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进口工程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进口工程

二○○九年十月

*******进口工程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进口工程

二○○九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节评估任务来源 (1)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 (1)

第三节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 (2)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3)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3)

第二节边坡概况 (3)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第四节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3)

第五节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 (5)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

第一节气象水文 (8)

第二节地形地貌 (10)

第三节地层与岩石 (11)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16)

第六节工程地质条件 (17)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9)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0)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3)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28)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28)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29)

第三节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适宜性评估 (29)

第四节防治措施 (29)

结论与建议 (31)

前言

第一节评估任务来源

*******进口工程边坡位于**山坡脚地带,坡面松散坡积层下沿宽约50米左右,向山顶逐渐收缩,延伸高度大约在50~70米,呈三角形与山体岩石面相连,两侧有小型冲沟发育,发生较强降水时可汇流成具有一定冲刷能力的坡面径流。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高速*标段标委托陕西省地质勘察院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

一、法规和政策依据

1、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3、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

二、评估技术依据

1、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4年3月25日;

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综合勘察规范(1:50000)》(GB/T14158-93),1993年;

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1

第三节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

根据*******进口工程边坡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进口工程边坡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预测其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并提出防治措施。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如下:

1、调查评估区及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对其复杂程度做出评价。

2、通过野外综合地质调查,查明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并进行现状评估。

3、根据边坡处的位置、岩土体特征及影响范围内的建筑分布情况等,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对边坡一带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4、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估。

5、针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危险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第二节边坡概况

一、边坡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工程概况

**高速*标段标*******进口边坡位于**山坡脚处,以前为茶园,因工程需要征地刷坡,东侧边坡总长约120m,最大刷坡高度10m,最小坡高7m,坡度约为1:0.75;西侧边坡长度约90m,最大坡高8m,最小坡高7m,坡度约为1:0.75。

1、西侧边坡

该段边坡东起*******进口便道与侯家沟村上元社乡村道路的相接处,呈东西向延伸,总长度约120m,边坡由西向东及由北向南逐渐增高,高度8~50m,*******进口左侧刷坡分为2级刷坡,,之间有2m平台,坡面角30~50°,坡体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主要由松散块石土及强风化绿英石片岩组成,坡面上岩石裸露,坡顶地段为松散块石及堆积土。坡面未采取支护措施,坡脚为排水沟及**高速*标段标*******进口工程施工生活区,距生活区活动板房平均约2m。

2、东侧边坡

东侧边坡坡脚线延伸长度约90m,坡顶延伸长度约200m,边坡走向呈东西方向,坡面弯曲,形态不规则,坡高62m,总体坡度30~50°,局部坡面呈倒坡状;坡体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主要由松散块石土及强风化绿英石片岩组成,坡面上岩石裸露,坡顶地段为松散块石及堆积土。坡面绿植被茂密丰厚,边坡顶部为平缓的自然山坡,坡面植被较茂盛,坡脚东部位村民住房,建筑物距坡脚约10m,西段为**高速公路施工临时设施区。

第四节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一、工作方法

本次评估工作在技术方法、工作程度和工作量投入上,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开展工作,采用现场综合地质调查,收集资料等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确定的评估范围展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1、收集资料

评估工作首先收集了已有的气象水文、区域地貌、区域地质、区域稳定性、区域地震和评估区地形、以往的评估等资料。

2、现场调查

调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危害程度;调查和访问区域开发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范围及程度;调查及访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3、物探

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安排野外物探工作,了解场地岩土体及场构造发育情况。

4、室内综合分析与研究

在研究以往资料、现场调查、物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区内构造和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对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预测边坡及用边工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类型、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和分区评价,对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二、工作概况

我公司于2009年9月初开始准备和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2009年9月接到**高速*标段标的委托后,于2009年9月20日至25日对评估区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9月27日进行物探工作。2009年9月28日至10月8日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图件编制、编写报告。

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按图1-2的程序开展。

三、完成工作量

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

表1-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

第五节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区范围

根据边坡分布范围及特征、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评估范围西侧、东侧至山体第一斜坡带。具体范围为边坡向西侧、山坡外扩60~200m,评估区面积约12630m2。

二、评估等级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评估级别根据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项目的重要性来确定评估等级。

1、工程项目重要性

根据前述可知受评估边坡属较重要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隧道属重要建设项目,因此,综合考虑受评估边坡影响的建设项目重要性为重要项目。

2、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层岩石简单,地质构造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该区地震动峰值增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地壳基本稳定,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3、评估等级

根据受边坡影响的工程重要性属重要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确定**高

速*标段标*******进口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一级。

图1-2 工作程序框图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工程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干春旱,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影响,气候垂直分带明显,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具春季气温回升比同纬度地区稍快,稳定性差,秋季降温迅速的特点。

该区年平均气温17℃,七月至九月最高,为33.9~36.4℃,十二月及一月份最低,为-6.6℃。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年平均湿度在70~80%之间,日照数1300~1400小时,无霜期265天。

隧址区降水充足,据气象站记载,1951~1985年平均降水量为993mm,1981年最多,为1587.2mm,1965年最少,为580.9mm,最大年际差达1006.3mm,年际降水变化大。每年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80%。降水量随地理变化也有所变化。工程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常出现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灾害,并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区地质灾害。

二、水文

1、地表水

该评估区峪谷相间,沟谷切割强烈,溪沟及冲沟呈树枝状发育,最大地表水体为隧址区外围的白龙湖及进口的清峪沟。而隧址区内地表水体以清峪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水文地质单元,清峪沟以东位于隧址区进口外侧以东,西侧单元以可根据**——老鹰岩、**——上安山——简家山、**——庙台山三条山脊走向线划分为呈“Y”形的北、南东及南西3个水文单元,各水文单元内主要分布有龙洞子沟、董家沟、唐家沟、杨家沟、李活窖沟、三场寺沟、罐子沟、成家沟、侯家沟及清峪沟、三堆沟、白龙湖等。其中侯家沟为清峪沟主要支流,纵向流经隧道浅埋段,并发育四条支沟,一般期流水量分别为3.20L/s、7.59 L/s、5.33L/s、11.46 L/s,在雨季均可增加5~6倍流量,伴随基岩裂隙下降泉发育,一般流量0.05~0.35 L/s。

评估区地表水注入白龙湖后汇流于嘉陵江,为嘉陵江水系,具雨涨晴消,涨退迅

速的山溪水流特点,洪水期流量可增加大约5~10倍,受降雨影响大。地表水流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或小角度相交。

2、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及含、隔水层的划分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漂卵石及碎块石类等粗、巨粒土中,含水层分布不均,富水性及渗透性差异大。赋存于漂卵石层中的地下水分布于隧道进口下部的冲沟一带,渗透性强,与冲水沟互为补给关系,富水性强,含水量丰富。而碎块石土分布于山地斜坡、山间沟谷一带,其地下水主要靠大气将水补给,部分地段由基岩裂隙水补给,其渗透性强,但其富水性差。在隧道出口及线路穿越的沟溪段该类地下水埋藏较好,但其水量大小主要受季节降雨影响,故该类地下水埋藏浅,水量不丰富。

(2)基岩裂隙水: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和水量丰富及含水层的水理性质可将该类地下水分为4类:

①赋存于基岩浅表裂隙带,水量较丰富,富水性及渗透性较好;随着岩体埋深增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较少,岩体逐渐趋于完整,含水空间随埋深增大而减小,地下水减小,富水性及渗透性减弱。其含水量受降雨影响,雨季较丰富,不具承压。

②赋存于碧口群变质岩系中的砂质板岩、安山凝灰岩、加里东期的石英闪长岩中。该类岩体呈块状构造、板状构造,为岩浆岩及碎屑变质岩,岩质具有性脆质硬,具埋深大,分布广的特征。该类岩体大部分位于青峪沟水文地质单元内(Ⅰ),而砂质板岩及部分安山凝灰岩多分布在三堆沟水文地质单元内(Ⅱ),为隧道穿越的主体岩性之一。该类地下水埋藏一般>30m,石英闪长岩及安山凝灰岩岩体为该类地下水富水带;砂岩板岩具有一定的静水贮量,富水性及透水性中等,随季节变化较小。闪长岩段主要特征为富水性、导水性不均匀,其富水性及透水性强于砂质板岩。大部分地段无水,局部地下水较丰富,具承压性。

③赋存于碧口群各类片岩、千枚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该类岩体多为泥质变质岩,为片状、千枚状构造,岩质软,分布面积广,位于隧道出口段的三堆沟水文地质单元内,为隧道穿越的又一主体岩性,该类岩体富水性极弱,渗透性微弱,为贫

水岩石,故该类地下水埋深较浅,分布广,但水量及其贫乏,无压或局部具微压。

④脉状裂隙承压水: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安山凝灰岩、砂质板岩、石英片岩等脆性岩石侵入带、接触带或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中,该类岩体含水层垂直延伸较大,富水性主要受破碎带宽度控制,一般富水空间不大,富水性中等,渗透性较好。该类地下水呈带状分布于隧址区,在侵入带上地下水较丰富,具承压及垂直渗流特征,而在断层破碎带附件贫乏或无水,静水贮量有限。

综上所述:石英闪长岩富(导)水性在隧址区相对较强,其次为砂质板岩,安山凝灰岩等,而中~微风化片岩、千枚岩及凝灰岩其富(导)水性最弱。而在石英闪长岩、砂质板岩、安山凝灰岩等含水层中具富(导)水性不均一。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隧址区内地下潜水主要接受地表溪沟水、大气降水的补给,而层间裂隙承压水主要接受后山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受季节影响较大。由于隧道区山体地势较陡,地形坡度大,植被不甚发育,纵向沟槽发育,价值侵蚀基准面低,故有利于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各类地下水在接受补给后,经短距离运移,一部分在地形低洼处以呈散流或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或地表,另一部分沿裂隙带向斜坡下部径流,最终排泄于第一水文地质单元拟建隧道进口侧的青峪沟,以及第二水文地质单元拟建隧道出口侧的三堆沟,地下水流向与山体走向及地表水流向基本一致,即**以西隧道进口端地下水流向以自东向西为主,而**以东隧道出口端地下水流向以自西向东为主,在隧址区深部整个大的水文地质单元内,为由西向东流,最终汇入白龙湖,在隧址区中上部地下水流运动行为非稳定空间混合流,以紊流为主,整体上为弱富水区。青峪沟为隧道进口地下水及地表水的主要排泄点及最低侵蚀基准面,青峪沟大致由西向东汇入白龙湖。

总体而言,评估区气象条件对边坡工程影响大,斜坡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台风、暴雨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地形地貌

该评估区*******位于川西北与甘肃省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北端中山区,穿越坪头山。隧址区距广元市青川县SE向约27km,北端进口位于甘肃文县中庙乡下院社清

峪沟村清峪沟,距姚渡镇约3km,南端出口位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沙洲镇三堆村三堆沟安瓜坪,距沙洲镇约5km。隧道进出口外侧均有乡村机耕道向外通往G212国道,交通条件较方便。

该评估区位于龙门山北部中山区,区内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呈现岭谷相间的自然景观,属构造侵蚀中山地貌。

隧道穿越坪头山主要山体**,该山体总体延伸方向呈北东向,与区内主要构造线走向呈小角度相交。相对高点为**,标高约1650.6mm,相对低点为隧道进口外侧的青峪沟(标高约为700mm)和出口外侧的三堆沟沟床(标高约为670mm),相对高差达980余米。隧道穿越的该段的该段山体冲(溪)沟发育,地面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多陡崖急坡,一般坡度约为40~60°,山体浑厚。地表杂草丛林发育,其中丛林以灌木为主,此为乔木,基岩出露于陡崖沟谷处。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

第三节地层与岩石

一、地层

(一)区域地层

根据区域资料、评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出露的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崩坡积层、冲洪积层、下古生界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三段地层及加里东期侵入岩闪长岩。

1、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

以粉质粘土为主,呈褐黄色、软塑状,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质较纯,断面平整光滑,手捻略有滑感,局部夹少量强风化绿英石英片岩角砾,呈棱角状。该层主要分布于进口外侧的侯家沟两岸斜坡,并在洞身段的宽缓斜坡及山脊附近零星分布角砾土等,厚0~6m。

2、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

以块石为主,次为碎石土,呈灰、黄灰、绿灰等杂色,稍湿,松散~中密,一般粒径组成为:>200mm约占25~80%,200~60mm约占10~45%,60~2mm约占5~10%,余为粉、粘性充填,石质成分以石英片岩、闪长岩、安山凝灰岩、砂质板岩等,呈棱角状,局部具架空现象。广泛覆盖于隧道洞身及进口斜坡上。进口覆盖块石土,厚3.5m~4.5m,稍湿,松散。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主要沿隧道进口外的溪沟沟床附近分布,在洞身段冲沟一带亦有分布,以漂、块石土为主,浅灰绿色,潮湿~饱和,松散~中密,一般粒径组成为:>200mm约占80%,200~60mm约占10%,60~2mm约占5%,余为砂质及粉粘粒充填,石质成分以强风化绿泥石英片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呈次棱角状为主。

4、加里东期侵入岩(石英)闪长岩

(石英)闪长岩:浅灰白,浅灰绿色,半晶质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块状结构,具若变质现象,微具千枚状构造,矿物成分以角闪石、斜长石、石英为主,次为少量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弱绿泥石化,千枚化,片理化,局部夹流纹岩透镜体。该地层岩性岩质坚硬,锤击声脆,震手,岩体较完整~完整,局部见节理密集带。出露于**以北地区,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关系,夹大量安山凝灰岩透镜体及石英岩条带。

5、下古生界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三段

该地层岩性区内主要为安山凝灰岩、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石英千枚岩、捐云千枚岩、砂质板岩及凝灰岩等呈不等厚互层状产出、夹安山岩、蚀变大理岩、石英岩及流纹岩透镜体,为主要基岩地层,呈平行整合接触关系,加里东期闪长岩呈岩墙、岩脉状侵入其中,呈角度不整合。

2、地震

根据2008年6月11日发布的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征周期0.40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质构造

边坡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之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之牙包咀复背斜南翼,南距龙门山后山断裂——F4青川大断裂约4km,受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和龙门山断裂带的影响,区内常伴有高倾角逆冲断层及次一级轴部紧闭褶皱。区内小型褶皱及断层发育。

1、断层

Fj1:该断层为钻孔揭露,断于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三段石英千枚岩中,为隐伏断层,破碎带为碎裂岩。灰绿色、灰色,破碎结构,块状、层状构造,岩芯挤压揉皱现象明显,偶见镜面,岩质软,小刀易刻划,岩芯破碎,多呈扁柱状,碎块状,块径8~15cm不等,锤击易碎,遇水及风化涨裂。其母岩成分为石英千枚岩。层状倾角与母岩一致,两盘岩石较脆易裂。

Fj2:该断层地面表现为岩体破碎,后经钻孔证实。断层在测区内自刘家山穿鞍部沿陡崖及顺沟槽延伸,断层面略呈阶梯状,具擦痕及阶步,走向在N50~N80°E 之间,倾向NW,倾角约66°左右,为压扭性逆冲断层,发源于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二段中,断层破碎带宽5~20m,带内岩体为断层角砾、夹少量断层泥。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岩性均为凝灰质角砾岩,两盘影响带宽约20~50m。

Fj3:该断层地面表现为韧性断层,岩性为麋棱岩,宽1~5m不等,与上述Fj2相距约45m,走向在N50~80°E之间,倾向NW,倾角约68°左右,为压扭性逆冲断层。至前泥盆系碧口群中亚群第二段凝灰质砂岩与捐云千枚岩呈断层接触。根据钻孔揭露为灰黑色,麋棱结构,眼球状构造。基质含量约占50%,矿物成分为石英及绢云母等;碎斑成分为石英及千枚岩等,呈次棱角状及少量次圆状,一般粒径为1~5mm,最大约15mm。具碳化现象,稍污手;岩质极软,指甲易刻划,手可捏碎,保水状态局部会产生崩解;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上盘为凝灰质砂岩,下盘为捐云千枚岩,产状变化不明显,为337°∠71°,两盘影响带宽约5~20m。

Fj4:该断层距Fj3之南约100m平行展布,其性状与Fj3相同,产状327°∠64°,断层岩为麋棱岩,破碎带窒窄,约2m,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上盘为捐云千枚岩,产状337°∠71°,下盘为凝灰质砂岩,产状315°∠40°,两盘影响宽约5~20m。

Fj5:该断层在老鼋里以北的鞍部向E、W延伸,断层面略呈阶梯状,具擦痕及阶步,走向在N50~80°,之间,倾向NW,倾角约67°左右,为压扭性逆冲断层。

该断层至凝灰质砂岩与砂质板岩呈断层接触。断层带宽5~10m,破碎带岩性为碎裂岩及断层角砾,夹断层泥。其上下盘岩体破碎产状紊乱,上盘为凝灰质砂岩,产状为315°∠40°,下盘为砂质板岩,板埋主体产状12°∠72°,两盘影响宽带约10~20m。

Fj6:该断层位于老院里南侧。在地表调查中,由于坡体强风化层厚度大,坡体岩性产状变化大,在老院里南东侧寻得断层点,倾向NNW,倾角72°,以北推测该处为断层,根据区域性质,采用其产状为板理产状,12°∠72°.断层断于砂质板岩中,断层岩为断层角砾,宽10~30m,上盘产状为12°∠72°,下盘产状为302°∠31°,两盘影响带宽约20~50m。

Fj7:该断层为推测断层。由于砂质板岩与石英片岩接触带风化层厚度大,覆盖好,且在完整岩体处调查得产状背立。故推测断层的存在性。根据区域资料推测其产状同Fj6,上盘砂质板岩产状302°∠31°,下盘石英片岩产状180°∠33°。破碎带为断层角砾,宽约5~10m,两盘影响带宽约10~20m。

上述7条断层,除Fj1~Fj3由于钻孔查明其宽度外,其余断层由于洞身地表覆盖层厚,强风化层厚度大,故断层的定性及破碎带宽度的确定存在误差。除上述7条断层外,洞身可能还隐伏有其它更多的小型断裂构造或造破碎带。

(2)拖曳褶皱

受构造及区域作用影响,区内岩层均具挤压揉皱现象,且明显,岩层具扭转现象。在**出口外侧形成,倾向NNW,产状332°∠72°。北侧岩层受Fj7影响,倾向NEE 向,产状82~96∠18~27°,南侧倾向NNW,片理产状0~342°∠25~29°。

(3)节理

受区域构造及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区内节理,裂隙较为发育,特别是洞口埋深较浅段,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呈裂隙块状及块状,层状结构。

(五)评估区内构造

1、断裂

根据*******进口地质资料,西侧断裂(F103)从评估区南东侧通过,但在野外实地调查中,该断裂构造表现不明显,仅在南段边坡见一宽3m的节理裂隙发育带(带内节理、裂隙、石英脉、中性岩脉发育),即为Fj1断裂在该处的表现。

Fj1断裂的活动性较弱,对评估区的主要影响即通过处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的完整性较差,总体对评估区的影响较小。

2、节理裂隙

评估区边坡上节理裂隙较发育,根据其所处位置的差异,其节理裂隙发育也具有

一定的差异。

评估区北侧边坡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密集,一般3~4条/m,裂隙面较光滑,大多呈波状弯曲,延伸长度一般较小,约2~3m,主要发育如下几组:

①288°∠43°

②139~159°∠70~80°

③243°∠70°

④56°∠61°

南侧及西侧边坡节理裂隙发育程度较北侧边坡弱,节理裂隙密度一般1~2条/m,但裂隙平坡,延伸长度较大,一般3~5m,甚至达10余m,主要有如下3组:

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构造中等,处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内,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对评估边坡的影响较小。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

根据评估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含水岩组特征,将其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分布在第四系残坡积层的颗粒孔隙之中,一般属潜水性质,局部具承压性质,主要含水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层。

残坡积粉质粘土含水层:含水层由粉质粘土和砂质粘性土构成,厚度一般2.0~7.0m,分布于山体表部,土质较松散,利于降水的入渗及地下水的渗透,透水性中等;由于含水层分布于高陡的斜坡上,地下水补给及径流通畅,地下水迅速向坡下渗流,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水量贫乏,仅局部有上层滞水。根据区域资料,该含水层渗透系数为0.0029~0.078m/d,渗透系数平均值0.034~0.049m/d。

2、基岩裂隙水

分布在评估区基岩山区及第四系孔隙潜水的下部,主要为块状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侏罗系火山岩,赋存于基岩的节理裂隙中,呈网格状及脉状,分布不均匀,水力性质以潜水为主,在山间谷地一带局部具承压性质。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由于区内地形高差较大,地下水径流较通畅,排泄于山间低洼的溪沟中,在备用地周边的高陡采石面上,可见多处地下水沿基岩裂隙渗出。地下水动态较不稳定,雨季和降雨后地下水位上升,水量增大;枯季则地下水位降低,水量减少。

根据以往调查溪沟测流结果,地下水径流模数 5.745~47.659L/S·km2,平均值为15.785 L/S·km2。由于区内大气降雨丰富,地表植被茂盛,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因此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渗入和储藏,区内基岩裂隙水水量中等,局部裂隙较发育处水量较丰富。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评估区第四系孔隙潜水分布范围较局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径流及排泄较好,排泄于下部的基岩裂隙水、溪流中。由于含水层分布于高陡的山坡上,有

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评估单位:漯河市安泰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单位负责人: 评估人员: 评估日期:二〇一八年二月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明编制说明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8号)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等有关规定,公司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对危险因素分析和事故风险评估,查找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触发条件,为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小组,在应急预案编制前,对各类危险因素、生产安全事故的类型、原因、事故易发生的场所、事故发生的征兆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编制应急预案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措施获取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参加事故风险评估人员名单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 1.总则 评估目的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查找、分析和预测系统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应急救援对策和措施,保证事故发生时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控制或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后果,并在事故后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编制原则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评估报告是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危险、危害等风险因素评估过程和结果的总体描述,是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和风险决策的重要依据。报告的编制应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13号(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令第69号(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令第6号(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主席令第4号(201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 《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2010第32号公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业指导书

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管理体系作业文件QB/SCQD/ZY027—200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版号:A/0 作业指导书页码数:20 1引用标准或相关文件 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394号令发布) 1.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1.3《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 2 基本工作方案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定义 2.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1.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范围 2.2.1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2.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2.3.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2.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2.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2.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2.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附件一)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2.3.7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写 2.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2.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02省道(211国道)旬阳至小河公路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项目部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文件编号 SRBG-XXLJ-03-2016安 拟制安保科 审核人 批准人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生效日期 2016年6月25日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目的 (3) 第二章适用范围 (3) 第三章应急救援体系 (3) 一、组织体系 (3) 二、运行机制 (5) 三、应急响应 (7) 四、应急部门职责 (7) 第四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10) 第五章应急结束 (10) 第六章后置处理 (11) 第七章培训 (12) 一、培训 (12) 二、演习 (12) 三、奖惩 (12)

第八章预案管理 (13) 一、审查复审 (13) 二、预案管理 (13)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专项、现场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避免或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旬阳至小河公路XXLJ-03项目部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应急[2007]88号文件》、《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 二、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适用范围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XX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企业概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位于XX园区9号,占地面积100亩,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生产,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公司主要从事各类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形成1.5万吨/年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的生产能力。 ⑴企业名称:XX有限公司 ⑵法定代表人:XX ⑶生产地址:XX园区9号 ⑷行业类别:机械制造 ⑸组织机构代码:078892619 ⑹企业规模:小型企业 ⑺产品方案: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 ⑻设计能力:1.5万吨/年 ⑼劳动定员:180人 1.2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污水处理站。其中,生产车间包括制钉车间、抛光车间、热处理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库房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库房。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 1.3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 项目位于XX经济开发区中部,建设用地占地约120亩。本项目厂址北侧紧邻XX食品厂,北侧500m处为XX堰水库;西北侧70m处为XX有限公司,西侧一路之隔为原XX有限公司;南侧110m处为原XX发电项目;东侧紧靠山坡高差50m。项目距西北侧园区安置小区约560m;南面1.8km处为XX。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

表1-2 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1.4 项目总平面布置 厂区整体呈三角形,其中污水处理站位于厂区西北侧,便于与园区污水管网的接入;生产区位于厂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处理车间、包装车间、抛光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制钉车间;产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位于厂区东侧,紧邻包装车间和制钉车间;办公区位于厂区南侧,靠近园区道路,方便人员出入。厂区分区明确,总图布置见附图3。 1.5 生产基本情况 1.5.1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详见下表1-3所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格式

#########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院长:打印 总工程师:打印或签字 审定:签字 审核:签字 项目负责人:签字 技术负责人:签字 报告编写人:签字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提交日期

报告附件 ①评估单位资质 ②评估个人资质 ③报告评审意见 ④评审专家名单 ⑤报告初审意见 ⑥评估大纲 ⑦报告摘要

前言 应写明评估任务由来、评估工作的依据、主要任务和要求。 评估工作的依据包括: 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3、国办发[2001]3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晋政办发[2002]20号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 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6、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晋国土资发[2005]61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7、国土资源部第3号令《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8、国家煤炭工业局煤行管[2000]第81号《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5月26日颁发)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8-200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6年6月5日发布,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8T15:30:56.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邓戴斌[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屋建筑等项目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山体被破坏,乱砍乱伐等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十分的严峻。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屋建筑等项目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山体被破坏,乱砍乱伐等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十分的严峻。本文将重点概述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问题,结合着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阐述应该采取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滑坡属于负面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危害面较广,会对交通、河道等产生影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国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1】。近二十年的时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空前活跃,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针对于多种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中国及其他国家仍然推动着各项研究的进一步落实。 1、滑坡产生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滑坡通常是在特殊的地形及地质条件下受到了岩土的自重作用,结合着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坡体失去了稳定性,沿着内部的软弱面产生了滑动变形的问题。发生滑坡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的内因,就是指的地质构造和岩土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破碎断层和节理发育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属于滑坡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构造。滑坡发生的外因就是积水渗水、地下水发生了变化等,这就使得原有地层内应力的平衡构造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极易产生滑坡这类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山区若是修建水库和电站等,需要对山坡大面积的开挖,这种情况便会导致老滑坡复活。 2、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 2.1 辨明影响因素 想要真正的将滑坡地质灾害加以治理,需要坚持着基本的原则,应该将查清地质条件并分析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视为重要的基础。通过准确的分析斜坡变形破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基础性的工作落实到实处,重点是清楚地认识到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存在,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防治举措【2】。 2.2 探索条件及规律 在对滑坡加以整治前,应该及时的将斜坡变形的具体规律和对应的边界条件等准确的分析,因为考虑到变形破坏的规律存在差异,所以采取的处理对策也有差别,应该严格的依照斜坡变形规律确定科学的方案。需要准确的分析出变形破坏面的具体位置和基本的形状,由此才能确定相应的规模和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实际布置防治工序的时候更加合理。 2.3 彰显出针对性 为了让治理效果更加的明显,主张积极的分析出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依照重要性确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如果斜坡失稳,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属于较大的工程项目,应该注重安全稳定性系数的提升,关注相应的投资比重。若是临时的工程项目,应该确定采用较为简易的防治对策。除了上述提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具体落实相关的行动时,还应该准确的判断实地情况,采取最优的治理方案。 3、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滑坡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特别是在地形、地质等条件之下,斜坡部分岩、土受到自重作用的影响,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并不稳定的情况,内部的软弱面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滑动变形情况。我国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现阶段国家对相应的治理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 3.1 及时的将滑坡体清除 针对于坡高低于15米,并且坡面长小于50米的小型土质边坡,应该考虑其并不存在着继续向上和两侧扩展的可能性。因为挖方的工作量有限,在挖除之后能够保证将危害彻底的消除,所以可以考虑运用挖除的方式彻底的根治【3】。 3.2 排水工程的实践 排水工程中涵盖着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因此在整治滑坡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在滑坡体外及时的修建环形截水沟,保证在对其合理利用的时候,及时的将地表水引到天然沟谷中。滑体中需要及时的修建起树枝状的排水系统,这主要是迎合了具体项目的实践要求,在布置阶段的主沟需要和滑坡方向保持着一致。为了避免地表出现渗透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将地表填平并且夯实,针对于风化以及存在着裂隙的区域,必须要采取锚喷防护举措或者是灌浆手段,同时也需要格外的重视绿化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土壤能够适当的固定起来。地下排水可以适当的划分出浅层、深层排水以及截水等不同的类型。所谓的浅层排水方案,重点是深度保持在数米和数十米的区域,如果说地下水埋藏的深度达到了15米以上,需要落实经济技术的对比。 3.3 积极的落实支挡工程 3.3.1 抗滑挡土墙 若是中小型的滑坡,应该考虑其本身的下滑力,在其下滑力并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设置出挡土墙,然后把基础置于硬层或者是基层土上,挡墙较为常用的形式便是重力式挡土墙,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验证出这种挡土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开裂和变形的问题,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其结构受力机制并不科学。为及时的将这种局面加以改善,锚定板挡墙和预应力锚索等新型的挡墙应运而生【4】。很多新型挡墙的出现使得挡土墙的受力机制发生了变化,相关联的造价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对比于重力式的挡墙来说,预应力锚杆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3.2 抗滑桩 这种抗滑桩重点是通过运用桩和周边岩土的共同作用,及时的将滑坡推力加以传递,然后达到了稳定地层的抗滑结构。因为这样的抗滑桩存在着较强的抗滑能力,同时污工量较少、桩位较灵活,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钢筋混凝土桩和钢管桩,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慎重的选择。 3.3.3 锚固法

防洪风险评估报告()

新建银川至西安铁路(陕西段)站前工程 YXZQ-04标(DK77+484.87~DK110+217) 防洪防汛风险评估报告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一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1编制说明 (1) 3 8.

防洪风险评估报告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2007】200号) ⑵《铁路给水排水施工技术规程》(Q∕CR 9221-2015) ⑶本标段项目实际自然条件、施工状况 ⑷本标段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2编制范围 银西铁路4标项目的防洪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尤其要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洪灾风险事件。 2工程概况及现场施工条件 2.1工程简介 新建银川至西安铁路(陕西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YXZQ-4标段起讫里程:DK77+484.87~DK110+217,全长30.64km。施工内容为:桥梁总长4894.8m,占线路总长的16%,其中特大桥3953.06m/4座,大桥941.74m/4座;隧道11019.62m/5座,占线路总长度的36%;路基14727.57m/9段,占线路总长的48%;车站一座,为永寿西站(含站线铺轨、铺岔),永寿西站为新建中间站,车站规模为2台4线,岛式站台,道岔10组;设1座跨线地道(宽10m),设维修车间一处;隧道内和隧道群采用无砟轨道,其余为有砟轨道。 2.2地形地貌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属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呈穹状丘陵或条状岭岗,残塬(梁)间河流沟谷深切,发育泾河及其支流,高程650~1160m。地质情况复杂,生态脆弱,暴雨山洪多发;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表裂缝和水土流失,最易发生的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2.3气候特征 中铁四局银西铁路陕西段YXZQ-4标段项目经理部位于陕西境内,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8~15℃,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年平均降水量541.7mm~604mm,年最大降水量945.7mm;年平均风速1.3~1.9m/s。最大瞬时风速26.5mx/s。 2.4水文特征 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地下水分布及特征较为复杂。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渭河北岸二级阶地及黄土塬区、陕北黄土峁梁区、黄土台塬区、泾河河谷区等。沿线泾河、红涯河地表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性及氯盐侵蚀性。沿线地下水对圬工具有氯盐侵蚀性、硫酸盐侵蚀性。 3、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 本次风险识别主要以专家调查法为主。根据该项目提供的资料、地质报告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施工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综合类比分析,并对照国家标准部门、西成公司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 调查报告 二〇一八年五月

报告会审意见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 一、矿井概况与矿区范围 1、矿井概况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及新窑乡境内,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管辖。矿区距六枝特区县城约10km,煤矿有简易公路与贵(阳)烟(嘴山)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属于整合、扩界、扩能矿井,由原新河煤矿和新发煤矿整合为现在的新兴煤矿。 原新河煤矿建于1994年,2001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5年,该矿办理有关延续采矿证的有关手续,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准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主要开采3、7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原新发煤矿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200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每年仅产出原煤3-5千吨,2001年11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几年来虽生产一直未间断,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瓦斯、顶、底板管理困难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回采工作面仅布置在3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煤矿整合后,进行新系统的布置及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均为斜井,现已形成+1250运输大巷、C3和

C7煤层运输巷及采煤工作面、+1200运输东、西运输大巷,井底车场、永久避灾硐室。 整合后的新兴煤矿,于2014年自行停产至今,目前矿井处于启动阶段,仍处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之中。 2、矿区范围 新兴煤矿为30万t/a生产矿井,本矿井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1.3902km2。 表1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拐点坐标 二、气象 本区属山地温暖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矿区地处山区,气候受地形、高程控制,高山与谷地气候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六枝气象局1994~2003年气象:年平均气温12.7℃。日最高气温31.9℃(2002年5月1日),最低-12.6℃(99年元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1148.0毫米,最大1665.3毫米(1969年),最小884.8毫米(1966年)。每年5~9月份为暴雨、大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75%,其余月份为绵绵细雨。年蒸发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90~1500小时,无霜期254天。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围。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2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2 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4 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4 第四节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7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8 第一节气象、水文 8 第二节地形地貌 10 第三节地层岩性 11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3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14 第六节水文地质条件 15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6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7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7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0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26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26 第二节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6 第三节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29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30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30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31 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31 第四节防治措施 31 结论与建议 33 一、结论 33 二、建议 34 附图: 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成果图 1:10000 前言 受甘肃林海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甘肃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建设场地,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程度等,对 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 监测院); (5)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03年颁布的《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技术 要求》; (7)《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甘肃省水利 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3镇、11乡,总人口7.78万,其中藏族占72%;200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2.2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450 元,夏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甘肃夏河县的大夏河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段,是大夏河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5.51m,正常蓄水位2778.45m,最大净水头48.7m,最小净水头44.0m,保证出力0.84 MW,电站设计引水流量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P=85%,多年平均发电量2206万KW﹒h,装机年利用4411h。 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1.37km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岸溢流坝长10.8m,泄洪冲砂闸长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 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企业概况 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位于XX园区9号,占地面积100亩,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5年12月竣工并投入生产,2017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公司主要从事各类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现已形成1.5万吨/年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的生产能力。 ⑴企业名称:XX有限公司 ⑵法定代表人:XX ⑶生产地址:XX园区9号 ⑷行业类别:机械制造 ⑸组织机构代码:078892619 ⑹企业规模:小型企业 ⑺产品方案:ST钢排钉,直排钉,特种钢钉 ⑻设计能力:1.5万吨/年 ⑼劳动定员:180人 1.2 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污水处理站。其中,生产车间包括制钉车间、抛光车间、热处理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库房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库房。项目建设内容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建设内容组成表

1.3 项目周边环境关系 项目位于XX经济开发区中部,建设用地占地约120亩。本项目厂址北侧紧邻XX食品厂,北侧500m处为XX堰水库;西北侧70m处为XX有限公司,西侧一路之隔为原XX有限公司;南侧110m处为原XX发电项目;东侧紧靠山坡高差50m。项目距西北侧园区安置小区约560m;南面1.8km处为XX。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2。 表1-2 项目外环境关系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1.4 项目总平面布置 厂区整体呈三角形,其中污水处理站位于厂区西北侧,便于与园区污水管网的接入;生产区位于厂区中部,自北向南依次为热处理车间、包装车间、抛光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制钉车间;产品库房和原材料库房位于厂区东侧,紧邻包装车间和制钉车间;办公区位于厂区南侧,靠近园区道路,方便人员出入。厂区分区明确,总图布置见附图3。 1.5 生产基本情况 1.5.1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详见下表1-3所示。 辅材料一览表

2013地质灾害排查的情况报告

重庆市XXX国土资源管理分局 关于2013年地质灾害排查情况的汇报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的要求,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于2013年2月25日至3月14日,进行了为期12天的地质灾害排查。查明全区范围内各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类型、隐患的严重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为编制预案、工作计划、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现将排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排查人员的组成及方法 (一)排查人员 由XXX国土资源管理分局牵头, 负责地质灾害的分管领导xx 带队,有地质矿产科和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人员参加,对全区9街3镇的每个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每到各街、镇后,有分管主任、镇长、科长和工作人员参加;到了每个点上有社区、村、社的相关人员和监测人员参加组成。 (二)排查方法 对全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街、逐镇、逐村、逐社、逐点的拉网式排查。重点排查沿江消落带和高边坡危岩崩塌带。如消落带的xx和xx;危岩崩塌带有xx、xx、xx危岩;其次是排查库岸线外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每到一个地质灾害点都与监测人员一道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危岩、滑坡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了解监测设施、警示标致的设置和损坏情况。 二、排查的主要任务 (一)查明区域范围内各街、镇、村地质灾害点的情况。如地灾的类型,地灾点的危险、危害程度,受威协的人数和房屋等设施;查明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掌握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范围。为编制预案、年度计划、搬迁避让、治理、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观测提供

依据。 (二)在排查中,将明白卡发到地质灾害监测人手上,并给讲解填报方式;同时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作一些科普知识宣传,当大雨、暴雨来临时,要注意观测屋前屋后的岩土体的变化、构筑物变化、水位、水质的变化等情况,一旦有险情和异常出现,首先人要撤离危险区,确保人员的安全,然后电话逐级报告。 (三)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查实各街、镇对地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是否到了监测人和受灾群众,是否与监测人员建立了联系电话,以及该设置警示牌是否设置了,对没有设置的要求补设;对监测人员和责任人没落实到位的要求一定落实;检查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记录情况,分析各地质灾害点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监测网络,要求始终保持网络的畅通。 (四)对各街、镇和社会单位所有新、旧地质灾害点进行是否存在地灾隐患的确认。查明危岩、滑坡、崩塌的特征、范围大小、危险、危害程度等进行划分和确认;对各街、镇及相关工作人员和监测人提出要求,在汛期应加强巡视观测和监测。 (五)给监测人员宣传、讲解地灾知识和监测的方法,以及怎样观查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现象,对监测人员提出的问题在现场及时解答和解决。 三、排查后对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一)历经12天的排查,对各街、镇的各类地质灾害点进行了逐个调查核实,经确认2013年全区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68处,比去年排查确认的87处相比减少了19处,其原因:一是移交两江新区7处,二是征地后开发整治、搬迁避让等有12处。 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滑坡48处,危岩14处,库岸6处。 按地灾危险、危害程度划分:地灾严重的有7处;地灾较严重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