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学案 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掌握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

①概念:指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的资源。

②举例: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2)非可再生资源

①概念: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②举例: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表现

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

③水污染严重。

(2)形成原因

①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②客观因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主要因素: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流域植被和湿地破坏严重。

2.土地资源问题

(1)表现:人均用地减少、耕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人口增长;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以及环境污染。

3.矿产资源问题

(1)表现: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矿产后备资源不足、老矿山生产能力下降、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2)形成原因:人口增长;储量不足;浪费严重;开采时间过长。

一、判断题

1.我国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淡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 )

2.降水量多的地区或国家不会出现淡水危机。( )

3.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

4.我国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 )

5.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据此回答6~7题。

6.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球上水资源总量有限

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许多地方水体污染严重

④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赤道附近的岛国新加坡年降水量达2 000 mm以上,但严重缺水,主要原因是( ) A.用水量大B.年径流量小

C.污染严重D.河流流程短

解析:第6题,世界水资源总量并不少,只是可以利用的不多。第7题,新加坡降水丰沛,但河流流程短,所以水资源严重不足。

答案:6.C 7.D

8.关于世界耕地需求和供应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全世界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容易开垦的部分达到一半以上

②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问题

③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最好途径

④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C。全世界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容易开垦的部分为15.4亿公顷,达到一半以上。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使耕地资源不足出现的时间延缓,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的供需矛盾,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9.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进口矿产,后备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解析:选B。A、C、D虽然都是矿产资源问题,但不是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涵义[学生用书P20]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图片,探究下列问题。

(1)上图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什么?现在不能被利用的物质能量注定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2)自然资源如何分类?

(3)水、草原、森林等可再生资源永远不会枯竭吗?为什么?

(4)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1)原始森林属于自然资源。不一定。如果将来能利用,也可以成为自然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3)不一定。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如果利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其再生的数量或速度,或者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或枯竭。

(4)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表现出整体性。许多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从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出发,处理好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防止恶性循环。

【核心归纳】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作为生产、生活原材料的物质、能量的来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有多种分类。比较常见的是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跟踪训练】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其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据此完成(1)~(2)题。

(1)读下图,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

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第(1)题,自然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物质和能量。第(2)题,自然资源虽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潜力是无限的;虽然分布不均衡,但其分布有规律可循,如可再生资源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矿产资源具有地质规律性分布特征。

答案:(1)B (2)D

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学生用书P21]

【合作探究】

读教材P21~22活动探究“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材P23阅读“土地——中国稀缺的资源”,教材P23~24阅读“耕地资源的‘忧虑’”和教材P25阅读“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矿区环境不容乐观”,探究下列问题。

(1)有人说:“我国南方地少水多,水资源紧缺问题并不突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

么?

(2)我国土地利用的特点是什么?

(3)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特点是什么?

(4)我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号称“资源大国”,为什么我们又常说我国是“资源小国”?

提示:(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南方地区虽然降水较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需水量比较大,再加上污染、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紧缺问题也很突出。

(2)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少,未利用土地比重大。

(3)我国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4)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就很少。

【核心归纳】

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2.我国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耕地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

耕地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现状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少,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2)我国土地退化

续表

土壤污染

大气、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

染物堆放,农业施用化肥、农药、

除草剂等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体健

3.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许多矿产后备资源不足,老矿山生产能力下降,一部分矿产资源面临着枯竭的严峻形势。

【跟踪训练】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1)~(3)题。

(1)能表示水资源危机的漫画是( )

A.①B.②

C.③D.④

(2)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漫画中的行为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1)题,水资源危机的表现是水资源短缺,漫画③表现的就是缺水。第(2)题,漫画④中的耕牛是题眼,说明滥采瓷泥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第(3)题,非法采矿的表现是采富弃贫等,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这会导致矿产资源短缺;漫画①中的“非法开采”是题眼。

答案:(1)C (2)D (3)A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2题。

1.上面图片①~④中的物质与下图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图片①~④中的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第1题,图片①~④依次表示煤炭、沙漠、果树、花卉,图例乙表示自然资源,四种物质中,只有煤炭属于能源矿产资源。第2题,矿产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1.A 2.A

排水卫生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排水卫生设施,每年在全世界造成140万儿童死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到2025年将有18亿人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据此完成3~4题。

3.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

B.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C.水资源污染严重

D.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4.我国南方地区水价低于北方地区的根本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需水量太大

B.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水资源短缺

C.北方地区水污染比南方地区更严重

D.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大于南方地区

解析:第3题,材料中提到了排水卫生,因此该材料反映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水资源污染严重。第4题,水价的高低受供需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少,但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水价高。

答案:3.C 4.B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6.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主要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第5题,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

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全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的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第6题,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5.B 6.B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8.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有( )

①增加耕地面积②切实保护耕地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毁林开荒⑤大力开垦草原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⑥

解析:第7题,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从人口和耕地形势来考虑,选B 项。第8题,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大量增加耕地面积不现实;毁林开荒和大力开垦草原将导致生态破坏,同时也不利于林、牧业的发展,所以选D项。

答案:7.B 8.D

读漫画,回答9~10题。

9.该漫画主要反映的问题是( )

A.水体污染B.自然资源衰竭

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

10.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开矿毁坏岩层B.过度抽取地下水

C.滥砍乱伐森林D.任意排放废弃物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从地下深处获取地下水,说明自然资源衰竭。

答案:9.B 10.B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西赣州南部的信丰县稀土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地越来越多个体老板或私营企业先把矿山上所有植被铲除,然后挖土浸泡开采稀土资源(当地俗称“搬山运动”),每开采1吨稀土,排放1 000吨废水,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

分析信丰县“搬山运动”式的稀土资源开采造成的危害。

解析:结合“搬山运动”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把矿山上所有植被铲除,会减少植被的覆盖率,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加剧水土流失,河流的含沙量增加;不合理的采矿活动,会导致矿区山体坍塌,缺乏植被的保护,滑坡现象多发;大量尾砂阻塞河道,不利于排水及泄洪,加剧洪涝灾害;每开采1吨稀土,排放1 000吨废水,大量废水污染水源,造成土壤污染和影响当地饮用水安全;生产过程中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稀土资源枯竭。

答案: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矿区山体坍塌、滑坡现象多发;大量尾砂阻塞河道,加剧洪涝灾害;大量废水污染水源,造成土壤污染和影响当地饮用水安全;浪费资源,导致稀土资源枯竭。

12.黑龙江省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过度开垦,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黑土厚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60 cm变为现在的20 cm。下图示意该区域1950-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演变。读图完成下题。

说出1950-2000年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变化特点,并简述水土流失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解析:读图,根据图例判断,该区域1950-2000年间,水土流失的面积增加,程度增强。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河湖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下降,农作物减产。

答案:特点:面积增加,程度增强。

危害:土壤肥力降低;河湖淤积加重,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粮食单产下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小兴安岭林区和长白山林区通称东北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材料二整个东北现有林木已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减少。由于毁林速度大于造林速度,森林覆盖率大大减小,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东北林业资源的减少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2)东北林区在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要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你认为具体应做哪些工作?

解析:(1)当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后,会出现环境问题,结合东北林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会出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2)注意题干信息“保护”“恢复”“发展”等关键词,从防止新问题产生、对已有问题进行解决、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经济等角度采取具体的措施。

答案:(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针对采育失调的现状,宜合理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伐林区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积极营造人工林(植树造林);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倡议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也可带领学生确定环保队队员、标志和活动时间等。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但是这节课我们更重要的收获是我们确定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 矿产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初步学会评价其优劣。2.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地的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初步学会就其问题寻求对策。4.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媒体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挂图,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投影片,中国政区底图(学生每人一份)。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导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5-2016学年《中国的自然资源》导学案

第21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1.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2.运用资料叙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叙述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4.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增强资源保护意识。 1.课前依据《知识体系梳理》,预习自学教材内容,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力求全部掌握。 2.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资源的数值,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在学习土地资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如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以及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通过网络、电视等了解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的水资源内容的学习,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其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要注意两个角度(一个是时间、空间角度,另一个是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通过教材插图了解农业、工业、生活节水的措施。 3.在学习土地和水资源的分布时,联系前面学过的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对本课时的内容加以分析、掌握。 4.在自学教材内容后,闭卷完成《预习效果检测》,检查预习效果。 1.我国资源基本国情;土地资源分布及基本特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及利用中相应的对策。 1.本课时内容中的一些简单易学的东西,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2.在讲解本课时的两个难点如土地资源分布、水资源的分布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另外,重点指导学生读图,如教材中的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以及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土地、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并树立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4.《知识体系梳理》和《预习效果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内探究完成《互动探究》,课堂最后组织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固学案》可作为课后作业或课堂巩固练习(视授课情况而定)。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在数量上有何特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① 1.自然资源与我们 (1)用途: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学习生活。 (2)分类 ②:如③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 ④:如⑤。 (3)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要注意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永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2.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基本国情) (1)⑥: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2)人口众多: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的利用 (1)类型 特点: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2)影响

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认识自然资源”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情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_区域地理学案

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我国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 学习重点:我国自然资源和特点及分布地区。 自主学习: 一、我国资源基本特征: 1、读教材P158表格归纳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点,并在书上标记 2、自然资源的类型有哪些?如何分类的?在书上标记 3、能源分类 (1)按能量来源分: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有、; 来自太阳的能源有:(至少七种); 来自天体引力的有: (2)按利用程度分:常规能源有:写5种 新能源:写5种 (3)按性质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属于;矿产资源属于 二、土地资源 1、读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图,填出ABC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并说出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点、存在问题: 2、读图,填写我国土地利用类型: (1)A ;B ;C ;D ;E 。 (2)写出我国耕地和林地分布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3)思考:我国耕地与草地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线一致? 3、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应对? 三、水资源 1、读教材P160我国河流流量示意图,归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在书上标记. 2、读教材P160我国南北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占全国比例表,分析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缺水的原因?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有何特点?为什么?在书上标记 4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哪些? 四、水能资源: 1我国水能资源有何特点?看书并标记 2、将下列水电站在教材P161《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描黑并写出所在的干支流名称:白山、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二滩、龚嘴、三峡、葛洲坝、天生桥、岩滩 五、矿产资源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什么?书上标注 2、我国煤炭资源特点是什么?在地图中找出教材P163我国主要煤矿的位置 3、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油田 4、我国铁矿: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但贫矿多,优质富铁矿少。我国铁矿分布广泛,其中、、最多。著名的铁矿有:河北、内蒙古、辽宁、、湖北、四川、安徽、海南等。在上图中用铁矿图例标出铁矿的位置 5、读《我国有色金属分布图》说出我国有色金属分布的特点? 6、渔场形成有利条件:第一,宽浅大陆架,与适宜;第二,河流注入带来丰 富、;第三,交汇,也使营养盐类丰富。这样就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饵料。 高二地理学案第1页,共2页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 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 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地理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能力提升】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6~9题。 6.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

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导学案

2017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的自然资源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2.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能够在图上指出我国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 4.结合相关图文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及我国的土地国策。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6.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7.运用资料说明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预习要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土地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保护 三、预习内容 考点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________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自然资源可分为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两大类。它们的区别在于该自然资源是否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更新、再生或循环使用。 3.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总量丰富,______不足。 考点2:土地资源 1.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我国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________用地。 2.基本国情 (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一少一多一不足”——耕地______,难以利用的土地______,后备耕地不足。 3.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方耕地以________为主,北方耕地以________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

(2)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______。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 4.土地资源的利用 (1)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________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2)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国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考点3: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我国水资源短缺。 (2)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从空间分布看,南丰北缺,东多西少;从时间分配来看,________多,________少。 2.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措施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________或水利枢纽工程。 (2)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________。目前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工程主要有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南水北调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探究案 探究点一、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读“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完成(1)~(2)题。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化石能源为主 ------------------------- >

3 [理解一要点突破]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 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 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侵入岩 D .喷出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区域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电子教案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高二区域地理导学案设计:中国的自然资源(无答案)

文华高中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导学案 班级:组名: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原因、存在问题及对策。 3、能说出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学习重难点 1、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及水资源利用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重点)。 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利用中相应的对策(难点)。 课前预习 1、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天然气羽绒服金矿稀土水阳光风大熊猫油菜石油 2、下列几种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水石油森林土地铁矿鱼太阳能煤 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可再生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骄傲,“地大物博”,资源方面我国的国情是怎样的?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我国自然资源概况 1、分类:可再生资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________,种类,但人均资源 。 思考1:既然资源可再生,那么不论怎样使用,可再生资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请举例说明。 知识点二:土地资源 1、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 等。其中属于农业用地的有、、,非农业用地是_________。

必修一教学设计:4.1《自然资源与人类》1

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教学目标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重点难点 教法及教具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导 入)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个案调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 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 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 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 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 - 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 (板书)一、自然资源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 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 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 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板书) 3. 学生 主体 活动 1

2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间的联系性 数量的有限性 利用的发展 (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 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 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一生命一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 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 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 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 类社会与自然协调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存在问题 2. 途径 (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 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课堂巩固训练】 、单项选择题 历史时期 生产力状况 土地资源 经济主体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人们已开始警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83 - 84,并完成表格 ,是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学案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学案 识记:掌握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基础知识: 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存在问题及措施(以下基础知识) 能力:图文结合,提高读图、记图与析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通过复习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概况及分布,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基础知识提纲】: 一、自然资源概况 1.定义: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分类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 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 2. 3.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资源数量:既是丰富的又是不足的 的基本特征质量:各个地区有差异的 分布:具有集中性但一般是不均匀的 状况:是不断变动的 4.油田:、、、、、、、 主要矿产地煤矿:、、、、、、、、、 (记图中铁矿:、、、、、、、 产地的位置)有色金属:、、、、、、、、、 5.我国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的规律及原因,最多的地区是,最少的地区是。 二、土地资源 1.重要性: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基本国情:;主要特点:类型,面积较广,比重大;、比重小;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 耕地:区的和地区 空间分布:林地:天然林地:林区(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林区(第二大林区)不均衡人工林和次生林:林区(最大的经济林区) 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及青藏高原区 难利用的土地:干旱荒漠和高寒荒漠 3. 质量差别大东部季风区北方:旱地 南方:

西北内陆: 青藏地区: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乱占耕地,耕地减少基本国策: 4.土地存在问题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森林资源减少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与措施(看学案超载放牧,毁草开荒,草场退化 5.“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国际上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被称为生态工程之首。“三北”指、、,作用是防风固沙。 三、水资源与海洋资源 1.水资源的特点:总量不少,人均占有量很低 2.空间分布特点:、,根据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从南到北可分为丰水带、多水带、、、。(看课本图) 3. 合理利用 、 4.水危机:华北地区自然原因: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秋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缺水最严重人文原因: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并且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5.南水北调:将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地区。东线利用的天然航道,将、、、流域联结起来。 6.主要水电站:长江上:、、二滩水电站 (记住位置)黄河上:、、、 四、海洋资源 1、多样的生物资源 四大海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渔场:_____ ___渔场,___ ___渔场、________ __渔场和___ __渔场。其中属于_____海的___ ___渔场最大。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品种有、、______、扇贝、鲍鱼、牡蛎等 2、丰富的矿产资源:大陆架矿产(石油和天然气),滨海砂矿 3.巨量的化学资源: 四大盐场:渤海西岸的___ ___盐场(最大)、盐场(黄海)、布袋盐场、海南的_____ ___盐场(记住图中位置)。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的85%集中分布在______以北的北方盐区。 4.利用和保护“蓝色国土” (1)面临问题:海洋______频繁、局部海域__________加剧、近海______资源衰竭 (2)海洋污染: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于陆地,其中______污染最为严重。 (3)______:又称红潮。发生后,赤潮会始海域大面积______,并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______,严重污染海洋环境。 (4)海洋保护措施: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教学设计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能源也不例外,从几种广泛利用的常能源来看,储量都比较大。从表中可以看出。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石油局每6位,天然气导第16位,水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虽然我国的能源比较丰富,但其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资源有60%分布在华北,水力资源有70%分布在西南。而经济发达、工业和人口比较集中(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7%)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却比较缺乏(煤炭占全国的2%,水力占10%)能源生产的快速增长是从建国后开始的,同建国前相比,原煤产量增长近30倍,原油增长1000多倍,水电增长100多倍天然气达到1400倍这足可以看出新中国的发展速度。 中国中国:地大物博 亚洲东部有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它是世界上近四分之一人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的8月23日至9月15日,中国将承办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以下三期《邮联》里,我们将为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的国土、人民及整体结构。在第一部分文章里,《邮联》聚焦于该国的地理情况和主办城市北京。 世界第三大国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国。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长达2.28万公里。在中国广阔的海域内,分布着54000个岛屿,其中最大的是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屋脊”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高耸入云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中国的地势自西而东逐渐下降,最高处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世人誉为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它就座落在这一雪域高原之中。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00公里 运河和水道 中国河流众多,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由于主要河流皆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除了其对农业发展之作用外,长江还是中国东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美称。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还有一条著名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它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8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 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 辨证关系(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 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探究点: 1.“总量大、人均少”不仅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主要的特点,而且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优势可以以此自豪但不能盲目乐观,对劣势应积极关注而不能丧失信心。 2.我国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很多,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量大、人均少”都是它们 共同具备的。这个观点的确立为学习各种具体的自然资源均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 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 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 资源等多种)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总——分——总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吗?

最新13学案中国的自然资源--河流汇总

13学案中国的自然资 源--河流

精品资料 总复习十三------中国的河流 A卷 1、读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与黄河都结冰 B.长江与黄河的流量都不大 C.长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D.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含沙量增大 2、下图是我国东部四条大河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其中表示“长江”的是() A B C D 3、长江流域发生大洪灾的频率,在1300—1950之间平均每14年一次,而近40年中,不到3年就有一次。进入20世纪80年代,长江流 域几乎年年发生洪灾。1998年长江全流域的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长江流域洪灾频率加快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自然界气候的反常 B.人们对工程设施的维护不及 C.入海河道减少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河湖淤积、湖面减少 4、下列河流与其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 A.珠江—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B.黄河---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长江---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D.淮河---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5、关于长江和黄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河共同流经了青海和四川两省 B.长江和黄河的下游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平原区 C.长江为我国的第一大河,黄河为第二大河 D.长江、黄河所流经的地形区都比较多 6、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为:①青藏高原;②华北平原;③黄土高原;④内蒙古高原,按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7、珠江的水量是黄河的七倍,其主要原因是() A.珠江比黄河流程长,支流多 B.珠江流域位于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C.珠江比黄河流域面积大 D.黄河流经干旱地区 8、黄河和长江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是() A.青海省和青藏高原B.四川省和四川盆地C.西藏自治区和青藏高原D.青海省和黄土高原 9、读右图,分析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容易发生黄河凌汛的一组是() A.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 B.山东省、河北省 C.青海省、陕西省 D.陕西省、山西省 10、下列地形区的河流,既有注入印度洋的、又有注入太平洋的是()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四川盆地 11、《长江之歌》中有“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的歌词。你能从这几句歌词中体会到长江的哪些基本特点( ) ①发源地地势高;②春季水量上涨;③向东流人东海;④支流众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 A.青海湖 B.洞庭湖 C.鄱阳湖 D.太湖 13、读右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图说明长江流域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B.乙图说明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C.两图反映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 D.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在该流域兴建了“三北”防护林 14、下列有关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学案设计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学案设计初稿 (区初二中心组苏海鹰)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3.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学习主题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一)读地理书60页的图3.1,完成下列问题,认识自然资源,以及它们和我们的关系: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和能量 B.人类广泛使用的物质和能量 C.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 D.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布匹 B.煤炭 C.钢材 D.水泥 3.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地理书61页的图3.2,完成下列问题,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________资源;还有些自然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是________资源。 2.下列各组资源,均为可再生资源的是() A.草地、荒漠、纸张 B.阳光、水能、木材 C.石油、煤、天然气 D.耕地、森林、水资源 (三)读地理书62页的图3.3,以及下面的漫画,完成下列问题,认识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方法:

小鱼的哀求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水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必要节约保护B.为了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C.尽可能地增加鱼产量,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D.土地是万物之本 2.人们对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措施是( ) A.充分合理利用 B.节约综合利用 C.保护和促进更新 D.加强地质堪探工作 4.举例说明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一)阅读以下对话,完成下列问题,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国情现状: 小明和小红正在议论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小明说:“我国地大物博,许多自然资源位居世界前列,比如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种就有160多种,我国自然资源多么丰富。”小红却说:“我为我国的自然资源担心,你看,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五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目标: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复习方法:阅读与练习法,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重大工程建设。 复习过程与分析: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思考其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 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洪水,利用困难):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东 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有余,西北不足;秦岭淮河以南有余而北方不足。 ②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③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 a.缺乏节水意识浪费严重。 b.灌溉技术水平低。 c.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用水紧张,同时污染严重。 d.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 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社会) 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加强法制)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3、我国的水能资源: ①蕴藏总量居世界第一(6.8亿千瓦),但开发程度低。 思考:中国应大力发展水电。 ②分布地区: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思考:××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 a、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 b、集中水系: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c、黄河上游,红水河。 ③了解中国主要水电站: a、长江干流:葛洲坝,三峡。长江支流:丹江口,二滩。 b、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c、红水河:天生桥,岩滩。(珠江的西江上游)

4、中国的“西电东送”思考(超高压输电技术) ①西电东送线路思考:(三大通道) 北路:内蒙古、山西京津唐(华北):(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西北,煤) 中路:四川、重庆、湖北华东(沪宁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南、中南水能) 南路:云、贵、广西华南(珠三角) (水电、火电) ②西电东送的意义思考: 对东部a、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速其经济发展和缓解其环境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b、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将带动电力工业及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改善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生态建设,有 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c、推进我国电力网的建设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 ③西电东送北路输电原因,方式以及意义思考。 原因: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华北能源不足。 方式:将煤转化为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意义:①增加山西能源输出总量,降低能源输出成本。 ②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减少铁路沿线煤灰污染,减少京津唐大气污染,具有重大的环境保护意义。 ④促进能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力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a、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增加财 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c、电站建设,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或国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