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2002年第1期

思想战线THIN KIN G

第 28 卷

 SIXIANG ZHANXIAN

No 11,2002Vol 1 28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

张晓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旅游人类学理论指出,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旅游”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旅游文化”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或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文化旅游者将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旅游文化应更多地适应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资源,应考虑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变迁;旅游人类学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 (2001)01-0031-05 Ξ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 ourism Resources Viewed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ZHAN G X iao 2ping

(C ollege of Business and T ourism Management ,Y unnan University ,K unming ,Y unnan ,650091,China )Abstract :It is pointed out in the theories of the tourist anthropology that cultural tourism and tourist cul 2tur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ions.“Cultural tourism ”is a kind of tourism that involves participating in and experiencing the local cultures.“T ourist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created for tourism and tourists ,or it is tourism and tourists created for culture.The cultural tourists should have a dee p and extensive contact with the local people ,and tourist culture should satis fy the demands of the tourists.When the tourist res ources are de 2velop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 ey w ords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changes ;tourist anthropology

对任何一个旅游开发地区来说,文化是否能作为

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历来是西方旅游人类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是一种固有的不能随意改变的资源。破坏了这些资源,也就破坏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同时,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髓、象征和代表。这样的文化如被破坏了,那么该地区的旅游业也将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且不说为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文化开发也将给该地区带来“文化复兴”,并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增强地区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然

而,如何开发出这些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在开发的基础上如何处理好旅游与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些都是旅游人类学①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

在讨论旅游与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文化?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上百种,这里也不必一一引述。著名的西方人类学家博厄斯(Boas )和格尔茨(G eertz )认为,“文化是一组基础的思想和意义,它们来自于过去,但却重新塑造了现在。而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深入理解和诠释

Ξ①旅游人类学是近一二十年在西方兴起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游客的旅游动机及旅游业发展对东道国地区及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影响,重点放在对文化影响的研究上。

收稿日期:2001-11-22

基金项目:台湾中流基金课题。

作者简介:张晓萍(1957-),女,白族,云南洱源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英语与旅游人类学研究。

这些思想和含义,以便其他的人能更好地理解。”泰勒(T ylor)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中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这些都是构成文化定义的基本要素。”因此,如果我们在某一特殊的领域,如就旅游业来谈论文化的话,那它一定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含义。例如,有些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在旅游业中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商业资源或旅游产品,因为文化被当作商品出售给了游客。游客不仅花钱购买“他人”的文化,同时也“消费”这些文化。对于游客来说,下列方面都可被认为是文化的范畴:手工艺品、语言、传统、饮食、艺术,其中包括音乐、舞蹈、雕塑、历史遗迹、建筑、宗教、服饰等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其中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格林伍德(G reen W ood)所指出的:一味谈论文化是“传统的”,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对于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因为它涉及到了许多问题,如文化转型问题,文化多元化问题,艺术的发明与再创造,传统文化的变迁等等。这些问题正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然碰到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文化旅游更多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对此许多西方人类学家做了大量的分析。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Valene Smith)把旅游方式分为五种:“民族旅游”,主要是以奇异的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历史旅游”,主要是参观历史遗迹,古建筑等;“环境(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到边远的地方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纯净;“娱乐性旅游”,是指到大自然中享受太阳、沙滩、大海等纯娱乐活动。以色列人类学家科恩(C ohen)把游客也分为五种,他们分别为:“娱乐型的”、“转移型的”、“体验型的”、“尝试型的”和“现实型的”。而就我来看,除了“娱乐型”的游客和“娱乐型”的旅游,其它的旅游都可以叫做文化旅游,因为进行这样的旅游,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长知识,缅怀历史,了解异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在旅游活动中追求知识、文化的经历,是20世纪游客所向往的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追求也越来越高。而不同的旅游方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游客的追求。对当代文化旅游者来说,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许多游客已对过多讲究物质追求的现代生活感到厌倦,因为他们认为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虚假、枯燥及繁重的负载;按西方旅游人类学家的说法,那就是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产生了“疏离感”(alienation),于是他们就想通过旅游,摆脱世俗的生活,到外面的世界去享受一种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全新的生活,去追求近乎“返朴归真”的东西,去“经历一种变化”。有些西方人类学家甚至把旅游称之为“现代朝圣”,因为他们认为旅游与朝圣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地方,即都要去追寻某些精神上的东西,如宗教或文化。可见旅游给现代人带来的神圣意义。实际上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之旅”①就是文化旅游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文化旅游实际上就是去亲自接触异质文化,了解异地人民的生活方式、艺术工艺品、文化遗迹等等。因为这些东西真正代表了东道国和地区的文化及历史。换句话说,文化旅游的目的,就是去接受教育,扩大知识和开扩眼界,但同时又获得许多的乐趣,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游客被西方旅游人类学家称之为“民族志旅游者”(tourists of ethnography),即游客不仅只是一般地走马观花,而且是到异地亲自观察并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

(二)旅游文化

那么什么是旅游文化呢?根据西方旅游人类学家的观点,旅游文化主要是指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操作者及东道地区的人生产或发明和有目的地制造某种文化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美国人类学家克瑞克(Craik)认为有两种策略,一种就是为旅游和游客而制作文化,另一种是为文化而制作旅游和游客。前者指的是发展和制造特殊的产品,如旅游艺术品,可以通过博物馆、艺术走廊等来对其进行展示和宣传;或者制造有关的旅游节日,如莎士比亚艺术节,电影节、土著文化节等。而后者却刚好相反,后者指的是改变原旅游吸引物以及潜在的旅游目的地,以体现和加强其文化特征。换句话说,人们为迎合游客而制作发明或改变文化及其内涵,这一过程就叫做旅游文化。然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问题往往容易产生,如文化真实性问题(authenticity),文化涵化问题(acculturation),文化商品化问题(c omm oditiza2 tion),文化传统的再创造和再发明问题,文化的变异性等等问题。这些都是文化人类学家最关心的问题。正如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社会学家马康耐(Mac Cannell Dean)指出的那样,旅游业不仅担任了现代产品的角色,并且还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包括了一种“现代的生活观点”,而这些现代又与传统、与文化真实性有紧密联系。因为现代旅游者在旅游中试图寻求所谓“传统和真实”的东西。可是他们所发现的往往都是些再造的“传统”和舞台上的“真实”。这种困境常常出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代许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面临的迫切的任务。总之,不管是哪一种旅游形式,不管是哪一种旅游者,旅游业与文化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在开发中的困境

文化旅游本身也具有许多特殊性和矛盾。如与娱乐旅游者相比,文化旅游者将更深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因为他们要到村庄和遥远的地方去参观、访问,有的学者认为,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剥削”

①欧洲之旅(G rand T our):指的是中世纪,欧洲国家的上流社会的子弟在结束学业前到欧洲大陆旅游,以便毕业后为从政做准备。

和“破坏”,旅游者被这些地区的纯朴的乡村生活及没有遭到破坏的宁静的环境所吸引,于是他们是去旅游、作调查、深入当地人的文化,这样难免会给当地人的文化造成影响,甚至造成破坏。但有的人认为,游客到东道地区旅游将给当地人带来文化上的复兴,使当地人产生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加强了自身的民族凝聚力。他们从此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因而更知道怎样去保护自己的文化。文化旅游的另一特征就是,由于文化旅游者大多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他们对“真实性”的要求比一般游客要多。他们要到东道地区的“后台”而不是“前台”去旅游,去工作。与当地人接触,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中。他们对当地人文化的影响比其它旅游者要大得多。虽然他们也给当地人从经济上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也导致了贫富的差距。在这些过程当中,有些急功近利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不惜把自己的文化当作商品来出售,这就出现了旅游适应中的文化商品化问题。另外,为了适应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创造了新的文化和“舞台真实”,如云南的民族村就是一个例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但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认为文化商品化不一定会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相反,还会给文化带来创新和发展,这有利于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不利的影响开始出现。在这些问题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即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文化涵化就是一个例子。涵化指的就是两种文化在碰撞和接触中,相互发生影响,发生变迁,其中一种文化要么适应另一种文化,要么排斥另一种文化。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也必然碰到这个问题。如游客的到来必然带来外来文化。而外来文化必然会对东道地的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出现了文化适应问题(cultural adaptation)。而作为文化旅游者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已为这次旅游付出了钱,所以他们要看他们所想要看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奇异的东西,如民风民俗,以便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身心同时获得愉悦。如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希望参观遗迹,了解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以获得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因为他们认为古遗迹能传达历史的真实信息。对于那些怀旧(nostalgia)的旅游者来说,他们希望通过参观访问名胜古迹来追寻历史,缅怀祖先。对于那些想要欣赏“奇异”(exotic)的民族文化的游客来说,他们不仅要亲眼目睹,而且还要求亲自参与到当地人的活动当中,如节日活动和宗教仪式中去。他们要观看舞蹈和演出,品尝地方的食品,购买地方的手工艺品。他们把这一切看作是最“真实”的东西,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所谓的“真实”的东西,不是在身边,而是在自己身边以外的地方,所以他们要去寻求。然而这些活动被一些人类学家称之为“帝国主义式的旅游”或“新殖民旅游”。因为他们认为游客每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那里,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破坏了当地原生文化。

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旅游业的到来的确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因为他们在与外来游客的接触中逐渐适应了外来者带来的思想观念,他们也因此比以前变得更加精明能干。例如他们意识到,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当作商品来出售,然后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上的回报。最主要的是他们发现了自己文化的价值,这使他们大大增加了民族自信心。许多人类学把这一过程看作是一种文化重创的过程、文化复活的过程和传统文化加强的过程。有的人甚至把这种过程称为“文化复兴”。为此,当地人开始修建他们的历史建筑,这些东西虽然旧了,但却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他们开始恢复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遗迹;他们开始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的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是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的;他们开始制作和重新发明手工艺品,而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他们自己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宗教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含意,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游客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某种文化,以此来迎合旅游者,并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但在同时,他们认为他们也加强和保护了自己的文化。

通过上述讨论表明,现代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实际上带给当地人的利大于弊,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但是有些人还是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的文化变迁是负面的。例如旅游业当中的文化重创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破坏了其内涵,因为这样的文化变迁产生了其它的负面效应,如文化商品化,“舞台真实化”等等,这对地方文化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正如科恩(C ohen)所说的那样,如果一种仪式被拿来表演,其文化和宗教内涵也就丧失了。格林伍德(G reenwood)认为,在现代旅游业中,寻求真实已成为一种主题,而文化商品化促使这种“真实性”遭到破坏,虚假的文化却出现了,这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来说是极大的损坏。下面我将结合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用三个案例来说明这些似非而是的观点。

第一个例子是云南丽江地区的洞经音乐。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是如何把这一濒临消亡的文化抢救过来,并成为东巴文化中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众所周知,洞经音乐是一种道教音乐,在唐朝时期是一种宫廷音乐,14世纪传入丽江地区,并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结合,成为纳西族所喜爱的音乐。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洞经音乐与其它古典音乐一起被认为是封、资、修而被禁止演出。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音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洞经音乐被人们遗忘,甚至处于消亡的危险之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纳西人民开始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此来吸引旅游者。洞经音乐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洞经音

乐乐团正式成立,并进行了演出,被称为纳西古乐并以其“三老”而引起轰动,这“三老”即:老演员(大都在八九十岁)、老乐器、老乐曲。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该乐团还到英、美等国进行演出并引起轰动。洞经音乐从此成为丽江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点恰好符合了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本(G raburn)的论断:“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现在到丽江旅游的游客,都要把听洞经音乐当作重要的活动之一。这是一个挽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例子。可问题是,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当地人也发现其商业文化的价值,一些模仿乐队相继出现,他们都宣称自己是“真实”的。另外随着那些演出者年事已高和相继去世,取而代之的将是年轻的一代。有许多人对这一古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疑问和担心。但也有人认为,无论怎么说,洞经音乐必须保持其传统特色,这是大前提;但是与时俱进,有变化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个例子是民族节日。这个例子展示了一个宗教节日是怎样在旅游活动中逐渐淡化其神圣的宗教内涵而变成了一种商业性群众文化活动的。这个例子就是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众所周知,每年农历四月的傣族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它起源于印度,是一种婆罗门教的仪式,之后又从缅甸传入傣族地区。这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节日,在这一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清的水泼向佛教的寺庙和佛像,然后彼此相互泼水,因为他们认为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幸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也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许多中外游客到傣族地区、到西双版纳旅游,他们看到这一节日活动感到十分有趣,并亲自参加这一活动,与傣族人民一道欢庆这一节日。可以这么说,泼水节已成了傣族文化的象征。但问题是,由于泼水节如此受欢迎,在当地人们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的同时,泼水节也成了一种大众化的,甚至是日常化的活动,有时还带有表演性质的活动。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一种宗教节日吗?它的神圣的内涵还存在吗?按前面我们说的西方旅游人类学两种观点来看,我认为民族节日文化要完全保留原始的宗教内涵,也是不可能的。保留这种文化的原有形式特征,逐渐淡化其宗教内涵,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不就是如此吗?

第三个例子是云南石林地区撒尼人的手工艺。这个例子说明,在这个地区民族手工艺品是如何为满足旅游业的发展而被重新创造和被发明的。撒尼属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生活在石林地区。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石林以其“天下第一奇观”的美名而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从20世纪70年代起,旅游业就为石林地区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到了80年代,附近的农民都被参与到旅游业的服务行业当中,如年轻人经过培训成为了该地区的导游;男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农田到城里寻求工作;留在家里的妇女也开始作一些与旅游有关的活,如刺绣等,并把这些手工艺术品卖给游客,从而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回报。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它象征着撒尼人的一种文化,同时也以其精美的手工制作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可是随着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昔日为自己而制作的工艺品,如今主要是为游客而制作。此外,他们还增加和制作了更多更新的艺术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并从中获得直接的利益。例如为了迎合游客,他们制作了一些轻便而又容易携带的小工艺品,这被美国人类学家格雷本(G raburn)称之为“飞机艺术品”,即小巧而容易携带的手工艺术品。一些当地的文化经纪人和旅游业操作者为了经济的利益,甚至鼓励当地人“发明”一些所谓“真实”的工艺品,如桌布、刺绣的小孩衣服、钱币袋等,其中有些东西是用机器来制作的,完全取代了手工制作。对于一些旅游者来说,也许他们的确喜欢这样的“飞机艺术品”,也许他们对工艺美术的审美要求不高,也许他们对“真实”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他们愿意购买这些产品。可对于文化旅游者来说,他们很容易地就能够识别这一切。那么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走向到底应该是什么呢?传统文化应该是原汁原味地保护?还是应该不断创新和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文化走向新的整合?这些问题成了西方人类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是开发文化旅游实际操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理解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好或坏来形容旅游业给文化带来的变革。事实上,文化和传统从来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处于变动的过程中,因此当我们谈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能改变。但我们在开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以下问题:什么样的文化应得到保护?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发展?怎样使主体文化在保护的前提下与新的文化融合并且走向新的整合?从上述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利益,如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文化的重建等。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全盘开发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厚宗教内涵的文化。由于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有的文化可以商品化,这有时会有益于文化的创新和转型,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商品化。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日益兴起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的审美和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更应出生产一些高品位的产品,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这样才会有利于旅游产品市场的繁荣,满足不同的旅客的需求。旅游产品市场的混乱,反过来将对东道国的旅游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制约其市场的开发总之,我认为,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是要防止盲目的开发。只要我们注意保持开发和保护的平衡,在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保护原有文化的特色,这样的旅游就具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甘万莲)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_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_张瑛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 )))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 张 瑛1 ,李建明 2 (1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2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和结构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旅游促使旅游者处于某种/阈限0期,从而使游客归于其/生命维持体系0的/朝圣0结构当中。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0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然而,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号与结构的/神圣性0。我们只有从/非我文化0或者是/文化异体0的角度,从全面的人文的、综合的角度考虑民族旅游的价值,才能做到民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与和谐。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符号与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通过符号与结构体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安排来实现旅游开发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符号;象征体系;阈限; 中图分类号:C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7)05-0141-07 收稿日期:2006-09-14 作者简介:张瑛(1965) ),女,福建泉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 发与规划、旅游管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李建明(1982) ),男,青海门源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新世纪,兴边富民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同时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所涵盖的符号和结构体系,旅游开发已经悄然走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快速介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和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变迁。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这是因为它们原本是人类思维与行动的本质体现,然而却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地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之中。我们当然不赞同那种只追求文化保护而置当地人民生活不顾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旅游开发。如何保证民族旅游开发的工具价值和理性价值的共同实现,使少数民族的符号和结构体系充分得到尊重和合理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随着人类学对旅游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旅游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有了解决的新视角。或许在今天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里,人类学向来强调的反思力将会给我们发展中的困境带来一丝冷静的思考。 一、人类学之于旅游 (一)从人类学家的旅游到旅游的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三大支柱之一的人类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人类学的理论积累日渐丰厚、理论流派与分支学科趋于多元化。人类学者总是以/他者文化0的研究为己任,从而在场域上算是一个不太称职的/旅游者0。这是因为,人类学家在自己非居住的地方长期进行考察和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娱乐消遣,而是学习和观察被研究社区的语言、习俗、文化。 相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旅游者的外出目的却明确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民族国家的 2007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5,2007 (总第146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146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f14283494.html,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作者:陈依兰李利苏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3期 继生态旅游之后,民族旅游是近几年大热的新型旅游现象,借助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建独具魅力的特色民族旅游景区是如今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罗城民族旅游的开发对当地仫佬族居民造成的影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正北部,处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罗城县森林覆盖率达67.25%;城区绿地率为33.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区,仫佬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仫佬族特色村寨开发现状 (一)东门镇石围屯 石围屯位于罗城县东门镇西北部,是罗城县重点打造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12年,石围 屯被广西区民委列为“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项目的村屯,同时还启动了石围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工程项目涉及进进村公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古巷道修复等。其中古民居保护包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复原一些传统民居、对民居的外墙进行统一粉刷等。2014年,在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 中,石围屯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较为完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还建立了罗城县首个屯级博物馆,石围屯也是三个仫佬族特色村寨中开发程度最深、最完善的,因此这里也成了游客体验活态仫佬族文化的首选之地。 (二)四把镇铜匠屯 铜匠屯是最早设立的仫佬族特色村寨,2009年立项成功到2010年正式开始动工,如今已大致建成。屯里传承有刺绣、草编、竹编、蜡染等仫佬族传统工艺,地炉火锅食俗、传统生产习俗、婚丧嫁娶等仫佬族特色文化浓厚,十分适合作为仫佬族特色村寨而进行保护和开发。笔者采访了负责铜匠屯开发项目的民族局副局长游志华,向他了解了铜匠屯开发的详细情况。政府最初的想法是搞好古民居保护,但因屯里一直在陆续拆除旧房修建新房,不能整片保护下来,再加上现在土地紧张,无法找到合适的地皮修建楼房,所以再实施保护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另择一处,修建了六座代表仫佬族六大姓氏(银、吴、罗、梁、谢、潘)的不同特色的古民居,主要区别是香火台的设置,因为每个姓的来源不同,供奉的堂号不同。然而,吸引游客前来的并非这六座古民居,而是新修建的两座游泳池。每到夏日,周边几个县市都会涌入前来玩耍的游客。“你光搞这些(古民居),没有人会来看的,要搞点吃的、耍的,人家来过这里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武乡红色旅游[摘要]:红色旅游是中国特定历史情况下形成额度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具有历史性与不可再造性。武乡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代表地之一,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仔细研究武乡红色旅游的成果,可以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开展提供成功范例。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红色旅游;武乡;舞台开放;仪式; 红色旅游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 由此看来,红色旅游既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性,又具有红色旅游特殊的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一、学习性,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二、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以小见大,以人说史;三、参与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旅游资源的欣赏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同时,它所具有的独特教育意义易造成给人的感觉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地区展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静态有余,动感不足,该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展陈手段单一等不良印象,反而不利于老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武乡红色旅游力避以上问题,突出红色旅游的特性,将历史的舞台重现给旅游者,以一种仪式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一、武乡及其红色旅游资源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资源大县。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横跨太行、太岳两1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2月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人类学教程 第六章 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旅游人类学教程 章节:第六章旅游中的符号体系 内容提要: 本章节主要从符号的视角论述了旅游中的符号体系。首先,对符号的定义、功能、理论与核心特征进行引介;随后,着重介绍旅游景物中的符号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中作为核心要素的符号信息与实际景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转换步骤,进而论述这一转换又如何构建了景物的神圣性与象征性;之后,论述景物的符号叙事;最后,分析旅游消费的符号性实质,及其构成消费中象征性与意指性所必备的条件。 章节结构: 一、符号理论引介 (一)符号理论概述 1.符号的概念 2.符号理论的脉络 3.符号的分类 4.符号的功能 (1)指述功能(2)表现功能(3)传达功能(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1.符号意义的构成 2.符号意义的编码 3.符号意义的特点 (三)符号与文化的关系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与符号叙事 (一)旅游景物作为符号的社会背景 1.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life-style) 2.现代性催生的“旅游体验”(tourism experience) (二)旅游景物的符号学 1.旅游景物的符号结构 (1)旅游景物的符号构成 (2)作为景物符号核心的景物信息(marker) (3)从景物信息到景物的转换(marker-sight) 2.能作为象征符号的景物 3.神圣景物及其构成 (1)神圣景物(2)神圣景物的形成步骤(三)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符号叙事 (1)叙事(2)族群符号叙事 2.旅游景物的符号叙事 (1)选材(2)制造(3)使用 (4)保存(或废弃) 三、旅游消费中的符号指喻 (一)消费的符号性指向 (二)旅游消费的符号性指喻 1.旅游的商业活力 (1)新型文化媒介人(new cultural intermediates)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第七讲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和内涵 [教学重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与内涵 [教学难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外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复习前面讲述的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可创性、易损性 根据基本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予的、具有美学、科学意义的自然遗产。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念 1、概念: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

浅谈对人类文化学的认识

浅谈对人类文化学的认识 摘要: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关键词:人类文化学起源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研究方法应用个人看法 人类文化学,人类学研究领域两大分科之一。1901年,美国考古学家W.H.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史,以区别于研究人类自然史的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在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目前西方有把二者合并为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相当或相近。在欧洲大陆,人类学一词专指体质人类学,民族学一词指社会文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于1980年建立人类学系,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教学研究。学者们认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群体的文化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要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各方面的问题,主要借助于有关的学科开展综合研究。运用考古学材料,不停留在物质文化遗存的器物类型对比分析上,见物又见人。结合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有关材料,有助于正确地复原各该地区人类群体的生产活动、社会结构以及精神生活的全貌。民族学提供民族社会的实地调查材料,与考古文物、历史文献相印证,更能了解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较准确地勾画出某一特定性质的社会图景。在确定历史上某一人类群体,特别是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善、不通用的群体的迁徙、混合的历史时,也可以在语言人类学有关各种语言的分布、亲缘关系和相互作用中找到这种或那种反映。 对于人类文化学,我们得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文化人类学的一般问题。 1、人类文化学的起源。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2、人类文化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人类学是在20世纪初期才开始形成的。我国人类学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翻译原著。第二阶段:留学取经。第三阶段:学科初建。第四阶段:调查研究与实践创造:第五阶段:受挫和复兴阶段。 3、对人类文化学的解释。广义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四层,即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还有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民间文化或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基于游客认知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以洛阳为例

题目:基于游客认知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以洛阳为例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摘要 洛阳旅游业是河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品为基础的,而在洛阳的旅游产品中,人文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因此洛阳的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如何将优质人文旅游资源转化成优质旅游产品。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从政府角度,游客认知角度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这一视角,对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索。 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及营销与游客对目的地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良好认知是一种可利用资源,这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从游客认知的角度结合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进一步分析,找到了洛阳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根据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特点,洛阳市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策划应该立足于洛阳市丰富浑厚的古人文旅游资源,重点利用有限的地上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采取寓无形于有形,变死板为活泼的指导思想,借助其它旅游资源,依托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创立知名旅游产品品牌。 关键字:游客认知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Titl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gnitive of Tour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__ ----A Case of Luoyang County Abstract Luoyang tourist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enan industry trade,it has been keeping quick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is to take the tour products as basis,the cultural tourist products have more attractions among Henan tourist products. Therefore,the Xi'an tourist trad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inly depends on how to change good culture resource into good culture products. That exploitation and marketing of the tour destination product is a dynamic process with the tourist to destination cognition,the fine tourist cognition to the destination touring is a good exploitable resource,this resource's rational use can strengthen tour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thesis has studied Henan tourist trade strategy position from tourist cognition angle,and suggested the resource developing approach and mode that support the strategy Chinese culture. The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n total. The first chapter is summarization,by drawing lessons and analysis to reverent document for theory studies,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thesis having been introduced that psychology is hit by the cognitive concept and reverent theory,sums up out capital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cept basis:Tourist cognition. The second chapters is analysis of culture resource in Luoyang .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Luoya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Luoyang. The fifth chapter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developing steps in detail. Key words: Tourist cognition Culture resource Cul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