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病史

主诉 患者对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的叙述。应体现症状、部位、时间。 症状 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 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体格检查 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简便的工具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检查的过程。 咳嗽 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

咳痰 黏液和渗出液及吸入物、坏死组织等混合成痰液,随咳嗽动作排出。 咯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

呕血 由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 隐血 少量(<15ml)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呕吐

通过胃的强烈收缩导致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过食管、口腔排出体外。 膀胱刺激征 尿频、尿急和尿痛合称膀胱刺激征。 心悸

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肠内营养(EN) 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PN) 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心肺脑复苏 (CPCR)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紧急采取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 脑复苏是CPCR 成功标志。

分类

主诉的三要素为症状、部位、时间。

生命征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水肿

发热

全身性水肿(凹陷性水肿)、局部性水肿、积液。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呕吐

腹泻

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前庭障碍性呕吐。 急性腹泻、慢性腹泻。 甲状腺肿大

手术

I 度:不能看到但能触及;

II 度:可见肿大又能触及但不超过胸锁乳突肌;

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病因

无菌术

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压、高温维持30min 煮沸灭菌法:煮沸后再持续15~20min 。 火焰灭菌法

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消灭伤口、皮肤、某些物体和空气中的细菌(碘酊、碘伏、苯扎溴铵); 浸泡机械消毒。

气体熏蒸法:甲醛、乳酸,空气消毒;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微波灭菌法 围手术前处理

水、电解质代谢失调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钾的异常:低钾血症、高血钾症 等渗性(急性)脱水:水钠成比例丢失; 钙的异常:低钙血症、高钙血症 低渗性(继发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 镁的异常:镁缺乏、镁过多 高渗性(原发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 磷的异常:低磷血症、高磷血症 水中毒 *临床表现:脑水肿、肺水肿、球结膜下水肿 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代谢性酸中毒:pH <7.35;HCO 3-<21 mmol/L

代谢性碱中毒:pH >7.45;HCO 3->26mmol/L

III 度:超过胸锁乳突肌。

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血、肺不张与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胃扩张、泌尿系统并发症(尿潴留、泌尿道感染) 切口感染和裂开。 心悸

咳嗽与咳痰

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

呼吸道疾患(有痰)、胸膜疾患(干咳)、心血管疾患(粉红色泡沫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等。 咯血

呕血与便血

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如血液疾病、急性传染病)。 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

水肿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足部开始,晚上严重)、肾源性(头面部开始,早上严重)、肝源性(腹水); 局部性水肿:丝虫病、局部炎症等; 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呼吸性酸中毒:pH<7.35;PCO2>4.67kPa

呼吸性碱中毒:pH>7.45;PCO2<4.67kPa

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资料

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BLS)

A. 气道通畅(Airway)

B. 人工呼吸(Breathing)

C. 人工循环(Circulation)

二期复苏(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D. 药物治疗(Drugs)

E. 心电监护(ECG)

F. 心脏除颤(Fibrillation)

复苏后期处理(持续生命支持PLS)

G. 诊断(Gauging)

H. 低温(Hypothermia)

I. 加强治疗Intensive Care

颅脑外伤的分类、主要临床表现

头皮损伤:头皮血肿(皮下血肿、帽状睫膜下水肿、骨膜下水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

颅骨损伤:颅盖骨折(线性骨折、颅骨凹陷骨折);颅底骨折(前颅底骨折、中颅凹骨折、后颅凹骨折)

*CT扫描对颅底骨折诊断比X线拍片更有帮助。

脑损伤脑震荡:逆行健忘(短暂性意识障碍或完全昏迷);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减慢,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神经系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中无红细胞。

脑挫裂伤:意识障碍严重,持续时间长;脑膜刺激征、偏瘫、失语;脑脊液中有大量红细胞;

继发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脑干挫伤:伤后持续昏迷,有相应脑干损伤症状

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急性、亚急性、慢性)

脑内血肿

脑室内出血与水肿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

1)头痛:呈进行性加重过程,部位多见于额、双颞及枕以早晨和晚上为重。

2)呕吐:胃肠功能紊乱,与进食无关,呕吐时间多出现于头痛剧烈时,呈喷射性。

3)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边界不清,乳盘高起,静脉怒张,迂曲,严重者伴有视网膜渗出、出血等。晚期部分病人视力减退,查视野生理盲点扩大。

4)脉搏、血压、呼吸的变化:初缓慢,压力增加,脉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先深而慢,后潮式呼吸浅而快。

5)意识及精神障碍:昏迷,意识模糊,嗜睡(老年人多见)。

其中前三点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

恶性肿瘤

1.肿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以局部肿块表现。

基本特征:组织块呈过度而不协调的生长;

即便诱发刺激因素停止后,这种组织块仍不断生长。

2.肿瘤的同型性、异型性。

同型性:不论良性或恶性肿瘤,与发生该肿瘤的正常组织相比较,总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常作为诊断其组织起源的依据。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异型性大小是确定肿瘤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4.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扩散

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多数良性瘤的生长方式。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的腔面的肿瘤,向表面生长。

3)浸润性生长:恶性肿瘤。瘤细胞分裂增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和血管内。

肿瘤的扩散

1)浸润(直接蔓延)

2)转移(metastasis)(1)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

5.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根据组织起源分类)

良性肿瘤一般称为××瘤脂肪瘤

癌:上皮组织肿瘤鳞状细胞癌

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肿瘤纤维肉瘤

母细胞瘤:幼稚组织肿瘤神经母细胞瘤

恶性××瘤:不宜用上述恶性黑色素瘤

习惯用法: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

交界性肿瘤良恶性难分辨的肿瘤

一般原则:部位(器官)和/或组织(细胞)的名称+肿瘤学分类

即,据组织来源分为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性腺、生殖细胞肿瘤、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及组织来源未定肿瘤。

6.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及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指示体内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生物学特性的生化物质。

肿瘤细胞分泌的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宿主反应产生的标志物:血清铁蛋白(SF)

不排泌到循环体液的标志物:肿瘤基因或相应肿瘤的特异蛋白等。

7.肺癌、肝癌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1)肺癌

肺癌按解剖学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段支气管以上,占3/4

周围性肺癌:段支气管以下,占1/4

肺癌按组织学分类:小细胞肺癌(SCLC)

非小细胞肺癌(NSCLC)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

肺癌临床表现:肺部症状:包括刺激性咳嗽、喘鸣、胸闷、胸痛、发热、咳血丝痰。

胸部侵犯症状:包括胸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心包压塞、恶性胸膜渗出和上腔静脉综合征。

肺外症状:一般症状:发热、体重减轻、颅内压升高。

副肿瘤综合征:

Pancoast肿瘤:(Horner’s 综合征:眼球内陷、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同侧面部无汗)

大多数的患者被诊为肺癌时存在临床症状,而有6%的患者在诊断时是无症状的。

2)肝癌

肝癌的大体分型块状型、结节型、弥漫型、小肝癌型

组织学分型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

肝癌的症状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1.肝区疼痛

2.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

3.全身表现:乏力、消瘦、全身衰弱。发热一般为低热。

4.转移灶症状

5.伴癌综合症

肝癌的体征1.肝肿大(进行性)2.脾肿大3.腹腔积液4.黄疸5.肝区血管杂音6.肝区磨擦音7.转移灶相应体征

从外科临床需要出发可将临床表现归纳为下列类型

1.早期肝癌

2.典型的临床型肝癌

3.急腹症型

4.寒热型

5.黄疸型

6.消化道出血型

精神神经

1.精神疾病特点,及与神经疾病的关联与区别

患者特点:精神疾病者中除神经症外,精神病者否认自己患有精神异常,即自知力缺乏。

病程特点:对精神病者的检查和观察应以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进行。

治疗特点:精神疾病的病因迄今还未完全阐明。一般强调心理学治疗和环境治疗。药物治疗也是重要不可缺的。

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防治和健康者心理保健的医学。

神经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机理、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

两种疾病都是研究神经系统病变的医学。

两者的区别,只是病变部位、病变性质和症状表现不同而已。

精神疾病的病变主要在脑部,其病变性质除脑器质性病变外,其它疾病大都属于机能性病变,找不出明显结构的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障碍。

神经病的病变不仅是脑部,而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是属于器质性病变。有神经组织结构的病变,症状表现为感觉、运动、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的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炎和变性等精神障碍,即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也有各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神经症等只有精神症状,而无神经系

统体征或症状。

因而精神疾病和神经病中,有的两者难以严格区分。有的彼此分离,也有相互关联。

2.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类型

发病机理:1.生化代谢障碍多巴胺假说(多巴胺能活性过度)

五羟色胺(5-HT)传递障碍假说(5-HT能活性降低)

2.高级神经活动症理生理学假说

3.免疫学假说

4.心理学发病机理

5.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

常见类型:一、偏执型:又称妄想型

二、单纯型:青少年,以精神活动逐渐减退为主要表现。行为孤僻,懒散,被动。

三、青春型:青春期,精神活动活跃且杂乱多变为主。

四、紧张型:青春期、中年,以紧张性木僵或紧张性兴奋为主要表现。

3.躁狂抑郁症的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躁狂型、抑郁型、躁狂抑郁型等。

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情感高涨、思维迅速、言语与动作增多;

抑郁发作: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

单相型发作:在整个病程中仅有躁狂或抑郁发作;

双向型发作:在病程中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两者可呈规则或不规则的交替发作。

4.癫痫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癫痫: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的不正常同步性的过度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又称大发作

二、失神发作又称小发作

三、简单部分性发作又称局限性发作

四、复杂部分性发作又称精神运动性癫痫

5.脑出血、脑缺血的主要病因及诊断要点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

脑出血的诊断要点:

①大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

②常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

③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典型的全脑症状或和局限性神经体征。

④脑脊液压力增高,多数为血性。

⑤头颅CT扫描等。

脑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诊断要点为:

①年龄在50岁以上具在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者;

②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③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起病缓慢;

④意识多清楚,较少头痛、呕吐;

⑤颅内压增高不明显,脑脊液常无色透明;

重点。。。

1.病史、主诉、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概念)

2.常见症状:发热、心悸、呕吐、呼吸困难、膀胱刺激征等(概念)

3.完整病历的项目

外科

1.无菌消毒有哪些方法?

2.常见术后并发症

3.水钠平衡基本概念,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

4.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概念

5.心肺脑复苏的概念以及心跳骤停抢救的步骤(九步)

恶性肿瘤

1.肿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肿瘤的同型性、异型性。

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4.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扩散

5.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根据组织起源分类)、肿瘤的分级和分期6.肿瘤标志物的概念及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7.肺癌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

精神神经

1.精神疾病特点,及与神经疾病的关联与区别

2.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类型

3.躁狂抑郁症的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4.癫痫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5.脑出血、脑缺血的主要病因及诊断要点

6.震颤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医学概论附答案

西南大学药学院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复习题卷 一、名词解释: 1、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2、风湿性疾病:指以关节、肌肉病变为主要特征,累计全身结缔组织,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 3、功血: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4、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5、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异位妊娠。 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微循环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引起继发性凝血因子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导致微循环障碍的疾病。 7、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在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Meckel憩室。因其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8、原发性肝癌: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居第三位,临床以肝大、肝区疼痛为特征。 9、烧伤:是人体受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能、放射线、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作用引起的损伤。 10、肺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征。 11、外科感染:是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创伤或手术后发生的感染性疾病。 12、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者称流产。 12、急性胰腺炎:多种病因致胰酶在胰腺激活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 14、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参与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反复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15、巨幼细胞贫血(MA):是机体内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物合成,使细胞核分裂发生障碍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 16、脓毒症:是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17、月经:伴随卵巢的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18、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9、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的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 20、尿频: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超过正常范围,日间4-6次,夜间0-2次。 21、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严重慢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二、填空题。 1、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以补充雌激素激素最关键。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临床医学概论 注意,知识点没有全部总结,有很多遗漏和不全的地方。只是给大家参考一下。第三章体格检查 第一节基本检查法 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 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2.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视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4.触诊: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浅表触诊法;深部触 诊法:深部滑行触诊法) 5.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 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 6.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7.听诊: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 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8.嗅诊: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 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第二节一般检查 9.一般检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 状态、面容、体位、姿势与步态。 10.生命征(组成、正常值):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① 体温:正常值36~37℃;②呼吸:13~18 次/分;③脉搏:60~100 次/分;④血压≤140/90mmHg。 11.体温测量常用方法:口测法(36.3 ~ 37.2℃)、肛测法(36.5 ~ 37.7 ℃)、 腋测法(36 ~ 37 ℃ )。 12.体型分: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 13.营养状态分三个等级:良好、中等、不良。 14.意识障碍程度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

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 第一章,症状学 一、发热:临床上常见的热型: 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左右,一天之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C,且持续时间长可延续多日不退,多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一般为39°C以上高热,一日间的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C,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急骤上升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或数日的间歇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浪热:体温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温度曲线是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等。 5、回归热:高热持续一定时间后退热,高热又再次出现,如此反复数次,见于回归热、淋巴瘤、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水肿的原因: 1、钠和水的潴留; 2、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5、淋巴循环受阻。 三、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呕血 定义咯出从肺或气管支气管系统出来的血或带血的分泌物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炎、肺脓肿、心脏病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粘膜病变、胆道出血、胃癌等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出血方式咯出呕出,可为喷射状咯出血的颜色鲜红暗红色、棕色、有时为鲜红色 血中混有物痰、泡沫食物残渣、胃液 酸碱反应碱性酸性 黑便无、若咽下血液量较多时可有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可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的性状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四、呼吸困难的类型:呼气型、吸气型、混合型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PND):病人入睡后1-2h因阵性憋气或呼吸困难而惊醒。 第二部分、内科常见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因:外因:吸烟、感染、理化因素(烟雾、粉尘、大气污染)、过敏 因素、气候变化;内因: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症状: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慢性或反复发作。 体征:急性发作期可于肺部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呼吸音粗糙。 临床分型:单纯型和喘息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和哮鸣音。 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诊断依据:①慢性、反复发作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者;②除外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和心功能不全等),可作出诊断;(3)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而且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亦可诊断。 2、阻塞性肺气肿: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并伴有气腔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症状: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常在活动时气促;随着病情发展,在静息时亦感气促。严重时可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症状。 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加 重,视诊可见桶状胸,肋间隙增宽, 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语颤减弱;叩诊 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肺 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呼吸音减 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感染时两 肺底可闻及干、湿啰音。 并发症:①自发性气胸②肺部急性感 染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④呼吸衰竭。 辅助检查:X线检查;呼吸功能检查: 残气量/肺总量(RV/TLC)>40%,对 诊断阻塞性肺气肿有重要意义。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指由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 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肺动脉高压和 右心室肥大,有/无右心衰竭的心脏 病。 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心脏病变。 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 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因素:缺氧可 通过影响体液中枢、缩血管物质的浓 度及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痉挛引起 肺血管 星 23:23:04 阻力增加。酸中毒时,可增加肺血管 对缺氧的收缩反应。 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因素:①肺泡 内压力增高可使肺毛细血管受压,血 管床减少;②血管腔狭窄、闭塞;③ 肺泡壁破裂致毛细血管毁损;④慢性 缺氧使肺血管收缩,管壁张力增高刺 激管壁增生,肺血管重构、硬化,血 流阻力增加。 血容量增多和黏稠度增加:慢性缺氧 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加,代偿性红细胞 增多,血黏稠度明显增加,血流阻力 随之增高。缺氧可使肾小动脉收缩及 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 血容量增多,使肺动脉压升高。 临床表现:肺心病的主要表现是逐渐 出现的肺、心功能不全。根据有无肺、 心功能衰竭,将其分为两期。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 期)症状:主要为原发病症状如慢支 并肺气肺者,有咳嗽、咳痰等。进一 步发展出现心悸、气促,活动后更加 明显。体征:主要有:①肺气肿体征; ②肺动脉高压的体征如肺动脉瓣区 第二音亢进;③右心室肥大的体征如 剑突下有明显心脏搏动,三尖瓣区闻 及收缩期杂音等。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加 重期)肺组织严重损害引起缺氧、CO2 潴留,可导致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为 主或二者兼有的临床表现。 诊断:凡有慢支、肺气肿、肺、胸或 肺血管慢性疾病史,一旦发现肺动脉 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表 现,结合前述的X线胸片、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同时排除其他心 脏病,可作出诊断。 4、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 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 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 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CO2潴留, 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 临床综合征。 呼衰分型:根据血气分析的变化,将 呼衰分为两型:1、I型呼衰: paO2<8.0kPa,而paCO2正常或降低。 2、II型呼衰,paO2<8.0kPa,同时伴 有paCO2>6.67kPa。 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症状外,主要 是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各脏 器功能和代谢紊乱的表现:呼吸困 难、发绀、神经精神症状、心血管系 统症状、消化、泌尿血液系统症状 治疗原则:通畅气道、合理氧疗、增 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合理应用 呼吸兴奋剂和机械通气、纠正酸碱平 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 合并症防治、营养支持。 5、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典型的 支气管哮喘大多数有季节性,日轻夜 重,常常与吸入外源性过敏原在关, 具有“三性”即喘息症状的反复发作 性,(时间性)发病时肺部哮鸣音的 弥漫性和气流阻塞的可逆性;发作时 的症状和体征可以自行缓解或应用 支气管扩张剂后缓解。 典型症状: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喘 息、胸闷、咳嗽、严重者强迫坐位或 端坐呼吸。 诊断:典型的支气管哮喘根据“三性” 不难作出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应借 助于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 试验。 6、肺炎:是指肺实质的炎症,多种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均可引起肺 炎。在各种常见致死病在中居第五 位,老年人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并 发肺炎时,病死率更高。 分类:按解剖学分类:大叶性肺炎(又 称肺泡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又称 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 按感染场所分类:院外获得性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 按病因分类: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 肺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 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 引起的肺炎如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引 起的肺炎) ——肺炎球菌肺炎临床表现: A、症状: (1)前驱症状:约半数病例发病前 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2)典型临床表现:①起病急骤: 可在数小时 星 23:23:52 内突然起病;②寒战高热:可出现寒 战,体温可高达39-40°C,呈稽留热; ③咳嗽、胸痛:咳嗽伴患侧胸痛,深 呼吸时加重;④铁锈钯痰。 (3)不典型临床表现:可有上腹或 下腹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而导 致误诊。 (4)休克型肺炎:除上述表现外, 有感染性休克和微循环障碍的征象。 B、体征:患者多呈急生病容,口角 和鼻周可出疱疹;早期肺部体征仅表 现为胸廓呼吸运动幅度减小,轻度叩 浊、呼吸音减低,有时可闻及胸膜摩 擦音;肺实变时叩诊呈浊音、语颤增 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消散期可 闻及湿啰音。 C、并发症:少见,有感染性休克、 心肌炎、胸膜炎、脓胸等。 治疗原则:1、抗菌药物治疗:青霉 素为首选药物。轻症患者可肌肉注 射;若较重,则静脉滴注1000万-3000 万U/d;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红 霉素2g/d口服,或者1.5g/d静脉滴 注。抗菌药物疗程一般为5-7d。 7、肺结核: 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和呼吸系统两 方面 A、全身表现:主要为毒性症状。起 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食欲不 振、盗汗等。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经X线检查始被发现。 B、呼吸系统表现: (1)咳嗽、咳痰;(2)咯血;(3) 胸痛;(4)呼吸困难;(5)体征:病 变范围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可无异 常体征。若病变范围大,可出现相应 部位体征。继发性肺结核好发于上叶 尖后段或下叶背段,帮锁骨上下、肩 胛间区叩诊略浊,咳嗽后闻及湿啰 音,较有诊断意义。 C、并发症:可导致自发性气胸、脓 气胸、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及 并发脑膜、泌尿生殖道和骨结核等。 结核分类:我国于1998年对原来肺结 核分类方法(1978年)进行了修改。 结核病可分为: (1)原发型肺结核(I型)包括原发 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 (3)继发型肺结核(III型) (4)结核性胸膜炎(IV型)有结核 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 炎、结核性脓胸。 (5)其他肺结核(V型)如骨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肠结核等。 二、循环系统 1、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 心功能不全。 基本病因:(1)原发性心肌损害,如 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维生素B1缺乏或结 缔组织疾病所致心肌损害等。(2)心 室负荷过重,包括:压力负荷(后负 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 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瓣膜 反流性疾病: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心内外分流性疾病;房间隔缺损、动 脉导管未闭等;血容量增多:甲状腺 功能亢进、慢性贫血、动静脉瘘等。 诱因:感染、心律失常、过度劳累和 情绪激动、循环血容量增加或锐减、 其他(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 肺栓塞、水电解质紊乱、药物治疗不 当等) 心功能分级:临床上按纽约心脏病协 会(NYHA)、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1994年修订的标准,将心功能状态分 为4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 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 痛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 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 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 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 述症状。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 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最常见,表现为肺 循环淤血和心排出量降低的综合征。 ①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最先 发生于体力活动时,休息后限缓解, 称之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左心功能 不全的加重,呼吸困难可在轻体力劳 动时出现,并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 难,此为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严重者出现端坐呼吸。 ②咳嗽、咳痰和咯血。常发生在夜间 和卧位时,坐位或立位则咳嗽迅速减 轻。痰呈浆液性白色泡沫样,有时带 血丝。当肺水肿时,呈粉红色泡沫样 痰(急性左心衰)。 ③心排出量降低为主的症状:可出现 乏力、易疲劳、头昏、失眠、尿少、 发绀等。 ④体征:心脏可增大,心率增快,心 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常 可闻及湿啰音,伴哮鸣音。 (2)右心衰竭:出现以体循环淤血 为主的综合征。 症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尿少、夜尿多、体重增 加等症状,系脏器慢性持续性淤血所 致。体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肝肿 大及压痛、水肿、右心室增大、发绀 (呈周围性) (3)全心衰竭:左、右心力衰竭的 临床表现同时存在。右心衰竭时右心 排出量减少,可缓解左心的负荷,因 此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的 表现反而减轻。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防治基本病 因和诱因,治疗措施: (1)病因治疗:却除基本病因,消 除诱因,如控制高血压、改善心肌缺 血,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心瓣膜病,治 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助于根治心 衰。控制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等诱 因有助于心衰的治疗。 (2)减轻心脏负荷:①休息②利尿 剂的应用,抑制钠、水重吸收而消除 水肿,降低前负荷而改善左室功能。 常用利尿剂:排钾类:氢氯噻嗪 25-100mg,2-3次/d口服;呋塞米, 20-200mg,1-2次/d口服或静注。保钾 类:螺内酯,20-100mg,3-4次/d口服。 持续大量利书法可导致低钾、低镁、 低钠血症、酸碱平衡失调、血容量不 足、低血压和氮质血症。注意合理应 用利尿剂。排钾利尿剂宜间歇应用, 需同时补充钾盐,如10%氯化钾口服 液,或与保钾利尿剂同时服用。③血 管护张剂的应用(扩血管),通过扩 张静脉或小动脉,减轻心脏的前、后 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同时抑制RAS和SNS,兼有扩张小动脉 和小静脉的作用,抑制心脏组织的 RAS,可能延缓心室重构。此外还有 保钾、保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 作用,其降低病死率的作用优于单纯 扩张血管的制剂。常用的血管扩张 剂:硝酸酯类、哨普钠、ACE-I④增 加心排出量(强心):洋地黄类药物、 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性正性肌力 药物 星 23:24:20 (多巴芬丁胺)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氨力农、米力农等) 2、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成人 60-100次/分。超过100次/分(成人), 称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 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3、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定义: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 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90mmHg。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 (mmHg) 理想血压<120 <8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治疗原则: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 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 病残的危险。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 是: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患者血压 应降至低于130/85mmHg,老年人至少 降至140/90mmHg。 常用降压药: ①利尿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尤其在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 时。痛风者(双克禁用),糖尿病和 血脂代谢紊乱者慎用。常见药物噻嗪 类。 ②β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 压,尤其是静息时心率快(80次/分 以上)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 时。有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哮 喘、慢性肺部疾患及周围血管病的患 者禁用。I型糖尿病患者慎用。 药物:心得安、陪他乐克、 ③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 压,尤其在老年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 心绞痛时。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力衰竭 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如 地尔硫桌、维拉帕米)。不稳定性心 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二氢 吡啶类钙拮抗剂。 ④ACE-I: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 病、心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 的患者。但妊娠妇女和有肾动脉狭 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umol/L 或3mg )患者禁用。 ⑤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紧 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适应证及 禁忌证同ACE-I,但无干咳副作用。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 心病) 分型: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 病、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 常型 心绞痛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发 作性心前区疼痛的临床特点:6点) 症状:(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 中段后,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全 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 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 咽或下颌及牙齿。(2)性质,疼痛为 压榨、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是烧灼感。 发作时患者被近停止正在进行的活 动。(3)持续时间,疼痛多在3-5min 内渐消失。(4)诱因,常由体力活动 或情绪激动、饱餐、寒冷、休克等诱 发。典型心绞痛是在劳累或激动的当 时发作,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5) 缓解方式,发作时立即给予硝酸酯类 制剂舌下含服,可使疼痛迅速缓解。 (6)发生频率,可数日至数周1次, 亦可一日数次。 心绞痛的分型诊断:劳累心绞痛属于 稳定型心绞痛,其余均为不稳定型心 绞痛。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疼痛较心绞痛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 数小时,常伴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 衰竭,口含硝酸甘油不能使疼痛彻底 缓解。心电图出现心肌梗死的特征, 如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心肌梗 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 酶增高(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 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CPK的同 工酶CPK-MB和LDH的同工酶LDH1诊断 的特异性最高,前者在起病后4h内增 高,16-24h达高峰,3-4d恢复正常)。 心肌梗死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特征 性的心电图、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室 壁膨胀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栓塞 (发生率为1-6%,发生于心梗后1-2 周)、心脏破裂(少见,常于梗死1周 内发生)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休息、吸氧、 监测、护理。止痛。心肌再灌注。纠 正心律失常。抗休克。控制心力衰竭。 其他治疗。 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常见为二 尖瓣狭窄,其次为主动脉瘤) 二尖瓣狭窄,临床表现:症状:呼吸 困难、咳嗽、咯血、压迫症状。 体征:(1)心脏体征:患者呈二尖瓣 面容,口唇轻度紫绀。心尖区常有舒 张期震颤。心尖部可听到低调、隆隆 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左侧卧位 时更明显。这是二尖瓣狭窄最重要而 有特征性的体征。 (2)左心衰竭体征:心率常增快, 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 常可闻及湿啰音,如为单侧则多见于

《临床医学概论》

一、病史、主诉、症状、体征(概念) ㈠病史:是诊断疾病的基本材料,其内容包括:⑴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⑵主诉(chief complaints):是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疾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症状、部位、时间三要素。⑶既往史(past history)⑷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⑸月经(menstrual history)与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月经;妊娠与生育次数及计划生育等情况。⑹家族史(family history)。 ㈡症状(symptom):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㈢体征(sign):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二、常见症状:发热、心悸、呕吐、呼吸困难、膀胱刺激征等(概念、分类) 发热(fever):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非调节性)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 3、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4、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5、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6、弛张热: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败血症、风湿病、结核病等。 7、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多见于流感、风湿热、结核病等。 心悸(palpitation):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1、心脏搏动增强:心室肥大、甲亢、贫血、发热等。 2、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3、心脏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 呕吐(vomiting):胃内容物经食管逆向流出口腔的反射性动作。 1、反射性呕吐:胃原性呕吐,与进食有关。有恶心(nausea)先兆,呕吐后自觉舒适。多见各型胃炎、幽门梗阻等;其它如肾绞痛、急性心梗、急性肝炎、胆囊炎等。 2、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无恶心先兆,可见于脑炎、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等。其它:洋地黄、吗啡、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3、前庭神经功能障碍: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眩晕、恶心、耳鸣、心悸、出汗等。梅尼埃病。呼吸困难(dyspnea):呼吸费力,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异常改变。病因:主要是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因素、血液病等也可引起。 尿频(frequent micturition)、尿急(urgent micturition)与尿痛(dysuria) 1、三者合称膀胱刺激征 2、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膀胱结核,输尿管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癌等。 昏迷:高级中枢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 感染性疾病: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等。 各种病原体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脑炎,脑膜炎等。 脑组织受到破坏、压迫或脑细胞功能发生障碍;脑外伤,脑肿瘤等。 三、外科 1.无菌消毒有哪些方法? 手术器具和物品的处理:⑴机械灭菌法⑵化学消毒法:①消灭伤口、皮肤、某些物体和空气中的细菌:碘酊(2%)、碘伏、苯扎溴铵(新洁尔灭)(0.1%)、氯乙定(洗必泰)(0.1%)、乙醇(70%)、中性戊二醛(2%)等。②浸泡消毒器械,时间不少于30min。⑶气体熏蒸法:甲醛(40%)、乳酸(80%),用于空气消毒;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用于不耐湿与热的物品。⑷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压高温维持30min,灭菌后物品可保留2周;设备费用贵,维修要求高,不可用于瓶装液体的消毒。⑸煮沸灭菌法:煮沸后再持续15~20min⑹火焰灭菌法:紧急情况下,金属器械可用此法。⑺微波灭菌法 2.常见术后并发症 ①急性大出血:手术时止血不完善、血管结扎线松脱、术中小动脉痉挛术后扩张、凝血机制障碍。 ②肺不张:最常见肺部并发症,多见老人、长期吸烟者和有慢性支气管炎者。③急性胃扩张:反射性胃麻痹。④腹胀:腹部手术后,肠蠕动发生反射性抑制,可用新斯的明。⑤尿潴留:疼痛、盆腔神经受刺激和脊椎亲本等,引起反射性膀胱括约肌痉挛或暂时排尿反射障碍;不习惯床上排尿;⑥切口血肿、切口裂开;⑦手术后感染:消毒不严,无菌技术不落实所致;尿路感染:多因尿潴留和

临床医学概论 考试重点内容

第一章症状学 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 2.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1)低热:体温为37.3℃~38℃(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3)高热:体温为39.1℃~41℃(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3.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4.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5.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一日内体温两次升高者称双峰热;长期间歇热称消耗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6.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7.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8.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9.呼吸困难: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患者用力呼吸,可见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可呈端坐呼吸甚至发绀。 10.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发生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气管肿瘤、气管异物或气管受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或主动脉瘤压迫)等。(2)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哮鸣音。发生机制是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狭窄阻塞。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3)混合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发生机制是肺部病变广泛,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片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11.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由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不同,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较为严重。(1)左心衰竭:发生机制为①肺瘀血使气体弥散功能降低;②肺泡张力增高,刺激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兴奋呼吸中枢;③肺泡弹性减退,扩张与收缩能力降低,肺活量减少;④肺循环压力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的特点是,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因坐位时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瘀血的程度;同时坐位时膈位置降低,运动加强,肺活量可增加10%~30%,因此病情较重病人,常被迫采取端坐呼吸体位。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为:①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降低;②仰卧位时肺活量减少,下半身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致肺瘀血加重。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消失,重者气喘、发绀、出汗,有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湿性啰音,心率加快。此种呼吸困难又称为心源性哮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等。(2)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为①右心房与上腔静脉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②血氧含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刺激呼吸中枢;③瘀血性肝肿大、腹水和胸水,使呼吸运动受限。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肺心病。 12.血源性呼吸困难: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因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致呼吸变快,同时心率加速。大出血或休克时,因缺血与血压下降,刺激呼吸中枢,也可使呼吸加速。 13.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重症颅脑患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肿瘤等,呼吸中枢因受增高的颅内压和供血减少的刺激,合呼吸变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异常,如呼吸抑制、双吸气等。癔病患者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发作,其特点是呼吸浅表而频数,1分钟可达60~100次,并常因通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和手足搐搦。叹息样呼吸患者自述呼吸困难,但并无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偶然出现一次深大吸气,伴有叹息样呼气,在叹息之后自觉轻快,属于神经官能症表现。 14.呕血:呕吐物中肉眼可见的血 15.咯血:从肺或气管、支气管系统咯出来的血或带血的分泌物 1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呕吐物可能是暗褐色或咖啡渣样物质,也可能是鲜红色;咯血是由呼吸道排出的,血呈鲜红色泡沫状。 17.昏迷: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是一种严重的意志障碍。 第二章体格检查 1.病容:(二尖瓣面容);临床表现(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钳);临床意义(二尖瓣狭窄)

临床医学概论课件

中西医结合.诊断慢支的标准是 .有咳嗽、咳痰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 .有咳嗽、咳痰症状,每年发病二个月连续三年 .有咳嗽、咳痰伴喘息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四年 .有咳嗽、咳痰伴喘息症状,每年发病三个月,连续三年,除外其他心、肺疾患 .有咳嗽、咳痰症状,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并除外其他心肺疾患 .下列哪一个选项是阻塞性肺气肿气肿型的特点 .多发生于青年人 .有紫绀 .咳嗽较轻 .痰量大、粘液脓性 .桶状胸不明显 .下列哪一项是引起肝豆状核硬化的原因 .铁沉积 .铜沉积 .酒精作用 .药物作用 .胆汁淤积 征是指 .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呈绝对浊音

.心尖冲动微弱,位于心浊音界左缘的内侧或不能扪及 .背部左肩胛角下呈浊音,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 .胸骨右缘第肋间出现实音 . 心音低而遥远 .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是 .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出血性膀胱炎、肝损害 .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骨髓抑制、巨幼红样变 .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口腔粘膜炎、脱发 .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粘膜炎、肝功能损害 .发热等过敏反应、高尿酸血症、低血浆蛋白、出血、白细胞少、高血糖、胰腺炎、氯质血症 .如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在非红系细胞中≥%,则为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征是指 .上腹可们及肿块,有肌紧张及反跳痛 .明显腹胀、肠鸣音稀少而低 .急性胰腺炎下见肋腹皮肤呈灰紫色斑

.急性胰腺炎下见脐周皮肤青紫 .胆总管或壶腹嵌顿性结石时出现黄疸 .关于肾上腺皮质疡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论述正确的是 .尿—羟中度增多,约— .尿—酮中度增多,左右 .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少数可被抑制 .血浆测定降低 兴奋试验少量有反应 .下列哪一项是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高渗性非困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肾病 .心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 .酮症酸中毒 征 .眼球向前突出,突限度一般不超过18mm .上眼睑退缩,睑裂增宽 .双眼向下看时,上眼睑不能随眼球下落 .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 .两眼看近物时,眼球辐辏不良 .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多发于老年,常无糖尿病史、常有感染、呕吐、腹泻等病史

临床医学概论

名词解释: 1.贫血:指外周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健康参考值的下限。 2.脑血栓形成: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官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3.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 5.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 6.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缺血性致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7.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堵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8.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至产后24小时。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严重时出现抽出、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9.腹股沟斜疝:凡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的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于外环穿出,并进入阴囊。 10.腹股沟直疝:凡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简答: 1.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149 (1)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限制钠盐的摄入、减少膳食脂肪,多吃水果蔬菜,摄入足量钾镁钙、限制饮酒。);减轻体重;运动;气功及其它行为疗法(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压力和抑郁、戒烟) (2)降压药物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单用或联合应用各降压药 (3)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需迅速使血压下降,以静脉给药最为适宜,以便及时改变药物剂量 2.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和治疗:166 特点:(1)慢性过程并反复发作(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3)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治疗:(1)一般治疗:生活要有规律工作应该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2)药物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治疗:以保护胃粘膜、减少十二指肠液反流为主。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治疗:降低胃酸为主(3)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穿孔、幽门梗阻、大量出血和恶性溃疡3.病毒性肝炎的分类(分析)和传播:229 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目前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传播途径: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母婴围产期传播②医源性传播③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被污染水源,经粪-口途径而感染 4.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217 防止再出血,防止脑血管痉挛去除病因防治并发症(1)内科治疗:一般处理,卧床休息防

临床医学概论

临床医学概论 名词解释 病史 主诉 患者对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的叙述。应体现症状、部位、时间。 症状 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体征 医生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体格检查 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传统、简便的工具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检查的过程。 咳嗽 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 咳痰 黏液和渗出液及吸入物、坏死组织等混合成痰液,随咳嗽动作排出。 咯血 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腔咯出。 呕血 由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 隐血 少量(<15ml)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呕吐 通过胃的强烈收缩导致胃或部分小肠的内容物经过食管、口腔排出体外。 膀胱刺激征 尿频、尿急和尿痛合称膀胱刺激征。 心悸 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肠内营养(EN) 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PN) 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心肺脑复苏 (CPCR)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紧急采取恢复循环、呼吸和脑功能的抢救措施。 脑复苏是CPCR 成功标志。 分类 主诉的三要素为症状、部位、时间。 生命征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水肿 发热 全身性水肿(凹陷性水肿)、局部性水肿、积液。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呕吐 腹泻 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前庭障碍性呕吐。 急性腹泻、慢性腹泻。 甲状腺肿大 手术 I 度:不能看到但能触及; II 度:可见肿大又能触及但不超过胸锁乳突肌; 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临床医学概述 临床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检查、诊断和治疗,以及对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管理,来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 二、疾病诊断 1. 病史采集: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病情以及家族史、个人史等方面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外观、听诊心肺音等方式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如心电图可以用于心脏方面的诊断,CT扫描可以用于骨折等方面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药物来治疗疾病。如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医生会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如骨折需要进行手术复位。 3.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四、预防和管理 1. 预防措施:通过接种预防针、定期体检等方式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2. 管理措施: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医生会采用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的方式进行管理。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五、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 患者隐私保护:医生在处理患者信息时要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 诊断准确性: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准确,避免误诊和漏诊。 3. 合理用药:医生在开具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4. 良好沟通:医生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提高诊断准确性、合理用药以及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等方面。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概论名词解释 病症学 1.病症:是指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异常感觉。 2.体征:是指医生或他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3.发热: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 出正常范围。 4.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 起来形成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5.三凹征:上呼吸道局部阻塞患者,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6.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7.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 8.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致组织肿胀。 9.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具有的有意义的应答能力。 10.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严重的意识障碍 表现为昏迷。 体格检查 1.生命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质量的指标。 2.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3.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肌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 4.板状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腹壁强直硬如木板。 5.揉面感:结核性腹膜炎时,腹壁柔韧而具有抵抗力,不易压陷。 6.压痛:腹部触诊时由浅入深触诊发生疼痛。 7.反跳痛:腹部触诊出现压痛后,迅速将手抬起,腹痛加重。 肿瘤学概论 1.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人体需要的

过度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2.肿瘤标志物:指肿瘤组织细胞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 物质。 呼吸系统疾病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循环系统疾病 1.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 起的心脏疾病。 2.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狭窄根底上,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 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症。 3.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供给区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导 致的缺血性坏死临床综合症。 消化系统疾病 1.消化性溃疡:指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而导致胃肠道发生的粘膜缺损,缺 损的深度超过黏膜肌层。 2.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3.肝肾综合征: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流量缺乏及肾内血液重 新分布等因素出现功能性肾衰竭。 4.肝肺综合征:是指严重肝病、肺血管扩张和低血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 泌尿系统疾病 1.肾炎综合征: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 2.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l或尿蛋白/肌酐比率〔ACR〕>200mg/g。 3.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30g/L)及高血脂症 等。 4.肾小球滤过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去除血浆中某一物质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