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及定性标准[最终版]》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及定性标准[最终版]》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及定性标准[最终版]》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及定性标准[最终版]》

《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及定性标准[最终版]》

一、管理制度

1、病房应设有差错事故登记本,差错事故发生后,由本人或发现差错者负责登记,并由值班医生签字。

2、登记时应将日期、时间、病人姓名、床号、诊断及差错经过、性质、责任者填写清楚。

3、值班医生每日检查差错事故登记本,如为一般差错,由值班医生在例会上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教育。

4、严重差错事故发生后,本人应立即口头向值班医生报告,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及时上报上级领导,重大医疗事故立即报告院长。

5、发生严重差错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保留,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必要时保留病人的标本以备鉴定。

6、差错事故发生后,按情节及性质组织科室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的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7、发生差错事故的个人,如不按规定上报,有意隐瞒,过后经领导或其他人发现,按情节轻重给予罚款100—1000元处理。

二、定性标准

差错事故定义。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

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具体参照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差错事故定性标准Ⅰ类差错(严重差错)

定义:在诊疗工作中,由于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的错误,给病人造成痛苦,延长治疗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但未造成死亡、残废和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为Ⅰ类差错。举例:

1.对危重病人观察不仔细,发现问题不及时通知医师,贻误治疗。

2.应用特殊药物,如洋地黄、麻醉药、胰岛素、氯化钾等,因注射方法或剂量不正确而发生反应者。

3.查对不严,以致输入有霉菌(肉眼所见)的液体、异型血或错注青霉素或未做皮试注射青霉素,发生不同程度反应者。

4.昏迷、危重病人、小儿坠床,造成头部血肿、骨折、颅脑损伤等。

5.热疗或保暖造成的灼伤,灼伤面积占体表面积>0.25%,深度或浅Ⅱ类以上。

6.使用未消毒的器械或消毒过期的器械实施手术,产生一定后果者。

7.各种穿刺、活检、特殊化验标本取错、损坏或遗失。

8.出院时抱错婴儿、出医院门后纠正。

9.其他相当于上列情形者。Ⅱ类差错

定义: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错误,造成病人一般性痛苦或错

误性

质虽严重,但未造成病人任何不良反应者。举例。

1.错服、漏服重要药品。

2.漏做药物过敏试验,用药后不良反应者。

3.因护理不当,发生占体表面积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