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八讲地质科学前沿简介

第十八讲地质科学前沿简介

第十八讲地质科学前沿简介
第十八讲地质科学前沿简介

第十八讲地质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地质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发表了《地质学原理》一书,使地质科学成为一支独立的学科。地质科学是研究地球、地壳构成的岩石圈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讲,是研究地球、地壳岩石圈的成分、结构、[构造与历史,各类岩石及矿床形成的规律,岩石圈的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研究古地理环境的更替和生物在地球上的进化史。地球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具有独特的多级结构性、多壳层性、非均质性,时间跨度大,螺旋上升又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从这一点来看,地质科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理论探索性的自然科学。本次访谈主要以地质科学发展的时间为主线,涉及近代地质科学的研究进程及发展方向。

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以后,虽然地质科学已从西方传入我国,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军阀混战等历史原因。因此在这一时期,地质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具体来讲地质科学最早是在1892年在我国出现的,当时江南有一学堂设置了地质矿物学科课程,从此在我国有了地质科学的教育。从国家机构设置来讲是在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地质调查研究所,由丁文江教授出任第一任所长。1916年,我国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地质调查。直到1949年解放,由于内乱外患,我国真正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还只有290多人。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地质学者,如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等,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有岩石、地层、大地构造、古生物、矿藏学等,奠定了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基础,并且从此开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地质学家。1949年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藏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促进了全国范围的地质调查工作,使我国地质科学获得了有史以来空前规模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实施,通过国际学术交流,我国地质科学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迎来了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转折点。

简言之,20世纪地质科学发展的重大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地球及其各个圈层(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起源、结构、演化和运动规律等方面,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基础理论上突破性的进展,并取得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世纪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地质科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例如1905年,地质界揭示了大气电离层的存在,为无线电通讯提供了发展的前提条件;石油地质科学领域在20世纪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使化石能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另外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矿产资源的巨大发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大家都很熟悉,如金、银、铅、锌以及贵金属等;非金属矿产包括许多建筑材料、宝石等,这些都是固体矿产资源。因此固体地球科学的进展推动了固体矿产工业的巨大发展。

2、20世纪大气科学中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的发展。现在天气预报已经是家喻户晓,并且对人类工农业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遥感技术、卫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的发展。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应用于许多科技领域、军事、林业、农业等,并且已有产业化的趋势。

4、海洋科学在20世纪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在新世纪的崛起。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理论发展上的创新,引起了地球科学理论思维的重大变革,为认识地球岩石圈的演化历史、结构构造和演化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板块理论的提出是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的变化。

就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而言,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这一时期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填图、一百万分之一和三百万分之一的各种专业图件的编制,包括各种矿产分

布图、地质构造图等,为以后各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地质学基础。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这充分说明了地质科学是工农业发展的基础。除了上面一些地质图件的编制,这一时期地质学界还出版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两个系列的专著,这也是我国地质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地质构造方面,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促进我国东部石油的开发;另外黄汲清的多旋回综合构造理论的提出,也是地质科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地质理论;这一时期,我国在应用地质学方面的发展也很迅速,如石油地质学、煤地质学和矿藏地质学等。这些学科不仅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促进了其它相邻学科的发展,如沉积学、古地理学、区域成矿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2001年11月30号,我国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这可以说是我国地质工作上的一件大事,该机构将统筹规划我国未来地质工作的发展。

最新的统计资料说明了我国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截止到2000年,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7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已发现的矿床、矿点有20多万处,其中已进行详细工作的有2万多处。因此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在矿产开采方面,矿石开采量超过40亿吨,矿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其中全国煤炭、钢铁、水泥三大主力矿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十种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矿产品产量位于世界前列;其它一些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如稀土元素,钨矿等,但由于用量的问题没有全部开采,仍储存在地下。

第十八讲地质科学前沿简介

二、未来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在我国,20世纪中叶的规划要求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球科学中的资源环境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投入大量的工作,为实现现代化这个宏伟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我国地质科学的研究现状是这样的: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储量不足的问题。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还有就是自然灾害发生很频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我国国民经济的约17%是直接来自与能源、矿产资源相关的产业,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的石油、天然气,铜、铬、锰、银、金、铂等,农业需要的磷矿、钾盐矿等,后备储量严重不足,是我国的短缺矿种。另外我国耕地面积很少,水资源非常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半以上的城市缺水。旱涝、地震、风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其中旱涝和地震尤为突出;环境恶化也十分严重,全国1/2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酸雨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垃圾占地面积达75万亩,由于种种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2000亿元。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临这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和地质科学相关的,需要地质科学来帮助解决。因此地质科学在21世纪应该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等重大问题方面,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于地质科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我国科学院地学部的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的讨论,已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地质科学未来的发展必须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发展。大家知道在科学技术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主要有六大类: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和生物学。其中地学涉及的问题很广,包括地球上的各个圈层,而地球又是宇宙中的星体,因此地质科学的发展又和宇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按照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单一学科要想解决和地质学相关的问题非常困难,由此地质科学的发展要形成一个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是地质科学今后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地质科学今后在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生态等方面要研究许多问题,如大陆水圈的演化规律,其相关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矿产方面,主要的研究

方向是重要的成矿带及新型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一些矿产资源的成矿机理、成矿背景、勘测技术、技术理论等;土地类型、土壤质量的演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和气候动力学,这里主要涉及大气动力学的问题;环境污染;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地球表层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产业布局城市化的问题;重大的气象灾害和大陆地震等等。

归纳来讲,地质科学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

1、地球系统科学。目前国际上已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地球系统科学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地球科学问题,而是许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发展。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已有一系列的出版物(中译本)出现。

2、大陆动力学。地球深部的结构和运动过程、板块构造运动是大陆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3、海洋动力学。

4、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这是一个国际合作的项目,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世界上正在隆起的高原,青藏高原是最为突出的一个。而且青藏高原运动变化的影响范围很广,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5、地球生物演化。特别是早期的古人类研究、晚期的古环境演变、生命起源问题的研究,包括鸟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

6、日地系统整体变化过程。地球上灾变的发生不仅和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且和地球外部空间太阳系的运动息息相关。

7、地球深部结构和过程。岩石圈的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属于地球深部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地球物理和地球深钻学科的支持。我国在安徽地区已开始了入地5000米的深钻工程,对地球深部结构和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8、在地质科学基础理论方面,地质科学中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9、重视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地质科学研究的方法技术也要随之变化。例如遥感技术、卫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层析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矿业、环境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地震、地磁及其探测技术已穿过地壳,深入到地球的各个圈层;钻探技术现在已经可以深入地下10km,并且可以采到这个深度的样品;电子显微镜、质谱仪可以作微观原子结构的研究。因此地球科学的研究,在宏观上可以到宇宙星体,微观上可以到原子结构,同位素,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另外信息科学的发展也对地质科学有很大的影响,信息科学的发展为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地质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了保障,以信息化来代替地质工作的现代化。

我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地学发展的大国,但仅是大国还不行,今后要向地学强国发展。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局域性,现在我国在地学方面的发展有的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我们要有信心在地质科学发展中实行新的突破。

地质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大的方面: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我们现在普遍提到的就是这三个大问题。资源问题是很广泛的,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即人类本身的活动,如城市建设、矿山开发等已经影响到地球系统中自然过程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21世纪,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系统地观测、研究地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是21世纪地质科学发展的主要目标。

因为地球科学研究既有全球性,又有地域性,因此要使本国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考虑其与全球发展的关系,也要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本国的问题。现在许多

地质问题涉及到非常大的空间尺度,这就要求国际地学界实现广泛地合作。近50年来,全球性的科学计划迅速兴起,如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国际岩石圈计划、国际减灾十年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等等全球性国际合作。因此解决本国某个区域的地质问题,解决某地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的问题,必然牵连到全球,因为其发展规律是全球性的。另一个方面,地球科学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也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能源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焦点,因此地球科学的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权益的必要措施。例如海洋深部的锰矿资源,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划分势力范围,如果我们国家这步走慢,就会丧失一大部分海底资源;另外还有水下的一种可变成可燃性气体冰冻状态的水合物,储量也很丰富,如果不去开发,国家就会受到损失。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资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对这些空间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基础。地质科学发展中的许多理论成就和科研成果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地球科学中一系列的理论成就,包括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猿人的发现、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陆相生油理论等等。尤其是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在海洋中才能发现石油,而这一观念的转变使我国在陆地上开采出许多大的油田;具有中国特色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研究是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地质科学的发展也为大型矿产资源、大型水源地、大型油气田的寻找和开发以及工程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工业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另外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测为工业、农业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减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过去地质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矿,即解决矿产资源问题,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是在一些欧美的西方国家,地质科学开始转型,即由资源型地质科学向环境型地质科学转变,由消耗资源向生态环境保护转化,形成一种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我国还不能完全实行这种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处在工业化发展之中,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制定了一个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国策,使地质工作逐渐由资源型转向资源环境型转变,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以人为本,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减轻地质灾害,服务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因此现在地质工作不仅要求发现矿床,为采矿服务,而且还要知道矿山在关闭以后如何复垦。地质工作的范围很广,包括生产力的布局、城乡规划、工程选址、地基稳固性评价、地质灾害预测等等,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在地质科学的工作已从矿山资源供应、工程基础建设的第二产业扩展到农业、林业、水环境等第一产业,甚至到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大家知道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即生态旅游,相应地出现了一些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等自然生态保护领地。总之,地质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贯穿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全过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对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追求,促使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方向发展,地质科学随之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 王萍姚恒美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05 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33 . 1 亿美元,研发投入达到232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1%。其中生物医药依然是生物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研究人员在药物设计、疫苗研究、抗体工程、新型药物输送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众多突破。尽管目前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上仍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在癌症治疗、蛋白质、免疫学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屡次登上《科学》、《自然》等顶级国际权威期刊,并受到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度关注。 一、国内外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 药物设计 以核酸为靶的药物设计重要研发领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义核酸、核酶与三链DNA的设计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以核酸为靶的小分子药物研发。 目前全球约有20 余家公司在从事反义核苷酸的研究与开发,其中有23 种试用于临床,其中 4 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反义核酸药物主要研发方向包括抗癌抑癌、抗耐药、免疫类、细胞因子类、抗病毒等。目前,反义药物方面己取得重大进展,第一代产品(Eyetech 公司用于抑制老年人眼疾的Macugen )己有上市,第二代反义产品也己形成。核酶具有高度特异性,作为抗病毒基因治疗的新型分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被认为是抗病毒基因治疗方案设计中重要探索方向。2004 年 6 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医学院开发出了一种抗乙肝病毒的SNIPAA盒式微型载体。该类研究在国内已有开展,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自2001 年起开展“核酶介导的果树抗类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R 卜A干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细胞内基因沉默的机制,而且还可以作为后基因时代基因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广泛用于包括功能基因学、药物靶点筛选、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疾病治疗等等,近年来已成为遗传学、药理学的重要研究手段。目前中国科学家也己纷纷开展了该项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已立项支持。 疫苗研究 以美国为例,疫苗的需求每年增长8 . 6 % ,到2008 年时市值将达74 亿美元,到2013 年疫苗市值将达91 亿美元。其中先进技术应用趋向包括异质基础加强结种技术、蛋白质调控技术、类病毒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美国细胞基因系统工程公司应用基因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肺癌疫苗G 一V AX ,被视为运用修改过基因的活体细胞治疗癌症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抗体工程 抗体分子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分子,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可广泛应用在疾病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等领

各种地质图件绘制

各种地质图件绘制

一、地质图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色彩来反映一个地区地质条件和地质历史发展的图件,叫地质图。它是依据野外探明和收集的各种地质勘测资料,按一定比例投影在地形底图上编制而成的,是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一)地质图的种类 1、普通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及地质发展历史的基本图件,称为普通地质图,简称地质图。在一张普通地质图上,除了地质平面图(主图)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地质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图,普通地质图是编制其它专门性地质图的基本图件。 按工作的详细程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地质图可分为大比例尺的(>1:25000)、中比例尺的〔1:5000~1:10万〕、小比例尺的(1:20万~1:100万)。在工程建设中,一般是大比例尺的地质图。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其形成时代、地貌单元的类型和形态特征的一种专门性地质图,称为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3、水文地质图 以一定比例尺地地形图为底图,反映一个地区总的水文地质条件或某一个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的地质图件,称为水文地质图。 4、工程地质图 工程地质图是各种工程建筑物专用的地质图,如房屋建筑工程地质图、水库坝

址工程地质图、铁路工程地质图等。工程地质图一般是以普通地质图为基础,只是增添了各种与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内容。如在地下洞室纵断面工程地质图上,要表示出围岩的类别、地下水量、影响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各种地质因素等。

(二)地质图的基本内容 1、平面地质图 平面地质图又称为主图,是地质图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地理概况:图区所在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坐标线)、主要居民点(城镇、乡村所在地)、地形、地貌特征等。 一般地质现象:地层、岩性、产状、断层等。 特殊地质现象:崩塌、滑坡,泥石流、喀斯特、泉及主要蚀变现象。 2、地质剖面图 在平面图上,选择一条至数条有代表性的图切剖面,以表示岩性、褶皱、断层的空间展布形态及产状、地貌特征等。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1 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 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潍坊市地质简介

第一类地质 潍坊市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衔接部位。 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南北,其西部为鲁西隆起区,东部为鲁东古隆起区。潍坊市所辖各县(市、区)横跨鲁东古隆起区西部、鲁西隆起区东部及沂沭断裂带北段,3个次级构造单元。 第一辑地层 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太古界及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东西两地块的结晶基底;古生界及中生界分别不整合于两侧古老结晶基底之上;新生界形成断陷盆地、山间盆地河湖相沉积和沿海滨海相沉积。 辖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以沂沭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断裂为界将山东分成鲁东、鲁西两个地层分区。两分区地层发育有很大的差异,沂沭断裂带内与鲁西相近,但也有差别。潍坊市位于鲁西地层分区的东北部,包括潍坊小区和泰安小区的东缘;鲁东地层分区西端,包括蓬莱、莱阳、胶南3个地层小区的西部。 属鲁西地层分区的有寿光、青州、临朐、昌乐、潍城、坊子、寒亭和昌邑、安丘的西半部。出露的地层是太古界泰山群;上元古界(震旦亚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下元古界;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中生界三迭系。 属鲁东地层分区的有高密、诸城、五莲和昌邑县东部,安丘县的东半部。出露的地层是下元古界胶南群,五莲群和粉子山群;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莱阳组)、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辖域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 泰山群(Art) 分布于沂山凸起和汞丹山凸起。上部和下部为泥砂质碎屑岩建造,中部为碎屑--火山岩建造,岩石普遍受中高级变质作用,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强烈。根据岩石组合和原岩建造,自下而上分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 万山庄组(Artw) 分布于临朐县辛山、蒋峪一带。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和各种混合岩。同位素年龄24.25亿年。 太平顶组(Artt) 出露于昌乐县马驹岭等地。本组岩性主要有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石英片岩、含矽线石黑云斜长片麻岩等。同位素年龄23.24亿年。 雁翎关组(Arty)

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第八讲生物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记者:匡先生,在展望生物学绚丽的发展前景之前,您能否简要的回顾20世纪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呢? 匡廷云院士:由于19世纪以来,物理学、化学、地学以及技术科学的理论成就和技术进步,为生物学家认识生物发展规律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方法。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命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20世纪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两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孟德尔遗传学的再认识和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开创了经典遗传学,揭示了生物遗传现象。摩尔根主要用实验手段证明了基因是有序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到了20世纪中叶,迎来第二次突破性进展,即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沃森是生物学家,当时刚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研究噬菌体,后来到了英国。而克里克是个物理学家,当时在剑桥读Ph.D,用X射线衍射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沃森的贡献是在于确定DNA 两对特异性碱基的配对。克里克的贡献在于他极力主张建立物理模型,从分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变量和稳定条件。特别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大大减少了变量数目。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完美的结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是第二个突破性的里程碑。 图2 玉米籽粒的孟德尔遗传 图3 DNA 双螺旋

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开辟了生物学的新纪元。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信息科学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识破自身的基因。在20世纪末大规模的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译人类的基因全序列。这个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计划。可以说20世纪生物学是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溱潼凹陷位于江苏省中部的苏北盆地,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市、兴化市、东台市、江都市的部分地区。构造上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东台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东台坳陷区吴堡低凸起与泰州凸起之间,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图1-1-1)。北以吴堡~博镇断裂为界,东南部与泰州凸起以断层相接,西连江都隆起,东接梁垛低凸起,西北部与吴堡低凸起以斜坡相连,东北方向较开阔,过梁垛与白驹凹陷、海安凹陷相连,西南部较狭窄,是凹陷的收敛部位。面积约1200km2,新生界最大厚度约6000m。溱潼凹陷是一个在新生代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典型的南断北超的箕状凹陷,下第三系为南断北超、南深北浅的半地堑盆地结构,其上发育上第三系、第四系坳陷。 图1-1-1 溱潼凹陷区域构造图(据华东石油局,2002,简化) 溱潼凹陷自南向北划分为断阶带、深凹带、斜坡带三个构造带,其中斜坡带又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和外斜坡带(图1-1-2)。南部断阶带西南起姜小庄,东北至小凡庄,全长约60km,整体走向北东,部分被近东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断层错断。南部断阶带断裂系统十分发育,除有控制凹陷边界的大断层(Ⅱ级断裂)外,尚发育有次一级控制着构造和地层沉积特征的主干断层(Ⅲ级断裂),在平面上断裂走向大都以北东东向为主,少部分为北

东向。主干断层断距1000~2000m,剖面上表现为同沉积断层,在纵向上断开阜三段或阜一段,甚至泰一段。沿主干断层往往发育一系列同向北掉的次级正断层,断距小于500m,形成阶状结构,局部断层断距在40~200m,断层垂直断距在平面上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在阜宁组内断层上陡下缓,最大水平断距4000m以上。根据阶状结构的发育特征,可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自西向东分布有莫庄、祝庄、草舍和红庄四个断块体。在断阶带东段次级断层不甚发育,主要为一阶结构,主干断层下降盘发育有次一级羽状断裂,组成数个墙角状断块构造,已发现溪南庄油田和红庄油(气)田。中段是断阶带最复杂的断块,因次级断层的发育造成二阶甚至三阶状结构,沿次级断裂派生出来的断层极为发育,由此形成多个局部构造,在此段的高断阶上地层遭剥蚀程度较高,目前已发现草舍、陶思庄、角墩子、储家楼、洲城、祝庄、淤溪等7个油田。西段主要为三阶结构,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图1-1-2 溱潼凹陷南北向剖面图 深凹带沿港口-储家楼-时堰一线发育,其轴线与断层平行,在凹陷内发育北西向构造高点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草舍-戴南-史家堡构造高点带,将深凹带分为时堰、储家楼两个深凹。深凹带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在5500m以上,历次构造运动表现不明显。北西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地区,这种负向构造带与各凹陷叠加地区是油气生成最主要的地区,而且叠加作用加剧了各凹陷的沉积沉降,使这些交汇地区的生油岩厚度变大,埋藏加深,母质变好,温度、压力加大,生油气强度增高,成为油气生成的最主要地区。该带又是整个溱潼凹陷的油源所在地。各深凹的深浅、大小与断阶的规模呈正相关,轴向与主干断层平行。且深凹的位置多发育于断阶带两组不同方向断层的结合部。两深凹之间发育有构造高带。 斜坡带位于叶甸、边城、史家堡一线以北,可分为内斜坡带、坡垒带、外斜坡带。内斜坡带为斜坡带靠临深凹带的部分,发育一系列向深凹方向下掉的南掉正断层,下构造层地层在该带北部具逐渐减薄的趋势,而戴南组则在该带减薄甚至尖灭,已发现戴南、台南、兴圩、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DZ/T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 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1-06-11批准1991-10-01实施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像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生物学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生物学学科前沿讲座报告 通过多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我对生命科学前沿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肿瘤的发病机理以及别对肿瘤的治疗方法有较为清晰认识。因为我对肿瘤感兴趣,下面就我在课堂上及课外的所学对肿瘤做一个小总结并发表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肿瘤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身体局部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控制,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这种肿块称作肿瘤。或机体组织细胞在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使细胞的DNA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形成一种异常增生的肿块。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份,或是侵入别的组织,除非压迫到重要的器官,否则也不会影响生命。恶性肿瘤则会侵略其他器官,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危害生命。 其次,肿瘤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物质代谢,不仅与正常的细胞组织完全不同,而且与再生性增生也有质的不同。虽然它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与正常组织细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其生长失去控制,与整个机体不协调并能转移且缺乏正常的形态结构和物质代谢,因此没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对机体百害而无一利; 再次,肿瘤具有异质性即同一肿瘤内部由于肿瘤细胞系不同而造成的肿瘤细胞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组织学、抗原性、免疫性、激素受体、代谢性、生长速度和对化学药物敏感性、浸润和转移等差异。肿瘤的异质性,不仅发生在不同个体、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而且不

同病期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不同,即使是同一部位、同一病理类型和病期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忽视了肿瘤的异质性,利用一般治疗肿瘤的方法治疗肿瘤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 由于肿瘤存在异质性,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就必须对每个患者“区别对待”,也就是说要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每一个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点、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癌细胞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知道是哪些特定的癌细胞在作怪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肿瘤虽然不难被人认出,但是它们的活动和发展过程却各不相同,故每一位肿瘤患者的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应该根据每个肿瘤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即个体化治疗,才能制订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相信个性化治疗将最终将会在临床中得到实现,肿瘤的治疗也必将开创一个新的纪元。 学院:医学院 姓名:王彪 学号:2013236084

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第一讲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第一讲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数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记者:林先生,您好。首先我们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这次访谈,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介绍有关数学学科前沿的一些基本情况。科学研究跨入了新世纪的门槛,我们看到,各门学科一方面在回顾学科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在展望本学科的发展前景。您从1956年进入中科院正式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您一直奋斗在数学研究的前沿。您能根据您这么多年对数学的研究,回顾一下20世纪数学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数学研究有哪些重大进展和重大成就? 林群:据您所说的,站在数学内部看,上个世纪的数学必须归结到1900年8月6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代表会议上,38岁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 1862--1943)所发表的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这一演说成为世界数学史发展的里程碑,为20世纪的数学发展揭开了光辉的一页。在这23个问题中,头6个问题与数学基础有关,其他17个问题涉及数论、不定积分、二次型理论、不变式理论、微分方程、变分学等领域。 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事实上,有两位数学家,庞加莱和洛伦兹也已经走到了相对论的门口),1907年,他发现狭义相对论应用于物理学的其他领域都很成功,唯独不能应用于万有引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爱因斯坦转入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并很快确立了“广义相对论”和“等效理论”,但数学上碰到的困难使他多年进展不大。大约在1911年前后,爱因斯坦终于发现了引力场和空间的几何性质有关,是时空弯曲的结果。因此爱因斯坦应用的数学工具是非欧几何。1915年,爱因斯坦终于用黎曼几何的框架,以及张量分析的语言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还有您讲的德国女数学家诺特(Emmy Noether 1882~1935)发表的论文《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环中的理想论)》标志着抽象代数现代化开端。她教会我们用最简单、最经济、最一般的概念和术语去进行思考:如同态、理想、算子环等等。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探讨 傅碧贞(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厦门 361022) 摘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为了满足中学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功能以及渗透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生物科学前沿 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或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教材基础知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生物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我国新一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生物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扬弃。如何让生命科学前沿知识更好的服务高中生物教学,如何把握前沿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过渡和衔接,如何通过前沿知识向学生传达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更好的服务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1 对传统生物教学的反思 在当下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中,重视英语和数学的思维根深蒂固,对于生物课并没有足够多的重视和认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生物教师积极性也不高。思传统的生物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缺陷: 1.1 联系现代生活实际不紧密生活中的真实生物 现象是复杂的,尤其是现代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大多不能用传统生物学知识去完整地进行解释。比如分子进化论,就不能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来很解释。而传统中学生物的教学往往将其看作一个简单的经典系统。显然,这种教学不能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气候背景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地质环境背景 2.1地形地貌 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 5m,局部为负地形。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地貌发展简史

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地貌分区及特征 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 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

物理学前沿简介

放射物理与防护绪论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基本的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尺寸标度上涉及从基本粒子到整个宇宙,在时间标度上从飞秒级的短寿命到宇宙纪元。物理学确立的新概念和理论,已经成为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一、物理学的发展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一)物理学萌芽时期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观察,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直觉的、思辨性猜测,来把握自然现象的一般性质,因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本上是属于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和思辨的猜测。那时,物理学知识是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之中的。 在这个时期,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力学,如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经》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奋也”)的记述;光学方面,积累了关于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镜等的知识。《墨经》上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就有八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电磁学方面,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吸铁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声学方面,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创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假设。 在这个时期,观察和思辨虽然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用实验来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例如,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声共振实验和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实验,以及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的大型光学实验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总之,从远古直到中世纪(欧洲通常把五世纪到十五世纪叫做中世纪)末,由于生产的发展,虽然积累了不少物理知识,也为实验科学的产生准备了一些条件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 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省、江苏省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地跨东经117°58′-119o40′,北纬29o57′-31o19′。国土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1万。辖5县(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1市(宁国市)1区(宣州区),计124个乡、镇。 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全市7个县市区有5个与苏浙两省接壤,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300公里以内,宣杭铁路、皖赣铁路在市区交会,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安徽段宣广、芜宣高速和205国道穿境而过,S104、S214、S215、S217、S230、S322、S323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 二、气象与水文 宣城市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月平均气温28.3℃,最低月平均气温2.9℃。多年平均降雨量1317.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055.11mm。 辖区内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弋江、水阳江、郎川河、徽水河、华阳河、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杨之河等。天然湖泊有南漪河及固城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三、地形与地貌 宣城市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和皖南中低山区,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黄山山脉、九华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属中低山区,海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余座,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中部和北部为丘陵和平原,高程一般为10-100米。 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标高、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划分为河漫滩、阶地、低丘、中丘、高丘、低山和中山等7种微地貌类型。 四、地层与地质构造 宣城市地处江南过渡带,北连沿江成矿带,南接江南造山带,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发育,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广泛。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宣城断陷盆地、江南过渡带、皖浙赣断裂带三大构造区。 1、地层 宣城市出露的震旦系及其后各层位的地层分属扬子地层区沿江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其中宁国、绩溪出露震旦系皮园村组、蓝田组、雷公坞组、休宁组及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为一套陆源碎屑岩覆盖在前震旦纪(中元古代)基底之上,硅质岩石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悬崖峭壁;随着加里东运动隆起,不同地区晚古生代其后海相沉积盖层发育程度不同,但与下扬子沉积盆地已连成一片;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陆相碎屑岩-火山岩盆地沉积出露于宣城市中、北部;第四纪中更新世亚粘土、全新纪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广泛分布于河谷盆地和平原地区。 2、岩浆岩 市域岩浆岩分布广泛,主体为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于旌德县、绩溪县、泾县等县市,主要有旌德岩体、伏岭岩体、杨溪岩体、云岭岩体、姚村岩体、仙霞岩体、庙西岩体等,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岩石风化、剥蚀强烈,碎裂岩化发育。 3、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规模不等,性质各异,其中以江南深断裂、

数学科学前沿简介(第一讲)概览

数学的分类 纵向:初等数学和古代数学 17世纪以前 数量数学 17-19世纪 近代数学 19世纪 现代数学 20世纪 横向:基础数学(代数、几何、分析) 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运筹学与控制论 国外:纯粹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 第一讲数学科学前沿简介 一、20世纪数学研究的简单回顾 站在数学内部看,上个世纪的数学必须归结到1900年8月6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代表会议上,38岁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rt, 1862--1943)所发表的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这一演说成为世界数学史发展的里程碑,为20世纪的数学发展揭开了光辉的一页。在这23个问题中,头6个问题与数学基础有关,其他17 个问题涉及数论、不定积分、二次型理论、不变式理论、微分方程、变分学等领域。 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事实上,有两位数学家,庞加莱和洛伦兹也已经走到了相对论的门口),1907年,他发现狭义相对论应用于物理学的其他领域都很成功,唯独不能应用于万有引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爱因斯坦转入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并很快确立了“广义相对论”和“等效理论”,但数学上碰到的困难使他多年进展不大。大约在1911年前后,爱因斯坦终于发现了引力场和空间的几何性质有关,是时空弯曲的结果。因此爱因斯坦应

用的数学工具是非欧几何。1915年,爱因斯坦终于用黎曼几何的框架,以及张量分析的语言完成了广义相对论。 德国女数学家诺特(Emmy Noether 1882~1935)发表的论文《Idealtheorie in Ringbereiche(环中的理想论)》标志着抽象代数现代化开端。她教会我们用最简单、最经济、最一般的概念和术语去进行思考:如同态、理想、算子环等等。 还有其它许多数学大成果。20世纪近50名菲尔兹数学奖得主的工作都是数学内部的大成果。但从数学以外,或从推动社会发展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与计算机的算法研究有关的数学,更有影响。这种研究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有三位数学家(图灵、哥德尔、冯.诺依曼),而不是工程师,由于对于计算机的诞生、设计和发展起了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因此被列入20世纪“百年百星”的名单中。另外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纯数学家(康托洛维奇、纳什)也是与算法研究(或军事数学)有关,后者被拍成电影,刚获得奥斯卡奖。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不是数学奖)得主吴文俊的工作也包括了算法的研究。有一次在中国十 大科技进展中有一项数学家堵丁柱的工作,也是有关算法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没有获得菲尔兹奖。与算法研究(或军事数学)有关的,还有筹学、密码学以及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等等。二十世纪中,以算法为主干的数学研究对于外部世界,科技和军事,有相当直接的影响。本世纪(信息、材料、生物)是否还会如此? 二、数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难题 应该说在20世纪,无论是经典的数学分支,还是新兴的数学分支,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我们也看到,在数学研究的历程中,存在诸多遗憾,很多难题至今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在数学研究当中在数学领域存在着哪些重大难题? 至于难题,应该说解决需要很大的决心,我以为我们科研工作者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个世纪没有解决的难题,这个世纪也未必可以解决。应该说二十世纪是数学大发展的世纪。从报道上看,数学的许多重大难题得到了解决,如费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工作技术要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基础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对与城市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构造地质、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调查。 沉积岩发育区应进行多重地层单位划分,以岩石地层单位填制地质(组)图(一般要求划分到组或段)。在填制地质(组)图之前,应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填图中应注意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收集沉积相资料,进行沉积环境分析。 火山岩发育区,一般应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填图方法(即双重填图方法)。查明火山地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