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试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试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试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试题

1、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膜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在细胞膜上,和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者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互相联系,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4.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5.变形虫表面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上述生理过程的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 ( )

A.选择透过性 B.流动性 C.保护性 D.主动运输

6.生物膜的“蛋白质一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 ) 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B.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

7、如图4-2-1所示,若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提取后,放入盛水容器中,磷脂分子的稳定分布方式为( B )

图4-2-1

8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9.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 )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10.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 D )

A.它们是疏水的B.它们是亲水的

C.它们迅速吸水D.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

11.细胞膜的成分中起支架作用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C )

A.淀粉和纤维素 B.纤维素和果胶C.磷脂和糖蛋白 D.蛋白质和磷脂12.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D )

A.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易涨破

B.此类细胞容易得到

C.此类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易观察

D.此类细胞内无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13.下列细胞器中,没有膜包被着的是( A )

A.核糖体B.溶酶体C.高尔基体D.线粒体

14、如果植物细胞膜由选择透过性膜变成了全透性膜,则该细胞将()。

A.缩小 B.膨胀 C.死亡 D.生长

15、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

A.单层排列 B.均匀稀疏排列

C.双层排列 D.均匀紧密排列

16、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17.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C.1959年,桑格和尼克森 D.19世纪,欧文顿

18.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是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A.C、H、O B.C、H、O、N C.C、H、O、P D.C、H、O、N、P

19.下列物质中,在核糖体内合成的是( )

①性激素②纤维素③淀粉④脂肪酶⑤血红蛋白⑥胰岛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20、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有选择地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细胞膜的哪方面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具有免疫作用的功能

21、取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将其细胞都分散成单个后混合培养,发现这两种细胞能够结合在一起,但将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不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后,混合培养,会发现这两种细胞不能结合在一起。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与

A.细胞间的相互识别有关

B.细胞间的免疫作用有关

C.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

D.细胞间物质交流有关

22、东北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华南虎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

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判断,东北虎为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与华南虎相比,下列哪种物质含量所占比例明显偏高

A.脂肪

B.糖原

C.蛋白质

D.核酸

23、在正常人的一生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P随年龄变化的曲线是D

24、某一蛋白质由4条肽链组成,共含有109个肽键,则此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NH2和

—COOH个数及氨基酸数分别为

A、105个,105个,105个

B、110个,110个,110个

C、4个,4个,113个

D、1个,1个,113个

25、下列叙述中,能够概括出蛋白质功能的是

A、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

B、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C、收缩、运输、免疫等功能的物质基础

D、调节细胞和生物体代谢的重要物质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26分)

26.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问题: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类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

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2倍。

(1)哺乳动物细胞内其他的膜有哪些?。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2)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应该主要是,这些物质使红细胞具有的功能。

(3)“血影”的化学成分中脂类主要是哪一种?。它是构成细胞膜的。

(4)脂类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说明了。27.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结合,两类细胞则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将两类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在370C下保温40 min后,细胞上两种荧光点呈均匀分布(如图所示),试问:(1)人和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

起受体作用的。为使人、鼠细胞膜融合

在一起,必须除去细胞膜表面起作用的

糖蛋白。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

布,原因是,这表明膜的结构具

有。

(3)细胞融合实验若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若在10C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

三、简答题(每个12分,共24分)

28、简述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历程

29、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参考答案:

26.(1)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至少填出3个)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其渗透吸水而胀破(2)血红蛋白运输氧(3)磷脂基本支架(4)磷脂在细胞膜中是双分子层

27.(1)糖蛋白免疫(或识别) (2)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一定的流动性 (3)膜上蛋白质分子运动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慢环境温度很低(接近O℃)时,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也接近零

28、略

29、略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解读】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基础知识回顾】1生物膜静态模型的提出: ⑴19世纪末,欧尔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⑵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红细胞膜成分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192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层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⑶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199年,罗伯特森在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学者的工作,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中间的亮层是

分子,两边暗层是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的统一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⑴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科学家对罗伯特森的模型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⑵后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全是全部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 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⑶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燃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燃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研究细胞融合。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模型,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的。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有重要的功能。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有密切关系。除糖蛋白外,细胞表面还有。 重难热点归纳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课题: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通过小组合作总结阐述“流动

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小结【教学设计】

一、对生 物膜结 构的探 索历程 1、欧文顿 实验,脂溶 性物质易 通过,得出 膜由脂质 组成。 【过渡】膜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展开神奇的科幻之旅,如果有“时光机器”,将此刻的你送回19世 纪,你会面对细胞膜探究的哪些问题?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早期对生物膜结构模的探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还是用显微镜观察生物 膜,去想像它的结构入手?为什么? (2)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是通 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3)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 吗? 【阅读材料并观察分析课件动画】 (一):教师课件展示动画 早期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是谁?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 结论? 展示欧文顿的实验 资料1: 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问题:欧文顿的实验发现了什么? 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 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回答思考与讨论1、2题。 除了脂质,膜中还有哪些成分组成?要想知道生物膜的成分,最直接的证 据是什么? 接下来科学家又做了什么探索? 提出问题,引 起思考,激发 思维探究的欲 望,引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 学生阅读材 料,2分钟, 讨论这几个问 题并回答。 设计意图:理 解提出假说的 科研方法。

质,做铺展实验,得出膜必然为脂双层排列。并对磷脂的排列 方式进行明确。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 脂的分布情况,画出相应图解:(时间约5分钟。) ①在空气-水界面上 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 教师展示: 推测: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你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一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布的请试着排出。 设问过渡: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 设计意图:认 识磷脂分子的 结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问题 意识,给予巩 固知识,学生 发散性思维启 动已有知识的 空间 学生自主阅读 提炼知识点的 能力和动手能 力。激发学生 合作探究的潜 能。 ① 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吴江市芦墟中学马育国牛军锐 1【设计思想】 1.1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史的教学是在新教材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在旧教材中涉及不多,要教好不容易。备课过程老师要细致策划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的实验及假说,评价他们的贡献;要能通过一连串的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科学家在思考研究;最后让学生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1.2 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构建是本节要突破的一个难点问题。本节课中,利用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特点,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现象自己来构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与磷脂的组合方式,这样让学生不但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模型构建的过程、也让他们置身其中、探索奥妙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对于本节课的另一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突破,通过幻灯片放映各个科学家研究的图片、动画,增强了这些内容的立体感、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乐趣中学、在轻松中学,学的有效。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3)正确认识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3.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4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5.教具准备:1.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其实验图片资料 2.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模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6.教学过程 6.1 教学导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生物膜对物质进出为什么具有选择性呢?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科学家又是怎样确定生物膜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忆已熟知的知识,激起探究新问题欲望----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生物膜的。 6.2 互动探究过程,拨开知识迷雾 6.2.1 分析资料,进行科学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方正一中王秋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科作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欧文顿的推论是 欧文顿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膜中除脂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 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提出脂质测得结果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_________的2倍。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_____________。 问题1: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脂质? 问题2:磷脂为什么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结构 他提出了: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构成。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手段揭示了细胞生物膜结构为_____ ________。 例1:欲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帮助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1)选取人体的作为获取细胞膜纯净物的来源。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中,由于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 (3)再用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上清液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 (4)1985年,O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解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5)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如果单层磷脂分子的面积为S,则该细胞表面积为。 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测得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结论: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哪些实例还能进一步说明细胞膜的这一特点? 例2: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是选择透过性膜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例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膜中央凹陷,最终缢裂形成2个子细胞,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细胞学基础是 ( ) A.细胞核具有排斥性 B.细胞质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细胞具有周期性 三、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_____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与结含成的,叫做糖被。 四、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例4: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 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 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四、被动运输 思考一个物理现象:扩散 1.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举例说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3.自由扩散和渗透作用有什么关系? 五、主动运输 1.人的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倍,这说明了什么? 2.主动运输的条件? 3.主动运输的意义?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总结: __________ 被动运输 物质出__________ 入细胞主动运输 例5:右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___________分子;B代表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 (2)细胞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层___________膜。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___________。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___________。 六、胞吞、胞吐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以这种方式进出细胞。举例: 例6: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能量,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分别是 ( ) A.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胞吞、主动运输 C.主动运输、胞吞 D.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拓展延伸: 一、选择题 1.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 D.19世纪,欧文顿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静止的④流动的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描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教材在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这一部分时采用提出疑问,根据实验观察依据提出假说并质疑或者证明假说是否成立的叙述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生物膜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当时科学家在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领悟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等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的基础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它是理解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也是了解细胞代谢的基础。对以后章节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总结法,自习法,讲述法。 总体设计思路:在生物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主要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研究;细胞膜中的组成物质的排列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位置;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探索。每个问题的探索基本涉及提出问题,实验和观察,提出假说,验证实验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教师提供实验事实,引发学生探索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按以上五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从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提炼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如果让你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会选择哪种呢?用哪种材料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呢? 展示资料: 塑料袋:无毒、无味、无臭,符合食品包装卫生标准。聚乙烯薄膜,轻盈透明,具有防潮、抗氧、耐酸、耐碱、气密性一般,热封性优异等性能。 普通布:用麻、棉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的材料。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本节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到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并且学生了解到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本节将深入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本节的重点是利用资料和模型尝试让学生自己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 资料一: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资料二: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师:从资料1和2中我们可以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三: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推论? 生: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教师介绍磷脂分子的结构并且提出问题让学生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并且画出来 师: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同学们尝试着大胆的推测和想像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布的呢? 生: 资料四: 1959年,罗伯特森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亮-暗三层结构。 资料五: 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资料六: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有有镶在表面、嵌入、横跨三种,外侧的蛋白质分子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被。 师:请学生构建生物结构,并画出来 生: 本节课以资料和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以探索者、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西北工业大学附中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 三维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1.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2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3 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4 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本节安排1课时。 5 教学过程

6.课堂小结7.练习巩固

附板书设计: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2.蛋白质覆盖、部分或全部镶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间 3.磷脂、蛋白质大多可以运动 模型建构: 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建构模型……修正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惠州市小金口中学 王静仁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认识细胞器和细胞膜,对“膜”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章第一节中讲解了“跨膜运输实例”,同学们从现象上初步认识膜的功能。本节内容可看做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呼应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则,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同时又为后面更深入讲解生物膜运输功能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了历代科学家如何抽丝剥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逐步修正对生物膜的认识,最终归纳得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流动镶嵌模型描述了生物膜结构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理解科学家认识生物膜的思维推理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生物膜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科学家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突破地将教学重心推至科学家如何发现、认识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的内容上。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等手段,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呼应课文中科学家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实验的意图和逻辑推理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验中获取直接经验,深刻认识课文知识内涵。

胡萝卜素萃取 结论:膜由脂质组成 课文:不同物质穿膜实验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为连续两层 课文:提取脂质分布为单 分子层实验 纸巾小魔术演示实验 结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构成 颜料溶液流动混 溶演示实验 课文: 电子显微镜观察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修正 不足 生物膜是静止的观点 课文:不同颜色荧光标记 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构建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可以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 糖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特色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首先是教材与学情分析。 1.先来看一下本节的内容和地位、作用。 该节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本节内容与第一节有关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联系,并为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储备,三节的内在关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这节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并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科学研究的素养。 2.再来看一下学情。 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展开教学的基础。我的授课对象一般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很不完善,而本节生物膜模型的建构过程较复杂且微观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他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地位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是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是通过体验生物膜模型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大胆作出假设以及分析推理和绘制生物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识到技术的进步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使学生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4.根据刚才对教材、学情、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节重点是: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结合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认为难点是:生物膜的立体结构的构建尤其是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以上就是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下面说一下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本节课我计划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谈话法、课件动态演示,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而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认真思索,充分体现主体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我的教学思路是首先由现象入手,通过探索、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启发学生大胆假设、总结规律。之后从现象过渡到本质,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充分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最终让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下面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以旧拓新、设疑导入。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