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春天出发 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春天出发 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春天出发  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春天出发  阅读理解及答案

从春天出发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从春天出发

丁立梅

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

就绿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的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的,冲你挤眉弄眼。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侯一下河边的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

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装扮得鲜艳

明媚。粉红,莹白,鹅黄,晃花人们的眼。河边的小野花们,也不让春天,它们在春风里,争相张开了笑脸,星星点点。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呢,它们一样是春的主人。摘下一朵小野花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美丽。

⑤去问候一些小生灵。蜜蜂、蝴蝶、蟋蟀、蚂蚱……一个冬天过去了,它们过得好

吗?侧耳倾听,我们会听到它们拨动泥土的声音,它们就要出来了,带着它们的歌声。那好,就让我们静静坐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树下,等待着那些歌声响起,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美妙,纯洁,是天籁之音。

用心记下那些旋律吧,放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歌声。

⑥去问候飘荡的春风。“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其实,它何止是吹在手

中,它是吹在心里面。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人的脸上,荡起微笑。严冬终于过去了,所有的生命,在春风里欣欣向荣。请与春风相握吧,在春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

⑦去问候一些种子。葵花,玉米,棉花……那些香香的种子,它们的身体里,积蓄

着阳光和梦想。泥土的怀抱,已变得湿润柔软,它们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里,那里,很快会生长出一片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茂)。而到了夏秋,会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

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

(1)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我们在春天应该学会什么?

(2)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的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注:雏鸡,刚孵出的鸡)

②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

满翠色的希望。

(3)本文标题耐人寻味,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从春天出发”有什么深刻含义。

为灰暗的时光着色

程刚

①那一年,我上初一,走进了青春悸动的年代。青春本应该充满活力,但那时的我却沉默寡言。因为,我的家境贫寒,当同学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去上学时,我只能每天走着十里地上下学;当同学们穿起漂亮的新衣服时,我却穿着哥哥曾经穿过的衣服。那份莫名的失落总在心头打转。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的学习在全校始终是第一名。

②下学期,班级新来了一位同学叫林浩,与我同桌,他的家庭条件也一般,学习也很好。他性格很开朗,很快我们便成为朋友。林浩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完全不同,因为家境贫寒,我每天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少了很多应酬,可林浩总和同学们一起凑钱聚餐,和他们出去玩。其实许多时候我想告诉他,家里挣来的钱不易,不能乱花,要把功夫用在学习上。可我又不能和他说,因为他的成绩并不差,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便是班里第三,全校第十名。

③那天晚自习下课,林浩突然拉着我,对我说校门外有新来的烤串,请我吃。我当即摇头,说那东西贵得很,一串要八毛钱,我们俩没有几十串是不够的。林浩突然笑了,对我说:“嗨,放心,不用你掏钱,但今天晚上吃完,明天你必须跟我办一件事。”我耐不住林浩的软磨硬泡,便跟他去了。我知道,我的内心对那里十分向往。

④那一晚上,我们吃了70多串,花了近60元,说实在的,我很心疼,就算是林浩大方地付了钱,我心里依然不好受,要知道,那时我的生活费每月才150元。

⑤第二天,我主动找到林浩,问他办啥事。他带着我骑着自行车跑了三十里,来到了一个蔬菜种植区,上了一筐的菜,然后再带着我来到一个市场里摆起了地摊。林浩的叫卖声很自然,只是我感觉十分难堪,没有喊一声,生怕同学们认出我。可那一天,我们挣了20元,我突然有一种惊喜。星期天我们又去了,那一天,我们挣了30元,而且我真正地喊出了叫卖声,再也不怕同学们认出我,也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⑥一晃儿,期末考试结束了,我又是第一,这次林浩也前进了,考了全校第五名。那天,他非要拉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那里,我几乎是被

林浩架着去了。虽然那一天,我们每人只要了一瓶饮料,但听着就像在耳边的音乐效果,坐在软软的座位上,我陶醉了,也哭了。因为在我心里不能涉及的地方,我走了进来,也改变了我的想法,身心从未有过的放松。

⑦再后来,我突然发现我离不开林浩了,他走到哪里,我都想跟着。和同学聚餐,我参加,掏多少钱我都愿意,尽管有时为了把钱补回来,每天吃一顿饭,或是馒头咸菜。和林浩逛商场,买裤子,花光生活费,我们就去发小广告,甚至再去贩点东西卖。我发现自己变了,但这种变化是一种欣喜,我甚至感受到我的天空总是蓝的。

⑧初三下学期,林浩又转学了。那一天,我们坐在一个小饭馆里使劲哭,林浩告诉我:“程刚,我们的家庭是穷,但不能让自卑占据我们的心灵,我们的青春要有色彩,否则会后悔……”

⑨是的,每个人都有青春的时光。在那个时光里,我们要学会努力为自己着色。只有这样,当我们再去回首时,才会看到那段五彩,才会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激情如火的时光。

(1)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林浩请“我”吃烤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浩劝“我”要自

(2)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3)哭是情感的表露,第⑥段和第⑧段的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①听着就像在耳边的音乐效果,坐在软软的座位上,我陶醉了,也哭了。

②我们坐在一个小饭馆里使劲哭。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学会收藏希望,学会收藏美丽,学会收藏歌声,学会感恩与珍惜,学会播种。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色”比作“雏鸡身上的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刚

出土的小草短小、细密、柔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柳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这里的春天既指春天这个美好季节,也指人生中的美好时光。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子,才能在夏秋收获累累果实;人生也是这样,只有及早播种梦想,勇于启程,才会收获人生的硕果(或才会收获成长的幸福和希望)。

(1)林浩带“我”摆地摊林浩和“我”看电影

(2)“自然”表明林浩很坦然,很老练;“难堪”表明“我”尴尬,不自然,觉得自己很丢人,没面子;通过对比,突出了林浩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我”窘迫的神态。(3)①表达了“我”在林浩的影响和带动下走出了失落、封闭、自卑,身心放松的快乐(欣喜)之情。

②表达了“我”和林浩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4)结构上:呼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主旨(学会努力为自己的青春着色)。【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

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认为我们在春天应该学会收藏希望,学会收藏美丽,学会收藏歌声,学

会感恩与珍惜,学会播种。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

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怎么样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

进行分析即可。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色”比作“雏鸡身上的毛”,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刚出土的小草短小、细密、柔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柳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柳枝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这个题目,就

意味着这个标题有两重意义。首先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

意思,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另一层面的意思,即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分析,这里的春天既指春天这个美好季节,也指人生中的美好

时光。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子,才能在夏秋收获累累果实;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及早播种梦想,勇于启程,才会收获人生的硕果(或才会

收获成长的幸福和希望)。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采用如下

方法:“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仔细阅读,可

概括为:林浩带“我”摆地摊;林浩和“我”看电影。

(2)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

么意思(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地写出了,表现了。结合具体

句子分析即可。句中“自然”表明林浩很坦然,很老练;“难堪”表明“我”尴尬,

不自然,觉得自己很丢人,没面子;通过对比,突出了林浩自食其力、独立生

活的能力以及“我”窘迫的神态。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①表达了“我”在林浩的影响和带动下走出了失落、封闭、自卑,身心放松的快乐(欣喜)之情。②表达了“我”和林浩分别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

(4)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

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

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仔细阅读文章,本文结尾段

结构上:呼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主旨(学会努力为自己的青春着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