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品仪器分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刘勇华

油品仪器分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刘勇华

油品仪器分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刘勇华
油品仪器分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刘勇华

石油产品种类繁多,组分极其复杂。当今石油产品分析几乎应用了现有的所有分析方法,既有化学分析方法,又有仪器分析方法;既有传统方法和在其基础上更新改进的方法,又有新发展起来的方法,例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1-6]正成为石油化工分析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对油品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简要回顾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色谱法从上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医药卫生、生物制品、食品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色谱法种类众多,其中石油产品分析常用的主要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液相色谱(GC-LC)、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联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气相色谱法[7-14]的理论和仪器都比较成熟,在石油产品分析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毛细管技术的发展,使得一根毛细管同时分离上百个组分成为可能,是现代分析科学中最惊人的成就之一。徐亚贤[7]建立了使用非极性固定液SE-30填充柱的气相色谱方法,成功测定了含烯汽油中共轭二烯烃的含量,省略了美国UOP-326方法中的水解、滴定步骤,将操作时间从4~5h缩短为几分钟。廖珊[11]用气相色谱测定了汽油的八项指标:辛烷值、密度、蒸气压、沸点、热值、馏程、碳含量、平均分子量。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在有机混合物的分离和结构分析中也应用很广泛。沈海林[12]用GC-MS 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从石油样品中解析出557个成分。史权[13]用GC-MS分析了催化裂化柴油中胶质组成。章炜[14]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与等离子原子发射检测器(GC-AED)联用,定量分析汽油中的硫化物,测定了中东原油直馏汽油和FCC汽油中49种含硫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线性动态范围,硫信号不被共流出烃淬灭。

高效液相色谱[15-17]是在柱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采用高压泵、高活性柱填料和高灵敏度检测器,突出优点是,分析速度快,柱效高,检测灵敏度高,使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大大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可实现分析条件的最佳化,能快速选择分析条件和作准确的定量处理。液相色谱与毛细管气相色谱联用,可以承担几乎绝大部分有机分离分析任务。江涛[15]采用填充毛细管液相色谱(PC-HPLC)与毛细管气相色谱(CLC)在线联用技术分析油品中的芳烃,能将油品分成烷烃、芳烃和胶质,其中胶质还能按环数和骨架结构分离,样品转入GC再分析各族组分的含量和碳数分布。该方法也适用于油品中其它组分甚至全部族组分的分离分析。罗皓[16]探讨了用HPLC-MS-MS测定液压油中微量极压抗磨添加剂磷酸三苯酯的方法。该方法的特色之处在于采用多级反应监测技术(MRM),通过色谱保留时间t R、分子离子峰M1及其特征子离峰M2三组来指证测定化合物,认定复杂体系中含量极低的物质(1m g/L),有效避免组分间的干扰,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大大简化了样品的预处理。

光谱学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光谱和原子光谱。从广义上讲,物质的分子吸收各种辐射能量发生能级跃迁,产生吸收、发射、散射和电离等都属于分子光谱范围。用于有机结构分析的分子光谱,按能量高低可分为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近红外光谱(NIR)和红外光谱(IR)。一般用于元素分析的原子光谱包括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发射光谱(AES)、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常用于油品分析的有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18]技术成熟,提供的结构信息非常丰富,因而应用最广最多;紫外-可见光光谱应用范围窄,给出的信息贫乏,分析结果可靠性有限,因而在石油化工分析中的地位日趋下降。上述两法这里不作详细论述,重点介绍正在快速进入石化分析领域的近红外光谱。由于近红外光谱区(780~2500nm)出现的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组频极弱,重叠较严重,所以在分析检测工作中长期未得到应用。近30年来,由于高度强度光源、低散射光栅和固态高灵敏度探测器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近红外光谱仪的开发和实用化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为复杂光谱信息的提取、分离、多成分多参数同时分析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近红外光谱技术达到实用阶段。近红外光谱在石化分析中的应用以对化

油品仪器分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刘勇华杨官汉胡泽祥娄方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0016)

摘要对近年来用于石油产品仪器分析方法的现状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发展趋势。色谱法和光谱法仍是油品分析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近红外光谱正快速进入石化分析领域,而化学计量学是处理信息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石油产品仪器分析

1色谱法

2光谱法

物的C -H 、N -H 、O -H 等基团信息的测定为基础。这些信息可用于轻质燃料油(适用范围为柴油、喷气燃料和汽油)的质量指标测定和生产过程控制。表1[19]是理论上预测的用近红外光谱可测定的烃类燃料油指标。文献[19]收录12篇文章,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测定轻质燃料油质量指标的理论和应用。冯新庐、史永刚等人

[19]

在国内率先测定了喷气燃料的密度、冰

点、闪点、馏程,汽油的馏程、辛烷值,柴油的凝点,并将

油品粘度变化的测定应用于工况监测。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徐广通、袁洪福等人[1-3]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了柴油中的芳烃含量,并将之应用于柴油生产控制过程。马竞涛[4]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引入了油的调合中。刘海旺等人

[5]

测定了不同

种类汽油的近红外光谱,用于建立汽油类型鉴别模型。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推广应用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正在快速进入石油化工领域。

表1

近红外光谱可测定的烃类燃料油指标

运动粘度

程闪

蒸汽压

密度

密度

密度

辛烷值

饱和烃含量

总芳烃含量冰点结晶点馏程闪点运动粘度馏程闪

饱和烃含量总芳烃含量

凝点

冷凝点浊点

不饱和烃含量总芳烃含量甲基叔丁基醚甲醇、乙醇

运动粘度

雾点

汽油喷气燃料(煤油)

柴油

油品类型

燃料性能

蒸发性能低温性能

流动性能

组成其它

十六烷值

水分

水分

原子吸收光谱灵敏度高,定量分析准确,分析速度快,可测范围广,在石化分析领域保持了很强的生命力,主要用来测定油品当中的C a 、Ba 、Zn 、B 、Pb 、M g 、M o 、Se 、Ce 、Cr 等金属元素。刘立行等

[20]

用乳浊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成功建立了快速

测定润滑油中铅和锌的方法。该方法的难点在于油样乳浊液的配制。金珊[21]将原子吸收光谱法第一次用于石油焦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测定了镍和钙的含量。陈焕斌等[22]

用微波消

解技术对油品添加剂进行样品预处理,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测定了其中钙和镁的含量。另外,姜波[23、24]

、杨鸿慧

[25]

、宫本

玲[

26]

等人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润滑油中铅、锌、钙、铁

和镍的含量。

X 射线荧光光谱法是利用X 射线照射样品,引起原子内层电子的复杂迁移,发射出特征性荧光射线,根据荧火射线的特征信息来定性定量测定元素含量。X 射线荧光光谱法在石油产品添加剂剖析中也应用较广,文献[27]便是一例。另外,有不少人对用X 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石油产品中的硫含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顾若晶等

[28]

参照ASTM D4292—92标准

试验方法建立了汽油中硫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摒弃了GB /T1140—89方法中使用的价格昂贵的仪器,以牛津公司生产的小型Lab -X 3000能量色散X 射线光谱仪取而代之。该方法适用于测定石脑油、中间馏分油、燃料油、渣油、润滑油和无铅汽油中的硫含量,测量范围0.01w %~5w %。应晓浒

[29]

利用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测定了灯用煤油中的硫

含量,检出限为0.6×16-6g /g 。

微库仑分析技术[30-33]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库仑滴定为原理的分析技术。库仑滴定属于电化学分析方法,和一般加入滴定溶液的容量法不同,它是用电解方法在一个电解池中产生滴定物质,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和电解消耗的电量来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在微库仑滴定中,电解电流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可变电流,电流的大小由样品进入电解池引起的信号决定。这个信号通过放大后,输送到电解池,进行电解,产生滴定物质,对消耗的滴定物质进行补充。当被测物质逐步减少时,信号和电解电流将逐渐减少。

微库仑分析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公认为测量石油产品和其它有机以及无机化合物中硫[32]、氯[33]、氮[34]、水分

[35]

和不饱和烃[36]的最佳分析方法,已成熟地用于科研和生产

控制分析过程。它的主要优点是灵敏、快速、准确和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微库仑分析法仅需要几微升样品,即可测定样品中从百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待测物质的含量。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燃烧、氢解、选择性吸收、气提、裂解以及色谱分离技术联合使用。表2为微库仑法分析各种物质的条件和反应原理。

除了上述方法,基于石油产品物理、化学性质的传统

3微库仑法

4其它方法

5化学计量学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

6结论

参考文献

方法仍在继续应用和改进中。如分光光度法在石油产品分析中仍有重要地位。王晓东等

[37]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石油

产品中的芳烃含量。黄玮[39]、赵杉林[4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润滑油中的痕量锰和钴、镍。另外,在示波极谱方面,郑莉等人

[41]

用单扫描示波极谱同时测定了原油中的镍和铜含

量。吴梅等[42]

探讨了示波极谱的实验条件,成功测定了石油

馏分及产品中的元素硫。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在油品分析中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质谱法[12-14,16]

和色谱法联用较多。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 )[40~45]

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以数

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工具,设计或选择最优化学测量方法,通过解析测量数据,最大限度地获取化学及相关信息。化学计量学包含了最新的高维数据解析、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等技术方法,主要涉及多元校正和分辨、稳健方法、化学模式识别、化学定量构效关系、分子模拟和优化、化学专家系统和数据库等内容。它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主要是作试验数据的校正和各种谱图的解析判读。文献[12]采用了迭代目标转换因子分析(ITTFA )、交替最小二乘法(ALS )、渐进因子分析(EFA )、窗口因子分析(WFA )等方法来解析GC -MS 联用分析样品获得的数据,有效消除了背景干扰和组分间的相互干扰,解析出了557个组分。文献[1]应用交互检验偏最小二乘校正法(PLS ),建立了校正模型,对柴油的NIR 与芳烃含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文献[5]在对近红外光谱进行主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模糊聚类方法,建立了汽油类型鉴别模型。文献[9,11,40]也引入了一些回归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校正和分辨。

总结近几年油品仪器分析方法的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色谱法和光谱法应用非常广泛。

(2)油品仪器分析方法作为分析测试科学在石油化工领

域的应用,体现了如下趋势:

近红外谱分析方法正在快速进入石油化工分析领域。包括色谱-光谱联用在内的各种联用技术成为石油化工分析的重要趋势。

化学计量学成为分析信息的有效处理工具。

1徐广通,陆婉珍.袁洪福等石油化工,1999,28(4):263~

265

2徐广通,袁洪福.石油炼制与化工,1999,30(9):57~613袁洪福,陆婉珍,徐广通.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29(1):

47~50

4马竞涛.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29(6):67~695刘海旺,张光红.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29(6):59~606陆婉珍,袁洪福,徐广通等编著.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7徐亚贤,张龙,刘

等.石油化工,1998,27(5):352~355

8徐亚贤,崔红,杨忠生.石油化工,1993,22(7):475~4809张锡娅,云红玉,石油化工,1999,28(1):46~4810冷志光,王莉,成世红.石油炼制与化工,2000,31(4):64

~67

11廖珊,陈东华.石油化工,1999,22(6):404~40712沈海林,宋又群,崔卉等.化学学报,2000,58(4):438~

442

13史权,梁咏梅,刘耀芳.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9,15

(6):23~27

14章炜,陈富强,沈捷.石油炼制与化工,1996,27(1):46~4915江涛,郭荣波,关亚风.石油化工,1999,28(6):404~40616罗皓,罗筑平,刘密新等.分析化学,1999,27(12):

1446~1448

17张大华.石油炼制与化工,1997,28(7):60~6218邓景辉,刘平等.石油炼制与化工,1998,29(12):28~

29

被分析物质分析条件

反应原理

-表2微库仑法分析条件及原理

总氮总氯不饱和烃(溴价)

l 3+

S O 2+H 2O ※S O 3+2H ++3l -3I --2e ※I 3

水分-1L 蒸馏水+0.5g KI +0.4mL 冰醋酸

4.3g 硫酸钠+3mL 0.05mol /L +10L 蒸馏水700mL 冰醋酸+300mL 蒸馏水

甲液:卡氏试剂;乙液:500mL 甲醇+32g I 2

600mL 冰醋酸+260mL 甲醇+140mL 3mol /L 溴化钾

NH 3+H +※NH 41/2H 2-e ※H ++Ag +

+Cl -

※AgCl ↑Ag -e ※Ag

R CH =CH 2+Br 2※R CHBrCH 2Br

2Br --2e ※Br 2

+

总硫

I 2※2I

-2I --2e ※2

I

刘勇华,男,1976年出生,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析测试技术方面的

研究工作。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instrumental anal y sis for p etroleum p roducts .Liu Yon g hua ,Yan g Guanhan ,H u Zexiang ,Lou Fang (Petroleum Products Technological Inspection Office ,Logistic Engineering College of PLA ,

C hongqing ,400016)

The state of instrumental anal y sis for p etroleum p roducts in recent y ears is review ed and fu ture di rections are dis -cussed .The chrom ato g ra p h y and s p ectrometr y are still the most w idel y used anal y tical methods for p etroleum p rocducts and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s quickly gaining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petrochemical analysis .T he chemometrics is an effective tool f or inform ation analysis .

《分析仪器》承办国内外广告业务,欢迎客户联系刊登。

编辑部地址:北京海淀区温泉

编:100095

真:(010)62451377

联系人:岳

苏延佩

话:(010)62457772-336

19冯新庐,史勇刚等.后勤工程学院学报,1995,11(3):

16

20刘立行,伊秀艳,赵丽等.石油化工,2000,29(3):211

~213

21金珊,陈世醒,孙杰等.石油化工,2000,29(7):52~52622陈焕斌,陈焕曦.石油化工,1999,28(2):116~11823姜波.润滑油,1999,14(2):47~4924姜波.润滑油,1998,13(4):52~5325杨鸿慧.润滑油,1999,14(6):48~52

26宫本玲.石油炼制与化工,1999,30(1):47~4927Johnson G ,Kalnick y D ,Wallendorr et al .American

Laboratory ,1988,11

28顾若晶,裘乙琦.石油炼制与化工,1995,26(6):64~

67

29应晓浒,应林初.石油与天燃气化工,2000,

29(2):94

~95

30张金悦.微库仑分析原理及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第一版),1984

31LC -2型通用微库仑仪操作说明书.江苏姜堰市分析

仪器厂

32张志军,周健能.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0,(4):63

~65

33石油化工科学院编.三角烧瓶-库仑法测定添加剂及

含添加剂润滑油中氯含量分析方法汇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

34荆门炼油厂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库仑测定石油产品中总氯.1981

35张金锐.石油炼制,1977,3(24):472~47736张金锐等.分析化学,1983,(1):23~2537王晓东,王智.石油化工,1998,27(3):209~21138徐亚贤,张龙,刘

等.石油化工,1999,28(10):704~

707

39黄玮,刘立行,项世法等.石油化工1993,23(9):617~

619

40赵杉林,李平,肖光等.石油化工,1998,27(11):46~

48

41郑莉,王薇,刘树仁.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0,16(1):84~87

42吴梅,田松泊,陆婉珍.石油炼制与化工,2000,31(1):

58~60

43梁逸增,俞汝勤.化学通报,1999,(10):14~2944崔卉,梁逸增.分析化学,1996,24(8):974~98045倪永年,白洁玲.分析化学,1996,24(5):606~61246邵学广,孙培艳,蔡文生等.分析化学,1997,25(6):671

~674

47邵利民,唐兵,邵学广等.分析化学,1997,25(1):15~1848蔡文生,邵学广,赵贵文等.分析化学,1997,25(2):231~

237

收稿日期:2001-2-26

仪器的未来发展前景

仪器的未来发展前景 有人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不用因此而无所适从。实际上,在知识爆炸的同时,我们也有了迅速获取所需知识的“空前可能性”。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分析仪器领域摆脱依赖外国的状况。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并没有利用好这些“空前的可能性”。我国分析仪器从教学、研究到生产都不尽人意,迄今分析仪器产业并没有像我国其他一些制造业那样,冲出国外仪器的重重包围,真正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代表一个国家分析仪器水平的高端仪器仍然差不多完全依赖进口就是一个例证。 在我国,受一些名人的影响,人们对分析化学和分析仪器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偏见,把分析化学看成一门纯服务的学科,把分析化学定义为“分析和表征的科学”,以致把分析化学的科学研究局限于具体样品分析方法的研究,更不把分析仪器的创新研究看作是分析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科学研究管理方面,也把分析仪器仅仅看作是一种科研条件。有的人甚至说,“咱们现在有钱,需要仪器,向国外买好了,何必都自己费事”。好像买来了仪器,我们就能够不断创新,一切也就“搞定”。美国能源部杰出科学家R. F. Hirsch 不久前曾经指出“由新工具开创的科学新方向远比由新概念开创的科学新方向要多得多。由概念驱动的革命的影响是用新概念去阐明旧事物。而由工具驱动的革命的影响是去发现需要阐明的新事物”。也就是说,在科学创新研究上,新工具很重要,如果把这个新工具比喻成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则新科学仪器(或者装置)就是这样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对于原始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一性”。 许多搞重要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在获得经费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会是让助手们填单子买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而没有认识到要想在你认为重大的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打开你所要研究的未知世界的“钥匙”其实只能由你自己最先研究出来,研究好这把“钥匙”,实际上是研究好你所面对的未知世界的前提,或者说第一步!只有这样,你才能超越前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否则,难免不陷入捡别人残羹剩饭的处境。因为科研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前者完全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供采用。可惜的是,上述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分析化学界,以致长期来我国在分析仪器的创新方面几乎很少建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之又少。除了五、六十年代有过一段相对较好的时期外,这种情况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改变,分析仪器的创新研究才被相继列入国家各项重要科学研究计划。虽然总的投入仍然不大,但是人们的认识和态度显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带动下,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究已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如果这种状况能够继续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分析仪器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关于工业分析仪器和一般分析仪器的区别问题,粗浅的看法是,一个用在生产现场,另一个用在实验室,而且用在实验室的分析仪器也是与工业实际生产相关,并不是用于一般科研的仪器设备。如果分析仪能够接近生产现场,自动或手动取样(定期)及需要少量的人工操作,并且可较快的检测出结果并指导生产,也可以算是过程分析技术。严格地说,工业分析仪应该在线测量、监视及控制,首先应自动取样、连续取样、样品自动预处理、自动分析后输出信号,长期稳定运行,而且应做到在线校正、在线维护(过滤、清洗或反吹)。最好能够做到嵌入式传感器与主工艺设备内的介质直接接触,或者把介质转移到与工艺装备相连的分析回路或分析采样系统中,分析完再将介质返回工艺装备内。为此,分析仪器经常形成一个主机系统以外的配套的系统,或在线分析小屋。由于过程分析技术发展的需要,“在线”涵盖了at line、in line、on line 三种含义。虽然常用online 一词,但从字面上看,应是在线、线内、线上三个含义,这都是与off line(离线)相对而言。offline→at line →on line→in line,我们应逐步按实际需要,将分析技术融合于工艺过程之中。在线分析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2007年以来,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高筑。为了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大国地位迅速崛起和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需要,充实和增加我国进口贸易、服务进出口贸易,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发展趋势建议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货物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形势。但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人的活动,是一国与它国进行服务交换的行为。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有形的、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并符合于严格的服务定义的。直接的服务输出与输人。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服务输人和输出,也包括在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的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 一般我们所指的服务贸易都是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国际服务贸易”或“服务贸易”才是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这里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服务贸易”均指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而通常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服务贸易包括一系列的产业、职业、行政机关的产出:空运业、银行业、保险业、旅馆业、餐饮业。理发业、教育、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研究、娱乐业、按摩院、旅游业与旅游代理、计算机软件业、信息业、通信业、医疗与护理、印刷、广告、租赁、汽车出租服务等。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这些行业部门的产出品向其他国家居民的销售。中国的服务贸易行业在近年来也在蓬勃发展,涉及到了相关行业,但总体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及其基础地位,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及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吸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仪器分析技术,使仪器分析技术正朝着快速、准确、自动、灵敏以及适应特殊分析方向而迅猛发展,这就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仪器分析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分析化学也不例外。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包括两大范畴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仪器分析又分为基础仪器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又分为波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1 仪器分析技术的基础地位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信息科学,用于陈述事物的运动状态,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现代仪器分析也是一门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流通、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显示等,有效地扩展了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人们通常将信息与物质!能源相提并论,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由物质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缥缈。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源泉,没有能源,世界便成为静寂的世界。信息则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信息交换,世界便成为没有生气的世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 生产和科研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是什么”、“有多少”?而是要求提供更多更全的信息,即从常量到微量分析,从微量到微粒分析,从痕量到超痕量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分析,从表现分布到逐层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分析,从静态到快速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e1285204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99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仪器分析心得体会 篇一:仪器分析的感想 对仪器分析课程的认识和感想 仪器分析是高等学校等有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有关仪器分析中一些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对于将来参加科学研究或具体实际工作都是很有益的。 仪器分析法是以物理和化学及其信号强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使用比较复杂和特殊的仪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源于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分析化学经历过三次重大变革,使得仪器分析也逐步升级,从仪器化、电子化、计算机化到智能化、信息化以至仿生化。 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几类: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质谱法。这些方法依据的原理不同,具有的性能指标如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测定下限、线性范围、准确度等,在选择方法时,还要有一些考虑,如对样品结果准确度的要求,还有费用(包括仪器的购置费、运转费)、样品量、分析速度等。使用仪器分析法检测样品,具有效率高、速度快、方便、实用的特点。 仪器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仪器分析与科学四大理论(天体、地球、生命、人类起源和深化)及人类社会面临

的五大危机(资源、粮食、能源、人口、环境)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也与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用的质量保证等领域密切相关,仪器分析的发展包括仪器和方法两方面的发展,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建立原位、在体、实时、在线的动态分析检测方法建立无损以及多参数同时检测方法。现在以实现各种分析法的联用;分析仪器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微型化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仪器分析这一课程的学习,对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都有了大致的认识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强,应用广泛。它的方法和基本思想如逻辑思维,对以后的科研和日常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如果能对仪器分析这门课程有深刻认识,对以后仪器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尽到一份力。 篇二:《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总结 《仪器分析》问题学习法心得体会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学习时间,但在张玲老师的指导学习下,使我对仪器分析这门学科了解颇多。通过学习是我知道仪器分析是我们学化学的必学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学好仪器分析。就像张玲老师说的那样,大学毕业后我们什么书都可以卖掉,但《仪器分析》这本书一定要留下来。

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本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管是产量仍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这主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糊口水平的进步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停车治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1.1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状况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汽车也将从封锁走向开放,国外一些提高前辈的汽车理念,也将会源源不段的输入到中国汽车行业中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私家汽车消费比重逐年进步,有关专家估计,因为海内市场需求量大,私家购车的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速的区域市场的决定性气力。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6650-8431万辆之间。可以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00-1900万辆之间。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泛起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

说,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我国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由于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4年到9年之间,其售后服务的市场是最大的。因此,中国有望在21世纪前10年景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海口汽车违章。汽车在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将直接推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发展。 1.2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经营模式、治理服务、竞争意识等还存在一系列的题目。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我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明确汽车后市场在整个汽车行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进步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1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行业组织性 我国汽车后市场目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小而散,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租赁、配件和用品供给、汽车改装、美容养护、检测维修、金融信贷、保险、俱乐部等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各企业各自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用度去搜集、分析有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信息,但因为种种原因,所得资料的置信水平较低,因而导致企业在制定一系列决议计划时产生偏差甚至重大失误,给企业发展带来严峻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规模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只有上规模,才能与国外企业抗衡。 1.2.2治理服务水平低 中国汽车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长期受政府的行政干涉干与

仪器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及其基础地位,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及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吸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仪器分析技术,使仪器分析技术正朝着快速、准确、自动、灵敏以及适应特殊分析方向而迅猛发展,这就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仪器分析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分析化学也不例外。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包括两大范畴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仪器分析又分为基础仪器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又分为波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1 仪器分析技术的基础地位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信息科学,用于陈述事物的运动状态,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现代仪器分析也是一门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流通、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显示等,有效地扩展了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人们通常将信息与物质!能源相提并论,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由物质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缥缈。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源泉,没有能源,世界便成为静寂的世界。信息则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信息交换,世界便成为没有生气的世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 生产和科研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是什么”、“有多少”?而是要求提供更多更全的信息,即从常量到微量分析,从微量到微粒分析,从痕量到超痕量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分析,从表现分布到逐层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分析,从静态到快速反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政策研究 学号:20100003236 姓名: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02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市场上重要角色,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服务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逐渐提升。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在国际上的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主要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预见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国际竞争力政策研究 1.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之间的概况 1.1)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 服务贸易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地位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比重也在逐步的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中,增长迅猛,规模也持续扩大。根据WTO不完全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8.8个百分点,为1.44万亿美元。2004年超过2万亿美元,占有19.6个百分点,到2009年占到了21.1个百分点。虽然在十年的发展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可是在全体中还是发展迅速的。 表1 2000-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与全球贸易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全面的发展中,服务贸易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只有17.97%的是服务贸易,而82.03%是货物贸易。所以服务贸易未来发展潜力也不断提升,我们要把握发展机会。 1.2)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 我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分析占比重低,但在发展速度上看较快,可是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是比较低。在2000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2.2个百分点,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4.5个百分点。如下表3: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浅议

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和发展趋势浅议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速公路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对高速公路功能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一、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速公路服务区对于高速公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过往高速公路的车辆和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对高速公路经营者来说,高速公路服务区所提供的是一种产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设对提高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同时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为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2.安全的需要 高速公路的特点是高速连续行驶,驾驶员必须保持精力高度集中,然而道路线形单调,使得精神疲劳不可避免。为了解除连续行驶的疲劳和紧张,满足驾驶员生理上的要求,同时给予车辆以必要的供给和维护,同时安排适当的休息设施等,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 3.满足司乘人员需求的需要 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能够提升对旅行生活的兴奋点和满意度,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置、选址应依托当地环境,与地区环境相辅相成,或与周边旅游景点形成交通结合点,服务与环境互为依托。可以说,合理、完备、美观的设计,使得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人性化。 4.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与人们的现代化办公生活紧密结合的程度应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办公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要求符合现代化生活方式的

硬件设施也应不断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应设立自动化办公专用场所及设施,同时汽修服务应引起现代4S店模式的经营服务方式。餐饮以突出地方特色,满足司乘人员既能吃好,又能吃快的需求,如有条件客房可分为几个档次,以及钟点房间。 二、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未来发展建议 1.进一步明确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 深刻认识和理解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附属配套设施的真正意义,业主单位要从满足高速公路使用者和车辆正常运行需求的观点出发,完成高速公路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高速公路服务区应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必需的停车、休息、加油、检修、餐饮、如厕等服务功能,服务区的拓展功能包括货物中转、客运中转、信息服务站、旅游休闲及现代化办公等,以满足道路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同时缓解司乘员的疲劳、紧张状况,相应地要求建设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 2.强化管理,科学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手段是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制定有关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需要积极组织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建设环境的差别,要高度重视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合理使用资源,注重土地节约,有效保护环境;四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性,同时为引进人才建立良好的环境空间。 3.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计还应注重的细节。 第一,场地设施的定位要在早期设计阶段展开,这些设施应成为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功能设计的先提条件,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应注重良好的视觉观感,体现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灵活性设计。第二,在功能间设立时特别注意符合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的要求,如消防、食品卫生方面、水源、污水处理等要提前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取得消防、环评等方面的审批手续。第三,高速公路服务区最基本

仪器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 及应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仪器分析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仪器分析发展的现状及其基础地位,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及最新发展趋势。特别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吸取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完善现有的仪器分析技术,使仪器分析技术正朝着快速、准确、自动、灵敏以及适应特殊分析方向而迅猛发展,这就是当今仪器分析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关键词:仪器分析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分析化学也不例外。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包括两大范畴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和它的计量关系来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的一类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常常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仪器。仪器分析又分为基础仪器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又分为波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镜分析、放射化学分析等。 1 仪器分析技术的基础地位 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信息科学,用于陈述事物的运动状态,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现代仪器分析也是一门信息技术,涉及信息的生产、处理、流通、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信息显示等,有效地扩展了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人们通常将信息与物质!能源相提并论,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由物质组成的,没有物质世界便虚无缥缈。能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源泉,没有能源,世界便成为静寂的世界。信息则是客观事物与主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没有信息交换,世界便成为没有生气的世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 生产和科研的发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是什么”、“有多少”而是要求提供更多更全的信息,即从常量到微量分析,从微量到微粒分析,从痕量到超痕量分析,从组成到形态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