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分数简便计算汇总

小学数学分数简便计算汇总

小学数学分数简便计算汇总
小学数学分数简便计算汇总

分数混合运算简便方法汇总:1、运算律的运用

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巩固练习:

3612

5-43?)(4

3984198?+?3

4854383÷+?8585418543+?+?13

131-1352113165??+?45

4446?

9417?

755274??+)(25

9-101259?(

49

-92122536+?531925194???14

9

8597158???

1077210375+++36

1127431-952÷

+(2、减法、除法的性质

8

1-83-655

425.1971÷÷75

.0-4

1

1-72.233、去添括号(必须是同级运算)

去、添括号法则:括号外面是加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外面是减号,去添括号要变号(加变减、减变加)。括号外面是乘号,去添括号不变号;括号外面是除号,去添括号要变号(乘变除、除变乘)。

(4

1-3.3-3.475.04

3

12212133

÷?)(53.225

21

4

-53.12+4、带符号搬家(必须是同级运算)

9

1183-9710+8

15-928710+7

5-1531711514++

363

.3-18.2637.5-82.7+54-13951-134+12

5-72127-75+特殊的分数计算简便算法:(一)裂项相消观察规律填空。

110

21117161615120951411274131653121=+??=+=+=+=+=+()()()()()()90

11-171-6161-5120151-4112141-316131-21=??=====()()()()()()(1)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列计算:

①30

1

2011216121+++

+②

72

12016121+??+++③90

1

72156142161-

1++++④42

13-3011209-12765-211+++

6

51541431321211?+

?+?+?+?(二)借一还一

1、运用图示法和借数法解决特殊的分数连加问题。①161814121+++②32

1

161814121++

++③

256

1161814121+?++++(三)变形约分222

345567567345566+?+?627-124894894123267??+48

411363362411363-??+51-326275274326275??+2003

-20022001199920022001??+2005

20042004

2004÷

2009

1

200820072007

2007+

÷(四)加减交替约分

()(()(((99

1-1991131-131121-1211?+???+??+ (五)加减交替拆分56

1542133011209127311-+-+-72

73565742433031202112136723+++++++56

1542133011-209127653423-++-+-

小学数学简便算法方法

小学数学简便算法方法 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 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 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 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 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a+b)+c=a+(b+c)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利用公式法 (1) 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a-(b-c)=a-b+c, a-b-c=a-c-b, (a+b)-c=a-c+b=b-c+a.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题汇总 2014-07-22 简便计算注意以下四点: 1、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时,先算 (乘除),再算(加减),只有同一级运算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有时根据计算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又不容易出错。 3、对于同一个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相同。我们可 以用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检验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 4、分数乘除法计算题中,如果出现了带分数,一定要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计算。 简便计算常见类型: 类型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例题: 12.06+5.07+2.94 = 30.34+9.76-10.34 =

83×3÷8 3 ×3= 25×7×4 = 34÷4÷1.7 = 1.25÷3 2 ×0.8 = 102×7.3÷5.1 = 1773+174-77 3 = 195- 13 7 -95= , 类型二 A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 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 (b + c ), a+b-c=a +(b-c), a-b+c=a –(b-c), a-b-c= a-( b +c); 933-15.7-4.3= 41.06-19.72-20.28= 752-383+83 = 874+295-9 5= 113 2+75 2+35 3= B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怎么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怎么写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 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 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 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比较。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 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 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

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观;更想寻求“生本”、“互动”、“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 “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明确学习起点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 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 (一)实践、建模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 2、1/4等)的 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3、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4、讨论、建模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模板四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模板四篇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在教学中让学生充 分理解分数组成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重点是理解算理,同时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不超过10)分数加减法。通 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加减。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动手操作及说理训 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规律,经 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只有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西瓜图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答下面各题。 (1)4/9里面有( )个1/9。 (2)5/6是5个( )/6。 (3)7/8里面有7个( )/( )。 (4)2个1/9是( )。 2.说说分数的具体含义。 3/5 2/9 4/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 师: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哥哥吃了2块,妹妹吃1块。 你能提出什?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挂图) 1、学习例1:(1)师: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2)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2/8) 师:妹妹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板书1/8) (3)师:看到黑板上的2/8、1/8,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哥哥吃得比妹妹多些; 生2: 2/8比1/8大; 生3: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生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5: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好棒呀!你们会解决吗? 列式: 2/8+1/8和2/8-1/8=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提出的加法问题开展探究。 学生操作交流,形象感知,获得正确印象。老师巡视。 师:这个同学不知道答案到底是3/8还是3/16?怎?办呢? (5)交流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妹妹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汇总

人教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题汇总 简便计算注意以下四点: 1、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时,先算 (乘除),再算(加减),只有同一级运算时,(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有时根据计算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又不容易出错。 3、对于同一个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相同。我们可 以用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检验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 4、分数乘除法计算题中,如果出现了带分数,一定要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计算。 简便计算常见类型: 类型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例题: 12.06+5.07+2.94 = 30.34+9.76-10.34 =

83×3÷8 3 ×3= 25×7×4 = 34÷4÷1.7 = 1.25÷3 2 ×0.8 = 102×7.3÷5.1 = 1773+174-77 3 = 195 - 13 7 -95= , 类型二 A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 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 (b + c ), a+b-c=a +(b-c), a-b+c=a –(b-c), a-b-c= a-( b +c); 933-15.7-4.3= 41.06-19.72-20.28= 752-383+83 = 874+295-9 5= 113 2+75 2+35 3= B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最全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描绘情境,诉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输送信息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哪种类型的课,讲授法都是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㈠讲授法的步骤 讲授法主要有四个步骤:准备——导入——讲授——结束。 1.准备阶段 包括教材和教参的搜集,教具的选择和教师的心理准。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能力与永平精心备课,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选取直观形象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法则,同时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认识讲授的目的,意义,增加讲课热情。 2.导入阶段 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导入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通过“情感”去启发他们认知结构的大门。导入主要有三种类型:直观型,问题型和趣味型。导入应提供一种全景式鸟瞰,是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

知欲。 3.讲授阶段 首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新知识要求的差距,并通过恰当的语言促使知识内化;其次,应借助直观教具或实用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讲述的概念法则,并重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可以通过变化刺激来实现:改变讲授的声调,语速;利用动作和表情变化;改变工具,利用板书,挂图,幻灯,电视等工具;穿插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 4.结束阶段 教师应做一个总结,以帮助学生抓住要点,掌握规律,增强记忆。 ㈡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注意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性 讲授内容要清楚明确,层次鲜明。既要注意科学性和知识性结合,又要注意抽象性和形象性相结合。数学语言要求谨慎,一字之差面目全非,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都有各自的含义,绝不可混淆。 2、注意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包括手势、身姿、表情、眼神等,是传递信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辅助手段。 3、注意从具体到抽象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doc

五年级计算题练习一 班级姓名得分一、直接写出得数。 1-1 =2 + 1 = 1 + 3 - 1 = 7 - 2 = 10 20 2 4 4 5 9 9 1-1 - 1 = 1 + 1 - 1 = 1+5-2= 2 + 1 = 2 5 5 2 5 3 3 5 10 二、解方程或比例。 ①0.3χ = 45 ② 2 χ + 3 χ =28 ③ χ - 4 = 5 5 5 5 12 三、计算 ;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 ;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 + 1 +1 1 + 1 - 1 5 2 3 2 3 4 1 + 1 +4 2 - 5 - 7 5 2 5 12 12 9 + 1 + 5 + 5 13 -( 13 - 2 )7 6 6 7 15 15 5

五年级计算题练习二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 1 + 1 = 1 + 2 =1 - 5 = 5 - 5 = 2 2 3 3 6 6 6 1 + 1 = 4 - 1 = 3 + 3 = 1- 1 = 5 5 5 5 8 8 2 二.解方程或比例。 (9 分) Ⅹ- 1 = 4 1 +Ⅹ = 1 2Ⅹ- 5 = 1 2 5 6 2 6 6 三.计算下列各题 ;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 ;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 4 +( 3 - 1 ) (2)2- 3 - 4 (3) 5 - 1 + 5 5 8 4 7 7 8 3 12 (4)68- 7.5 + 32 -2.5 (5) 5 -( 1 - 1 ) 12 12 2

五年级计算题练习三 班级姓名得分一.直接写出得数。 2 + 1 = 6 - 2 = 9 2 7 3 1+1 = 5 - 1 = 6 4 7 5 7-5 = 1 + 5 + 3 = 7 14 14 14 3 + 1 = 10 4 17- 3 2020 1 + 1 4 4 3 + 1 = 79 - 9 = 20 + 3 = 4 1-1 = 3 5 2 + 3-5 = 988 1- 2 - 1 = 3 3 二.解方程或比例。 1 6 7 1 7 5 7 X+3 = 7 12 — x = 4 X -( 16 - 24 )= 24 三.计算下列各题;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 + 1 + 4 1 -5 - 6 5 3 5 11 11 2 + 1 + 5 + 5 1 3 -( 13 - 2 )7 6 6 7 15 15 5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打印精编版)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方法汇总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2062x5)+10-10-20+21 7利用公式法 (1) 加法: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把一个月饼分成两 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 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 设计意图:直观的课件演示,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二分之一,初步理解分数二分之一的意义,并要求会读会写会用“平均分”描述其意义,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作铺垫。 那么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 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1 4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 小结:像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折法,自主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 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 越少。 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 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 > 1 — 4 1 — 8 1-21 —— 2 4 —— 18 ——11—4 1_8规律: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31511164 1. 3 11118 10 7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对本课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认识几分之一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简便计算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简便计算 (1) 95×38+62÷ 95 1 (2)0.125×32×2.5 (3)4.6-2.147+5.4-7.853 (4)807×99+807 (5)0.6+3.1+5.4+6.9 (6)2.25+18 3+44 3+6.625 (7)7 4 ×1.8+19.2×7 4 (8)6.13-3 2-3 1+0.87 (9)1.5×5 4+0.8×6.5+2×5 4 (10)(245+127-3 2 )×48 (11)18 209÷9 (12)0.4×5.2+5 2 ×2.2+40%×2.6 (13)5.6×99+5.6 (14)2553-24 3 -7.25 (15)12.5×0.25×32 (16)18×(91+31-6 1 ) (17)4.38-1.56+0.62-0.44 (18)9.9×6.9-6.9×3.9 (19)5 4× 311+54×3121 (20)143×185+283×143 (21)7116-3.87+2114-5.13 (22)102 1 -0.35-0.65 (23)25×1.25×32 (24)0.25×152+6.6×4 1 (25)2.6×31+253×3 2 (26)402×32 (27)4.7+56+5.3+44 (28)24×(31+41+6 1 ) (29)47-74-7 3 (30)270×0.4×2×2.5×0.5 (31)19.75-(1.75×138+143×135 ) (32)7.2÷1.25÷8 (33)136-136×54-136×0.2(34)17÷51+(681+51 2 )×17 (35)145×5+9×145 (36)2719 18 ÷9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分类汇总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归类练习 明确四点: A、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 没有括号时,先算()再算(),只有同一级运算时, 从左往右()。 B、由于有的计算题具有它自身的特征,这时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又 不容易出错。 C、注意,对于同一个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相同。 我们可以用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检验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 D、分数乘除法计算题中,如果出现了带分数,一定要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计算。 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 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12.06+5.07+2.94 30.34+9.76-10.34 83×3÷8 3 ×3 25×7×4 34÷4÷1.7 1.25÷3 2 ×0.8

102×7.3÷5.1 1773+174-773 195 -137-9 5 , 二A、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 (b + c ), a+b-c=a +(b-c), a-b+c=a–(b-c) a-b-c= a-( b +c); 933-15.7-4.3 41.06-19.72-20.28 B、当×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 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a×b×c=a×(b×c), a×b÷c=a×(b÷c), a÷b÷c=a÷(b×c) , a÷b×c=a÷(b÷c), 700÷14÷5 18.6÷2.5÷0.4 1.96÷0.5÷4 1.06×2.5×4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利用数的组成和分解、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或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过程简单化,或直接得出结果,这种简便、迅速的运算叫做简算。 这就需要在进行简便计算之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性质、定律、规律等有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些知识能使计算过程简化,同时使用凑整、拆项、转化、拆数等技巧以达到速算的目的。根据我的归纳,常见以下几类题型: (一)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题目,同时要有凑整意识。如:5.7+3.1+0.9+1.3,等。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 如:2.50.12584等,如果遇到除法同样适用,或将除法变为乘法来计算。如:8.3678.36.7等。(三)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遇到除以一个数,先化为乘以一个数的倒数,再分配。如:2.5(100+0.4),还应注意,有些题目是运用分配律的逆运算来简算:即提取公因数。如:0.9367+330.93。 (四)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减法的性质用字母公式表示:A-B-C=A-(B+C),同时注意逆进行。 如:7691-(691+250)。 (五)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除法的性质用字母公式表示如下:ABC=A(BC),同时注意逆进行, 如:736254。 (六)接近整百的数的运算。这种题型需要拆数、转化等技巧配合。 如;302+76=300+76+2,298-188=300-188-2,等。 (七)认真观察某项为0或1的运算。 如:7.93+2.07(4.5-4.5)等。 总的说来,简便运算的思路是:(1)运用运算的性质、定律等。(2)可能打乱常规的计算顺序。(3)拆数或转化时,数的大小不能改变。(4)正确处理好每一步的衔接。(5)速算也是计算,是将硬算化为巧算。(6)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及能力,并能培养严谨细致、灵活巧妙的工作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汇总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汇总练习题 姓名: 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 527+19958× 99+58(20+4)× 25(25×125)×8×4 735-19825× 49+75×4999× 1178× 125×8×3 105×99575-78-2232×( 200+3)(125× 25)× 4 865-19848× 89+4868× 39+68(125+25)× 4 75×98367-199239×101127+352+73+4 68×99+6856× 10238× 25×489+276+135+33 63×88+88×3775× 48+75×5242× 125×85+204+335+96

25+71+75+29 +88130-46-34124+68+7634+304+3004 243+89+111+57263-96-104263-96-104798+321 399+( 154+201) 970-132- 68970-132- 68325-156+675-144 480+325+ 75400-185- 15400-185- 158+98+998+9998 78+53+47+2291+472-126- 124472-126- 12499999+9999+999+9 36+18+64168-28-72603+42144+ 37+56 168+250+ 32437-137- 63745-305163+49+261 85+41+15+59244+182+56951-39574+( 137+326)78+46+154200-173- 2719+199+1999249+402

19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19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使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防碍才能的发挥。------[英]贝尔纳 “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初步学会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思维方法分为两种,形象思维方法和抽象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抽象思维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形象思维方法 形象思维方法是指人们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思维基础是具体形象,并从具体形象展开来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是实物、图形、表格和典型等形象材料。它的理解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始终保留着对事物的直观性。它的思维过程表现为表象、类比、联想、想象。它的思维品质表现为对直观材料实行积极想象,对表象实行加工、提炼进而提示出本质、规律,或求出对象。它的思维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当中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 1、实物演示法 利用身边的实物来演示数学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数学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通过实物演示不但能够解决“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再如,在一个圆形(方形)水塘周围栽树问题,如果能实行一个实际操作,效果要好得多。 二年级数学教材中,“三个小朋友见面握手,每两人握一次,共要握几次手”与“用三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摆成两位数,共能够摆成多少个两位数”。像这样的相关排列、组合的知识,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实物演示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小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理解、圆柱的体积等的学习,都依赖于实物演示作思维的基础。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制作一些数学教(学)具,而且这些教(学)具用过后要好好保存,能够重复使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绩。2、图示法 借助直观图形来确定思考方向,寻找思路,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但图示依赖于人们对表象加工整理的可靠性上,一旦图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易使在此基础上的联想、想象出现谬误或走入误区,最后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有的数学教师爱徒手画数学图形,难免造成不准确,使学生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多用图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题目,图画出来了,结果也就出来的;有的题,图画好了,题意学生也就明白了;有的题,画图则能够协助分析题意、启迪思路,作为其他解法的辅助手段。 例1 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需要24分钟,锯成6段需要多少分钟?(图略)思维方法是:图示法。 思维方向是:锯几次,每次用几分钟。 思路是:锯3段锯了几次,每次用几分钟,锯6段锯了几次,需要多少分钟。例2 判断等腰三角形中,点D是底边BC的中点,图甲的面积比图乙的面积大,图甲的周长比图乙的周长长。(图略)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分数计算题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一、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9405-2940÷28×21 920-1680÷40÷7 690+47×52-398 148+3328÷64-75 360×24÷32+730 2100-94+48×54 51+(2304-2042)×23 4215+(4361-716)÷81 (247+18)×27÷25 36-720÷(360÷18) 1080÷(63-54)×80 (528+912)×5-6178 8528÷41×38-904 264+318-8280÷69 (174+209)×26- 9000 814-(278+322)÷15 1406+735×9÷45 3168-7828÷38+504 796-5040÷(630÷7) 285+(3000-372)÷36 546×(210-195)÷30 88-28÷14 (49-49)×49 32×2÷8 40+200÷5 112-12×9 72÷(8×3) 45÷(12-9) 72-72÷12 3×9+9×3 3×9÷3÷9 45+45÷5-10 250+50-250+50 60+40÷10-10 (45+45)÷5-10 400÷80+20÷5 53-(15+5×3) 90-90÷15+6 521-21×12+88 1156÷17+5040÷42 610-714÷21×15 338+2108÷34-292 (82-936÷78)×15 1305-(760+240÷40) 列式计算 (1) 6968减去864的差除以56,商是多少? (2) 78与52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3)113减去1856除以32的商,差是多少? 分数乘法计算题练习 7×218 54×165 8×81 52×50 8 3×24 94×83 43×98 1211×12136 20×51 8 5×12 44×11 56×149 94×8 3 12125×5011 43×21 3.6×43 85×2 127×7 4 183×8 16 5×3 194×18 1575×52 2152×6 5 65×24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汇总完整版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汇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题汇总 2014-07-22 简便计算注意以下四点: 1、一般情况下,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 的),没有括号时,先算 (乘除),再算(加减),只有同一级运算时,(从左往右)依次计 算。 2、有时根据计算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又 不容易出错。 3、对于同一个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得到的结 果应该相同。我们可 以用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检验我们的计算是否正确。 4、分数乘除法计算题中,如果出现了带分数,一定要将带分数化为假分 数,再计算。 简便计算常见类型: 类型一: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 × b ×c=a × c ×b, a ÷b ÷c=a ÷c ÷b a × b ÷c=a ÷ c ×b, a ÷b ×c=a ×c ÷b 例题: ++ = +- = 83×3÷8 3×3= 25×7×4 = 34÷4÷ = ÷3 2× = 102×÷ = 1773+174-77 3 =

19 5-13 7-95= , 类型二 A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b+c=a+ (b + c ), a+b-c=a +(b-c), a-b+c=a –(b-c), a-b-c= a-( b +c); --= 75 2 -383+83 = 874+295-9 5= 1132+752+353= B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a × b ×c=a ×(b ×c), a ×b ÷c=a ×(b ÷c), a ÷ b ÷c=a ÷(b ×c) , a ÷b ×c=a ÷(b ÷c), 700÷14÷5= ÷÷= ÷÷4= ××4= 13×1917÷1917 = 29÷2713×2713 = 类型三: A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 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a+ (b + c )= a+b+c a +(b-c)= a+b-c a –(b-c)= a-b+c a-( b +c)= a-b-c; -(+)= +(+)=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12步 1.抓住课堂 2.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所谓的高质量是指高精度和高速度。 3.认真思考,多问问题 4.总结比较,梳理你的思绪 (1)知识点的归纳与比较。在你学习完每一章之后,你应该对这 一章的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者在你的脑海中仔细阅读,以理清它 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相似和混淆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分类和比较,有 时可以用联想法加以区分。 (2)课题的总结比较。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一个是错误的 问题,另一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对于常见的作业或考试错误,请 写下所选的内容,并在笔记的一侧写上红色的笔。在考试之前,只需 要读红笔的内容。还有一些非常聪明或困难的问题需要记录,并且 使用红笔来注释本主题的所有方法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 以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规律,也可以用红笔写下这些规律。最后,它们将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5.课外实践的选择 课余时间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当课外锻炼越来越少和更好的时候,也是如此。每种类型的问题都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只要 每天问两三道问题,日子里,你就会打开很多想法。 6.学会主动预习 例如,当自学例子时,我们应该弄清楚例子的内容是什么,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了什么,如何在书中回答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回

答,是否有新的解决方案和解决它们的步骤是什么。把握这些重要 问题,三思而后行,学会运用现有知识自主探索新知识。 有些家长感到头疼的是他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好的预习。 7.听课不要仅仅是听,重要的是要思考 虽然学生对数学公式的记忆量很好,但由于问题涉及知识的广泛性,许多学生无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问题指的是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矩形的图形、正方形、长方体、立方体;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励;孩子们在课堂上用 老师的思想,依靠老师的指导,思考解决问题的想法;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一般说来,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总结问题解决的规律。在解决每一项练习后,我们应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1)主题的最重要特征是什么? (2)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图形? (3)如何观察、联想和转换话题? (4)用什么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关键步骤是什么? 9.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学生设置疑问,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多思考,此时学生应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使广义思维更好地发展。 10.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 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记忆错误手册”,在平时的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记录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

超全!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技巧汇总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例如: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例如:

(一)加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2.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二)去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2.在乘除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8×(12.5+125) =8×12.5+8×125 =100+1000 =110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9×8+9×2 =9×(8+2) =9×10 =90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例:8×99 =8×(100-1) =8×100-8×1 =800-8 =792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9999+999+99+9 =(10000-1)+(1000-1)+(100-1)+(10-1) =(10000+1000+100+10)-4 =11110-4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

数学简便计算方法归类 一、交换律(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适用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例:256+78-56=256-56+78=200+78=278 450×9÷50=450÷50×9=9×9=81 二、结合律 (一)加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345-67-33=345-(67+33)=345-100=245 789-133+33=789-(133-33) =789-100=689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510÷17 ÷3=51÷(17×3)=510÷51=10 1200÷48×4=1200÷(48÷4)=1200÷12=100 (二)去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三、乘法分配律 1.分配法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45×(10+2)=45×10+45×2=450+90=540

浅谈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分数乘除法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深刻理解掌握应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研究,根据学生的困惑,做如下方面的知识归纳、总结,以便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的规律、方法。 一、帮助学生辨别分数的类型 关于分数的类型,笔者把它简单的描述为一个分数以“什么身份”出现,即同是分数,如果分数后边带有单位的,这个分数的“身份”就是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出现。例如课本39页练习八的第2题中出现的g就是一个具体的数量,不代表分数,而同是39页练习八第2题中出现的以及许多类似的分数,他们的后面都不带单位,这样的分数以份数的“身份”出现,本册书中讲到的单位“1”与部分量只与代表份数的分数有关,与代表具体数量的分数无关,代表具体数量的分数的计算与整数、小数的含义相同。 二、帮助学生应用“求单位1用除法,求部分量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当学生已能熟练区分题目中谁是单位“1”,谁是部分量

之后,便可以教学求单位“1”用除法,求部分量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课本40页的(1)(2)小题为例来说:(1)小题中的这个分数前边的量是大齿轮的数量,大齿轮的数量就是单位“1”,而问题是要求小齿轮有多少个?小齿轮的数量是部分量,求部分量用分数乘法,用单位“1”上的数量140乘以小齿轮相应的份数,即:140×=28(个)。第(2)小题中,前面描述的数量是大齿轮的数量,大齿轮的数量就是单位“1”,问题中要求的是大齿轮的数量,也就是要求单位“1”,用分数除法,用小齿轮28个齿这个部分量除以28个齿这个部分量所占的份数,即=140(个)。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任何一个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帮助学生分清除或乘相应份数的含义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分清了单位“1”和部份量之后,能正确选择算法,但在计算中,他们对于乘以或除以相应的份数这个含义与比较难理解掌握。例如,在课本93页第7 题中,所给的份数是没有孵出来的小鸡所占的份数,要求的是孵出小鸡的数量,也就是说学生知道要求的是部份量,用乘法,但是用2400×5%算出的结果显然不符题目要求,那么应该先算出孵出来的小鸡的数量所占的份数是单位“1”中减去没有孵出来的小鸡所占的份数,得到的95%才是孵出来的小鸡所占的份数,要用单位“1”上的数量2400乘以孵出的小鸡所占的份数95%才行,而2400×5%算出的只是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