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1)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1)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1)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1)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题记

班上有一个男生,名字叫丁辉,是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家里人做生意,比较殷实富有,我一直觉得这样子的孩子难缠。头

头几个星期平平淡淡的,相安无事,谁知到了第三个周,孩子的妈妈来到了学校,哭哭泣泣的说:“让孩子气死了,说是不上网的话,就不上学了。”

发生在一对母子身上。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教育就是唤醒》读书心得

教育的唤醒,绝不只是通过言语,游戏、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是途径。教育的最终目标恐怕还是要着眼于孩子的自我唤醒、自我觉醒。唤醒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觉醒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教育者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引用法国思想家蒙田谈及好教师需要具备的条件时说,“要根据孩子智力的实际发展情况,教他独立欣赏,让他自己去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候带领他前行,有时则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这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式是要考究的,是要多种多样的,方法不当就会出问题。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教育上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就像配错药一样,一旦第一次错了,很难得到弥补,它将会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打上深刻的烙印”。

作为唤醒的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之高就在于教育者不仅要有自我唤醒的意识,更要有唤醒他人的精神、技能和艺术。3教育是唤醒

利用寒假和开学两周的时间看完《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多。下面结合我在书中看到的经典的话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了解孩子方面有着每一句话: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应先问“是什么”、“为什么”、再问“怎么办”。

看到这句话,我就进行了自我反思,作为班主任的我平时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没有做到这些?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就是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班内往往一天都会有多次违纪,几乎天天被通报,天天看着这些违纪刚开始还自我安慰:没事,孩子么终归是孩子,如果不说不闹

天天闷在教师宿舍里那还叫孩子么?会原谅他们,细心地问问为什么违纪啊,以后不能在违纪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次两次,往往一个宿舍每天都有违纪,长期这样在好脾气的人也会急了。或许还有第二种可能,违纪就违纪,虱子多了不咬人,随他去吧。想想其实这两种选择都不可取,不过我们能怎么办呢?读完这本书,我有些想得开了,分和钱都没学生们的成长重要,还是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耐心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一切为了孩子。

2、在把孩子当孩子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还有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丁玲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是啊老人们也常说:小时不蹭,长大了没用。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帮小孩子跑到干涸的河里摔跤、烧荒、偷地瓜烤地瓜吃,那时自己垒的土灶现在想想也不一定能垒出来。春天,自己扎风筝,用废旧的塑料布扎八角风筝;夏天,扛着梯子到处掏鸟窝;秋天,那是收获的季节,掰棒子,烧棒子吃;到了冬天,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鞭炮是放不起,我们自制洋火枪。虽然时时都伴随着危险,但童年却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童年,他们成长的太快,也成熟的太快。在没有到成熟的季节就已经成熟,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最具创造性的年龄,错过了动手操作的好时机,陪伴他们的只有电视、电脑和作业。

3、把自己当孩子部分,陶行知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玩儿,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老师和学生不是警察和小偷,也不是猫和老鼠,而应该是长辈和晚辈,是朋友,是玩伴。看完书现在想想有时我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到操场上去参加他们的体育课,和他们一块儿跑步,一块儿做操,一块儿做游戏。累了会躺在塑胶跑道上合眼休息一下,这是会有许多的孩子围拢过来,用假草皮叶子挠我的鼻子,我不会生气,因为那时我感觉我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军训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们一块儿唱歌,拔河比赛时我会和孩子们一块儿努力,利用好课外的时间多和孩子们玩玩儿,我感觉有一颗童心不会变老。

4、在赏识孩子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有哪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好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呢?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就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很久,甚至可以改变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也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会刺痛他的心,或许他会记你很久。我有这样的记忆:高中时我因为一道物理题不会,满怀期望的去问物理老师,可是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扇了我一巴掌,说:刚讲过的题还不会,你刚才在干嘛了?就是这一巴掌和这一句话让我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没有了兴趣,物理成为我高中学习的最大短板。

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孩子们。因为,尊重、信任、理解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往往比惩罚更为强烈。所以,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孩子们的小错误我会报以宽容的态度去进行处理,减少惩罚。这样到了他们犯较大错误时惩罚才会更管用,如果我们平时就天天惩罚他们,等到了他们犯大错时,我们怎么办?

5、关注问题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记得与学生交往中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往

往都会令学生感动,从而亲近老师。

许广瑞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学生,因为她的存在影响到了全班同学的学习。上一学期我们斗了很久,效果并不是很好,直到考试前的一周,因为他的一次错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们谈了整整一节课。谈完以后我写了一篇博文《我努力,我改变,我优秀》下面分享一下:班级内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惑我一个学期了,他的名字叫许广瑞。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在新疆建立了一个工厂,这样,父亲常年在外很少有回家照顾孩子的机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爱,父爱是严肃、刚强、博大精深的。缺少了父爱孩子就会缺少责任心,缺少担当。许广瑞的小学是从贵族学校开始的,那里的学生比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比较放松,这样学生们就又少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在小学四年级下半年,许广瑞转学到了市实验小学。在那里他生活的也不是很快乐,因为,他回忆说班里一有什么违纪或不好的事情,老师首先要找到他。在这种长期的重复强化下,许广瑞慢慢的也开始认为:我就是一个搞怪的孩子,我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现在想想我这一学期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其实我的各种惩罚同样是在对他错误的强化,让他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遵守纪律的调皮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的身上有很多的优点:头脑聪明,反应快,特别是数学学习非常优秀;在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计划的规定好自己的时间,学习、练字、读书,他可以连续两小时沉浸在书中。练字的时候非常认真,这两点我很难做到;可以很耐心的照顾自己的妹妹,虽然有时候也缺乏耐心去教妹妹画画,但还是比较负责的;从小在母亲的督导下已经变得很优秀,我想只是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他还没有真正的适应。写到这里我有一种家访的冲动,真想去看看许广瑞的家,看看他生活的环境,或许他更适合在一个独处的环境中学习。

对许广瑞教育的改变是从上周六开始有计划的。周六我去了姑父家,他是一名政治老师同时担任学校的心理辅导师,我认真地请教了一下,大体说明了情况,从中了解到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缺少了责任感,担当的意识,这一个可以和他共同制定一个目标,慢慢的进行改变。

回想一下,其实许广瑞也不是那么不讨人喜欢,虽然和同学们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支持他。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我对他实行过惩罚,他从来没有和我顶过嘴,都是很认真的去完成没有怨言;我也认真的和他交流过,我们的谈心很愉快,有时候可以交流两节课;我还把他写的字贴到我的办公室,以此来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很在意他;班里的板报我会征求他的意见,所有的大字板书都是由他完成,也给他很大的信心。多种的教育方式下,我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昨天晚上自习课,许广瑞又违纪了我是带着火进的教室,但是见到他脸上、手上的墨水,画得像小猫一样,差点没笑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我带他到我办公室用香皂和温水亲自给他洗干净,整个过程他都非常老实,任我摆弄。洗完以后让他照照镜子,慢慢的他笑了。或许已经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心灵,我想是我的行为打动了他。我们共同练了两节课的字,最后我们认真的制订了寒假和下学期的目标,因为许广瑞写字认真好看,班里写奖状的任务我也交给了他。在写奖状的过程中,许广瑞轻轻地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有奖状?我说:现在不行,这不是施舍的来的,需要你付出努力,相信你如果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下学期就可以赢得属于自己的奖状了。他肯定的点点头,我想这事成了,相信下学期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会见到一个不一样的许广瑞。

昨天晚上我就和许广瑞说:当你静下来的时候非常可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不过我们没有细心的去观察。当然,班里有这么多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细心观察,总有遗漏的,可能更多的爱给了调皮的孩子,忽略了老实听话的孩子。每一级孩子毕业后留在老师印象中的往往是调皮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或许我们应该平均去分配我们的爱了,给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给桶装满水而是把内心火焰点燃

俞敏洪认为,抛开高考、行政管理、意识形态等,教育只要做一件事: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聪明、有智慧、有见识,更加对生命充满热情,这其实就是“教育的本质”。一个好学生最重要的特点,是有着内在对知识的好奇,内在去追求知识的热情。老师怎样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画一个最美丽的图画,怎样把孩子变成一个正能量的、内心充满热情和火焰的人,是所有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希望更多教师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品格教育上

“授业是现在老师做得最多的事情,授业不应该只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俞敏洪作为教师,要能在教育上回答三个问题:学生是谁?学生从哪里来?学生要到哪里去?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送到哪里去,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打造了怎样的基础。

现场互动环节,有教师问俞敏洪,现在的孩子,获得知识的途径多元,自己总觉得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对此,俞敏洪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随便提问和反驳的传统,中国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反驳回答不上来会觉得耻辱,其实没有必要,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学生想法千奇百怪,答不上来也很正常。”俞敏洪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老师能把培养孩子优秀的素质品格教育,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等作为工作的中心。

“培养一个完善的人要培养他的智商、情商和逆商。智商是考试能考试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情商是被人信任、善于分享、乐于助人的能力;逆商则是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孩子品格教育不可或缺,可以从教育孩子富有爱心、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坚持理想、努力进取、喜欢阅读等方面入手。”俞敏洪说道。

教育就是唤醒生命,点燃智慧

许锡良

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的话题。要彻底解释清楚似乎还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只要对“教育”一词作个词源上的分析就会有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如果要分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最好还是从“教育”一词的中英文辨析开始。

中国的“教育”二字,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育”就是“毓”,为生育的意思。它是母旁字,从疏声,从字面即为生育之意。从甲骨文的“教”字的解读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怎样看待“教”的意义的。是个会意字,从攴,从孝,孝亦声。

而“孝”的古意,又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从这个“孝”字,我们可以解读到:①“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③“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

“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者也即统治者,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其右是一只手拿了一条教鞭(或是棍子),左下方是个“子”(小孩),“子”上面的两个叉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性符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其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是正确的,意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但是,教育的含义却一直是按照许慎的解释在进行着。无论“教”,还是“育”,都没有西文意义上的教育含义。这里主要有几点,一是中国的教育是与孝道密切相联系的。二是,中国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都是由上而下进行的。三是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方法进行着,是由外而内的方式。

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Educate一词,其实说明了西方教育的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与天赋,任何教育都必须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的活动。第二,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由内向外引导,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生命中没有的东西,外在的教育不能够强行施加。这与中国人对孩子施以孝的教化大不相同。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挥个性与兴趣,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与他人相比较。其标准仍然是个体内在蕴藏着的标准,而不是外面强加的标准。

由中西方教育一词的本义,我们也基本上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所在。这种差异是基于文化根源上的,也就是说是从文化源头上就有这样的差异,可以说是文化基因影响了的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正是因为我们的古人认为教育就是上行下效,是由外而内的强行施教的过程,而且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又主要是要下一代无条件驯服,所以,我们才会有“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千年流行的体罚教育方法。同时,才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前人的格言警句。而完全漠视人的生命的丰富性与自然世界的神奇美丽。使中国人在受到这样的教育之后,远离人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所学的东西,既无法解释生命问题,也无法解决生活问题与生产问题。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按照educate的本意去拨乱反正,把中国人实施了数千年的由外而内强加的孝道教育转变成对人性的尊重,由内而外的引导,变成真正的成全之道。翻译成今天的教育改革话语,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人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等。这些概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偶尔有人这样想,那也是大逆不道的。在儒家教育观里,这是典型的犯上作乱的行为。

如果从educate由内而外的引导概念出发,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点燃智慧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现在还经常使用发蒙,启蒙这样的词汇,以表示一个学生开始进入学校里接受教育。一个学生在没有正式接受教育之前,他是懵懂的,处于蒙昧状态。所谓唤醒生命,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通过学习知识,学会思考,开启智慧。但是,像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是不可能开启人的智慧的。因为,那个内容太过于简单。方法太过于粗暴。学习的方式主要使用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推理论证,

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也就是说不恰当的内容与方法,不但不能够将学生的生命唤醒,点燃他们的智慧,而且还要让他们进一步处于蒙昧状态。苏轼曾经在其诗作《石苍舒醉墨堂》中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正是中国愚民统治与愚民教育对于智识开启之后的灾难无穷的担忧,这也是苏轼自己的切身体验。在西方的教育中,即使是从苏格拉底的对话里,我们也可以切实地体验到那种对话确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过程。对话基本上是遵循这样三个原则。第一是平等的原则,也就是对话双方完全平等,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是在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而要在真理面前的平等,首先要做到的是遵循同一逻辑规则,还要遵守事实与常识,在这些面前无论是谁都是平等的。因为有这个平等,所以,后来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个原则是自由原则。所讨论的话题与内容,常常没有事先约定,都是在双方兴趣中自由碰撞的结果。还包括参与对话的人没有外在的强迫性。可以随时加入进来,也可以随时撤出去。还可以随时中断对话。除了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讨论逻辑规则与事实依据之外,没有其他限制。身份与地位在探讨过程中不影响其效果。是真正的自由探讨。真理则在探讨过程中相对呈现。任何人无权代表真理,更不是真理的化身。第三,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所谓开放,就是讨论常常没有终极结论,即使偶尔有结论也是相对的结论,暂时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或者让别人修正。保留问题的开放性,使得让后人能够不断地站在前人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加厚研究,发展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开放性保证了所谓的好老师,一定是能够培养超越自己学生的那类老师,而不是让后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在西方,类似孔子、孟子这类圣人是成不了合格老师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封闭了问题,阻塞了思想言论,前面的权威性使得后人无法超越,也不敢超越。学术思想权威,演化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特权。

儒家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反教育的。理由基于以上的分析,不再重复述说。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儒家经典文本,基本上是以独断语,特别是碎片化的语录体的方式出现。这非常不利于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推理论证的基本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缺乏起码的理解力。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养成崇拜权威的人格特征。不会以理服人,推理论证,用证据说话,而是动辄搬出政治权威来达到让他人闭嘴服从的目的。一个道理不在于道理本身的说服力与逻辑性,而是在于这是谁说的。说者的身份代替话语本身的道理。因此,才有“人轻言微”与“一言九鼎”上的话语权上的差别。所以说儒家教育是威权教育,也是奴性教育,同时必然还是愚民教育。孔子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绝对是愚民教育,一点也没有误解他,更没有冤枉他。

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实施二千多年时间,其后果我们可以看出来,那就是弱国愚民,创造力缺乏,精神生活匮乏,使中国变成了一个猪之国。儒家所宣扬的“国之本在家”,而“家”其实就是房屋里养着猪,而不是住着人。儒家教育,使中国人数千年来向往的幸福生活就是猪一样的生活。自然,国也就是猪之国。这是儒家教育思想必然导致的结果。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郑智颖背诵字词一气呵成

为自己喝彩

又到了每周一次《暮省随笔》交流的时间了,孩子们渴盼已久,因为在这个课堂上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双向交流,无拘无束,思维碰撞,收获多多。

先有由组长从每个小组中选出两个优秀的,共六个组十二个人个人在班内宣读,同学点评。这时,二组推荐的一个同学引起我的注意,他叫袁浩,一个胖胖的男孩子,个头也不高,短发,平时少言寡语,上课几乎没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应该说在班里是一个引不起别人注意的很内向的孩子。他给大家交流的是《夏洛的网》故事梗概和读书感悟。我在一边替他着急,

生怕卡了壳,弄得自己下不了台,因为平时几乎没训练过。

在我的忐忑中开始了。过程是让人省心的,他吐字清晰,叙述流畅,讲完故事还滔滔不绝的讲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学们瞪大了惊奇的眼睛,听得都入迷了。我也由衷的高兴,快结束了,他最后一句是:“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然后自己使劲鼓起掌了,微笑着看着同学们,脸憋得通红。我惊奇了,微笑着看他。同学们也从倾听中惊醒过来,也一起鼓掌起来。

我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说:“你在呢么想到

为自己鼓掌是一种精神的复活,它可以让你走出逆境。有了自己的掌声,就会让自己远离流言蜚语,给自己一份明澈的心境;为自己鼓掌,你就会在掌声的氛围里,燃烧起希望的火种。为自己鼓掌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治愈悲观沮丧的病痛。我们不可能做一个常胜将军,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生活强者。不管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我们可以永远不必理会别人那贵如黄金的掌声。

为自己鼓掌还是一枚不可多得的金牌,它可以让你多一份荣耀,少一份自卑。一个人如果多了一份自卑,那他就会永远躺在山之谷,河之雄,不思进取,不思开拓,就会在自我折磨中毁掉一生。如果多了一份荣耀,就会激励自己永远去奋斗,永远去拼搏,什么苦也吃得了,什么累也受得住。到头来,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人生多磨难,我们应该不断地为自己鼓掌。风又如何,雨又如何,笑又如何,哭又如何。为自己鼓掌,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坦荡。

表演天才

我班处处是奇葩。在一众同学之中,最为奇葩的还是我们班的刘凯。

一头短发,瓜子脸,大眼睛,长睫毛,高鼻梁……你一定以为他是个秀气的女孩子吧!可实际上,他却是个让老师头痛操心的调皮男生!

又是一年儿童节,最是大家狂笑时。自然也少不了刘凯这位奇葩之王,他很快就想出了N多搞笑的节目。一大清早,大家拎着各种吃的来到班级时,刘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我的面前。“刘半仙,干什么呀?”我问道。刘凯看着我手里的零食,嬉皮笑脸地说:“嘻嘻,班长,我给你表演个节目,你给我一袋吃的好吗?”还没等我同意,刘凯就开始表演了,只见他跳上桌子,忘情的演唱:“因为爱就是爱,不解释……”刘凯唱歌,全不在调。一首

好歌就这样被他毁了。我露出一脸惋惜的表情。刘凯立刻停下了歌声,转而表演起了眉毛舞。他的眉毛时而向上时而向右,有时又刻意扮出鬼脸。接着,他又从课桌里掏出一支笔和一个小铁盒子,一边敲一边唱:“班长,我给你表演节目,请给打赏。来来来,吃的过来!耶!”唱完还自我感觉良好的甩甩头。而我则在一旁笑的站不住了,但我还是忍住笑说道:“我没答应啊!”刘凯的笑脸立刻垮了下来。。虽然爱调皮捣蛋,可却是我们班的大笑星,虽然成绩不好惹人厌,可要少了这么一个活宝,大家的心里都觉得空荡荡的。

这就是我们班的刘凯,一个奇葩搞笑的调皮鬼,你们喜欢他吗?

《教育就是唤醒》读书心得

教育的唤醒,绝不只是通过言语,游戏、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是途径。教育的最终目标恐怕还是要着眼于孩子的自我唤醒、自我觉醒。唤醒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觉醒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教育者是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的。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引用法国思想家蒙田谈及好教师需要具备的条件时说,“要根据孩子智力的实际发展情况,教他独立欣赏,让他自己去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候带领他前行,有时则放手让他自己去摸索”。这也就是说,教育的方式是要考究的,是要多种多样的,方法不当就会出问题。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教育上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就像配错药一样,一旦第一次错了,很难得到弥补,它将会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打上深刻的烙印”。

作为唤醒的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之高就在于教育者不仅要有自我唤醒的意识,更要有唤醒他人的精神、技能和艺术。3教育是唤醒

利用寒假和开学两周的时间看完《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多。下面结合我在书中看到的经典的话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在了解孩子方面有着每一句话: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应先问“是什么”、“为什么”、再问“怎么办”。

看到这句话,我就进行了自我反思,作为班主任的我平时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没有做到这些?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就是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班内往往一天都会有多次违纪,几乎天天被通报,天天看着这些违纪刚开始还自我安慰:没事,孩子么终归是孩子,如果不说不闹天天闷在教师宿舍里那还叫孩子么?会原谅他们,细心地问问为什么违纪啊,以后不能在违纪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次两次,往往一个宿舍每天都有违纪,长期这样在好脾气的人也会急了。或许还有第二种可能,违纪就违纪,虱子多了不咬人,随他去吧。想想其实这两种选择都不可取,不过我们能怎么办呢?读完这本书,我有些想得开了,分和钱都没学生们的成长重要,还是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耐心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一切为了孩子。

2、在把孩子当孩子部分有这么一句话: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还有把孩子当孩子,孩子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丁玲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是啊老人们也常说:小时不蹭,长大了没用。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帮小孩子跑到干涸的河里摔跤、烧荒、偷地瓜烤地瓜吃,那时自己垒的土灶现在想想也不一定能垒出来。春天,自己扎风筝,用废旧的塑料布扎八角风筝;夏天,扛着梯子到处掏鸟窝;秋天,那是收获的季节,掰棒子,烧棒子吃;到了冬天,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鞭炮是放不起,我们自制洋火枪。虽然时时都伴随着危险,但童年却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的孩子们没有童年,他们成长的太快,也成熟的太快。在没有到成熟的季节就已经成熟,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最具创造性的年龄,错过了动手操作的好时机,陪伴他

们的只有电视、电脑和作业。

3、把自己当孩子部分,陶行知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玩儿,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老师和学生不是警察和小偷,也不是猫和老鼠,而应该是长辈和晚辈,是朋友,是玩伴。看完书现在想想有时我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到操场上去参加他们的体育课,和他们一块儿跑步,一块儿做操,一块儿做游戏。累了会躺在塑胶跑道上合眼休息一下,这是会有许多的孩子围拢过来,用假草皮叶子挠我的鼻子,我不会生气,因为那时我感觉我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军训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们一块儿唱歌,拔河比赛时我会和孩子们一块儿努力,利用好课外的时间多和孩子们玩玩儿,我感觉有一颗童心不会变老。

4、在赏识孩子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有哪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好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呢?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鼓励性的话就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很久,甚至可以改变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也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批评会刺痛他的心,或许他会记你很久。我有这样的记忆:高中时我因为一道物理题不会,满怀期望的去问物理老师,可是老师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扇了我一巴掌,说:刚讲过的题还不会,你刚才在干嘛了?就是这一巴掌和这一句话让我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没有了兴趣,物理成为我高中学习的最大短板。

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孩子们。因为,尊重、信任、理解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往往比惩罚更为强烈。所以,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孩子们的小错误我会报以宽容的态度去进行处理,减少惩罚。这样到了他们犯较大错误时惩罚才会更管用,如果我们平时就天天惩罚他们,等到了他们犯大错时,我们怎么办?

5、关注问题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记得与学生交往中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往往都会令学生感动,从而亲近老师。

许广瑞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学生,因为她的存在影响到了全班同学的学习。上一学期我们斗了很久,效果并不是很好,直到考试前的一周,因为他的一次错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们谈了整整一节课。谈完以后我写了一篇博文《我努力,我改变,我优秀》下面分享一下:班级内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困惑我一个学期了,他的名字叫许广瑞。在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在新疆建立了一个工厂,这样,父亲常年在外很少有回家照顾孩子的机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爱,父爱是严肃、刚强、博大精深的。缺少了父爱孩子就会缺少责任心,缺少担当。许广瑞的小学是从贵族学校开始的,那里的学生比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比较放松,这样学生们就又少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在小学四年级下半年,许广瑞转学到了市实验小学。在那里他生活的也不是很快乐,因为,他回忆说班里一有什么违纪或不好的事情,老师首先要找到他。在这种长期的重复强化下,许广瑞慢慢的也开始认为:我就是一个搞怪的孩子,我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现在想想我这一学期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其实我的各种惩罚同样是在对他错误的强化,让他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遵守纪律的调皮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的身上有很多的优点:头脑聪明,反应快,特别是数学学习非常优秀;在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计划的规定好自己的时间,学习、练字、读书,他可以连续两小时沉浸在书中。练字的时候非常认真,这两点我很难做到;可以很耐心的照顾自己的妹妹,虽然有时候也缺乏耐心去教妹妹画画,但还是比较负责的;从小在母亲的督导下已经变得很优秀,我想只是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他还没有真正的适应。写到这里我有一种家访的冲动,真想去看看许广瑞的家,看看他生活的环境,或许他更适合在一个独处的环境中学习。

对许广瑞教育的改变是从上周六开始有计划的。周六我去了姑父家,他是一名政治老师同时担任学校的心理辅导师,我认真地请教了一下,大体说明了情况,从中了解到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缺少了责任感,担当的意识,这一个可以和他共同制定一个目标,慢慢的进行改变。

回想一下,其实许广瑞也不是那么不讨人喜欢,虽然和同学们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支持他。在以前的教育过程中我对他实行过惩罚,他从来没有和我顶过嘴,都是很认真的去完成没有怨言;我也认真的和他交流过,我们的谈心很愉快,有时候可以交流两节课;我还把他写的字贴到我的办公室,以此来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很在意他;班里的板报我会征求他的意见,所有的大字板书都是由他完成,也给他很大的信心。多种的教育方式下,我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昨天晚上自习课,许广瑞又违纪了我是带着火进的教室,但是见到他脸上、手上的墨水,画得像小猫一样,差点没笑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我带他到我办公室用香皂和温水亲自给他洗干净,整个过程他都非常老实,任我摆弄。洗完以后让他照照镜子,慢慢的他笑了。或许已经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的心灵,我想是我的行为打动了他。我们共同练了两节课的字,最后我们认真的制订了寒假和下学期的目标,因为许广瑞写字认真好看,班里写奖状的任务我也交给了他。在写奖状的过程中,许广瑞轻轻地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有奖状?我说:现在不行,这不是施舍的来的,需要你付出努力,相信你如果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下学期就可以赢得属于自己的奖状了。他肯定的点点头,我想这事成了,相信下学期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会见到一个不一样的许广瑞。

昨天晚上我就和许广瑞说:当你静下来的时候非常可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只不过我们没有细心的去观察。当然,班里有这么多的孩子,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细心观察,总有遗漏的,可能更多的爱给了调皮的孩子,忽略了老实听话的孩子。每一级孩子毕业后留在老师印象中的往往是调皮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或许我们应该平均去分配我们的爱了,给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给桶装满水而是把内心火焰点燃

俞敏洪认为,抛开高考、行政管理、意识形态等,教育只要做一件事: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聪明、有智慧、有见识,更加对生命充满热情,这其实就是“教育的本质”。一个好学生最重要的特点,是有着内在对知识的好奇,内在去追求知识的热情。老师怎样在孩子这张白纸上画一个最美丽的图画,怎样把孩子变成一个正能量的、内心充满热情和火焰的人,是所有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希望更多教师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品格教育上

“授业是现在老师做得最多的事情,授业不应该只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俞敏洪作为教师,要能在教育上回答三个问题:学生是谁?学生从哪里来?学生要到哪里去?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送到哪里去,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打造了怎样的基础。

现场互动环节,有教师问俞敏洪,现在的孩子,获得知识的途径多元,自己总觉得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对此,俞敏洪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随便提问和反驳的传统,中国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反驳回答不上来会觉得耻辱,其实没有必要,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学生想法千奇百怪,答不上来也很正常。”俞敏洪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老师能把培养孩子优秀的素质品格教育,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等作为工作的中心。

“培养一个完善的人要培养他的智商、情商和逆商。智商是考试能考试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情商是被人信任、善于分享、乐于助人的能力;逆商则是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孩子品格教育不可或缺,可以从教育孩子富有爱心、热爱生命、尊重他人、坚持理想、努力进取、喜欢阅读等方面入手。”俞敏洪说道。

教育就是唤醒生命,点燃智慧

许锡良

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直以来众说纷纭的话题。要彻底解释清楚似乎还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只要对“教育”一词作个词源上的分析就会有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如果要分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最好还是从“教育”一词的中英文辨析开始。

中国的“教育”二字,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育”就是“毓”,为生育的意思。它是母旁字,从疏声,从字面即为生育之意。从甲骨文的“教”字的解读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怎样看待“教”的意义的。是个会意字,从攴,从孝,孝亦声。而“孝”的古意,又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从这个“孝”字,我们可以解读到:①“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③“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

“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古代中国社会,教育者也即统治者,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其右是一只手拿了一条教鞭(或是棍子),左下方是个“子”(小孩),“子”上面的两个叉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性符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其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是正确的,意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但是,教育的含义却一直是按照许慎的解释在进行着。无论“教”,还是“育”,都没有西文意义上的教育含义。这里主要有几点,一是中国的教育是与孝道密切相联系的。二是,中国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都是由上而下进行的。三是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方法进行着,是由外而内的方式。

而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Educate一词,其实说

明了西方教育的三个特点。第一,注重个体的内在潜能与天赋,任何教育都必须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的活动。第二,教育的方式主要是由内向外引导,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生命中没有的东西,外在的教育不能够强行施加。这与中国人对孩子施以孝的教化大不相同。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挥个性与兴趣,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与他人相比较。其标准仍然是个体内在蕴藏着的标准,而不是外面强加的标准。

由中西方教育一词的本义,我们也基本上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所在。这种差异是基于文化根源上的,也就是说是从文化源头上就有这样的差异,可以说是文化基因影响了的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正是因为我们的古人认为教育就是上行下效,是由外而内的强行施教的过程,而且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又主要是要下一代无条件驯服,所以,我们才会有“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千年流行的体罚教育方法。同时,才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前人的格言警句。而完全漠视人的生命的丰富性与自然世界的神奇美丽。使中国人在受到这样的教育之后,远离人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所学的东西,既无法解释生命问题,也无法解决生活问题与生产问题。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按照educate的本意去拨乱反正,把中国人实施了数千年的由外而内强加的孝道教育转变成对人性的尊重,由内而外的引导,变成真正的成全之道。翻译成今天的教育改革话语,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人性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等。这些概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偶尔有人这样想,那也是大逆不道的。在儒家教育观里,这是典型的犯上作乱的行为。

如果从educate由内而外的引导概念出发,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点燃智慧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现在还经常使用发蒙,启蒙这样的词汇,以表示一个学生开始进入学校里接受教育。一个学生在没有正式接受教育之前,他是懵懂的,处于蒙昧状态。所谓唤醒生命,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通过学习知识,学会思考,开启智慧。但是,像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是不可能开启人的智慧的。因为,那个内容太过于简单。方法太过于粗暴。学习的方式主要使用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推理论证,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也就是说不恰当的内容与方法,不但不能够将学生的生命唤醒,点燃他们的智慧,而且还要让他们进一步处于蒙昧状态。苏轼曾经在其诗作《石苍舒醉墨堂》中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正是中国愚民统治与愚民教育对于智识开启之后的灾难无穷的担忧,这也是苏轼自己的切身体验。在西方的教育中,即使是从苏格拉底的对话里,我们也可以切实地体验到那种对话确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过程。对话基本上是遵循这样三个原则。第一是平等的原则,也就是对话双方完全平等,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是在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而要在真理面前的平等,首先要做到的是遵循同一逻辑规则,还要遵守事实与常识,在这些面前无论是谁都是平等的。因为有这个平等,所以,后来亚里斯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二个原则是自由原则。所讨论的话题与内容,常常没有事先约定,都是在双方兴趣中自由碰撞的结果。还包括参与对话的人没有外在的强迫性。可以随时加入进来,也可以随时撤出去。还可以随时中断对话。除了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讨论逻辑规则与事实依据之外,没有其他限制。身份与地位在探讨过程中不影响其效果。是真正的自由探讨。真理则在探讨过程中相对呈现。任何人无权代表真理,更不是真理的化身。第三,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所谓开放,就是讨论常常没有终极结论,即使偶尔有结论也是相对的结论,暂时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或者让别人修正。保留问题的开放性,使得让后人能够不断地站在前人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加厚研究,发展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开放性保证了所谓的好老师,一定是能够培养超越自己学生的那类老师,而不是让后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在西方,类似孔子、孟子这类圣人是成不了合格老师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封闭了问题,阻塞了思想言论,前面的权威性使得后人无法超越,也不敢超越。学术思想权威,演化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特权。

儒家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反教育的。理由基于以上的分析,不再重复述说。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儒家经典文本,基本上是以独断语,特别是碎片化的语录体的方式出现。这非常不利于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推理论证的基本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缺乏起码的理解力。不是追求真理,而是养成崇拜权威的人格特征。不会以理服人,推理论证,用证据说话,而是动辄搬出政治权威来达到让他人闭嘴服从的目的。一个道理不在于道理本身的说服力与逻辑性,而是在于这是谁说的。说者的身份代替话语本身的道理。因此,才有“人轻言微”与“一言九鼎”上的话语权上的差别。所以说儒家教育是威权教育,也是奴性教育,同时必然还是愚民教育。孔子所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绝对是愚民教育,一点也没有误解他,更没有冤枉他。

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实施二千多年时间,其后果我们可以看出来,那就是弱国愚民,创造力缺乏,精神生活匮乏,使中国变成了一个猪之国。儒家所宣扬的“国之本在家”,而“家”其实就是房屋里养着猪,而不是住着人。儒家教育,使中国人数千年来向往的幸福生活就是猪一样的生活。自然,国也就是猪之国。这是儒家教育思想必然导致的结果。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教育------心灵的唤醒

教育------心灵的唤醒 教育------心灵的唤醒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

有的信。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 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唤醒,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要知道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再加上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周国平在《开卷未必有益》一文中的一个观点,我第一次读到它时,有“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之感,我想,这就是心灵被唤醒的体验。真正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 凑巧的是,我在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的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外缘与心灵相似,是唤醒得以发生的根本条件。当外缘与心灵相似时,这时产生的体验是澄明、愉悦或者兴奋,当外缘与心灵的真实相背时,产生的体验则是拒绝和抗争,甚至厌恶。 所以,我们很难教给别人任何东西,我们只能为他人提供一种恰当的善缘,让别人借此去发现一些东西。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而是一种内外呼应。它先是点燃,而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心领神会。中国禅宗里,有很多这样的教育案例,啐啄同时、拈花微笑等,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把! 人心如镜,具有“光明能见”的特性。其实一切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的环境中人心就变恶。我认为,人心对外界的事物具有一种物理上的反射作用。当我们给他人带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时,他人也会报之以风雨、黑暗和悲观。同样的,人为什么冷漠?“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都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显然,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学得快乐,那么你就应该用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来唤醒;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体验到美感,那么你就应该用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利用寒假,认真拜读了彭兴顺老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彭老师分八讲分别从如何唤醒教师、如何唤醒家长、如何唤醒孩子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做了具体的讲解。本文着重要谈的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之辩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多数人热衷于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一段时期以来,我始终在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要想做好教育,必须首先要从宏观上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惟其如此,教育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教育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想家,对此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篆字表意更接近现代。甲骨文时期,=(爻,算筹)﹢(子)﹢(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发展到篆文时期,“爻”代表《易经》等传统文化典籍,“教”意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传统的文化典籍。篆文的=(头朝下出生的婴儿,象征先天具有叛逆性)﹢(肉),表示生子并养育。《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不难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现代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中西亦有着显著差异。“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传递知识、文化、生命意义)之辩,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就是唤醒等等,似乎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教育本质并不是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因为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从各自生存处境出发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总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这样看来,教育本身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中,教育本质是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本质,并不是“一”而是“多”。 那么,当前应该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有必要搞清“达到什么目的”和“培养什么人”两个问题。要明确“教

读《教育就是唤醒》心得体会

读《教育就是唤醒》心得体会 近期我阅读了彭兴顺教授的《教育就是唤醒》,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要唤醒人民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全书分别讲述了: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 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 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通读下来,我认为不光是唤醒教师,同时还要唤醒家长。我作为 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 一、唤醒教师 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 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 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作为教师,唤醒是教育的手段。面对学生我们要有更多的信 任和期待,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 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尤其是面对一些后进 生时,教师更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 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唤醒也是教育的艺术。面对学生,教师要有一双赏识 的眼睛,这样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 时时、事事贴近学生,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 出来。 二、唤醒家长 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 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 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因为选择什么样 的目标,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孩子朝着某个目标奋斗时,还需要我们家长的全力支持、配合,而不是冷嘲热讽、指手画脚 的旁观。告诉孩子:当一个人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追求梦想,无 论做什么,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都能把人生的每一个乐章奏得 响亮,这就是成功。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 的基点正是责任感。重视和加强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学会 负责,对国家发展、个人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责任感是支 持孩子人生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质 人格的保证和动力,是一个人将来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 重要品质。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 刻的,而且是终身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教育的本质演讲稿 各位***** 大家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可谓是千罗万象,各说其词。然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从理论上看,教育的本质已经非常明确。从广义上说,教育的本质是整个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也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单丛学校教育来说,本人认为并不是单纯的传递文化知识、经验,更多的是要让爱教育者在社会、品德、思想、身心等方面得到发展。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

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二、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幸福 记得有一天,与学校领导一起面试要调入我校的新老师,校长说:“每个人的即兴谈话都是——谈谈你的教育理想。”这个谈话题目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啊,从教这么多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来这世界一遭,我要留下些什么?当听完面试老师的谈话,又和领导们交谈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突然间豁然开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

心灵的唤醒

心灵的唤醒 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陶行知语) --------题记 友谊之初体验 2010年九月,我刚来到这个学校,我对当时刚接的三年级二班充满了新鲜感,对班上的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学生亦然。一个晚自习,孩子们在写字、看书,我在埋头写计划,这时,胡斌登上了我的人生舞台,他走上来杵在讲桌前,用一双黑仁少白仁多、不太有神的的眼睛看着我,目光里充满了淡定从容,仿佛要看穿我似的,我心里有些发毛。 我问他:“你有什么事吗?” “你晓得地震吗?”他单刀直入,稳重的偏了一下脑袋,有一点“二级干部”的模样。从语调上可以感觉到他还是有些不自信,有一种试探的口气。 我被他问得一愣一愣的。“嗯,知道。” “你知道死了多少人吧?” “不知道,我没统计过。”我饶有兴趣的说。 “那还是我跟吴定蓉的时候,妈呀,教室都只顾…啊……动,我在写字,王浩骅他们在睡午觉,吴定蓉也在讲台上睡觉……最后我们都没命的跑出去了……我从电视上看到那死的人都是山山子……造孽得很……” “吴定蓉是谁?”我忍不住打断了激动的他,插了一句。 “我原来的老师,你都认不得。” 我怕他瞧不起我,连忙说“认得认得。” 后来我们聊了很多,很愉快。我觉得这个学校的孩子水平就是高。这娃一定是个学习的好苗苗。我把它当成了我的朋友。 风雨兼程 然而,后来很长一段日子里,我的这位朋友令我痛苦万分。他一上课就睡觉,哪怕是坐在第一排也是如此。要是我忘了提醒,他能整

出鼾声来,桌子上,书上会有口水。这一点也不夸张。我想,凡是带过他的老师都可以给我作证。他走路不紧不慢,洗碗用一位同事开玩笑的话说,能用俩小时,能用一吨水。说法有些夸张,但足以反映他的动作缓慢。这还不说,甲流横行期间这小胡斌可给我讨了大麻烦,每一个星期天到校时还好好的,一到晚上就发烧,一烧至少都在37°5以上,按规定应该回家流观,没办法,只好通知家长来接。连续三四个礼拜都是如此。我就觉得很奇怪。 又一个星期天,我早早在来到学校,堵住了送他到校的妈妈,让他妈妈等到下自习了再走,说也奇怪,他没事。妈妈刚走了半个小时,他从宿舍来找我,一脸的沮丧,衣领竖着,遮住了半拉脸,声音低低的说:“我又发烧了。”看着他忏悔的模样,我能说什么呢。我把他揽在怀说“别怕”,没想到这孩子流泪了,我也没有问是因为害怕回家呢,还是因为我的举动使他流泪。我用指尖帮他拭去泪水,柔声对他说“勇敢点,不哭,乖。”他听话的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活像一只委屈了很久的小斑鸠,然后使劲的点点头点点头。连泪珠儿都甩到了我怀中。 为了高清他发烧的原因,我只好又把刚走到半路的他妈妈召了回来。他那可怜的妈妈,一见孩子就泪流满面,说:“娃,你到底是咋回事嘛,引你到医院看,医生也说没事,你到底让我咋办嘛。”我也是有孩子的人,看到这一幕,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我让他妈妈领着他到门卫室暖暖的火炉旁,我们谈了很长时间的心,了解到这孩子住在高家坝的大山里,从小吃羊奶长大,体温本来就高,记忆力不行,为此在他们那儿上过三个一年级,也就是说,当年和他上学的同学已经上六年级了,他十二岁了,看他矮矮的个子和那张娃娃脸我真不敢相信。那一晚,我违反了规定,没有让他回家。那次谈心对我触动很大,我得好好关注这个孩子,了解他,关心他。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孩子又开始反胃,经常这样,而且我刚去上语文课课,他就说反胃。课后我带他去看病,医生说没事。他一到家里也没有范围的现象。 可以到学里就又开始反胃。我实在是没辙了。 我问:“你到底怎么回事嘛?” 他沮丧的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一上数学课就反胃。” “那上语文呢。” “不。”

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甘肃教师学苑甘肃教师学苑 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每个学生都是沉睡地巨人,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在传统地课堂教学中,“学会”是教师像“搬运工”那样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地头脑中,好地“搬运工”可能效率高点,搬地是精华,差地“搬运工”不仅可能搬错运乱,还可能捡芝麻丢西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会学”呢,是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主宰着课堂,在老师地引导辅助下,学生有独立思考地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地“学”和老师地“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把掌握地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地实践中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理应追求地境界.形象地说,教师应逐渐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学会”容易些,而“会学”则相对要难.“学会”关注地是结果,“会学”重视地是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自己都不知道,课堂上告诉学生地是错地,此不能为师;把自己知道地告诉给学生,此为庸师;把自己是怎样知道地告诉学生,此为常师;把自己是怎样知道地不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此为良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地理解,此乃高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地理解,而这种引导以及学生表现出来地结果能指向学生未来地发展,此乃大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地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地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地思维和智慧,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地阻力.它把学习建立在人地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地一面上,导致了人地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地健康成长.因此,提倡以弘扬人地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地自主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地首要目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过程.根据先前地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地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地背景知识地不同,也由于每个学生地情感活动地特殊性,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地建构也是各不相同地.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地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地,是别人无法替代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评价一节课、一位老师,标杆可以定得很低,就看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积极性,能否给学生展示地机会,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识得到检阅,光彩得到放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生普遍在乎自己地形象,在充当小老师地过程中,自然全神贯注,积极投入,竭尽所能.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愿说中,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当然,在人数越过地班级中,要想人人都有“表现”地机会,需要分组展示,需要借助黑板、专栏、手抄报等平台,需

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当今教育形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已然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东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落实“育人”的教育本质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字: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实质、内核”,历史上,众多教育学者和专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说明,教育旨在“育人”,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要培养“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崇高道德、肩负历史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某一项技术,而更应当是传承一种素养,传播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也具有时代性。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理念应该着力于:反省人的存在,挖掘人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先进的文明。 一、当今教育现状分析及回归育人本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育人本质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学校这一场所来进行,并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先导。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这些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层出不穷。下面我将具体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应试教育依然扎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由于“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中后两项的贯彻实施稍显不足。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已颇有成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依然屹立不倒。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也往往是比较单一,只以考试论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比较扎实,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方面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唤醒

教育是一种唤醒 当年,小苏格拉底曾经问他的雕刻??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捏着即将成型的狮子回答:“我并不是在捏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狮子本身就是在石头的禁锢当中,我只是把它唤醒而已。”这让我们深受启发。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做的,同样不是按我们的预想雕刻孩子们的灵魂,而是去唤醒他们早已存在于内心的热爱和愿望。致力于未来的教育,就是去开启他们内心的那扇门,让阳光照见里面蓬勃的生命热望,并进而唤醒它,点燃它,激发它。 我们首先要唤醒的是孩子们对自我的设计,让他们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的实践路径是什么?我现在要做的是什么?然后开始自我行动和自我成就。 我想,对自我的认识是一种自知、自察和自信,而自我的设计则是一种自主、自觉和自动,行动则是一种自学、自为和自能的过程。这其中所有的都是“自己”的,唤醒的是自己,是我,是人的自觉,是内心本已有之的动力。

对孩子们而言,“我”的成长不是因了家长的期许,不是因着教师的目标,而是为“我”而成长,成为自己想要的理想的模样。花有花的美,叶有叶的绿,树有树的高,“我”需要的,只是自己想要的姿态。 因此,致力于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为“连接”所做的教育。它把教育与世界相连接,把未来与现在相连接,把自我与社会相连接。因为连接,我们面对的世界空间变大,视野变宽,时间变长;我们的学习不再是以书本作为世界,而是以世界作为书本。因为连接,学习不再远离生活和社会,而是建立在体验、感悟和面向未来成长的基础之上。因为连接,变化会不断发生,一切皆有可能。 至于未来的教育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我想应该是方向和动力。那是孩子成长发展的“核动力”,有了这一唤醒、点燃和激发内在的“核动力”,世界都会为他们让步。探索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我们愿做孩子们走向未来路上的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作者系广州市真光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余志权

唤醒教育

唤醒教育心得体会 丁钰凡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他觉得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广大学校、家长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采用的教育态度,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著名的基层教学老师杨聪,摒弃了面对“问题学生”采取忽视、监管、批评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重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和学校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他用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与情况,一个个小故事《蒲公英的约定》《我的“雕虫小技”》《我让学生哭了》《小敏的课外书》……一个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叩击心灵,引发思考。让我深受感动。在为我们这些身处基础教育前线的教师们道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为“问题学生”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孩子回归最本真的情怀,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于问题生的思想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辞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

读彭兴顺的《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用爱与责任诠释教育的真谛 ——读彭兴顺的《教育就是唤醒》有感不得不感慨时光的匆匆,成为教师的我已走过教育生涯的十几个春秋。回首一路走过的历程,百感交集,或喜或悲,或苦或乐,或悔或恨,在这短暂的从教生涯中,让我感慨良多,更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审视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寒假期间,我有幸静心阅读了彭兴顺老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让我豁然开朗,让我明白了,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教育就是唤醒,然而唤醒学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一份浓浓的师爱,一份宽容、一份理解、一份鼓励和赏识,更离不开教师身上所肩负的一份责任。 从教十几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是要给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份鼓励,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其实做老师是最容易满足的,每当辛苦地工作一天后,或是对班级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教育后,只要看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自己的所有辛苦就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八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每一章节传递着教育的伟大,“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引导”。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 唤醒的过程就是如此,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我知道我应该主动去做什么,只有这样做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无限发展的可能,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一个唤醒的生命才会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而充满阳光。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人的觉悟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人的觉悟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人的觉悟作者刘智勇王骏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教育的功能是丰富的,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关注,有功利性的,也有根本意义上的答案。所以,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追问:在众多可供选择的答案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北京四中的校园里,有一幅题为“追求”的锻铜浮雕,背后隐藏一个50年前的真实故事:在一节俄语课上,一个小男孩没有听讲,而是悄悄地画老师的漫画。当老师提问他时,惶恐之中他把书本和那张涂鸭之作都碰翻在地上。老师捡起那幅漫画很认真地看了看说:“这幅漫画送我做纪念吧!下课后到我宿舍来一趟,我送给你一本《特列嘉科夫画廊》的藏画。”从那一天起,这个小男孩儿成了学校俄文黑板报的美工。20多年后,这个曾经的小男孩,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担任了人民美术出版的总编。多年以后,这位小男孩与他的同桌有一段对话:“老师在宿舍里批评你了吗?”“没有。”“那你以后在课堂上还画过漫画吗?”“没有批评,但我确实也没再在课堂上画过漫画。因为老师让我担任了一个‘职务’——给学校的俄文板报画插图,老师信任我,尊重了我,我有了一份责任感,工作蛮认真。现在明白了,那就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契约意识’——在上课的时候,把课上好,不能随意抒发自己的爱好;课外呢,一定要把黑板报办好,我的爱好有了展现的舞台!答应老师的两件事儿,不能失信于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肩负起了它的“造就之责”。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唤醒人的觉悟,推动学生追求“自觉”,并具备“自觉”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自省、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这是现代社会中学校的使命,也是构建现代学校文化的前提。唤醒觉悟,需要适度的宽容。想象一下,如果教师当场把那位小男孩狠批一顿,并不给他那样一个出路,那他后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换成仅有强制、谴责、对立、冲突,那个小男孩会不会发展到被教师逐出校门的地步?教育者,只有对教育根本价值的理解,才可拥有那样的智慧与胸怀。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宽容,实际上就是学校育人的春风春雨。“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等,这千百年来奉行的信条,曾扼杀了多少学生的个性、自尊与人格?当然,宽与严都是教育所必需的,而且宽容是有底线的。宽严相济,就是一门教育艺术,这是教育者永远需要追求的境界。唤醒觉悟,需要平等和尊重。民主、平等是普适的价值,当然适合于知识与思想的乐园。民主与平等是和谐的前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自觉的意识、独立的人格以及朦胧的责任感。教育的责任在于人的开发,而不是扼杀。唤醒觉悟,需要关爱和鼓励。爱,具有渗透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有的信。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 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来源于卢梭及裴斯塔洛齐的思想,一方面来源于他的同代人、福禄贝尔主义的主师爷福禄贝尔(F.W.A. Fr?bel),主张教育的天然性、启发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尤其注重教育的人性价值,因为神性恰恰是通过人性而唤醒并弘扬的。如此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胶条和倡导民主的特征,带来许多国家二十世纪教育方式的革新。"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求知和思辨本是人的天性,而人又是能动的高级生命体,教育者只要去关注这种天性,顺其每个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加以方法上的开导,使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还有什么本领学不来呢?让"学"成为一种自觉、主动以及独立的行为,这是这句话的重要内涵。此外,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式教育,会使学人失去思辨和批判能力,它意味着下一代人的精神退化。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多萝 茜洛诺尔特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对我一生成就最有影响的是我从幼儿园里学到的这两句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要分一半给别人. 教育家名言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狄更斯:“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我国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

浅谈教育本质——用爱唤醒每个灵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12237280.html, 浅谈教育本质——用爱唤醒每个灵魂 作者:吕占波 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8期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方法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在于用爱心育人,用爱唤醒每个灵魂。这样教师才不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心中有爱,才能传递爱,才能为社会培养有爱心的和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教育本质爱唤醒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教育者,笔者一直深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一棵树撼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作为自己的个性签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蕴含的深刻教育哲理。在从事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意识到,人的生命中会蕴含着许多哲理,而这些东西都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但是我们却可以创设条件,来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非常重要。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不是传统意识上的教育,不是凭借一桶水单方面地向学生浇灌,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纯粹、最本真的互感互动、互相启发的平等关系。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最终的目的不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在唤醒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唤醒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把每个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进一步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不论是哪种教育,都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成长,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的本身就是塑造灵魂的一门艺术。教育是人本位的教育,学生是看不到教育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每一个教者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好的教育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抓住学生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用最纯粹、最本真、无功利的和善意的心去唤醒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一个学生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外出打工,他被寄养在一个亲戚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刚到中学时,他厌学、逃课,去网吧、打架、吸烟,对于教师的任何说教都置若罔闻。后来,笔者放下師者的身份,以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真正地在生活上照顾他,关心他。甚至在他去网吧时也没有以师者的姿态,声色俱厉地要求他回来,只是在外面等着,直等到他主动和笔者回来,带他去吃早餐,和他聊天。如此几次下来,孩子再也不好意思去网吧了。生活上的关心,让他找到了温暖,体会到了母爱,最终孩子开始敞开心扉地和笔者交流,一点点地回到正路上来。思想、行为上的改变,让他开始主动学习了,并且接受了同学,接受了老师。由于老师触动了他的心灵,唤醒了他潜在的纯真和善良,唤醒了他潜在的向往美好的意识,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是有人喜欢的,是有优点的,是有人关心和爱护的,自己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样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就唤醒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时是需要有温度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温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在于唤醒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蝶,绚丽多姿。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蜕变所付出的那份痛苦和挣扎。在“新我”和“旧我” 的摩擦碰撞中,他们有着太多的困惑、否定和难以割舍。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确实需要细心呵护每一颗敏感的心灵。也许我们要面对太多的诱惑,也许我们有太多的无奈,也许我们也身不由己,但是当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时,老师啊,我们真的需要调动起每一个细胞的活力与智慧用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学生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牛顿发观了物质世界的万有引力,它是宇宙大自然内在的科学规律;而博大深邃的师爱,是教育王国的万有引力,它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 师爱,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潜移默化;似阳光之播撤,均匀流布。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一一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一、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冈“放学,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不如别的班;现在,我没带伞,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灵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 雨越下越大,我走进雨幕,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突然, 一个男孩冲了过来,把他的伞撑在我的头顶,为我营造了一方晴空。原来是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他。我教他们班生物才几天,就听其他任课老师说,他成绩一塌糊涂,常考个位数。我也发现,他自卑、怯懦,似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记得第一次请他给同学们演示实验,他手足无措、满面通红,极不情愿地走上讲台。只听同学们在窃窃私语:“太阳从西天出来了,喊他演示?”“真是丢人现眼,不干砸了才怪。” 他无助地望着我,目光中充满痛苦与羞怯。我投给他鼓励的目光,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做了充分准备,只是当着同学们的面默写你很紧张,别怕,哪怕演示对一步也是你的进步。” 结果,实验中他只操作对了一步,但我带头给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我了解到,自从进了初中,老师从没喊他答过问题,更没让他上过黑板,更不要说让他操作仪器了。老师瞧不起他,同学讽刺挖苦他,使他成了整个班级被大家遗忘的人。现在,忽然得到大家的掌声,或许,他内心的孤寂和沉闷会在顷刻间消融吧。 下课后,我送给他一张纸条:“别封闭自己,打开心窗吧,快乐正注视着你。少一些烦恼,多一分努力,给生活灿烂的微笑,你会发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