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松花江上教案

2016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6课松花江上教案

《松花江上》

教学内容

1、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2、作曲家简介。

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补充有关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教学准备

1、教案、钢琴。

2、音乐教学U盘、

3、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让学生从小具有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

3、感受当时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4、通过歌曲《松花江上》的学习,有感情地、声音坚定有力地演唱歌曲,有一定的声音控制能力。

5、通过小跳音程连音唱法发声训练,帮助学生练习打开喉咙。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2、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3、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把握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

2、附点节奏、最后的高音及优美地声音歌唱。

3、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并有所感动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课件)

同学们,1931年9月18号,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对!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实在可气可恨!(教师握紧拳头,气愤至极。)在日本铁蹄的践踏

下,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以河北省山海关市为界,以东的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为关外,以西的河北等中原省份为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这种情绪要倾吐,要爆发。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作曲家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这首歌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这首歌吧。(弹奏歌曲《松花江上》)听完这首歌曲,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曲的名字就是——松花江上。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曲。

三、创作背景

歌曲《松花江上》是作者用特殊的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歌曲作者的艺术创作总有一定的影响,它直接影响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动机以及创作素材的选择。《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我国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日本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这首歌曲的结构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倾述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申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当尾声长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时,歌曲达到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感受这首歌的力量,在学这首歌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下歌唱准备的发声练习。

四、歌曲教学《松花江上》

(一)歌唱准备发声练习:

1、体验头腔共鸣,通过u母音的训练使歌唱者具备放松稳定的喉头和口腔的开度,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1)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2)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3)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从鼻翼两侧到达眉心,感到明显振动。

(4)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