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机器人教案终审稿)

认识机器人教案终审稿)

认识机器人教案终审稿)
认识机器人教案终审稿)

认识机器人教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教案:认识机器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的概念、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

技能目标:熟练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分析:机器人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例如我国首例远程遥控机器人手术就是由北京的医生通过电脑遥控着沈阳机器人“黎元”进行脑外科手术。

那究竟什么是机器人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机器人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如何控制机器人今天开始我一起走进机器人世界去寻找上述问题答案。

观看有关机器人的视频片段2、教学内容

机器人的概念

各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的科学家们把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协同能力等,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它的外形不一定象人。

判断一个机器人是否是智能机器人我们可以根据下面三个基本特点:

(1)具有感知功能,即获取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感知”系统可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如声音、光线、物体温度等。

(2)具有思考功能,即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大脑”系统进行思考,它的思考过程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决策的过程。

(3)具有行动功能,即输出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执行”系统(执行器)来完成工作,如行走、发声等。

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

对这些内容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光盘等媒体检索信息,并设计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的演示文稿。

1)成立小组,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2)确定“机器人世界探索”活动的探索主题,构建问题框架。

(3)评价要求

(1)展示

在小组内展示“机器人世界探秘”项目。

各小组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评选最佳主题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2)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3、作业布置

(1)说说机器人与一些电动玩具的区别(2)完成一个关于机器人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特点等内容。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机器人的概念和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及应用等知识。并对学生的演示文稿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

第12课机器人学走路

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第四册第12课,属机器人模块。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0课我们身边的机器人》、《第11课机器人仿真软件》掌握了机器人的简单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机器人仿真软件的使用,并会控制机器人走直线的基础上学习本课,为以后学习《机器人画正多边形》、《机器人分辨颜色》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本次市研训活动,是临时选取了机器人模块的第3课作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教学内容,且没有了第10课、第11课两课的铺垫,尽管学生对此教学内容充分好奇,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不好,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本课的教学对教师绝对是一次挑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转向;学会使用“启动电机”“延时”“停止电机”模块编程,控制机器人走弧线。

2.过程方法:通过任务驱动与学生的操作实践,使用学会简单的机器人编程控制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编程控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激发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

1.出示机器人,简单师生交流,拓展学生对机器人的了解。

讨论:机器人由程序来控制。我们用程序语言把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步骤与方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叫编程。

2.教师演示机器人控制程序在仿真软件中的仿真。

介绍:这种机器人的编程软件的启动与仿真。3.学生打开范例尝试仿真。

讨论1:机器人的动作,如直行、拐弯等。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任务一:让机器人动起来。

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介绍编程环境(菜单、快捷工具、模块库、编程区)----模块的拖放、移动、删除----直行模块与转向模块的设置---文件的保存

子任务1:机器人直行(教师示范,并讲解仿真环境的“运行、有轨迹、退出”几个按钮的使用。

子任务2:机器人原地转向(学生独立完成)子任务3:机器人走折线(最好走出一个90度的角出来)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转播点评。

2.任务二:让机器人走弧线。让机器人转弯,学习探究启动电机模块与延时等待模块的设置。教师通过示意图分析让学生理解机器人是怎样实现左、右转弯的,从而突破难点。

任务1:让机器人学会走弧线。(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任务:让机器人学会写数字“7”“8”“9”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四、小结反馈今天所学新知。

机器人避障

课题

机器人避障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机器人的传感器,初步了解机器人的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初步学会分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把避障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机器人信息处理的过程,能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实现这个任务。

3. 情感目标:

体会到机器人的智能性,进一步培养对机器人学习的兴趣。

重点

难点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课前

准备

机器人;编程环境;机器人避障场地。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机器人所需完成的任务。

出示障碍物。

出现疑难机器人撞到障碍物会怎么样你希望机器人能完成什么样的动作

二、分析第一任务指令。

如果让机器人前进固定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让机器人前进一段时间来实现。

请学生设置机器人的行走

出示障碍物,让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机器人还在继续行走。

碰到障碍物机器人应该停止运转,而机器人前进多少距离才会碰上障碍物这点我们不知道,那怎么办引出传感器

三、传感器介绍。

介绍传感器概念

出示各类传感器图片

介绍传感器实现避障的原理四、程序设计。

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流程图:

学生演示,实现功能。

五、拓展延伸。

如果机器人遇到障碍物,你能让它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吗

自主研究探索。

六、课堂小结。

灭火机器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亮度检测传感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机器人灭火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学会亮度检测传感器及机器人灭火原理。

⑵学会分析和处理机器人出现各种情况。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亮度检测传感器的使用和灭火原理。

2、教学难点:

⑴灭火基本原理。

⑵出现各种情况成因分析。

三、课时:1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演示机器人灭火的视频,生观看。

(二)新课教学:

1、师出示灭火流程图并分析。

2、请学生自学本课第1小节的内容。

3、师小节本知识点内容。

板书:编写灭火程序:

师讲述:当亮度检测传感器的测试数值小于8时,机器人会停止前进;启动风扇灭火,灭完火后退出循环,停止风扇运动。

1、师演示操作步骤(略)

2、生观看。

3、师请生动手自主学习。

4、生自学,师巡视,予以指导。

5、师请做好的学生演示操作步骤。

6、请学生代表对操作情况予以点评。

7、师归纳,小结。

(三)延展。

师请学生完成书中练习“试一试”。

(四)评一评。

请学生对本节课所有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自我点评。

(五)反思:

本节课是给机器人安上亮度检测传感器和编制灭火程序两部分内容组成,要让学生知道当机器人检测到火源时,获取的亮度检测传感器的数值是多少,让学生对程序进行反复修改、测试,以达到最好的测试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