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

——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一、考点新解

不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怎么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不会变。2015年全国高考15套语文试卷,都对此进行了考查,连多年只考理解、不考文言翻译的北京卷,2015年高考也采用了主观笔答题形式,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各卷中设题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卷,只分别设了一题一句,最多的是天津、安徽、湖南、湖北卷,各设了一题3句,其它皆是一题两句,赋分4分~10分不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把握及对文言特定句式的识别与理解,而这三块正好对应考纲规定的三个考点: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则复杂得多,包含诸多文言现象,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变双音或多音节词、偏义复词等。

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考考生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厚积薄发能力,二考考生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文言语段、句子的融会贯通能力,三考查考生由古及今的语言转换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翻译的目标、原则与技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技巧,梳理文言翻译的各种方法技巧就形成了实践“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一整套方法。

文言翻译的塞满目标是做到“信”“达”“雅”,在高考紧张的气氛中,首先要落实的就是“信”与“达”,即忠实原文,争取通达,这也是实施文言翻译的基本纲领,“雅”则可视为是文言翻译的努力方向。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是落实“信”的基本途径,意译则是文言翻译的有益补充。

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一一一对译,力求字字落实;二是结合语境,贯通句意;三若直译不通,考虑活用;四是识别句式,准确翻译;五是结合结构,以熟解生;六是瞻前顾后,整合成句。

文言翻译的得分策略:联系上下文,明晰得分点;字词莫遗漏,语句求通达。

三、2015年高考翻译例析

㈠充分运用习得的翻译技巧与手法,向“信”靠拢。

1、一一对译、字字落实。这是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技巧。

高考文言翻译,设题的句子一般不会很难,只要考生能静下心来,逐字逐词,一一对译,就很容易取得基本分。如:

⑴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课程标准甲卷第7题)

【解析】整句不涉及复杂的文言句式,翻译时字字对译,整合成句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是“兴军旅”“咨怨”“游幸”“深恐非宜”。一一对译,“兴军旅”就是兴兵动武,“咨怨”就是“嗟叹——怨恨”,“游幸”就是“出游——巡幸”,“深恐非宜”就是“非常——担心——不是——(很)适宜”。

译文:陛下兴师动众,百姓易生嗟叹怨恨。(陛下)车驾出游巡幸,(我)非常担心(这)不太适宜。

⑵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江苏卷第8题)

【解析】遵循一一对译,字字落实,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基本没什么问题。“掌”,掌管,主掌;“号”,号称、称做;“法度”,法规、制度,今天也在用,可以照用;“检束”,检点、反省,约束。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语境准确使用恰当的双音节来替换原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文: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安徽卷第7题)

【解析】此题可算是送分题,要说模糊一点的就是句中的“三蠹”,“三蠹”见前文“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概之就是“三种人”“三种社会渣滓”,另“夫”,易游离不译,句中的“夫”是指示代词,译“那、这”。

译文: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2、结合语境,贯通句意。对所选句子进行一一对译后,有时会觉得不明对象或句意逻辑不通,此时就要回归原文,从前后语脉中去找出路。

⑷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天津卷第13题)

【解析】放眼全句,是一个由果溯因的句子,易误译的是“必”,易译成“必然、必定、一定”,结合句际关系,“必”在句中表未然推断,不表已然事实,此“必”当是“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的“必”,果真确实;另外,“曷为”,涉及以“曷(何)”为标志的宾语前置现象,应还原为“为曷(何)”。

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⑸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课程标准甲卷第7题)

【解析】按照一一对译、字字落实,此句基本上没什么难点,但一整合句子,发现少掉了对象,结合上下文就是“我”——来护儿,译时必须根据语境加上去。

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才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抱恨于九泉,知道这样又能说什么呢?

⑹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江苏卷第8题)

【解析】孤立地看,“治官”,会想当然地译成“治理官场、整治官场、惩治官员”,“无大小”,易译成“没大没小”“不问大小”,但一结合前后语境,才知“治官”当是做官、任职,“无”是无论、不论,不是表否定的“没有”,“苟简”,译“随便、马虎,简单”。

译文:(欧阳发)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⑺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浙江卷第20题)

【解析】字字落实,基本上就能得分。不过“已”易想当然解为“已经”,但放到句中,不太通,结合前“尝”(曾经,先前)后“已”两件事,“已”应译为“后来、尔后、其后、随后”;“兵”,文言文学习接触最多,结合上下文不会简单地理解为今天的“士兵”。

译文:起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3.直译不通,考虑活用或一词多义。

⑻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课程标准乙卷第7题)

【解析】“帝中国”皇帝中国,不好理解,前后两个都是名词,显然“帝”应活用作动词,称帝,做中国的皇帝,“苟”结合语境不宜译“苟且、马虎、随便”,应表假设,“如果”。译文: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⑼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山东卷第13题)

【解析】“一在将军”的“一”,“某国不臣”的“臣”,“帅师应之”的“帅”,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去直译,显然不通。“一”不作数词,活用作副词,“全部、完全”;“臣”“帅”,也不作名词,该活用作动词,一是“臣服”,一是“率领”,因为否定词“不”后应跟动词,不是动词的“臣”就要变成动词,“将军帅师”,就缺动词谓语,中间的“帅”当作动词谓语。

译文: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您了。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您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它。

4、明辨句式,准确翻译。考纲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最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句,还有一些考纲未提及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些前置或后置现象,如一一对译,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不通。

⑽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湖南卷第9题)

【解析】“使”,表假设,译为“假使,若使”,但把“不能我救”一一对译成“不能由我来救助”,虽硬译成文,但却不是原文本意,因为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应理解为“不能救我”。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⑾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课程标准乙卷第7题) 【解析】“不吾索”不能按部就班对译成“不能让我去索求”,“庶或”表推测,译为“或许、也许、大概”。

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但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⑿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山东卷第13题)

【解析】按字面去对译后两段,总觉得译得不伦不类,原因就在于这后两句涉及“之”字式的成分后置现象,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似,须理解为“审知寒暑饥饱,而明见劳苦也”;另,“审”从“明”,“明”是形容词,结构与之相似的“审”也应该作形容词,译为“明白、清楚”。

译文:士兵并不是喜好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们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饥饱,明确地见到士兵的辛劳艰苦。

⒀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第10题)【解析】“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一个方子的良善,一句话的好处,这样对译也未尝不可,但放到结构上去,“人”,主语,“有”,动词谓语,“有”的宾语当是“方”与“言”,不是形容词“良”与“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应理解为“一良方,一善言”,为“之”字式的定语后置现象。

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言论,(徐若虚)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5.结合结构,以“熟”解生。翻译时免不了会遇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生僻字词,生僻义项,此时适当利用句法结构,利用前后句式特点,会迎刃而解,由难而易。

⒁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四川卷第10题)

【解析】最纠结的当是“之乘”,是乘马车,还是马车的乘坐呢?结合后文,结构与前相同的“之徒、之伦”,“之徒、之伦”见于《过秦论》,译为“这一类人”,由后知前,由知解生,“之乘、之马”就是“这一类马”;文中的“希”解为希求、希望、仰慕。

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⒂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四川卷第10题)

【解析】纵观全句,最犯难的是“累微尘以崇峻极”,要解之,应结合前句“积一勺以成江河”,由知解生,结构跟它相似,且句意相反,前句说“水”,后句说“山”,传达的都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之义,前一句一一对译就是“积聚一勺一勺的水,可以成就江河”,对应之,后一句就是“累积一滴一滴的尘土,可以形成峻峭高山”,“崇”,加高、增长。

译文: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累积一点一滴的尘土,可成就峻峭高山,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6.综合运用,达尽句意。翻译时会遇到比较复杂一点的文句,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译尽句

意,此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利用,各个突破,达尽句意。

⒃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上海卷第18题)

【解析】句子比较长,前后两句,一一对译,依次遇到的问题,一是“阙”、二是“为从弟所讼”,三是“弗之罪”,四是“令观于……”。对此就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一一破解:“阙”不是削减,也不是城阙,而是“缺”的通假,“缺失”义;“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从弟”堂弟;“弗之罪”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样,为宾语前置,须转换成“弗罪之”;“令观于……”是“强令(他)到……观摩学习”,涉及省略和“于”字式的状语后置。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被他的堂弟告发。彦光没有治他的罪,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⒄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重庆卷第10题)

【解析】综合来看,此句难点不多。但要真正译好,还是要综合利用习得的方法技巧、习得的知识积累,进行准确翻译。“殚其财,竭其力”,互文,使前后句子工整,其意就是“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乃”译为表承接的“就、于是”,结合语境就不妥,当理解为表转折的“反而”;“是……也”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是”作主语,“这”,不能想当然地把它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是”。

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㈡纵观全句,明得分点,向“点”要分。

⒅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湖北卷第12题)【解析】3分题,试译全句,“苟……则……”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句子,其中“捐”易误译成捐献,“锥刀”易照抄不译,当是重要得分点。仔细斟酌,发现“捐之”与后文的“得之”,成反义相对,“捐”理解为捐献,构不成反义相对,故“捐”当作“舍弃”解;“锥刀”,从字面看确做主语,但一结合语境,锥刀又不是人名,怎做主语?显然用了比喻的说法,只现喻体,本体是像锥刀般的利益,取“是利就多少会像刀一样害人”之义。

译文: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⒆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安徽卷第7题)

【解析】纵观全句,“诸子酒酣耳热”是因,“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是其果,其中“辨难蜂起”“负气”“相下”容易误译而失分,“辨难蜂起”中的主语为“辨难”不是“蜂”,“蜂”做状语修饰“起”,“负气”理解为“赌气”就不妥,而是凭仗义气,“相下”如意译为“一争高下”,看似正确,但不地道,地道的当是“下相”,使自己处于下位,“相”,偏指一方,这几处包含丰富的文言现象,当是重要得分点。

译文:各位先生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辩驳问难如蜂并起,他们各自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他人之下。

⒇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湖北卷第12题)

【解析】3分题,可以作为得分点的一是“然则”,二是“莫如余先”,三是“乌”。“乌”,不可译为“乌鸦、乌黑”,它是跟“恶(彼且恶乎待哉)”“胡(田园将芜胡不归)”“曷(曷不委心任去留)”一样的疑问词,可以用“何”来解,译“怎么”;“然则”,不可直译为“然而”,须对译成两个词“(既然)这样,那么”;“莫如余先”,一一对译就是“没有谁——比得上、比——我——先、早”,“莫”相当于nobody。

(完整word版)高考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

高考课内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3、夜缒 ..而出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焉.用亡.郑以陪.邻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吾其.还也 8、若亡郑 ..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行李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12、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13、夫.晋,何厌之.有 14、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仆所以 ..留者,待吾客与俱 3、愿大王少假借 ..之,使毕使于前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8、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 ..报太

子 1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鸿门宴》 1、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 3、吾得兄事 ..之 4、所以 ..也 ....与非常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 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9、杀人如不能举.,刑人 ..如恐不胜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2、今入关,财物无所 ..幸,此其志不在小.。 ..取,妇女无所 13、道.芷阳间.行。 14、吾属.今为.之虏矣! 15、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6、常以身翼.蔽沛公 17、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9、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必修二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4、或取诸怀抱,悟 ....之外。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高考语文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及文句翻译

高考语文中的100个最易错文言文实词及文句翻译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内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 以“二原则”和“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 “留删换,调补猜”的翻译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想当然,甚至靠想象,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是大家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事实上,翻译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何谓“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呢? (解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既然有这样一个原则可循,那么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字字落实?如何去落实并达到文从句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 (二)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请大家先试着把它翻译出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4、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侯、秦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 (“晋侯”“ 秦伯”是皇帝的称号,郑、晋皆为国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下来。)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的?()这就是我们翻译的第一个方法:保留法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帝号、年号、朝代、、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XX届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 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 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XX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

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二、高考例题 例1:(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考资源网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高考资源网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高考资源网 例2、(XX年高考江苏卷见实词推断学案)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三、规律总结 A组: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B组: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组: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今王田猎于此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组: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E组:1、欲呼张良与俱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专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一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二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三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全册古文重点句子翻译习题及答案

高中部编版必修上全册古文文言现象、翻译、默写习题班级:姓名: 古文目录: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 四、登泰山记/姚鼐 一、《劝学》 【习题】 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翻译: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二、《师说》 【习题】 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参考答案】 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整理

文言文翻译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5分) (2)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5分) 13.(1)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关键字:“逮”,逮捕;“几”,近;“滥”,过度;“论”,判罪。“论减”即为减罪。句意1分。)(2)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关键字:“凡”,大凡,凡是;“四方”,各地;“狱”,案件;“平”,公平公正。句意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2)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13.(10分) (1)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说:“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他就是这样被外国人看重。[5分。大意2分,“安在”“仕”“为……所”各1分。] (2)这时又有人奏请核查,当权者提出让马理担任此事,马理极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查核之事也就此停止了。[5分。大意2分,“当路者”“属”“寝”各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5分) (2)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 留之。(5分) 13.(10分)(1)朱燮元于是带领全部军队会聚在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围攻并攻打下红崖大囤。(“掣”、“蹙”、“拔”各1分,句意2分) (2)朱燮元十分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被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弹劾。燮元竭力请求罢职,皇上安慰并挽留他。(“右”、“劾”、“罢”各1分,句意2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2)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賈人盒,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 13. (1)当地百姓把白粮运到京城(供宫廷和百官用),却往往(因此而)家道破败。宋仪望就命令每个粮区各自分出一些公共田地,根据百姓的徭役情况分给他们田地来赡养家人。(2)等到仪望受命督察三殿门建设工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私下接受商人金钱,托付欧阳必进使商人参与工程,仪望坚决不同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文言文翻译 满分学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满分学案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学案 选编:审核: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三、其他注意事项: 1.观照上下文语境,善于推断。 2.注意词义活用,译出活用现象 3.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熟记文言固定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

文言文句式和翻译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五) 编辑:宋丽谷丽丽审核:郭文秀 第一课时文言句式 【高考考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考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第二,“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的活用。在词语的“用法”上,文言更灵活,一词兼几类的情况非常普遍,临时活用的情况也很多,这就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句子构成形式。主要的形式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话用、动词的活用。 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 【学习目标】 1、理解记忆每一类型的固定结构,并学会辨析运用。 2、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四类倒装句式,并 学会迁移运用。 一、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问:“何以知之?” ②何所……? (……的是什么?) 例:《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例:《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 (拿……怎样呢?) 例:《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 (与……比,哪个……?) 例:《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与蔺相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 (怎么……呢?) 例:《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例:《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 (……为什么呢?) 例:《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难道)……呢? ……哪里呢?) 例:《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怎么)……呢?) 例:《庄子·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也是……吗?) 例:《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⑧……非……欤? (……不是……吗?) 例:《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 (哪里……呢?) 例:《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⑩顾……哉?(难道……吗?) 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寄语: 生命就是奇迹,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希望渺小如豆,我们都要坚持举着它,即使烛火灼伤了皮肤,我们也不能放弃,否则我们将永远还在黑暗中。真正的高考胜利者,不只是指那些成绩拔尖的状元,更是在高三这一年里成长起来的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你。

高考文言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要点诠释 重点点击 文言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是做此题的诀窍。文言文翻译,一般赋8―10分。 难点解剖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高考要求直译,即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类型。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2.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3.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部”)有其地。(《赤壁之战》)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文言文翻译学案

高三往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学案 选编:审核: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三、其他注意事项: 1.观照上下文语境,善于推断。 2.注意词义活用,译出活用现象 3.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熟记文言固定句式。

高考常考的古文翻译句子.

高考常考的古文翻译句子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译文: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征兆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担任小头目。 2、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陈胜、吴广于是谋划说:“现在逃跑(抓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 吗?”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应当立为国君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 兵。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译文: 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假装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 确。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 中。 6、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文: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 胜。 7、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 译文: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用来激怒士 兵。 8、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即使能够免于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况且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重 吗? 9、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译文:将军您亲自穿着战甲,拿着武器。讨伐无道(的君主),诛灭残暴的秦 国。 10、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可是,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思维导图及讲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观句式、辨用法

观句式——特殊句式要留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区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特殊句式往往都有特殊的词语标志,只要抓住这些标志便可判断出来。而无标志的判断句和被动句,尚需借助语意、语境作出判断。特殊句式都有特殊的翻译要求,译时要把这些要求体现出来,如判断句要加“是”或“不是”,被动句要加“被”或“受”,倒装句式要回归到现代汉语语序中。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落实。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金亡,还乡里。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 (节选自《元史·张昉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有用歪门邪道蛊惑人心图谋不轨的乡里人,事情败露后被捕,牵连的人很多,各位幕僚没有人敢说话。(采分点:“乡人有执左道惑

众谋不轨者”定语后置,“事觉逮捕”被动句,“诖误”,大意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落实。 宗越,南阳叶人也。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①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每一捷,郡将辄赏钱五千,因此得市马。臧质、鲁爽反,越率军据历阳。越以步骑五百于城西十余里拒战,大破斩胡兴、蜀等。爽平,又率所领进梁山拒质,质败走,越战功居多。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②。寻被宥,复本官,追论前功,封筑阳县子,食邑四百户。 (节选自《宋书·宗越传》,有删改) 注:①楯:盾牌。②尚方:服苦役的监所。 (1)家贫无以市马,常刀楯步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 译文: (2)又逼略南郡王义宣子女,坐免官系尚方。 译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