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基础练习 中华书局版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基础练习 中华书局版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基础练习 中华书局版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基础练习 中华书局版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伴随庄园的逐渐衰落和瓦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农村主

要体现在()

A.农村商品经济产生

B.租地农场主的出现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市民阶级的出现

3、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都成为______,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

权利。()

A.城市公民

B.城市居民

C.城市劳动者

D. 城市建设者

4、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出现了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根本原

因是( )

A.社会分工的扩大 B.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雇佣关系的出现

5、11世紀以后,欧洲的农村通过哪一运动扩大了土地面积,同时取得了自治权()

A.圈地运动

B.垦殖运动

C.采邑改革

D.自由运动

6、14世纪以后,领主直领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A.领主经营不善

B.农奴纷纷出逃

C.城市的重新复兴

D.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渗透

7、14世纪中叶以后,通过建立租地农场,成为租地农场主的是()

A.国王

B.封建领主

C.富裕农民

D.骑士

8、能够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场所是()

A.封建庄园

B.乡村市场

C.手工作坊

D.手工工场

9、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某些城市,其市民借着取得特许状而得以选举市长、成立市议会和建立

城市法庭。根据上述情形,可知这些城市的市民取得的权利有()

A.宣战、结盟及媾和权

B.行政、立法及司法权

C.募兵、征税及教育权

D.咨议、审査及复议权

10、中世纪晚期,西欧庄园走向衰落和瓦解。下列现象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有( )

①农奴为领主在直领地上每周劳动3天②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③农民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④农奴为离开庄园缴纳迁徙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下列有关欧洲中世纪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B.农奴可以缴纳迁徙税以离开庄园

C.市民阶级参加国王召集的会议

D.租地农场出现

二、材料题

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1)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将土地集中起来的?为什么要集中起来?

(2)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后是如何生活的?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C

二、材料题

【答案】

(1)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2)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参与生产管理。

(3)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4)契约关系,彼此独立、不存在依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利用《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知识链接: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领导国民革命,推翻封建军阀,完成中国统一 2、叶挺(1896-1946年)广东惠阳人。1922年他任孙中山卫队团的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正在组建的第12师第34团即后来的独立团任团长。在北伐战场上,他率领的独立团发挥了尖刀作用,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第四军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 3、《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4、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导学过程 导入: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有人说这是国共第三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又是在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两党合作是否等于合并?两党合作后直接的成果是什么? 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文,记忆知识要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A黄埔军校建立 1、背景: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4课 文艺复兴课后练习第四十一篇

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4 课文艺复兴课后练习第四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 A、摆脱封建教会束缚 B、建立新的宗教教派 C、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传播了人文主义 B、发现了美洲大陆 C、把世界开始连为一体 D、为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奠定基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比较,相同之处是( ) A、倡导人文主义 B、发现美洲大陆 C、促进思想解放 D、迎来时代曙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写道:“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和黄金的渴望,使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现念发生了颠倒。”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受主要是由于( ) A、启蒙运动的作用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人文主义的传播 D、资产阶级革命推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历史现象中,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但丁创作《神曲》②《哈姆雷特》问世③颁布《人权宣言》④伏尔泰批判天主教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4~16世纪西欧发生的重大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事件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 A、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C、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在他的名画中取材于宗教、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真情实感的是( ) A、《蒙娜丽莎》 B、《最后的晚餐》 C、《自画像》 D、《圣母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优质教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渔父”宋教仁照片 2.材料引入: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曰颜其名曰“国民党”。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完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也,故标其义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国民党宣言》 3.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4.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5.图片展示:展示“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7.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8.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材料引入:我国国民对于此次中日交涉愤慨特甚。各省长官屡次联电外交部诘责,各地人民多结合团体,迭次开会讨论,其最著者,如国民对日志会、劝用国货会、救国储金团 等。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近代早期的西欧第11课《近代早期西欧社会》提高练习中华书局版

一、选择题 1.世界近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成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工厂到大企业的演变。你认为出现这种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2.以下哪一事件最能体现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 A. 西欧等级制度的形成 B. 手工工场的产生 C. 基督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D. 三角贸易的盛行 3.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了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一阶级力量不包括() A.富裕的农民 B.骑士 C.乡绅 D.贵族 4.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都成为____,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A.城市公民 B.城市居民 C.城市劳动者 D. 城市建设者 5.每一种文明都有特有的地域特色。下列说法符合哪一古代文明的特征() ①农业为经济基础②富足农民、骑士、乡绅集中土地③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 A.古典时代的雅典 B.古代阿拉伯国家 C.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D.东汉后期的中国 二、材料题 材料一十字军东征(1096—— 1291)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地过程。 ....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一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这不仅因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在还由于欧洲人

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欧“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带来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由手工工场时代向大工厂时代过渡,故选B。 2.【答案】 B 【解析】14世纪,最早在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中,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体现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 3.【答案】D 【解析】贵族从中世纪欧洲就已经存在。 4.【答案】B 【解析】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 5.【答案】C 【分析】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发家的商人巨贾又将大量的商业利润投入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也模仿大贵族的生活方式,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其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 5.教师提问: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学案设计

第11课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1.知道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概况。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了解幕府统治的建立、发展过程,知道武士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2.从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3.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以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 4.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国家。 5.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关系和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6.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称号,设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7.幕府统治时期,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活动一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 1.结合史料,说说1-2世纪日本岛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汉书·地理志》 2.阅读教材P52内容,列举大和国统治的关键词。 活动二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影响,认识到只有主动开放,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至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食货志》 1.回忆中国古代史,中日之间频繁交流于什么时期?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历史故事?双方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第11课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最新教案设计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

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古代日本》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这是一个由留守儿童和普通农家子弟组成的班级。这是一名有八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今年我带的是初三历史,面对最新的历史课本,我和学生都对它十分好奇。我的好奇感是由于这是最新编排的部编版历史课本,它充分展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在当今社会,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作用越来越突显,我们历史老师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和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好奇感是即将进入一个个距离他们遥远的,陌生的国度,那些璀璨的世界文明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冲击感。 案例描述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1古代日本 出示教学目标 1、知道大和的兴起和大和统一日本的史实。 2、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内容,认识大化改新的历史影响。 3、了解日本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形成,认识武士集团控制中央政权是幕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

出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武士集团教学难点: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 出示教学过程: 一、介绍日本

老师:根据课本,指出日本何时出现国家,何时何国统一? 学生:根据文献记载,日本在1——2世纪,出现了100多个小国。在5世纪,本州中部的大和统一了日本。 老师:统一后的大和是如何管理的? 学生: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实行“部民制度”:部民是贵族私有领地的私有民,以部的

形式组织生产,如从事农业生产的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海部等,地位近似奴隶。 二、大化改新 老师:过渡:7世纪以来建立在部民基础上的大和国面临着需要进行一场深刻变革的非常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使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生存的基础,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疯狂兼并土地“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而此时的邻国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日本派遣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等大量学习、吸收中国文化,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1、宫廷政变,改革派掌握政权 645年6月12日,在中臣镰足和留学生的协助下,中大兄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消灭已苏我入鹿为首的苏我氏势力,夺取了中央政权。14日,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为“大化”。大化2年(646年)天皇颁布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021最新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的西欧 第11课《近代早期西欧社会》提高练习 中华书局版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近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成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工厂到大企业的演变。你认为出现这种演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2. 以下哪一事件最能体现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 A. 西欧等级制度的形成 B. 手工工场的产生 C. 基督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D. 三角贸易的盛行 3.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了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一阶级力量不包括() A.富裕的农民 B.骑士 C.乡绅 D.贵族 4.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都成为____,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A.城市公民 B.城市居民 C.城市劳动者 D. 城市建设者 5.每一种文明都有特有的地域特色。下列说法符合哪一古代文明的特征() ①农业为经济基础②富足农民、骑士、乡绅集中土地③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 A.古典时代的雅典 B.古代阿拉伯国家 C.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D.东汉后期的中国 二、材料题 材料一十字军东征(1096—— 1291)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地过程。 ....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一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这不仅因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在还由于欧洲人

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欧“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带来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由手工工场时代向大工厂时代过渡,故选B。 2.【答案】 B 【解析】14世纪,最早在意大利的城市国家中,出现了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体现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 3.【答案】D 【解析】贵族从中世纪欧洲就已经存在。 4.【答案】B 【解析】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 5.【答案】C 【分析】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发家的商人巨贾又将大量的商业利润投入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也模仿大贵族的生活方式,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其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练习题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6世纪前的日本 1.概况: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 (1)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____政权统一了日本。 (2)社会结构 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________文化;________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改革:从646 年开始,日本仿效__________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内容 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国家。 知识点3 武士和武士集团 1.武士 (1)背景:________在地方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____________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________” 2.武士团 武士团经兼并联合,形成源氏、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3.幕府统治 (1)开始: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____________”的称号,设幕府于__________。 (2)地位:幕府与________朝廷并存,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____________手中。 (3)影响:武士道形成 1.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第一次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2.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其中,大化改新“模仿”的是( ) A.欧美工业文明 B.中国隋唐制度 C.希腊民主制度 D.中国秦汉制度 3.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明治维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同步练习: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孙中山所写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哀悼的是() A.黄兴 B.蔡锷 C.李烈钧 D.宋教仁 2. 1913年3月,哪一事件的发生成为革命党再次发动革命的导火索?() A.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宋教仁遇刺 3.列强恐怕再次革命妨碍商贸活动,贷款给袁世凯的国家如日本等更不想袁氏失败,加上欧洲已有动荡,因此并不支持革命军。由此可见,导致二次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 B.列强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内部分歧严重 D.袁世凯力量强大 4.直接暴露袁世凯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总统选举法 5.袁世凯一再践踏民主,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他在公开宣布恢复帝制前的独裁活动不包括()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会 C.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废除民国纪年法 6.1915年12月,袁世凯公开下令恢复帝制,取消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改年号为洪宪。其中洪宪元年是()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7.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孙中山的号召得到全国响应 D.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A.军阀的靠山都是日本 B.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策略 C.军阀力量超过革命的力量 D.列强之间在中国的利益互补 9.读图,回答问题。 图A二次革命图B奉军坦克部队在 直奉战争中 (1)图A中的“二次革命”发生于哪一年?图片中最醒目的革命领袖是谁? (2)图A中“一个共和国的破灭”是指什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 (3)图B展现的是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战争的场面,袁世凯死后,两派军阀的首领分别是谁?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演变课后辅导练习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演变课后辅导练习 第1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名作,下列作品中属于达.芬奇的作品是( ) ①《最后的晚餐》②《蒙娜丽莎》③《圣母像》④《李尔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最初为拿破仑·波拿巴而作的《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荡气回肠,这部交响曲的伟大作曲家是( ) A、约翰·斯特劳斯 B、柴可夫斯基 C、贝多芬 D、狄盖特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B、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武器,向封建神学作斗争

C、古典文化经过教会近千年的压制有复兴了 D、这种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神曲》一方面给中世纪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 A、莎士比亚 B、达?芬奇 C、但丁 D、托尔斯泰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随着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这一挑战的先驱是( ) A、伏尔泰 B、但丁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新航路开辟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 B、欧洲人对贵重金属的强烈渴望 C、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富庶令人神往 D、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解析】:

(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

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活动;护国战争和袁世凯洪宪帝制的破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能力目标 了解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使学生知道二次革命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审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国战争等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抓住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教学重难点】 1.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二次革命 (1)什么是“宋案”?是谁制造的?为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宋案”是指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的凶案。是袁世凯制造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共和势力。 (2)二次革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二次革命”?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因而叫“二次革命”。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有哪些?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④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⑤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⑥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2)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袁世凯又是如何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 师引导学生回答: 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护国战争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难点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型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与 庄园经济有何区别?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 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史料1 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 两种,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 向性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 的对外扩张。 教师: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

大。 教师:新开垦的土地如何管理? 学生: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这些新 开发的地区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史料2 14世纪早期,西欧出现饥荒,接着是瘟疫,人口急剧减少,许多农民和庄园主的财产至少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变化的经济条件再次要求调整契约安排。留住 佃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租金减少奴化义务……劳动服务不可避免地被货币租金支付 所取代,土地被佃户和(或)接受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地寻找他们的工作。 教师:阅读上述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西欧的封建庄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劳役量减少并被货币地租所代替,佃户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逐 渐成为自由劳动力。 教师:这些现象说明庄园在逐渐衰落和瓦解,在这一过程中,农民除了获得人身自由,还获得了什么利益? 学生: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教师:面对着庄园的衰落,庄园领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具体是在哪些方面? 学生: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教师:富裕农民是如何建立租地农场的?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 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教师:这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请介绍一下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他们为了适应市场而生产。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13世纪,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 教师: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13世纪,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 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古代日本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为( ) A.皇帝 B.哈里发 C.天皇 D.总统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更为重大”指的是( )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 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5.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改革派势力强大 B. 孝德天皇的英勇果断 C. 掌权的大贵族已不得人心 D. 奴隶制已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 6.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7.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武士集团的形成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8. 日本幕府政治又叫“武家政治”,其开始于哪一事件?( ) A. 镰仓幕府的建立 B. 室町幕府的建立 C. 江户幕府的建立 D. 明智幕府的建立 9.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 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 A.杀手 B.铁血战士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4课 文艺复兴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

2019-2020学年度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4课文艺复兴华师大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五十篇 第1题【单选题】 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 A、西欧城市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 D、基督教的创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一课的课题是“向人性扼杀者宣战”,如果请你为课题加上主语的话,你会选择( ) A、封建贵族 B、基督教教会 C、新兴资产阶级 D、人民大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认为: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 ) A、理性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人文主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图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画面人物的神态恬静端庄,她“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该作 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妇女解放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改革创新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反对封建制度的黑暗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改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个“巨人时代”指的是( ) A、启蒙运动 B、天文学的革命 C、文艺复兴运动 D、物理学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