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知识分享

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知识分享

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知识分享
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知识分享

稳定平台关键技术综述

0引言

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最近的利比亚战争,局部战争成为主要的作战模式。与以往的区域攻击不同,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快速反应、精确打击。为应对未来局部战争,做到敢打必胜,改进与研制武器装备,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成为首要任务。

在我军车载陆战装备中,战术导弹、坦克、火炮等武器系统近些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射击范围和精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外军先进装备相比,行进间射击精度尚有较大差距,甚至大多装配的武器系统还无法实现行进间射击。行进间射击作为提高部队作战效率,增强武器装备自我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未来陆战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这也使得对武器系统的改进与研制迫在眉睫。

瞄准线稳定技术是实现行进间射击、提高行进间射击精度的主要环节。它采用稳定平台对车体的航向、纵摇和横滚运动进行有效的隔离,使瞄准线在惯性坐标系下保持稳定。为提高陆战装备快速反应与精确打击能力,急需提高稳定瞄准的快速性、精确性、自适应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稳定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光电稳定平台中,陀螺稳定平台迄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采用一个环架系统作为光电传感器的光学平台,在平台上放置陀螺来测量平台的运动,陀螺敏感姿态角的变化经过放大以后驱动环架的力矩电机,通过力矩电机驱动平台使光电传感器保持稳定。在国外起初应用于手持式望远镜和瞄准具中,并在八十年代装备部队,现已广泛应用于地基、车载、舰载、机载、弹载、天基等各种观测、摄像系统中。1996年,美国的航空红外制造商前视红外系统公司以电子新闻采集市场为目标推出了一种双传感器系统,它包括一个用于低照度的高分辨率红外摄像机和用于白天的标准广播摄像机,这两台摄像机一起被安装在一个紧凑的三轴陀螺稳定的万向架中,能够提供50rad μ的图像稳定精度,意大利的Caselle-Torinese 公司生产的11072Caselle-Torinese 光轴稳定平台的旋转范围可以做到高低方位均为??360~0,最大旋转速度为?60/s ,稳定精度为0.4mrad 。英国的Ferranti Electro-optics 公司生产的FIN1155用于坦克的陆地导弹/稳定平台,其瞄准线的稳定精度达到了0.1mrad 。法国的SAGEM 公司研制的舰载对空红外全景监视系统可以在?+?-30~30的摇摆,?+?-10~10的纵摇时的稳定精度达到0.5mrad 。1994年法国生产的“唯吉-105”型周视光电火控红外系统,在方位为??360~0,俯仰角为??-65~25范围内稳定精度为0.1mrad 。以色列研制的ESP-1H 采用两轴陀螺稳定平台,在方位角为??360~0,俯仰角在?+?-110~10的范围内,最大旋转速度为?50/s 的稳定精度高达50rad μ,而ESO-600C 的稳定精度高达15rad μ。

国内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瞄准具稳定平台,90年代逐渐展开了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北京618所90年代初期研制了机载陀螺稳定平台,其稳定精度可达到0.1mrad ,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承担的863子课题——快速反射镜成像跟踪系统,采用了二级稳定技术,并于1994年通过评审。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舰载红外稳定平台的稳定精度为1mrad ,清华大学精密机械与机械学系惯性导航研究室于1997年研制出机载瞄准线稳定跟踪系统,并交付部队使用。

车载稳定平台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后期,最初用于坦克炮长镜上以稳定瞄准线,其原理是在框架陀螺的转子上安装导光棱镜,以达到稳定瞄准线的目的,其稳定精度可达到0.2mrad ,但瞄准范围仅仅是方位?±4、俯仰?+?-20~10,加之人机工程差,使用受到了

限制。此外,电子3所、长春光机所、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等都在开展该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由于受到惯性元件技术的限制,以及研究成本较高,致使在稳定跟踪平台的改进与研制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国外差距较大。

常见稳定平台:

可见光导弹光电吊舱

制导炸弹导引头监控光电

火炮瞄准光电

2稳定平台实现的总体方案

2.1 稳定平台的主要技术指标

(1)转动范围:俯仰、方位、横滚

(2)跟踪精度

(3)稳定精度

(4)最大角速度

(5)最大角加速度

2.2 稳定平台技术实现总体方案

(1)稳定平台框架形式选取

光电侦察稳定平台的框架形式一般为双轴二框架稳定、三框架三轴稳定、四框架两轴稳定等, 依据稳定精度、搜索范围的要求而定。

双轴二框架结构是将光电传感器等侦察设备置于相互正交的俯仰、方位两个框架组成的平台上(如图1所示) , 通过陀螺敏感平台相对惯性空间运动,然后经陀螺稳定回路驱动框架力矩电机, 克服外界干扰力矩, 达到稳定目的。两框架平台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常规的稳定装置,其对于小负载、高精度的稳定是十分有效的。而对负载较重的侦查设备而言,按照目前的二框架平台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技术水平,要使稳定精度达到微弧级是十分困难的。双轴二框架系统的跟踪角范围是很有限的, 很容易造成平台自锁或误差过大。在双轴二框架结构平台系统中, 跟踪只能实现瞄准线的轴线的稳定,即实现侦察设备在确定的方位上任一时刻都紧紧地瞄准目标, 达到最佳的效果, 而不能实现瞄准线绕自身轴系的旋转变化稳定, 即不能保证探测器得到的图像相对于惯性坐标系是稳定的, 直接影响跟踪系统的平稳性及动态跟踪精度。

三框架三轴稳定平台是一个有 3 个自由度的系统: 方位、俯仰、横滚,是在双轴两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一根横滚轴,用于补偿由于载体姿态变化而引起的瞄准线绕自身轴系的旋转变化, 使其光电探测成像不再受载体随机摇摆扰动影响,实现图像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稳定。与双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系统相比,三框架三轴稳定平台系统能克服双轴两框架稳定平台系统稳定跟踪产生图像不稳定的原理缺陷。当载体发生姿态变化时,CCD视场内的固定目标的坐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在驾驶员的视场内,则不仅有两个方向的平移,还有像的旋转。如果使用两轴稳定平台,则只能消除目标图像的平移,而不能消除像的旋转;而三轴稳定

平台则可以起到完全稳像的作用;同时由于瞄准线的稳定控制原理是由载体摇摆参数和瞄准空间参数计算出跟踪轴角状态参数,驱动跟踪伺服机构,实现瞄准线稳定,因此控制复杂,在稳态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四框架二轴光电稳定平台由内、外框架、光电轴角编码器、导电环和执行电机等组成,是捕获跟踪过程中实现瞄准线指向变化和瞄准线陀螺稳定的执行机构。外环架用于克服载体运动过程中干扰力矩对内环架稳定平台上侦察设备瞄准线(即传感器视轴)的影响,保证设备的跟踪和成像质量达到总体技术指标要求,外框架也是内框架的承载平台,同时低精度随动于内环架,使瞄准线始终确定在传感器正前方的窗口上,提高了稳定精度;内环架上安装光电侦察设备,其作用主要用来稳定跟踪目标,内环架的两个框架始终互相垂直,减小了几何约束耦合,从而对干扰运动起到更佳的隔离作用,可以消除大角度运动的框架自锁,而且通过内环架随动轴的小范围转动,弥补了瞄准线和外方位轴平行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内环架系统不受外环境影响并且摩擦力小,使内环架处于更良好的稳定环境,易于提高系统的稳定精度。两个环架由各自的跟踪控制回路控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因而易于控制。

采用四框架二轴结构, 不但可以克服双轴二框架的大角度失稳的缺点, 还可以克服三框架三轴控制较困难的缺点。但其结构较复杂, 自身重量较大; 内环架的惯量(起稳定作用) 较小, 向给定传感器组提供的惯量较小,对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平台结构形式,由于内框架和外框架之间有机械联接,外框架的运动会耦合到内框架上,使装在内框架上的陀螺仪敏感,从而影响内框架的精度控制。

综上分析,为兼顾稳定平台功能的完整性与结构设计的简单性,本课题采用三框架三轴稳定平台实现瞄准线的稳定控制。整个装置由装有陀螺仪、力矩电机及角位置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三个框架通过轴承连接在一起,使环架之间能相互转动。框架从外到内依次为方位框、俯仰框和滚转框,各个框架轴由独立的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驱动,并使用一个精密的角位置传感器反馈。这种外装式整体环架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结构紧凑,结构刚性大,系统精度及结构谐振频率较高。

(2)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控制系统总体实现框架如图所示,整个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伺服系统,陀螺和测角系统反馈被控状态量到主控核心,主控核心通过相关规则与算法将对反馈量进行处理,并送出控制量到驱动系统,驱动力矩电机做出相应动作,实现对俯仰、横滚、方位三个方向的稳定控制,最终实现瞄准线的稳定控制。

3稳定平台控制算法

对稳定平台的控制,需要设计适合的算法,在快速性、稳定性、自适应性、精确性等方面达到最优,才能保证光电系统的稳定瞄准。

(1)PID控制

PID控制算法是工程应用最广泛的算法,其控制框图如图所示。其中E(S)为误差信号,

U(S)为控制器的输出信号。PID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它根据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y(t)的差e(t)来进行控制,PID控制规律为:

档案网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档案网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档案网站是新世纪档案工作新媒介和新事物,档案网站管理又是档案网站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档案网站管理研究与实践是随着档案信息化与网络化进程加速而出现的新情况、新問题,研究这一问题的人还比较少,形成的文献量不多,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十分有限,文章从多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有关档案网站管理研究期刊文献进行了研究综述。 标签:档案;档案工作;网站;网站管理;综述 档案网站管理是档案网站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网站管理研究开始于1997年。1997年《每周电脑报》发表《MSSite Server企业版网站管理的多面手》一文,开始了我国网站管理研究的先河。截至2012年,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收录了94篇相关文献,其中档案学占了10篇,达到了总文献量的10.64%。以下是有关档案网站集群研究文献的相关分析。 一、档案网站管理研究的现状 从学科类别分布情况看:10篇文献涉及了6个不同学科,其中档案及博物馆9篇,占90%;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6篇,占60%;新闻与传媒1篇,占10%;高等教育1篇,占10%;民商法1篇,占10%;互联网技术1篇,占10%。其中档案学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所占比例最多。这与档案网站管理研究涉及学科面广,交叉性强有关。 从文献发表的期刊分布上看:全部10篇文献分别发表在9种不同的期刊上。具体是兰台世界2篇,占20%;档案与建设1篇,占10%;上海档案1篇,占10%;湖北档案1篇,占10%;黑龙江档案1篇,占10%;档案时空1篇,占10%;中原工学院学报1篇,占10%;现代视听1篇,占10%;民营科技1篇,占10%。其中档案学期刊6种,占全部期刊数的66.67%;发表文献7篇,占全部10篇文献的70%。6种档案学期刊中有档案学核心期刊3种,占全部9种期刊的33.33%,占6种档案学期刊的50%;发表文献4篇,占全部10篇文献的40%,占档案学期刊全部7篇文献的57.14%。档案学期刊与档案学核心期刊成为这一研究的主要载体与阵地。 已发表的档案网站管理研究文献没有1篇得到基金的资助。 从研究层次分布看:基础研究4篇,占40%;行业指导4篇,占40%;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篇,占20%。综合起来社科类8篇,占80%;自科2篇,占20%。基础研究6篇,占60%;行业指导4篇,占40%。社科类研究与基础性研究所占比例较高,一方面与这一档案学所属学科属性有关,另一方面表现出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相对比较弱。 从文献作者分布看:10篇文献涉及11名作者,他们是杨永和、李永祥、仇壮丽、卞咸杰、范家如、王少辉、李英、青妮、岳修志、赵建建、张艳华。其中独著者9人,发表文献9篇;合著2人,发表文献1篇。 从文献作者所属单位看,10篇文献署名单位的有8篇,分别来自辽宁省档案局、中原工学院、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湘潭大学管理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广播电视局。每个单位各发表文献1篇。其中高校6个,占署名单位的75%;发表文献6篇,占全部文献的60%。行政管理部门1个,占署名单位的12.5%;发表文献1篇,占全部文献的10%。其他单位1个,占署名单位的12.5%;发表文献1篇,占全部文

隐性知识管理

关于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大中小发表时间:2010-6-22 16:55:47 作者:佚名点击数:20 评论数:0 【查看评论】 摘要:知识管理理念已逐步融入到了企业中,很多企业积极推动实施,但从国内目前部署情况来看,知识管理仍不成熟。 本文关键字: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呼叫中心业务流程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分析,集中探讨如何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呼叫中心员工的业务培训过于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存在。事实上,员工在工作中所形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中心技术的经验、判断力和应答技巧等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形成呼叫中心竞争优势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加强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管理。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20 世纪50 年代最早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并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他把这部分知识命名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

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Peter.F.Dur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源于经验和技能的。 日本知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二、呼叫中心知识共享的障碍 隐性知识很难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让接受者和学习者直接获得,具有内隐的特性,不容易被编码和传播,不易被其他企业仿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它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对呼叫中心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1.员工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一个理性的员工,只有认为知识的共享比知识的专有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才会有长久的共享热情。

大数据综述

大数据综述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物联网、移动计算、云计算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正在重新定义社会管理与国家战略决策、企业管理决策、组织业务流程、个人决策的过程和方式。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加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使数量庞大,种类众多,时效性强为特征的数据的不断涌现,引发了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1]。 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研究报告称: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被复制的数据总量超过1. 8ZB,且增长趋势遵循新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预计2020 年将达到35ZB。与此同时,数据复杂性也急剧增长,其多样性(多源、异构、多模态、不连贯语法或语义等) 、低价值密度(大量不相关信息、知识“提纯”难度高)、实时性(数据需实时生成、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复杂特征日益显著。预示着全球已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 1.大数据国外研究现状 大数据相关理论的研究 “大数据”这一术语从2008年开始在科技领域中出现,随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兴趣。《Nature》与《Science》杂志分别出版专刊,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方面讨论大数据处理和应用专题。世界各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并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推出研究规划以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虽然大数据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点和焦点,但目前国内外大数据相关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向管理和决策的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逐步兴起,研究理念、思路、方法和学术路线等方面的探索已经开始全面展开[3]。 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对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大数据已经在政府公共管理、医疗服务、零售业、制造

SDN关键技术_综述

SDN关键技术及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中大量新型业务(如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未来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而随时访问性,高带宽,动态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基于专有设备手动配置的传统方法是繁琐且易出错的,而且他们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最近,软件定义网络(SDN)已经被称为未来互联网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SDN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包括控制平面从数据平面中解耦并且为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可编程性。因此,SDN被认为能提供更有效的配置,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灵活性以适应创新的网络设计。本文总结了SDN活跃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首先通过介绍SDN的起源提出一个普遍接受的SDN定义。然后我们简要的介绍了SDN逻辑架构及其技术特征。接着详细介绍了SDN关键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我们描述了我们将来面临的挑战和SDN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OpenFlow;关键技术; Key technologies and Development of SDN Abstract:Emerging mega-trends (e.g., mobile, social, cloud, and big data)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are commanding new challenges to future Internet, for which ubiquitous accessibility, high bandwidth, and dynamic management are crucial. However, traditional approaches based on manual configuration of proprietary devices are cumbersome and error-prone, and they cannot fully utilize the capability of physica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Recently,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 has been tout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solutions for future Internet. SD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two distinguished features, including decoupling the control plane from the data plane and providing programmability for network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SDN is positioned to provide more efficient configuration, better performance, and higher flexibility to accommodate innovative network designs. This paper surveys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active research area of SDN. We first present a gener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for SDN with introducing the origin of SDN. We then briefly present its 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We then dwell on its key technologie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Finally, we describe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nd discuss future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is technology. Key words: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OpenFlow. Key technologies 引言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1]等业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大数据[3][4]正日益成为当前的焦点,其面向的海量数据处理也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应用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计 算模式,在集中化的管理架构下运行,存在着大量的数据批量传输及相关的聚合/划分操作。数据的聚合和划分通常发生在一台服务器和一个拥有众多 服务器的服务器组之间,这也是大数据应用中最典型的网络流量模式。例如,在用于大数据处理的MapReduce算法的执行过程[2]中,来自众多mapper 服务器的中间结果需要集中汇总到一台reducer服务器上进行归约(Reduce)操作,而MapReduce 的洗牌(Shuffle)过程更是由mapper和reducer之前的多次数据聚合组合而成。大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每一次聚合都将导致大量服务器之间的海量数据交换,从而需要极高的网络带宽支持,而如果按照超额认购(oversubscribe)带宽的方式为每台服务器预留网络资源,将导致网络成为瓶颈,同时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对于大数据业务而言,他更需要对网络进行快速、频繁的实时配置,按需调用网络资源。 但是,传统的网络却难以满足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提出的灵活的资源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它已经过于复杂从而只能处于静态的运作模式。当前,网络中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互不相干的协议,它们被用于在不同间隔距离、不同链路速度、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主机之间建立网络连接。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协议的研发和应用通常是彼此分离的,每个协议通常只是为了解决某个专门的问题而缺少对共性的抽象,这就导致了当前网络的复杂性。

合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前言 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合同管理是企业健康运作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合同形式的多样性和履行过程的多变性,许多企业对此很少有一个较好的办法来及时有效地实施合同的起草、修改、统计、监控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一个合格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签署合同方资料档案、合同资料档案的管理,合同付款处理、查询、汇总的管理,合同收款处理、查询、汇总的管理,以及合同到期未付完款、到期未收完款的全面跟踪监管控制,并具有严格的系统用户及分级权限控制,保证了企业合同数据的严格保密性。目前,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结合电子表格来进行合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效率低、保密性差、电子表格容量小、关联性差、,不易于查询、更新和维护等。 2合同管理及合同管理系统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合同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绩效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合同管理平台。 2.1合同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同管理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在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是一个较新的管理职能。在国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合同管理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前人们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在八十年代,人们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更多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设计

26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作为信息携带物、特定媒介,是知识共享的“发动机燃料”,是转换、触发和支持工具。它既是知识共享平台的媒介,又是一种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创造和应用可靠知识来促进知识创新的动态行为模式。在知识共享理论研究中,常把联系纽带战略上等同于最新的信息技术,抹杀了知识的社会性。实质上,信息技术是融合、传播现有信息和显性知识的有效工具,它对知识背景、内容的社会网络共享以及隐性知识的共享则是鞭长莫及,更不能提供处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集成的、全方位的方法。相当多的企业在引入信息系统后,其知识共享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美国每年因此浪费了数目相当惊人的信息技术投入。 1 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知识共享平台联系纽带的研究主要是虚拟纽带的研究,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支持作用,重点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知识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体系中的应用来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的多媒体平台,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换。牛根义(2011)认为,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换是通过知识共享技术来实现的,在线知识库和及时通讯的应用为知识交流和获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虽然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兴建信息技术设施,但是先进的信息系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未有效保障知识共享的顺利发展。在企业运作中,知识共享的力度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员工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共享,贡献个人知识与信息。Almashari(2002)等人所做的研究表明,78%的员工不愿意把个人的知识拿出来共享,由此,企业中重金兴建的信息管理系统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Roberts(2000)曾经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反而会降低知识共享的程度,因为遥远的时空距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在共享隐性知识的时候尤为如此。 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方面所解决的主要是显性知识的共享。对隐性知识来说,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仍然是企业中知识共享的常用有效渠道。路琳(2007)通过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同特点的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Haldin Herrgard (2000)提出显性知识的共享可以由IT系统直接完成,而在共享隐性知识时,IT系统充其量只能帮助人们找到知识的拥有者。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技术观点出发,在功能上大都是对以往企业文档管理的拓展,对企业隐性 知识共享平台的联系纽带设计 宋燕飞 郭 兵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 文章在研究中区分了实体纽带和虚拟纽带,并在SECI 模型的基础上,试图理清设计知识共享平台联系纽带的逻辑思路。研究表明,在知识共享中,虚拟纽带主要处理显性知识的共享,实体纽带主要解决隐性知识的共享,两者相辅相成,而纽带设计中的新信息技术为企业构造出虚拟三维交流空间和员工信任、包容的人际网络,营造活跃的知识共享氛围,有效促进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关键词: 知识共享;实体纽带;虚拟纽带;新信息技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26-042012年第29期(总第236期)NO.29.2012 (CumulativetyNO.236)

Spar平台涡激运动关键特性研究进展

第23卷第3期2008年6月中国海洋平台CHI NA O FFSH OR E PL AT FO RM V ol.23N o.3Jun.,2008收稿日期:2007-12-29 基金项目: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2006AA09A107)作者简介:王 颖(1982 ),女,博士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研究。文章编号:1001 4500(2008)03 001 10 Spar 平台涡激运动关键特性研究进展 王 颖, 杨建民, 杨晨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 摘 要:介绍了目前国际上Spar 平台涡激运动研究的概况,并从涡激运动的形成机理、涡激运动响应特 征、涡激运动抑制方法、涡激运动研究及预报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其关键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这一课题 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Spa r 平台;涡激运动;减涡侧板;CFD;模型试验 中图分类号:P75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SPAR VORTEX INDUCED MO TIONS KEY CHARACTERIS TIC WANG Ying , YANG Jian min, YANG Chen jun (Shanghai Jiao T 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r eview s the recent studies related to spar vo rtex induced m otio n phenomeno n,and presents some key points on the v ortex shedding m echanism,the r esponse characteristics,the suppression method,the model test and CFD simulatio n in detail.And so me sug gestions fo r fur ther studies in this field are pro posed. Key words:spar platfo rm;vortex induced motions;helical strake;CFD;model test 0 引 言 在工程各界,对物体在空气、水等流体介质中涡激振动(Vor tex Induced Vibrations,VIV )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涡激振动是在一定速度的来流中,由物体背后交替泻涡导致的脉动压力而引起的结构振动,可能发生在不同的结构上,如桥梁、电缆、工厂的烟囱、海洋管线等。 在海洋工程领域中,目前研究比较广泛、成果较多的是海洋平台立管及海底管线等大长细比柔性结构物的涡激振动。而Spar 平台作为近十年间才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大尺度海洋平台,一方面,它的大吃水柱状主体结构决定了它在一定的流场条件下产生漩涡脱落,从而根据涡激振动原理,也将产生相应运动现象的特性;另一方面,它相对较小的纵横比、整个结构体的刚性特征,以及作为海洋平台特有的漂浮、锚泊和水动力性能,又使得它在漩涡脱落的作用下,显示出与海洋立管等细长体完全不同的运动特征。 Spar 平台的柱形主体在强流作用下引起漩涡脱落,从而产生大幅的水平运动,增加立管及锚泊系统的载荷[1]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涡激振动,将Spar 平台这种独有的运动响应称为涡激运动(V ortex Induced Mo tions,VIM )。Spar 平台的涡激运动(VIM )是涡激振动(VIV)中的一个特例,它的响应幅值很大,周期较长。自从这种特殊的运动响应在安装于墨西哥湾的Spar 平台上发生并引起重视,海洋工程领域便诞生了一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综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演进趋势的预测,文章对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MI),关键技术 1 引言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

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长期演进,4G通信技术标准之一)和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 从宏观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是由移动终端和移动子网、接入网络、核心网络3部分组成,如图1[1], 图1 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如图2[2], 图2 移动互联网的参考模型 1.1 研究背景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最令我

们惊喜的变化或许就是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对于任何品牌或者公司营销领域的人士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变化。因为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告知自己的客户“消费者、用户接入企业网站、服务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企业需要对此作出应对。”对于这一变化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或许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 (1)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汪丁丁: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分享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追求效率?祁克果100多年前就说过这个问题,他坐在哥本哈根大学校园躺椅上没事干,突然想起他这一生的使命是什么呢?是让别人觉得不方便,因为所有人都在追求便利。我就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人必须拼力追求方便,上班要开车,不用自行车”——汪丁丁 【财新网】(记者:黄湘谭娟实习生:吴文杰)2011年10月28日,财新传媒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做客思享家线上沙龙,在万圣书园和思享家的享友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这次谈话由财新传媒评论部编辑黄湘主持。 活动开始后,汪丁丁先做了10分钟的发言。 汪丁丁:其实,“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在我记忆里,如果不算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马克卢普1950年代的研究,那就是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94年发表了一本书,《后资本主义社会》。他在这本书里预言,后资本主义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其实应当称为“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不再有“阶级”,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只有各种知识之间的碎片关系,这些碎片之间不可能形成利益长期一致的任何阶级,这是我的解释。后现代知识状况,这是利奥塔的书名,他在那本书里论证,后现代知识状况就是,每个人只拥有一小片知识,社会交往是由许多这样微小的知识之间的交流构成的,所谓“微小叙事”。这样的社会里,不再有“宏大叙事”。如果知识社会就是这样的社会,有什么力量可以维系这些知识碎片形成一个社会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你不能靠强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班级:信管11302 姓名:王丽健学号:20130660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世界带人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建立一个优良的信息系统,有利于信息的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随着当前信息化人才的分工细化,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大专业中的不同培养方向。这既符合企业的不同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建设的思考 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6年起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为了提高所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美国大学的本科专业设置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信息科学专业下的分支方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要求学生学习管理类知识,又需要与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因而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专业培养方案更新的建设意见和思路 培养目标的细分和完善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可有以下三个方向。 l、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担当企业信息化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目前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在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管理信息系统被广泛使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所接受。该方向应该以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资源规划为培养重点。利用目前管理学院与国内知名的企业管理软件制

造企业金蝶所共同建立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实验室,开展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重视企业资源规划(ERP)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熟练掌握ERP的使用,了解企业运作的业务流程,并对其中的某个流程如产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相当熟悉。 2、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担当企业中或专业汀服务机构的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来自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安全威胁已经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埋下了隐患。大部分建立了自身网站的企业缺乏网络人侵防御机制,没有响应的安全策略和措施,一旦遭到黑客的人侵,企业的重要信息将泄漏,并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网络(D扛RENET)也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对网络的运行进行维护和管理。作为企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应合理调配资源,控制企业中的不良访问。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不少企业开始采用远程分销体系,例如温州的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采用了远程分销体系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总部远程调控,实时掌握各门店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等,并加以综合分析。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企业虚拟网(VrN)因而在该方向的培养中应该以计算机网络、企业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为重点。建设相应配套的先进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实验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直接以企业的实际运作方式进行网络管理的模拟,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的实践学习。 3、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既定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网络传输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正处nN4向正佰的过渡中,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新的网络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动向。流媒体点播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并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盈利模式。而月少6H动画的风靡更证明多媒体技术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新动力,并形成了产业。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而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把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事多媒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

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研究围绕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的协同管理问题,本文的研究按照理论构建、实践研究和科学评价的逻辑思路进行。理论构建部分。本文首先探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协同性质,分析其知识协同机制与知识协同要素,指出社会化 标注系统中主要存在的两类隐性知识:代表用户对系统中知识资源的共同理解的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和代表用户信息行为规律和兴趣偏好的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从协同知识创新的角度论证对系统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问题在社会化标注系统协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据此,提炼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内涵:“在社会化标注系统环境下,以标签技术为核心、以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方法和手段,对隐性知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协同化管理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其次,围绕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过程和协同要素,分析知识协同管理的 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测量指标体系。实证分析表明:环境要素、用户的知识组织动机、知识协同动机、用户对知识关联的利用和标签因素对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的知识协同效应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据此,得出社会化标注系统协同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模型,为社会化标注系统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在信息行为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由用户对社会化标注系统的采 纳与接受行为、一般使用行为和具体信息行为三个模块构成的集成化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型,为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用户行为维度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上述三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所构建的社会化标注系统中隐性知识协同管理的理论内涵及相关理论,是对现有知识管理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也是本 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实践研究部分。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分析如何挖掘和利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认知维度与行为维度的隐性知识。 对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本文提出挖掘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代表网络用户的对知识资源的共同理解与集体智慧的知识资源的语义结构的方法。首先以用户为资源标注的标签为载体构建具有层次的标签树状结构。然后利用以《中国汉语主题词表》为主的受控词表为标签树状结构中的标签对赋予语义关系,形成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以标签表示的知识资源语义结构。利用从豆瓣读书网采集到的真实标注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指出可将挖掘出的标签语义结构应用于资源的语

spar平台

小平台是生产和生活的中心,一般分为二层或三层的模块结构,甲板形状为矩形。各个甲板之间用立柱和斜撑结构连接固定。平台主体顶部装有立柱基座,与主体的垂直防水壁形成一个整体,平台上体的主支撑立柱直接与立柱基座对接,并贯入主体内部以便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生产和生活设施基本上按照传统平台的甲板布局方式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可在顶层甲板上安装重型或轻型钻塔,以完成平台钻探、完井和修井作业。 主体: 1.Classic spar:是一个在水中垂直悬浮的圆柱体,整体直径较大,主体尺度一 般都在100m以上,重心位于水线面以下很深的位置。庞大的主体内部采用垂直隔水舱壁和水平甲板分隔成多层多舱结构,并具有各自的功能。 分为:硬舱、中段和软舱。 硬舱:主体顶甲板至可变压载舱底部之间的部分称为硬舱。 z硬舱位于主体的上部,是整个spar平台系统的主要浮力来源。这部分中的舱室分为固定浮舱和可变压载舱。 z在靠近水线面处的浮舱外层还布置有双层防水壁结构,在平台撞击损坏时能够起到保护浮舱的屏障作用。 中段(midsection):可变压载舱底部至临时浮舱顶甲板之间的部分称为中段。 其功能是刚性连接spar平台主体硬舱和软舱,并且保护中央井中的立管系统不受海流力的影响。 z中段部分最主要的两个结构是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位于主体的最外侧,负责保护主体内的舱室,贯穿整个中段部分,这就是平台的储油舱。 z另外,spar平台的系泊索与平台主体的连接点也位于中段,中段的主体外侧装有定滑轮结构的导缆器。 软舱(soft tanks)Spar平台主体在中段以下的部分称为软舱。Spar平台的压载大部分由软舱提供。软舱中的舱室分为固定压载舱和临时浮舱。 Truss spar 桁架结构: z是一个类似于导管架(jacket)结构的空间钢架,同传统Spar的金属圆柱中部结构相比,可以节省50%的刚才。

同步直播课堂关键技术文献综述

同步直播课堂关键技术文献综述 同步直播课堂是将优质课堂利用卫星或地面网络直播到需要的班级课堂,具体而言,是采用摄像设备,将优质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及教师课件画面等音视频信号传送至流媒体编码器,压缩成数据流,通过流媒体服务器经网络传送到接收端课堂,从而实现若干课堂的同步教学讨论(赵建,2009)。利用直播课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区别于以面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交互式学习(王芳,2004)。因此,同步直播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依赖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更为严格,因为这些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进行。 在国外,直播教学系统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应用手段,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并且,直播教学系统正在向着海量数据存储、随时随地接入、复合媒体、高智能化、高自动化和虚拟现实等方向发展,此外,对于实时教学中产生的网络课程的版权保护以及共享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美国,以网络为基础的直播教学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 2004 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州建立了直播教学系统,如西弗吉尼实时教学应用平台(WVVS)的创办是想“不受学校规模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课程”;阿拉斯加的实时教学平台(https://www.doczj.com/doc/df1419232.html,),“只通过一条主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有西弗吉尼亚那样大小的学区服务”;德克萨斯的奥斯丁中学计划(AHSP)为不能去常规中学上学的学生服务;休斯顿独立学区(HISD)则概括性地指出他们的任务是允许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交互学习,为学生提供一种选择,以满足那些不易适应传统教学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的需要。 在国内,同步直播课堂的实践应用已经有很多,如成都七中从2002年开始向全国几百所学校广播同步教学,但大多研究着重课堂教学模式、交互模式的探讨,对技术方面专门的研究较少。比如冷铁峥、平忻(2003)提出同步直播课堂技术应用方面的支持应由运营卫星通信的实业公司所负责,包括设备安装、人员培训、技术服务等,异步的辅导、课件点播、定时播发等内容则可通过校园网、有线电视、区域宽带网与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但并没有对技术规范做详细阐述。王成端、顾玉林(2006)与上述观点一致,认为同步直播课堂的技术可由专门的技术教师负责,其主要负责通信设备与整个系统的操作培训,为主讲教师和辅导

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00224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Java 的人事管理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姓名许耀辉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042班 学号201011002240 系(部)理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董西广(讲师) 完成时间2014年3月4日

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现阶段的人事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些企业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且极其容易出错,设计一种基于Java的人事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了,人事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应用,包括人事信息管理的增、删、改、查,考勤信息管理的增、删、改、查,个人简历信息管理等基本应用,设计的人事管理涉及MySQL数据库的操作,Eclipse以及jdbc数据库的连接等相关知识。 关键词:Java/MySQL/Eclipse/人事管理 1 引言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当属人才的竞争,一个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或许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已逐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管理的科学和便捷;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 本次论文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款简单、易操作的现代人事管理系统,在论文创作的过程中,我借助学校和个人收集的相关资料,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系统设计思路。 2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 2.1人事管理系统的国外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容

大数据综述

大数据相关技术综述及调研 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提及大数据很多人也只能从数据量上去感知大数据的规模,如: 百度每天大约要处理几十PB 的数据; Facebook 每天生成300 TB 以上的日志数据; 据著名咨询公司IDC 的统计,2011 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 ZB( 1021 ) ,但仅仅是数据量并不能区分大数据与传统的海量数据的区别。在2008 年《Science》杂志出版的专刊中,大数据被定义为“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数据集的规模是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目前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去获取、管理、处理的数据”。比较有影响力的Gartner 公司也给出了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高容量、高生成速率、种类繁多的信息价值,同时需要新的处理形式去确保判断的作出、洞察力的发现和处理的优化。这种定义不仅是数据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动态快速生成的数据流或数据块中获取有用的具有时效性价值的信息,但是这些数据类型众多,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对已有的数据处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也体现了大数据在3V 基础上发展的4V定义。4V 定义即volume,variety,velocity,value,关于第4 个V的说法并不统一,国际数据公司(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 认为大数据还应当具有价值性( value),大数据的价值往往呈现出稀疏性的特点; 而IBM 认为大数据必然具有真实性( veracity),这样有利于建立一种信任机制,有利于领导者的决策。百度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 大数据( big 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科学家Rauser提到一个简单的定义: 大数据就是超过了任何一个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庞大数据量。 以下为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应用的对比:

SPA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S P A R研究现状及发展 展望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SPA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随着陆上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成为人类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上在水深500m以内,除了少数海域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开发油气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也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许多新型适应深海海洋环境的平台结构不断涌现,如顺应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Spar平台等。 Spar平台由于其灵活性好、建造成本相对较低、运动性能优良,在各种深海采油平台中脱颖而出。南海海域是世界四大油气聚集地之一,石油可采量约为100亿t,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而其中70%蕴藏于深水。我国海洋石油目前的开发水深仅仅在200m水深范围,深海平台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正积极致力于适宜南海环境的深海采油平台结构的研究,由于南海环境与墨西哥环境的相似,以及Spar平台在墨西哥湾的成功应用,Spar平台成为南海深海采油平台首选形式之一。 1Spar平台简介 1.1Spar平台发展回顾 当前世界上在役和在建的Spar平台可分为三代,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ClassicSpar、TrussSpar和CellSpar。 Spar平台在1987年之前被作为浮标、海洋科研站、海上通信中转站、海上装卸和仓储中心等辅助系统使用。1987年EdwardE.Horton设计了一种特别适合深水作业环境Spar平台,被公认为现代Spar生产平台的鼻祖。

1996年,KerrOMcGee公司的Neptune ClassicSpar(经典式)建成并投产,完成了Spar从设计构思向实际生产的转变。随后在1998年和1999年GenesisClassicSpar和HooverClassicSpar相继建成投产。 2001年,ClassicSparDeepOilTechnology(DOT)公司和SparInternational经过大量研究工作,提出桁架式Spar——TrussSpar(构架式)的概念,并应用于 Nansen/Boomvang油田。由于采取了开放式构架结构,使得TrussSpar的主体受力 面积大大减少,从而减小了平台在相应方向上的运动响应;开放式主体上水平设 置的垂荡板结构也大大提高了平台的稳定性,它不但能够提供一定的压载重量, 而且当平台发生垂荡运动的时候,垂荡板与上下面的海水作用,产生很大的阻 力,抵消了大部分由于波浪和海流产生的垂荡力,从而限制了平台的垂荡运动。 由此,解决了ClassicSpar由于其主体尺寸较大、有效载荷能力不高、平台建造成本较大等问题。其主要采用开放式桁架结构代替ClassicSpar中段部分,其间分层 设置减少平台波浪运动的垂荡板(heaveplate),与ClassicSpar相比,TrussSpar的 最大优势在于其钢材用量大大降低,从而能有效地控制建造费用,因此得到广泛的 应用。 由于ClassicSpar和TrussSpar平台主体体积庞大,对主体建造场地要求较高,使得 主体均在欧洲和亚洲造船发达国家制造,然后用特种船舶运输到作业海域进行组装,因此运费昂贵,且安装困难。2004年EdwardE.Horton设计了新一代(第三代)的多柱式Spar——CellSpar(蜂巢式),并成功应用到RedHawk油田。此种Spar的主体由 若干个小型中空等直径的圆柱体捆绑组成,每个单独圆柱体的体积相对较小,对建 造场所要求不高,而且便于多方协同建造,由于单个柱体体积相对较小,便于运输到平台作业海域组装,而且这就使生产商在选择Spar主体建造地点时具有了更大的 灵活性,可以大大降低平台的整体造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