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

危险化学品风险评估

审核:

编制:

黄磷风险评估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白磷化学品英文名称: phosphorus yellow

中文名称2:黄磷英文名称2:phosphorus white

技术说明书编码:473 CAS No.:7723-14-0

分子式:P4分子量:123.90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急性吸入中毒表现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呕吐、心动过缓、上腹疼痛、黄疸、肝肿大。重症出现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肺水肿等。口服中毒出现口腔糜烂、急性胃肠炎,甚至发生食道、胃穿孔。数天后出现肝、肾损害。重者发生肝、肾功能衰竭等。本品可致皮肤灼伤,磷经灼伤皮肤吸收引起中毒,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病、肾损害、急性溶血等,以致死亡。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消化功能紊乱、中毒性肝病。引起骨骼损害,尤以下颌骨显著,后期出现下颌骨坏死及齿槽萎缩。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属自燃物品,高毒,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立即涂抹2%~3%硝酸银灭磷火。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用2%硫酸铜洗胃,或用1:5000高锰酸钾洗胃。洗胃及导泻应谨慎,防止胃肠穿孔或出血。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白磷接触空气能自燃并引起燃烧和爆炸。在潮湿空气中的自燃点低于在干燥空气中的自燃点。与氯酸盐等氧化剂混合发生爆炸。其碎片和碎屑接触皮肤干燥后即着火,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灼伤。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磷。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橡胶防护服、胶鞋、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自给式呼吸器灭火。灭火剂:雾状水。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水、潮湿的沙或泥土覆盖。收入金属容器并保存于水或矿物油中。大量泄漏: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应保存在水中,且必须浸没在水下,隔绝空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储存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0.03

前苏联MAC(mg/m3):0.03

TLVTN:ACGIH 0.02mg/m3

监测方法: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气相色谱法;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黄色蜡状固体,有蒜臭味,在暗处发淡绿色磷光。熔点(℃):44.1 沸点(℃):280.5 相对密度(水=1):1.8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4.42 饱和蒸气压(kPa):0.13(76.6℃)

燃烧热(kJ/mol):3093.2 临界温度(℃):721 引燃温度(℃):30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苯、氯仿,易溶于二硫化碳。

主要用途:用作特种火柴原料,以及用于磷酸、磷酸盐及农药、信号弹等的制造。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硫。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光照。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黄磷顶面须用厚度为15厘米以上的水层覆盖);装入盛水的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容器(用塑料瓶时必须再装入金属容器内)。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严封后再装入坚固木箱。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若使用小开口钢桶包装,须经铁路局批准。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黄磷供应不及时的补救措施

当遇到铁路运输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和铁路停运等原因造成黄磷供应不及时,应采用公路运输及时补救,确保生产正常运行,并关注铁路运输何时开通。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4.2 类自燃物品;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中,该物质属第一类A级无机剧毒品。

硫磺风险评估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硫化学品英文名称: sulfur

分子式: S 分子量: 32.06

成分/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纯品 CAS No.: 7704-34-9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因其能在肠内部分转化为硫化氢而被吸收,故大量口服可致硫化氢中毒。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全身毒作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呕吐、共济失调、昏迷等。本品可引起眼结膜炎、皮肤湿疹。对皮肤有弱刺激性。生产中长期吸入硫粉尘一般无明显毒性作用。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

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卤素、金属粉末等接触剧烈反应。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储运过程中易产生静电荷,可导致硫尘起火。粉尘或蒸气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灭火方法:遇小火用砂土闷熄。遇大火可用雾状水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作业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AC:6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防护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

熔点(℃): 119 沸点(℃): 444.6 相对密度(水=1): 2.0

饱和蒸气压(kPa): 0.13(183.8℃) 临界温度(℃): 1040

临界压力(MPa): 11.75 引燃温度(℃): 232

爆炸下限%(V/V): 35mg/m3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硫化碳。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染料、农药、火柴、火药、橡胶、人造丝、医药等。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LC50:无资料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41501 UN编号: 1350 包装类别: O53

包装方法: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液体硫磺遇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供应不及时的补救措施

当遇到天气原因,道路原因,车辆原因、供方原因等造成液体硫磺不能及时进厂,必须动用储备的固体硫磺投料,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并密切关注造成液体硫磺供应不上的诸多原因,尽快恢复液体硫磺供应。

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4.1类易燃固体。

液碱风险评估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氢氧化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 sodiun hydroxide

中文名称2:烧碱

英文名称2: Caustic soda

技术说明书编码: 813

CAS No.: 1310-73-2

成分/组成信息

分子式: NaOH

分子量: 40.01

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

氢氧化钠 ≥99.5% 1310-73-2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 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

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

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0.5

前苏联MAC(mg/m3): 0.5

TLVTN: OSHA 2mg/m3

TLVWN: ACGIH 2mg/m3

监测方法:酸碱滴定法;火焰光度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含量: 工业品一级≥99.5%; 二级≥99.0%。

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熔点(℃): 318.4

沸点(℃): 1390

相对密度(水=1): 2.12饱和蒸气压(kPa): 0.13(739℃)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主要用途:用于肥皂工业、石油精炼、造纸、人造丝、染色、制革、

医药、有机合成等。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毒理学资料

刺激性:家兔经眼:1%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mg/24 小时,重度刺激。

生态学资料

由于呈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给予特别注意。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中和、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82001

UN编号: 1823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固体可装入0.5 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起运时包装要完整,

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 类碱性腐蚀品。

叔丁醇风险评估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叔丁醇

化学品俗名:三甲基甲醇

化学品英文名称:trimethyl carbinol

技术说明书编码:354

CAS No.:75-65-0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CAS No.

叔丁醇 75-65-0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吸入或口服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可有头痛、恶心、眩晕。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

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若是液体。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若是固体,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储存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前苏联MAC(mg/m3):10

TLVTN:OSHA 100ppm,303mg/m3; ACGIH 100ppm,303mg/m3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结晶或液体,有樟脑气味。

熔点(℃):25.3

相对密度(水=1):0.79

沸点(℃):82.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5

分子式:C4H10O

分子量:74.12

主要成分:纯品

饱和蒸气压(kPa):5.33(24.5℃)

燃烧热(kJ/mol):2630.5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37

闪点(℃):11

爆炸上限%(V/V):8.0

引燃温度(℃):470

爆炸下限%(V/V):2.3

溶解性:溶于水、醇、醚。

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制造香精等。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酸类、酸酐、强氧化剂。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3500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66

UN编号:1120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 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辛醇风险评估

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异辛醇

化学品英文名称:iso-octanol

技术说明书编码:2013

CAS No.:104-76-7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异辛醇

CAS No. :104-76-7

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对眼睛有强烈刺激作用,可致眼睛损害;可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强刺激性,具致敏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储存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

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保持包装完整,防止洒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监测方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澄清的液体。

熔点(℃):-76

相对密度(水=1):0.83

沸点(℃):185-189

分子式:C8H18O

分子量:130.23

主要成分:纯品

闪点(℃):77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原料。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酰基氯。

毒理学资料

LD50:2049 mg/kg(大鼠经口);1970 ml/kg(兔经皮)

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运输信息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

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它物品。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盐酸风险评估

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品名称:硫酸(混合物)

有害成分 含量 CAS NO

盐酸 79647-01-0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20 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5mg/m3

监测方法: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气体检测管法

2.实验室监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溶解性: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900mg/kg(兔经口);LC50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废弃注意事项:注意防止发生环境污染。

盐酸风险评估

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品名称:硫酸(混合物)

有害成分 含量 CAS NO

盐酸 79647-01-0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20 酸性腐蚀品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引起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刺激皮肤发生皮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变。误服盐酸中毒,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胃穿孔、腹膜炎等。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0分钟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牛奶、蛋清、植物油等口服,不可催吐。立即就医。

危险特性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面罩,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5mg/m3

监测方法: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气体检测管法

2.实验室监测方法:硫氰酸汞比色法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或供气式头盔。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溶解性:与水混溶,溶于碱液 。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900mg/kg(兔经口);LC50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废弃注意事项:注意防止发生环境污染。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流程说课讲解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流程 1. 技术路线 通过对焦化厂特定的行业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污染识别,现场布点、采样分析,确定焦化场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及范围,是否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顺序为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1.1 场地环境调查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为定性评估阶段,第三阶段为定量评估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确认阶段是以采样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或者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该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每一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及背景点浓度,并且经过不确定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样和分析,确认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若场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土壤修复时,则需要进行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本阶段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获得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参数,提出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及污染范围界定,并提出治理目标与推荐治理方案。本阶段

职业健康安全合规性评价表

职业健康安全合规性评价表单位名称: 序号分类重大风险监测(控)结果 适应法律、 法规名称 相关条款 合规性 评价结 果 备 注 1 劳 动 保 护 高温施工未合理安排作业 时间 共计监测20次, 其中不合格4 次,整改后复查 合格4次 《防暑降温 措施管理办 法》安监总安 健〔2012〕89 号 第八条符合 高温作业无防护第七条符合高温作业现场茶水供应缺 少 第十一条符合 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建筑施工作 业劳防用品 防护配备及 使用标准 JGJ184-2009 第2.02条符合 使用有害有毒材料无防护 用品 第符合 防水作业区域未保证空气 流畅 《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管 理条例》 第二十八 条 符合 2 消 防在危险场所动火无专人监 护、未配备有效的防火器 材共计监测40次, 其中不合格12 次,整改后复查 合格12次 建设工程施 工现场消防 安全技术规 范 GB50720-201 1 第符合 防火重点部位不配备消防 器材 第5条符合 高空焊接作业未对地面易 燃物进行保护 第符合 3 方 案 措 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安全技术措施或未按方案 实施 共计监测20次, 其中不合格5 次,整改后复查 合格5次 《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管 理条例》 第二十六 条 符合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 全技术措施未经审批 符合

施高支模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未经专家论证《危险性较 大的分部分 项工程安全 管理办法》建 质[2009]87 号 第九条符合 高支模施工脚手架搭设未 按方案实施 第十六条符合 4 人 员 教 育 、 资 质 施工队伍和人员不具备相 应资质 共计监测15次, 其中不合格3 次,整改后复查 合格3次 《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管 理条例》 第二十条符合 特殊工种和机操人员未经 培训合格,未做到持证上 岗 《建筑施工 特种作业人 员管理规定》 建质 [2008]75号 第四条符合 作业人员未按规定接受岗 前安全教育、班前未接受 安全交底 《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管 理条例》 第27条、 第36条 符合 5 安 全 设 施 大临设施未进行验收投入 使用 共计监测16次, 其中不合格2 次,整改后复查 合格2次 《施工现场 临时建筑物 技术规范》J GJ/T 188-20 09 第10条符合 支护设施已有变形未有措 施调整 《建筑施工 土石方工程 安全技术规 范》 JGJ180-2009 符合作业时先挖后支护符合 危险部位和区域缺乏安全 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 《安全生产 法》 第三十六 条 符合 6 临 时 用 电 现场缺乏相应的专业电 工,电工不掌握所有用电 设备的性能共计监测85次, 其中不合格32 次,整改后复查 合格32次 《施工现场临 时用电安全技 术规范》 (JGJ46-2005 ) 第符合 停用设备未拉闸断电,锁 好开关箱 第符合 架设外电防护设施时无电 气工程技术人员和专职安 第符合

各岗位风险评价

各岗位风险评价 一、风险评价的目的 风险评价是评估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大小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根据评价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级,按不同级别的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价方法 LEC方法(又称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或格雷厄姆-金尼方法) 将可能造成安全风险的大小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事故后果C三个随机自变量的乘积来衡量,即: R=L.E.C 式中 R—风险大小等级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按表1所给定的定义取值;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按表2所给定的定义取值; C—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按表3所给定的定义取值。 此方法因为引用了L、E、C三个自变量,故称LEC法。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表2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表3 危险性大小等级划分标准 一、风险控制策划 (一)风险控制策划的原则 (二)风险评价后,应分别列出所找出的所有危险源清单。有关单位和项目部一般需要对已经评价出的不容许的中的风险(中的危险)进行有限排序,有工程技术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制定危险源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对于一般危险源可以通过日常管理程序来实施控制。 风险控制策划可以按照一下顺序和原则进行考虑: 1、尽可能完全消除有不可能接受风险的危险源,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 2、如果是不可能消除有重大风险的危险源,应努力降低风险的措施,如果用低压电器等; 3、在条件允许时,应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降低的精神压力和体能消耗; 4、应尽可能利用技术进步来改善安全控制措施; 5、应考虑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

6、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7、应考虑引入诸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计划的要求; 8、在各个措施还不能绝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作为最终手段,还应考虑使用个人防用品; 9、应有可行、有效的应急方案; 10、预防性测定指标是否符合监视控制措施计划的要求。 (三)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工程项目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和风险来选择适合的控制策略和管理方案。表1Z205022-7中所表示的是针对不同风险水平的风险控制措施计划表的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风险评价所得出的不同危险源的风险两大小(风险水平),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 1电工风险评价 一、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分析及事故类型 1、电气线路及线路事故由于短路、过负荷、接地、缺相、漏电、绝缘破

安全健康风险评估

青岛威斯丽精密五金有限公司安全、健康和卫生条件风险评估1.目的 建立并维持程序以鉴别与评估所有作业或活动的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并对鉴别出的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进行区分,列出重点和优先次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范围 一切具有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的作业或活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噪声、触电、燃烧、爆炸、打击、坠落、碰撞、刺割等危险因素。 3.权责 3.1由安全主管会同各部门安全负责人定期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整改措施; 3.2各部门相关人员给予协助、配合; 3.3相关部门负责落实预防整改措施; 3.4安全主任对各项预防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评核其有效性; 3.5社会责任委员会进行稽查,并对不符项提出整改要求。 4.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 5: 法律及法规要求 本公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基础,并充分参考了我国政府已经批准签署或加入的涉及社会责任规范的国际公约同时遵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历次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6.目标 6.1因工伤亡事故为零; 6.2特大、重大、一般火灾事故为零; 6.3重大机械事故为零; 6.4急性中毒事故为零; 6.5因工负伤频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以内; 6.6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大安全事故为零; 6.7重大责任交通事故为零。 7.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 为实现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目标,按照BSCI《职业安全、健康和卫生管理方案控制程序》制定本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的目标和要求。 7.1、领导作为本单位全体员工职业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为单位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审批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资源。 7.2、领导、各班组长、负责人带头执行职业卫生与保健规范,并根据本单位岗位分配表的规定各负其责。 7.3、各级员工应认真完成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任务,特别是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一不伤害自己,二不公约伤害对方,三不被对方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达到本质健康、安全。 7.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改善单位安全卫生工作的讨论、协商;单位确保各方面员工在安全卫生事务上的代表性。 7.5、执行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任务与要求,全体员工按规定享受保健费、参加文体活动、定期接受体检、参加有关培训。 7.6、单位每半年进行单位内部自检;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与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分析与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与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与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与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与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与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与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与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与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与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与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文件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1 目的和适用围 1.1 全面、充分并有效地识别、评价和更新各部门、项目部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并拟定控制措施,以便实施有效控制。 1.2适用于院管理体系覆盖围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现场项目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控制措施策划、更新和管理。 2 规性引用文件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管理手册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院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 3.2综合管理处负责组织全院各类生产活动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院办公大楼区域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指导、审核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并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 3.3院安全评价责任部门协助综合管理处审核院级不可接受风险因素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3.4工会办公室负责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监督工作,调查员工职业健康状况,协助辨识、评价引起健康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参与相关控制措施的拟定工作。 3.5院部各责任部门/项目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控制;负责外出活动或工程现场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3.6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负责生产/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4 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流程形成的文件、记录 4.2 危险源辨识 4.2.1危险源辨识围 (1)院本部(含办公场所)工作场所;勘察、岩土施工、工程监测、工程项目管理、监理、检验和试验、工程总承包、工地服务等各类现场;员工在差旅途中或在客户处工作。 (2)所有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检修、抢修活动等)。

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公司环境风险评估 报告

*******公司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分公司 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1) 2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编制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编制依据 (2) 3 环境风险识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7) 4.1布袋除尘器破损防范措施 (7) 4.2氨水储罐破裂破损防范措施 (7) 5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评估 (7)

**************分公司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1 前言 环境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公司存在有主要的环境风险源,划分环境的风险级别,采取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如何将无法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降至社会和环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 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管理的科学基础和重要依据。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评价人为环境风险,即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危害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时间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环境风险评估能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切实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2 总则 2.1 编制原则 ⑴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⑵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在本单位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⑶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设计(修订版) 2015

附件1 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修 订 版 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1 适用围 (1) 2 规性引用文件 (1) 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 2.2标准、技术规 (3) 2.3其他参考资料 (4) 3 术语与定义 (4) 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5) 4.1环境风险识别 (5) 4.2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5) 4.3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6) 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7) 5.1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7) 5.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8) 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8) 5.2.2评分方法 (9)

5.3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14) 5.4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15) 5.4.1分级矩阵 (15) 5.4.2级别表征 (16) 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容 (16) 6.1 总论 (16) 6.2 区域环境概况 (16) 6.3 企业概况 (17) 6.4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17) 6.5 环境风险分析 (18) 6.6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19) 6.7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21) 6.8 附图 (21) 附表1 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22) 附表2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35)

1适用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省围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 2 规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指南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全生产法》;

岗位风险评估表

岗位风险评估表 序号岗位名称危险因素 危 险 等 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 控制/预防措施 D=L*E*C L E C D 1 木桨开片 投料 机械伤害 到手 1 级 0.5 0.5 1 0.25 1、木桨开片投料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手套 3、作业前戴好防护用具 2 碱化液碱灼伤、 氯乙酸中 毒、酒精燃 烧 1 1 1 1 1 1、碱化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防酸手套 3、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 醚化液碱灼伤、 氯乙酸中 毒、酒精燃 烧、高温灼 伤 1 1 1 1 1 1、醚化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防酸手套 3、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4 中和洗涤酒精燃烧、 职业病 2 5 4 1 20 1、中和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防酸手套 3、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4、定期职业病体检 5 压榨酒精燃烧、 机械伤人、 职业病 2 5 4 1 20 1、压榨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定期职业病体检 6 汽提干燥机械伤人、 职业病、高 温灼伤、噪 音 1 1 1 1 1 1、汽提干燥操作规程、、岗位 培训、指导 2、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戴好耳塞 4、定期职业病体检 7 粉碎机械伤人、 职业病、高 温灼伤、噪 音 1 1 1 1 1 1、粉碎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戴好耳塞 4、定期职业病体检 备注:危险等级分为1级、2级、3级、4级、5级五类,1级:D<20; 2级:D=20至50; 3级:D=50至100;4级:D=100至300;5级:D>300。

岗位风险评估表 序号岗位名称危险因素 危 险 等 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 控制/预防措施 D=L*E*C L E C D 8 筛粉粉尘、职业 病 1 1 1 1 1 1、粉碎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好口罩 3、定期职业病体检 9 混粉包装粉尘、职业 病 1 1 1 1 1 1、混粉包装操作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好口罩 3、定期职业病体检 10 冷冻作业冷气冻人、 氨气中毒 1 1 3 1 3 11、冷冻作业操作规程、、岗位 培训、指导 2、戴好防护手套 11 设备维修电力伤害、 高压伤害、 火花伤害、 机械伤害 1 1 3 1 3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好防护用具 12 溶酸 氯乙酸中 毒、酒精燃 烧 2 2 5 5 50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好防护用具 13 理化分析化学品中 毒 1 1 1 1 1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好防护用具 14 酒精回收酒精燃烧、 高温灼伤 1 1 1 1 1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好防护用具 15 污水处理高温灼伤、 化学品中 毒 1 1 1 1 1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好防护用具 16 DCS中控职业病 1 1 1 1 0.5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岗位培训指导 2、定期职业病体检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12;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7.4.14;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1.2.21;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1.8; 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2.3.15;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2008.6.6;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1994.4.18;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993.9.18; ⑵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9.4.1; ⑶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1993.9.18;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编号:SY-AQ-03199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Health an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procedure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程序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1.0目的 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对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获得清晰的认识和评价,通过控制策划,降低或消除各类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3.0权责 品质部负责编制和维护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本程序的执行。 4.0程序 4.1危险源的识别 4.1.1从公司现在及过去有关的活动、过程、服务和职业健康安

全的法规及 其他要求中获得线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常规生产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2)工作场所内自有设施及外界提供的设施。 4.1.2公司各相关部门在本部门的业务系统范围内进行识别,且每年对该部门的危险源进行再评估;识别的结果记录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表》中。 4.2风险评价 4.2.1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D=L×E×C D----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2-1-0风险评估工作底稿——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包括内部控制)模板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包括内部控制) 被审计单位: 项目: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包括内部控制) 编制: 日期: 索引号: BA 财务报表截止日/期间: 复核: 日期: 一、审计目标 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相应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二、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一)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 (二)了解的内容和评估出的风险2 1.行业状况 1 此处应详细记录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分析程序。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 此处评估出的风险,最终应汇总至风险评估结果汇总表。 风险评估程序1 执行人 执行时间 索引号 向被审计单位销售总监询问其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等信息 查阅××券商编写的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的研究报告 将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销售毛利率、市场占有率等)与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企业进行比较 ……

(1)所在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 例如: ● 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产品是什么?所处什么行业? ● 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 ● 行业处于哪一总体发展阶段(例如:起步、快速成长、成熟或衰退阶段)? ● 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价格竞争如何? ● 行业上下游关系如何? ● 谁是被审计单位最重要的竞争者,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 被审计单位及其竞争者主要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2)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 (4)能源供应与成本 (5)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 例如: ● 行业是否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以及采取了什么行动使波动的影响最小化? ● 行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是否受季节影响? 例如: ● 本行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 受技术发展影响的程度如何? ● 行业是否开发了新的技术? ● 被审计单位在技术方面是否具有领先地位? 例如: 能源消耗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能源价格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

LEC 岗位风险评估表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 LEC法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程度的一种方法,公式是: D=L*E*C 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L的取值参考E的取值参考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完全可以预料(会发生)10 连续暴露 5 相当可能发生 5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可能发生,但不经常 3 偶然暴露 1 发生的可能性小,属于意外 1 每月一次暴露 0.5 极不可能发生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0.1 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C的取值参考为: 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对人身)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对设备)100 灾难,数人死亡设施损坏,损失达100万元; 或火灾损失达100万元 50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设施损坏,损失达10万元;或 火灾损失达10万元 10 严重,重伤导致直接损失在1万元以上 5 重大,致残导致人身事故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导致人身事故 D的取值参考为:

分数值危险程度危险等级>30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5级100—300 高度危险,要立即修改4级50—100 显著危险,需要修改3级20—5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级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1级

岗位风险评估表 序号岗位名称危险因素 危 险 等 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 控制/预防措施 D=L*E*C L E C D 1 木桨开片 投料 机械伤害 到手 1 级 0.5 0.5 1 0.25 1、木桨开片投料规程、岗位培 训、指导 2、戴手套 3、作业前戴好防护用具 2 碱化液碱灼伤、 氯乙酸中 毒、酒精燃 烧 1 1 1 1 1 1、碱化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防酸手套 3、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 醚化液碱灼伤、 氯乙酸中 毒、酒精燃 烧、高温灼 伤 1 1 1 1 1 1、醚化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防酸手套 3、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4 中和洗涤酒精燃烧、 职业病 2 5 4 1 20 1、中和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戴防酸手套 3、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4、定期职业病体检 5 压榨酒精燃烧、 机械伤人、 职业病 2 5 4 1 20 1、压榨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定期职业病体检 6 汽提干燥机械伤人、 职业病、高 温灼伤、噪 音 1 1 1 1 1 1、汽提干燥操作规程、、岗位 培训、指导 2、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戴好耳塞 4、定期职业病体检 7 粉碎机械伤人、 职业病、高 温灼伤、噪 音 1 1 1 1 1 1、粉碎操作规程、、岗位培训、 指导 2、巡视机器运行状态 3、戴好耳塞 4、定期职业病体检

环境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范围包括区域和工种两个方面,评估步骤包括危害辨识、危害核定、危害定性、风险评级等步骤,具体见附件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流程)。 2. 危害辨识 2.1. 用普查方式辨识区域、工种涉及的环境与职业健康潜在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见“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附件2),“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由“危害类别”、“危害项目”、“对人体/环境的危害”、“国家标准”、“国际趋势”及“评估方法”6 部分组成。 (1) “危害类别”:分“环境”与“职业健康”两大类别; (2) “危害项目”:分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人机功效、心理因素、光污染、工业废料、生活垃圾、自然资源消耗、排放物等28 项危害; (3) “对人体/环境的危害”:指危害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4) “国家标准”和“国际形势及趋势”指国家规定安全控制数值、职业接触限值或国际先进做法; (5) 评估方法:危害的检测手段。 2.2. 区域潜在危害因素辨别:用“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一览表”(见附件 5)普查不同区域的潜在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区域”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区域是将各部门所管辖

的范围按照其使用功能划分成区域,例如公司行政部管辖范围可划分为:办公室、高压配电房、低压配电房、材料室、工器具室、空调主机房、电梯机房、电缆竖井、车库、水泵房、杂物间、传达室等,物资部管辖区域可划分为:办公室、配电房、室内仓库、室外仓库、废料堆放区等。 2.3. 工种潜在危害因素的辨别:对于按区域未辨别出的涉及工种作业的危害因素,按照工种进行辨别。运用“环境与职业健康工种风险评估一览表”,普查各工种在工作中涉及的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工种”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工种主要是各区域中存在的常见工种或人员,例如行政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物资部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仓管人员、物资配送人员、废旧物资处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 2.4. 危害辨识过程中对不确定的危害源,在“危害描述”栏进行简洁描述。如产生危害的设备设施、地点位置、受影响人员、受影响时间、对环境的影响等。 3. 危害核定:核定普查结果,确定危害是否存在。 4. 危害定性 4.1. 对核定的普查结果依据“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中评估方法开展评估。 4.1.1. 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化学危害等,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进行定量的监测或定性评估,监测、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概述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⑵HJ -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⑶HJ/T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⑷HJ -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⑸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⑹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⑺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⑻《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351-2005); ⑼《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1. 表1-1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评价标准 1.5.1环境质量标准 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⑵《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含表格)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ISO14001-2015)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风险评估,确定环境影响程度,进而采取措施,为减少、消除或控制环境风险提供管理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环境危害因素的识别与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7届第22号全文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5、6、7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主席令八届第60号) 3术语和定义 3.1 危害 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3.2 危害识别 识别系统中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 环境危害(因素) 工作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条件(行为)。 3.4 风险

某一特定危害可能存在的损失或伤害由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机会。 4职责 4.1 HSE部 4.1.1 对公司环境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估工作的策划与组织负责,包括公司环境风险概述的审查。 4.2 人力资源部 4.2.1 负责组织公司级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培训工作。 4.3 各部门负责人 4.3.1 对组织落实本部门所辖环境及物品的环境因素识别和汇总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的辨识与评估工作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危害因素风险管控负责。 4.4 管理者 4.4.1 代表对公司级环境风险管控方案的审批与资源的提供负责。 5管理内容和方法 5.1 环境风险评估步骤包括危害辨识、危害核定、危害定性、风险评级等步骤 5.1.1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进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a)安健环管理体系建立之初,每年设定环保目标(指标)前; b)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变更后; c)新项目施工、新技术应用、新设备使用或操作方法、工作环境、生产条件的变化等。 5.1.2 HSE部负责评估小组的组建与策划工作,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必要时公司可聘请专家参与。 5.1.3公司在开展环境危害因素与风险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关方要求、国际形势及趋势、排放量、环境影响的范围与程度。 5.1.4收集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健康风险评估表

健 康 风 险 评 估 表 ~ 日期:年月日

健康风险评估调查表 调查日期:□□□□年□□月□□ 调查员:______ — 请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1.性别:①男②女 2.出生日期:□□□□年□□月□□日 3.职业: ⑴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⑵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⑶商业、服务人员⑷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⑸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⑹专业技术人员⑺军人⑻其他劳动者 ⑼在校学生⑽未就业⑾家务⑿离退休人员 4.文化程度 ⑴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⑵小学未毕业⑶小学毕业⑷初中毕业 ⑸高中/中专/技校⑹大专毕业⑺本科毕业⑻研究生及以上 5.婚姻状况 ⑴未婚⑵已婚⑶同居⑷丧偶⑸离婚⑹分居⑺其他 6.身高:厘米 7.] 8.体重:公斤 9.您是否听说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一二一行动: ①是②否 10.您是否听说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①是②否,请跳至题11. 11.您能说出具体是哪一天吗□□月□□日 12.您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A.平衡饮食①是②否 B.适量运动\②否 C.不吸烟①是②否 D.不酗酒①是②否 E. 保持心理平衡①是} F. 保持充足的睡眠①是②否

G. 讲究个人卫生①是②否 13.您认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下列哪些慢性病有关: A.心脏病①是( B.中风①是②否 C.糖尿病①是②否 D.肿瘤①是②否 ~①是②否 F.高血脂①是②否 G.超重、肥胖①是②否 14.您有下列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是②否 B.口味比较咸①是②否 C.经常吃油腻的食品如红烧肉等①是②否 D.蔬菜、水果摄入不够{②否 E.锻炼不够①是②否 F.吸烟①是②否 G.经常酗酒①是| 15.与一年前相比,您的饮食结构有什么变化(可多选) ①无变化②食物种类多样化③多吃蔬菜、水果④注重粗细搭配⑤多 喝奶或奶制品(酸奶、奶粉)⑥常吃鱼、蛋、禽和瘦肉。⑦其他,请列出 16.您是否经常吃新鲜水果(不包括罐头、果脯等加工后的水果) ①每天都吃②有时吃③很少吃④不吃 17.您是否经常吃新鲜蔬菜(不包括腌、晒、泡制等) ①每天都吃②有时吃③很少吃④不吃 18.您知道推荐的成人身体活动水平吗 A.生活、出行加运动,每天至少运动6000步。①是$ B.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①是②否 19.与一年前相比,您主动参加锻炼的次数有无变化 ①增加②减少③无变化 20.您每周大概有几天进行中等及以上强度体力活动(只计算那些每次至少10 分钟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