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2 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孤单主题

3 英语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

4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5 中西美食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6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7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8 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9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10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

11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12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13 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翻译

14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5 关于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8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19 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

20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22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23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数字习语翻译

24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25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26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分析中美价值观

27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

28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2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30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31 《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32 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33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

34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35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36 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

3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

38 浅析英语新词的构成与翻译

39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40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

41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

42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43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44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45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46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8

49

50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51 流行美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研究

52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4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55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56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57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58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59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6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61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

62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

63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64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

65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66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67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68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69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

70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71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72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

73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74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75 Awakening of the Black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A Study of Four Major Female Images in Beloved

76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77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78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79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80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81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

82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83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84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

85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86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87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88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89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90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91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92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93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94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95

96 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

97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98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

99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100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

10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102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103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04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05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10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07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08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109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10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

11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112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113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114 On the Char 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115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11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17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118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19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120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121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122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123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24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

125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26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

127 浅谈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28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129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30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131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32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33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134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

135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艾伦?西利托《周六晚与周日晨》中的“反英雄”

136 论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

137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

138 理想男人随社会变化:从劳里到盖茨比

139

140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141 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的手段的研究

142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

143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44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

145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46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14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形象解读

148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

149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0 Salinger, a True Man: A Study of Salinger Based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5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52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53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 s’ Writings

154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155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56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

157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8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159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160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161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162

163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164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65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reat Expectations

166 中美篮球背后的青年文化

167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168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69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语言学视角

170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71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72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73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174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文化阐释

175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176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77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

178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179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180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81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8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3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184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185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he Integration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in THE JOY LUCK CLUB

186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187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188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89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 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

190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191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192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93 创世神话与民族特性—《旧约》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194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95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96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197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198 A Study of English Classroom Scene Sett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99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200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英语论文 爱伦坡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全手写

1. Introduction: Adgar Allan Poe is a productive American writer in 19th century.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merican literary,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horror novels. H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father of detective story. His stories were full of creative pace and attract readers impressively. With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all kinds of realistic schools rising, Poe attained unprecedented popularity. Although he was a famous writer in the literary of romantic period, his thought contained abundant modern meaning. Allan Tate said that for most modern people, Poe seemed like one of our unpopular cousin. Poe was isolated by us, but could not be removed from our mind. This almost was a kind of kin. We had to admitted this relationship: his things was destroyed, in the same way, which threatened us potentially. Another modernist poet Welber also issued the similar view. In the 1959 of his speech The House of Poe, he considered that Poe 's writings really contained abundant modern implied meaning. Poe created entirely new territory, meanwhile his waters was the best one.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implicit modern factor in his Gothic tale The Black Cat. So-called modernism is not only a kind of literary trend and literary movement, but is also the expressive form of literary style. Modernism start from the late of 19th century, decline from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It included so many literal phoneme, such as expressionism, futurism, surrealism, symbolism, and so on. a deliberate philosophical and practical estrangement or divergence from the past in the arts and literature occurring esp. in the cours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aking form in any of various innovative movements and styles. modernism actually is a kind of spiritual realism, which described dreamland and mysterious abstract moment world. Comparing to romanticism, it got rid of too much catharsis, showed more calmness and more reason. For realism, it disclosed the nature of matter and the truth of spirit directly, broke away from phenomenal shackles. In other words, modernism pursued the nature, discovered the mystery of human being 's inner heart, found person 's conscious activity. These pursuits showed so many aspects, also displayed the format of the novels creative, which pursued inner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

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上课时,听到老师讲起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因自己对爱伦·坡的陌生而深感惭愧,于是拜读了他的部分作品。 《黑猫》作为丝丝入扣、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小说先驱”,读来毛骨悚然而又欲罢不能。明明《黑猫》中没有什么强烈的血腥恐怖场面甚至仅是以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讲述一个人杀了一只黑猫,后来另一只黑猫以奇特的方式复仇的故事。全文一字不及幽灵鬼怪,但在描述人內心邪恶的念头时,却令人不寒而栗。《黑猫》具有强烈的哥特式传奇色彩,以绚烂精致的文笔塑造出人内心的恶,以及人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带给人窒息的紧张感。 爱伦·坡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莫格街血案》、《玛丽·罗杰疑案》、《窃信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如今很多人认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才是推理小说之父。我也不例外是先拜读的《福尔摩斯侦探集》,并且崇拜着那位睿智的近乎万能的福尔摩斯。然而,当我读了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却发现只需要粗略地对比一下柯南·道尔的首部作品《血字的研究》与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就能发现福尔摩斯的形象简直就是爱德加笔下那位西·奥古斯特·杜宾的翻版,甚至连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也跟杜宾的朋友,也就是那个以第一人称描述故事的人称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平庸反衬出那位让他们相形见绌的主角是多么的明察秋毫,多么的了不起。更惊人的是,福尔摩斯连出场方式都似乎是照搬杜宾的。甚至这形成了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即侦探多是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写了一个头脑愚钝、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探作为对比,而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得出人意外的方法,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的迫使罪犯就范归案,在读者陷入种种谜团时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滔滔不绝的解释其全过程。而这一模式在一百四十年来已为全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师法,不少这类作品都是步他後尘,脱不了这个窠臼。没有纠缠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抽丝剥茧般严密的纯粹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而在他的推理小说中,他描写心理和制造诡异气氛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每每不寒而栗,却又执意的看到最后直至谜题的揭晓。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3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4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5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7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8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9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 10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3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4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15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6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1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1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20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21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22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23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24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26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27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9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30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 32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3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3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35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36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37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3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39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4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The Raven(爱伦坡作品)英文读后感

Shavian once claimed that America had bred two magnificent authors, that is, Edgar·Allan·Poe and Mark Twain. After reading Edgar·Allan·Poe’s masterpiece---The Raven, it occurred to me that Allan·Poe lives up to his reputation which is the pioneer in Ameri can literature and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Romantics. Edgar·Allan·Poe, born in a family of acting, has led a miserable life but came up with a great many works of art and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American literature. Poe once said, “to me, the poem is not a purpose, but a passion.” And this poem—The Raven is a perfect embodiment of his literary theory. To achieve the beauty of rhythm, he adopted the “abcbbb” pattern, and the b rim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constant refrain, “Nevermore.” And every time I finish reading it, I couldn’t resist the excitement of appreciating such an article that blends with the beauty of music. This poem tells a story happened between a weary young man and a raven that kept repeating one single sentence, “Nevermore.” And wit h the raven’s repetition, the rhythm becomes stronger and more pronounced as the poem reaches its emotional climax. Through this story, we can see the grief in Poe after losing his beloved Lenore as well as his excellent skill in writing. Besides, in this poem, “…separate ember wrought its ghost upon the floor…” “the silken sad uncertain rustling of each purple curtain” and some other descri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build a scene full of sadness

埃德加。爱伦坡 安娜贝尔李唯美性分析

埃德加·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的唯美性赏析 摘要:爱伦坡作为19世纪美国唯美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名的抒情诗《安娜贝尔李》堪称其巅峰之作。爱伦坡认为诗歌的宗旨就是为了创造美,这首诗歌将作者对美的认知表现的淋漓尽致,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本文将本诗歌的音韵美,主题美,意象美,语言美几个方面对作品所体现的唯美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唯美主义;音韵;意象;语言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在整个世界文学界享有盛名。他在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介绍下成为欧洲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和奥斯卡瓦尔德一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独树一帜的倡导诗歌应书写美而摒弃道德因素。爱伦坡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韵律优美,形式简练,用词华丽优美,很好的体现了唯美主义诗歌创作的原则。他追求诗歌的“整体效果”, 并从诗意的“完整性”和诗的效果的统一性出发, 把诗的长度同诗的美学效应联系起来, 并认为诗歌的题材、意象、节奏、谴词、韵律等都应围绕着诗歌的“整体效果”来服务。因此,他的许多抒情短诗形式优美,节奏性强,迄今仍为世人所传诵。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死后才得以发表的一首诗,也被认为是悼念其亡妻弗尼吉亚的巅峰之作。爱伦坡一生可谓命途多舛,贫困凄惨。爱伦坡少年时便失去父母,中年丧妻。坡的妻子佛吉尼亚·克莱门是坡的表妹,13岁时便和坡结婚。婚后, 两人生活穷困潦倒, 颠沛流离。克莱门一八四六年患病, 无钱医治, 一八四七年一月三十日离开人世。这让坡肝肠寸断,精神备受打击。此诗便是作者在极度痛苦中对亡妻的一份思念与哀婉。这首诗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很多评论家都曾对其大加赞赏。辜鸿铭认为美国无诗, 只有坡的这首《安娜贝尔·李》称得上是诗, 余者皆不足道。他的观点可能会略显偏颇,但这足以展现出了这首的美学价值。 一、行文的音韵美 爱伦坡一直提倡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形式美的体现之一便是行文的韵律美感,这首诗音韵优美,悦耳动听,节奏感强。首先主人公名字的选择, 可谓颇具匠心。诗人妻子的名字本是佛吉尼亚·克莱门, 为了追求美的艺术效果 , 用了安娜贝尔·李,她如同悦耳的铃声回荡在耳边 , 这正是作者要达到的铃音袅绕(bell - ringing) 的效果。坡在诗里采用了音韵优美的女子名“Annabel Lee”的美妙音节,不仅使人联想到一位婀娜多姿,风韵优雅的年轻女子,更被诗人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韵律中。诗中的“Annabel Lee”共出现七次,它悠扬如歌的音律“sea”“we”,“me”等单音节词相呼应,构成本诗惟一的韵脚。 此外,此诗冲破了抑扬格五音部的束缚,自由洒脱。诗中大量使用头韵,尾韵和半谐音韵。首先头韵的使用,头韵不简单是一个或两三个单词的重复,它同样表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在第四节第一行“The angels,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中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失窃的信

失窃的信。它是由埃德加爱伦坡写的。现在通常称为他的恐怖故事。这是三个故事他写了约奥古斯特杜平,和他如何解决犯罪的第三。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偷来的信。它第一次出现在一八四四年度杂志。它被重印了许多出版物,报纸和书籍。这是一个坡的故事,影响了发展现代侦探故事。这是奥尼尔为“失窃的信。” "The Purloined Letter" is a short story by American author Edgar Allan Poe. It is the third of his three detective stories featuring the fictional C. Auguste Dupin,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and "The Mystery of Marie Rogêt". These stories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early forerunners of the modern detective story. It first appeared in the literary annual The Gift for 1845 (1844) and was soon reprinted in numerous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失窃的信”是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故事。这是他的三本侦探小说以虚构的 C. Auguste Dupin第三,其他两个是“在太平间谋杀案”和“神秘的玛丽罗格êT”。这些故事都被认为是现代侦探小说重要的早期先驱。它第一次出现在文学年度礼物1845(1844),很快就被转载在许多期刊和报纸。 The unnamed narrator is discussing with the famous Parisian amateur detective C. Auguste Dupin some of his most celebrated cases when they are joined by the Prefect of the Police, a man known as G—. The Prefect has a case he would like to discuss with Dupin. A letter has been stolen from the boudoir of an unnamed female by the unscrupulous Minister D—. It is said to contain compromising information. D— was in the room, saw the letter, and switched it for a letter of no importance. He has been blackmailing his victim. The Prefect makes two deductions with which Dupin does not disagree: 1.The contents of the letter have not been revealed, as this would have led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at have not arisen. Therefore Minister D—still has the letter in his possession. 2.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letter at a moment's notice is almost as important as actual possession of the letter. Therefore, he must have the letter close at hand. The Prefect says that he and his police detectives have searched the Ministerial hotel where D—stays and have found nothing. They checked behind the wallpaper and under the carpets. His men have examined the tables and chairs with magnifying glasses and then probed the cushions with needles but have found no sign of interference; the letter is not hidden in these places. Dupin asks the Prefect if he knows what he is seeking and the Prefect reads off a minute description of the letter, which Dupin memorizes. The Prefect then bids them good day. A month later, the Prefect returns, still bewildered in his search for the missing letter. He is motivated to continue his fruitless search by the promise of a large reward, recently doubled, upon the letter's safe return, and he will pay 50,000 francs to anyone who can help him. Dupin asks him to write that check now and he will give him the letter. The Prefect is astonished, but knows that Dupin is not joking. He writes the check and Dupin produces the letter. The Prefect determines that it is genuine and races off to deliver it to the victim. Alone together, the narrator asks Dupin how he found the letter. Dupin explains the Paris police are competent within their limitations, but have underestimated with whom they are dealing. The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 ——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 内容梗概 “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我”得出结

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至于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又可以与亨利詹姆斯等文学评论家相比较,因为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易“激荡读者心灵”为目标的效果理论,从而成为美国批评界独树一帜的人物。 《人群中的人》一文是在1840年写作并发表的。当时爱伦坡供职于《格雷姆杂志》,18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厄舍古屋的崩塌》和《威廉威尔逊》两部哥特小说。这一时期是成年后爱伦坡第一次过上了经济相对宽裕的生活。在《人群中的人》后,同年,他又写出了《摩格街谋杀案》,1841年,他写了《大漩涡底余生记》、仙女岛》和《艾蕾奥瑙拉》。【1】 摘要: 本文基于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细致赏析,结合爱伦坡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和深刻见解及预见性。并联系现实评定这篇文章在现在的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人物两方面分析《人群中的人》;第二部分,结合爱伦坡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归纳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通过比较几篇爱伦坡相近主题的诗歌进一步体会《人群中的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关键字:现代社会 孤独 爱伦坡 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新的文体。他刚刚攀到哥特小说的顶峰,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其他高峰进发,比如说科幻小说等。这篇文章在《爱伦坡小说全解》中将其归入道德自省类,是比较合适的。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笔下人物的内心进行解读。虽然,《人群中的人》仍带有与哥特小说类似的文章布局,比如先渲染氛围,着重表达心理的感受,但却没有哥特小说最大的特点:惊悚、恐怖、悬疑。所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爱伦坡的一个新的尝试。

《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之文学分析

《阿芒提拉多阿芒提拉多的的酒桶酒桶》之》之》之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在美国文学史中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他在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英文短篇小说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其短篇小说就题材风格和想象力而言可称为欧美文学中的奇葩.他一生共创作了70多篇短篇小说,后世编者把他的作品归为几类:幻想小说,恐怖小说,死亡小说,复仇和凶杀小说,推理小说等.也有人认为坡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但是无论按何种标准归纳分类,坡的作品都遵循他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效果论",即"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里,每一事件,每一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应收到一定的效果,一个预想中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强调小说创作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风格在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篇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品所要渲染的恐怖气氛,成功地收到预期的恐怖效果.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构筑小说,塑造人物,是众多小说大家及小说作者常用的艺术手段,而这种写作手法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表现尤为突出.小说故事极短,情节简单:因受到福图纳托的侮辱,绅士蒙特雷塞伺机报复,蒙特雷塞以鉴别真假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为名将福图纳托骗至他家族的地窖并将其活埋在壁龛里.坡在小说中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由杀人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其犯罪心理和作案过程,让阅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充满惊惧. 1.人物名字的对比为了印象与效果的统一,坡在为人物确定名字时采用了语言象征的表述方法,使故事耐人寻味."仇人"福图纳托(Fortunato)的名字与英文中"fortunate"发音相似,意为"幸运

_阿芒提拉多酒桶_文学评论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在美国文学史中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远祖。他在诗歌、小说和文学评论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英文短篇小说的先驱和创始人之一,其短篇小说就题材风格和想象力而言可称为欧美文学中的奇葩。他一生共创作了70多篇短篇小说,后世编者把他的作品归为几类:幻想小说、恐怖小说、死亡小说、复仇和凶杀小说、推理小说等。也有人认为坡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但是无论按何种标准归纳分类,坡的作品都遵循他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效果论”,即“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里,每一事件,每一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应收到一定的效果,一个预想中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强调小说创作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风格在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篇不足两千字的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品所要渲染的恐怖气氛,成功地收到预期的恐怖效果。 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构筑小说、塑造人物,是众多小说大家及小说作者常用的艺术手段,而这种写作手法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表现尤为突出。小说故事极短,情节简单:因受到福图纳托的侮辱,绅士蒙特雷塞伺机报复,蒙特雷塞以鉴别真假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为名将福图纳托骗至他家族的地窖并将其活埋在壁龛里。坡在小说中娴熟地运用对比手法,由杀人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其犯罪心理和作案过程,让阅读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充满惊惧。 1.人物名字的对比 为了印象与效果的统一,坡在为人物确定名字时采用了语言象征的表述方法,使故事耐人寻味。“仇人”福图纳托(Fortunato)的名字与英文中“fortunate”发音相似,意为“幸运”,他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在生意场上很成功,但是在一生的幸运之后,他却遭受了人生最大的不幸:被活埋;而“复仇者”蒙特雷塞(Montresors)与英文中的“monstrous”发音相似,意为“魔鬼”,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福图纳托的快乐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伤害,但不幸运的他却将幸运的福图纳托封死在地窖的壁龛里,从而扮演了“魔鬼”的角色。作者用这种命名方式使矛盾双方在故事开始即有了鲜明的对比,使阅读者初步了解了其语言魅力,感受到恐惧。 2.故事发生环境的对比 在这个故事中,其背景是地上和地下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地上的世界,人们正在庆祝狂欢节,一片喧嚣,令人兴奋,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代表着生的欢乐;地下的世界则寂寞阴暗,寒气逼人,有着成堆的白骨,满墙壁的硝,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而这个地下世界正是蒙特雷塞选择的谋杀地点,代表了死的恐怖。在搀扶福图纳托走下地窖时,蒙特雷塞取了两只火把(flambeaux),开始关于火把的用词是“flame”(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随着他们深入地窖,到福图纳托葬身之时火把变成了“glow”(微弱的火光),这象征着福图纳托正在由生的世界走向死的世界。两种环境的对比描写使古堡地窖更加阴森恐怖,给阅读者以强烈的心理暗示。 3.人物服饰的对比 在小说开始时,作者介绍福图纳托“扮成小丑,身穿杂色条纹紧身衣,头戴圆尖帽,上面系着铃铛”,而蒙特雷塞在福图纳托同意去鉴别葡萄酒后“戴上黑绸面具,把短披风紧紧裹住身子”。二者的服饰差别很大,在阴冷的地窖中,这种差别变得更加明显。蒙特雷塞显然是有备而来,他自己穿了厚厚的衣服足以御寒,这表明他的谋杀是有预谋的;相比之下,福图纳托有些感冒了,穿得又少,在寒冷潮湿的地窖中不断咳嗽,显然他对这次“品酒”没有多少戒心。并且,福图纳托衣着鲜艳,说明他很懂得享受生活;蒙特雷塞“带着黑绸面具”,代表了死神,这是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作者让阅读者在了解“复仇者”真正目的的情况下洞悉谋杀全过程,使阅读者身临其境,加深了小说内容的恐怖效果。

爱伦坡-诗歌原理

诗歌原理[1] 埃德加?爱伦?坡著 曹明伦译 关于诗歌的原理,我并不打算谈得既全面又深刻。在以下非常随意的讨论中,在讨论我们称之为诗的这种东西的本质之时,我的基本做法将是引用一些小诗来加以考究——引用一些我最喜欢的、或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最明确印象的英国和美国的小诗。我说的“小诗”当然是指篇幅很短的诗。在这讨论之始,请允许我简单谈及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原则,因为不管正确与否,这个原则一直都影响着我对诗的评判。我认为长诗并不存在。我坚持认为“长诗”这种说法绝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用语。 几乎用不着由我来评说,诗之所以是诗,仅仅是因为它可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予刺激。诗的价值与这种有启迪作用的刺激成正比。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刺激都很短暂。所以这种使诗成其为诗的刺激在任何鸿篇巨制中都不可能持久。读者至多读上半小时,这种刺激的强度便会减弱,衰竭,一种厌恶感会随之产生;于是在效果和事实上,诗都不再成其为诗。 《失乐园》通篇都值得热情赞赏是评论界的权威定论,但读者读这部作品时却绝对不可能保持评论家们所要求的热情,所以毫无疑问,已有许多人发现评论界这一定论与实际阅读效果难以相符。事实上,只有当我们忽略所有艺术作品都必不可少的统一性,从而把《失乐园》仅仅视为一系列短诗的组合,我们才可能把这部伟大的作品看成是诗。假设为了保持这部作品的统一性(为了保持其印象或效果的完整性),我们就像读诗所必须的那样把它一口气读完,那结果只会是兴奋和沉闷的不断交替。在一段我们觉得是真正的诗的佳句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段平淡无味的文字,一段任何评论家的臆断都没法迫使我们赞赏的文字。但若是我们在掩卷之后又回头再读,不过这次略去第一卷(即从第二卷开始),那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先前被我们指责的部分现在却值得赞赏,而先前被我们大加赞赏的部分现在却应加以指责。由此可见,即便是这世上最优秀的史诗,也没有什么么聚合的、总体的、或完全的效果——而这恰好是个事实。 至于《伊利亚特》,虽说我们尚无确凿证据,但至少已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原本是被作为一系列抒情诗的组合;不过即便承认这部作品当初是被有意写成史诗,我也只能说它的根据是一种有缺陷的艺术观念。现代的史诗都是古代模本的翻版,仅仅是一种轻率而盲目的摹仿。不过这种艺术上的异常现象已经结束,产生这种现象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说真有什么长诗在什么时候盛行过的话(对此我表示怀疑),今后也绝不会再有长诗广为流行了——这一点至少是清楚的。 如果我们规定,在其它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诗的长度就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那这看上去无疑是个荒唐透顶的主张——不过我们看出这主张之荒唐却多亏了各期《评论季刊》[2]。就一部诗作而论,能长期博得那些善冷嘲热讽的活页短论的喝彩,当然不可能是由于纯形式上的原因——不可能仅仅因为其篇幅的长度!诚然一座山只要能给我们山体高大的感觉,便会给我们留下巍峨壮丽的印象;但没有人会按这种方式去感觉诗歌作品,谁也不会因《哥伦比亚德》[3]部头大就对它肃然起敬。连《评论季刊》也不曾教导我们这样去被它感动。到今天为止,这份季刊也没坚持要我们评价拉马丁[4]必须凭其诗作的体积,评价波洛克[5]必须凭其诗卷的重量。但据该刊对“长期不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 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 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 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 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