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家于立-百度百科

艺术家于立-百度百科

艺术家于立-百度百科
艺术家于立-百度百科

艺术家于立

水墨艺术家,艺术策展人

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特聘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文名别名国籍民族

于立江南龙城人士中国汉族

出生地出生日期职业

江苏常州1967.11.09 艺术家,策展人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原中央工艺美院)

主要成就

创立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2016年海南首届当代艺术双年展总策划,2017海南当代艺术大展总策划,创立炁墨

代表作品

《寿山》《炁墨16号》《炁墨.鸟如山林》《炁墨.梦笔生花》《炁墨.六君子图》等

目录

?艺术简历

?主要展览

?“炁”墨绘画解析

。“无笔之书”在水墨书写的观念转变

?将错就错-于立的艺术之路

?代表作品:

艺术简历

1967年1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

籍贯北京

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1-1999年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视觉传达系)

2005年创立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

2016年海南首届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2017海南当代艺术大展总策划

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

2017年12月受聘北大培文汉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8年7月《“一带一路”汉字力量-中国汉字水墨国际交流高级创作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美术学院特聘导师

主要展览

2018.4.17-4.21 意大利威尼斯水墨双年展(威尼斯美术学院展馆)

《炁墨No.29》入选“驭墨-2018威尼斯水墨周”展览2017.9.22 东方视觉经验的当代展现-从大空王佛到“汉字/书写”

(杭州,文人新世代美术馆)

2017.5.6 光华五月(北京,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7.5.1 质感的表现(北京,山水美术馆)

2017 2 22 误读艺术史(北京,山海美术馆)

2017 海南当代艺术大展,并获得学术奖(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2016 海南首届艺术双年展(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

2015 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与视觉艺术双年展(北京,悦美术馆)2015 重庆2015国际艺术季(重庆,渝澳国际艺术中心)

2014长春艺术双年展(长春,长春雕塑艺术馆)

2014 光芒—当代艺术霓虹展(北京,宋庄美术馆)

2014三界外-拆展(北京,5艺术中心)

2014 11+ 6-流变(北京,王轶琼宋庄艺术工作室)

2014 “告别黑山-新京派双年展第七回”(北京,周洲舟艺术空间)

2014 流变艺术-新京派双年展第五回(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2014 景德镇国际艺术季(景德镇)

2014 定位艺术——十墨Ⅲ(北京,东三环)

2013 第一届新京派艺术双年展(北京,新京派美术馆)

2013 新水墨风向标第一回艺术作品展(北京,新水墨意象馆)

2013 边界问题—水墨是什么?(北京,结草空间)

2013 十墨第一回白庙(北京,白庙)

2013 首届长城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河北金山岭长城)

2013 2013“启”-新京派当代水墨北京首展(北京,怡达艺术收藏馆)2012 殊途同皈艺术展(北京,香山美术馆)

“炁”墨绘画解析

出身于江南文化名门的于立,是水墨艺术家,艺术策展人。他把自己的绘画以“炁”定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笔墨绘画。

于立的绘画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感悟与领会,是把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形式要素嫁接到“炁”墨里,以绘画辨析汉字含义,从“墨”的材料性能到中国文化内涵,逐渐理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借助中国书法构架结构的启示,顺着汉字趋于自然概念所指,在意指的相形文字符号中觅得创作灵感。以“炁”筑器,无笔无墨,凭借画面黑白、肌理之变化万千,引发视觉专注于精心之至的画面建构,游离在巧妙空间布局之墨痕水渍的自然生成中,

他的“炁”墨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超越式的继承,但究其根本仍是以持久的自我修养实现对“物”之灵化的顿悟和对中国传统“道”的精神领会,以使他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中国文化艺术转变的整体把握和判断,打破中国绘画“笔墨”天下的局面。

“无笔之书”在水墨书写的观念转变

在“炁墨.无笔之书“创作的过程中,正是暗合了天地造物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场,自己是造物主。靠纸中的力量,高低,褶皱,倾斜的不同角度,运用了纸和墨的关系,塑造了心目中的物像。

无笔之书,笔在空中,进行书写。书写分有笔和无笔,而炁墨不单单是在材料的层面,更是在书写和形成上做到真正的无笔,佛祖释迦摩尼曾用40年的时间,来考虑”有和无“的问题。可见,“有无”是人类终极思考的问题。两千年以来,中国汉字的书写都是用笔来实现,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模仿来获得视觉经验,真正博大的是从无到有,”有“是对既定经验的传承,”无“是对未知可能性的一种探索。

应物象形中谈到的人通过某种方式,与天地形成一种暗合的力量,也就是在天形成象,在地形成形。有道之人在天地之间,接收到这种地量,并由他特有的方式进行表达,形成自己的造物主,与这种暗合的力量,形成自我的一片天地。

将错就错-于立的艺术之路

艺术是神秘的,这种神秘性一直似有似无地弥漫于我的周围。因为从小就是画画的,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学的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装潢设计],这些年更是从事文化艺术类的职业。但是,我个人的创作起因,说出来却是有些滑稽。

2011 年8 月底,我骨折后连吸口气都疼痛,尤其是到晚上痛得不能入睡。由于是左肩受伤,还不能躺着翻身,只能呆坐着。医生要求3个月不能下楼活动,而我是个天性好说好动的人,如果每天就这么躺着看电视,反而更加痛苦、寂寞和孤独。

为了减轻病痛的折磨,我有了要读书的欲望。虽然我也当过大学老师,可是本性不是一个读书人,家里除了一些装潢装饰类的书籍,再就是一些不花钱得来的赠送类图书。其中,莫名其妙地看到一本明末清初人张岱写的《陶庵梦忆》。该书所记的青楼酒肆、说书唱戏、迎神驱邪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把我带入了既亲切又遥远、既熟悉又梦幻的世界。我从小生活在太湖边,5 岁后随父亲来京,几乎每年的寒暑假都回到故乡,却不知道拿里过去曾有那么多好看好玩的故事。似乎在一夜之间,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由文字构筑起来的新鲜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书中的书画和各种工艺,印证了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相貌,而艺术文化的本质就是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真是鬼使神差,艺术之神以这样的方式降临了:我得到了一部从五代到南宋时期的大画册。当我翻到那幅相传为董源所作的《溪岸图》时,忽然一道闪电涌上心头。连续数日除了休息之外,就是几个小时都盯着这幅画,漫无边际地遐想。慢慢地闭上眼睛,我感觉自己能在他画中的山水里行走。在这种大感觉的牵引下,重新阅读山水画的欲望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乎卫贤、赵干、李成、郭熙、范宽、吴镇、倪瓒等大师们迅速走进了我的心里,也完全激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感觉,同时也摆脱了西方油画居高临下的统治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3 个多月时间过去了,这时我的骨折也好了。

接下来的每天晚上,我依旧梦见在他们画的山水里游玩。到了今年4 月的一天晚上,我特想把梦中见到的一些石头和山景画下来,就开始动手了。刚开始,我是用宋代在棉丝卷上的方法作画,不知是方法还是配方哪儿搞错了,弄来弄去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时画面却出现了奇异的景象: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但它们就是自己梦中的景象。从始至终,都不知道如何描述这样的感觉。我又反反复复地尝试,渐渐地越来越有感觉了,于是索性不管书中的说法,我把自己的方法称之为“桃粉法”,即使方法搞错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连续多个晚上,梦中都出现了水墨画,那种浓浓的黑逐渐逐渐地变成从深灰、浅灰、白色,物的色彩完全退隐了,剩下的就是生命的色彩。画面明暗的层次变化,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我的表达欲望愈来愈强烈。再看原来的色彩,已经不是色彩了,而人们所见到的、所喜爱的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是那样的轻飘。楚霸王项羽读兵法书不也是一知半解,可是那些将兵书倒背如流、或者将兵法说得头头是道的教官们,哪一个又不是他的手下败将?越想越兴奋,我就应该这样画下去,这就是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快乐。艺术的性灵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应该就是我这样的状态。

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由放松的事情,但绝不是沉浸于表现个人“跟着感觉走”的情绪化宣泄,而是融合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内心自我的对话和各种感情的沉淀。自由的职业给了我大量的自由时间,只有生活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闲暇的心灵去观照和反思自我。现在,看那些名家大师们的作品,也觉得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我确切地享受到那种我画画、我快乐、我存在的快感。有时候,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取决于他入行的早晚,拿艺术创作来说,我看到许多专业的人都是干着业余

的活,而业余的却做出专业人做不出来的事,这种情况在别的领域同样比比皆是。

从个人情感走进文化世界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过一定的教育。但是到底如何去欣赏中国的水墨画,那不是背诵书本上的死知识就能入情入景的。以赏石而言,必须要有品观的情致。古代文人的品味和格调,更多是一种怀古好古的情致,以眼观物之形貌,以心观物则得物理,由物致情而为形而上的境界。而今人看石,则往往站在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超越物象与表层情感所寄托的历史现实期望,获得更为纯粹的精神伦理价值体验。

我父亲看到我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的,搞得家不像个家,业不像个业的,尽管他能理解我的状态,而他的心里其实是很着急的,因为他至今保存着我15 岁时画的素描稿和得奖作品,而真正的艺术却根本不知道在哪儿。但是,艺术的到来,让他重新燃起了对我未来的希望,以至于老爷子一看到我的作品,立即挥笔就题:“成功应使身先醉,顿悟还需专与痴”。大概是意犹未尽,他又题写了一联:“意境赋其趣高古看似拙,技法堪怪异独特实是巧。”

艺术,就是这样的神奇,她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也扭转了世人对我的态度和看法,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我,只是我已经艺术了。

于立

2012年11月25日于香山美术馆

代表作品:

炁墨寿山2015 90cmX1.3m

炁墨-鸟入山林2017 182X73cm

炁墨17号2016 1.9X3.7m

炁墨-折枝Fold Branch 2016 90X90cm

炁墨-梦笔生花2017 133X66cm

炁墨-28号2017 133X66cm

炁生

炁合-六君子图1

炁合-六君子图2

炁合-六君子图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