,循环热效率。 5、发动机实际循环是由等过程组成。 6、发动机终点的压力为。 7、汽油机最高爆发压力为,柴油机最高爆发压力为。 8、柴油机膨胀比大,转化为,热效率。 9、平均有效压力是。它是评定发动机的重要指标。 10、测定机械损失的方法有。 11、评价汽油抗爆性的指标是,评价柴油抗爆性的指标是。 12、电子喷射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3、汽油机负荷增加时,其点火提前角应该,汽油机转速增加时,其点火提前 角应该。 14、在进排气门开闭的四个时期中,的改变对充气效率影响最大。 15、充气效率在某一转速时达到,当转速高于此转速时充气效率。 16、加大进气迟闭角,高转速时充气效率。有利于的 提高。减少进气迟闭角,有利于提高,但降低了。 17、二行程发动机的扫气方式有。 18、十六烷值是评价的指标。 19、辛烷值是评价的指标。 20、燃烧1kg汽油需要kg空气。 21、当过量空气系数等于时,混合气为功率混合气。当过量空气系数等于 时,混合气为经济混合气。 22、电控汽油喷射汽油机的控制系统的任务在于根据测得的计 量,保证该工况所需的。 23、电控汽油喷射汽油机的空气系统的任务是。 24、电控汽油喷射汽油机的燃料系统的任务是。 25、三元触媒催化技术应严格控制混合气成分在。 26、汽油机的燃烧过程可划分为。 27、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可划分为。 28、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有。 29、柴油机喷油泵的主要作用是。 30、柴油机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室压缩容积的,通道截面积约为活塞截面积的。 31、柴油机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室压缩容积的,通道截面积约为活塞截面积的。 32、柴油机半开式燃烧室中的产生进气涡流的方法一般采用。 33、柴油机半开式燃烧室中的挤压涡流强度与有关。 34、发动机工况是以其表示。 35、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与成正比。 36、发动机的有效扭矩与正比。 37、发动机的平均有效压力与成正比。 38、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与成反比。 39、常用的测功器有三种。

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含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 一、选择题: 1、在机械损失中,占比例最大的的是_____D__。 A.驱动附属机构的损失 B.排气损失 C.进气损失 D.摩擦损失 2、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循环有效功称之为____A_____。 A.升功率 B.有效热效率 C.有效扭矩 D.平均有效压力 3、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固定,转速增加时____A______。 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减小 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增加 C.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减小 D.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增加 4、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的燃油发出的热量Q1的比值称之为_____B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 B.有效热效率 C.有效扭矩 D.平均有效压力 5、关于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B____。 A.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B.指示指标是考虑到机械损失的指标。 C.有效指标它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D.有效指标用来评定发动机性能的好坏。 6、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示功称为______A____。 A.平均指示压力 B.循环指示功 C.有效功率 D.平均有效压力 7、评价发动机经济性的指标是_____D_____。 A.平均有效压力 B.有效扭矩 C.有效功率 D.有效热效率 8、评价发动机动力性的指标是____D_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 B.有效热效率 C.每小时的油耗量 D.平均有效压力 9、发动机负荷一定,当转速增加时,则______A____。 A.机械效率下降 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下降 C.指示功率增加 D.平均指示压力增加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选择题: 1、发动机的整个换气过程约占曲轴转角的______D______CA。 A.180~270 B.300~360 C.340~400 D.410~480 2、关于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A______。 A.强制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大于自由排气阶段排出的废气量。 B.进排气重叠的目的是清除残余废气,增加进气。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成绩 一、解释下列概念(本题30分) 1)平均有效压力: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一个循环输出的有效功 2)扩散燃烧:燃料是一边与空气混合、一边燃烧,由于混合过程比反应速率慢,因此燃烧速率取决于混合速率,混合过程控制了燃烧速率,燃烧速率取决于扩散速率。这就是所谓的扩散燃烧 3)有效燃油消耗率:单位有效功率的油耗 4)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之比 5)残余废气系数:进气终了时的缸内残余废气质量与每一循环实际进入缸内的新鲜冲量之比 6)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前锋相对与燃烧室壁面传播的绝对速率。 7)爆燃:在某种条件下燃烧变得不正常,压力曲线出现高频大幅波动,在上止点附近压力增长率很高,火焰前锋形状发生急剧变化。称之为爆燃。 8)柴油机滞燃期:从喷油开始到压力开始急剧升高时为止,称为滞燃期,此阶段燃料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 9)表面点火:凡是不靠火花塞点活而由燃烧室炙热表面点燃混合气的现象 10)理论空气量:1公斤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 11)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公斤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12)速度特性:当油量控制机构在标定位置时(最大节气门或标定工况位置)的速度特性。13)充气效率:换气过程结束后留在气缸内的新鲜冲量质量与缸内气体的总质量的比值14)喷油规律:在喷油过程中,单位凸轮转角从喷油器喷入气缸的燃油量随凸轮转角的变化关系 15)滚流:在进气过程中形成的绕垂直于气缸轴线的有组织大尺寸空气涡流。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本题15分) 1.简述提高汽油机充气效率的主要途径。(5分) 答: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提高气缸内进气终了时的压力。 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减少缸内的残余废气稀疏。 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系统中对新鲜冲量的加热,以降低进气终了时的冲量温度。 2.对于电控柴油机何谓时间控制,高压共轨系统原理和主要的优缺点?(10分) 答:时间控制系统:在高压油路中利用一个或两个高速电磁阀的启闭控制喷油泵和喷油器的喷油过程。喷油量的控制由喷油器的开启时间长短和喷油压力大小决定,喷油定时由控制电磁阀的开启时刻确定,从而实现喷油量、喷由定时和喷由速率的柔性控制和一体控制 1喷油压力柔性可调,对不同工况可确定其最佳喷射压力,优化柴油机的综合性能 2可独立地柔性控制喷油定时,配合高的喷射压力,可同时控制有害物的排放。 3柔性控制喷油速率变化,实现理想的喷油规律,降低柴油机Nox、dp/dφ保证优 良的动力性与经济性。 4电磁阀控制喷油,控制精度高,高压油路不会出现气跑和残压为零现象。 三、选择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当发动机压缩比增加时(c) a、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 b、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 c、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 d、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 2、同等结构情况下,汽油机和柴油机标定工况相比最高燃烧压力Pz和排气温度T是(b) a、Pz柴油机大于汽油机,T柴油机大于汽油机 b、Pz柴油机大于汽油机,T柴油机小于汽油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