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无机化学绪论1 [兼容模式]

生物无机化学绪论1 [兼容模式]

生物无机化学绪论1 [兼容模式]
生物无机化学绪论1 [兼容模式]

生物无机化学是近

学和生物学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虽然生物学通常和有机化学联系在一起,但无机元素在生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Bioinorganic Chemistry is a leading discipline at the interface of inorganic chemistry and biology

The fiel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ochemistry

This field involves

principles of inorganic chemistry problems of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Molecule, Cell, and Humanity protein(enzymes), lipids, procaryocyte, eucaryocyte

or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1909)

to contain nickel at its active site.

8

》在美》)标志着生物无机化学作为独立的一门

IF = 3.663 IF = 3.32510

第12届国际应用生物无机化学学术研讨会(12th ISABC)在广州召开

15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2004年诺贝尔化

学奖获得者Aaron Ciechanove教授、英

国沃里克大学Peter J. Sadler教授分

别作了做大会报告。

22

(2)研究环境中的外来金属离子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生命机体后的输运、分布、形态、代谢,以及他们是如何影

响并参与生命过程的。

Artificially introduced metals into the biological system as probe and drugs (medicinally).

but essential aspect of the discipline

investigation of inorganic

the toxicity of inorganic species,

in which such toxicities are overcome both by natural system and by human intervention,

metal transport and storage in biology

Topics

1. Metals in medicine –therapeutics and diagnostics

2. Metalloproteins

3. Metal interactions with DNA/RNA/nucleotides

4. Bioinspired coordination chemistry

5. Bioinspired catalysis

6. Metal trafficking (transport and regulation)

7. Electrontransfer and radicals

8. Metal-base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9. Biomineralization

10. Bioinorganic clusters and nanoparticles 11. Metal sensors in biology

12. Biophysical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on metal-clusters and –proteins 13. Bioinorganic prebiotic chemistry

The ICBIC 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Conference Topics

Medicinal Bioinorganic Chemistry

Catalysis, and Small Molecule Activation 29会议主题

1、无机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2、无机药物化学及其作用机理;

3、金属蛋白与金属酶、细胞生物无机化学;

4、生物矿化与仿生无机材料;

5、纳米材料与生物效应;

6、金属和小分子探针;

7、稀土生物无机化学;

8、环境生物无机化学;

【会议重点】

((((((((((The term metallome proteome as distribution of free metal ions in every one of cellular compartments. Subsequently, coined as the study of metallome. In 2005, metallomics defined as "comprehensive ?The English-language informally biology ending in -omics, genomics, The related suffix address the objects of study of such fields, such metabolome IF 3.902

??Molecular Biology Knowledge: Protein & Nucleic Acid

?Principles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lated to ??Metalloenzyme ?课程的内容

36

??Metal Complexes as Drugs and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Bioinorganic Chemistry of Alzheimer’s Disease

课程的内容

37

38

39

考研无机化学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存在的状态………………………………………………………………2 一、气体 .......................................................................................................... 2 二、液体 .......................................................................................................... 3 ①溶液与蒸汽压 ................................................................................................ 3 ②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的下降 ................................................................... 3 ③渗透压 .......................................................................................................... 4 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 4 三、胶体 .......................................................................................................... 4 第二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5 一、化学反应速率 ............................................................................................ 5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 6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6 2、温度 ............................................................................................................ 7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8 一、热力学定律及基本定律 .............................................................................. 8 二、化学热力学四个重要的状态函数 ................................................................ 9 4、自由能 ....................................................................................................... 10 ①吉布斯自由能 .............................................................................................. 10 ②自由能G ——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 11 ③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θ m f G ? (11)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各章小结 第一章绪论 平衡理论:四大平衡 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元素化合物 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 古代化学 3.化学发展史:近代化学 现代化学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υ=Δc(A)Δt 2.质量作用定律 元反应aA + Bb Yy + Zz υ = k c (A) c (B) a b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 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 4.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 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 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 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在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反应有水参加,由于作用掉的水分子数与总的水分子数相比微不足道,故水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合并入平衡常数,不必出现在平衡关系式中。 由于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而改变,使用是须注意相应的温度 (3)平衡移动原理如以某种形式改变一个平衡系统的条件(如浓度、压力、温度),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a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b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力变化只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有变化的反应平衡系统有影响 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的方向移动 c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变化时,主要改变了平衡常数,从而导致平衡的移动。 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常数变小。此时,反应商大于平衡常数,平衡将向左移动。反之,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此时,反应商小于平衡常数,平衡将向右移动。 d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由

大学无机化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 一些基本概念和定律 本章总目标: 1:学习物质的聚集状态分气态、固态、液态三种,以及用来表示这三种聚集态的相关概念。 2;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以及拉乌尔定律。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气体 1: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推导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方法。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及相关的计算。 理想气体:忽略气体分子的自身体积,将分子看成是有质量的几何点;假设分子间没有相互吸引,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璧之间发生的碰撞时完全弹性的,不造成动能损失。 3:掌握Dalton 分压定律的内容及计算。 第二节:液体和溶液 1:掌握溶液浓度的四种表示方法及计算 ○1物质的量浓度(符号:B c 单位1mol L -?):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 以溶液的体积。 ○2质量摩尔浓度(B B A n b m =,单位:1mol kg -?):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 ○ 3质量分数(B B m m ω=):B 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 ○4摩尔分数(B B n n 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之比。 2: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第三节:固体 1:了解常见的四种晶体类型 2:掌握四类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比较其熔沸点差异。 Ⅱ 习题 一 选择题:

1.如果某水合盐的蒸汽压低于相同温度下的蒸汽压,则这种盐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气泡 B.分化 C.潮解 D.不受大气组成影响 2.严格的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气体状态方程式才是正确的,这时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这条件是() A.气体为分子见的化学反应忽略不计 B.各气体的分压和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不计 C.各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和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忽略不计 D.各气体分子间的引力,气体分子的体积忽略不计 3.在300K,把电解水得到的并经干燥的H 2和O 2 的混合气体40.0克,通入60.0L 的真空容器中,H 2和O 2 的分压比为() A.3:1 B.2:1 C.1:1 D.4:1 4.在下述条件中,能使实际气体接近理想的是() A.低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5.某未知气体样品为5.0克,在温度为1000C时,压力为291KPa时体积是0.86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A.42g/mol B.52g/mol C.62g/mol D.72g/mol 6.处于室温一密闭容器内有水及与水相平衡的水蒸气。现充入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则水蒸气的压力()(《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的 7.将300K、500KPa的氧气5L。400K、200KPa的氢气10L和200K、200KPa的氮气3L,三种气体压入10L容器中维持300K,这时气体的状态是() A.氧气的压力降低,氮气、氢气压力增加 B.氢气的压力降低,氮气、氧气的压力增加 C.氮气的压力不变,总压力比混合前低 D.氧气、氮气、氢气的压力降低,总压力比混合前低 8.土壤中NACL含量高时植物难以生存,这与下列稀溶液的性质有关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蒸汽压下降 B.沸点升高 C. 冰点下降 D. 渗透压 9.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的一定质量与核素12 6 C的摩尔质量的1/12的比值,这一质量是() A.原子质量 B.各核素原子质量的平均质量 C.平均质量 D.1mol原子平均质量 10.在一次渗流试验中,一定物质的量的未知气体通过小孔渗相真空,需要的时间为5S,在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氧气渗流需要20S。则未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2 B.4 C.8 D.16 11.下述理想气体常数R所用单位错误的是() mol-1?K-1 B. 8.314KJ?mol-1?K-1 C. 8.314KPa?L? mol-1?K-1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4gCO 2和32gO 2 所含的分子数相同,因而体积不同 B.12gCO 2和12gO 2 的质量相等,因而“物质的量”相同 C.1molCO 2和1molO 2 的“物质的量”相同,因而它们的分子数相同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F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195106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F 课程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F 课程学时:50学时(3学分)+ 36*3 授课对象:药学本科、环境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食品、生物、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授课单位:化学院公共基础化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授课学期:第一学期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无机化学》 李惠芝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年。 参考书:[1] 《基础化学》徐春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无机化学》第三版 ,曹锡章、宋天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3]《结构化学基础》,周公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等 [4]《无机化学》第三版,许善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5]《无机化学》上、下册宋天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 《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4 [7] 徐家宁,史苏华,宋天佑编.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D.F. Shriver P.W.Atkins https://www.doczj.com/doc/e01107658.html,ngford著《无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7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 无机化学F是药学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基本内容: 无机化学是以无机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无机物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

科学。无机化学提炼和融会了高等医学教育所需的溶液理论、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元素等化学知识及相应的实验。 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无机化学及其研究对象,无机化学的地位、作用及与本专业的关系,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化学基础知识 1.掌握及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压定律,并进行有关计算; 2.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能熟练地进行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章 化学反应基本规律 1.初步掌握热力学函数U、H、S、G的物理意义及状态函数的性质; 2.能熟练的应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能熟练的计算标准状态下反应的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 3.能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判断等温等压下化学反应的方向; 4.掌握吉布斯公式及其计算,并能熟练的运用该公式分析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能运用化学反应等温式求算Δr G m; 5.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有关基本概念; 6.熟悉碰撞理论、过渡态活化配合物理论及其应用; 7.熟悉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章 化学平衡 1.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平衡常数表达式的写法,清楚经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区别; 2.明确标准平衡常数Kθ与热力学函数Δr G mθ的关系; 3.掌握平衡常数K与相应的反应商Q作为过程的判据判断反应方向; 4.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特别注意有关气相反应化学平衡的计算,几种常见的平衡反应的简单计算,酸碱质子理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配合平衡。 5.掌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 1.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能熟练地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了解原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有关 Nernst 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一)教学大纲 绪论(1学时)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5学时)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Qρ和恒压反应热Qν;焓与反应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应焓 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焓,由键能估算反应焓。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第二章化学平衡(3学时)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3学时) 3.1 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法:平均速度;瞬时速率。 3.2 反应速度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3 影响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零级、一级反应、二级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酸碱电离平衡(5学时) 4.1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4.2 强电解质溶液:离子氛;活度。 4.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同离子效应、盐 效应;盐类水解。 4.4 缓冲溶液:定义;pH值求算;应用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2学时) 5.1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2 沉淀与溶解的相互转化:多重平衡常数;沉淀-溶解计算 第六章核化学(2学时) 6.1 核衰变 6.2 核裂变 6.2 核聚变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7学时) 7.1 基本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7.2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和电极电位;电极类型与原电池的简易表示法;标准氢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 极电位表的应用。 7.3 电池电动势(E池)与反应的自由能变(ΔG):E池与ΔG的关系;平衡常数K与的关系。 7.4 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习题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在4个量子数n,l,m,m s中,决定原子轨道形状的是______,觉得原子轨道在空间伸展方向的是______。 2.我国化学家提出能及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是______,其值越大,轨道能量越高。 3.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散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系。NaCl、碘酒和泥浆都是分散系,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与溶液溶质的性质无关,仅取决于____________的性质成为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丁达尔效应能够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其动力学性质可以有________实验证明,电泳和电渗实验证明溶胶具有________性质。 7.常压下,海水的沸点________100℃.(填<,>,=) 8.人类不能饮用海水,吃冰激凌不如喝水解渴,以及海生生物不能在淡水中生存等现象都是与溶液的依数性之一________密切相关。 9.在寒冷的冬天施工是,常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如CaCl、NaCl防冻,依据的化学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 10.溶液产生渗透现象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和_______。 11.溶胶具有聚结稳定性的原因是有二,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12.胶粒带电的原因有二,一是_______带电;二是_______带电。 13.当把直流电源两极插到由FeCI3水解制备的氢氧化铁溶胶中,通电后,在____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14.当溶剂中溶解了溶质以后,溶剂的部分表面被_______所占据,使蒸发的机会减少,所以达到平衡时溶液的_______低于_______的蒸气压。 15.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典型的物质是________。 (二)判断题 16.在60.0mL质量浓度为1.065g/L、质量分数为58.0%的乙酸溶液,含有37.1g 的乙酸。( )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第一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一气柜如下图所示: A N2(2L) CO2(1L) 假设隔板(A)两侧N2和CO2的T, P相同。试问: (1)隔板两边气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浓度是否相等?物质的量不等而浓度相等 (2)抽掉隔板(假设不影响气体的体积和气柜的密闭性)后,气柜内的T和P 会改变?N2、CO2物质的量和浓度是否会改变?T和P 会不变,N2、CO2物质的量不变而浓度会改变 2.标准状况与标准态有何不同? 标准状况指气体在27.315K和101325Pa下的理想气体,标准态是在标准压力下(100kPa)的纯气体、纯液体或纯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与化学计量数有何不同?对某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和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相同,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为正值,而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 4.热力学能、热量、温度三者概念是否相同? 试说明之。

5.试用实例说明热和功都不是状态函数。 6.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2)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多。× (4)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5)同一体系: (a)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b)不同状态可能有相同的热力学能值。√ 7.判断下列各过程中,那个ΔU最大: (1)体系放出了60kJ热,并对环境做了40kJ功。 (2)体系吸收了6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40kJ功。√ (3)体系吸收了40kJ热,并对环境做了60kJ功。 (4)体系放出了4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60kJ功。

无机化学知识重点

《无机化学》学习重点、难点 绪论 重点: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分支学科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基础知识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重点: 1、四个量子数的概念、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给定原子序数时写出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特别是价电子组态;近似能级图,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的含义。 3、建立元素周期率、周期系、周期表、周期性的基本概念。周期表位置与电子组态的相互确定。 4、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等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 第二章分子结构 重点: 1、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σ键和п键、大π键以及等电子体等基本概念。 2、价层电子互斥理论推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3、分子轨道理论、O2 ,N2分子轨道能级图,分子轨道中电子的排布,键级。 4、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5、分子间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区别。氢键的特征和形成条件,以及对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晶体结构 重点:1、晶体的特征,晶胞的概念, 2、金属键概念、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3、离子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的基本类型以及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难点:晶胞参数的定义以及体心、面心和底心晶胞的概念。 第四章配位化合物 重点: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组成。 2、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 3、配合物配位键的本质,配合物中心原子的轨化类型、内外轨的概念,磁性测量对推测配合物结构的意义 难点:对映异构、中心原子的轨化类型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重点: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2、热力学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 3、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利用焓变与熵变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高等无机化学基础教程

高等无机化学基础教程 绪论 第一章原子的性质和状态 1.1.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 1.2.原子轨道的能量和电荷分布 1.3.电负性 1.4.次级周期性 1.5.原子体系中的相对论效应 1.6. 第二章化学键的形成和键的性质 2.1.键长(共价半径,金属半径,范德华半径)2.2.键角和二面角 2.3.键能(离子键:波恩—哈柏循环 共价键的键能—热力学处理)2.4.键矩:分子中的电荷分布 2.5.氢键,范德华相互作用 2.6.溶剂化能 第三章分子的对称和群论的应用 3.1.分子点群 3.2.群的定义 3.3.对称操作的几何变换 3.4.可约表示和不可约表示 3.5.广义正交定理 3.6.特征标 3.7.对称性匹配的线性组合 3.8.群论和电子光谱 3.9.群论和振动光谱 第四章无机化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简介4.1.综述 4.2.核磁共振 4.3.电子自旋共振 4.4.红外光谱 4.5.光电子能谱 4. 6.X射线衍射 4. 7.. 电子显微镜 4.8. 综合实例 第五章过渡元素化学 5.1.电子给予—接受体系的配位成键 5.2.广义酸碱和软硬酸碱

5. 3. d区配位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5. 4. f区配位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5. 5. 过渡元素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磁性5. 6. 多酸和多碱 第六章有机金属化学 6.1.引言 6.2.有效原子数规则(EAN)和命名6.3.过渡金属的π酸配合物 羰基配合物 分子氮配合物 亚硝酰配合物 6.4.过渡金属的π配合物 不饱和链烃配合物 环多烯配合物 6.5.配位催化反应 第七章簇状和笼状化合物 7.1.引言 7.2.硼氢化合物的成键和结构7.3.杂硼烷(碳硼烷,金属碳硼烷)7.4.簇状化合物的键价和结构7.5.簇合物中的金属—金属多重键 第八章生物无机化学 8.1.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8.2.生物体中的生物配体 8.3.金属蛋白和金属酶 8.4.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8.5.氧载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8.6.含锌酶 8.7.含钼酶 8.8.维生素B12

无机化学第一章

第一章 (一) 是非题 1.液体的沸点就是其蒸发和凝聚的速度相等时的温度。 ( ) 2.质量相等的甲苯和二甲苯均匀混合时,溶液中甲苯和二甲苯的物质的量分数都为0.5 。 ( ) 5.土壤中的水分能传递到植物体中是因为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比植物细胞液的渗透压大的缘故。( ) (二) 选择题 2.0.1mol .L -1KCl 水溶液100℃时的蒸气压为 ( ) A. 1个大气压 B. 0.1个大气压 C. 略低于1个大气压 D. 略高于1个大气压 4.下列溶液浓度相同,沸点最高的是 ( ) A. C 6H 12O 6 B. H 3BO 3 C. KCl D. BaCl 2 5.称取同样质量的两种难挥发的非电解质A 和B ,分别溶解在1升水中,测得A 溶液的凝固点比B 溶液的凝固点低,则 ( ) A. B 的分子量小于A 的分子量 B. A 的分子量和B 的分子量相同 C. B 的分子量大于A 的分子量 D. 无法判断 6.0.58%的NaCl 溶液产生的渗透压接近于 ( ) A. 0.58%的C 12H 22O 11溶液 B. 0.58%的C 6H 12O 6溶液 C. 0.2mol .L -1的C 12H 22O 11溶液 D. 0.1mol .L -1的C 6H 12O 6溶液 7.难挥发物质的水溶液,在不断沸腾时,它的沸点是 ( ) A. 继续升高 B. 恒定不变 C. 继续下降 10.甲醛(CH 2O )溶液和葡萄糖(C 6H 12O 6)溶液在指定温度下渗透压相等,同体积甲醛和葡萄糖两种溶液中,所含甲醛和葡萄糖质量之比是 ( ) A. 6:1 B. 1:6 C. 1:1 1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浓度均为0.01mol .L -1,沸点最高的是 ( ) A. C 12H 22O 11 B. C 6H 12O 6 C. KCl D. Mg(NO 3)2 12.下列物质各10g ,分别溶于1000g 苯中,配成四种溶液,它们的凝固点最低的是 ( ) A.CH 3Cl B. CH 2Cl 2 C. CHCl 3 D.都一样 13.b = 0.01 mol .kg -1 AB 水溶液的凝固点是 - 0.0186 ?C ,水的 K f = 1.86 K .kg .mol -1, AB 分子的解离度 是 ( ) A. 100% B. 99% C. 1.0% D. 0% (三) 填空题 1.现有100mL 浓度为3mol .L -1的H 2SO 4(相对分子质量为98) 溶液,密度ρ = 1.18g .mL -1,取出10mL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第一章:气体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 8、31

4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 73、15K STP下压强为101、325KPa =760mmHg =76cmHg)第二章:热化学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化学计量数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中级无机化学课件第一章

参考书 1 陈慧兰等编,《理论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项斯芬编著,《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3沈裴凤等编,《现代无机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朱文祥等编,《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3 5唐宗薰,《无机化学热力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6Cotton,F.A,and Wlkinson,G.,“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4th ed,Wiley,New York,1980 7 Huheey,J.E., “Inorganic Chemistry Principles of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3rd ed., Harper & Row New York, 1983 8 Doug1as R.E., McDaniel D.H, and Alexander J., “Con-cepts and Models of inorganic Chemistry”,2rd ed., Wiley New York, 1983 9 Jolly,W.J.,“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 New York, 1984..

第一章原子、分子及元素周期性 第一节原子结构理论概述第二节原子参数及元素周期性第三节共价键理论概述第四节键参数与分子构型 第五节分子对称性与点群 第六节单质的性质及其周期性递变规律 第七节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周期性性质 以上七节主要自学,要求掌握: 1 用徐光宪的改进的Slater规则计算电子的屏蔽常数 2 了解电负性的几种标度,理解环境对电负性的影响和基 团电负性的概念 3 键参数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对称性知识 4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 5 掌握周期反常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合理解释 习题:1,2,3,4,6,7,8,10,11,12,13,15,17

无机化学——第1章习题解答①

第1章习题解答① 一、是非题: (01)氨的沸点是-33℃,可将100kPa、-20℃时的氨气看作理想气体。(X) (02)通常,高温低压下的真实气体可被看作理想气体。.(√) (0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不仅适用于单一组分的理想气体,也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 (√) (04)某系统中充有CF4气体,保持温度不变,当压力增大二倍时,体积也增大二倍。(X ) (05)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它的体积成反比。(X) (06)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中,R为8.314J·mol-1·K-1。若体积的单位为m3,则压力的 单位是kPa。(X) (07)在同温同压下,N2与CO的密度不相等。(X) (08)在同温同压下,CO2和O2的密度比为1.375。(√) (09)在298K和101kPa下,0.638g的某气体体积为223mL,则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2。 (√) (10)质量相同的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它们的体积比为7:8。(X) (11)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是指该组分气体具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和温度时所产 生的压力。.(√) (12)某气体A的压力为101kPa,300K时体积为2.0L。气体B的压力为202kPa,300K 时体积为1.0L。将两者充入1.0L真空容器中,保持T不变,则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为404kPa。(√)

(13)在某混合气体中,若N2与H2的质量相等,则p(N2):p(H2)=1:14。.(√) (14)等温等压下,气体A和B的体积分别为V A和V B,将它们混合,保持温度不变,则 它们的分压比为p A:p B=V B:V A。.(√) (15)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与体积分数不相等。.(X) (16)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的分体积是指与混合气体具有相同温度、相同压力时该组分 气体单独存在所占有的体积。.(√) (17)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分体积V(A)=n(A)RT/p(A)。(X) (18)含有N2和H2的混合气体中,N2的分体积V(N2)=n(N2)RT/p(总)。.(√) 二、选择题: (19)下列条件下,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间的偏差最小的是.()。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压、低温;(D)低温、高压。 解: B (20)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真实气体的条件是.()。 (A)低温、高压;(B)高温、高压;(C)低温、低压;(D)高温、低压。 解: D (21)某真空系统中充有氦试样,为了测定其压力,在23℃下,将系统的体积由100mL,压 缩到1.35mL,测得压力为3.36kPa,推算该真空系统氦的压力为.()。 (A)4.54kPa;(B)4.54×10-2kPa;(C)45.4kPa;(D)0.454kPa。 解: B (22)已知一定量的CH4气体,其p1=10.0MPa,V1=2.0L,T1=30℃,则当p2=10.0kPa, V2=4.0m3时,其T2=.()。 (A)60K;(B)606K;(C)60℃;(D)606℃。

无机化学简史

无机化学简史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的科学,它是化学中最古老的分支学科。无机物质包括所有化学元素和它们的化合物,不过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碳化合物仍属无机物质外,其余均属于有机物质。)过去认为无机物质即无生命的物质,如岩石、土壤,矿物、水等;而有机物质则是由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产生,如蛋白质、油脂、淀粉、纤维素、尿素等。1828年德意志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尿素,从而破除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力产生的迷信,明确了这两类物质都是由化学力结合而成。现在这两类物质是按上述组分不同而划分的。 无机化学发展简史 原始人类即能辨别自然界存在的无机物质的性质而加以利用。后来偶然发现自然物质能变化成性质不同的新物质,于是加以仿效,这就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开始。 如至少在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并逐渐发展为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以后又陆续掌握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 化合物方面,在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代即知食盐(氧化钠)是调味品,苦盐(氢化镁) 的味苦。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由此可见,在化学科学建立前,人类已掌握了大量无机化学的知识和技术。 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36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能进一步演进。

无机合成论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论文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硒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姓名:王荣平 学号:200940631033 指导教师:张垠 2011年11月18日

一、纳米材料的制备 绪论 纳米材料为器件的微型化、纳米化提供了材料基础,在光学、电子学、化工、环保、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在介观物理以及纳米级器件的制作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纳米棒、纳米管等一维纳米结构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许多种,按制备过程的物态分类,有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制备方法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 1、气相法 气相法指直接利用气体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质变为气体,然后使它们在气态下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最后凝聚长大形成纳米微粒的方法。气相法主要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和化学气用沉积法。 常见的物理气相沉积法是利用加热、高频感应、激光等热源或真空蒸发促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然后骤冷沉积得到纳米材料。另一种物理气相沉积法是电极溅射法,在两电极(阴极为材料)间充入惰气,并在两电极间施加合适的电压,离解惰性气体使之形成离子

冲击阴极靶材,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逸出形成纳米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 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在远高于临界反应温度下,反应物蒸汽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生成产物后,自动凝聚成大量的晶核,再长大聚集成颗粒,形成纳米粉体材料。这种方法常用来制备氧化物、硅化物等纳米材料。 常见的气相法有等离子体法、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法是利用等离子体做热源来提供纳米材料合成过程所需要的能量 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然后冷却沉积得到纳米材料。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利用反应气体分子或光敏性分子对特定波长激光的吸收引起反应,形成纳米粒子,如纳米氮化硅粉体的制备即可用此法。 2、液相法 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是将均相溶液通过各种途径使溶质和溶剂 分离,溶质形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纳米微粒。 物理液相法是将物质的高浓度溶液雾化成小液滴,再设法使其中的物质均匀析出,从而得到纳米微粒,如冷冻干燥法。 化学液相法是以均相的溶液为出发点,经过化学反应等过程得到纳米微粒。主要的化学液相法有沉淀法、溶胶一凝胶法即胶体化学法、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 理想气体:就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瞧成就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Pa·m3·mol-1·K-1 = 8、314 kPa·L·mol-1·K-1 = 8、314J·mol-1·K-1(Pa·m3=N·m-2·m3=N·m = J)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分体积定律 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就是不同的,气体总就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就是气体扩散定律。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 或 u A 、u B 分别表示 ,ρA 、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 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 对n = 1 mol 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 (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 (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 (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 (4)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的压力就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的结果; (5)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气体的温度成正比。 通常把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的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的物质。 对同一液体来说,若温度高,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多,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多些,蒸气压就高;若温度低,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少,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少些,蒸气压就低。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nsius-Clapeyron)方程 沸点就是指液体的饱与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在此温度下,气化在整个液体内部与表面同时进行(在低于该温度时气化仅在液体的表面上进行),称之为液体的沸腾。三氯甲烷、乙醇、水与醋酸的正常沸点依次分别为61、3℃, 78、4℃, 100℃与118、5℃。减压蒸馏i i RT RT p p n n V V =∑=∑=i i i i i p n n p p x p p n n === 或1212= = +++ i i i i n RT n RT n RT nRT V V V V p p p p =???=+???=∑∑ i u A B u u A B u u 2 2()()an p V nb nRT V +-=2()()m m a p V b RT V +-=211211lg ()2.303p H p R T T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