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3.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财政收入。

4.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它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5.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6.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7.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8.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9.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1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12.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13.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14.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5.教育事业费:主要指各级教育部们的事业费,包括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及幼儿教育经费、国家批准设立的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费、教育部门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等。

16.定员定额管理:是通过制定文教科学卫生等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财务收支限额来安排和控制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制度。

17.间接调控: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并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P.107)18.直接调控: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

19.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20.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它是一国居民的基本保障,即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收入后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21.社会救助: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保障生活确有困难的贫困者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它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类型。

22.现收现付制: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

23.完全基金制: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

24.部分基金制: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它既可以解决现收现付制下的缴费率随支出的增加频率调整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完全基金制下的缴费负担过重的问题。

25.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

26.财政贴息:指国家财政对某些单位企业或项目的贷款利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部或一定比例的补贴,其实质是对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27.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法定形式,集中的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价值形态。从动态看,财政收入是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看,财政收入是一部分社会资金。28.税收收入:是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它是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90%左右。

29.债务收入:指国家财政以信用形式,发行国内外公债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现已占财政收入相当大的比例,是不可或缺的财政收入。

30.规费收入: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居民或单位提供特殊服务时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如工商执照费、商品检验费、户口证书费等。

31.国民收入:是指社会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资料耗费后的剩余部分,即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剩余产品价值,简称为V+M。

32.经验数据法:是通过对国内外一定时期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对比,来确定一个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以此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33.要素分析法:是指对影响和决定剩余产品价值率、财政基本需求率和财政集中率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此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及其占国民收入的适当比例。

34.财政集中率:即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可以用F/M公式表示,其中F表示财政收入,M表示剩余产品价值量,它影响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

35.单一税制:是指由一个税类或几个税种构成的税收体系。

36.复合税制: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体系,这些税类税种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37.增值税:是指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38.消费税:是指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39.营业税:是指对在我国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其营业额征税的一个税种。

40.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国家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并直接调节企业利益的一个重要税种。

41.个人所得税:是指对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虽不在我国居住,但有来源于我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42.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43.属地原则:指选择地域概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指导原则。

44.属人原则:指选择人员概念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权力的指导原则。

45.地域管辖权:是指按照属地原则建立起来的税收管辖权,又称属地管辖权或税收收入

来源管辖权。

46.居民(公民)管辖权:是指按照属人原则所确立的税收管辖权,它可以分为居民管辖权或公民管辖权。

47.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48.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时,行使居民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一种形式。P.250)

49.抵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纳税人国内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在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税款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50.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51.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经由政府间谈判,所签订的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书面协议。

52.国有资产:是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受馈赠而取得的资产。

53.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有经济和使用价值的资产,它可以为其所有者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或提供某种权利。

54.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其实物形态即资产的自然形态,其价值形态只有与其他资产进行商品交换时才表现出来。

55.动产:是指能够自由移动其位置,而不致改变其性质、形状或不损毁其经济价值的资产。

5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和,包括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方法、管理机构设置等,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57.利改税:是指将原来的企业与企业收入形式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利润改为以税收形式缴纳。

58.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指在坚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经过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一对一谈判确定承包条件,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以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企业作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企业经营体制。简称承包制。

59.税利分流:是指国家依据其所具有的双重权力,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用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从而建立起一种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化的分配关系。这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换时期,采用的一种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特有的分配方式。

60.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61.国债规模: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国债的负担和国债的限度两方面内容。

62.货币国债: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发行的国债,可以分为本币、外币、黄金三种。63.实物国债:是指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发行并以实物还本付息的国债。其实物一般为关系国计民生或实际处于硬通货地位的物品。

64.折实国债:是指以若干种类和数量的实物作为综合计量单位,折合市价发行国债并归还本息,是介于货币和实物国债之间的一种形式。

65.偿债基金:是由政府预算设置的用以偿还国债的专项基金,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付专款设立基金,专门用以偿还国债,而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66.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平衡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67.单式预算: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68.复式预算: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复式预算的典型形式是双重预算,即按经济性质把财政收支分别编入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69.基数预算:是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年度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

70.零基预算:是对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以“零”为基础,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式。

71.效绩预算:是指根据成本—效益比较的原则,决定支出项目是否必要及其金额大小的预算形式。其特点是以成本—效益比较的方法,对每个支出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72.国家预算法: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关系。

73.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项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

74.预算外资金是指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的性质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资金。75.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规定一国预算的组成体系,处理各项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确定各级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

76.分税制是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77.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作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78.统收统支地方政府负责组织的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政府的各项支出统一由中央拨付,也称“收支两条线”的办法。

79.分类分成是指将地方组织的全部预算收入,分解成若干个项目,逐项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方法。

80.总额分成是指将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按一定比例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一般根据中央批准的地方预算支出占其收入总额的百分比确定。

81.大包干大包干办法就是在核定的预算收支基础上,对于收大于支的地区,将收入的一部分采用一定办法包干上解中央;支大于收的地区,对其收不抵支的差额由中央包干补助。82.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略有结余属于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属于基本平衡,财政平衡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83.硬赤字是指以:“赤字=(经常收入+ 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债务支出)”的口径计算的赤字。即债务收入计入经常收入,相应地债务还本付息也计入经常财政支出。84.软赤字是指以:“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的口径计算的赤字。即债务收入不计入经常收入,相应地债务还本付息也不计入经常财政支出。但利息的支出却列入经常支出。85.宏观财政政策也称总量财政政策,它是对经济总量发生作用,影响经济总量增减变化

的政策。它包括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86.微观财政政策也称为个量财政政策,它是对有关经济个量发生作用,只影响经济个量增减变化的政策。

87.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

88.自动稳定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89.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助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90.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财政补贴等。

91.法定存款准备金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部门不得自行使用。

92.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优价证券进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方式。

93.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主要包括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种。

二、填空

1.国家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2.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成为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财政是因

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3. 奴隶制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王室土地收入;(2)贡物收入和掠夺收入;(3)军赋收入;(4)捐税收入。

4. 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有王室支出、祭祀支出、军事支出、俸禄支出、农业、

水利等生产性支出。

5. 封建制国家财政的收入主要包括:(1)田赋捐税收入;(2)官产收入;(3)专卖收入;(4)特权收入。

6.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同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财权的斗争中产生了国家预算。它最早产生于英国。

7.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发行公债的形式取得财政收入。(P.11)

8. 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包括:(1)税收;(2)债务收入;(3)国有企业收入。

9. 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是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在支出方面要厉行节约、量入为出。

10. 国家分配的主体的含义是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11.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为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12. 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13.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4. 财政支出规模通常表现为财政支出的总量,表现财政支出总量可以是支出数额的绝对量,也可以是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相对量。

15. 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在于:计算所费

与所得的范围不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择优的标准不同。

16.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7.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18.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渠道主要有:财政预算;信用渠道;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从国外获得。

19. 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0.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伤残保险。

21.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由取得工资收入的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

半的社会保障税和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

22.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以实行部分基金制比较适宜。

23. 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企业和居民;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24. 按财政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它可以分为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

25. 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

提高补贴效率。

26. 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经常性支出、生产性支出。

27. 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国民收入总量、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25.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一是税收法律制度的总称;二是国家按照一定的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种的组成。

26. 税收制度组成有两种类型: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27.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税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28. 国际税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跨国纳税人。

29. 按照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确立税收管辖权的同时,产生了性质不同的两种税收管辖权,一种是地域税收管辖权,一种是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

30. 当今,大多数国家都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

31.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32. 国际重复征税可以分为法律性重复征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两种类型。

33. 国际重复征税减除方法主要包括:(1)扣除法;(2)免税法;(3)抵免法。

34. 国际税收的研究范围是如何协调税收管辖权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如何协调管理_纳税人_交叉和课税对象交叉现象;如何防止国际避税和逃税;如何制定双方互惠的国际税收协定。

35. 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力一般不会受到_国际方面_的强制约束,可以自行决定税法税规,属于国家的_内部政务_。

36. 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37. 税收饶让抵免所免除的,是从未真正缴纳过的非居住国的政府税收。

38. 以涉及内容为分类标准,国际税收协定可以分为一般税收协定和特定税收协定。

39. 国际税收协定的分类中涉及主体为分类标准,分为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以涉及内容为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一般与特定税收协定。

40. 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条款为关于确立缔约国之间国家关系原则的协定;关于建立缔约国之间外交和领事关系的协定;关于缔约国之间签订的商业协定;某些特殊类型的国际协定。

41.各国之间缔结的国际税收协定,在结构安排和条款顺序上基本一致,主要参照经合发组织范本、和联合国范本签订。

42.一般的国际税收协定文本主要由序文、主文、结尾组成。

43. 国债的负担的是指认购者即债权券人的负担,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纳税人的负担。

44. 国债的限度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45. 按照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46.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一是指管理体系,即在国家预算中,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政府形成的预算管理体系。二是指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即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各级预算之间的职责权限及财力的划分。

47.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通过职责和权限的划分,正确处理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解决好在国家预算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48.国家预算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管理体系;二是指预算管理的根本制度。

49.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部分,居于主导地位。

50.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1)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2)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预算包干体制,(4)分税制的预算体制。

51. 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分税、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

52. 分税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完全分税型,一种是适度分税型。

53. 分税制的主要特点有:(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3)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54. 中央税与地方税划分的标准有:(1)以组织财政收入的效率高低为划分标准;(2)以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为标准;(3)以税基的宽窄作为划分标准。

55.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采取过的方法主要有:(1)统收统支;(2)分类分成;

(3)总额分成;(4)大包干办法;(5)分税制方法。

56. 我国在预算支出方面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中央分项控制支出、地方无权调剂的方法;(2)总额控制、分项指导、调剂权限下放的办法。

57.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返还数额的确定;(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8. 转移支付的模式包括:(1)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2)横向转移;(3)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交错的混合模式。

59.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包括:(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项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2)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待规范;(3)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60.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是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地方分享25% ;海洋资源税作为中央的收入;证券交易税地方分享20% 。61. 按财政收支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62. 按调节经济的作用划分为自动稳定政策和相机抉择政策。

63. 财政政策工具有税收、预算、财政补贴。

64.货币政策手段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三、单项选择

1. 国家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C)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 中国古代财政收入思想的核心是应根据(C)而行,切不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

A、政治力量

B、军事力量

C、经济力量

D、其他力量

3. GDP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使用的(C)总量指标。

A、中间产品

B、初级产品

C、最终产品

D、进出口产品

4. 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来考察,财政分配的对象是(B)。

A、全部社会产品

B、部分社会产品

C、全部精神产品

D、部分精神产品

5. 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不属于公共产品特征的是(D)。

A、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B、收益的非排他性

C、取得方式非竞争性

D、提供目的的盈利性

6. 在市场条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国家财政应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C)的作用。

A、主角和主导

B、主角和补充

C、配角和补充

D、配角和主导

7. 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的体现是(C)。

A、财政收入的大小

B、财政支出的大小

C、财政收入占GNP或GDP的比重

D、财政支出占GNP或GDP的比重

8.(A)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A、财政支出

B、补贴支出

C、利息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9.(B)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预防性支出

D、创造性支出

10. 财政支出过程实质上是一个(D)过程。

A、发放补贴

B、利息支出

C、回笼货币

D、资源配置

11.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不包括政府部门用于(D)的支出。)

A、补贴、债务利息

B、失业救济金

C、养老保险

D、基础设施

12.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和就业的经济影响结果是(B)。

A、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间接的

B、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C、前者是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则是直接的

D、前者是直接的而后者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13. 效益分析中,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采用(A)。

A、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零基预算法

14.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的经济影响结果是(A)。

A、前者较强后者则较弱

B、前者较弱后者也较弱

C、前者较强后者也较强

D、前者较弱后者则较强

15. 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下降趋势的原因不包括(D)。

A、政策性调整

B、管理水平

C、管理体制和统计

D、经济发展水平

16. 行政管理与国防经费支出都属于用于(B )。

A、社会消费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非生产性支出

C、个人消费非生产性支出

D、个人消费生产性支出

17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资的特征之一是(C )。

A、无偿拨款

B、商业性投融资

C、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资渠道

D、外商直接投资

18 在现阶段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D )左右。

A、50%

B、60%

C、80%

D、90%

19 所得税也称收益税,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企业的所得额征税。其税率采用(B )。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固定税制

D、固定加比例税制

20. 价外税指的是税款在应税商品价格之外,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税种。具有代表性的税种是(D )。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营业税

C、关税

D、增值税

21. 直接税是指纳税人本身承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的税种。它包含(A )。

A、所得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筵席税

22. 财政分配包括(D )。

A、组织收入

B、安排支出

C、发行公债

D、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

23. 中外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A )。

A、税收

B、债务收入

C、上交利润

D、规费收入

24. 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D )。

A、C

B、V

C、M

D、V+M

25.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应归(C )。

A、国家

B、政府

C、企业

D、个人

26.财政收入中,来源于M的收入,是通过(B )来实现的。

A、发行公债

B、征税

C、上交利润

D、罚没收入

27.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B )不能计算为财政收入。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企业收入

D、事业收入

28.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为(C )。

A、财政需求率

B、劳动生产率

C、财政集中率

D、基本折旧率

29.90年代以来,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都为(A )左右。

A、20%

B、30%

C、40%

D、50%

30.(A )决定了财政收入的规模。

A、财政基本需求率

B、财政集中率

C、劳动生产率

D、剩余价值率

31. 税收制度组成的类型有(C)。

A、单一税制

B、复合税制

C、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D、差别税制

32.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以(A)为主。

A、所得税

B、流转税

C、人头税

D、土地税

33. 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为13%,出口适用(C)税率。

A、17%

B、13%

C、零税率

D、33%

34. 对于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不对的地方是(D)。

A、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家税收单独存在

B、国际税收不能脱离跨国纳税人单独存在

C、国际税收严格区别于国家税收

D、国际税收是国家税收在地域上的延伸

35. 为协调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关系,世界各国通行税收(A )权优先的原则。

A、地域管辖权B、居民管辖权C、经济关系D、政治及外交关系

36.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征――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变为国有资本金管理是在(D)年。A、1978B、1984C、1994D、1998

37.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上的错误的说法是(D)。

A、物质利益兼顾原则B、利润分配制度规范化原则

C、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D、公平原则

38. 国家依据有借有还的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称为(B )。

A、财政透支

B、发行国债

C、银行信贷

D、基建投资

39. 国债的功能之一是(A)。

A、弥补财政赤字

B、扩大外贸规模

C、削减行政管理费

D、降低利率

40. 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D)。

A、罚没收入

B、规费收入

C、企业收入

D、税收收入

41. 国债规模首先受(A )的制约。

A、认购者负担能力

B、政府偿债能力

C、企业还贷能力

D、居民消费能力

42. 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此基数可以随市场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浮的国债,称为(D )。

A、自由国债

B、固定利率国债

C、市场利率国债

D、保值国债

43. 国债是由(A )直接举借的债务。

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国有企业

D、居民

44. 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D )。

A、设立偿债基金

B、依靠财政盈余

C、通过预算列支

D、举借新债

45. 我国自(B )恢复发行国债。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四、判断正误并改错

1. 从价值形态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新创造价值两部分。(√)(

2. 在我国,国家财政主要采取税收的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

应改为:在我国,国家财政主要采取税收的形式和财政拨款形式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

3.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有企业。(×)

应改为: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

应改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

5. 财政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

6. 税收制度是指税收体系及税收法律制度。(√ )

7.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单一税制体系。(×)

应改为: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复合税收体系。

8. 税收产生于原始社会。(×)

应改为:税收产生于奴隶社会。

9. 1994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我国开始实施新税制。(√ )

10. 新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

11. 流转税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产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应改为:流转税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12. 现行的流转税主要由增值税、关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组成。(×)

应改为:现行的流转税主要由增值税、关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

13. 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法国。(×)

应改为: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

14. 资源税一般是指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者课征的税类。(√ )

15.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应改为:行为课税大都归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16. 一般说来,资本金是资产的货币形态,本会带来价值的增值。(√ )

17.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基本制度。(√ )

18.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物质利益兼顾原则。(×)

应改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政策、分配管理。

19.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应改为: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20. 财政部门具有的职能有:财政收支、税收政策、国有资本金管理。(√ )

21. 企业销售收入扣除规定的成本费用后,形成税后留利。(×)

应改为:企业销售收入扣除规定的成本费用后,形成企业利润。

22. 国有企业利润是财政管理制度分配形成的。

应改为:国有企业利润是企业财务制度分配形成的。(×)

23. 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红利。(√ )

24. 实行国有资本金制度,是要强调实物形式管理。

应改为:实行国有资本金制度,是要强调价值形态管理。(×)

25. 建立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或出资人制度,是要明晰产权关系。(√ )

26. 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

27. 财政赤字是国家公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

28. 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即借债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29. 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改为: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30. 在各种财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税收。(×)

改为:在各种财政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预算。

31. 补贴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改为:补贴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32. 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实体,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33. 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34. 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改为:商业银行不可以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35.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提前的现象。(×)

改为: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

四、多项选择

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ABCDE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国家安全支出

D、司法检查支出

E、外交支出

2. 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是(ABDE )。

A、转变职能

B、理顺关系

C、增加收入

D、精兵简政

E、提高效率

3. 行政体制改革本身包含(BC )两方面的改革。

A、行政机构

B、行政结构

C、行政职能

D、行政管理

E、行政效益

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按用途划分,可以分为(CD )。

A、通讯事业费

B、广播电视事业费

C、人员经费支出

D、公用经费支出

E、全额拨付

5. 公用经费开支主要包括(ABCD )。(P.98)

A、公务费

B、设备购置费

C、修缮费

D、业务费

E、工资费

6. 国家可以利用(ABCDE )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援农业生产发展。

A、国家预算的支农资金

B、预算外资金的支农资金

C、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

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E、减免农业税

7.(ACE )等财政收入形式最后演变成了国家税收。

A、夏贡

B、夏助

C、商助

D、商彻

E、周彻

8. 税收的性质是(AB )。

A、取之于民

B、还之于民

C、强制性

D、无偿性

E、固定性

9. 古今中外,不论社会制度有何不同,税收都具有(CDE )。

A、公平

B、效率

C、强制性

D、无偿性

E、固定性

10. 税制三要素是指(ACE )。

A、纳税人

B、税目

C、课税对象

D、税源

E、税率

11. 与课税对象关系密切的术语包括(ABD )。

A、税目

B、计税依据

C、纳税期限

D、税源

E、偷税漏税

12. 我国现行税率分为(ABCD )。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E、定量税率

13. 按课税对象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ABCDE )。)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E、资源税

14. 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AB )。

A、从量税

B、从价税

C、价内税

D、价外税

E、实物税

15.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CD )。

A、从量税

B、从价税

C、价内税

D、价外税

E、货币税

16.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CD )。

A、价内税

B、价外税

C、直接税

D、间接税

E、地方税

17. 按税收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CDE )。

A、直接税

B、间接税

C、中央税

D、地方税

E、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18. 按税收的形态为标准分类,税收分为(CD )。

A、对人税

B、对物税

C、实物税

D、货币税

E、农业税

19. 税负转嫁的方式有(ABCD )。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E、停转

20.我国的税收原则包括(ABCD )。

A、税收公平原则

B、税收效率原则

C、税收法制原则

D、税收文明原则

E、税收普遍原则

21. 税收效率原则的内容包括(AC )。

A、税收的经济效率

B、税收的实施效率

C、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率

D、税收的执行效率

E、税收的节约效率

22. 国家预算比( A B )的产生要晚得多。

A、税收

B、公债

C、财政补贴

D、企业财务

E、复式预算

23. 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类,可以分为( A B )。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基数预算

D、零数预算

E、效绩预算

24. 按预算项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经济效果分类,可以分为( A B )。

A、投入预算

B、效绩预算

C、赤字预算

D、常数预算

E、倍数预算

25. 我国的国家预算由( A B C D E )组成。

A、中央预算

B、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

C、设区的市(自治州)

D、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预算

E、乡(民族乡、镇)预算

26. 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包括(A B )。

A、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B、行政事业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C、国有企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D、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E、未列入预算的企业收入

27. 预算外资金具有( B C E )的特点。

A、经济性

B、财政性

C、专用性

D、集中性

E、分散性

28. 预算外资金增长变化具有( A B C D E )特点。

A、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

B、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增长较快

C、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

D、划预算内为预算外资金

E、划生产资金为消费资金

29. 预算外资金管理新措施主要包括( A B C D E )。

A、预算外资金范围重新界定

B、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C、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

D、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制度

E、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五、问答题

1.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

答:其特点主要包括:

(1)财政收支全面货币化;

(2)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财政逐渐成为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刺激生产、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

(3)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成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经常的和比较隐蔽的手段;

(4)财政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加强也更加完善,有比较健全的财政机构,较为严密的财政法律制度。

2. 简述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答:公共产品是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受益与消费,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来说公共产品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收益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3.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包含了哪些含义?

答: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这包含如下含义:

(1)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

(2)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

(3)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4. 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其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由于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这就决定了政府将提供公共产品纳入财政支出范围的必要性;

(2)由于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外部效应的存在,决定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是过多或过少,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

置的不合理。因此,政府有责任纠正外部效应的问题。

(3)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垄断现象,最终导致整个竞争性市场的解体,这又决定了政府要承担起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责任;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质量的差异,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政府有义务利用包括财政等手段,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5)对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等会周期性的重复出现,单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平稳发展。这也需要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运行,使其健康地发展。

5. 试论述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答: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类:

(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1.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影响到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在政府大量定货的刺激诱导下,才能满足个人或企业的投资需求和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所以,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 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由于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增长,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二是当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减少时,也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

3. 对分配形成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首先,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结构上发生改变,那么,与此相关联的有关企业分别从财政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由此而发生变动,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其次,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而在结构上仍保持着原来的状况,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商品或劳务的各个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

(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财政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是间接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居民生活补贴来说,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贴来说,将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很显然,这种转移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6. 简述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

答: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于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理论主要有:

(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劳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如交通、银行、教育、卫生保健等项目。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公共支出的增长不仅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内在因素),而且还有其外在因素,如社会动荡、战争、自然灾害等,因此,他们认为: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一般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以后,政府投资转向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也要以公共支出的增长为前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公共支出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又进一步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部门如制造业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如政府部门与服务业等,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长,其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支出水平也越来越多。

7. 简要回答财政支出的原则。

答:我国财政支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1)量入为出的原则,是指在合理组织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根据收入安排支出,支出总量不能超过收入总量。

(2)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原则,是指政府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通盘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与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个方面的需要,妥善地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厉行节约、讲究效益的原则,指最合理、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缓解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与财政支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8. 简述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政府采购制度是指有关政府采购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总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采购法规:主要表现为各国分别制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采购法》,它包括:总则、招标、协议、异议及申诉、履约管理、验收处罚等内容。

(2)政府采购政策:指政府采购的目的,采购权限划分,采购调控目标的确立,政府采购的范围、程序、原则、方式方法,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定。

(3)政府采购程序:指有关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政府单位采购计划拟定、审批、采购合同签订、价款确定、履约时间、地点、方式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4)政府采购管理:指有关政府采购管理的原则、方式、管理机构、审查机构与仲裁机构的设置、争议与纠纷的协调与解决等规定。

9.如何控制行政管理费的规模?

答:控制行政支出规模,优化行政支出结构,是提高财政分配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合理调整规划支出范围,严格支出的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

(2)精简机构,控制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

(3)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转变行政职能和完善行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

10.简述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分类方法。

答:主要有二种分类方法:

(1)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包括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等;

(2)按支出的用途事业分,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等。

11.简述财政投资的特点与范围。

答: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财政投资。其特点有:

(1)可以不盈利或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政府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它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

12.简述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

答:基础产业部门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征,仅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远远适应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因此必须保持政府对基础产业的适度投资水平,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我国目前的“瓶颈”状况而言,增加对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其“乘数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商业性投融资。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范围有严格限制。

(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其资金来源包括财政的投资预算,金融机构的信用渠道、资本市场以及从国外获得资金。

建立财政投融资制度,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发展政策性银行。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投资形成,该项资金交由政策性银行使用后,具有了经营性和政策性的双重特征,是财政资金的“拟资本化”。随着政策性银行机构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基础产业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13.试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

答: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取得工资收入职工和职工的雇主各交纳一半的社会保障税;二是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资金。第一种方式的透明度更高一些,而且可以根据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发展,作出统筹安排,有益于事业的连续性。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1)现收现付制:指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其特点是:在社会保险开始实施时,保险费率比较低,但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收入要随支出水平平均上升幅度经常作出调整。

(2)完全基金制:是指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其特点是:投保人的缴费水平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从而可以避免缴费水平随着保险支出增加而不断调整,但这种制度要求在实施社会保险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以建立基金。

(3)部分基金制:是指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其特点是:根据分阶段平衡的原则调整缴费率,缴费率在保险举办初期较低,以后随着支出的提高分阶段提高。

14.阐述传统基金模式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缺损;

(2)就业与保障的高度重合,一是指整个保障制度的运转,是以保障就业为前提和起点的,二是指就业与享受各种社会保障的紧密相关性;

(3)社会保障企业化;

(4)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依附性;

(5)社会保障基本上表现为单纯的国家保障;

(6)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

(7)社会保障实施的非货币化。

15.试论财政补贴改革的具体设想。

答:其基本思路是:减少补贴项目,明确补贴重点,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具体设想是:

(1)减少补贴项目:取消商业和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取消部分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取消粮棉储备费用补贴和平抑肉食、蔬菜价差补贴、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逐步取消外贸企业的亏损补贴。

(2)调整补贴重点为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负担特殊任务的国有企业及社会公益事业。

(3)改革、规范补贴方式: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方式应按有利于稳定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粮食、棉花价格风险基金,制定保护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调节,也应建立农产品储备基金,对储备费用和在平抑市场价格过程中,出现的亏损进行补贴;对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瓶颈”产业,财政调节的重点在于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今后用在这方面的财政补贴要尽可能减少;对负有特殊任务的企业,因执行国家政策发生亏损,财政应给予适当补贴,如军工、航天等行业;对居民、职工的价格补贴,应当逐步规范,将合理的补贴融入工资之内,对不合理的补贴予以取消,对低收入家庭和住房改革方面给予适当补贴。

16.简述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

答: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方法有:

(1)按收入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形式与非税收形式。

(2)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工业收入、农业收入、建筑业收入、商业收入等。

(3)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来自生产资料价值补偿部分的收入、来自剩余产品价值的收入、来自补偿活劳动耗费价值的收入。

17.阐述财政收入与社会产品价值的关系。

答:社会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价值的用途各异,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应来自M部分,较小部分来自C和V部分。

(1)C与财政收入的关系:C是指生产劳动中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也称补偿基金,它由流动资产的补偿价值和固定资产基本折旧基金构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部分基金全部留归企业,企业可以按财务、会计制度安排使用这部分基金。

(2)V与财政收入的关系:V是生产过程中活劳动耗费的价值部分,是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也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价值。在现阶段,财政收入中来自V的部分所占比重不会很大,它还不能成为社会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M与财政收入的关系:M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是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征税来实现的。财政收入和M的关系,要做到同步增长,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采用高科技手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市场竞争,以期达到经济不断增长发展的目的。18.如何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和下限?

答: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约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其影响因素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也称经常性支出、刚性支出,必须予以优先保证。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可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这要视当时的客观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而定。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上限指标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和财政集中率。前者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多少。后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和分配政策及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

19.简述税收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答: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规,强制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其基本特征有:

(1)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强制征收,而不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为依据征收。此特征是与上缴利润、自愿认购公债、自愿捐献形式等比较而言的特征。(2)无偿性:是指国家依据国家权力强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或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及某些特许权利。此特征是与贷款、公债、规费收入等形式比较而言的特征。

(3)固定性:是指国家对纳税人的固定征收,课税对象、课征比例或课征额具有相对固定性。此特征包括了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数额的限度性。

20.简述税收转嫁的方式。

答:一般来说,按照商品交易过程中税负转嫁的不同渠道,税负转嫁的方式有以下四种:(1)前转:又叫顺转,是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或称纳税人)在进行商品或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纳税额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沿着商品或劳务的运动方向,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又叫逆转,是指纳税人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前转,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销售者或生产者的方法。

(3)消转:又叫税收的转化,是指纳税人所纳税款无法将其前转或后转的情况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工艺等自身努力,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得到弥补。(4)税收资本化:又叫资本还原,是指在某些资本财产的交易中,商品购买者将所购商品以后所应交纳的税款,从商品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即降低商品购买价格),把税收负担转移给商品的出售者。

21.论述税收的原则。

答:税收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税收公平原则:纳税人的负税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2)税收效率原则: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3)税收法制原则:即依法纳税,税收的征管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违法者必追究其责任。它是建立市场经济税制的核心。

(4)税收文明原则:税务机关、社会中介机构、纳税人三方面互相协作,优质服务,规范办税,依法纳税。

22.简述税收制度的组成。

答:税收制度的组成也称税收制度的类型,是指税收制度的结构类型,还可以说,税收体系由哪些具体的税种组成。一般讲,税收制度的组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它标明了税收体系中包含的税种数量,是一种税还是多种税。

23.简述新税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主要内容。

答:1994年我国开始施行的新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关系,进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则是:

(1)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2)强化税收功能,有利于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个人收入相差悬殊的现象,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3)有利于体现税负公平,促进企业平等竞争;

(4)有利于简化税制,便于税收的征管工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统一的税种;

(2)改革流转税,以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

(3)改革其他税种,对一些税种进行调整、合并、下放,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24.试论流转税的对象及特点。

答: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额)流转课税包括对商品流转额课征的各种税,也包括对劳务服务流转额课征的各种税。流转税与其他税类相比,其特点是:

(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关系密切,课征面广泛。

(2)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记税依据。

(3)普遍实行比例税率,个别实行定额税率。

(4)计算税额简便,减轻税务负担。

25。试析所得税的性质和特点。

答:所得课税,也称收益课税,即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所得额,包括纯所得额和总所得额。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税种。我国在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外资企业开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使所得税的规范化程度前进了一大步。所的课税的主要特点有:

(1)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它反映了纳税人的负税能力,征纳双方的关系比较明确,体现了税收区别对待、合理负担,以求公平的原则。

(3)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但对所得课税的增减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能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和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展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要求税务人员素质要高,有一定的征收稽查技术。26.简述国际税收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答:国际税收研究对象是:各国政府为协调对跨国纳税人的稽征管理,跨国课税对象的重叠交叉课征和各自的涉外税收负担政策等方面所采取的单边、双边和多边措施,以及由此而引发产生的各国政府处理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1)如何协调税收管辖权与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2)如何协调管理纳税人交叉和课税对象交叉现象。

(3)如何防止国际避税和逃税。

(4)如何制定双方互惠的国际税收协定。

27.解释税收管辖权的基本含义。

答:税收管辖权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拥有的对于税收的征收与管理的权力。其基本含义是:(1)国家行使经济主权,必须要行使对税收的征收及管理权。在现代社会中,税收管辖权已成为国家行使主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各国行使税收管辖权力一般不会受到国际方面的强制约束,可以自行决定税法税规,这属于国家的内部政务。

(3)作为国家主权在税收范围内表现的税收管辖权,自行行使主权国家赋予它的对税收征管的所有权力,有权对纳税义务人开征各种税收,其他管理部门及经济形式无权干涉。任何国际性政治经济组织不能以税收管辖权的名义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约束与控制。

28. 简述国际重复征税的类型。

答: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或税源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国际重复征税可以分为法律性重复征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两种类型。

法律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法律上对同一纳税人采取不同征税权力原则所造成的重复征税。经济性重复征税是指由于对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的不同纳税人分别征税所造成的重复征税。

29. 如何确定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答: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由各国税制或国际税收协定制订,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1)扣除法:也称列支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从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中,扣除该项所得所负的外国税款,就其余额征收的方式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2)免税法:也称豁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免于征税的方式以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3)抵免法:是指行使税收居民管辖权的国家,在对本国纳税人国内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以国外缴纳的税款冲抵本国税款的方式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30. 简述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

答: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基本用语的定义,各类所得和一般财产的规定,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关特别规定等五个方面。

31. 简述国有资产的分类方法。

答:(1)按资产形态为标准分类,可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2)按资产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3)按资产运动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动产和不动产。(4)按资产所在区域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境内资产和境外资产。(5)按预算管理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预算内资产和预算外资产。(6)按资产用途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公务性资产和后勤保障性资产。

32. 简述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答:(1)国有资产投资管理;(2)国有资产经营管理;(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4)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33. 简述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原则和程序。

答: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一)物质利益兼顾原则;(二)利润分配制度规范化原则;(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则。

34.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程序及参与分配的各方分别是:

(1)国家以政治权力代表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的分配形式是征收企业所得税。

(2)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的分配形式是上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作者:————————————————————————————————日期: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5.0 分)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知识点: 用户解答: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 (5.0分) 税收收入 共有资产收入 公债收入 使用费 知识点: ?用户解答:税收收入 3.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5.0分)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抚恤 知识点: 用户解答: 社会保险 4.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 (5.0 分) 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知识点: 用户解答: 比例税率 5.高税率不等于高税收,低税率不等于低税收的原理,是在下述的原理中说明的: () (5.0分) 哈罗多――多马模型 理性预期理论 永久性收入理论 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知识点: ?用户解答: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6.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实行:( ) (5.0 分) 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消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中性”公共财政政策 紧缩性公共财政政策 知识点: 用户解答: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7.当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5.0 分) 不转嫁 易向后转嫁 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易向前转嫁 知识点: ?用户解答:易向前转嫁 8. 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5.0 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购买性 转移性 ?知识点: 用户解答:非生产性 9. 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 (5.0分)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10-12 11:57:43 一、单选题 1. (5分)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体现了税收的()原则。 ? A. 横向公平原则 ? B. 效率原则 ? C. 纵向公平原则 ? D. 中性原则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2. (5分)国家财政参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凭借的是() ? A. 政治权力 ? B. 经济权力 ? C. 财产权力 ? D. 军事权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A. 转移性 ? B. 非生产性 ? C. 购买性 ? D. 生产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A.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 B.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 C.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 D.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5. (5分)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私人提供的产品是()? A. 准公共产品 ? B. 纯公共产品 ? C. 所有产品 ? D. 纯私人产品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厂商排放污染物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属于()? A. 生产的外部正效应 ? B. 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 C. 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 D. 消费的外部正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7. (5分)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简答题(4个或者5个) 1.简述DHCP的工作原理。(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1 答: (1) 发现DHCP服务器 (2)提供IP租用地址 (3)接受租约并确认 (4)确认租约 1.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有哪些?(2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2 答: (1)成帧(2)差错控制(3)流量控制。 (4)链路管理(5) MAC传输(6)区别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 1.CDMA的主要优缺点?(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3 答:优点 (1)具有具有抗干扰、抗多径衰落的能力。 (2)系统容量大。 (3)CDMA系统具有软容量特性。 (4)不需要复杂的频率分配。 (5)CDMA系统具有软切换功能。 (6)具有保密性强等优点。 (7)设备简单,电路设计简单,电池利用时间也更长。 缺点: (1)占用频谱较宽。 (2)具有码分多址系统特有的多址干扰和远近效应。 1.画出01101100的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个老师都画了)那就是必考的咯(计算题或者应用题)

1.简述IP地址的分类及每类的特点。(了解,用于计算题) 答:根据网络号和主机号所占比特位数的不同,IP 地址可以分为A、B、C、D、E 五大类。 A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1 字节,主机号占3 字节,第1 个比特固定是0。 B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2 字节,主机号占2 字节,前两个比特固定是10。 C 类IP 地址网络号占3 字节,主机号占1字节,前三个比特固定是110。 A、B、C 类地址用来分配给主机和路由器。 2.试简述PPP协议的工作过程。(张福生,背一下吧) 答: (1)建立物理连接 (2)建立数据链路 (3)用户认证阶段 (4)进入网络层配置阶段,此时用IPCP协议 (5)数据传输阶段,此时用IP协议 (6)数据传输完毕后,用户断开网络连接 (7)断开数据链路 简述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张福生,背一下!) 答: 1、工作层次不同(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2、数据转发依赖的对象不同 3、路由器能够分割广播域,而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4、路由器能够提供防火墙服务 简述PAP 协议与CHAP 协议的不同(王知非,不用怎么背,有个印象吧!) 答:PAP 和CHAP 都是用户认证协议。PAP 直接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到系统进行验证,安全性不好。CHAP 协议不直接发送用户名和密码,而是根据系统发来的Challenge 值,使用事先定义好的函数作用于Challenge 值和用户的口令,生成一个值,将这个值和用户名发送给系统。系统收到后,根据用户名查找到对应的口令,使用相同的函数对Challenge 值和查到的口令进行计算,如果结果和用户发来的值相同,那么就通过认证,否则认证失败。 简述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各自的特点。(张福生,简单了解下就可以) 答:在异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是字节。对于每个要发送的字节,它的开始都要附加一个比特,这个比特称为起始位通常为0。同时这个字节的尾部还要加上一个比特,称为停止位通常为1。接收方检测到起始位后,就启动一个时钟,这个时钟会与发送方的时钟保持同步,并开始接收比特,当收完一个字节后,接收方就等待停止位到达。检测到停止位后,接收方就停止接收数据,直到检测到下一个起始位。 在同步传输中,传输的单位称为帧。一个帧可以包含多个字节,字节和字节之间没有间隙,收发双方传递的就是不间断的0、1 比特流。在每一帧的首尾会有特殊的比特组合作为标志,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开始标志不仅能够通知接收方帧已到达,它同时还能让接收方的采样速度和比特的到达速度保持一致,使收发双方进入同步。同步传输速度快,效率高,不仅要求建立帧同步,在一个帧内的每一个比特也都要求同步,要求比较高。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2016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 线作业_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10-04 09:38:16 一、单选题 1. (5分)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 中央收人占GDP比重 B.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C. 地方收人占GDP比重 D.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2. (5分)按计税依据不同,税收可分为从价税和() ? A. 从量税 ? B. 价外税 ? C. 货币税 ? D. 价内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3. (5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 ? A. 财政配置 ? B. 计划配置 ? C. 市场配置 ? D. 调节经济结构机构配置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4. (5分)政府公共收入中最多的收入是() ? A. 政府收费 ? B. 国有经济收入 ? C. 公债 ? D. 税收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5. (5分)世界各国均实行:() ? A. 复式预算 ? B. 充分就业预算 ? C. 单式预算 ? D. 零基预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6. (5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A. 社会福利 ? B. 社会抚恤 ? C. 社会保险 ? D. 社会救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7.

(5分)一般地,()的税收负担具有累进性。 ? A. 所得税 ? B. 商品税 ? C. 财产税 ? D. 行为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8. (5分)下列几种产品中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 公园 ? B. 国防 ? C. 高速公路 ? D. 食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9. (5分)公共财政应当更多地体现()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