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

【囚牛】囚牛是黄色的小龙,生来纤弱,唯独喜好音乐,胡琴上的龙头即囚牛,它双目微闭,张口和着节拍轻唱,一副纨绔子弟的做派,琴声在这里也显得如青烟缭绕。在弓弦不断的拖拽之下,琴声绵绵不绝,盘旋着升入房上的梁柱之间,房顶的瓦片也显出了不易觉察的波动,若从空中往下俯瞰,昔年繁华的大宅院,在琴声中日渐萧瑟,檐角崩落,画栋雕梁也失去了当年的颜色。也许用不了多久,偌大的门庭就要更换主人。囚牛还在龙宫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刚出生时,囚牛就侧耳听着海上的潮汐,长久沉醉在这天籁之音里。再后来,囚牛无师自通,掌握了各种乐理,各类乐器更是沾手就会,并且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它抛开了所有的乐器,开始在内心深处演奏,推演出无数种复杂多变的音乐,这种技艺只有囚牛能掌握。龙宫的乐队在演奏时,吹鼓手每每有音律失谐之处,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颤音,或者手劲不足,都不会逃过囚牛的耳朵,再小的失误,也能惹得囚牛暴起伤人,这么做的后果往往是——囚牛把那个出错的乐师吞进肚里。龙宫里的乐师人人自危,即便是最高明的乐师,演奏时见到囚牛在侧,心里也会惊惶不定,手上连连失误,最终成了囚牛的腹中物,剩下的乐师不敢再演奏,纷纷称病,有的干脆

卷铺盖逃出了龙宫。所有的乐师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这时,乐队自动瓦解。囚牛在龙宫的所作所为,使龙宫长时间内没有了丝竹之音,龙王大为恼火,施法把囚牛定在了琴头,如今所见的胡琴上的龙首装饰,便是囚牛的真形。它在琴头做腾跃状,似要飞离胡琴,按照命运的指引,一直飞到那混沌初开的所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海边娶亲送葬都不敢奏鼓乐,生怕引来海里的囚牛,海边的鼓乐队难以维持生计,都远奔内地去谋生了,囚牛的存在,使海内外的丝竹管弦噤声。可见,偌大的东海,实在没有通晓音律的人,但是,在囚牛出世前,人人都自称通晓音律的,不论在民间还是在龙宫,乐队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草台班子,演奏着荒腔野调,那是鼓乐最为繁荣的年代。自从囚牛被定在了琴头,龙宫里的乐队又重新组建起来,内中不乏庸手。逃走的乐师们又纷纷回来,各路人马共同组成了新的乐队。可怜这时的囚牛动弹不得,却要每天忍受这些杂音,它离琴声最近,因为它就在琴头,每一个音节都通过琴身震入它的脑骨,这是对囚牛的惩罚,亦是世间所有心明耳亮之人的共同命运,我们看到的琴头的囚牛,多半是愁眉不展的形象,面对它的痛楚,我们又怎敢轻易拉响琴弦,来加重他的苦难?在我们的时代,囚牛的苦难是无限的。从此以后,操琴的庸手日多,南郭先生之流满街奔走。我们开始怀念囚牛,既怀念它在音律上的高深造诣,也怀念它的质朴方正——于

它而言,音乐来不得半点虚假,可是如此一来,音乐又难以在大众中间流布,这把囚牛推向了尴尬的两难境地,既誉满天下又谤满天下,这是所有先知的命运。囚牛:龙王长子,和所有纨绔子弟一样,囚牛也有一样高雅的爱好——丝竹管弦。和其他纨绔子弟不同的是,它对音律的熟悉到了分毫不差的地步,算是纨绔子弟之中的异数。【睚眦】

睚眦现身之前,必有异常的杀气提前到来——海底的游鱼忽然静止不动,似乎听到了来自远处的危险,它们四散开来,藏进了礁岩中的石罅。石罅中生出一株株叶片如剑的海草,忽然落下几片狭长的绿叶,在水中缓缓坠落,落在一只千年老龟的背壳上,这只老龟由此感到了杀气的到来,早早把头缩进了壳里。飘飞的水母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坠落海底,溅起一阵泥沙的浊浪,刚才还在盘旋的虾群也同样跌落尘埃,伏在泥里一动也不敢动。然而睚眦这一次却并没有来,刚才只是它发怒,便使杀气弥漫在四海,不知何时,它已收起了怒气,海里的众生被定住的身形才开始恢复了活力,海底又热闹起来。睚眦发怒,是东海常见的节目,不定期上演,每次都管用。睚眦在龙宫里舞枪弄棒,与各路兵将一一交手比试,众虾兵蟹将看在老龙面上,都要让它几招,一时间,睚眦打遍龙宫无敌手,连龙王都听说它有擅战之名,深为嘉许。可惜的是,它平生未逢战乱,所以也就没有露出破绽,实际上,它的武功还不如虾兵,但哪个虾兵也不敢胜它。

虽然睚眦不中用,但每次出行,仍要把阵势做大,让两个蟹将捧着法螺,朝海底释放出一波又一波的杀气,驱赶着海底的小鱼小虾。在水府深处,有一片闪亮的珊瑚壁,可以看到海底的动静。站在珊瑚壁前,眼见着众水族四散奔逃,睚眦开怀大笑。从此以后,这成了睚眦最爱做的事。令人不解的是,这一举动却更增添了睚眦的神秘和威仪。它越不露面,就越神秘,它越无能,就越要有威仪,这是世上最矛盾不堪的逻辑。睚眦:龙王次子,平生好杀伐,可惜生来便逢四海无事,盖世之勇,也无用武之地,好起事端,便存身于兵刃的手柄,刀剑斧钺上的龙形,便是睚眦。【嘲风】嘲风是一条弱不禁风的小龙,最喜欢登高,常在百丈礁石上旋身而舞。往来渔船经过,必须鼓掌喝彩,才能顺利通过。如果对它视而不见,就要惹得它鼓起风浪,把渔船打翻。海上的渔夫驾船路过那些高耸的礁石,就要小心谨慎了,怎奈嘲风的身形太小,碰巧礁石又太高的时候,从礁石下经过的渔夫们便看不到嘲风在上面,于是不声不响地驾船驶过,这便惹怒了嘲风,直到风浪大作,渔夫们才知道惹了祸,此时鼓掌喝彩为时已晚——海面裂开一道深沟,渔船陷落下去,然后那道深沟合拢,一船人都葬身海底。后来渔夫们学聪明了,但凡遇到高耸的礁石,不管上面有没有嘲风兽,也不管看不看得见,都要朝天鼓掌喝彩,以防不测,此后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以求航道平安。这还真是个

好办法,再也没有渔船被嘲风打翻。不过,嘲风爱出风头的行径,在渔夫中间流传,成为笑柄。当然,嘲风不知这一切,它只看到一众渔人望着它在断崖上如履平地,齐齐鼓掌,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嘲风受到鼓舞,在崖上舞得像一阵风了,渔夫们的掌声与彩声不断,直到渔船走远才停下来。久而久之,嘲风在海上等着渔船来到,提前赶到渔船的前面,在渔船必经的岩礁上等待,这下为它换来了更多的喝彩,殊不知,那些渔夫只是望着石头拍巴掌,至于嘲风在与不在,结果都是一样的,渔夫们对此并不关心。这在渔夫中间不算是秘密,只有嘲风自己蒙在鼓里,依然在崖上摆出各种惊险的高难度动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嘲风:龙王第三子,好走险地,后来被请上了檐角,成为众多脊兽中的一员,乐于抛头露面的它终于遂愿。【蒲牢】蒲牢被龙王赶出龙宫,就是因为其过于聒噪,毫无来由的吼叫,吵得水族不安,连龙王也难以安定心神,屡次教训无果,只得把它驱赶出去,龙宫又恢复了往日的清净。出了龙宫之后,蒲牢在海上遇到了最为害怕的鲸鱼,于是大叫着逃到了岸上,虽然离开了海,它又不忍离海太远,陆地对它来说毕竟是过于陌生了,于是它长年在沿海一带出没,游走在海陆之间,在那些形状变换不定的潮间带出没,成了边缘地带的孤独行者,被往来的潮水所驱赶,常常是满身泥水,这竟让我有了惺惺相惜之感。蒲牢的长旅漫无止境,正如边缘人

的命运无法改变一样。蒲牢害怕身形巨大的鲸鱼,尤怕鲸鱼们群起而攻之,那些鲸鱼最怕蒲牢的吼叫,围攻蒲牢,却只能让蒲牢叫得更响。每当遇到鲸鱼围攻时,蒲牢就借着风力攀上浪巅,居高临下发出一声大吼,把一众蠢笨的鲸鱼的身子震出去,而这些鲸鱼不依不饶,蒲牢的吼声刚落下,就又围拢上来,逼得蒲牢连发大声,使大吼连成一片,才冲出了鲸鱼的包围圈。不久之后,经那些鲸鱼之口散播,说蒲牢好出口伤人,使鲸族伤亡惨重。鲸群数目众多,而且以长身巨相示人,说出的话真令人信之不疑,于是东海处处流传着蒲牢的恶名,人人对其敬而远之。后来,东海一带铸钟的工匠们听说了蒲牢和鲸鱼的宿怨,在浇筑洪钟时,把蒲牢的形象作为钟钮,雄踞于种顶,钟槌的前端则雕刻成鲸鱼的形状,钟槌频频撞钟,模仿鲸鱼和蒲牢的争斗全过程,钟槌每撞一下,以蒲牢为钮的洪钟就格外响亮,仿佛借用了蒲牢的神通,钟声响起,鲸形的钟槌也模仿鲸鱼,迅速退后,似乎是被蒲牢的吼声震退。从此以后,蒲牢和鲸鱼的恩怨从海上传到了内地,工匠们为了一己私利而毁人名声,这样的行径,在我们的时代随处可见。在古国的大地上,几乎每一口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可见我们正在无限利用蒲牢和鲸的仇恨,它们之间的疙瘩也越系越紧,这种方法,如今到处都在用。蒲牢:龙王第四子,平生爱鸣,与鲸鱼结怨,世人乐见其争斗,至于是非曲直,则无人问津。【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只在腿鳞和趾爪上才看得出龙的影子。

此兽喜静不喜动,常蹲踞坐在海边沙滩上,积年累月一动不动。沿海渔夫见了蹲坐的狻猊,初时害怕,不敢靠近,直到见它坐了大半年都不动弹,才敢试探着走到近前,并捡了贝壳朝它身上投掷。贝壳碰到狻猊的鳞甲,碎片四下迸溅出去。而狻猊丝毫未动,眼睛也没眨一下。渔夫们凑到狻猊近前,狻猊微闭着双眼,好像睡着了。其中有个胆大的渔夫,朝着狻猊的胸前递出了双股鱼叉。鱼叉的两个尖刺居然刺了进去,待鱼叉拔出时,两个伤孔流出的血柱瞬间凝结,落地摔成寸许的短棒,原来都是难得一见的红玉,渔夫们纷纷上前哄抢,把受伤的狻猊晾在了一边。狻猊吃痛,仍坐在原地,不出一声,或许是坐得久了,半边身子早已坐得发麻,胸前的两个窟窿还不停地流着血,像两个红色的泉眼,落地时珠玉之声不断,渔夫们欢呼着捡拾,这些红玉迅速占满了渔夫身上所有的口袋,他们跑回船上拿来了网兜,待回到狻猊身边时,不但有了网兜,每个人的手里都多了一柄鱼叉,把狻猊包围在垓心。在这些渔夫的眼中,狻猊已不是海中怪兽,而是无尽的宝藏。这时幸好有巡海夜叉冒出海面,远远望见渔夫围攻狻猊,忙上前打散渔夫,架着狻猊回到了水里,在夜叉的搀扶下,狻猊仍然保持着坐姿,一路下沉至水府深处——狻猊坐在那里接受疗伤。狻猊,龙王第五子,尤擅长枯坐,据说此兽坐功了得,被菩萨罗致麾下,居

然成了正果。倒也不必惊讶,不信且看世间多少正果,都是坐着熬出来的,即便一无所知,甚或遇险时毫无还手之力,这些都无关紧要,端坐即可获得一切。曾几何时,你来到狻猊的石像面前,忽听得元神中一阵咆哮,仿佛神谕降临,那狻猊开口对你说:我是你。【霸下】霸下驮着一个不知名的王朝的石碑,碑上刻满了难以辨识的古老文字。每年春草孳生的时节,碑石下的霸下也有所感,适时睁开了眼睛,背甲的顶端已被石碑压平,四腿从壳里伸出来,每条腿上都覆盖着浑圆的金色鳞片,脚上则是五趾的钢爪,口中有一排白牙,脑后鳞鬣翕张,隐然有龙的形貌。在常人的眼里,它只不过是一只有些蛮力的龟而已,人们的眼光落在碑文上,盯着那些闪光的名字,还有那些久远的关于杀伐的功勋,没有人注意到碑下的霸下,它在石碑底下保持沉默,石碑的巨大压力令它难以开口。霸下看着眼前倾颓的王陵,岁月于它而言只是一睡一醒之间。遥想当年王陵初成,它还在幼年,就被压在了这功德碑之下,动弹不得。那时节,它欣欣然接受这样的安排,并深以为荣,毕竟伟烈丰功是由它来背负着的,长达上千年的囚禁,才使它隐隐感到上当,好在千年对它来说算不得什么,睡梦中就能渡过去。小寐初醒,王朝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王朝覆没,王陵也无人照料,这里无可避免地破败了,霸下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长大了,原先的石碑已镇不住它,它开始驮着石碑来回走

动,成为整个王陵里唯一的活物,丈余的古碑穿梭在残垣断壁之间,更显得王陵的寂寥破败,一个王朝风流云散,只剩下驮着石碑满地乱跑的霸下。这个最后的守墓人,面对近在眼前的自由,开始了学步的过程,就像初次来到世界时的新奇,石碑的重量传递到它的脚底,于是,它走过的方砖都嵌着脚印,脚印陷入石中,这片王陵的方砖地面被它踩得体无完肤,后来连霸下也不知所终。有人看到霸下去了海边,因为海岸上忽然出现了一座缓缓移动的石碑,在平坦的海滩上显得格外惹眼。那座石碑就开始迅速移动,直到最后,石碑立在了海平线上,就像在坦荡的海平线上楔进了一枚钉子。那些在海上航行的水手们都感到浑身不自在,紧接着,海面上的波浪就被定住了,浪峰像土坷垃似的一动也不动,所有的船都搁浅在海上,一连三天,不少水手开始吃生鱼,淡水饮尽,只能捕来海鸟,喝鸟血来止渴。正在人们快要绝望时,海平面上那座石碑瞬间消失,一切才恢复如常,你知道,这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霸下确实是回到了海上。经过长期练习,霸下已能自由活动,但后背上的碑石还在,沉重的碑在它的背甲上压出了凹槽,这些年来背甲不断生长,让碑石压住的部分难以动弹,碑石四周的甲壳却不断生发,紧紧围住了碑石。霸下还没有力量把巨石掀掉,想必再过若干年,它才会甩掉重负,即便如此,背上也会留下一个难以抹平的方形深坑——来自一个王朝的烙印,使它的

身份昭然若揭。有人在海上看到,风浪中有半截石柱浮于海面,沿着潮水的方向快速移动,与礁石的不规则形状大不相同的是,这截石柱是规整的石碑,正是霸下驮着的石碑。浪头打在石碑上,把青石的碑文打磨得更加模糊不清,不少受到风化的石片浸水后剥落,把霸下身边的海域给染成了浊浪。那是霸下的回乡之旅,即便是回到了海上,它也没能把那负担卸掉。那时节,近海往来船只有不断触礁沉没,沉船之处都是无礁的安全地带,每次沉船的位置还各不相同。看来这些船是碰上了驮着石碑的霸下——它驮着石碑回到

自己的海上故乡,发现那里早已面目全非,无家的流浪,自故乡的崩坏而始。来自上古时代的某个王朝的孑遗,在崩坏的故乡面前不知所措,与当初的欣然受命相较,内心的巨大落差自不待言,然而它的头脑还难以理解这一切,眼前的景象已经超出了它的理解能力。霸下:龙王第六子,平生力大无穷,最爱负重,却成为活的牺牲,在古墓,在宗庙,在祠堂,到处都有霸下在眨着眼睛。【狴犴】狴犴是龙九子当中最有正义感的一个,它外形似虎,后来被请去衙中,匍匐在大堂上。公案开审时,人犯一一带上堂来,从狴犴面前经过,对于无罪者,狴犴视而不见,对于真凶,狴犴会把他叼出来扔在堂前。每每此时,真凶面露愧色,据实招供,坐堂的官吏便省去一番推问,久而久之,判案全靠狴犴来做,官吏坐享其成,那时节,做官成了最简单的事。

人犯来到堂上,看到狴犴的怒目,首先便胆怯了三分,那头巨兽蹲在堂前,喉头高速抖颤,发出含混不清的杂音,巨口微开,闪出一道狭长的缝隙,有灼烫的气流弥漫开来,随着狴犴越来越急促的喉音,这些热气开始炙烤着堂上的每一个人,这是猛兽发作前的气息。两旁的衙役最先冒了汗,在寒冬时开堂问案,可以省去火盆,只要有狴犴在,满屋潮湿的热气滚动,犹如盛夏之夜。若在夏天开堂,要给狴犴戴上笼头,防止热流外溢,所以在夏天的衙门正堂上,你会看到戴着笼头的狴犴憋得满脸发紫,两个衙役一左一右帮它扇着扇子,狴犴一甩头,就把两个衙役掀翻在地,大堂上顿时一片混乱,县令照例钻到了桌子底下,整张桌子都颤抖起来,众衙役们掣出刀剑,对狴犴大声呵斥,同时又无一例外地偷瞄着门的方向,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最难熬的是候审的人犯,混乱一起,没有人理会他,他跪在堂上不敢动,若动了就触犯刑律,有逃匿之嫌,若不动,却有可能受到来自狴犴的伤害。你知道,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样的进退两难之境如今时常发生,并且困扰着无数人。在整个审案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狴犴的注视之下,仿佛有芒刺在背,在他们身后,沉默不语的狴犴随时都可能暴起伤人,所以每一个跪在堂前的人都神情恍惚,战战兢兢,不时转回身去,拿眼角的余光扫一扫狴犴,狴犴的声威超过了端坐在大堂上的官。长年累月出入官家,狴犴难免沾染了官家习气。它使

做官这件事变得毫无难度,那时节,人们不怕官,只怕狴犴。所以,狴犴被请出了审案现场就理所当然了。此后的衙署内,再也不见狴犴踞坐在堂前听案,只留下一些狴犴的图案,比如县衙外的鸣冤鼓,堂前的肃静、回避牌,以及牢狱的大门,这些地方随处可见狴犴的身形,还是怒目而视的虎头形象,双眉斜飞入鬓,聚拢在眉心的肉拧成了疙瘩。狴犴的图案为衙署增添了恐怖气氛,人们也不用再担心这些图形会伤人,从此不再怕狴犴,转而怕官。狴犴虽然离开了办案现场,却在暗处享受着官家的供奉,可谓各安其所。狴犴,龙王第七子,平生急公好义,官员出行,肃静回避牌上的兽形即为狴犴,成为仪仗之中不可缺少的猛兽,令喊冤的百姓不敢靠近,不论有罪无罪,皆存怖惧之心,这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负屃】负屃是龙子当中最爱舞文弄墨的,与睚眦一起,可谓一文一武。只有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负屃所谓的爱文——只是爱好,它平生从不作文,这等小事它自然不屑为,它喜欢看文章而已,品头论足,俨然是行家里手,整篇文章里的字,最多认得两三成,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热情。这种情形,在当下的人群中也并不鲜见,所谓的爱好,亦是最为简单实用的,只做做样子即可,身不动膀不摇即可厕身斯文行列,与大人先生们相往来,时时列席于各种雅集,前呼后拥的,何乐而不为。那一年,负屃幻化成人形来到海滨游览,也时常化作俊雅的文士,手中擎着洒金折扇一路

走来,沿途看碑读碣,不断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虽然读不甚通,倒也优哉游哉,那洒金扇子上也歪歪扭扭抄了几句歪诗,当是负屃的亲笔,字迹潦草难以辨识,但见团团黑烟缭绕,仿佛扇子上着了火。那时节,负屃在观海亭边点评碑文,不巧的是,正遇到几个饱学之士到海边游览,他们听到负屃的品评,越听越皱眉,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上前打断,向负屃请教为文之道,负屃也丝毫不觉尴尬,他立刻知道,这是被人识破了,于是它不慌不忙地以爱好者自居——作文章是你们这些人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我看看而已,说说而已,有何不可。此言一出口,众人哑口无言。负屃哈哈大笑,摇着扇子继续游玩去了。那几位饱学之士在亭子里,不禁错愕难当,其中有一位心细,看到了负屃的长袍下露出了一截龙尾,每迈步时便忽隐忽现,不时蹭到地面,刮破了地表上那些疯长的海苔,于是他笑着对众人说——这就是辱没斯文的负屃,此兽向来装模作样,诸公何必跟它计较。亭中的几位听了,纷纷释然,连道晦气,再看那碑文,顿觉索然无味,于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负屃,龙王第八子,自幼爱文,古碑上的龙纹是它的形貌,日夜观摩着古碑上的不朽文章,并为之手舞足蹈,日夜拱卫着石碑,它与碑座下的霸下遥相呼应。然而,真正的文章都被负屃之流给曲解了,有人说时逢盛世则文运昌盛,现在看来,昌盛的恐怕多是负屃之流——幻化为文士,手拿白纸扇,自

诩风雅,尘寰之中又有几个知道它是海上妖魔,只道是遇到了高人雅士。【螭吻】在楚墓帛画中,夏代君主姒芒氏是一个骑鱼的顽童,因此我愿意把他想象成是一个孩子,他正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姒芒氏跑到东海之滨游玩,那时的世界尚在混沌中,不知姒芒氏对自己的疆土是怎样认识的,毫无疑问,在他看来,天空之下就是大地,隐约知道地之东极便是海,就在东海边,他意外捕获了一只龙头鱼身的怪鱼。姒芒氏端详着怪鱼,就像初生的孩童打量世界,姒芒氏和怪鱼各自惊讶于对方的存在,由此而来的凝视与忧思长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世子孙的性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这是海神所赐,见到此鱼的年代便可永保安定,见到此鱼的君主也可垂拱而治。传说此鱼便是鸱尾,它是龙的子孙,龙头后附有鱼尾,是龙头鱼身的海中怪兽。这个龙头鱼身的怪物在海中摇头摆尾地分开波浪,一场大雨就紧接着落下,若把鸱尾带上岸,掘深池引海水豢养,就可作为降雨的神器。每逢大旱之季,就可搅动池塘惊起鸱尾,鸱尾动,则天降大雨,把世上的一切沟渠抹平,这是鸱尾的得意之处。龙和鱼的特点在鸱尾的身上结合得如此完美,以至于在许多年里,无人怀疑鸱尾的存在,它时时现于海上,作为圣王降世的祥瑞之兆,偶尔客串巫师的角色,做些降雨的勾当,当它蹲在水池中吃祭品时,则显得极为温驯,无须在水池上设置罗网,即便是主人

驱赶,鸱尾也因贪恋祭品而不愿离去,实在是后世帮闲之祖。不过后来的帮闲们却没有鸱尾的神通,只一味贪吃而已。

后来鸱尾被请上了屋脊,因它属水性,能克制火灾,每见大火则张口喷水,所喷之水源源不断,早就超出了它的身体所能容纳之限。它瘦小的身躯,却释放出满天喷洒的大水,足以浇灭熊熊火势,原来它所喷的水来自东海,施法搬运而来,凡是经鸱尾所灭之火灾,在废墟中可见到焦糊的鱼虾,也有沾满灰尘的海螺和水母。古建筑的屋脊上常见鸱尾的身影,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大嘴和大尾——大嘴好为大言,大尾好做大阵仗。你是否在这怪兽面前心慌气短,并于瞬间面红如重枣?以后的许多年,鸱尾这头怪物雄踞于檐角,在耀眼的日光之下只有一个纯黑的剪影,虽然看不到它的相貌,但它的大嘴和大尾的貌相毫无遮拦,即便在暗夜里也可一览无遗。我们仿佛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尴尬存在——凌空跳跃的鸱尾,正是人世百态的照妖镜,一切妖魅在它面前将无地自容。鸱尾,龙王第九子,平生大嘴大尾,除此之外一无是处,后来与嘲风同为脊兽,二者在屋檐上恐怕最难相容,我不禁为他们感到担心。

龙的九子名称及其图片

龙的九子名称及其图片 1.老大囚牛(qiúniú),又称蒲牢(púláo),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蹲立于琴头,刻于钟钮上。 1. 2.老二睚眦(yá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 2.

3.老三狴犴(bì’àn),又名宪章,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讼,常见于古代牢门之上,震慑囚犯,是辨明是非,伸张正义的神兽;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3. 4.老四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4. 5. 老五饕餮(tāotiè)嘴馋身懒,好吃好喝,常见于古代烹饪鼎器上,夏商青铜器便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猛兽,是品尝美味,鉴赏佳肴的“美食家”,样子似狼,性贪

吃,位于青铜器上,现在称之饕餮纹。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将其刻在桥梁外侧正中,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5. 6.老六椒图(jiāotú),形似螺蚌,性情温顺,常见于大门上,衔环守夜,阻拦小人,是求学,求子,升职的保护神;反感别人进其巢穴,故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 6. 7.老七赑屃(bìxì)又称趴蝮(bāxià)(霸下),龟形有齿,气大好负重,常背负石碑于宫殿中,是长寿,吉祥,走鸿运的保护神,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7. 8.老八螭吻(chī wěn),又名嘲风、螭首、鸱尾或鸱(chi)吻,好张望,常站立于建筑物屋脊,作张口吞脊状,是宅院守护,驱邪纳福,安居乐业的神兽;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xiè zhì)、斗牛、和行什。 8. 9.老九貔貅(píxiū谐音“皮休”),又叫辟邪,生性凶猛,专吞金银肚大无肛,只进不出,即能招财,又能守护财富,掌握财运,是招财进宝的保护神;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9.

“龙生九子”的神话故事

[键入文字] “龙生九子”的神话故事 龙是中国古代的神兽之首,亦可以认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一种。传说龙生 有九个孩子,名字分别是赑屃(音bìxì)鸱吻(音chīwěn)饕餮(音tāo tiè)睚眦(音yázì)狴犴(音bìàn)狻猊(音suān ní)趴蝮(音bàxià)椒图(音jiāo tú)蒲牢(音púláo),传说有着各种性情,各司其职。 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到后来,这些怪 异兽象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 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也有各种 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 据说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博学着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 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 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椒图、螭吻、蒲牢、 狻猊、囚牛。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 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其实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 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 描述龙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李东 阳也是一时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单并不具代表性。对于“龙生九子”,影响较大的一 种说法是: 长子囚牛,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 为“龙头胡琴”。 次子睚眦(yázì),样子像长了龙角的豺狼,怒目而视,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等兵器或仪仗上起威慑之用。 三子嘲风,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 1

龙生九子的传说

龙生九子的传说 自古以来,龙乃中华民族崇拜的神异动物;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龙又是吉祥的象征。汉代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潜渊。”可见,龙并非现实生活及自然界中具体的动物形象,而是一个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为一身的“神异动物”。 “龙生九子”的说法大抵盛行于明代。在明代,人们汇集了古代各种文献中的多种怪异的兽形而演化为龙,俗称神兽、瑞兽,把它们安插在民间传统建筑的器物上或重要场所,来装饰纹样,让其“各司一职”,孕育吉祥,免祸消灾。 明孝宗当政时,一次早朝,问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一时答不出,退朝后左思右想,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列出龙生九子的名目,以及“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句,向皇帝交了差。 至于“龙生九子”的名目,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多有记载,有的重读音,有的重生平,有的重传奇,有的重传承。明代学者杨慎《升庵集》、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谢肇涮《五杂俎》、徐应秋《玉艺堂谈荟》、沈德符《万厉野获编》以及陆容《菽园杂记》都谈到“龙生九子”的情况,见仁见智,令后人眼花

缭乱。 《杨慎外集》谓:“龙有九子,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好负重,今碑下跌是也。” 龙生九子的一种说法 长子赑屃,长得很像乌龟,喜欢背重物。传说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曾帮大禹横渡黄河,推山挖沟,疏遍河道,立下汗马功劳。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东海龙王曾用计让赑屃承载唐玄奘师徒过河。可见,赑屃似乎也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普通乌龟,而是特别大而有点古怪的“神龟”或“灵龟”。《左思赋》曰:“巨龟赑屃”;《礼记·礼运篇》也说:“鳞凤龟龙,谓之四灵。”古人把这四者当作神灵,是说动物中根本不存在这些东西,而是人们想象和创作流传下来的。今天,我们看到赑屃的神像,往往遗存在显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爬,却总是移不开步,它已成为祥瑞、和谐、长寿、吉祥、高贵的象征。世俗君主及权贵们常以隐恶扬善之法,将自己的功德之绩刻在石碑上,企图让赑屃拖给后人,从而实现永垂不朽;同时赑屃也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据说触摸它总能给人带来福气。 次子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形状像四角蛇剪去了尾巴,常为宫殿屋角上的装饰物。《墨客挥犀》记载:“汉以宫殿多灾,

龙九子的简介

赑屃(拼音:Bìxì): 又名龟趺(拼音:fū)、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赑屃,因此有赑屃驮着北京城之说。 囚牛: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於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 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嘲风: 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蒲牢: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狻猊(拼音:Suānní): 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狴犴(拼音:Bì'àn): 龙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负屃(拼音:Fùxì): 龙生九子之一,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 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饕餮(拼音:Tāotia): 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有这么一段:“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蚣蝮,应为趴蝮: 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 椒图: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螭(拼音:chī),或螭首: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麒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据说能活两千年。雄的名麒,雌的名麟,合称麒麟。性情温和,不伤人畜,不践踏花草,故称为仁兽。麒麟的形状像鹿,尾似牛尾,麒有独角,麟无角,口能吐火,声音如雷。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相传只在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亦作骐驎。民间传说麒麟会给人们带来儿子,使家族兴旺,因此有麒麟送子之说。传说中孔子的母亲生孔子前曾有麒麟现身。明朝时郑和的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到北京,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来表明自己施政的伟大。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 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貔貅(拼音:pí xiū)又名天禄: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它在天上负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也有一种说法它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古时候人们常也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

龙生九子成语故事

龙生九子成语故事 lóngshēngjiǔzǐ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兄弟等比较 龙生九种 放辟邪侈、行己有耻、放僻邪侈、卑鄙无耻、发轫之始、破璧毁珪、引以为耻、目指气使、不以为耻、贪生畏死、...... 传说东海龙王生了九个儿子,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大儿子囚牛喜欢音乐,老二虫睚眦嗜好攻杀,老三嘲风喜欢探险,老四蒲牢喜爱鸣叫,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喜爱负重,老七狴犴喜好诉讼,老八赑屃好文,老九虫吻好吞真是龙生九子,各有所长。 :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āoti),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喜欢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yá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敝屣(bìxǐ),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

鸱(chī)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pú)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suān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具体意义: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

龙生九子

屋脊上的九个兽中,只有第二只是龙子,它的名字叫嘲风,另外,屋顶脊两端有张开嘴巴类似鱼的动物叫做鸱吻,也是龙子之一。由于古代木结构建筑防火性能较差,人们将它钉在屋顶,用来避火。同样,屋檐额枋等上面雕刻水草图案也是这个作用。 一般来说,屋脊上的九个兽顺序是 1.骑凤仙人相传正在走投无路之际,天降一只凤凰驮着齐闵王渡过了济水。骑凤仙人被安置在飞檐的最前端,就是寄托着天不绝人、遇难呈祥的意思。 2龙:龙是水族之王,是所有江河湖海的总管,能够震慑火灾,也是皇权的象征。 3凤:雄者为凤,雌者为凰,凤凰是百鸟之王,也是龙的伴侣。古人说是明君在位,有凤来仪。 4狮:狮是百兽之王,又是宗教里的“护法”,神佛的坐骑,因其威武勇猛,用来镇守宫殿。古建筑常在门前摆放石狮,其实就是高档的“看门狗”。 5海马:本意是来自海外的马,而不是来自海里的马,例如来自海外的辣椒、石榴、葱头,旧称“海椒”、“海榴”和“洋葱”。《史记》记述,汉武帝时期,有个南阳新野人犯罪被发配到敦煌屯田,看见渥洼水畔常有野马出没饮水,其中有一匹极为神骏。新野人预先制做了手里拿着套马索的土人,待马群习以为常,然后自己站在土人的位置,套住了骏马,献给汉武帝,诡称此马产于渥洼水里。张骞通西域时,带回了乌孙宝马,还带回了苜蓿和葡萄,苜蓿宜于喂马,葡萄可以造酒。《史记》记述,汉武帝时期,“离宫别馆旁,尽种葡萄、苜蓿,极望”,“极望”就是“一望无际”。海马、苜蓿、葡萄,都是帝国强盛、远人慑服的象征,所以在汉代常用于器物装饰纹样,例如“海马葡萄”铜镜。现存北海团城的元代“渎山大玉海”酒瓮,也雕琢着出没于波涛的海马。 6天马:粗看与海马相似,细看多出一对翅膀。《史记》记述,汉武帝用《易经》卜卦,说是“神马当从西北来”,在获得乌孙国的宝马以后,命名为“天马”。后来又获得了大宛国贰师城的汗血宝马,将汗血马命名为“天马”,将乌孙国宝马改称为“西极马”。西极,和南极、北极一样,都是指天下极边。汉武帝作诗说:“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乘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由此可见,海马、天马之可贵矣,不独在马乎。 7狻猊:相传是比狮子还要凶猛的巨狮。《聊斋志异·象》里说,就连大象见了狻猊,都会吓得匍匐在地,任其选择肉肥的来吃。狻猊貌似狮子,其实就是超级的大型“看门狗”。 8押鱼:《辞海》解释,“押”有“执掌”之意。押鱼是执掌水族鱼类的统领。细看飞檐上的押鱼,遍体鳞甲,还有鱼尾呢。 9獬豸:是善于辨别忠奸的神羊,见到有人争斗,就会用角去触击无理的一方,所以清代都察院里的监察御史,官服的“补子”上边绣着獬豸图案。 10斗牛:读音“抖牛”,是遍体鳞甲,牛头龙身的水怪。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说,嘉靖年间,皇宫西苑的太液池里出现了斗牛,每逢阴雨天,就蜿蜒盘踞在金鳌玉蝀大桥上吓人。需要为官服刺绣斗牛图案的绣花宫女赶到大桥要去观摩真实的斗牛,不料被狰狞的样子吓得脚软难逃。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来到北京期间,作有一首《燕京歌》:“绣人须样绣新裘,争看池中活斗牛。及至见时无脚走,各绷红袖急遮头”,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龙生九子

俗话说:“龙生九子,种种不同。”神话故事里,龙都是雄性,却不见提及“雌龙”。至于“小龙女”之类的称呼,也只是小说里的附会,因此,龙的母体一直是个谜。开玩笑说:熊和猫相配,可以生“熊猫”;熊和狗结亲,则只能产“狗熊”——同父异母,后代的差别就是这么大!可是,龙不一样。品种高贵,即便九个后代品性各异,仍可卓尔不凡、独当一面。作为“龙的传人”,华夏儿女当然应该认识这九位尊贵的“老亲戚”,最起码不能叫日本人、韩国人,乃至欧美异邦给问得张口结舌吧。 龙,本来是集体想象的产物,它的“九子”却被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尽管这九位神头鬼脸的兄弟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脾气,在中国文化中,始终神秘玄妙,独霸一方。崇拜龙的民族,对“龙生九子”当然非常器重。明代那些文人士大夫,乐于为“云中龙”、“水中龙”后续香烟,经过他们添枝加叶,“龙子”的谱系便越来越明晰、完善了。比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以及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等,都把“龙子”们的音容笑貌、息怒哀乐,淋漓尽致地交代了出来。虽说九位“龙子”在称谓、排序上小有差异,总体面貌区别不大。 按照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里的说法,九位“龙子”依次为:“老大,囚牛;老二,睚眦(音“牙滋”);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音“酸尼”);老六,赑屃(音“必戏”);老七,狴犴(音“必暗”);老八,负屃;老九,螭吻(音“吃吻”;也有的写作“鸱尾〈音“吃尾”〉)”。 另一个版本来自杨慎的《升庵外集》,他的排序是:“老大,赑屃;老二,螭吻(鸱尾);老三,蒲牢;老四,狴犴;老五,饕餮(音“涛帖”);老六,蚣蝮(音“八夏”);老七,睚眦;老八,狻猊;老九,椒图。”此外,还有人“加塞儿”,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音“皮休”)也拉进“龙子”的行列。 “龙子”上榜,各有各的说道。九兄弟品貌如何,明朝人给出了详尽的挡案。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写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天禄识余·龙种》则可以作为补充材料,其中讲道:“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龙生九子的名字及图片

龙生九子的名字及图片 收藏人:潜水艇hxq 2013-03-08 | 阅:66555 转:154 | 来源| 分享 龙生九子是哪九子(附图) 排行名称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眦(yá'zì) 老三嘲风(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赑屃(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负屃(fù'xī)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囚牛(龙生九子之首,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龙之二子,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俗语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 嘲风(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赑屃(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狴犴(又名宪章,传说中的兽名。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2、借指监狱) 负屃(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我们全都是龙的传人”。这首歌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龙在中国古代被赋予至尊的地位。中国人以龙为祖先,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南北。在北方内蒙古的三星他拉于1971年发现了玉雕的猪龙,据专家考证大约距今6000-7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这说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了关于龙的图腾崇拜。 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态基本形成。经过商、周的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型,百姓将其神话为一种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而脱离其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形象。到唐代,龙成了天子的专利。龙纹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成为皇权的象征。 宋之后,关于龙的历史与家族有了更多的传说。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地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据说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淑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 不过在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只要知道龙生九子的形成过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龙生九子有这么多的说法。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如果非要选出九子来的话,也应该选出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九个。李东阳也是一时急于交差,所提之名单并不具代表性。一冲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úniú) ?回复 ?1楼 ?2008-04-29 19:07 ? ?玄武人儿 ?核心会员 7 ●老二睚眦(yázī) 睚眦,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回复 ?2楼 ?2008-04-29 19:08 ? ?玄武人儿 ?核心会员 7

●老三嘲风(cháofēng) 嘲风,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回复 ?3楼 ?2008-04-29 19:08 ? ?玄武人儿 ?核心会员 7 ●老四蒲牢(pǔláo) 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回复 ?4楼 ?2008-04-29 19:09 ? ?玄武人儿 ?核心会员 7 ●老五狻猊(suāní 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回复 ?5楼 ?2008-04-29 19:09 ? ?玄武人儿 ?核心会员 7 ●老六赑屃(bìxì) 赑屃,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 回复 ?6楼 ?2008-04-29 19:09 ? ?玄武人儿 ?核心会员 7 ●老七狴犴(bìàn) 狴犴,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回复 ?7楼 ?2008-04-29 19:10

龙生九子介绍

睚眦战神,恩怨必报 睚眦,传说生得豺首龙身,平生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睚眦发怒时瞪起的凶恶眼神,也被古人用来描述“怒目而视”,《史记》司马迁对“范雎报仇”一段的评价,便是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于是,诞生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睚眦好杀戮,所 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 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 嘲风殿角排头兵 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 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嘲风便是第二位。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这10只神兽,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则要相 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 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蒲牢吼声惊四座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

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 狻猊,又名金猊、灵猊,形似狮子,虽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 因此佛座上和 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 代由印度 人传入中国的, 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 这种造型经过我国 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 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 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 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 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 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 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狻猊也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 如今, 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还留着古人供奉狻猊的庙宇, 因狻猊排行第五,这座庙又名“五 爷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赑屃,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第一种传说赑屃上古时代 常驮着三山五 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 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 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 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 鲸。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 “凡钟欲令声大音” ,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 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 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它就吓得大声吼叫,妄以借此赶走 如今,在全国大地,几乎每一口古钟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狻猊香炉狮子座 赑屃力拔山兮驮功德

龙的九子名称及其图片

龙的九子名称及其图片 1.老大囚牛(qiúniú),又称蒲牢(púláo),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喜音乐和鸣叫,蹲立于琴头,刻于钟钮上。 1.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 2.

3.老三狴犴(bì’àn),又名宪章,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讼,常见于古代牢门之上,震慑囚犯,是辨明是非,伸张正义的神兽;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故民间有虎头牢的说法,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3. 4.老四狻猊(suān ní),又称金猊、灵猊。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4. 5. 老五饕餮(tāotiè)嘴馋身懒,好吃好喝,常见于古代烹饪鼎器上,夏商青铜器便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猛兽,是品尝美味,鉴赏佳肴的“美食家” ,样子似狼,性贪吃,位于青铜器上,现在称之饕餮纹。因它又能喝水,故古代也将其刻在桥梁外侧正中,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5. 6.老六椒图(jiāotú),形似螺蚌,性情温顺,常见于大门上,衔环守夜,阻拦小人,是求学,求子,升职的保护神;反感别人进其巢穴,故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 6. 7.老七赑屃(bìxì)又称趴蝮(bāxià)(霸下),龟形有齿,气大好负重,常背负石碑于宫殿中,是长寿,吉祥,走鸿运的保护神,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7. 8.老八螭吻(chī wěn),又名嘲风、螭首、鸱尾或鸱(chi)吻,好张望,常站立于建筑物屋脊,作张口吞脊状,是宅院守护,驱邪纳福,安居乐业的神兽;样子像狗,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xiè zhì)、斗牛、和行什。 8. 9.老九貔貅(pí xiū谐音“皮休”),又叫辟邪,生性凶猛,专吞金银肚大无肛,只进不出,即能招财,又能守护财富,掌握财运,是招财进宝的保护神;寓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9.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之一囚牛的传说 作者: ivy920cn 传说在美丽的泸沽湖畔住着一个美丽的彝族少女玛雅,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彝族部落的小村庄里,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不愁温饱。每天黄昏时刻,玛雅都喜欢抱着她心爱的月琴在泸沽湖畔轻轻弹奏,因为这月琴是她阿爸和阿妈相识相爱的见证,阿爸留下的唯一一件纪念物。几年前,当阿爸被部族大首领抓走作苦役后,她就只能日日抱着这把月琴在湖边弹奏,等待着有朝一日阿爸回家,等待着一家人团圆的那一天。 泸沽湖中住着一个“妖怪”叫囚牛,之所以称其为妖怪,只因它头长鳞角,遍体通黄像龙又不似龙,当地的村民都惧怕地称其为“妖怪囚牛”。相传囚牛会在黄昏时刻露出湖面捕食湖畔的幼童,所以在黄昏时刻,村民们都不敢走近泸沽湖。而玛雅却从不顾这样的传言,每日黄昏都要在泸沽湖畔弹琴思念阿爸。说也奇怪,妖怪囚牛却从未出现伤害过她。 原来,这囚牛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他是龙王那九个不像他的儿子中的长子,所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各的不同之处。这囚牛偏就喜欢丝竹乐器之音,所以每日黄昏当玛雅弹奏时,他就会静静地在泸沽湖底聆听,时而悄悄浮上湖面偷偷望一眼玛雅,就这样久而久之,囚牛爱上了玛雅。终于有一天,玛雅在弹琴时无意中瞥向湖心的目光发现了正在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囚牛,瞬间的恐惧被那抹深情的凝望所抹去……但是天界律例,人神不可相恋,囚牛只有每日黄昏在湖中远远地凝视着他所爱的姑娘,而玛雅也仅仅是每日黄昏不曾改变地在湖边轻轻弹奏。 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玛雅的美丽令部落的大首领心升歹意,他以玛雅阿爸的性命要挟玛雅嫁给他做小妾,为了救阿爸,她只得答应了大首领的要求,在出嫁的前一天黄昏,玛雅抱着那把月琴再次来到泸沽湖边轻轻的弹奏着,音律中不再是往日淡淡的思念,而是一股浓浓的离别前的绝望。当然,这一切也自然瞒不过囚牛的,他听出了这旋律中的感情,知道了玛雅即将离开,情急下的囚牛一跃而出泸沽湖,飞向了大首领的宅第,杀死了大首领。

九子之首:龙生九子之囚牛简介

九子之首:龙生九子之囚牛简介 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是华人的最崇拜的动物,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汉族民间,有着关于龙生九子的传说,指的是龙的九个儿子。下面要介绍的关于九子之首囚牛。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到龙文化中了解吧。 囚牛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的第一个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关于囚牛的史书记载:明李东阳《记龙生九子》:“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渊鉴类函》四三八《鳞介部·龙》四引明陈仁锡《潜确类书》:“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兽形,似龙形,为囚牛。 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怪兽。龙生九子之一,一种说法是老大,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常见地方: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形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旧时多刻于胡琴头上。 其它介绍:《中国吉祥图说》中描述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á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ān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ī)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龙在闽南语中发音为“灵”取通灵之义。 你可能也喜欢:龙文化书法展图片,观赏中国龙文化书法展图片权威的象征,龙文化之龙

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的一个版本 北京是我国传统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最集中的地方。这些传统建筑如:宫廷、庙宇和楼、台、亭、阁等屋角的飞檐,装饰非常精美。飞檐上坐立着用琉璃烧制的或黄或绿的一个龙头和数目不等的龙子。 中国古代传说:龙生九子。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音:毕戏),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龙子传说还得从刘伯温说起 龙子和龙一样,也是不断发展、沿革逐渐形成的。虽然有关龙子的说法不一,但有一点,龙子的昆仲数目是取得共识的,即龙有九个儿子,龙承九子,子子不同。这是自古以来众所周知的,但它们怎么会留在人间各司一职,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这还要从刘伯温说起。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但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

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龙生九子的又一个版本 老大赑屃,就是我们常说的“王八驮石碑” 老二鸱吻,能吞万物,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吞脊兽(屋顶两边的大兽)。 老三椒图,面目狰狞,负责看守门户,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门上口衔铁环的神兽。 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兽,放在重要建筑门前。

龙生九子

老大囚牛(qiúniú)老二睚眦(yázī)老三嘲风(cháofēng)老四蒲牢(pǔláo)老五狻猊(suānní)老六赑屃(bìxì)老七狴犴(bìàn)老八负屃(fùxī) 老九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ìxì)老二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老四狴犴(bìàn)老五饕餮(tāotiè)老六蚣蝮(bāxià)老七睚眦(yázī)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图(shūtú) 龙生九子之传说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而龙的九子在中国古代有有多种说法,暂且不论各种说法,下面来介绍一些传说中的龙的后裔 其中一种说法: 囚牛,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

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睚眦(拼音:Yázì),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嘲风,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狻猊(拼音:Suānn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赑屃(拼音:Bìxì),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 在拆除北京旧城墙时,在东便门和西便门的城墙下各发现半个*屃,因

纹样系列 龙生九子(中)

纹样系列|| 龙生九子(中) 上期关于龙生九子,我们一起认识了前三子,各位是否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呢? 分别是:囚牛(音乐)、睚眦(兵器)、嘲风(好望)。 这期我们将继续认识九子之中的蒲牢、狻猊、霸下。它们都分别代表了哪些形象呢?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púláo]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suānní]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bìxì],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这期依旧是与大家一起认识了三个龙子,与第一期的三个龙子相比,它们的身影更多的是在寺庙中见到。 小编不才,曾到过杭州灵隐寺,门口就一尊霸下,当时年纪小,听讲解说的云里雾里,“是龟不是龟”的…… 而今我们这样认识过,再去寺庙,是否能够对钟、碑、炉更加了解了呢?

“龙生九子”的故事

“龙生九子”的故事 【囚牛】囚牛是黄色的小龙,生来纤弱,唯独喜好音乐,胡琴上的龙头即囚牛,它双目微闭,张口和着节拍轻唱,一副纨绔子弟的做派,琴声在这里也显得如青烟缭绕。在弓弦不断的拖拽之下,琴声绵绵不绝,盘旋着升入房上的梁柱之间,房顶的瓦片也显出了不易觉察的波动,若从空中往下俯瞰,昔年繁华的大宅院,在琴声中日渐萧瑟,檐角崩落,画栋雕梁也失去了当年的颜色。也许用不了多久,偌大的门庭就要更换主人。囚牛还在龙宫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刚出生时,囚牛就侧耳听着海上的潮汐,长久沉醉在这天籁之音里。再后来,囚牛无师自通,掌握了各种乐理,各类乐器更是沾手就会,并且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它抛开了所有的乐器,开始在内心深处演奏,推演出无数种复杂多变的音乐,这种技艺只有囚牛能掌握。龙宫的乐队在演奏时,吹鼓手每每有音律失谐之处,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颤音,或者手劲不足,都不会逃过囚牛的耳朵,再小的失误,也能惹得囚牛暴起伤人,这么做的后果往往是——囚牛把那个出错的乐师吞进肚里。龙宫里的乐师人人自危,即便是最高明的乐师,演奏时见到囚牛在侧,心里也会惊惶不定,手上连连失误,最终成了囚牛的腹中物,剩下的乐师不敢再演奏,纷纷称病,有的干脆

卷铺盖逃出了龙宫。所有的乐师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这时,乐队自动瓦解。囚牛在龙宫的所作所为,使龙宫长时间内没有了丝竹之音,龙王大为恼火,施法把囚牛定在了琴头,如今所见的胡琴上的龙首装饰,便是囚牛的真形。它在琴头做腾跃状,似要飞离胡琴,按照命运的指引,一直飞到那混沌初开的所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海边娶亲送葬都不敢奏鼓乐,生怕引来海里的囚牛,海边的鼓乐队难以维持生计,都远奔内地去谋生了,囚牛的存在,使海内外的丝竹管弦噤声。可见,偌大的东海,实在没有通晓音律的人,但是,在囚牛出世前,人人都自称通晓音律的,不论在民间还是在龙宫,乐队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草台班子,演奏着荒腔野调,那是鼓乐最为繁荣的年代。自从囚牛被定在了琴头,龙宫里的乐队又重新组建起来,内中不乏庸手。逃走的乐师们又纷纷回来,各路人马共同组成了新的乐队。可怜这时的囚牛动弹不得,却要每天忍受这些杂音,它离琴声最近,因为它就在琴头,每一个音节都通过琴身震入它的脑骨,这是对囚牛的惩罚,亦是世间所有心明耳亮之人的共同命运,我们看到的琴头的囚牛,多半是愁眉不展的形象,面对它的痛楚,我们又怎敢轻易拉响琴弦,来加重他的苦难?在我们的时代,囚牛的苦难是无限的。从此以后,操琴的庸手日多,南郭先生之流满街奔走。我们开始怀念囚牛,既怀念它在音律上的高深造诣,也怀念它的质朴方正——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