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渭源县历史宗教文化发展考证

渭源县历史宗教文化发展考证

渭源县历史宗教文化发展考证
渭源县历史宗教文化发展考证

此文系本人原创未经同意请勿转载!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韦强

甘肃省渭源县历史宗教文化发展考证

——以渭源南部地区为例渭源顾名思义取自“渭水源头”之意,渭源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省区。境内秦岭余脉、祁连山余脉交汇,其南部是典型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过渡地带。

这一地区历史上是中原汉族文化与青藏高原藏区文化的典型融合地区,南部会川镇毗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发源于卓尼的漫巴河穿城而过。汉藏柔和的特点,已经成为一种烙印深深镶嵌在这片土地和当地人的血液之中。

以渭源南部地区为例,这里汉族有些地区至今保留过“拉扎节”的习俗,当地人对拉扎节也是颇为重视,“拉扎”为藏语山神的意思。藏民崇尚自然,敬佩山林之神,每年按时进行祭祀,这一习惯也在当地汉族人中保留至今;从人际关系称呼来看,部分人群时至今日仍保留着“阿爸、阿妈、阿姐、阿舅”等称呼,这些都是藏区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时代印记的重要佐证;在部分山区村庄至今保留藏语汉译地名,如:“宗丹、拉布、藏巴屲”等很多具有藏族文化色彩的村庄名字。

这里的宗教更是有着汉藏满蒙多民族融合的特色,以“神教”(当前出于统战工作需要将渭源各处龙王庙宇定义为道教场所,但这不影响历史因素考证)为例,由于藏蒙两族多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我们不做过多解释,只着重研究这里的宗教关系。

“神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派别,它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宗教文化特色,即当地人所说的“跳神师公”师公包括“汉师公”和“番师公”两类,但两派除了在娱神动作上番师公豪放,汉师公文雅以外,并无多大差别。只是“番师公”有时候会用藏语进行祭祀,并摇动特制的拨浪鼓,汉师公则不会所藏语摇波浪。

“神教”没有类似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教义,也没有自己统一的祖师爷和宗教领袖,而是以“小团队”的形式在“主教”的带领下展开各种祭祀活动;祭祀神祇也都名目繁多,各个宗教的神祇都有祭祀,甚至还有历史文化名人,如:典型的道教:“玉皇大帝”佛教“地藏王菩萨”藏传佛教“西牛带海、骡子天王”还有儒家孔子、唐朝名将薛平贵等,这些都是神教的致祭对象。

神教是“佛教、道教、苯教、萨满教”等宗教的结合产物,是西北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祭祀风格既有苯教、萨满教牺牲致祭的传统,也有佛教布施米粮的特色,如“扎签、撒粮”等行为。她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是我们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一地区历史上一直处于“赵氏土司”的统治下,土司官邸驻扎于“官堡”今会川。今天渭源会川的老堡子便是是末代土司“赵天乙”的军事堡垒。赵氏土司原为“吐蕃”贵族,唐代受命统治甘肃南部地区一带,中原王朝加封赵氏土司为“会川伯”爵位历代世袭。因土司在宋代有军功于国家,而被大宋皇帝赐天子姓氏“赵”故称“赵土司”,其官职一直世袭到了解放前,末代土司“赵天乙”现已平反,拒历史资料显示赵天乙当年率部起义,赴甘南接应解放军先头部队时被国民党杀害,现有养子一支居住于甘肃临洮县。

土司统治下设“寨”每寨设一“头人”为土司管理本寨百姓和农奴,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渭源地区现在仍有以寨为名的地方还有如南部“周华寨”北部“新寨、北寨”等地名,而且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大清雍正皇帝时期“改土归流”,严重削弱了土司势力,乾隆皇帝时期推行“保甲制度”每十户一牌,每十牌一保,每十保为一甲。这也就是当地各个龙王庙至今以“牌”为单位划分地区界线的历史原因。

正是由于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特征显著,使得这一地区民众身上大多既有汉族儒家温文尔雅的气度,又兼有藏区粗犷豪放的特色。人们的文化观念既展现“紧随时代潮流”的脚步,

又表现出“保守不前”的一面,二者激烈的冲突集中展现在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文化保守一面的反作用,这一地区虽然传统文化基础雄厚,但经济领域文化产业却表现出滞后的状态。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观念是潜移默化植入脑海的东西,短期内无法改变,即使长期也不能彻底改变。所以,这个地区急需“新思想”“新观念”的引入,以便能与当地传统文化优势结合,使当地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在当地气候、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作用下,要想实现商业、农业的转型发展,首先就得转变观念,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能够成功转变观念,在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产业还是能够大有作为,展现她美丽动人的一面。

参考文献:《清史十二讲》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尘埃落定》已考历史部分

百度百科·渭源·地理

百度百科·历史·会川伯

百度百科·西北龙王祭祀

其余部分为当地老人口耳相传

本篇系本人所观、所思、所学而著,绝无妄自批判家乡文化之意。

如有失误,敬请批评指正!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汽车文化复习题1 汽车发展史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汽车文化》复习题 项目一·汽车发展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33分) 1、汽车将燃料燃烧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2、两位德国人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被誉为现代汽车之父,为 公认的现代汽车诞生日。 3、确定汽车外形有三个因素,包括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机械 工程学。 4、汽车诞生以来,外形经历了马车形、箱形、流线形、船形、鱼 形、楔形、多用途厢式汽车等演变过程。 5、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技术和车身。 6、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活塞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 程、点火(做功)冲程和排气冲程,这个原理被称为奥托循环沿用至今。 7、汽车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分为点燃(火)式和压燃式,其中狄塞尔发 明的柴油机采用的是压缩式内燃机原理。 8、美国福特公司首次采用流水线生产模式大批量生产汽车,提高了生产效率。 9、汽车流行色的性质包括:时间性、区域性、层次性、种类性。 10、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是氢气和氧气。 分)15二、选择题(. 1、下列发明硫化橡胶技术的是( B )。 A、米其林 B、固特异 C、邓禄普 D、别奈迪克 2、目前清洁能源汽车中有一种用LPG作为燃料,LPG是指( B )。 A、压缩天然气 B、液化石油气 C、甲醇气体 D、沼气 3、第一台摩托车的发明者是( C )。 A、卡尔·本茨 B、保时捷 C、戴姆勒 D、迈巴赫 4、汽油的辛烷值一般表示汽油的( C )。 A、经济性 B、挥发性 C、抗爆性 D、燃烧性 5、箱型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

研究一种新的车型( D )。 A、马车形 B、子弹头 C、滴水形 D、甲壳虫 6、能够在行车过程中防止汽车侧滑的系统是( A )。 A、 ESP B、EBD C、ABS D、GPS 7、柴油发动机由进气门进入气缸的是( C )。 A、新鲜空气 B、雾化柴油 C、可燃混合气 D、汽化柴油 8、( C )被尊称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A、杜兰特 B、波尔舍 C、福特 D、标致 9、在下列指标中,( C )可以作为汽车燃料经济性能评价指标。 A、每小时耗油量 B、有效热效率 C、百公里耗油量 D、有效燃料消耗率 。) D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0. A、30% ~50% B、40% ~60% C、50% ~70% D、60% ~80% 11、在设计上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和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不超过9座的汽车是( D )。 A、商用车 B、普通乘用车 C、旅行车 D、多用途乘用车 12、( D )的问世将世界置于车轮之上。 A、美国奥兹莫比尔 B、德国奔驰汽车 C、法国标志 D、福特T型车 13、目前,电动汽车主要的三种类型中,不包括( C )。 A、蓄电池电动汽车 B、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C、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 D、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4、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甲壳虫汽车,发动机布置形式是( B )置的。 A、前 B、后 C、横 D、纵 15、热带地区的人们在购车时,一般会选择( A )的颜色。 A、浅色调 B、深色调 C、暖色调 D、冷色调 三、判断题(15分) (√)1、汽车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2、汽车的外形很多,目前汽车的外形均是流线型。 (×)3、SUV汽车的出现是汽车发展史上第六座里程碑。 (×)4、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汽车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 (×)5、与同等排量的汽油车相比,柴油轿车能够节油60%以上。 世纪占据重要地位的汽车将是电动汽车。21、除了内燃机汽车,6)√(.(√)7、汽油机排气污染主要成分是CO,HC和NO。x(×)8、四冲程汽油发动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这期间活塞在上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了四个行程,相应地曲轴旋转了一周。 (√)9、在汽车加速行驶时,其阻力由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和加速阻力组成。 (√)10、V型发动机可以为驾驶舱留出更大空间,并且可以提高发动机排量和功率。 (√)11、“绿色汽车”就是指电池电动车、混合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

《汽车文化》1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一、旧中国的汽车 1901年,一个叫恩思的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运到从此中国开始出现汽车。 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汽车——存放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的座驾(图1),被人冠以“中国第一车”的美名。这是袁世凯1902年从购买赠给慈禧的厚礼。 图1 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奔驰第二代汽车 其时,慈禧经历了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之乱,偕同光绪皇帝微服逃窜至避乱,直至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才回到。此次,慈禧对袁世凯护驾有功甚为欣赏,晋升他为直吏总督。袁世凯更是感恩戴德,为取悦慈禧,就进贡了这辆时髦的名牌洋车。 该车是德国本茨公司1898年的产品,设有4个座位,发动机在前排底座下方,通过链条驱动后轮。汽车的造型还算气派,但谈不上豪华,采用开式车身,6根垂直的杆子支起一个精美的顶棚,车头还挂着两盏精美的黄铜煤油灯,更为出色的是钢板弹簧悬架和4只充满气体的轮胎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 尽管袁世凯为这件供品费尽心思,但慈禧并不喜欢这件供品,黑色的车身在西方人眼里威严庄重,但比不上她心目中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金黄色,汽车座位的式样和侧面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当时在中国已逐渐盛行的黄包车,汽车后面的座位较高。慈禧穿着3寸高底的旗鞋实在无法爬上去,侍从好不容易才把他抬上去,在宫廷到处是高大的门槛使汽车无法行驶,而在宫廷外这辆车也远不如前呼后拥的十六抬大轿显得威风凛凛。更令“老佛爷”不能容忍的是驾驶员竟然大模大样的坐在她前面,感到有失体面,于是她下令驾驶员长富跪着给她开车……这辆车虽然是文物,但也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 1903年以后,已陆续出现了从事汽车或零部件销售、汽车出租的洋行。1929年汽车进口量已达8781辆,世界各国汽车蜂拥而入,193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为38484辆,却没有一辆国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和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和文人骚客的动机和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和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 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和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和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信仰,甚至还有其他的信仰。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是一种尚未构为组

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是宗教信仰,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上元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是和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建筑,中 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文艺,有很多宗教题材的书法,书画,陶艺,还有小说都取材于宗教《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榜》等。中医,自古医道不分家中医的原始形态就是道教。化学,道教炼丹就是化学反应的开始,古典哲学的传统的学派,家和道教有莫大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若干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具体的社会原因,学术界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这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目的则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儒家文化也好,对中华文化也好,还是要认真区分里面的精华与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深化了对宗教的认识,为提高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的认知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纠偏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反应和处理态度,倡导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统”铭记并持守了一种持续存在的精神和道德态度。对“传统”之革故鼎新,在于剔除其疲沓、陈旧、丧失活力之外在形式,而非改变一国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文化 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二、思维方式 东方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而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分析,用哲学语言来说东方是合二为一,西方是一分为二。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无论是儒家的自然人化还是道家的人自然化,都是把人和自然视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这都是整体思维方式的体现。而西方人着重去探索万物的本原,认为人与自然始终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正是“东方重整体,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导致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汉语重意合,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组词造句中完全依据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而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即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中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三、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中国人一般重视直觉、内省,重先验理性与伦理精神。这种理性与实践相脱离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国人重整体、轻个别,重系统、轻局部,重形象、轻抽象,重混沌、轻精细,喜欢作定性研究。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实证经验、逻辑推理,善于作定量化的分析。中国人一旦发生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性和情感,是如何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小题大做,而是习惯于通过情谊无价的感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彭超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有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点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实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实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世界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世界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个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所以,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个天就成了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耶稣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率领着12个门徒

西方三大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按照出现前后,分别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大宗教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血冲突,往往给人造成错觉,那就是他们的信仰互相之间不共戴天。实际情况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信仰是一致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犹太教。是犹太教,最先发展了宇宙中间独一真神的信仰,记载于圣经的旧约。在其信仰中,人类犯了悖逆上帝的原罪,上帝最后会派来救世主“以赛亚”拯救人类。几千年来,犹太人在等待这位救世主,至今还没有来临。旧约的意思,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以摩西戒律为主体的约定。 两千年前,犹太教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其教主是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之子,是预言中的那位救世主。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代表上帝与人们立新约,于是圣经有了后半部分的新约,基督教从而诞生。犹太教其他分支不承认耶稣救世主的身分,他们要继续等待真正的救世主,而对基督徒来说,那是极大的亵渎。但分歧归分歧,犹太教基督教双方都还是以旧约为基础,自然,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诞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他起初是一个商人,但被上帝遴选为最新的信使,根据上帝的启示,录下了古兰经,创立了新的伊斯兰教。古兰经传递了上帝最新的意旨,但它的基本源泉,仍然离不开犹太教的旧约。 于是有了下面的概括:犹太教:继续等待救世主,信奉旧约。基督教:耶稣是那位救世主,因此耶稣是神,信奉旧约与新约,以实践新约为主。伊斯兰教:继续等待救世主,穆罕默德是上帝最后的信使,传递了记载于古兰经中的上帝最后的信息。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不是救世主,他是人,不是神。对待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尊重耶稣,但他们同样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古兰经认为耶稣是较早的一位先知,与穆罕默德的地位相同。 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对上帝的称呼,安拉则是阿拉伯语对上帝的称呼,但称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三大宗教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对上帝后来的安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看似不共戴天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信仰差异所造成的敌对意识,其实也并不突出。相对来说,反而是基督教的难调和性比较大,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是那位救世主,是真神,但其他两家不承认。 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宿怨,部分来自于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里又出现了我早先举例过的,上帝造了不完美的人之后又惩罚其不完美,同样性质的不近情理。如果耶稣之生之死都是上帝的计划,那么耶稣一开始就注定要被害死,犹太人岂不是成了替罪羊,或者说,又中了上帝的圈套?时代毕竟是在进步,2000年,教皇保罗六世公开为天主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向犹太人道歉,“基督徒对上帝的另一部分儿女的令人遗憾的行为。” 公元一世纪前期,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早期的基督徒是清一色犹太人,其信仰基础是古老的犹太教,因此,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从创立初期开始,基督教就被看作是异端邪说,受到了多方面的迫害。执行迫害最甚者,是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政府,广泛并且残酷。处死耶稣,罗马政府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他们还是批准了死刑的执行。耶稣死后,十二门徒中的雅各、彼得,以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领袖保罗等人,也都是在随后的传教活动中被罗马帝国处死。然而,迫害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到公元四世纪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 1. 东汉时期 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可见盛况。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 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以佛殿为核心而建

中国文化宗教

中国文化专题 国交院12级汉硕徐倩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大约公元前2世纪后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新疆一带。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内地流传的序幕。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当时人们把佛教视为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安世高比较系统地译介了说一切有部的典籍,重点是“禅教”之学。他所传译的“安般守意”禅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呼吸吐纳等养生之术有相似处,很容易为人们接受。支娄迦谶传译大乘佛教的经典,重点是“般若”之学,以后在两晋士人和佛教界产生了强烈影响。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

佛教在初传时期,不仅依附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中土宗教观念和思想体系,而且以其特有的内容作为中国文化的补充而流传。中国本有善恶报应观念,但没有像佛教那样系统的宗教体系。佛教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学说,在汉末三国就成为最有影响的教义之一,“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 两晋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普及与多元化发展 格义与六家七宗两晋是社会动荡和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时期。两晋时佛教不仅向社会各阶层普及,并且在中国思想领域扎下了根。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和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大都扶植佛教。出身羯胡的后赵统治者石虎曾指出:“佛是戎神,正所应奉。”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令汉人可以出家。石虎长期奉“神僧”佛图澄为“大和尚”,让他参与军政机要,并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佛图澄的弟子们以后分居南北各地,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两晋时期译经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汉末、三国。译经开始由国家主办,有较为完备的译场组织。对中国佛教有较大影响的经律论大多在这个时期译介过来。西晋竺法护和东晋鸠摩罗什是最重要的两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译籍达到了新的水平,影响大,流传广。 东晋时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两位里程碑式人物是道安和慧远。道安是佛图澄的弟子,后赵灭亡后辗转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为了迎合东晋朝野崇尚玄学的的风气,他着重弘扬般若学。他全面系统整理佛教典籍,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经录——《综理众经目录》,奠

宗教发展与宗教文学外文文献

文献出处:Farneth, M. (2015).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Commonweal, 142(10), 23-26.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作者: Farneth, Molly 摘要:Many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religion are cautious about the idea of "world religions." In a masterful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ology, the general editor Jack Miles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God: A Biography) explains: A good many scholars of religion decline to define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itself but do not find themselves inhibited by that abstention from saying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bout one religious tradition or another. An index of themes that cut across traditions would make their work easier. [...]while the Judaism and Islam sections group texts that address women's engagement with and critique of these traditions, the Christianity section does not. 全文文献: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has a troubled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xplorers, missionaries, and colonial agents returned from their exploits with startling observations about non-European people. Many of the earliest accounts commented on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religion in the Americas, Australia, Asia, and Africa. In his Mundus Novus (1504-05), the Italian explorer Amerigo Vespucci claimed to have found a people without religious beliefs, practices, or institutions: "Beyond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o church, no religion, and are not idolaters, what can I say?" Farther south, and a few decades later (1553), the Spanish conquistador Pedro Cieza de León reported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he northern Andes "observ[e] no religion at all, as we understand it, nor is there any house of worship to be found." Similar reports of people without religion made their way to Europe from the Pacific Islands, Australia, and Africa. It was not long, however, before Europeans began to "discover" religion among non-European people. Accounts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proliferated. Back in Europe, scholars gathered these accounts and began to arrange taxonomie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world. The earliest taxonomies identified four religions: Christianity, Judaism, Islam, and paganism. A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reached Europe about Asian religions and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s around the globe, the fourth category expanded and, eventually, divided to include such religions as "Boudhism," "Hindo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creating and refining these taxonomies, the goal of scholars was to turn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儒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尧舜时期。在春秋之前,两种思想混沌在一起,春秋之后儒道各自清晰出来。历史上二者统一在中国的统治文化中,也统一在道德与价值体系中,甚至于统一在大部份统治者与社会精英的个人思想之中。道家思想之于中国社会有两个主要的后果,一个

浅谈汽车文化

浅谈汽车文化 摘要:汽车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进步,国人对车的兴趣己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谈资,更看重它能够给生活带来多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正是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原动力,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此时,对汽车文化的介绍,对汽车生活的渲染,对汽车文化外沿和内涵的阐述,揭示汽车文化与社会现实生活间多层面的利弊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汽车文化;汽车文明,汽车生活 一、健康和谐的汽车文化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从汽车产业到汽车社会,再到汽车文化的演绎,都是汽车文明构建的历程。汽车文明强调人与车多重关系的良性转化,积极消除矛盾,转而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之路。中国汽车文化的文明发展,就是要构建出健康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让汽车社会中的“社会责任”更有担当。 二、汽车文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一)汽车文化的特征 汽车文化以汽车为载体,有汽车独有的文化气息。因此,汽车文化的特征显著,主要表现为:(1)继承性。汽车文化是一个过程量,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优秀汽车文化保留与继承的产物;(2)时代性。汽车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以汽车为载体的发展形态,强调其所构建的文化要素是随着汽车的发展而表现出显著的时代性。不同时期的汽车文化,汽车文化的要素存在差异。中国汽车命名从“解放”到“东风”,就是不同时代卜,汽车文化差异性的显著表现;(3)创新性。创新是汽车属性的重要体现,从汽车性能、品质等的不断革新,就足以见得,创新发展历程就是汽车文化的演绎;(4)民族性。汽车文化有血性,有民族特有的品质,汽车文化的民族性充分体现在汽车设计等各个方面)口木汽车的精致、美国汽车的大气、法国汽车的典雅浪漫,都是每一个汽车品牌文化的民族性体现。 (二)汽车文化的表现形式 汽车文化特征的多元化,决定了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概而言之,汽车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公共关系表现;传承与教育表现、美学与艺术表现等。这些表现形式的体现与现实发展,突显出汽车文化元素的构建,强调整体性发展,让汽车的木质属性更加彰显。汽车文化引领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汽车文化正从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卓新平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着广远而深刻的影响。至于这种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是积极还是消极,则需要从其历史实际发展和评论者所处地位及立场来看,不能绝对而言。一般来看,一种宗教的特色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特色,其作用亦看其对这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能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当然也包括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宗教与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存在有许多本质联系,这种社会自身的发展演变为其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发展空间,而宗教反过来又影响并制约到这一社会形态的现状和前景。因此,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从其社会文化剖面和历史演进延伸上进行纵横探讨。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民族背景,以及受这种社会环境熏陶而构成的文化、民族因素。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而某一相同宗教在不同民族和社会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外在形态及各异的内在因素,从而使这同一宗教必须加上民族或地域性定语来加以区别。另一方面,应充分看到每一宗教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宗教类型,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对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宗教绝不会固定不变,而总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来不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更新自身。所以,宗教与社会的相遇,始终是两个变动之中的主体之相遇。我们虽然应看到其传统的延续,但不能以过去的模式来认知或界定其今日的发展。在此,以一种辩证、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宗教乃至关重要。 对于宗教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宗教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和“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这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宗教与人类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人类群体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宗教现象或其影响的存在。从社会结构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部落、民族、国家、联盟等都曾经或迄今仍与宗教相关,在许多历史时期或国度地区,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乃合二为一或相辅相成。从社会象征来看,宗教信仰与民族传统、政治主张等往往是等量齐观的,在有些国度或民族甚至是三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所谓基督宗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或佛教国家,正是源自宗教所具有的社会象征意义和其代表的社会文化传统。人们所熟悉的社会象征符号如十字架、新月标志和佛教的万字饰等,其蕴涵的宗教传统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大体而言,宗教与社会政体即国家的关系表现为政教合一、政教协约和政教分离这三种模式,由此构成其不同的社会结构。 其一,政教合一在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和信奉基督宗教的西方国家中较为突出,尤其由中古到近代时期颇为明显。此外,历史上在东南亚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亦存在政教合一的现象。政教合一表现为两大形态:一为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宗教领袖亦为国家元首,掌握着实际权力,如代表天主教最高权力的梵蒂冈国等。这种形态在近代之前的世界历史中较为典型,如许多基督宗教国家、佛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但随着近代以来世俗化的发展而日渐衰弱、出现重大嬗变,这种真正由宗教领袖或神职人员担任国家领袖,控制国家大权的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罕见,成为凤毛麟角。另一种则乃具有某一宗教信仰之国度中宗教与国家的统一或认同,即存在所谓国家宗教,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