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通用)2018-2019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全国通用)2018-2019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散文阅读

2018年3月烟台市一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问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汪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徒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窗。

(选自201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化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湾,为后文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C.第⑦段画线句情感陡转,生动表现了作者目睹异乡的生活窗景而触发的炽热、温暖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家与故乡的无限深情。

D.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4.(3分)B(《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所说的话意在鼓励多多外出闯荡,作者引述的目的是引出自己和其他年轻人离家远行的情形,为后文抒发在异乡的情感做了铺垫。)

5.“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5分)

5.(5分)①丰富童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③感受家的温暖,给内心以慰藉;③消遣解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遐想、期待;④认识多彩世界,改变提升自我;⑤寄托对家和故乡的深情。(每点1分)

6.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6分)

6.(6分)(1)以“窗”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枝不蔓,紧凑集中;(2)以时间为序安排行文,展示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发展历程,真实自然,令人信服;(3)选择与“窗”有关的、普通常见、富于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人们普遍、朴素的情感,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每点2分)

2018年3月枣庄市一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4—6题。

旅行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殍,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

②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

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④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⑤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⑥旅行是一种逃避。“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

⑦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⑧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

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摘自《雅舍小品》,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

B.第④段提到“滑竿”“飞机”等三种交通工具,作者认为交通工具不能决定旅行之苦乐,双脚着地的旅行更有趣。

C.作者认为生活中的伴侣不一定是旅行好伴侣,理想的旅行伴侣不能不说话,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

D.“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与第一段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全文首尾呼应的特点,层次清晰。

4.D(3分)(首尾呼应不对,应为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旅行的苦恼,引起下文旅行的乐趣)

5.旅行有哪些乐趣?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5分)

5.(5分)(1)可以暂时从家庭狭小圈子中逃避出来;(2)可以获得解脱,感受枯寂的趣味;(3)享受清福,可以加强人与自然交流。

(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5分;直接答“是一种逃避”“没有不感觉枯寂的”“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不给分)

6.本文的语言特点很鲜明,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6.(6分)(1)语言文白夹杂,多处引用古诗文。如引用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等文句,以及“一汪子水”“整天咕嘟着嘴”等白话口语。既有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

(2)语言幽默风趣。“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其他例句也可,须言之成理)

(3)运用比喻、借代、反问等手法。如“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句运用借代、反问手法,形象表达了部分人对外出旅行的否定。“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旅行带行李的苦恼。(每点2分,意对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