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化走进电世界教学大纲(2017-2020版)

自动化走进电世界教学大纲(2017-2020版)

自动化走进电世界教学大纲(2017-2020版)
自动化走进电世界教学大纲(2017-2020版)

走进电世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432001

课程英文名称:Understanding Electricity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走进电世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方案;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研究;电工技术的发展历程;电能利用与现有的发电类型,新型发电方式,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的特点,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自动化及其应用,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简史等内容。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走进电世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电力工业的特点,国内、外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前景,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的现状与未来。通过“走进电世界”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拓宽视野。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我们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深化教学改革,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加强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设计思路的讲解;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

3.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和考核成绩总和,其中:平时考核成绩占20%,期末考核成绩占80%。

(七)参考书目

1、教材:

《走进电世界》,孙元章、李裕能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参考资料:

[1] 邹树梁,世界核电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新趋势,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胡成春,让世界更洁净——新能源,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3]王长贵,崔容强,周篁,新能源发电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4]刘志运:《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5]宗占国:《现代科学技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6]马廷钧:《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7]杨义波:《热力发电厂》, 中国电力出版社

[8]《电气学科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9]范瑜. 电气工程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平台课程。课程首先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包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学习方法等,以便刚入学的新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有全深入的了解,迅速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学习生活,提前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大学学习规划;其次是对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科方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全面认识,以激发他们对后续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电气工程与高等教育(2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电气工程学科及其涵盖的内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及近些年我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情况;我国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大学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以及大学学习方法。

重点:

1、电气工程学科包括的专业方向;

2、电气工程学科的内容;

3、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

4、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

5、工科大学生学习方法。

第二章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通讯技术的进步(2学时)

教学内容:

从人类对电磁现象的早期观察和实验研究,电流的磁效应研究、电磁感应的研究,电磁理论的建立,到通讯技术的发展做了全面的介绍。

重点:

1、电磁现象的研究与发展

2、通讯技术的发展

第三章电气工程技术与理论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

介绍了电工技术和电工理论(电路理论、电网络理论和电磁场理论)的发展过程,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及电与其关系,新技术革命对电工技术和电工理论带来的影响。

重点:

1、电工技术的发展过程

2、电工理论的发展过程

3、新技术革命

第四章电能利用与发电类型(4学时)

教学内容:

能源的分类、电能利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的发电类型和新型发电方式介绍,发电、供电和用电的基本设备——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发展历程、结构分类等介绍。

重点:

1、电能利用

2、现有的发电类型

3、研究中的新型发电方式

4、发电、供电、用电的基本设备

第五章电力工业的特点与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

国外电力工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发电厂、断路器、电力传输、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电力网络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史、与国外电力工业的比较、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方针,电力工业的特点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介绍。

重点:

电力工业的特点

国外电力工业的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国内外电力工业的比较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

第六章电力系统简介(4学时)

教学内容:

电力系统及其组成,重点介绍了发电厂和变电站。

重点:

电力系统及其组成

发电厂

变电站

第七章高电压与绝缘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我国高等学校的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重点: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研究内容

高电压新技术及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第八章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的内涵、研究对象、核心技术、学科发展历程和特点、主要应用领域及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电力传动技术的分类与特点以及其发展历程。

重点:

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传动技术

第九章电力通信技术(2学时)

教学内容:

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技术(电话、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包括蓝牙技术、纳米技术、紫外光通信技术和同温层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电力通信网的定义和价值,主要方式、特点,我国电力通信网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重点:

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技术的发展

电力通信网

第十章自动化(2学时)

教学内容:

自动化的概念和应用领域,自动化和控制技术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自动装置出现和应用时期、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局部自动化时期和综合自动化时期的发展,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类型、自动化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动化专业介绍。

重点:

自动化概念

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办公自动化教学大纲

《办公自动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办公自动化》是我校计算机和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入手,全面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主要组件以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掌握办公自动化所必备的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今后的办公室管理以及其它管理工作中熟练运用。通过学习该课程,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办公技能,包括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熟练运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时安排】 四大模块共计120学时,如下表: 二、【教学大纲】 编号:ISBN978-7-115-17130-6/TP 课程名称:办公自动化基础教程 xp、Internet知识)、Windows实习实训模块(常用办公软件)(主要内容:基础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 36学时)Windows操作系统(1、互联网知识 主要内容: Windows操作系统、电子邮件的收发、软件下载及安装、可移动磁盘的使用、计算机维护中文打字教程键盘指法练习(键位、功能/快捷键)熟悉手指指法;(所使用软件有金山打字通、打字高手练习) 计算机远程协助应用、推广个人或公司网站、网上购物发布信息资料等: 电子商务. 国际互联网:浏览器的使用、国际著名网站认识(搜索引擎网站的使用)、博客网(电子邮箱及博客主页注册及建立)、网上资料下载(MP3、资料等)、系统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病毒及网络安全等 教学要求:

了解Windows 基本特点、功能;熟悉桌面系统的组成;掌握鼠标、键盘功能键及一些常用快捷键的使用;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资源管理器的使用;了解控制面板与常用附件的使用;熟练掌握一种汉字的输入方法;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教学重点: Windows的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资源管理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开始菜单和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控制面板中一些主要应用程序的使用。 实习实训模块 36学时)(2、Word2007 文字排版软件 主要内容: 1.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文字编辑、文字格式化、段落编辑 2. 项目符号及编号:多级目录的制作 3. 制表位:日历的制作、图形的制作 4. 表格的处理:表格的制作、编辑、格式化、公式的操作 5. 图片处理:插入图片、编辑图片 6. 长文档的编辑:书刊的制作、目录的制作、页眉页脚的设置 7. 打印输出:页面设置、打印预览、打印输出 8. 使用公式:运算符及优先顺序,输入和编辑公式,相对、绝对和混合引用,链接公式、外部应用。 9. 工作表函数:函数及其参数,输入函数,编辑函数,组合函数(数学、文本、逻辑、查找函数)、插入函数。使用名称创建名称等。 10. 创建数组公式,控制计算,审核公式,公式的其他高级应用 11. 用图表表示数据:使用图表向导,图表类型,图表选项等数据地图及其编辑。 12. 在Word 2007中插入数据(在Word 2007) 教学要求: 了解Word的功能及运行环境;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熟悉Word工作窗口、菜单、工具栏的操作方法及获得帮助的方法;能熟练运用Word进行工作分析与工作说明书、岗位设计与组织结构图、理念和员工的结合、人员招募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团队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设计制作。 教学重点: Word的功能;Word进行工作分析与工作说明书、岗位设计与组织结构图、理念和员工的结合、人员招募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团队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 Word运用的设计制作。 24学时)电子表格(3、Excel主要内容: 1. 在Excel 2007工作表中插入数据(在Excel 2007工作表中使用Word 2007 2. 绘制图形对象:使用绘图工具栏、创建形状、添加剪贴画、使用艺术字,使

25030203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_自动化专业

《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学时:80 学分: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课程编码:25030210 开设年级:二年级第二学期撰写人:郑雁翎 审核人:XXX 一、课程说明 《数字电子电路》是自动化专业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阐述数字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字电路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具有运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入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后从事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的数学及物理基础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计算机控制》、《微机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的处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常用数字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数字电子技术发展潮流和方向,掌握具体数字电路及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能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等,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本科生在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分析、设计、综合与创新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达到掌握先进电子技术的目的。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 课程内容、适用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等。 2、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概括性的提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适合本课程进行课堂讲授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性教学建议。 6、考核方式 明确本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7、指定教材 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4号宋体,[体例]如下: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书 格式同教材,[体例]如下: [1] 霍元极主编,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哪些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次数)、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实习、考察等)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编码: 同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说明见后注 教学对象: ****专业本(或专)科学生 学时学分: XX 学时 XX 学分 编写单位: XXXXXX 系 编 写 人: ****** 审 定 人: ****** 编写时间: 200X 年X 月 3号黑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 小4号黑体 小4号宋体 小4号 黑体,缩进2个字符,以 下同层 次的标 题同 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以下同层次的正文同

自动化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80 (理论学时:60;实验学时:20)学分:6 适应专业:自动化专业开课单位:电力学院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大学物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电路原理》是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二重性,不仅使电类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也直接为解决电工电子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近代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能分析计算电路,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基本定律 主要知识点: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概念,集总电路的概念;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的计算;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重点:电压与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 难点:功率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的灵活应用。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区别。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主要知识点:等效与等效变换的概念;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阻的Y形连接和Δ形连接的等效变换;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计算。5.支路电流法。 重点:实际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输入电阻的求法通过本章的学习 难点:等效的实质。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主要知识点:独立方程个数,支路电路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重点: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难点:回路电流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 主要知识点: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重点: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 难点:戴维南定理的灵活应用8.叠加定理 第六章储能元件 主要知识点:电感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电感电容元件的串并联重点:两种元件的伏安关系 第七章一阶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主要知识点: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法;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二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二阶电路零输入响应。 重点:换路定律;零输入和零状态的概念;三要素的分析一阶电路暂态过程;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2007.2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始建于1959年,2000年12月由武汉大学等四校合并院系重组,正式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四十七年风雨历程、四十七年不懈努力,电气工程学院现已成为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国内知名的电力电气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居于先进行列。学院现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中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力建设与运营,汽车电子工程。还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五个工学硕士点,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点。本科专业名称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按国家教育部引导性专业目录设置的宽口径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校本科人数:2006年1190人、2005年1150人、2004年1155人、2003年1089人。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3人,89名专任教师中43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8.3%。还聘请陈清泉院士、马伟民院士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讲座教授。现任院长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孙元章教授(外聘)。 目前,电气工程学院在校本科生1190人,博士生114名,硕士生406名,工程硕士生231人。已培养各类毕业生累计20000多名,他们大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或成为学术带头人。 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的有300余篇),出版专着20余部,获得各类奖励近百项,并在国内外拥有多项专利。年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 学院现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大电网安全研究所、电磁发射研究所、电力自动化研究所、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电机与控制研究所、电气信息研究所、电工新技术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技术训练中心。其中与电气信息学院等共建的电工电子教

办公自动化教学大纲

《办公自动化》 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办公自动化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系统科学与工程,以计算机、通讯、自动化技术作为支持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和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的基本操作,了解常用办公软件和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使学生在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了解办公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和办公礼仪。 2.掌握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和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10的基本操作。 3.学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 4. 了解和使用常用办公设备 (三)适用专业与学时 本课程适用全校非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学时为52课时。 (四)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 本课程采用“情景导入-任务讲解-上机实训-疑难解析与拓展-课后练习”五段教学法,将职业场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的驱动下,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时,要注意配置与课程内容相一致或兼容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以供教学演示和实际练习之用。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书 推荐教材:《办公自动化应用教程》 主编:曾海文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Office 2010 办公软件应用教程》 主编:赖利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模块一认识办公自动化 基本知识点:

办公自动化的概念、网络化办公的相关理论、办公自动化系统、基本办公礼仪 学时分配:理论1学时、实训1学时 模块二Word2010的应用 基本知识点: 启动和退出Word 2010、Word 2010界面的窗口组成、空白文档的新建、文档的保存、文档的关闭、打开文档、模板的使用、文档内容的选取方法、文本内容的删除、文本内容的移动与复制方法、快速查找与替换、撤消与恢复、字符格式化、字符常规格式化、段落格式化、设置带项目符号和编号的段落格式、边框和底纹、分栏、首字下沉、自选图形、文本框的应用及图文混排、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艺术字的应用、图片的应用、制作与编辑表格、表格中公式计算和排序、版式设计与打印输出、设置页眉和页脚、文档的打印预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训14学时 模块三excel2010的应用 基本知识点: EXCEL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单元格格式化的方法、数据快速录入和批注录入、样式与条件格式、自动套用格式和样式、使用自动套用格式、条件格式的应用1.使用公式和函数计算数据、创建公式、使用函数、使用不同的单元格引用方法计算数据、创建二维图表、处理三维图表、编辑和格式化图表、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预览页面整体效果、设置打印页面、输出报表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实训14学时 模块四PowerPoint 2010的应用 基本知识点: PowerPoint 2010的用途以及新功能、PowerPoint 2010的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 2010窗口的组成、PowerPoint 2010的基本概念、PowerPoint 2010六种视图的作用、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幻灯片中各种对象的处理、幻灯片各种对象的插入、演示文稿中各种动画效果的配置、手动放映方式、自动放映幻灯片、自定义放映、交互式放映、放映方式设置与放映时的其它控制、页面设置的方法、页眉和页脚的设置方法、打印预览及打印演示文稿、演示文稿的输出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实训10学时 模块五常用办公软件和办公设备 基本知识点: 阅读软件的应用、看图软件的应用、截图软件的应用、杀毒软件的使用、照片视频制作软件的使用、光盘刻录软件的使用、打印机的安装和使用、扫描仪的安装和使用、复印机和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科基础课 (1)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1) 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17) 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27)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34) 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41) 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55) 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64) 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4) 二、专业主干课 (82) 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82) 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5) 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08) 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19) 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28)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6) 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145) 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153)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 (164) 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64) 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174) 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80) 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1) 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0)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216) 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 (223) 四、专业任意选修课 (230) 模块1 (230) 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0) 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 (236) 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247) 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7) 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263) 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2) 模块2 (280) 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80) 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6) 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3) 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05) 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12) 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 (320)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 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 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的重要理论和其主要内容,熟悉一些主要术语;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掌握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1.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esent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other disciplines (2h); 2.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h); 3.Contrast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2h); 4.Major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h); 5.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h); 6.ELT and mental development (2h); 7.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xtbook in middle schools (2h); 8.Principles of ELT in middle schools (2h); 9.Classroom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0.Teaching of English knowledge (2h); 11.Practice methods of English linguistic competence (2h); 12.Electrical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3.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English (2h); 14.Artistic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5.English test and evaluation (2h); 16. Research of ELT (2h).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教学大纲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教学大纲 一、实训项目名称: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二、实训学时:32学时 三、实训学分:2 学分 四、实训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巩固已学的机电一体化知识,包括机械知识、气动电气动知识、传感器知识、电机驱动与运动控制知识、电子电路知识、PLC技能等,它的特征是项目式教学,即自动化生产线(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的六单元(六个模块),从实际工业项目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解决思路,学生在实训室“仿真性”的工业环境中,在工业训练设备上寻找解决的方案并加以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上升到理论,补充理论内容,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项目之间的联系是以模块的形式搭接,从而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技术。 五、实训要求 第一部分:PLC技术 PLC基础、PLC语言及指令、PLC编程、PLC应用实例;复习巩固PLC基础、熟悉PLC 语言及指令、能解决一般课题并进行PLC编程、掌握常见工业PLC应用实例。 第二部分: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单站技术 概述、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结构与原理、上料检测站、搬运站、加工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分类站;了解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什么;掌握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结构与原理;熟悉上料检测站、搬运站、加工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分类站的结构原理与控制并能进行故障检修。 第三部分: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联网技术 概述、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联网原理、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各站信号的传递协议;上料检测站、搬运站、加工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分类站每相邻两站、相邻三站、全六站联网;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联网原理、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各站信号的传递协议;上料检测站与搬运站联网、上料检测站与搬运站再与加工站联网、加工站与安装站再与安装搬运站联网、安装站与安装搬运站再与分类站联网、全六站联网。 六、考核方式 实操考核。 七、实训步骤 实训的步骤具体如下:

自动化PLC教学大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西门子PLC实训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主要是针对可编程控制器进行学习,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它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本课程任务是: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构成,掌握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拆装;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件结构,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语言,掌握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逻辑指令与应用;掌握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指令简单应用;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应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电气工程人员的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电气工程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S7-200结构、工作原理、拆装 2.能够掌握S7-200编程语言的使用 3.能够应用S7-200PLC实现常见自动化控制 4.掌握如何进行系统安装、接线、调试 5.熟练运用电工工具检查和维修设备线路 6.了解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应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自动化专业PLC应用基础模块、PLC功能指令应用模块、PLC工业应用模块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西门子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基础 课题一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构成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大纲-2017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032005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Design Examples 课程总学时:16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系统”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主要的控制方法、控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实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全方位、多视角介绍采用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建立起“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技术。 (三)实施说明 在讲授具体内容时,从一个具体的被控对象分析入手到合理的控制要求的形成,从控制装置、元器件部件选型到控制方案的产生,从硬件结构到电路细节,从软件框图到控制算法以及实施过程一一进行分析讲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程度;考核学生自动化产品研发思路和独立思考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学生成绩采用二级制(通过、不通过)。成绩由学术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及课堂表现组成,占总的40% ;学术报告成绩占总的6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 《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林敏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过程控制系统》,俞金寿孙自强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PLC编程及应用》(第4版),廖常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通过对精选实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研制、调试和实施等讲授,使学生建立“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课程将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等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本课程将为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 学时:48 适用对象: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 业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简介 机器人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技术是集力学、机械学、生物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之大成,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新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得学生基本熟悉这门技术以及其发展状况,为今后从事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管 理、维护维修、系统安装调试和集成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及其应用,掌 握机器人系统组成、机构、运动分析、控制和使用的技术要点和基础理论。机器 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它不是机械、电子的简单组合,而是机械、电子、 控制、检测、通信和计算机的有机融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机器人有 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第1章概述 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机器人的组成原理、机器人应用与外部的关系、机器人应用技术的现状 第2章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基本术语与图形符号、机器人的技术参数、机器人的运动学基础、机器人的动力学基础 第3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机器人的腕部机构、机器人的手部机构、机器人的行走机构

第4章机器人的驱动系统 机器人的驱动系统概述、电动机及其特性、液压驱动系统及其特性 第5章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及其参数、交流伺服电动机的调速、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机器人控制的示教再现、机器人控制系统举例 第6章机器人的感觉系统 机器人的传感技术、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机器人的外部传感器、机器人的视觉系统、机器人传感器的选择 第7章机器人的语言系统 机器人的语言系统概述、常用的机器人语言简介、机器人的离线编程、机器人的编程示例 第8章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 工业机器人概述、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 其他教学 环节 第一章概述 4 第二章机器人的基础知识 4 第三章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 6 1 第四章机器人的驱动系统8 第五章机器人的控制系统8 第六章机器人的感觉系统8 1 第七章机器人的语言系统 6 第八章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12

0803701069《工业机器人》教学大纲

《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3701069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 英文名称:Industrial Robot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8 学分:2 适用对象:四年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四年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制图、机械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 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业机器人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各专业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课,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了解和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机器人技术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机器人为研究对象,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组成与技术参数,掌握机器人分类与应用,对各类机器人有较系统地完整认识。 2.了解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能进行简单机器人的位姿分析和运动分析。 3.了解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包括机身及臂部结构、腕部及手部结构、传动及行走机构等。 4.了解机器人轨迹规划和关节插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了解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编程语言与编程特点。 6.了解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及生产线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7.对操纵型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有一般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0.1概述 0.1.1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 0.1.2机器人的定义 0.1.3机器人技术的研究领域与学科范围 0.2机器人的分类 0.2.1 按机器人的开发内容与应用分类

《办公自动化》教学大纲

《办公自动化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办公自动化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在办公自动化领域的办公事务处理、数据处理、信息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职业素质。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到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从企业真实的岗位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任务,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及教师演示指导相结合;实施项目化实训:以任务为驱动,基于现代办公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应用于教学中,以项目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行动导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相结合。使学生既学习计算机办公操作人员的岗位知识又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锻炼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使用学生通过学习完成本课程后能直接进行取证考试,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典型任务 作为计算机操作员,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其次是能较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再次是能灵活地运用office 2003的主要软件Word 2003、Excel 2003以及PowerPoint 2003的使用;具有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常规操作;熟悉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二、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1)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汉字(键盘)输入方法:打字速度达到30字/分钟以上;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利用Word2003对文字、表格、图形艺术字等多种对象进行综合编排,以及对复杂结构的长文档进行排版; (2)熟悉电子表格软件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利用Excel2003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3)熟悉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电子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利用PowrPoint2003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及运用; (5)熟悉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 2、学习能力 要求学生在完成各教学任务时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收集,网络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学习、勇于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表现、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与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诚信、坚强的性格;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自动化技术 Automation Technology of Industry 一.课内学时: 32学分: 2 二.适用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三.预修课程: 《现代控制理论》,《机械系统检测诊断与信息处理技术》. 四.教学目的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机械工程及现代制造的大学科背景下,建立工业自动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主要问题;了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前沿、理论研究的热点等问题。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将把近年来参加的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防先进制造计划、江苏省科技攻关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用于现场教学,以体现本课程的特色和工程实用价值,最终将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具有宽广的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灵活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 1.1制造业信息化概述 1.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3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1.4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5本课程的体系、目标及内容 第2 章工业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原理 2.1问题—求解方法的基本概念 2.2西蒙模型 2.3霍尔模型 2.4生命周期法 2.5原型法 2.6复杂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工具 第3章伺服驱动及控制技术 3.1工业自动化系统对伺服驱动的要求 3.2伺服驱动的组成与分类 3.3步进式伺服驱动系统 3.4直流式伺服驱动系统 3.5交流式伺服驱动系统

3.6其它伺服驱动系统 第4章顺序控制与运动轨迹控制技术 4.1顺序控制 4.2运动控制 4.3轨迹控制 第5章先进控制策略 5.1传统控制策略 5.2现代控制策略 5.3智能控制策略 5.4控制策略的渗透和结合 5.5应用案例:散热器烘焊自动线主烘腔的智能控制 第6章工业生产过程优化技术 6.1生产过程优化的概念 6.2生产过程优化的统计建模 6.3生产过程优化模型的求解 6.4基于神经网络的生产目标在线预测 6.5应用实例:切片平均分子量在线预测神经网络系统 第7章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7.1工业控制计算机 7.2输入输出接口 7.3人机接口 7.4嵌入式PC 7.5远程I/O技术 7.6软PLC技术 7.7典型的工业控制组态软件 7.8应用实例:先进烘房自动化系统 第8章现场总线与网络化控制系统 8.1现场总线的产生与发展 8.2典型的现场总线 8.3现代制造系统的管控一体化需求 8.4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现场设备管理系统AMS 8.5 Internet-Intranet-Infranet的集成结构 8.6现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控制 8.7应用实例:铝型材生产线网络化监控系统 第9章 eAUTOMATION系统及其解决方案 9.1eAUTOMATION的概念 9.2 eAUTOMATION的体系结构 9.3 eAUTOMATION的网络控制解决方案

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教学大纲

《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学时:60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高校学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办公活动中经常使用的现代办公设备,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学真正实现专业加特长的就业需求,提高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尽快具备现代办公的意识和能力,增加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这门课程的学习,应重点掌握现代常用办公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与日常维护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深入理解这些设备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应用水平,探索这些设备为工作人员带来高效服务的技巧;了解办公自动化发展趋势。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办公自动化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办公自动化简介(2学时)重点 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现代办公的特点,办公设备的类别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16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多媒体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2学时)重、难点 2.笔记本电脑(2学时)重点 3.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应用(2学时)重、难点 4.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2学时) 5.实验(8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的使用与维护,以及制作演示文稿技术。 第三章通信与信息传输设备(8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移动通信设备(2学时) 3.传真机(2学时)重、难点4.实验(2学时) 重点掌握通信设备与信息传输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第四章复印与复制设备(10学时) 1.静电复印机(2学时)重点2.一体化速印机(2学时)重、难点3.扫描仪(2学时) 4.光盘刻录机(2学时)重点5.实验(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静电复印机、一体化速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的使用与维护。第五章影像设备(12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摄像机的原理、使用与维护(2学时)重、难点2.摄像机拍摄基本技术(2学时)重点3.照相机的原理、使用与维护(2学时)重、难点4.激光影碟机(2学时)重点5.实验(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激光影碟机的使用与维护方法。第六章投影设备(6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幻灯机与投影器(2学时) 2.数据投影机与视频展示仪(2学时) 3.实验(2学时) 第七章其他办公设备(6学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掌上电脑与电子词典(2学时)重点2.数码录音笔、碎纸机与数码摄像头(2学时)

《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智能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715003 课程名称:智能控制 英文名称:Intelligent Control 总学时:24 讲课学时:24 学分:1.5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智能控制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前沿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该课程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模糊理论与控制、神经网络及控制、学习控制、仿人智能控制等各种智能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模糊理论与控制、神经网络理论及控制、学习控制、仿人智能控制等各种智能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为重点。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了解以隶属度函数、模糊集合、模糊关系、模糊推理为基础的模糊数学理论。 (2) 掌握典型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掌握模糊控制系统中模糊化、清晰化的方法、模糊规则的建立及模糊控制器的常规设计方法。 (3) 掌握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理解人工神经元模型的意义,了解神经网络的主要学习方法。 (4) 了解掌握前向网络的概念及BP学习算法,了解神经网络在系统模型辩识与控制中的基本应用。 (5) 了解学习控制的概念;以迭代学习控制或遗传学习控制为例,了解其基本思想与原理、特点。 (6) 了解基于规则的仿人智能控制的基本思想、仿人智能特征变量,了解其典型控制系统的结构。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智能控制概述 从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智能控制的提出与解决的问题,了解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研究的对象,智能控制的几个主要分支及其特点。 2.模糊理论与控制 了解模糊集的概念,普通集合与模糊集合的关系,掌握隶属度函数的意义与建立;熟悉模糊关系的基本概念与模糊关系的合成;了解模糊逻辑及基本逻辑运算,模糊语言,模糊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掌握各种模糊逻辑推理的原理与过程;掌握模糊控制系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