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因素实验优秀论文模板

单因素实验优秀论文模板

单因素实验优秀论文模板
单因素实验优秀论文模板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竹叶中多糖的提取方法研究指导老师汪洪

专业班级食品营养与检测112 姓名戴晓鹏

学号 20117100203

2014年5月28日

摘要:本研究以竹叶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观察了温度、时间、固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比较了水提、超声波提取和微波提取三种提取方法对竹叶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提最佳浸提参数:温度80℃,时间90min,固液比1:25,浸提次数3次。超声波提取最佳浸提参数为:温度70℃,时间20min,固液比1:20,浸提次数3次。微波提取最佳浸提参数为:微波功率500W,固液比1:15,时间2min,浸提次数3次。最佳提取工艺方法是超声波提取,条件是温度70℃,时间20min,固液比1:20,浸提3次。

关键词:水提;超声波;微波;沉淀;提取次数

目录

引言 (1)

1材料与仪器 (2)

1.1实验材料 (2)

1.2实验试剂 (2)

1.3实验仪器 (2)

2 实验方法 (3)

2.1竹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3)

2.2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3)

2.3浸提条件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4)

2.3.1单因素试验 (4)

2.3.2浸提工艺正交试验 (4)

2.3.3不同浸提方法的比较研究 (5)

2.4分析方法 (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5)

3.1.1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5)

3.1.2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6)

3.1.3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6)

3.1.4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7)

3.1.5乙醇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8)

3.2正交试验 (9)

3.2.1水提工艺正交试验效果 (9)

3.2.2超声波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10)

3.2.3微波提取工艺正交试验效果 (11)

3.3竹叶多糖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效果 (12)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引言

多糖又称多聚糖(polysaccharide),由单糖聚合而成,是聚合度大于10的极多性复杂大分子,分子量一般为数万,数十万到数百万,也有报道甚至达上千万,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大类生物大分子[1]。多糖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动物多糖、藻类地衣多糖、细菌多糖等5大类。现代研究表明多糖具有促进机体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抗炎、降低血脂以及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等一系列作用,其中多糖的主要功能是免疫调节,因此又叫免疫活性多糖[2]。20世纪90年代后,多糖及其复合物的分离纯化、组分测定和结构分析有了长足进步,同时由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发现了糖类化合物特别是糖复合物上的糖链参与了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如细胞识别、粘连与融合、信号传达、免疫与应答、细胞转化和分化等都离不开糖链的参与[3]。由于糖复合物的种种功效,其研究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竹子是禾本科( Gram ineae ) 竹亚科(Bambusoideae)多年生常绿植物, 有着复杂的次生代谢。因竹叶含有许多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的活性物质, 所以竹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 《本草求真》、《本草逢原》等古代医学著作均有大量记载。据记载, 竹叶性淡、微涩、寒, 味甘、苦, 具有清热利尿, 明目解毒及止血的功能。主治烦热口渴, 小儿发热, 小儿疳积, 热病不眠, 口舌生疮, 目赤肿痛, 疥癣, 疮毒, 咽喉炎, 外伤出血等症[4]。20 世纪80 年代, 就有从竹叶中提取食品防腐剂、杀菌剂和叶绿素等研究报道。近年来有学者在竹叶提取物中又发现了其他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 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生物碱、生物活性多糖、氨基酸肽类、蒽醌类、萜类内酯等, 人们对竹叶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及其生物活性、生物活性多糖等有效成分比较关注, 了解竹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应用现状对合理利用与开发竹产业具有重要意义[5]。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某些多糖不但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衰老等作用,还是理想的免疫增强剂。因此,关于多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竹叶中的多糖的提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是根据温度、时间、固液比对多糖的提取率影响做了一些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实验材料

样品为3-5片毛竹(采于台州天台),分别从毛竹冠的上、中、下部采集,混合后洗净,低温烘干,粉碎后贮于磨口瓶中备用。

1.2实验试剂

95%乙醇(工业酒精),乙醚、丙酮、苯酚、浓硫酸等均为分析纯试剂,购于公司。水为蒸馏水。

1.3实验仪器

磁力搅拌器(上海维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分光光度计(752N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分析天平(SPS202F梅特勒-托利多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

冷冻干燥仪(1-2LD德国ALPHA公司);

超声波清洗器(KQ-500DA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粉碎机(河北齐家务科仪厂);

旋转蒸发仪(RE-52A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微波炉(WP800格兰仕);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一9246A上海精宏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高速离心机(DL-5型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高效外循环浓缩设备(SJN,天津隆业设备厂);

2 实验方法

2.1竹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图2.1竹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2.2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竹叶磨碎样5.0 g加100 mL蒸馏水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到10 mL,加4倍于浓缩液体积的95%乙醇沉淀12~24 h,4000 r/min离心,取沉淀,定容到250 mL,取0.5mL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按公式计算多糖得率。

多糖得率(%)=C×V/W×100%

c:根据吸光度值由回归方程计算的多糖浓度值

v:多糖溶液体积

w:竹叶样品千重.

2.3浸提条件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2.3.1单因素试验

①.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竹叶磨碎样5.0g,加200mL蒸馏水,分别在40℃、60℃、80℃、100℃,提取2.0h,提取液浓缩至10mL,加4倍体积95%的乙醇沉淀12~24 h,4000r/min离心,取沉淀,沉淀定容到250mL,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②.浸提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竹叶磨碎样5.0 g ,加200mL蒸馏水,按①确定的温度,分别浸提15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其他操作如①,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③.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竹叶磨碎样5.0 g,以确定的温度和时间,按固液比l:5、l:10、1:20、1:30、1:40提取,其他操作如①,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④.浸提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竹叶磨碎样5.0g,按上述试验确定的温度、时间,分别浸提1次、2次、3次、4次,每次固液比为1:30,其它操作如①,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⑤.乙醇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准确称取竹叶磨碎样25.0g,按80℃,固液比1:30,浸提60 min,将浸提液平均分成5份,提取液浓缩到l:2(竹叶质量:浓缩液),以终溶液中乙醇的不同浓度沉淀12~24 h,4000 r/min离心取沉淀,定容到250mL,硫酸.苯酚法测多糖含量,计算得率。

2.3.2浸提工艺正交试验

按L9(34)正交表分别采用水提、超声波浸提、微波浸提,对竹叶多糖提取工艺参数进行试验,用硫酸一苯酚法测定多糖含量。

表2.1水提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温度A/℃时间B/min 固液比C 提取次数D

1 70301:15 1

2 80601:20 2

3 90901:25 3

表2.2超声波提取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温度E/℃时间F/min 固液比C 提取次数D

1 50101:151

2 6020 1:202

3 70301:253

表2.3微波提取L9(34)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功率G/W 时间H/min 固液比C 提取次数D

1 20011:151

2 30021:202

3 50031:253

2.3.3不同浸提方法的比较研究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竹叶样品,先分别预浸30 min,再参照以上正交试验结果,分别浸提,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分析试验结果。

2.4分析方法

使用MicrosofI Excel 2000和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 7.0(简体中文),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1.1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由图3.1可知,在40℃至8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多糖得率增加,当温度为80℃时,多糖得率达到最大值,之后有所下降,可能是过高的提取温度,会造成糖苷键的断裂,使多糖分解,导致得率降低,结果表明,采用80℃的提取温度效果较好。

图3.1 浸提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1.2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由图3.2可知,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多糖得率增加,在60min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可能是在80℃的提取温度下,过多延长提取时间会造成糖苷键的断裂,使多糖分解,导致得率降低,因此,竹叶多糖的提取时间采用60 min 为佳。

图3.2浸提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1.3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由图3.3可知,在固液比1:5至1:40的范围内,随着固液比的增大,溶质的扩散动力增加,易于从材料中扩散到提取液中,多糖得率不断增加;当固液比达到1:30时,多糖已基本溶出,内外浓度达到平衡,继续增加固液比,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而且会增加杂质的浸出率,同时也会增加后续加工成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1:30的固液比提取竹叶多糖,效率较高,且成本较低。

图3.3浸提固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此外,工业化生产中,固液比受容器容积、搅拌状况、提取液理化性质等限制,考虑到节能,其不能太大,增加固液比虽然得率可能会有小幅度的增加,但会增加后续工序的处理量,目的产物的损失也相应增加,且能耗增大;固液比太小,提取又不完全,综上所述,对于小试规模时,固液比选用1:30较为合适,对于中等或大规模多糖提取工艺,固液比的确定将更为复杂,有待于讲一步研究。

3.1.4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从表3.1、图3.4可以看出,竹叶多糖前两次提取的得率占总得率的92.49%,其中以第1次提取的得率最高,占总得率的80.67%:多次提取可以增加多糖得率,提取两次以后继续增加提取次数,多糖得率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多次提取时每次加入新鲜溶剂,在浓度差推动下,颗粒层中多糖扩散到液相,从内到外,液固间形成无数个平衡,随着液相浓度增加,扩散推动力减小,经过一段时间后,液固两相达到或接近平衡,此时只有更换溶剂才能继续提取,因此增加提取次数会对得率产生影响,但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固相中多糖含量明显下降,导致溶液浓度很低且杂质浸出率增加,2次提取以后多糖得率效果不明显,故竹叶多糖的提取次数选择2次为佳。

表3.1浸提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提取次数 1 2 3 4 5

浓度(ug/ml)94.94013.912 5.452 3.008 2.068

得率0.5050.0740.0290.0160.011

百分率/% 80.67011.820 4.630 2.560 1.760

图3.4浸提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1.5乙醇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从图3.5可以看出,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多糖得率相应增加,当乙醇浓度达到80%时多糖得率达到最大值,随后由于溶剂总量不断增大,多糖溶解增多,反而不利于沉降,从而影响多糖得率,故竹叶多糖的提取以80%乙醇浓度为佳。

图3.5乙醇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3.2正交试验

3.2.1水提工艺正交试验效果

通过对水提工艺中提取次数、温度、时间和固液比进行多重比较,由表3.2 SAS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影响竹叶多糖提取率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提取固液比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为提取次数,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最佳浸提组合80℃下,浸提90min,固液比1:25,浸提3次,在最佳条件下,多糖得率为0.661%。

表3.2水提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A温度/℃B时间/min C固液比D提取次数得率/%

1 70 30 1:15 1 0.283

2 70 60 1:20 2 0.541

3 70 90 1:25 3 0.654

4 80 30 1:20 3 0.593

5 80 60 1:25 1 0.473

6 80 90 1:15 2 0.566

7 90 30 1:25 2 0.587

8 90 60 1:15 3 0.572

9 90 90 1:20 1 0.449

T1 1.478 1.463 1.421 1.205

T2 1.632 1.586 1.583 1.694

T3 1.608 1.669 1.714 1.819

K1 0.492 0.488 0.474 0.402

K2 0.544 0.529 0.528 0.565

K3 0.536 0.556 0.689 0.606

R 0.052 0.068 0.215 0.204

注:得率为两次测定的平均值

超声波提取是利用其产生的强烈振动、高的加速度、强烈的空化效应、搅拌作用等,加速药物有效成分进入溶剂,从而提高浸提率,缩短提取时间,节约溶剂。由表3.3正交试验SAS统计数据分析的试验结果可知,提取次数对提取率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和时间,固液比对提取率相对影响较小。超声波最佳浸提组合为70℃下,浸提20min,固液比1:20,浸提3次,在这种条件下,多糖得率为0.708%。但因为时间和固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较小,考虑到后续加工的成本问题,建议采用l:15的固液比,浸提10min。

表3.3超声波提取工艺试验结果

E温度/℃F时间/min C固液比D提取次数得率/%

1 50 10 1:15 1 0.234

2 50 20 1:20 2 0.474

3 50 30 1:25 3 0.531

4 60 10 1:20 3 0.625

5 60 20 1:25 1 0.303

6 60 30 1:15 2 0.479

7 70 10 1:25 2 0.543

8 70 20 1:15 3 0.695

9 70 30 1:20 1 0.403

T1 1.239 1.402 1.408 0.940

T2 1.407 1.472 1.502 1.496

T3 1.641 1.413 1.377 1.851

K1 0.413 0.467 0.469 0.313

K2 0.469 0.491 0.501 0.499

K3 0.547 0.471 0.459 0.617

R 0.134 0.024 0.042 0.304

注:得率为两次测定的平均值

微波提取是利用微波的穿透性能够透入基质内部形成内热源,利用其加热的选择性,使细胞内各细胞器升压,细胞壁破裂,使目标成分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并溶解于溶剂中,其能在较小的固液比下得到较高的提取率,从而达到低耗高效的目的。由表3.4正交试验SAS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微波功率和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时间和固液比。其最佳浸提组合为在微波功率500W 的条件下,按固液比l:15,提取2min,浸提3次,在最佳条件下,多糖得率为0.655%。

表3.4微波提取工艺试验结果

G功率/W H时间/min C固液比D提取次数得率/%

1 200 1 1:15 1 0.198

2 200 2 1:20 2 0.371

3 200 3 1:25 3 0.444

4 300 1 1:20 3 0.429

5 300 2 1:25 1 0.371

6 300 3 1:15 2 0.514

7 500 1 1:25 2 0.470

8 500 2 1:15 3 0.655

9 500 3 1:20 1 0.421

T1 1.013 1.097 1.367 0.990

T2 1.314 1.397 1.221 1.355

T3 1.546 1.379 1.285 1.528

K1 0.338 0.366 0.456 0.330

K2 0.438 0.466 0.407 0.452

K3 0.515 0.460 0.428 0.509

R 0.177 0.100 0.049 0.179

注:得率为两次测定的平均值

3.3竹叶多糖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效果

由表3.5的试验结果可知,微波浸提2 min的多糖提取率与水提相当,超声波浸提的提取率明显高于水提和微波浸提,分别提高12.2%和13.3%。由此可见,超声波法和微波法在竹叶多糖的提取中具有提取效果好、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等特点,因此,这两种提取方法有着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表3.5竹叶多糖不同提取方法试验结果

水提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

得率(%)1 0.556 0.689 0.562

2 0.591 0.702 0.564

平均(%)0.574 0.696 0.563

提取时间(min)50 50 2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观察了温度、时间、固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同讨论了水提、超声波提取和微波提取三种提取方法对竹叶多糖得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以上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结果得到竹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水提最佳浸提参数为:温度80℃,时间90min,固液比1:25,浸提3次。超声波提取最佳浸提参数为:温度70℃,时间20min,固液比l:20,浸提3次。微波提取最佳浸提参数为:微波功率500W,固液比1:15,时间2min,浸提3次。最佳提取工艺方法是超声波提取,条件是温度70℃,时间20min,固液比1:20,浸提3次。

参考文献

[1] 盛家荣, 曾令辉. 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结构分析[J]. 广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1999, 16(4): 49-54.

[2] 唐莉莉, 丁宵霖. 竹叶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

发, 2000, 21(1): 8-10.

[3] 邓国栋, 郁建平. 茶叶多糖提取分离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4(6): 546-547.

[4] 陆志科, 廖威. 毛竹叶化学成分的初步测定[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6(1): 46-48.

[5] 黄文, 王益. 竹叶的化学成份及应用进展[J]. 中国林副特产, 2002, 62(3):

64-65.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供参考)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3月6日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0-5N ,分度值 0.2N ,指针是否指零刻线是。 2.记录数据: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 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 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0-5N N,分度值为 0.2 N。 实验结论: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成 正比。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 (3)实验结论: 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台号:指导教师:成绩: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B R 和2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B1B1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 电压放大倍数: 1)1( // F R β++-=be L C V r R R β A 其中r be =200+26 (1+β)/I E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1+β)R F1] 输出电阻:R O ≈R C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2.0V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记入表1.2.1。 E U BE = U B - U E =0.665V ,U CE = U C - U E =5.8V,I C ≈I E = U E /R E =2/(1.1)=1.82mA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C E BE B E I R U U I ≈+-≈1 F R

响应面优化实验方案设计

食品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案例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车前草中的熊果酸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响应面曲线优化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步骤,并通过软件Design-Expert 软件演示原文中响应面曲线优化法的操作步骤。验证原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车前草中的熊果酸》各个数据的处理过程,通过数据对比,检验原文数据处理的正确与否。 关键词:响应面优化法数据处理 Design-Expert 车前草 前言: 响应曲面设计方法(Response SufaceMethodology,RSM)是利用合理的试验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验得到一定数据,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来拟合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来寻求最优工艺参数,解决多变量问题的一种统计方法(又称回归设计)。 响应面曲线法的使用条件有:①确信或怀疑因素对指标存在非线性影响;②因素个数2-7个,一般不超过4个;③所有因素均为计量值数据;试验区域已接近最优区域; ④基于2水平的全因子正交试验。 进行响应面分析的步骤为:①确定因素及水平,注意水平数为2,因素数一般不超过4个,因素均为计量值数据;②创建“中心复合”或“Box-Behnken”设计;③确定试验运行顺序(Display Design);④进行试验并收集数据;⑤分析试验数据;⑥优化因素的设置水平。 响应面优化法的优点:①考虑了试验随机误差②响应面法将复杂的未知的函数关系在小区域内用简单的一次或二次多项式模型来拟合,计算比较简便,是降低开发成本、优化加工条件、提高产品质量,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③与正交试验相比,其优势是在试验条件寻优过程中,可以连续的对试验的各个水平进行分析,而正交试验只能对一个个孤立的试验点进行分析。 响应面优化法的局限性: 在使用响应面优化法之前,应当确立合理的实验的各因素和水平。因为响应面优化法的前提是设计的试验点应包括最佳的实验条件,如果试验点的选取不当,实验响应面优化法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优化结果。 原文《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车前草中的熊果酸》采用经典的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 试验设计,以熊果酸的提取率为响应值,通过回归分析各工艺参数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并由此预测最佳的工艺条件。本文利用软件验证原文中的数据处理过程,以检验原文数据是否处理正确。 1 确定实验因素 原文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车前草中的熊果酸,而影响熊果酸提取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超声波的功率、提取时间、溶剂温度、溶剂种类、液固比等。原文参考文献《柿叶中总三萜的提取以及熊果酸分离, 纯化研究》中提取熊果酸的方法提取熊果酸,即将干燥的车前草粉碎后过筛,取20~40 目的车前粉,用石油醚在 55℃脱脂 3 次,干燥备用。精密称取一定量的车前粉,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称量,在一定的超声波功率下提取一定时间后,擦干外壁,再称量,用乙醇补充缺失的质量,离心。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上清液,过μm 滤膜,进行检测。每个实验进行 3 次平行实验。取其平均值。结果以提取率(E)的来表示。

实验报告格式

重庆工商大学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8 经济学 学生姓名:程剑波 学生学号: 2008011133 __

实验项目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一、统计图绘制;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三、趋势性的绘制;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六、循环变动的测 算分析。 通过统计学(2009.9.10-2009.12.15)实验报告如下: 一、统计图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三、趋势性的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六、循环变动的测算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体会: 参考实验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非参数统计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6市调2班 学生姓名:何春 学生学号: 2006004151 _

实验报告一 实验项目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发坎蒂雷法 实验日期2009-4-30 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本要求掌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重要性权数的重要意义;掌握权数确定的定性和定量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综合评价中重要性权数确定的处理技能。 实验内容 根据资料使用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和坎蒂雷方法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数。并进行权数比较分析。 检验方法的选择及实验步骤及结果: 1用变异系数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先求各个指标的均值Xi 和标准差 Si (2)接着求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Si/Xi (3)对Vi作作归一化处理,及得各个指标的权数 结果如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最后一列的权数最大,即人均创造总收入这个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这个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评价被评价对象差异。同理,第四列的权数最小,也就是说各个被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数值差异较小,那么这项指标区分开各评价对象的能力较弱。 2 用相关系数法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2)构造分块矩阵 R1(去掉相关系数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R2 R3 R4 R5 R6 同理可得

单因素实验设计报告

单因素实验设计报告 :因素实验报告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举例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设计方案篇一:实验报告单因素方差分析 5.1、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2个变量:PWK和DCGJSL,分别表示排污口和大肠杆菌数量。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DCGJSL”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PWK”进入“因子”列表框。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解读: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大肠杆菌数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460.438;如果仅考虑“排污口”单个因素的影响,则大肠杆菌数量总变差中,排污口可解释的变差为308.188,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152.250,它们的方差(平均变差)分别为102.729和12.6 88,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8.097,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3。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的排污口对大肠杆菌数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因此,可判断各个排污口的大肠杆菌数量是有差别的。 5.2、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2个变量:Branch和Turnover,分别表示分店和日营业额。将Branch的值定义为1=第一分店,2=第二分店,3=第三分店,4=第四分店,5=第五分店。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Turnover”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Branch”进入“因子”列表框。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结果解读: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观测变量日营业额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187668.733;如果仅考虑“分店”单个因素的影响,则日营业额总变差中,分店可解释的变差为366120.900,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为821547.833,它们的方差(平均变差)分别为91530.225和14937.233,相除所得的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128,对应的概率P 值近似为0。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的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不同的分店对日营业额产生了显著影响,它对日营业额的影响效应不全为0。 因此,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这五个分店的日营业额相同”这一假设不成立。 5.3、实验步骤: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3个变量:weight和method,分别表示幼苗干重(mg)和处理方式。将method的值定义为1=HCI,2=丙酸,3=丁酸,4=对照。 2. 选择菜单“分析?比较均值?单因素”,弹出“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话框。在对话 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method”进入“因变量”列表框,选择变量“weight”进入“因子”列表框。在“两两比较”选项中选择LSD、Bonferroni和Scheffe方法。 3(单击“确定”按钮,得到输出结果。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物理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 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 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 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实验报告模板

计算机仿真实验1—塞曼效应 内容提要: 1.分析在垂直于磁场与平行于磁场方向观察Hg 546.1nm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区分π,σ+,σ-谱线,并确定磁场方向。 2.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F—P标准具和改变磁感应强度,验证塞曼分裂的裂距与磁感应强度B的关系。 3.讨论塞曼效应研究原子内部能级结构的方法和应用。 目的要求: 1.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研究汞原子(546.1nm)谱线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 2.掌握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垂直磁场方向观察塞曼分裂和平行磁场方向观察塞曼分裂。 2.难点: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作业: 1.如何鉴别F-P标准具的两反射面是否严格平行,如发现不平行应该如何调节? 授课情况: 1.讲述原理和仿真实验软件的操作(15min) 2.示范操作(5min) 3.学生自己完成实验(100min) 4.检查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室表格记录(10min) 教学设计 一、实验内容 塞曼效应是物理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荷兰物理学家塞曼(Zeeman)在1896年发现把产生光谱的光源置于足够强的磁场中,磁场作用于发光体,使光谱发生变化,一条谱线即会分裂成几条偏振化的谱线,这种现象称为塞曼效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对光的电磁理论的有力支持,证实了原子具有磁距和空间取向量子化,使人们对物质光谱、原子、分子有更多了解。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仿真软件上掌握塞曼效应的原理,熟悉法布里-珀罗标准具的原理和调节方法。本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观察Hg(546.1nm)谱线垂直磁场方向的塞曼分裂和平行磁 场方向的塞曼分裂情况,并研究塞曼分裂谱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原子中的电子作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 产生的轨道角动量P L、自旋角动量P S、轨道 磁矩μL和自旋磁矩μS,相互关系为:

实验报告模板1(1)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电气、电子类专业用) 班级:000000 姓名:00000 学号:0000000000000 实验成绩: 实验时间:2019年6月10日5-8节实验地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课程名称:电力电子技术与matlab仿真实验类型:设计型□验证型□综合型□实验题目:三相桥式全控整流及有源逆变电路 实验仪器:装有matlab软件的电脑一台

(1)交流电压源的参数设置 三相电源的相位互差120°,设置交流峰值相电压为100V、频率为60Hz。(2)负载的参数设置 H =C R Ω L , inf , 45= =

本实验中只要改变参数对话框的数值的大小,即改 变了触发信号的控制角。打开仿真 ode23tb 0.02s 启动仿真。 打开仿真/参数窗后,选择ode23tb 设置好各模块参数后,启动仿真;改变触发角 3、有源逆变带电阻电感性负载的仿真 (1)各模块参数设置同上

Continuous pow ergui v +- Ud alpha_deg AB BC CA Block pulses Synchronized 6-Pulse Generator Scope i +- Id i +-IC i +-IB i +- IA 0Constant2 30 Constant1 v +- CA C v +- BC B v +-AB A + RLC g A B C + - Bridge Iabc id ud Uabc 6pulse 2 时三相电压、三相电流、触发信号、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的波形

图 4=120时三相电压、三相电流、触发信号、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的波形图=150时三相电压、三相电流、触发信号、负载电压和负载电流的波形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优秀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一.预习报告 1.简要原理 2.注意事项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内容、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七.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 八.原始数据记录栏(最后一页)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的用途在于帮助实验者不断地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

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程序、定律、算法,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合作者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环境和器材 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和器材)。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供参考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真密度ρ计算式为: 式中:m 0—— 比重瓶的质重,g ; m s —— (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 ; m sl —— (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 ; ρl —— 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m 3; ρ—— 粉体的真密度,g/cm 3; 三.实验器材: l s sl l s m m m m m m ρρ) ()(00----=

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一、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 器材 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实验步骤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 结论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注意 事项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二、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 器材 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小灯泡亮了。 实验注意 事项 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三、连接带灯座的电路实验 器材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小灯泡亮了 实验注意事项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全体学生 时间实验名称四、连接串联电路 实验 器材 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实验步骤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 实验 结论 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注意事项1、要注意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完好。 2、要注意电池正负极的连接。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86599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 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 等。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1、15地点:物理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 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1。

医学实验报告模板

泸州医学院 本科学生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年级班级 组长姓名 小组成员 课程名称 时间 实验设计方案: 篇二:标准实验报告格式(医学成像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医学成像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陈睿黾学号: 2209101028 指导教师:廖小丽实验地点:人文楼 418 实验时间:2006.6.2 一、实验室名称:医疗仪器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一维、二维成像 三、实验学时:4学时 四、实验原理: 利用样品的原子核在梯度磁场及高频电磁场的激励下产生的自发辐射信号的频率和相位 因空间位置不同而不同来进行成像。 五、实验目的: 对磁共振成像整个过程进行了解,同时对每一个参数改动后对磁共振信号及图像影响的 效果有直观的认识,了解一维、二维成像原理,进一步熟悉磁共振成像原理。 六、实验内容: 采用定标样品(三注油孔)对一维成像(空间频率编码)有所认识。对梯度场各参数对 一维成像的影响进行观察。 了解瞬间梯度场,对二维成像(空间相位编码)有所认识。了解瞬间梯度场的梯度大小 和瞬间梯度保持时间对二维成像图形的影响。 七、实验器材: gy-ctnmr-10ky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计算机、注油三孔实验样品 八、实验步骤: 1.按实验要求连线。 2.开机预热。 3.将注油三孔样品放入样品池中,打开磁共振成像软件,设置共振频率:按下“参数设 置”页面再按下“自动采集”出现采集的信号图及傅立叶变换 的频谱图,调节“频率设置”中间的按钮,直至出现波形符合预期目标的图形。 4.调节匀场:分别调节电源上匀场调节电位器并同时调节软件中的xy匀场至傅立叶频 谱图中峰最尖锐最高信号最长,适当调节共振频率,使波形看上去尽量平滑。 5.设置z梯度场和一维成像:调偏z匀场调节使峰变宽变低,同时出现z轴线上投影的 一维成像信号。调节z梯度和工作频率,使得信号频谱占半个屏幕同时在中间。 6.二维磁共振成像记录:按下“成像记录及操作”,然后按下“记录”等待2分钟,记

科学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全体学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一、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 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器材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 实验 么现象发生。 步骤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 么现象发生。 实验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 实验注意 事项 指导 评定等级教 师: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全体学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二、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 导线1根、电池1节、小灯泡1个。 器材 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 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 实验 步骤 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 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 小灯泡亮了。 结论 实验注意 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事项 指导 评定等级教 师:

科学实验报告单 全体学生班级四年级班实验者 时间实验名称三、连接带灯座的电路 实验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器材 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 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实验 步骤 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 小灯泡亮了 结论 1、正确连接电路,认清电池正、负极。 实验注意 事项 2、放置电路短路或者断路。 指导 评定等级教 师:

实验报告格式及写法

实验报告格式及写法 (一)实验报告的特点 1.实录性实验报告是实验研究工作的如实记录。内容包括整个实验的主要过程,如实验步骤、方法、实验结果等。 2.科学性科技实验报告既可以描述创新的内容,又可以记述重复实验的工作。另外,实验报告可以不要求具有明确的结论,只要对科学研究有参考或借鉴价值,无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都可以写成科学实验报告。 3.目的性以如实记载实验过程与结果为目的的所有科学实验工作都可以写成科技实验报告 4.规范性一般的实验报告如分析报告、教学中的实(试)验报告、病理化验单等,内容比较单一,而且项目固定,并按一定的格式印成表,由实验者根据要求逐项填写;比较复杂的实验,要按一定的格式写成实验报告,其写作方法具有特定的规范性。 (二)实验报告的种类 1.教学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报告主要指理工科大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重复科学技术史上前人已做过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学科定律或结论,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其实验步骤和方法一般是由教师自己拟定的,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实验报告通常印制成表格,由实验者逐项填写。它是重复前人已做过的实验,不具有学术价值。

2.科技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报告主要指科技工作者撰写的实验报告。它是描述、记录某项科研课题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报告,是科技报告中应用范围广泛的一种报告形式。它是科技工作者自己设计、具有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不是简单重复和再现前人的成果。这类实验报告往往具有科技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 三、实验报告的格式写法 实验报告的写作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即实验或试验项目的名称。有时在项目之前加“关于”两字。如“关于xxx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标题要力求明确、醒目,集中反映实验的内容。 2.作者及单位凡是直接参加实验研究的全部工作或主要工作,能对报告负责的人,都要署名并写明所在单位,这样既表明了成果的归属,同时也是文责自负,也便于读者联系。署名要用真名,不能用笔名,单位要写明全称和地址。 3.摘要摘要是对报告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具有独立性、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写摘要要注意:一般应说明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等;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位于正文之前。 4正文 (1)引言。引言部分应是一系列间题的说明,如:研究的对象、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此前该项工作的发展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实

实验优化设计考试答案精编版

实验优化设计考试答案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第一题 考察温度对烧碱产品得率的影响,选了四种不同温度进行试验,在同一温度下进行了5次试验(三数据见下表)。希望在显着性水平为。 1.SSE的公式 2.SSA的公式 3.将表格粘贴进Excel,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勾选标于第一行,显示在下面 P=,远小于,所以是显着的 4.打开Minitab,复制表格,“统计”“方差分析”“选单因素未重叠”“响应 C1C2C3C4” 点击“比较”勾选第一个,确定 结果:工作表3 单因子方差分析:60度,65度,70度,75度 来源自由度SSMSFP 因子误差合计 S==%R-Sq(调整)=% 平均值(基于合并标准差)的单组95%置信区间 水平N平均值标准差------+---------+---------+---------+--- 60度度度度合并标准差= Tukey95%同时置信区间 所有配对比较 单组置信水平=% 60度减自: 下限中心上限------+---------+---------+---------+--- 65度度度度减自: 下限中心上限------+---------+---------+---------+--- 70度度度减自: 下限中心上限------+---------+---------+---------+--- 75度获得结果,区间相交包含的不明显,反之明显 第二题 为研究线路板焊点拉拔力与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和焊剂量之间关系。从生产过程中收集20批数据,见下表: 1.将表格粘贴进Minitab,然后“统计”“回归”“回归”“响应,变量”“图 形,四合一” 2.P小于,显着 4.残差分析 第三题 钢片在镀锌前需要用酸洗方法除锈, 为提高除锈效率,缩短酸洗时间,需 要寻找好的工艺参数。现在试验中考 察如下因子与水平:

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Java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名称综合图形界面程序设计 实验时间2014年5月5日 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教学中心 指导教师薛景 学生姓名臧玉付班级学号1200103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 (计算机通信)

2、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软件,实现简单的四则运算。(请在下方空白处填写本程序的全部 ..程序代码及软件界面截图) import java.awt.BorderLayout; import java.awt.GridLayou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x.swing.JButton; import javax.swing.JFrame; import javax.swing.JPanel; import javax.swing.JTextArea; import javax.swing.JTextField;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JFrame {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WIDTH=50;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HEIGHT=40; JButton one=new JButton("1"); JButton two=new JButton("2"); JButton three=new JButton("3"); JButton four=new JButton("4"); JButton five=new JButton("5"); JButton six=new JButton("6"); JButton seven=new JButton("7"); JButton eight=new JButton("8"); JButton nine=new JButton("9"); JButton zero=new JButton("0"); JButton DOT=new JButton("."); JButton ADD=new JButton("+"); JButton SUB=new JButton("-"); JButton MUL=new JButton("*"); JButton DIV=new JButton("/"); JButton EQU=new JButton("=");

单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试验设计是指只有一个因素(或仅考查一个因素)对试验指标构成影响的试验。单因素试验设计要求对试验水平进行布局和优化,是一种水平试验设计。 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可分为两类:同时试验设计和序贯试验设计。同时试验设计就是一次给出全部试验水平,一次完成全部试验并得到最佳试验结果,如穷举试验设计。序贯试验设计要求分批进行试验,后批试验需根据前批试验结果进一步优化后序贯进行,直到获取最佳试验结果,如平分试验设计、黄金分割试验设计。 一、试验范围与试验精度 (一)试验范围 试验范围指试验水平的范围。试验设计时需预先确定试验范围,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1经验估计。可凭经验估计试验范围,并在试验过程中作调整。○2预先试验。要求在较大范围 内进行探索,通过试验逐步缩小范围。 (二)试验间隔与试验精度 试验间隔是指试验水平的间距,试验精度是指试验结果逼近最佳水平的程度。显然,试验间隔与试验精度是一对矛盾,试验间隔越大,试验精度越低。在保证试验精度的条件下,试验水平变化而引起的试验结果变动必须显著地超过试验误差。 (三)试验顺序 在确定试验顺序时,往往习惯于按照试验水平高低依次做试验。这样,随着试验的进行,有些因素会发生缓慢变化甚至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采用随机化方法来确定试验顺序。在试验工作量较少或者试验准确度要求较低时,也可以采用按水平高低或者选取中间试验点的方法来进行试验排序。 需强调指出,以上不仅对单因素试验设计,而且对所有试验设计方法都适用。 二、单因素试验设计 (一)平分试验设计 平分试验设计就是平分试验范围,把其中间点作为新试验点,然后不断缩小试 验范围直到找到最佳条件。当试验结果呈单向变化时,也就是说最佳试验点只可能在试验中间点的一侧,可采用平分试验设计。该方法简便易行,但要注意单向性特征。 (二)穷举试验设计与均分试验设计 穷举试验设计是将所有可能的试验点在一批试验中全部进行试验。均分试验设 计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均分整个试验范围以获得所有试验点。显然,均分试验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穷举试验设计的思想,而且也明确了具体试验设计方法。 如试验起始点为a ,终点为b ,试验点的间隔区间为L ,则均分试验设计的试 验点数n 为 1L a b n +-= (1-1) 该试验设计的特点是对所试验的范围进行“普查”,试验点数量较多,宜用于 对目标函数性质没有掌握或很少掌握的情况。 (三)黄金分割试验设计 黄金分割试验设计就是在预定试验范围内采用0.618黄金分割原理安排新试验 点,直到找到最佳试验结果为止,因而又称0.618试验设计。黄金分割就是在特定范围内寻求黄金分割点(k )及对称点(1-k )。在0~1的试验范围内,黄金分割点(k )为0.618,其对称点(1-k )为0.382。 黄金分割点试验设计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已知试验范围内的黄金分割点的寻 求,二是新试验范围的确定与进一步寻优。如图1-1所示,首先在试验范围(a ,b )内,按照0.618黄金分割原理安排两个试验点x 1、x 2;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进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